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絕密★啟用前
鞏固練統(tǒng)編版(2019)高二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試卷副標(biāo)題
考試范圍:xxx;考試時間:100分鐘;命題人:xxx
注意事項:
1.答題前填寫好自己的姓名、班級、考號等信息
2.請將答案正確填寫在答題卡上
第I卷(選擇題)
請點擊修改第I卷的文字說明
一、選擇題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①企者不立 企:踮起腳跟
②自伐者無功 伐:討伐
③自是者不彰 彰:明顯
④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處:為,做
⑤復(fù)眾人之所過 復(fù):恢復(fù)
⑥吾為其無用而掊之 掊:擊破
⑦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拙:不善于
⑧我樹之成而實五石 實:充實,填塞
A.①⑥ B.②⑦ C.③⑤ D.④⑧
【答案】C
【解析】
【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正確理解詞語含義的能力。
②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勛,“伐”,夸耀;③自以為是的反而不能明辨是非,“彰”,清楚,指明辨是非;⑤彌補眾人犯下的過失,“復(fù)”,彌補、補救。
故選C。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自矜者不長
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
B.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
吾為其無用而掊之
C.鑿戶牖以為室
客得之,以說吳王
D.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
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
【答案】D
【解析】
【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A項,代詞,……的人;助詞,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B項,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代詞,指大葫蘆。
C項,介詞,把;介詞,憑借。
D項,兩個“而”都是連詞,表順承。
故選D。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
A.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 B.其脆易泮
C.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 D.而憂其瓠落無所容
【答案】D
【解析】
【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正確掌握通假字的能力。
A項,“行”同“形”,形體;
B項,“泮”同“判”,分離;
C項,“龜”同“皸”,皮膚凍裂。
故選D。
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
①我樹之成而實五石 ②是以圣人欲不欲
③吳王使之將 ④不貴難得之貨
⑤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⑥其堅不能自舉也
A.①③/②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⑤ 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掌握詞類活用的能力。
①樹:名詞活用為動詞,培植。
②欲:是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欲。
③將:名詞活用為動詞,統(tǒng)帥,率領(lǐng)。
④貴: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貴。
⑤大: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大物。
⑥堅: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堅硬程度。
①③是名詞活用為動詞,②是名詞的意動用法,④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⑤⑥是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故選B。
第II卷(非選擇題)
請點擊修改第II卷的文字說明
二、語言表達
5.重要字音。
①輻( )②轂( )③埏埴( )
④戶牖( )⑤贅( )行⑥易泮( )
⑦累( )土⑧五石( )之瓠( )
⑨呺( )然⑩掊( )?龜( )手
?汫( )澼( )絖( )?鬻( )
【答案】①fú②gǔ③shān zhí④yǒu⑤zhuì
⑥pàn⑦léi⑧dàn hù⑨xiāo⑩pǒu
?jūn?píng pì kuàng?yù
【解析】
【分析】
【詳解】
本題主要考查學(xué)生對字音的辨識能力。
注意這些不常見的字的讀音:“轂”讀作“gǔ”;“埏埴”讀作“shānzhí”;“牖”讀作“yǒu”;“瓠”讀作“hù”;“呺”讀作“xiāo”;“絖”讀作“kuàng”;“鬻”讀作“yù”。
三、其他
6.通假釋義。
①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
“行”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脆易泮
“泮”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九層之臺,起于累土
“累”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
“龜”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我世世為泮澼絖
“絖”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形 形體 ②判 分離 ③蔂 土筐
④皸 皮膚凍裂 ⑤纊 絲綿絮
【解析】
【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通假字。
①“其于道也,曰余食贅行”譯為那些行為對于道來說,就像吃剩的飯菜、身上長的肉瘤一
樣令人厭惡。其中“行”不是走的意思,而是“形”的通假字,形體的意思。
