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屬成套資源:高中語文選修中冊
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 中冊9 屈原列傳達標測試
展開
這是一份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 中冊9 屈原列傳達標測試,共20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閱讀,情景默寫,選擇類,非選擇類,小閱讀-課內,微寫作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一、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小題。
(一)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
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睗O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鋪其糟而啜其鸝?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鱔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二)
單于使衛(wèi)律召武受辭。武謂惠等:“屈節(jié)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刺。衛(wèi)律驚,自抱持武,馳召醫(yī)。鑿地為坎,置煜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氣絕,半日復息?;莸瓤?,輿歸營。單于壯其節(jié),朝夕遣人候問武,而收系張勝。
武益愈,單于使使曉武,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劍斬虞常已,律曰:“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近臣,當死。單于募降者赦罪?!迸e劍欲擊之,勝請降。律謂武曰:“副有罪,當相坐?!蔽湓唬骸氨緹o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復舉劍擬之,武不動。律曰:“蘇君,律前負漢歸匈奴,幸蒙大恩,賜號稱王,擁眾數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然??找陨砀嗖菀?,誰復知之!”武不應。律曰:“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今不聽吾計,后雖復欲見我,尚可得乎?”武罵律曰:“汝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為降虜于蠻夷,何以汝為見!且單于信女,使決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兩主,觀禍敗!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獨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兩國相攻。匈奴之禍,從我始矣?!?br>1.解釋下列實詞含義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
(2)其存君興國
(3)惠等哭,輿歸營。
(4)空以身膏草野。
2.語段(一)作者引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的用意是( )
A.屈原過于清高、正直,不僅遭人嫉妒,而且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權達變適應社會,順應時代。
B.說明屈原堅守節(jié)操,德才兼?zhèn)洌豢贤骱衔?,意在指責楚王無知人之明,同時也含蓄批評屈原孤芳自賞的態(tài)度。
C.贊揚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節(jié)操和志向,作者借漁父之口,表達了對迫害屈原的那個昏聵邪惡的統治集團的憤慨。
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潔美好的節(jié)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認為整個世界都混濁的見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觀辯證些。
3.選出對文段(一)分析解說不恰當的一項( )
A.該段寫屈原流放途中與漁父的對話和最后以身殉國的壯舉,并用對比的手法,以突出屈原的高風亮節(jié)。
B.漁父所述種種,對屈原來說都是反襯,目的是為了表現屈原的高尚志行和堅貞品德。
C.屈原對漁父的回答,表現了他對昏君佞臣的憎恨和堅持操守、決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態(tài)度。
D.該段議論屬總結性評論,抒情方式屬寓情于事式,突出了屈原性格中愛國和正直這兩大特征。
4.句子翻譯:
(1)武益愈,單于使使曉武,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
(2)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5.茅坤評價《屈原列傳》“以議論行敘事體”,即采用在敘事中插入議論的寫法。范曄評《漢書》“文贍而事詳”,“詳而有體”,試結合兩篇文章來加以賞析。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屈原列傳(節(jié)選)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半x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B.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C.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D.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名,是在社會上使用的個人的符號。自稱用名,稱人以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
B.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謚號、尊號和年號,“懷王”即為楚王的謚號。
C.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大夫世襲,有封地。
D.《離騷》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漢族詩歌史上一首最長的政治敘事詩。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節(jié)選的部分主要交代了屈原寫作《離騷》的外因和內因,并對《離騷》的內容做了高度概括。
B.屈原文約、辭微,志潔、行廉,這些在他的輝煌巨著《離騷》中都充分地表現了出來;志潔、行廉,是文約、辭微的思想基礎。
C.與屈原同列的上官大夫企圖強取屈原草擬的憲令底稿,目的是要搶占屈原的功勞,在楚懷王面前與屈原爭寵。
D.屈原在《離騷》中稱頌遠古的帝嚳,中古的齊桓,近古的湯、武,意在諷刺楚國的時政,暗喻國君不賢,表現了屈原追求“美政”的政治理想。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2)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10.依據本文,《離騷》具有怎樣的特點,體現出屈原的什么品格?
