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一、基礎鞏固
1.下列各句中,均含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
①魏王貽我大瓠之種
②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
③世世以洴澼纟光為事
④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
⑤九層之臺,起于累土
⑥其脆易泮
⑦埏埴以為器
⑧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
A.②③④⑦⑧ B.①②③⑤⑧
C.②③⑤⑥⑧ D.①③④⑤⑥
解析:②“龜”同“皸”;③“”同“纊”;⑤“累”同“蔂”;⑥“泮”同“判”;⑧“行”同“形”。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
舉:舉起來,拖起來。
B.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企:踮起腳。
C.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賣。
D.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極其細微的事物。
解析:舉:經(jīng)得起,承受得住。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思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一項是 ( )
A.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B.自伐者無功
C.勝人者有力 D.復眾人之所過
解析:A項,“不行”,古義:行走不穩(wěn)。今義:①動詞,不可以;不被允許。②形容詞,不中用。③動詞,接近于死亡。④形容詞,不好。⑤動詞,表示程度極深,不得了(用在“得”字后做補語)。B項,古今意思均為“無功,沒有功勞”;C項,古今意思均為“有力,有力量”;D項,古今意思均為“眾人,眾多的人”。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不含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 )
A.我樹之成而實五石
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C.我世世為洴澼纟光,不過數(shù)金
D.與越人水戰(zhàn)
解析:A項,樹,名詞用作動詞,種植;B項,大,形容詞用作名詞,大的東西;D項,水,名詞作狀語,在水上。
答案:C
5.下列對兩組句子中加點虛詞用法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解析:①助詞,的;②代詞,這件事;③句末助詞,表陳述語氣;④句末助詞,表判斷。
答案:A
6.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老子,即老聃,相傳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時期人,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與莊子并稱“老莊”,在道教中被尊為始祖。
B.《道德經(jīng)》又稱《道德真經(jīng)》《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分上下兩篇,傳世本共八十章,一般認為書中所述基本反映了老子的思想。
C.莊子,名周,宋國蒙人。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莊學的創(chuàng)立者。
D.《莊子》是戰(zhàn)國時期莊子及其后學所著。莊子被尊為“南華真人”,因此《莊子》亦稱《南華經(jīng)》。其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
解析:《道德經(jīng)》傳世本共八十一章。
答案:B
7.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
(4)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zhàn),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
答案:(1)不喪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夠長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長壽。
(2)合抱粗的大樹,是由像毫毛的末端一樣的幼芽生長起來的;很高很高的臺子,是從一筐土開始堆積起來的;千里的行程,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
(3)魏王送我一顆大葫蘆種子,我種上它,(它)長成的葫蘆能容得下五石的東西。用來盛水,它的堅固程度卻經(jīng)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壓力。
(4)越人發(fā)兵侵吳,吳王就派他帶兵。冬天,和越人在水上作戰(zhàn),大敗越人,(吳王)割地封賞他。
二、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題。
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yǎng)食之數(shù)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br />
(選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jiān)河侯。監(jiān)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
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耶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游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br />
(選自《莊子·外物》)
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br />
(選自《莊子·秋水》)
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耶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B.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耶/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C.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耶/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D.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耶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解析:“鮒魚來子何為者耶”是“問之曰”的內容,“曰”后面應該停頓,排除A、D兩項?!安ǔ肌?指水族。中間不應該斷開?!熬睘楹缶渲髡Z,結合句意內容分析,排除C項。故選B。
答案:B
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古人幼時命名,成年取字,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長輩稱字是出于禮貌和尊敬。
B.謚號是在皇帝、貴族、大臣等死后,對其一生做的概括性的評價,如惠王、宣王。
C.“子”是中國古代對老師或有道德、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
D.“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它高一等的是“伯”,低一等的是“公”。
解析:D項,“比它高一等的是‘伯’,低一等的是‘公’”錯誤。比“侯”高一等的是“公”,低一等的是“伯”。故選D。
答案:D
10.下列對文段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莊周撰寫的書籍,大都是寓言之類;莊周在著書時,善于分析詞句,闡述事理;用語不拘束,肆意汪洋,然而都是空話,沒有實事。
B.楚王聽說莊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給他豐厚的禮物,并請他做卿相。莊周以犧牛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為官的立場。
C.“涸轍之鮒”比喻處于困境、亟待援助的人或物。這個寓言故事表達了莊周對監(jiān)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急的言行的不滿。
D.在楚王派遣兩位大臣想請莊周出仕時,莊周說愿意拖著尾巴生活在泥巴里,而不愿意做死去后被珍藏在宗廟里讓人供奉的神龜。
解析:A項,“都是空話”不對。結合“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分析可知,只是《畏累虛》《亢桑子》一類的,都是虛構的話,沒有實事。故選A。
答案:A
1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2)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答案:(1)我寧愿在淺而小的水溝中游玩而自尋快樂,也不愿被執(zhí)政者束縛,(我愿)終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志愉快。
(2)這個神龜,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頭(被人們供奉)讓人尊重呢,還是寧愿活著在爛泥里拖著尾巴爬行呢?
