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近作者
“中國哲學之父”——老子
生平:老子(生卒年不詳),中國古代思想家。一般認為他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東)人,有人又稱他老聃。相傳他生活在春秋時期,曾任周王朝藏室之史(管理圖書的官,當時的圖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檔案),后退隱蒙山著書立說,游歷江南塞北,又西出陜關,不知所終。老子跟孔子同時,相傳孔子還曾向他請教過“禮”。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始祖,他的學說后被莊周發(fā)展。
成就: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的思想對中國哲學發(fā)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代表作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是全球出版發(fā)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南華真人”——莊子
生平:莊子,名周,字子休。一般認為其生年約為公元前369年,卒年約為公元前286年,戰(zhàn)國時宋國蒙(今河南省商丘市東北)人,曾做過蒙城漆園吏。莊周的生平已不可詳考,但《莊子》一書和其他史料可作印證,估計他出身于沒落的貴族家庭,生活貧苦,住在窮閭陋巷,困窘時織屨為生,弄得面黃肌瘦,但據(jù)說楚王派人迎他到楚國去做國相,他卻拒絕了。
成就:莊子是戰(zhàn)國中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學的創(chuàng)立者,與老子并稱“老莊”。最早提出的“內圣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陰陽”,其“三籟”思想與《易經(jīng)》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豐富奇特,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被稱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代表作品: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養(yǎng)生主》等。
老 子 降 生
老子的父親老佐是宋國的司馬。楚國攻宋,老佐在守彭城督戰(zhàn)時被楚君魚石部下放暗箭射中,入胸五寸,不幸墜馬身亡。至傍晚,追兵雖已不見,但老夫人身旁僅剩下兩名侍女和一位駕車家將了。家將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擇路,沿西南方向奔去。正行之時,老夫人突覺腹中疼痛。原來她已有七月身孕,老佐為踐君前諾言,以必勝之心攜眷出征。此時兵敗,老夫人又有喪夫之悲,亡命他國,心中焦慮,身體疲勞,以至腹中胎動,疼痛難忍。侍女驚慌無措,家將忙停車于路旁,奔至村中尋一老婦前來。不過幾刻時光,只聽篷車之內響起“哇哇”哭聲,一個早產(chǎn)男嬰出世,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
老子降生,體弱而頭大,眉寬而耳闊,目如深淵珠清澈,鼻含雙梁中如轍。因其雙耳長大,故起名為“聃”;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親鄰們又呼之曰小貍兒,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間人們把“貓”喚作“貍兒”,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貍兒”便成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傳下來了。
材 與 非 材
莊子在山中行走,看見一棵樹長得很美很高大,枝葉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樹旁卻不伐它。莊子問他這是什么原因,伐木者回答說:“這棵樹沒有什么用處?!鼻f子說:“這棵樹因為不成材,結果得以終其天年了?!鼻f子出了山,來到縣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老朋友很高興,準備酒肉,叫童仆殺一只鵝款待他。童仆請示道:“一只鵝會叫,一只鵝不會叫,請問殺哪只?”主人的父親說:“殺那只不會叫的。”第二天,弟子向莊子問道:“昨天山里的樹因為不成材而得以終其天年,現(xiàn)在這位主人的鵝卻因為不成材而被殺死,先生您將在成材與不成材這兩者間處于哪一邊呢?”莊子笑著說道:“我將處于成材與不成材之間。成材與不成材之間,似乎是合適的位置,其實不然,所以還是免不了遭到禍害。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這樣了:既沒有美譽,也沒有毀辱,時而為龍,時而為蛇,隨時勢而變化,而不肯專為一物;時而上,時而下,以順應自然為準則,在萬物的原始狀態(tài)中漫游,主宰萬物而不被萬物役使,那么怎么會遭到災禍呢?這就是神農(nóng)、黃帝所取法的處世原則?!?br>莊 子 名 言