二、情景默寫
11.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傳》中,作者司馬遷連用了“_______,________”兩個被動句,寫出了屈原誠信待人卻被猜疑、忠心耿耿卻被誹謗的現實,為下文寫屈原心生怨氣并作《離騷》做了鋪墊。
(2)我們讀屈原的《離騷》,會發(fā)現屈原在詩中經常用美人香草作比喻,關于這一點,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做出了解釋:________,________。
(3)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對屈原的人格做出了高度的評價。其中認為他志向遠大,即使與日月對照,光輝也毫不遜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2.屈原列傳
(1)在《屈原列傳》(節(jié)選)中,司馬遷對“離騷”一詞做出自己的解釋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br>(2)在《屈原列傳》(節(jié)選)中,司馬遷認為屈原作《離騷》的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氣。司馬遷認為其產生怨氣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br>(3)在《屈原列傳》(節(jié)選)中,運用對偶的修辭,說明《國風》與《小雅》各自特點的兩句:“________,________?!?br>(4)在《屈原列傳》(節(jié)選)中,司馬遷為了論證“父母,是人類的根本”這一觀點,舉了“________,________”這一例子進行了論證。
(5)我們讀屈原的《離騷》,發(fā)現屈原在文章中經常用香花芳草做比喻,關于這一點,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釋:“________,________。”
(6)在《屈原列傳》(節(jié)選)中,“________,________”兩句,形象生動地說明了《離騷》在闡明道理與治理國家方面的獨到之處。
(7)在《屈原列傳》(節(jié)選)中,司馬遷對屈原的為人做出了高度的評價,其中認為他志向遠大,即使與日月對照,光輝也毫不遜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br>13.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傳》中用“_________,_________”兩個句子高度評價《離騷》的主題宏大、言近旨遠。
(2)《屈原列傳》中,屈原在回答漁父的話里交代的自己被流放的理由是:“________, ________?!?br>(3)屈原以“__________,________”的生動比喻,表達了不愿意讓自己高潔的品格蒙受世俗玷污的態(tài)度。
(4)《屈原列傳》中說屈原憂愁幽思而作《離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5)司馬遷評價《詩經》中的《國風》《小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三、選擇類
14.下列句中沒有詞類活用現象的一項是( )
A.屈平屬草稿未定B.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
C.蟬蛻于濁穢D.其后楚日以削
四、非選擇類
15.分析詞類活用。《屈原列傳》
動詞的活用。
(1)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 )
(2)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 ( )
(3)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 ( )
(4)復釋去張儀 ( )
16.名詞的活用
(1)泥而不滓 ( )
(2)蟬蛻于濁穢 ( )
(3)其后楚日以削 ( )
(4)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 ( )
(5)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 )
17.解釋下列加點字。
屬
(9)屈平屬草稿未定( )
(10)然亡國破家相隨屬( )
(11)屬予作文以記之( )
(12)吾屬今為之虜矣( )
18.指出下列加點字的通假字,并釋義。
(4)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 )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
(6)屈平既絀( )
19.寫出下列加點字的通假字并釋義。
(1)“離騷”者,猶離憂也 __________________
(2)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 __________________
(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
(4)屈平既絀 __________________
(5)厚幣委質事楚 __________________
(6)齊與楚從親 __________________
(7)被發(fā)行吟澤畔 __________________
20.動詞的活用。
⑤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形容詞的活用,請指出活用類型并翻譯。
⑥邪曲之害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方正之不容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莫不欲求忠以自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舉賢以自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明道德之廣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短屈原于頃襄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小閱讀-課內
22.對于屈原自沉汨羅而死的做法,歷來就有人贊成,有人不贊成。你的觀點是怎樣的呢?說說你的理由。
23.文中寫楚國與秦國之間的斗爭,對刻畫屈原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24.屈原不僅是一位杰出的詩人,而且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這已家喻戶曉,司馬遷是怎樣表現屈原的這種精神的呢?