②“其脆易泮”,意思是物品脆弱就容易消解,其中“泮”,本意為古代學(xué)宮前的水池,帶入句子解釋不通,其實它是“判”的通假字,散,解,分離的意思。
③“九層之臺,起于累土”,指九層高臺是從一筐土開始堆積起來的。引喻做事是從最基本開始,經(jīng)過逐步的積累,才能有所成就。其中“累”不是積累的意思,而是“蔂”的通假字,土筐的意思。
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譯為宋國有一個善于制作防止皮膚凍裂的藥的人。其中“龜”不是烏龜?shù)囊馑?,而是“皸”對的通假字,皮膚凍裂的意思。
⑤“我世世為泮澼絖”,譯為我們世世代代做漂洗棉絮的工作,“絖”本是古代量詞,這里是“纊”的通假字,指絲綿絮。
7.古今異義
①埏埴以為器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認(rèn)為。
②民之從事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做;投身于某種活動或事業(yè)中去。
【答案】①把……作為。
②指辦事,處理事務(wù)。
【解析】
【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古今異義。
①句意:糅合黏土把它作為器具。以為,把……作為。
②句意:人們處理事務(wù)。從事,指辦事,處理事務(wù)。
8.一詞多義。
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 介詞,____________________
對酒當(dāng)歌,人生幾何 動詞,____________________
料大王士卒足以當(dāng)項王乎 動詞,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 動詞,____________________
北邀當(dāng)國者相見 動詞,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某處,某時)/對/抵擋/把守/掌管
【解析】
【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
“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句意:在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當(dāng),在(某處,某時)。
“對酒當(dāng)歌,人生幾何”句意:對著美酒,對著歌舞,人生時間有限。當(dāng),對。
“料大王士卒足以當(dāng)項王乎”句意:估計大王的軍隊能夠抵擋住項王的軍隊嗎。當(dāng),抵擋。
“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句意:一個人把守著關(guān)口,上萬人也打不進來。當(dāng),把守。
“北邀當(dāng)國者相見”句意:元軍邀約宋朝掌管國事的人前去相見。當(dāng),掌管。
9.一詞多義。
(1)自伐者無功 動詞,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五霸之伐也 名詞,____________________
(3)十年春,齊師伐我 動詞,____________________
(4)坎坎伐檀兮 動詞,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夸耀(2)功績,戰(zhàn)功(3)討伐,攻打(4)砍伐
【解析】
【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文言實詞。
“伐”:①砍伐?!斗ヌ础罚骸翱部卜ヌ促?,置之河之干兮?!保ū绢}第四句)
②敲打。高適《燕歌行》:“摐金伐鼓下榆關(guān)?!?br />
③討伐;攻打?!恫軇フ搼?zhàn)》:“十年春,齊師伐我。”(本題第三句)
④攻破;破壞?!吨\攻》:“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br />
⑤功勞;功業(yè)?!缎帕昃`符救趙》:“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保ū绢}第二句)
⑥夸耀,自夸?!肚袀鳌罚骸懊恳涣畛?,平伐其功?!北绢}第一句“自伐者無功”的“伐”也是這個意思。
10.一詞多義。
自是者不彰 動詞,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 指示代詞,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言本是京城女 判斷動詞,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是為非,以吉為兇 形容詞,____________________
唯利是圖 助詞,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認(rèn)為正確/此/是/正確/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解析】
【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
(1)“自是者不彰”的意思是:自以為是的反而得不到顯昭。所以“是”的意思是“認(rèn)為正確”。
(2)“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的意思是:因此圣人無所作為所以也不會招致失敗。所以“是”的意思是“此”。
(3)“自言本是京城女”的意思是:她說我原是京城負(fù)有盛名的歌女。所以“是”的意思是“是”。
(4)“以是為非,以吉為兇”的意思是:把正確的認(rèn)為是錯誤的,把吉祥的認(rèn)為是兇險的。所以“是”的意思是“正確”。
(5)“唯利是圖”的意思是:只貪圖利益,不顧及其他。正常語序為“唯圖利”,所以“是”是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11.一詞多義。
裂地而封之 動詞,____________________
封閉宮室,還軍霸上 動詞,____________________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動詞,____________________
又欲肆其西封 名詞,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封賞/查封/打勝仗筑土壇以祭天/疆界
【解析】
【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掌握常見文言實詞的能力。
“封”,本義是種樹。古代諸侯受命建國后,即在所封疆土的邊界上培土種樹,故引申為邊疆、邊界。后來又引申指給予稱號或官爵,再引申為禁止、限制等。由禁止、限制等意義引申為堵塞、封閉、包裹等。作名詞指用于封裝東西的紙包或袋子;作量詞,則指包裹或封裝起來的東西。