①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②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③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④相與于無相與,相為于無相為。
⑤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⑥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老 子 名 言
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②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③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④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⑤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二、探尋背景
鑒往知來,清凈無為
春秋戰(zhàn)國是一個戰(zhàn)亂頻繁的時代,各諸侯國為了稱霸,經(jīng)常爆發(fā)不義戰(zhàn)爭,搶奪土地和人民,而老子為周王朝藏書室的官吏,掌管史冊典籍。作為一個史官,他從歷史中看出了興亡更替的規(guī)律,昔日的霸主最終或是眾叛親離,或是趨于衰亡。所以他不認為爭強好勝是可以達到長久之道的,他更贊成人們采取一種清靜無為的態(tài)度。
反對黑暗,追求自由
戰(zhàn)國時代,各種不同學派紛紛登臺表演,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空前活躍的局面。老莊的道家學派,與儒家和名家學派是相對應的,尤其表現(xiàn)為對儒家思想的尖銳批判。莊子作為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立場是鮮明突出的。他對黑暗的現(xiàn)實社會強烈不滿,追求絕對的思想自由,排除一切功利目的,排除一切人為的桎梏,清靜無為,逍遙自由。在這種情況下,《莊子》自然產(chǎn)生了。
三、相關鏈接
(一)閃爍辯證光芒的哲理經(jīng)典——《老子》
1.《老子》的主要內容
(1)老子遺留下來的著作,僅有《老子五千文》,即《老子》,也叫《道德經(jīng)》,是老子用韻文寫成的一部哲理經(jīng)典。它是道家的主要經(jīng)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學思想的直接材料。原書分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jīng)》,下篇為《德經(jīng)》,合稱《道德經(jīng)》。《道經(jīng)》主要為宇宙論和本體論,《德經(jīng)》主要為人生論和政治論。
(2)《老子》提出了道、自然、無為等著名的哲學概念,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道”,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在政治思想上,主張“無為”,宣揚自然無為的天道觀,認為只有無為才能無不為,反映了當時統(tǒng)治者的無力,企圖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的現(xiàn)實。
2.《老子》的影響
(1)《老子》開創(chuàng)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道家學派成為與儒家學派并列的思想流派,“儒道互補”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兩大支柱之一。
(2)近代以來,《老子》也受到了西方思想家的重視,成為世界哲學寶典之一。當今世界,更是掀起“老子熱”“大道熱”以應對21世紀的新挑戰(zhàn)。19世紀德國哲學家稱贊《老子》“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二)汪洋恣肆的道家經(jīng)典——《莊子》
《莊子》是莊周及其門人以及后學者所著,被道教奉為《南華經(jīng)》,屬于道家經(jīng)典之一?!肚f子》一書想象力極強,文筆變化多端,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其具體特點如下:
(1)注重表現(xiàn)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抒情性,達到了哲理與詩意的交融;
(2)大量運用比喻和寓言講述道理,其語言注重細節(jié)刻畫和夸張渲染,把深奧的哲理形象化,具有寓真實于詭誕的浪漫主義色彩;
(3)大膽借鑒神話傳說,突破常規(guī)性思維的局限,展開奇異豐富的想象,富于浪漫色彩;
(4)文章汪洋恣肆,結構富于跳躍性,行文跌宕開闔、變化多端,語言奇峭富麗、生動活潑,有時用韻,頗富有詩意。
1.閱讀《四章》,根據(jù)提示完成填空。
答:①