12.結合文章內容思考,莊周為什么不愿意去做官?
答案:做官會讓他失去自由;他對權貴不滿意,不愿意和他們同流合污;道不同不相為謀。
參考譯文:
莊子是蒙地人,名叫周。他曾經(jīng)做過蒙地漆園的小吏,和梁惠王、齊宣王是同一時代的人。他的學說涉獵廣泛,無所不包,然而其核心思想?yún)s歸宗于老子的學說。因此他撰寫的十多萬字的著作,大多類似于寓言。他寫的《漁父》《盜跖》《胠篋》是用來詆毀孔子學派的人而表明老子學說的?!段防厶摗贰犊荷W印芬活惖?都是虛構的話,沒有實事。可是(莊子)善于著書分析詞句,闡述事理,譬喻情狀,用來指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當世博學之士,也難免受到他的攻擊。他的語言恣肆縱橫,以滿足自己,所以從王公大人起,都無法重視他。
楚威王聽說莊周有才能,派遣使臣帶著豐厚的禮物去聘請他,許諾讓他出任卿相。莊周笑著對楚國使臣說:“千金,確實是厚禮;卿相,確實是尊貴的高位。您難道沒見過祭祀天地時用的牛嗎?喂養(yǎng)它好幾年,給它披上帶有花紋的綢緞,把它牽進太廟去當祭品。在這個時候,它即使想做一頭小豬,難道能辦得到嗎?您趕快離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寧愿在淺而小的水溝中游玩而自尋快樂,也不愿被執(zhí)政者束縛,(我愿)終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志愉快。”
莊周家境貧寒,因此去向監(jiān)河侯借糧。監(jiān)河侯說:“行。我到年終可以得到百姓交來的稅糧,到時候借給你價值三百金的糧食,可以嗎?”
莊周聽了臉色驟變,憤憤地說:“我昨天來的時候,有人在半道上呼叫。我回頭看到路上車輪碾過的小坑洼,里面有條鯽魚。我問它說:‘鯽魚,你在這里干什么呢?(鯽魚)回答:‘我是東海水族中的一個臣子。你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來嗎?’我(對它)說:‘行啊,我將到南方去游說吳王和越王,請他們引西江之水來迎接你,可以嗎?’鯽魚變了臉色,生氣地說:‘我失去了時常伴隨我的水,已經(jīng)無處存身。(現(xiàn)在,)我只要斗升多的水就能活下去,你竟然說這種話,還不如早點兒到干魚店里去找我!’”
莊子在濮水邊釣魚。楚威王派兩個大夫先去(想請莊子出仕),說:“(大王)愿意把國內的政務托付給先生!”
莊子拿著漁竿,頭也不回,說:“我聽說楚國有神龜,已經(jīng)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巾布把它包起來裝進竹器里,然后放在宗廟里。這個神龜,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頭(被人們供奉)讓人尊重呢,還是寧愿活著在爛泥里拖著尾巴爬行呢?”