六、微寫作
25.兩千多年前的夏歷五月,屈原這位偉大的詩人抱石投江、以身殉國。西漢時,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評價屈原的才華與品行“雖與日月爭光可也”。今天的我們,又如何來評價屈原這個人呢?請寫一段文字,談談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參考答案:
1.短: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翻譯為貶低,講壞話;
存:思念;
輿:名詞作動詞,用車子運;
膏: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肥沃。 2.C 3.D 4.(1)蘇武的傷勢逐漸好了。單于派使者通知蘇武,一起來審處虞常,想借這個機會使蘇武投降。
(2)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污染呢? 5.“以議論行敘事體”是在敘事中間往往插入或長或短的議論。選段第一段“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是議論的寫法,作者評價懷王的昏庸,選段第三段采用記敘的寫法,示例屈原與漁父的對話,從而表明自己高潔的思想。
凝練的語言描寫,以言傳情,可使人物性格更鮮明。面對叛徒衛(wèi)律逼降時的托詞——“副有罪,當相坐?!薄K武厲聲斥責說:“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一針見血,斬釘截鐵,不留情面,使之啞口無言,惱羞成怒,由此可見他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傲然風骨。作者敘述蘇武面對衛(wèi)、李兩人勸降的措辭各有不同,衛(wèi)律本為漢人而降匈奴,是國家民族之罪人,于熱愛祖國的蘇武而言是敵人,因此蘇武對他的卑鄙手段與傲慢態(tài)度是不同的,由此亦可見出文筆的“詳而有體”。巧妙的對比襯托,相得益彰,可使人物性格更突出。
【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實詞的含義的能力。
(1)句意為:終于讓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短: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翻譯為貶低,講壞話;
(2)句意為:屈原關懷君王,想振興國家改變楚國的形勢。存:思念;
(3)句意為:?;莸热丝奁密囎影烟K武抬回營帳。輿:名詞作動詞,用車子抬。
(4)句意為:白白地用身體使草地肥沃。膏: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肥沃。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A.“指出屈原不能知權達變適應社會,順應時代”錯。沒有指責屈原不懂變通,不順應時代的意思,是發(fā)出的疑問,有這樣美好的品質,為什么還會被放逐。
B.“含蓄批評屈原”錯。沒有批判的意思。只是借漁父之口發(fā)出疑問,有這樣高潔品質的人得不到重用,是為什么呢?是不愿向世俗妥協,不同流合污。
D.“不同意屈原認為整個世界都混濁的見解”錯。原文沒有表達出不同意的意思,原文“眾人皆醉,何不鋪其糟而啜其鸝?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是問屈原為什么不能小酌一杯,順應時代?