參考答案:①有道者不處 ②慎終如始
2.閱讀《五石之瓠》,根據(jù)提示完成填空。
答:①

參考答案:①大而無用 ②大有用處
基礎梳理·夯基提能
一、通假釋義
1.曰余食贅行(行同“形”)
2.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離)
3.起于累土 (累同“蔂”,土筐)
4.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 (龜同“皸”,皮膚凍裂)
5.世世以洴澼為事(同“纊”,絲綿絮)
6.企者不立 (企同“跂”,踮起腳跟)
二、一詞多義
1.強
(1)自勝者強 (形容詞,剛強)
(2)強行者有志 (形容詞,堅持、執(zhí)著)
2.而
(1)常于幾成而敗之 (連詞,表修飾)
(2)死而不亡者壽 (連詞,表轉折)
3.舉
(1)其堅不能自舉也 (動詞,拿起來,提舉)
(2)西舉巴、蜀 (動詞,攻取)
(3)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動詞,行動,行)
4.之
(1)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代詞,葫蘆種子)
(2)今子有五石之瓠 (助詞,的)
(3)客聞之 (代詞,這件事)
5.為
(1)吾為其無用而掊之 (wèi,連詞,因為)
(2)我世世為洴澼 (wéi,動詞,做)
6.以
(1)以盛水漿 (介詞,用)
(2)或以封 (介詞,憑借,其后省去賓語“不龜手之藥”)
(3)以說吳王 (連詞,相當于“而”,表目的,來)
三、詞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與越人水戰(zhàn) (在水上)
2.動詞的使動用法
常于幾成而敗之(使……失敗)
3.名詞作動詞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本義:名詞,智慧。這里作動詞,有智慧)
(2)事無事 (做)
(3)其未兆易謀(顯露跡象)
(4)我樹之成而實五石 (種植)
4.名詞作形容詞
死而不亡者壽(長壽)
5.形容詞作動詞
(1)慎終如始 (慎重對待)
(2)治之于未亂(發(fā)生禍亂)
6.形容詞意動用法
(1)是以圣人欲不欲(以……為欲)
(2)不貴難得之貨 (以……為貴)
(3)自是者不彰 (認為……正確)
7.形容詞作名詞
(1)其安易持(安,本義形容詞,安穩(wěn)。這里作名詞,安穩(wěn)的時候)
(2)其脆易泮(脆,本義,形容詞,脆弱。這里作名詞,脆弱的時候)
四、古今異義
1.自見者不明
古義:不能顯明。 今義:不明白。
2.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
古義:做事。
今義:①做;投身到。②(按某種辦法)處理。
3.人之生也柔弱
古義:柔軟。 今義:軟弱。
4.埏埴以為器
古義:來做。 今義:認為。
5.跨者不行
古義:行走不穩(wěn)。 今義:不可以。
6.常于幾成而敗之
古義:接近成功。
今義:表示十分之幾或百分之幾十。
7.強行者有志
古義:強勁奮進。 今義:強制進行。
五、文言句式
1.倒裝句
(1)狀語后置
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于未有”“于未亂”做狀語,后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于足下”做狀語,后置)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于毫末”做狀語,后置)
(2)賓語前置
自知者明/自勝者強 (“自”做賓語,前置)
2.省略句
以盛水漿 (“以”后面省略“之”,即大葫蘆)
3.判斷句
則所用之異也 (則……也)
六、文化常識
1.輻:車輪中連接軸心和輪圈的木條。古代的車輪由三十根輻條所構成。此數(shù)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歷次。
2.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埏,以水和土;埴,黏土。
3.石:在古代是一種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也是一種重量單位,一百二十斤為一石。
精讀析文·合作學習
《老子》四章
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并完成后面的題目。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轂的中間空的地方),有車之用。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門窗)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1)(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2)自見(同“現(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彰顯),自伐者無功,自矜(和“自伐”一個意思,自我夸耀)者不長(長久。一說讀zhǎnɡ,意思是得到敬重)。其(代詞,代指上面四種行為)在道也,曰余食贅行(同“形”),物(人)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為,做)。(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3)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勤勉而行的人)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4)(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5)其脆易泮(同“判”,分離),其微(事物細微的時候)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極其細微的事物);九層之臺,起于累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指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7)是以圣人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學習常人所不學習的),復(彌補、補救)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第六十四章)
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含義。
2.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第十一章認為“有”和“無”是對立統(tǒng)一的,它們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盁o”讓“有”發(fā)揮作用,正如有了車轂中間空的地方,才有了車子的作用。
B.第二十四章指出急躁冒進、自我炫耀的行為會導致失敗,不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政策同樣不會取得相應的成果,會給國家、社會、民眾帶來深重的苦難。