“裂地而封之”,劃出一片土地分封給他。這里“封”是封賞的意思?!胺忾]宮室,還軍霸上”,關(guān)閉查封了宮室,使軍隊退回到霸上。這里“封”是查封的意思?!霸尾莶?,封狼居胥”,指劉裕的兒子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卻反而讓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乘機揮師南下,兵抵長江北岸而返,遭到對手的重創(chuàng)?!胺饫蔷玉恪?,則是指霍去病打敗匈奴后“封狼居胥山而還”的事件,這里“封”是打勝仗筑土壇以祭天的意思?!坝钟疗湮鞣狻?,又想擴展它西邊的疆界,這里“封”是疆界的意思。
12.一詞多義。
我樹之成而實五石 動詞,____________________
豈無佳人色?但恐花不實 動詞,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為人,淳重方實,可任以事 形容詞,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實不德,齊師何罪 副詞,____________________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名詞,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充實,填塞/結(jié)果實/誠實/實在,確實/果實,種子
【解析】
【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
(1)“我樹之成而實五石”的意思是:我將它培植起來后,結(jié)出的果實有五石容積。所以“實”的意思實“充實,填塞”。
(2)“豈無佳人色?但恐花不實”的意思是:真花豈不似佳人那樣美艷?但恐是只會開花而不能結(jié)果。所以“實”的意思是“結(jié)果實”。
(3)“其為人,淳重方實,可任以事”的意思是:他的為人,淳厚穩(wěn)重方正誠實,把事情交給他可以勝任。所以“實”的意思是“誠實”。
(4)“我實不德,齊師何罪”的意思是:我實在缺乏德行,齊軍有什么罪。所以“實”的意思是“實在,確實”。
(5)“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的意思是:桃花怒放千萬朵,果實累累大又多。所以“實”的意思是“果實,種子”。
13.一詞多義。
自見者不明 代詞,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三者,吾遺恨也 代詞,____________________
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助詞,____________________
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 助詞,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在動詞后,指代人,……的人/放在數(shù)詞之后,指代事物,……情況/放在主語之后,引出判斷/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有善為不龜手之藥”是“宋人”的定語
【解析】
【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辨析文言虛詞用法和意義的能力。
句意:自見者不明。者,用在動詞后,指代人,……的人。
句意:這三件事是我的遺恨。者,放在數(shù)詞之后,指代事物,……情況。
句意:項伯,是項羽的叔父。者,放在主語之后,引出判斷。
句意:宋國有一個善長制作防止手龜裂的藥物的人。者,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有善為不龜手之藥”是“宋人”的定語。
14.一詞多義。
為之于未有 動詞,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世世為汫澼絖 動詞,____________________
君王為人不忍 動詞,____________________
使子嬰為相 動詞,____________________
竊為大王不取也 動詞,____________________
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介詞,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第一個“為”,判斷動詞,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個“為”,語氣助詞,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做/從事/對待/擔(dān)任/認(rèn)為/表被動/是/不譯
【解析】
【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的意思。
“為”是18個虛詞之一,意義和用法很多。
“為”本是動詞,讀作wéi。有“做”、“制造”、“作為”、“當(dāng)作”、“認(rèn)為”、“是”等義,具體翻譯要看與它搭配的賓語,有時候可靈活翻譯。例如:“為之于未有”,意思是要在事情尚未發(fā)生之時就預(yù)防處理,就要做好,“為”是做、處理的意思;“我世世為汫澼絖”中賓語是“汫澼絖”這樣的工作,所以“為”可以是“從事、做”的意思,整句意思為我世世代代都是從事漂洗棉絮這樣一個工作的;“君王為人不忍”中賓語是“人”,根據(jù)語境“為”可以是“對待”的意思,君王對待別人不忍心,有婦人之仁;“使子嬰為相”中賓語是宰相,“為”可以是“擔(dān)任”的意思,讓子嬰擔(dān)任宰相;“竊為大王不取也”是表達觀點的句子,“為”是“認(rèn)為”的意思,句意為我私下里認(rèn)為大王還是不采取這條計策好;“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是一個判斷句,其中第一個和第二個“為”都是表判斷,譯為“是”,句意為現(xiàn)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則好比是魚和肉,還辭別什么呢?
“為”作為介詞,有時用來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讀作wéi,可譯為“被”。例如:“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意思是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
“為”有時用作語氣詞,讀作wéi,放在疑問句末尾,表示疑問,前面往往有疑問代詞“奚”、“何”等與之呼應(yīng)。一般可譯為“呢”。例如:“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中的最后一個“為”就是語氣助詞,可以翻譯成“呢”,也可以選擇不翻譯?!昂无o為?”翻譯成還辭別什么呢?或者譯成還辭別什么?