故選C。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議論屬總結性評論”錯。材料一選段不是總結性的評論,而是采用在敘事中插入議論的寫法,在有限的篇幅內,敘述當時楚國的現狀,講屈原是怎么被疏遠和放逐的,以及他的思想是怎樣的。
故選D。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點:第一個使,派;第二個使,使者;會,一起;降,使……投降。
(2)得分點:以,拿、讓;察察,潔凈的樣子;汶汶,玷污;之,定語后置標志,“察察”和“汶汶”是定語,分別修飾中心語“身”和“物”,翻譯的時候將定語放到中心語前面來。
5.本題考查 學生對文章進行評價探究的能力。
“以議論行敘事體”是在敘事中間往往插入或長或短的議論。選段第一段“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是議論的寫法,作者評價懷王的昏庸;選段第三段采用記敘的寫法,示例屈原與漁父的對話,從而表明自己高潔的思想,其中“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是他被流放的原因,也是他高潔品質的體現。作者在敘事時直接出面說理,這是《史記》傳記文中的變例,是創(chuàng)新。這類似于小說戲劇中的陌生化方法,議論打斷了故事的發(fā)展進程,引導讀者對正在發(fā)展的故事進行理性判斷,有助于對事物的理解。
凝練的語言描寫,以言傳情,可使人物性格更鮮明。面對叛徒衛(wèi)律逼降時的托詞——“副有罪,當相坐?!薄K武厲聲斥責說:“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一針見血,斬釘截鐵,不留情面,使之啞口無言,惱羞成怒,只得無恥地“舉劍擬之”,而蘇武巋然不動。面對李陵婉言勸降,蘇武坦然而言,“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由此可見他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傲然風骨。作者敘述蘇武面對衛(wèi)、李兩人勸降的措辭各有不同,衛(wèi)律本為漢人而降匈奴,是國家民族之罪人,于熱愛祖國的蘇武而言是敵人,因此蘇武對他的卑鄙手段與傲慢態(tài)度先是“不應”,而后是聲色俱厲地“罵”;而李陵原與自己“俱為郎中”,且“陵與子卿素厚”,是亦敵亦友的關系,因此蘇武對他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勸降,則以綿里藏針、有理有節(jié)的方式拒絕:由此亦可見出文筆的“詳而有體”。巧妙的對比襯托,相得益彰,可使人物性格更突出。文中著重寫了張勝、衛(wèi)律、李陵這三個叛徒,與蘇武形成鮮明對比。這三人都在匈奴威逼利誘下喪失了民族氣節(jié),拜倒在敵人腳下;唯獨蘇武忠為了民族尊嚴和漢王朝的利益而寧死不屈。又如,寫張勝與蘇武同樣面對衛(wèi)律舉劍欲擊的淫威,“舉劍欲擊之,勝請降”與“復舉劍擬之,武不動”,這一處對比,突出了蘇武威武不屈的剛烈之氣。
參考譯文:
(一)
懷王的長子頃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蘭為令尹。楚國人都抱怨子蘭,因為他勸懷王入秦而最終未能回來。屈原也為此怨恨子蘭,雖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戀著楚國,心里掛念著懷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國君總有一天醒悟,世俗總有一天改變。屈原關懷君王,想振興國家改變楚國的形勢,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現出來這種想法。然而終于無可奈何,所以不能夠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懷王始終沒有覺悟啊。國君無論愚笨或明智、賢明或昏庸,沒有不想求得忠臣來為自己服務,選拔賢才來輔助自己的。然而國破家亡的事接連發(fā)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國家的多少世代也沒有出現,這是因為所謂忠臣并不忠,所謂賢臣并不賢。懷王因為不明白忠臣的職分,所以在內被鄭袖所迷惑,在外被張儀所欺騙,疏遠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蘭,軍隊被挫敗,土地被削減,失去了六個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國,為天下人所恥笑。這是不了解人的禍害。