C.第三十三章強調自我修養(yǎng),在老子看來,“自知”“自勝”十分重要,但是“知人”“勝人”更加重要。
D.在第六十四章中老子認為,如果能夠做到“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在最后關頭要像一開始的時候那樣謹慎從事,就不會出現(xiàn)失敗的事情了。
【解析】選C。順序顛倒了,在老子看來,“知人”“勝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勝”更加重要。
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譯文:“有”(車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無”起了作用。
(2)譯文:踮起腳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穩(wěn)。
(3)譯文:能了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
(4)譯文:不喪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夠長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長壽。
(5)譯文:事物安然未生變的時候容易持守,問題還沒有顯露跡象的時候容易解決。
(6)譯文: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
(7)譯文: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
*五石之瓠
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并完成后面的題目。
惠子謂(對……說)莊子曰:“魏王貽(贈送)我大瓠(葫蘆)之種,我樹(種植)之成而實(名作動,收獲果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1)剖之以為(把……當作)瓢,則瓠落(寬大空廓的樣子)無所容。非不呺然(內中空虛而寬大的樣子)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砸破)之?!鼻f子曰:“夫子固(實在,確實)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龜,同“皸”,皮膚凍裂)手之藥者,世世以洴(使動,使……浮起)澼(在水中漂洗) (同“纊”,絲綿絮)為事(營生)??吐勚?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之曰:‘我世世為洴澼,不過數(shù)金。今一朝而鬻(賣)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同“悅”,取悅)吳王。越有難(發(fā)難,即發(fā)兵侵吳),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zhàn),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2)則夫子猶有蓬(一種草,彎曲不直)之心也夫!”
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含義。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 )
A.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則所用之異也/
B.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則所用之/異也/
C.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則所用之異也/
D.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則所用之/異也/
【解析】選C。根據(jù)“也”和“或”斷句,可選出答案。
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惠子:戰(zhàn)國中期宋國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名家學派的開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是莊子的至交好友。
B.石:古代的容量單位,十斗等于一石。這個意義在古書中讀“shí”,如“二千石”“萬石君”等。
C.越人:是百越地區(qū)古越人的簡稱,百越之地諸部落常統(tǒng)稱為越人。
D.吳:中國東部魯、江、浙地區(qū)文化的統(tǒng)稱,位于魯南、浙北、蘇南的環(huán)太湖地區(qū)及上海全境。
【解析】選D。魯即山東全境,不在古代“吳”的范圍之內。
4.下列對本文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莊子對惠子所說的故事內容雖是講藥方和葫蘆的用途問題,言外之意卻說在人心上,說在逍遙游境界的追求上。
B.莊子譏笑惠子大而無用,以“不龜手之藥”的寓言故事諷刺惠子不善用大,心如蓬草。
C.李白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從本文寓言故事也能得出這樣的啟示:物各有其用。
D.“不龜手之藥”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同一事物的不同使用能產(chǎn)生不同的結果,如何看待手中的絕技是關鍵,不為近利所蔽,才稱得上高瞻遠矚。
【解析】選B.“莊子譏笑惠子大而無用”,應為“惠子譏笑莊子學說大而無用”。
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譯文:用大葫蘆去盛水漿,可是它不夠堅固無法拿起來。
(2)譯文: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卻擔憂它大而無處可容納呢?
研讀提能·探究學習
《老子》四章
1.通讀《四章》全文,概括每則選文的內容要點。
【明確】
第1則,通過列舉分析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闡明了“無之以為用”的道理。
第2則,通過列舉一系列的社會人生現(xiàn)象,剖析了“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危害,從反面證明了“無我”的重要性,闡明了無為立身的主張。
第3則,強調了加強自我修為的重要性。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經(jīng)常反省自己,要不斷地戰(zhàn)勝自己的弱點,要抑制貪欲,堅守本分,不屈不撓地追求自己應該追求的東西。
第4則,老子告訴我們做事要有預見性,要見微知著,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要把握大小、高低、遠近等一系列對立項之間的邏輯關系,注重積累;要始終如一,堅持到底。
2.《四章》第1則中是如何闡釋“有”和“無”的關系的?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