15.解釋《〈老子〉四章》《五石之瓠》中其他重要實詞和虛詞
①埏、埴:埏埴以為器埏,動詞,____________________
埴,名詞,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企:企者不立動詞,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處:有道者不處動詞,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明:自知者明 形容詞,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強:自勝者強 形容詞,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彰:自是者不彰動詞,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幾:常于幾成而敗之動詞,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復(fù):復(fù)眾人之所過動詞,____________________
⑨掊:吾為其無用而掊之動詞,____________________
⑩拙: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動詞,____________________
?慮: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動詞,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揉和 黏土 ②踮起腳跟 ③為,做 ④圣明
⑤剛強 ⑥使……清楚,指明辨是非 ⑦接近
⑧彌補、補救 ⑨擊破 ⑩不善于 ?考慮
【解析】
【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掌握重要的實詞和虛詞的能力。
①“埏埴以為器”,和泥把它制作成陶器,“埏埴”是動賓短語,“埏”是動詞,揉和;“埴”是名詞,黏土。
②“企者不立”,踮起腳跟的人不可能永久的站立,“企”,動詞,踮起腳跟。
③有道者不處,所以有道的人不做?!疤帯狈旁诟痹~“不”的后面,用作動詞,為,做的意思。
④“自知者明”,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聰明的。其中“明”是聰明、明察、圣明的意思。
⑤“自勝者強”,能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皬姟笔莿倧姟⒐麤Q的意思。
⑥“自是者不彰”,自以為是的人辨不清是非?!罢谩?,用于副詞“不”的后面,用作動詞,使……彰顯、清楚,指明辨是非。
⑦“常于幾成而敗之”,總是在快要成功時失敗,“幾”是接近、快要的意思。
⑧“復(fù)眾人之所過”,補救眾人所經(jīng)常犯的過錯,“復(fù)”,彌補、補救的意思。
⑨“吾為其無用而掊之”,我因為它沒有用處,所以把它打破了?!稗濉?,擊破、打破的意思。
⑩“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你實在是不善于利用大的東西?!白尽?,不善于的的意思。
?“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為什么不考慮把它作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皯]”,考慮。
16.名詞的活用
①我樹之成而實五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吳王使之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樹之成而實五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是以圣人欲不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名詞活用為動詞 種植
②名詞活用為動詞 做將領(lǐng)
③名詞活用為動詞 充實,填塞
④名詞的意動用法 以……為欲望
【解析】
【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
①③“我樹之成而實五石”,我將那個大葫蘆種子培植起來后結(jié)出的果實可以在中間填塞五石的東西。其中“樹之”是動賓結(jié)構(gòu),“樹”本為名詞,這里活用做動詞,種植的意思?!皩崱北臼枪麑嵉囊馑?,這里用作動詞,充實,填塞的意思。
②“吳王使之將”,吳王讓他做將領(lǐng),其中“將”本是將軍的意思,這里用作動詞,做將領(lǐng)的意思。
④“是以圣人欲不欲”,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別人所不愿追求的,其中第一個“欲”是意動用法,以……為欲望,把……當(dāng)做自己的欲望,整句翻譯時可以靈活處理。
17.形容詞的活用。
⑥自見者不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不貴難得之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其堅不能自舉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夫子固拙于用大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⑥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明察
⑦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以……為貴
⑧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堅硬程度
⑨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大的東西
【解析】
【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
⑥“自見者不明”,譯為自逞已見的反而無法明察。其中“明”本是形容詞,這里用在“不”的后面,活用做動詞,明察的意思。
⑦“不貴難得之貨”譯為不把難得的財物當(dāng)做珍貴的東西,其中“貴”本是形容詞,這里用在“不”的后面,活用做動詞,同時根據(jù)語意又是意動用法,以……為貴,把……當(dāng)做珍貴之物的意思。
⑧“其堅不能自舉也”,它的堅硬的程度卻禁不起舉。其中“堅”本是形容詞,這里按照位置判斷它做主語,活用作名詞,堅硬的程度。
⑨“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你實在是不善于利用大的東西。其中“大”本是形容詞,這里做“用”的賓語,活用為名詞,大的東西。
18.判斷句
①則所用之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判斷
【答案】①也
【解析】
【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文言句式。
構(gòu)成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基本條件是名詞性詞語直接充當(dāng)謂語。并且,可以在謂語后面用語氣詞“也”加強判斷語氣。還可以在主語后面用代詞“者”復(fù)指主語。這樣,根據(jù)用不用“者”、“也”的各種情況來看,古代漢語的判斷句共有四種基本形式。
1、主語,謂語+“也”。(“制,巖邑也?!保?br />
2、主語+“者”,謂語+“也”。(“兵者,兇器也?!保?br />
3、主語+“者”,謂語。(“兵者,兇器?!保?br />
4、主語,謂語。(“兵,兇器?!保?br />
在判斷句的主謂語之間還經(jīng)常出現(xiàn)副詞充當(dāng)狀語。例如,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
否定判斷例如:“身非草木”;“是非君子之言也”。這里的“非”雖然可以譯作“不是”,但它的詞性為副詞,而不是系詞。
又如用語氣副詞“則”、“即”、“誠”、“乃”等加強判斷語氣,用范圍副詞“皆”表示判斷的范圍等,也是判斷句常見的情況。
本題“則所用之異也”,屬于第一種,意思是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其中“也”表示判斷。
19.狀語后置句
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正常語序為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 正常語序為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正常語序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合抱之木,于毫末生
③何不慮以為大樽而乎江湖浮
④夫子固于用大拙矣
【解析】
【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掌握特殊句式的能力。
②句意為“合抱的粗木,是從細(xì)如針毫?xí)r長起來的”,則正常語序為“合抱之木,于毫末生”。
③句意為“為什么不把它系結(jié)在腰間來充當(dāng)大的腰舟,而在江湖之上浮游”,則正常語序為“何不慮以為大樽而乎江湖浮”。
④句意為“先生,你真是不善于利用它這個大的特點呀”,則正常語序為“夫子固于用大拙矣”。
20.省略句
⑤剖之以為瓢 省略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⑤介詞賓語,“以為”應(yīng)為“以之為”
