
這是一份2021學年5.2* 大學之道教學ppt課件,文件包含5《大學之道》課件pptx、5《大學之道》教學設計docx等2份課件配套教學資源,其中PPT共24頁, 歡迎下載使用。
人教版語文高二選修上冊《大學之道》教學設計課題名大學之道教學目標1.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背誦相關內容。2.了解《大學》的有關知識。3.通過誦讀和講解,體會“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性,每個人都應擁有光明正大的品德,都應讓自己的道德達到最完善的境界,這樣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教學重點認識“修身立德”的重要性,并探討其現代價值。教學難點理解文中觀點的內涵。教學準備教師準備:課件學生準備:背誦儒家經典。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請看這幅對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大學來;思鄉(xiāng)懷人和平反戰(zhàn)爭從小雅出。今天我們就學習對中國人影響巨大的《大學》。 二、作品介紹大學之道是儒學經典《大學》開篇的第一句。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也是抽出的一篇)相配合,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 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禮記》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成書于漢代,為西漢禮學家戴圣所編?!抖Y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十卷四十九篇,書中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學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 《禮記》中記載的古代文化史知識及思想學說,對儒家文化傳承、當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養(yǎng),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有著重要的影響。釋題:大學者,大人之學。 ——朱熹小學:古人八歲入小學,“詳訓詁,明句讀”,“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基礎文化知識和禮節(jié)。大學:古人十五歲入大學,學習“修己治人,治國安邦”的大學問。 三、整體感知(一)疏通文意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大意】大 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 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獲。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大意】古時候想要使天下人都發(fā)揚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養(yǎng)自己 的身心;想要修養(yǎng)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證實自己的誠意;想要證實自己的誠意,就要豐富自己的知識;豐富知識就在 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 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二)請概括《大學》的精髓:1、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2、五步功夫:定、靜、安、慮、得3、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四、深入探究: 閱讀文本第一段,梳理文意,并思考《大學》所倡導的是做一個什么樣的人?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境界:啟蒙自己——啟蒙他人——精益求精過程:去除雜念——彰明本心——尋得定力——思慮周詳——完善境界補充資料: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未嘗有當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fā)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孟子》 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與國人交,止于信。 即在各種人倫關系中,都有其當行之道,這便是至善所在。小結 “明明德”側重于“內圣”,“親民”側重于“外王”,“止于至善”是最終追求。三重境界構成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個體到群體的完整社會體系,它表達了儒家貫倡導的以教化為手段、以德政為目的的施政主張。三個境界是逐漸遞進的過程,每一重境界比上一重更進一步,更符合教育的規(guī)律,沒有循序漸進的過程,目標就變了口號,流于形式,達不到教育的效果甚至是適得其反。 閱讀文本第二段,梳理文意,并思考怎么成為一個這樣的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格物”:就是全面透徹地研究世界上的萬事萬物。“致知”:就是要獲得對世界上萬事萬物的認識。“誠意”:指的是在修養(yǎng)自身的過程中,能夠做到誠實、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個人情感的偏向。“修身”:是使個人修養(yǎng)達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學》中對人的培養(yǎng)的最高要求,它處在“八條目”的中樞地位。“齊家”:是善于處理好家庭或家族內部的關系。“治國”和“平天下”是齊家的擴大和延伸。 五、鞏固提升請綜合《大學》選文,談談對我們的啟示。從時代出發(fā):? 如果一個人沒有堅固的道德作為支撐,即便僥幸搏得名利于一時,也難以長久。長此以往,終究將會因為德不配位,而降下災殃。? 這些年來,我們看到有多少高官、明星和官二代、富二代們,因為德不配位而身敗名裂,甚至身陷囫圇,身死道消。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樓塌了。從自身出發(fā):這樣的道德體系對你有什么樣的啟示呢?不斷加強道德自律與自省。樹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將大目標化為若干小目標并付諸行動。 六、課后作業(yè)背誦課文 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篇課文。 板書設計1、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2、五步功夫:定、靜、安、慮、得3、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教學反思這篇課文語言理解的難度不大,要通過誦讀和講解,讓學生體會“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性,每個人都應擁有光明正大的品德,都應讓自己的道德達到最完善的境界,這樣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是一份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 上冊5.2* 大學之道圖片課件ppt,共37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大學之道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人教統編版5.2* 大學之道優(yōu)秀課件ppt,共19頁。
這是一份人教統編版5.2* 大學之道集體備課ppt課件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