【明確】老子通過車轂、埏埴與鑿室這三個例子來說明問題,指出事物是有形的,也就是“有”,而體現(xiàn)它們自身價值的卻是無形的空間,也就是“無”?!坝小焙汀盁o”的關系,就是“利”和“用”的關系。老子反復講述有與無的關系,就是為了讓人們明白“有無相生”“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道理。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實有的東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虛空的東西及其作用,被眼前看到的表象迷惑,而忽略了真正的事實。
3.探究“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這段話的深刻含意。
【明確】在此,老子以辯證的觀點告誡人們應如何修身養(yǎng)性。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現(xiàn)象作比喻,說明“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這些輕浮、急躁的舉動都是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雖然在短期內似乎有效果,但最終達不到自己的目的。個人修身是這樣,那么為政呢?也應該這樣,即“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這些表現(xiàn)及其結果往往是對立的、相互矛盾的。反過來,當然要提倡自謙、自省、自警。可見,老子強調以退為進的處世哲學,主張“無為而治”的為政之道。
4.《四章》在語言表達和道理闡釋方面有哪些鮮明的特點?
【明確】(1)行文凝練暢達,采用大量的韻語。文中運用了排比和對偶,語句簡短精練又充滿哲理。
(2)設喻生動、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淺顯易懂。如,選文第1則以“車”“器”“室”設喻,形象地闡明了對一切事物起決定作用的是“無”的道理;選文第4則以“合抱之木”“九層之臺”“千里之行”設喻,形象地闡明了任何事情都要從開頭積累才能成功的道理。
*五石之瓠
1.《五石之瓠》中惠子和莊子在對話時,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種”和“不龜手之藥”的事例,各有什么用意?
【明確】惠子用“大瓠之種”的事例,意在譏諷莊子的學說大而無用;莊子用“不龜手之藥”的事例意在證明自己的學說大有用處,只是惠子不能通曉領悟。
2.對于《五石之瓠》中惠子和莊子的大瓠之爭,應如何理解?
【明確】這里蘊含著對“有用”和“無用”的認識問題。莊子認為只要不凝滯于物,則大小皆為可用,這是有用。有用必須超然物外,優(yōu)游于忘我之境。當然,最好是無用,無用則無害,也無困苦,就可以逍遙自在,絕對自由了。因而無用就是大用,這是莊子追求的思想境界。而惠子則基于對現(xiàn)實的認識,自然限于一般的理解和心生困惑。
3.你認為在莊子和惠子的辯論中,誰是勝者?
【明確】從形式上來看,莊子占了上風。結尾處,莊子提出了對大瓠的使用問題,提出了解決辦法,還批評了惠子不通達。
從邏輯上看,莊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爭論中得以維持自己最初的判斷,而這種做法顯然是有悖于邏輯判斷規(guī)則的,對于大瓠來說,惠子的立足點是實用功能,莊子的立足點是精神功能。
4.從《四章》和《五石之瓠》來看,《老子》和《莊子》在風格特色上有何明顯不同?
【明確】從表達技巧上來說,《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經(jīng)驗展開哲理思辨,直接論說道理;《莊子》則長于借助寓言,曲達旨意,增強說理的趣味與效果。
《五石之瓠》講了一個“不龜手之藥”的故事,請結合課文并聯(lián)系實際,談談這個故事帶給你的人生啟迪。
參考示例:觀點1:同樣的東西,由于眼光和見識不一樣,它所發(fā)揮的作用也就大不一樣。宋人只知道漂洗業(yè)需要他家生產(chǎn)的不龜手之藥治療皮膚凍裂。那個外來的人見識就比宋人廣多了,他成功地游說吳王讓他持不龜手之藥的藥方帶兵去跟越人打仗,結果他大敗越人。吳王論功行賞,劃割一塊土地讓外地人做了小君王。可憐的宋人卻還在守著那貧窮的漂洗業(yè)。目光短淺、見識鄙陋的人,永遠不會有長久的發(fā)展。
觀點2:有時換個思維方式,就可能化腐朽為神奇。那個買宋人制不龜手之藥的藥方的外地人就善于轉變。在惠子面前,莊子也善于轉變,當惠子拿著一個大葫蘆派不上用處時,莊子告訴惠子:你可以把這么個大葫蘆綁在腰上做個腰舟,讓自己逍遙地漂浮在江湖之上。世上很多事,其實都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利弊相當,福禍相隨。人的命運其實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是需要我們學會換一種思維方式去思考。
觀點3:要發(fā)現(xiàn)并利用自己的長處。宋人干漂洗業(yè)實在沒有什么獨到之處,而生產(chǎn)不龜手之藥卻是他的獨到之處,可惜他沒有發(fā)現(xiàn),以致把自己的長處拱手讓人。
群讀培優(yōu)·拓展學習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老子》第二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老子》第三十三章)
1.(語言建構與運用)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斯:乃,就
B.當其無,有車之用 當:當作
C.埏埴以為器 埏:揉和
D.自矜者不長 矜:夸耀
【解析】選B。當:當中。
2.(語言建構與運用)對下列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為:動詞,是
B.前后相隨,恒也 也:語氣詞,表判斷
C.跨者不行 者:代詞,……的人
D.不失其所者久 其:指示代詞,那些
【解析】選D。D項,“不失其所者久”是說“不喪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夠長久”,其:人稱代詞,代指自己的。
3.(思維發(fā)展與提升)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老子》把很多現(xiàn)象提煉為一系列的對立項,如美與丑、善與惡、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等,認為所有這些對立因素都是相輔相成的。
B.《老子》運用三個例子來說明“有”和“無”的關系,并認為“無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為有了“無”,“有”才能發(fā)揮作用。
C.《老子》認為自以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
D.《老子》認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勝人”比“自勝”更加難得,這是極富哲理的判斷。
【解析】選D。D項,應為“自勝”比“勝人”更加難得,原文是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4.(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譯文:

(2)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
譯文: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應先回歸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語,再按照不同的句式進行調、換、刪,再采取對譯法,逐字進行翻譯。第一句中,“在道”應理解為“用道的觀點來看”;“曰”應理解為“叫作”;“余食”應理解為“剩飯”;“贅行”應理解為“贅瘤”;“物”,應理解為“人們”,“處”應理解為“做”。第二句中,“生”應理解為“依存”,“成”應理解為“成就”,“形”應理解為“顯現(xiàn)”,“盈”應理解為“滿足”,“和”應理解為“和諧”。
答案:(1)(“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等行為)用道的觀點來看,就叫作剩飯、贅瘤,人們常常厭惡它們。所以有道的人不做(“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事情)。
(2)有和無互相依存,難和易互相成就,長和短互相顯現(xiàn),高和下互相滿足,音和聲互相和諧。
附【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就顯露出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就顯露出不善了。有和無互相依存,難和易互相成就,長和短互相顯現(xiàn),高和下互相滿足,音和聲互相和諧,前和后互相跟隨,這是永恒的。
(《老子》第二章)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甲)
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段防厶摗贰犊荷W印分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yǎng)食之數(shù)歲,衣以紋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br>(選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乙)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jiān)河侯。監(jiān)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
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游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
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
(選自《莊子·外物》)
(丙)
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br>(選自《莊子·秋水》)
1.(語言建構與運用)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器:重視
B.使使厚幣迎之 幣:錢財
C.子亟去,無污我 亟:趕快
D.莊子持竿不顧 顧:回頭
【解析】選B。“幣”的意思是“禮物”。
2.(思維發(fā)展與提升)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句子的斷句最恰當?shù)囊豁検? )
A.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B.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C.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D.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解析】選D。根據(jù)文意,“廟堂之上”是“藏”的地點,不宜斷開,故排除A、C兩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為并列結構,據(jù)此可排除B項。
3.(文化傳承與理解)下列對文中加波浪線詞語的相關含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儒”“墨”指儒家和墨家,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中與道家并稱的另外兩大家,三家流派經(jīng)常相互交鋒、攻訐。
B.“卿相”“大夫”都是古代官職和爵位名稱?!扒湎唷笔菆?zhí)政大臣、高官。“大夫”位居“卿”之下,是普通官員。
C.“郊祭”是我國古代在郊外舉行的祭祀天地的儀式,在周代是最為隆重的祭典,在冬至日或夏至日舉行。
D.“斗升之水”指很少的水?!岸贰?我國古代市制容量單位,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石。
【解析】選B?!岸际枪糯俾毢途粑幻Q”錯,“卿相”“大夫”不是爵位名稱。
4.(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下列對文段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莊周撰寫的文章,大都是寓言之類。其在著書時,善于運用曲筆和敘事寓情的手法,用語一點也不拘束,肆意汪洋,然而都是空話,沒有事實依據(jù)。
B.楚威王聽說莊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給他豐厚的禮物,并請他做相。莊周以“犧牛”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為官的立場。
C.“涸轍之鮒”比喻處在困境中急待援助的人或物。這個寓言故事表達了莊周對監(jiān)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急的言行的不滿。
D.在楚王派遣兩位大臣請莊周出仕時,莊周說愿意拖著尾巴生活在爛泥里,而不愿意做死去后珍藏在宗廟里以顯示尊貴的神龜。
【解析】選A?!翱赵挕币辉~不對,應為都是虛構的、憑空設想的。
5.(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譯文:

(2)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
譯文:

答案:(1)我寧愿在污濁的小溝渠中游玩而自尋快樂,也不愿被擁有國家的人束縛,我愿終身不做官,以便暢快地去實踐我的志向啊。
(2)我離開了我住慣的地方,沒有地方生存。我只要一點水就能活下去,你卻說這種空話,還不如及早地到干魚店里去找我!
6.(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甲、丙兩段材料中都提到了莊子拒絕楚國使臣的故事,這個故事后來提煉出一個什么成語,有什么含義?
答:
答案:曳尾涂中。原意是與其位列卿相,受爵祿、刑罰的管束,不如隱居而安于貧賤。比喻與其當官顯聲揚名,還不如保全性命,生活在鄉(xiāng)野。后也比喻在污濁的環(huán)境里茍且偷生。
附【譯文】
(甲)
莊子是蒙地人,叫周。他曾經(jīng)擔任過蒙地漆園的小吏,和梁惠王、齊宣王是同一時代的人。他學識淵博,涉獵、研究的范圍無所不包,他的中心思想?yún)s本源于老子的學說。因此他撰寫了十余萬字的著作,大多是托詞寄意的寓言。他寫了《漁父》《盜跖》《胠篋》,用來詆毀孔子學派的人,而彰顯老子的學說。《畏累虛》《亢桑子》這些文章,都是空泛的言論沒有事實依據(jù)。可是莊子善于行文措辭,描摹事物的情狀,用來攻擊和駁斥儒家和墨家,縱使是當世博學之士也不能避免他的攻擊。他的語言汪洋浩漫,縱橫恣肆,以適合自己的性情,所以從王公大臣起,都不重視他。
楚威王聽說莊周賢能,派遣使臣帶著豐厚的禮物去聘請他,答應他讓他擔任卿相。莊周笑著對楚國使臣說:“千金,確是厚禮;卿相,確是尊貴的高位。您難道沒見過祭祀天地用的牛嗎?喂養(yǎng)它好幾年,給它披上帶有花紋的綢緞,把它牽進太廟去當祭品。在這個時候,它縱使想做一頭孤獨的小豬,難道能辦得到嗎?您趕快離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寧愿在污濁的小溝渠中游玩而自尋快樂,也不愿被擁有國家的人束縛,我愿終身不做官,以便暢快地去實踐我的志向啊?!?br>(乙)
莊周家境貧寒,于是向監(jiān)河侯借糧。監(jiān)河侯說:“行。我即將收取封邑之地的稅金,打算借給你三百金,好嗎?”
莊周聽了臉色驟變,憤憤地說:“我昨天來的時候,有誰在半道上呼喚我。我回頭看看路上車輪碾過的小坑洼處,有條鯽魚在那里。我問它:‘鯽魚啊!你干什么呢?’鯽魚回答:‘我是東海水族中的一員。你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來吧?’我對它說:‘行啊。我將到南方去游說吳王越王,請他們激蕩起西江之水來迎你,可以嗎?’鯽魚變了臉色生氣地說:‘我離開了我住慣的地方,沒有地方生存。我只要一點水就能活下去,你卻說這種空話,還不如及早地到干魚店里去找我!’”
(丙)
莊子在濮水釣魚,楚王派兩個大夫去傳達他的旨意,說:“想以楚國的事勞累先生啊!”
莊子拿著魚竿頭也不回,說:“我聽說楚國有神龜,死的時候已經(jīng)三千歲了。楚王用潔凈的絲巾把它包起來裝進竹箱里放在廟堂上邊供奉。這只神龜,是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頭被人們供奉呢,還是寧愿活著在爛泥里搖它的尾巴呢?”
兩個大夫回答說:“它更愿意活著在爛泥里搖它的尾巴?!?br>莊子說:“請回吧!我要在爛泥里搖我的尾巴?!?br>古今對譯·通曉文意
《老子》四章
原文:三十輻共一轂①,當其無②,有車之用。埏埴③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④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⑤,跨者不行⑥,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⑦,自伐⑧者無功,自矜者不長⑨。其⑩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第六十四章)
注釋:①轂:車輪的中心部位,周圍與輻條的一端相接,中間的圓孔用來插車軸。②無:指車轂的中空處。③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④戶牖:門窗。⑤企者不立:踮起腳的人不能久立。⑥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穩(wěn)。⑦彰:彰顯。⑧自伐: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⑨長:長久。一說讀zhǎnɡ,意思是得到敬重。⑩其:代詞,代指上面四種行為。行:同“形”。物或惡之:人們常常厭惡他們。處:為,做。強行者:勤勉而行的人。不失其所者:不喪失立身之基的人。死而不亡者壽: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長壽。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長存,這就是壽。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變的時候容易持守。其未兆易謀:問題還沒有顯露跡象的時候容易解決。泮:同“判”,分離。其微易散:事物細微的時候容易散失。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極其細微的事物。累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無為:指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為。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學不學:學習常人所不學習的。復:彌補、補救。
譯文: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車的功用正是產(chǎn)生于車轂的“無”。和泥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車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無”起了作用。
踮起腳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穩(wěn),自我顯露的不能顯明,自以為是的不能彰顯,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勛,自我夸耀的不能長久。用道的觀點來看,就叫作剩飯、贅瘤,人們常常厭惡它們,所以有道的人決不這樣做。
能了解、認識別人叫作智慧,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zhàn)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喪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夠長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長壽。