【解析】
【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文言句式。
文言是最精練的語言,最講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語的省略、謂語的省略、百度 賓語的省略、介詞短語的省略。介賓短語的省略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可能省略介詞,一個方面是可能省略介詞賓語。如“剖之以為瓢”就省略了介詞“以”后面的賓語,翻譯的時候應(yīng)添加上去?!捌手裕ㄖ槠啊?,剖開它把它做成瓢。
21.定語后置句。
⑥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 正常語序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⑥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宋人
【解析】
【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文言句式的能力。
“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的意思是:有一個善于制造防治皮膚凍裂的藥的宋國人?!坝猩茷椴积斒种幷摺毙揎棥八稳恕?,作定語,是定語后置句。所以正常語序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宋人”
22.翻譯下列句子。
(1)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xué)不學(xué),復(fù)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3)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汫澼絖,則所用之異也。
(4)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
【答案】(1)偏執(zhí)己見的人不能明察,自以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自高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2)因此圣人以不欲為欲,不稀罕難以得到的東西,以不學(xué)為學(xué),補救眾人所經(jīng)常犯的過錯,來輔助萬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會妄加干預(yù)。
(3)這藥物能防止手凍裂是一樣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賞。有的人卻不免于漂洗絲絮(的辛苦),就是使用它的地方有所不同啊。
(4)現(xiàn)在您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蘆,為什么不把它系結(jié)在腰間來充當(dāng)大的腰舟,而在江湖之上浮游,卻擔(dān)憂葫蘆太大無處可容呢?
【解析】
【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
(1)“自見者”,偏執(zhí)己見的人;“自是者”,自以為是的人;“彰”,明辨是非;“自伐者”,自我夸耀的人;“自矜者”,自高自大的人。
(2)“是以”,因此;“貴”,意動用法,以……為貴,重視,稀罕;“所過”,放在動詞或動短語前,組成名詞性短語,在這里表示“經(jīng)常犯的過錯”;“為”,干預(yù)。
(3)“龜”,通“皸”,皮膚受凍開裂;“能不龜手一也”,判斷句,這藥物能防止手凍裂是一樣的;“或”,有的人;“以封”省略了“之”,“以(之)封”,“之”指代這藥物;“汫澼絖”,漂洗絲絮。
(4)“子”,對人的尊稱,相當(dāng)于“您”;“瓠”,在這里指葫蘆;“浮乎江湖”,狀語后置句,在江湖之上浮游。
四、句子默寫
23.名句默寫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
(2)____________________,當(dāng)其無,有器之用。
(3)自見者不明,____________________。自伐者無功,____________________。
(4)知人者智,____________________。
(5)知足者富,____________________。
(6)合抱之木,____________________;九層之臺,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則無敗事。
(8)其脆易泮,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三十輻 共一轂 埏埴以為器 自是者不彰 自矜者不長 自知者明 強行者有志 生于毫末 起于累土 慎終如始 其微易散
【解析】
【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考生對詩文的背誦、理解、默寫能力。
本題考查理解性默寫這種類型,要求考生平時既要注意記憶、積累,同時在此基礎(chǔ)上加以理解、應(yīng)用和賞析。注意字形復(fù)雜字,要在平時默寫時反復(fù)寫。注意重點字詞的寫法,如“轂”“埏”“埴”“矜”“末”等字,默寫時要寫準(zhǔn)確。
五、情景默寫
24.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老子看來,“知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更加重要,表現(xiàn)這一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 />
(2)老子以樹木為例,形象說明大的東西無不是從細(xì)小的東西發(fā)展而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 />
(3)老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喻,引出“自見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后果都是不好的。
(4)老子認(rèn)為,在最后關(guān)頭仍像開始的時候那樣謹(jǐn)慎從事,就不會讓事情失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 />
(5)老子以車輪為例,形象說明“有”與“無”相互依存的辯證關(guān)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 />
(6)老子以事物脆弱時容易分離、事物細(xì)小時容易散失的現(xiàn)象為例,說明解決問題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 />
【答案】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慎終如始 則無敗事 三十輻 共一轂 當(dāng)其無 有車之用 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亂
【解析】
【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能力。
注意容易寫錯的字:“輻”、“轂”。
六、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說劍
昔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馀人,日夜相擊于前,死傷者歲百馀人,好之不厭。如是三年,國衰,諸侯謀之。
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說王之意,止劍士者,賜之千金?!弊笥以唬骸扒f子當(dāng)能?!?br />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莊子。莊子弗受,與使者俱往見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賜周千金?”太子曰:“聞夫子明圣,謹(jǐn)奉千金以幣從者。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
莊子曰:“聞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絕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說大王,而逆王意,下不當(dāng)太子,則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說大王,下當(dāng)太子,趙國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見,唯劍士也?!鼻f子曰:“諾。周善為劍?!?br />
太子曰:“然吾王所見劍士,皆蓬頭突鬢①”,垂冠②,曼胡③之纓,短后之衣④,瞋目而語難,王乃說之。今夫子必儒服而見王,事必大逆?!鼻f子曰:“請治劍服?!?br />
治劍服三日,乃見太子。太子乃與見王,王脫白刃待之。莊子入殿門不趨,見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曰:“臣聞大王喜劍,故以劍見王?!蓖踉唬骸白又畡文芙??”曰:“臣之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蓖醮髳傊?,曰:“天下無敵矣!”