兩個大夫說:“寧愿活著在爛泥里拖著尾巴爬行?!?br />
莊子說:“請回吧!我將在爛泥里拖著尾巴爬行?!?br />
三、語言文字運用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題。
在《道德經(jīng)》一開始,老子用大部分篇章帶著讀者認識天地、芻狗、器皿、車子、屋室等具體的東西,去發(fā)現(xiàn)抽象的道理。他的學說往往是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而并非總在 。?
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 的東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虛空的東西及其作用。對此,老子論述了“有”與“無”——實在之物與虛空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他舉例說明“有”和“無”是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無形的東西能產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 。他特別把“無”的作用向人們 出來。老子舉了三個例子:車子的作用在于載人運貨,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裝物品,屋室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這是車、器、室?guī)Ыo人的便利。車子是由輻和轂等部件構成的,這些部件是“有”,轂中空虛的部分是“無”,( ),其“有”的作用也就發(fā)揮不出來了。器皿如果沒有虛空的部分,即無“無”,就不能起到盛裝東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無法發(fā)揮作用。同理,如果房屋沒有門窗之中空的地方,人們就沒法出入、采光、使空氣流通,可見房屋中的空的地方發(fā)揮了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13.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 )
A. 弄虛作假 實有 覺察 顯現(xiàn)
B. 弄虛作假 實用 觀察 展示
C. 故弄玄虛 實有 覺察 展示
D. 故弄玄虛 實用 觀察 顯現(xiàn)
解析:①故弄玄虛: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花招兒。弄虛作假:耍花招兒,欺騙人。根據(jù)語境,老子的學說不應該是“假”,應用“故弄玄虛”。②實有:實際擁有。實用:實際使用;有實際使用價值的。根據(jù)后文“虛空的東西”可知,應用“實有”。③觀察:仔細察看(事物或現(xiàn)象)。覺察:發(fā)覺,看出來。前者側重強調過程,后者側重強調結果。根據(jù)語境,應用“覺察”。④顯現(xiàn):呈現(xiàn),顯露。展示:清楚地擺出來,明顯地表現(xiàn)出來。后者更具有主動性。從前文的“他特別把……”來看,應用“展示”。
答案:C
14.下列選項中的破折號,和文中破折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 ( )
A.“阿然——”他對著在海里沖浪的女朋友大喊道。
B.“人生中總有些事悔不當初——你看網(wǎng)上那個熱搜沒有?”她對著同學悄聲說道。
C.迷霧散開,一個身材高大、面容冷峻的人——蘇伏跳了進來。
D.親愛的羅曼·羅蘭,你不知道我多么愛你?!€有你筆下的人物,約翰·克利斯朵夫!
解析:C項與文中的破折號均表示注釋內容或補充說明。A項,表示聲音的延長。B項,表示話題的轉換。D項,表示話題的中斷或間隔。
答案:C
15.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豁検?( )
A.車子無法載人運貨,就是因為車子沒有“無”,無法行駛
B.沒有“無”車子就無法載人運貨,根源在于無法行駛
C.車子無法行駛就是因為沒有“無”,載人運貨也就沒法實現(xiàn)
D.沒有“無”車子就無法行駛,當然也就無法載人運貨
解析:根據(jù)后文可知,括號里的內容應該從反面論證“無”的作用。排除A、C兩項。比較B、D兩項,D項體現(xiàn)了“無法行駛”與“無法載人運貨”之間的邏輯關系,且其表述與后文銜接更為緊密。
答案:D
16.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有語病,請修改。
答案:如果房屋沒有門窗之中空的地方,人們就沒法出入、采光、使空氣流通,可見房屋中的空的地方發(fā)揮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上冊6.2 *五石之瓠綜合訓練題,共6頁。試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下列句子含有詞類活用的一項是,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上冊6.2 *五石之瓠一課一練,共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課內基礎練,課外拓展練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上冊6.2 *五石之瓠一課一練,共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文本閱讀,語言文字運用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