事物安然未生變的時候容易持守,問題還沒有顯露跡象的時候容易解決,事物脆弱的時候容易分離,事物細微的時候容易散失。在事情未發(fā)生時就做,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chǎn)生以前就早做準備。合抱的大樹,生長于細微的事物;九層的高臺,筑起于每一筐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動手去做的就會壞事,有所把持的就會失去。因此圣人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為,所以也不會招致失敗;無所執(zhí)著,所以也不遭受損害。人們做事情,總是在接近成功時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貨物,學習常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犯的過錯。這樣遵循萬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會妄加干預。
*五石之瓠
原文:惠子謂①莊子曰:“魏王貽②我大瓠③之種,我樹④之成而實⑤五石。以盛水漿,其堅⑥不能自舉⑦也。剖之以為⑧瓢,則⑨瓠落⑩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鼻f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為事??吐勚?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之曰:‘我世世為洴澼,不過數(shù)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偷弥?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zhàn),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注釋:①謂:對……說。②貽:贈送。③瓠:葫蘆。④樹:種植。⑤實:名作動,收獲果實(葫蘆)。⑥堅:堅固。這里指大瓠的堅固程度。⑦自舉:賓語前置,即“舉自”,拿起自己。⑧以為:把……當作。⑨則:卻。⑩瓠落:寬大空廓的樣子。呺然:內中空虛而寬大的樣子。掊:擊破。固:實在,確實。善:擅長。龜:同“皸”,皮膚凍裂。洴:使動,使……浮起。澼:在水中漂洗。:同“纊”,絲綿絮。事:營生。鬻:賣。請:請允許我。說:同“悅”,取悅。難:發(fā)難,即發(fā)兵侵略。一:同樣的。或:有的人。異:不同。慮:用繩結綴。以為:把……制成。而:表轉折,卻。蓬:一種草,彎曲不直。
譯文:惠子對莊子說:“魏王贈送我大葫蘆的種子,我將它種植起來后,結出的果實能容得下五石的東西。用大葫蘆去盛水漿,可是它不夠堅固無法拿起來。把它剖開當作瓢,卻因寬大而沒有什么可盛受的東西。這個葫蘆不是不大呀,我因為它沒有什么用處而擊破了它?!鼻f子說:“先生實在是不善于使用大東西啊。宋國有一擅長調制防止手凍裂的藥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絲絮為營生。有個外來的人聽說了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價收買他的藥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們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絲絮,所得不過數(shù)金。如今一下子就可賣得百金,還是把藥方賣給他吧。’游客得到藥方,來取悅吳王。正巧越人發(fā)兵侵吳,吳王派他統(tǒng)率部隊。冬天跟越軍在水上交戰(zhàn),大敗越軍,吳王劃割土地封賞他。能使手不皸裂,藥方是同樣的,有的人用它來獲得封賞,有的人卻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絲絮,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現(xiàn)在你有可容五石東西的大葫蘆,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卻擔憂它大而無處可容納呢?看來先生你還是心竅不通啊!”

相關學案

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6.2 *五石之瓠學案:

這是一份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6.2 *五石之瓠學案,共7頁。

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上冊第二單元6(《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6.1《老子》四章學案: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上冊第二單元6(《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6.1《老子》四章學案,共21頁。學案主要包含了課內基礎練,課外拓展練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上冊6.2 *五石之瓠導學案: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上冊6.2 *五石之瓠導學案,共5頁。學案主要包含了自主學習,組內合作,課堂展示,歸納總結,反饋達標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學案 更多

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上冊6.2 *五石之瓠精品學案

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上冊6.2 *五石之瓠精品學案

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上冊6.2 *五石之瓠優(yōu)秀導學案及答案

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上冊6.2 *五石之瓠優(yōu)秀導學案及答案

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上冊6.2 *五石之瓠學案設計

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上冊6.2 *五石之瓠學案設計

語文選擇性必修 上冊5.2 *五石之瓠學案及答案

語文選擇性必修 上冊5.2 *五石之瓠學案及答案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上冊電子課本

6.2* 五石之瓠

版本: 人教統(tǒng)編版

年級: 選擇性必修 上冊

切換課文
  • 課件
  • 教案
  • 試卷
  • 學案
  • 更多
所有DOC左下方推薦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