莊子曰:“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后之以發(fā),先之以至。愿得試之?!蓖踉唬骸胺蜃有菥蜕?,待命令設(shè)戲請夫子?!?br />
王乃校劍士七日,死傷者六十馀人,得五六人,使奉劍于殿下,乃召莊子。王曰:“今日試使士敦劍?!鼻f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長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請先言而后試王曰:“愿聞三劍?!痹唬骸坝刑熳觿?,有諸候劍,有庶人劍?!?br />
王曰:“天子之劍何如?”曰:“天子之劍,以燕谿石城為鋒,齊岱為鍔⑤;包以四夷,裹以四時;制以五行,論以刑德;上決浮云,下絕地紀(jì)。此劍一用,匡諸候,天下服矣?!蔽耐趺⑷蛔允?,曰:“諸侯之劍何如?”曰:“諸侯之劍,以知勇士為鋒,以清廉士為鍔;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方地,以順?biāo)臅r;中和民意,以安四鄉(xiāng)。此劍一用,四封之內(nèi),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矣?!蓖踉唬骸笆酥畡稳??”曰:“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瞋目而語難。相擊于前,上斬頸領(lǐng),下決肝肺,無異于斗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于國事?!?br />
王乃牽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環(huán)之。莊子曰:“大王安坐定氣,劍事已畢奏矣?!庇谑俏耐醪怀鰧m三月,劍士曾服斃其處也。
(選自《莊子》,有刪改)
[注] ①突龔:鬢毛突出。②垂冠;帽子低傾,表示威武。③曼胡:粗實。④短后之衣:后身短便于起坐的衣服。⑤齊岱為鍔:岱,泰山。鍔,創(chuàng)刃。
2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莊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長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請先言而后試/
B.莊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長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請先言而后試/
C.莊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長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請先言而后試/
D.莊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長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請先言而后試/
2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太子,又稱王儲、皇儲或儲君,是中國古代王朝中王位或皇位繼承人的稱謂。
B.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zhì)。五行學(xué)說常被視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哲學(xué)。
C.宰人,現(xiàn)比喻向買東西或接受服務(wù)的人索取高價,在文中指負(fù)責(zé)國君膳食的官員。
D.服斃,中國古代的一種死刑。文中指劍士被趙文王賜死。
27.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莊子說他的劍術(shù)能做到不出十步擊殺一人,奔走千里銳不可當(dāng),是為了引起趙文王的興趣,以達到“說劍”盡諷諫之意的最終目的。
B.莊子采用比喻、夸張、對比等手法迂回巧妙地勸諫趙文王不要爭斗,反映了莊子清靜無為的思想。
C.莊子說,劍有天子劍、諸侯劍、庶人劍三種,委婉地指出趙文王所好實際是庶人之劍。
D.莊子對“天子劍”的描述,如拿燕谿的石城山做劍尖,拿齊國的泰山做劍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來包扎等,表現(xiàn)了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靈活多變,能把微妙難言的道理說得引人入勝的特點。
28.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1)聞夫子明圣,謹(jǐn)奉千金以幣從者。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
(2)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后之以發(fā),先之以至。
29.趙文王聽了莊子關(guān)于“天子劍”的描述,為何“芒然自失”?
【答案】
25.D
26.D
27.B
28.(1)聽說先生通達賢明,謹(jǐn)此奉上千金用以饋贈從者。先生不愿接受,我還說什么呢!
(2)擊劍的要領(lǐng)是,有意把弱點顯示給對方,再用有機可乘之處引誘對方,后于對方發(fā)起攻擊,同時要搶先擊中對方。
29.因為莊子的描述讓趙文王領(lǐng)悟到天子應(yīng)該胸懷天下、靠刑律和德教來治理國家,匡正諸侯,使天下人歸服,而他卻沉迷于劍術(shù),使國力衰弱,有悖于天子之位。
【解析】
【分析】
25.