令尹子蘭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憤怒,終于讓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頃襄王發(fā)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濱,披散頭發(fā),在水澤邊一面走,一面吟詠著。臉色憔悴,形體面貌像枯死的樹木一樣毫無生氣。漁父看見他,便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么來到這兒?”屈原說:“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漁父說:“聰明賢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縛,而能夠隨著世俗變化。整個世界都混濁,為什么不隨大流而且推波助瀾呢?眾人都沉醉,為什么不吃點酒糟,喝點薄酒?為什么要懷抱美玉一般的品質,卻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寧可投入長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魚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于是他寫了《懷沙》賦?!虼吮е^,就自投汨羅江而死。
(二)
單于派衛(wèi)律召喚蘇武來受審訊。蘇武對常惠說:“喪失氣節(jié)、玷辱使命,即使活著,還有什么臉面回到家鄉(xiāng)去呢!”說著拔出佩帶的刀自刎,衛(wèi)律大吃一驚,親自抱住、扶好蘇武,派人騎快馬去找醫(yī)生。醫(yī)生在地上挖一個坑,在坑中點燃微火,然后把蘇武臉朝下放在坑上,輕敲他的背部,讓淤血流出來。蘇武本來已經斷了氣,這樣過了好半天才恢復氣息。常惠等人哭泣著,用車子把蘇武抬回營帳。單于認為蘇武的氣節(jié)值得敬佩,早晚派人探望、問候蘇武,而把張勝逮捕監(jiān)禁起來。
蘇武的傷勢逐漸好了。單于派使者通知蘇武,一起來審處虞常,想借這個機會使蘇武投降。劍斬虞常后,衛(wèi)律說:“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親近的大臣,判處死罪。單于招降的人,赦免他們的罪?!迸e劍要擊殺張勝,張勝請求投降。衛(wèi)律對蘇武說:“副使有罪,應該連坐到你?!碧K武說:“我本來就沒有參與謀劃,又不是他的親屬,怎么談得上連坐?”衛(wèi)律又舉劍對準蘇武,蘇武巋然不動。衛(wèi)律說:“蘇君!我衛(wèi)律以前背棄漢廷,歸順匈奴,幸運地受到單于的大恩,賜我爵號,讓我稱王;擁有奴隸數萬、馬和其他牲畜滿山,如此富貴!蘇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這樣。白白地用身體使草地肥沃,又有誰知道你呢!”蘇武毫無反應。衛(wèi)律說:“你通過我而投降,我與你結為兄弟;今天不聽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見我,還能得到機會嗎?”蘇武痛罵衛(wèi)律說:“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顧及恩德義理,背叛皇上、拋棄親人,在異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隸,我為什么要見你!況且單于信任你,讓你決定別人的死活,而你卻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jié)h皇帝和匈奴單于二主相斗,旁觀兩國的災禍和損失!南越王殺漢使者,結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殺漢使者,自己頭顱被懸掛在宮殿的北門。朝鮮王殺漢使者,隨即被討平。唯獨匈奴未受懲罰。你明知道我決不會投降,想要使?jié)h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的災禍,將從殺死我蘇武開始了!”
6.A 7.D 8.D 9.(1)大王令屈原制定法令,人們沒有誰不知道的,每一道法令出來,屈原就夸耀他的功勞。
(2)他的志趣高潔,所以都稱許美好的事物。他的行為正直,所以至死也不容于世。 10.《離騷》描繪尋常事物,而旨趣極高;事例淺近,而意義深遠。詩中彰顯了道德的廣闊崇高、國家治亂興亡的道理,文筆簡約,優(yōu)美含蓄?!峨x騷》體現出屈原高潔的志趣,廉正的品性。
【分析】6.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處境困難時,總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給以援助),所以勞累疲倦時,沒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內心悲傷時,沒有不呼叫父母的
“夫”是句首發(fā)語詞,不能獨立成句,排除BD;
“天者/人之始也”是判斷句,“父母者/人之本也”也是判斷句,而且前面兩大句結構一致,所以“父母者”前面斷開,排除C。
故選A。
7.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D.“敘事詩”錯誤,《離騷》是一首最長的政治抒情詩。
故選D。
8.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D.“中古的齊桓,近古的湯、武”錯誤,中古與近古交換位置,即“近古的齊桓”“中古的湯、武”。
故選D。
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使”,令,讓;“為”,制定;“伐”,夸耀。
第二句,第一個“其”,他的,第二個“其”,他;“故”,所以;“稱”,稱許;“不容”,被動句,不被世俗所容。
10.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文章信息,分析人物品格特點的能力。
先看《離騷》的特點。如“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意思是“它對遠古稱道帝嚳,近世稱述齊桓公,中古稱述商湯和周武王,用來諷刺當時的政事。闡明道德的廣闊崇高,國家治亂興亡的道理”,可以看出《離騷》彰顯了道德的廣闊崇高、國家治亂興亡的道理。如“其文約,其辭微”意思是“他的文筆簡約,詞意精微”可以看出其文筆簡約優(yōu)美含蓄。如“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意思是“文章說到的雖然細小,但意義卻非常重大,列舉的事例雖然淺近,但含義卻十分深遠”。
再看屈原的特點。如“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意思是“由于志趣高潔,所以文章中多用香花芳草作比喻,由于行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為奸邪勢力所容”,可以看出屈原具有高潔的志趣,廉正的品性。
參考譯文:
屈原名平,與楚國的王族同姓。他曾擔任楚懷王的左徒。見聞廣博,記憶力很強,通曉治理國家的道理,熟習外交應對辭令。對內與懷王謀劃商議國事,發(fā)號施令;對外接待賓客,應酬諸侯。懷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官位相等,想爭得懷王的寵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懷王讓屈原制訂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見了就想奪走它,屈原不肯給,他就在懷王面前讒毀屈原說:“大王叫屈原制訂法令,大家沒有不知道的,每一項法令發(fā)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勞說:除了我,沒有人能做的?!睉淹鹾苌鷼?,就疏遠了屈原。
屈原痛心懷王不能聽信忠言,明辨是非,被讒言和諂媚之辭蒙蔽了聰明才智,讓邪惡的小人危害公正的人,端方正直的君子則不為朝廷所容,所以憂愁苦悶,寫下了《離騷》?!半x騷”,就是離憂的意思。天是人類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處于困境就會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極其勞苦疲倦的時候,沒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憂傷的時候,沒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為正直,竭盡自己的忠誠和智慧來輔助君主,讒邪的小人來離間他,可以說到了困境了。誠信卻被懷疑,忠實卻被誹謗,能夠沒有怨恨嗎?屈原之所以寫《離騷》,就是由怨恨引起的。它對遠古稱道帝嚳,近世稱述齊桓公,中古稱述商湯和周武王,用來諷刺當時的政事。闡明道德的廣闊崇高,國家治亂興亡的道理,無不完全表現出來。他的文筆簡約,詞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潔,行為廉正。文章說到的雖然細小,但意義卻非常重大,列舉的事例雖然淺近,但含義卻十分深遠。由于志趣高潔,所以文章中多用香花芳草作比喻,由于行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為奸邪勢力所容。他獨自遠離污泥濁水之中,像蟬脫殼一樣擺脫濁穢,浮游在塵世之外,不受濁世的玷辱,保持皎潔的品質,出污泥而不染??梢酝茢?,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爭輝,也是可以的。
11. 信而見疑 忠而被謗 其志潔 故其稱物芳 推此志也 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寫錯的字:“疑”“謗”。
12. 離騷者 猶離憂也 信而見疑 忠而被謗 好色而不淫 怨誹而不亂 疾痛慘怛 未嘗不呼父母也 其志潔 故其稱物芳 明道德之廣崇 治亂之條貫 推此志也 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需要注意書寫的字詞有:猶、謗、淫、怨誹、慘怛、芳、崇、。
13. 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 舉類邇而見義遠 舉世混濁而我獨清 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新沐者必彈冠 新浴者必振衣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讒諂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國風》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誹而不亂