本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能力。
本題是選擇題,找準(zhǔn)切入點,注意各選項間的不同之處。這是一段對話,可以根據(jù)重要詞語“日”“矣”“何如”,在其后面的位置停頓,排除C項?!胺蜃铀乳L短何如”中的“所御杖”是說使用的寶劍,所以中間不能停頓,排除B項。一般主語較長,會跟后面的謂語部分?jǐn)嚅_,所以應(yīng)在“夫子所御杖”這個主語之后停頓,排除A項。
畫波浪線部分意思是:莊子說:“我已經(jīng)盼望很久了?!壁w王說:“先生所使用的寶劍,長短怎么樣?”莊子說:“我的劍術(shù)長短都適應(yīng)。不過我有三種劍,任憑大王選用,請讓我先作些說明然后再行比試?!?br />
故選D。
26.
本題考查文化常識。
D項,“服斃”意為自殺,文中是說劍士因文王三個月不出宮殿見他們而在原先居所里自殺。
故選D。
27.
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項,莊子是勸說趙文王要在其位,謀其政,做君主應(yīng)做的事情,而不是“清靜無為的思想”。
故選B。
28.
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中“以”,表目的,用來;“幣”,饋贈,贈送;“何敢言”,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敢言何”,還說什么。
(2)中“示”,給……看;“虛”,形容詞用作名詞,弱點;“開”,誘導(dǎo);“示之以虛”“開之以利”是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以虛示之”“以利開之”,意思是把弱點顯示給對方,用有機可乘之處引誘對方。
29.
本題考查對文本的某些問題發(fā)表自己見解,有創(chuàng)意表達的能力。
由“天子之劍,以燕谿石城為鋒,齊岱為鍔;包以四夷,裹以四時;制以五行,論以刑德;上決浮云,下絕地紀(jì)。此劍一用,匡諸候,天下服矣?!笨芍f子用天子之劍的論斷委婉勸諷趙文王應(yīng)該已天下為己任,心憂天下,依靠刑律和德教來治理國家,這樣就可以匡正諸侯,使天下人全都?xì)w服?,F(xiàn)實的情況是“昔趙文王喜劍”“國衰,諸侯謀之”,趙文王因為喜好劍術(shù),無心治理國家,使得國力日益衰弱,各國諸侯都在圖謀攻打趙國。趙文王聽懂了莊子的意思,聯(lián)系到自己以及國家的狀況,難免“芒然自失”,若有所失了。說明他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參考譯文:
當(dāng)年趙文王喜好劍術(shù),擊劍的人蜂擁而至門下,食客三千余人。在趙文王面前日夜相互比試劍術(shù),死傷的劍客每年都有百余人,而趙文王喜好擊劍不曾得到滿足。像這樣過了三年,國力日益衰弱,各國諸侯都在圖謀(攻打)趙國。
太子悝十分擔(dān)憂,征求左右近侍說:“誰能夠說服大王停止比試劍術(shù),賜予他千金?!弊笥医陶f:“莊子應(yīng)該能擔(dān)當(dāng)此任?!?br />
太子于是派人攜帶千金厚禮贈送給莊子。莊子不接受,跟隨使者一起前往拜見太子,說:“太子有什么見教,賜給我千金的厚禮?”太子說:“聽說先生通達賢明,謹(jǐn)此奉上千金用以饋贈從者。先生不愿接受,我還有什么可說的!”
莊子說:“聽說太子想要用我,意欲斷絕趙王對劍術(shù)的愛好。假如我對上游說趙王卻違拗了趙王的心意,對下也未能符合太子的意愿,那就一定會遭受刑戮而死去,我還哪里用得著這些贈禮呢?假如我對上能說服趙王,對下能合于太子的心愿,在趙國我希望得到什么難道還得不到嗎!”太子說:“是這樣。父王的心目中,只有擊劍的人?!鼻f子說:“好的。我也善于運用劍術(shù)?!?br />
太子說:“不過父王所見到的擊劍人,全都頭發(fā)蓬亂、鬢毛突出,帽子低垂,帽纓粗實,衣服緊身,瞪大眼睛而且氣喘語塞,大王喜歡這樣的人。如今先生假如穿儒服去會見大王,事情一定會弄糟?!庇勺诱f:“請讓我準(zhǔn)備劍士的服裝?!?br />
三天以后劍士的服裝裁制完半,于是面見太子。太子就跟莊子一起拜見趙王,趙王解下利劍等待著莊子。莊子進入殿內(nèi)沒有小步快走,見到趙王也不行跪拜之禮。趙王說:“你想用什么話來開導(dǎo)我,而且讓太子先作引薦?"莊子說:“我聽說大王喜好劍術(shù),特地用劍術(shù)來參見大王?!壁w王說:“你的劍術(shù)怎樣能遏阻劍手、戰(zhàn)勝對方呢?”莊子說:“我的劍術(shù).十步之內(nèi)可殺一人,行走千里也不會受人阻留?!壁w王聽了大喜,說:“天下沒有誰是你的對手了!”
莊子說:“擊劍的要領(lǐng)是,有意把弱點顯示給對方,再用有機可乘之處引誘對方,后于對方發(fā)起攻擊,同時要搶先擊中對方。希望有機會能試試我的劍法?!壁w王說:“先生暫回館舍休息,我將安排好擊劍比武的盛會再請先生出面比武?!?br />
趙王于是用七天時間讓劍士們比武較量,死傷六十多人,從中挑選出五六人,讓他們拿著劍在殿堂下等候,這才召見莊子。趙王說:“今天可讓劍士們跟先生比試劍術(shù)了?!鼻f子說:“我已經(jīng)盼望很久了?!壁w王說:“先生所使用的寶劍,長短怎么樣?"莊子說:“我的劍術(shù)長短都適應(yīng)。不過我有三種劍,任憑大王選用,請讓我先作些說明然后再行比試。”趙王說:“愿意聽聽你介紹三種劍?!鼻f子說:“有天子之創(chuàng),有諸侯之劍,有百姓之劍。”
趙王說:“天子之劍怎么樣?"莊子說;“天子之劍,拿燕路的石城山做劍尖,拿齊國的泰山做劍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來包扎,用四季來圍裹;靠五行來統(tǒng)馭,靠刑律和德教來論斷;(這種劍,)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斬斷地紀(jì)。這種劍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諸侯,使天下人全都?xì)w服。”趙文王聽了茫然若有所失,說:“諸侯之劍怎么樣?”莊子說:“諸侯之劍,拿智勇之士做劍尖,拿清廉之士做劍刃;(這種劍,)上效法于天而順應(yīng)日月星辰,下取法于地而順應(yīng)四時序列;居中則順和民意面安定四方。這種劍一旦使用,四境之內(nèi),沒有不歸服面聽從國君號令的。”趙王說:“百姓之劍又怎么樣呢?”莊子說:“百姓之劍,全都頭發(fā)蓬亂、鬢毛突出。帽子低垂,帽纓粗實,衣服緊身,瞪大眼睛而且氣喘語塞。相互在人前爭斗刺殺,上能斬斷脖頸,下能剖裂肝肺,跟斗雞沒有什么不同,一旦命盡氣絕,對于國事就什么用處也沒有?!?br />
趙王于是牽著莊子來到殿上。廚師獻上食物,趙王繞著坐席慚愧地繞了三圈。莊子說:“大王安坐下來定定心氣,有關(guān)劍術(shù)之事我已啟奏完畢?!庇谑勤w文王三個月不出宮門,劍士們都在自己的住處自刎而死。
七、小作文
30.老子說:“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蹦闳绾慰创皬姶筇幭拢崛跆幧稀钡恼f法?不少于200字。
【答案】老子一直推崇柔弱,不提倡堅強,越柔弱的,活得越好。牙齒堅硬,舌頭柔軟,當(dāng)我們老去,牙齒掉光了,舌頭還在;遇到暴雨大風(fēng),小草隨風(fēng)而動,但大樹經(jīng)常被吹斷或者連根拔起。現(xiàn)在很多人都用微博,看看微博上女生對自己的稱呼。自稱“人家”的女生,基本上啥工作都不用做,有男生會替她做掉大半;自稱“我”的,全部工作都是她自己的;自稱“姐”或者“爺”的,得連男人的活都是她干的。相對來說,女人柔弱,男人堅強,據(jù)統(tǒng)計女人的平均壽命要比男人高幾歲。柔弱總是跟生相關(guān),堅強總是跟死相關(guān)。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柔弱與大道性質(zhì)相符。樹根和樹枝比,樹根更強大,但樹枝在上根在下;大地和生物比,大地比生物更強大,但大地一直在我們腳下;最強大的人一般都不顯山露水,一天到晚吹噓自己的人大多不是什么高手,金庸小說中武功深不可測的是那個掃地僧。
【解析】
【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微寫作的能力。
解答本題首先要理解老子這句話的意思,“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的意思是:用兵逞強就會遭到滅亡,樹木強大了就會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強大的,總是處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強大處下,柔弱處上”有兩重意思:強大的一方總是處于不利的一面,柔弱總是有利的;真正強大的一方,應(yīng)該放低姿態(tài),這才合于道。這是告誡做人的道理,不能太過剛強和好勝,學(xué)會謙虛和低調(diào)。正所謂: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是故:不足勝有余。圍繞這個道理來進行闡述就可以了。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上冊6.2 *五石之瓠一課一練,共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文本閱讀,語言文字運用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上冊6.2 *五石之瓠隨堂練習(xí)題,共17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閱讀,情景默寫,選擇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人教統(tǒng)編版6.2 *五石之瓠精品同步測試題,文件包含《五石之瓠》練習(xí)高二語文同步精品課堂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解析版docx、《五石之瓠》練習(xí)高二語文同步精品課堂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原卷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xué)資源,其中試卷共27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