【詳解】本題考查默寫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點字的寫法,“邇”“混”“醉”“沐”“振”“讒”“諂”“蔽”“邪”“誹”。
14.A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的理解能力。
B.“祖”,名詞用作動詞,效法;
C.“蟬”,名詞用作狀語,像蟬……那樣;
D.“日”,名詞用作狀語,一天一天地。
故選A。
15. 動詞用作名詞,識別力 動詞的為動用法,為……而悲傷 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存;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興 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離開
【詳解】本題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詞類活用的能力。
(1)“聽”,結合“不聰”分析,應該是動詞作名詞,識別力。句意:屈原痛心懷王不能聽信忠言。
(2)“悲”,結合“余”“其志”分析,為動用法,為……悲傷。句意:我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為他的志向不能實現而悲傷。
(3)“存”“興”,結合“君”“國”分析,使動用法,使……存,使……興。句意:他顧念君王,振興國家,想要扭轉危機。
(4)“去”,結合“張儀”分析,“復”,又,再一次;“釋”,釋放。連在一起就是懷王竟然聽信了鄭袖的話,又把張儀放掉了。使動用法,使……離開。
16. 名詞用作動詞,沾污 名詞作狀語,像蟬一樣 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 名詞用作動詞,效法,繼承 名詞作狀語,在內,在外
【詳解】本題主要考查分析詞類活用的能力。
“泥”,本身是名詞泥土,此處活用為動詞,玷污。句意:沾染塵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
“蟬”,本身是名詞,此處活用作狀語,像蟬一樣。像蟬脫殼那樣擺脫污穢環(huán)境。
“日”,“削”,削弱的意思,“日”為狀語,一日日。句意:從那時起,楚國日益削弱。
“祖”,是摹仿、效法之意,名詞用作動詞?!皬娜蒉o令”,指“說話得體,善于應酬。
“內、外”,結合“惑”“欺”分析,名詞作狀語,在內,在外。句意:在國內被鄭袖蠱惑,在國外被張儀欺騙。
17. zhǔ,動詞,綴輯,撰寫 zhǔ,動詞,接連 zhǔ,動詞,同“囑”,囑托 shǔ,名詞,類,等輩
【詳解】本題考查理解一詞多義的實詞的能力。
(9)屈平屬草稿未定,后面賓語是“草稿”,“屬”意思是“連綴,寫”。
(10)然亡國破家相隨屬,前面是“相隨”,因此“屬”意思是“接連”。
(11)屬予作文以記之,后面是賓語“予”,因此“屬”同“囑”,囑托。
(12)吾屬今為之虜矣,“吾屬”是一個詞組,我們這類人,因此“屬”意思是“類,等輩”。
18. “指”同“旨”,意旨 “灌”同“濁”,污濁 “絀”同“黜”,指被罷免官職
【詳解】本題考查掌握通假字的能力。
通假字可以從讀音和字形兩個角度考慮。如“指”同“旨”讀音相同,是字音通假;“絀”同“黜”,是形近通假。
19. “離”同“罹”,遭受。 “指”同“旨”,意旨。 “濯”同“濁”,污濁。 “絀”同“黜”,指被罷免官職。 “質”同“贄”,見面禮。 “從”同“縱”,合縱。 “被”同“披”,披散。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中的通假字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通假字可以從讀音和字形兩個角度考慮。如“離”同“罹”,“指”同“旨”,“濯”同“濁”等是讀音通假,“被”同“披”是字形通假。
20. 動詞用作名詞 聽覺,聽力
【詳解】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的能力。
意思是:屈原痛心于楚懷王聽不到正確的意見。
屈平,屈原;疾,動詞,痛恨;王,楚懷王;聽之不聰,聽覺不靈敏,這里指聽不到、聽不進(正確的意見);“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聽”,動詞活用作名詞,作主語。
21. ⑥形容詞用作名詞 品行不正的小人 ⑦形容詞用作名詞 端方正直的人 ⑧形容詞用作名詞 忠臣 ⑨形容詞用作名詞 賢才 ⑩形容詞用作動詞 闡明 ?形容詞用作動詞 詆毀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詞類活用現象的能力。
“邪曲之害公也”意思是“邪惡之人侵害公道”,“邪曲”本是形容詞,此處做主語,應為名詞,品行不在的小人。
“方正之不容也”意思是“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方正”本身 形容詞,此處做主語,應為名詞,端方正直的人。
“不欲求忠以自為”意思是“沒有不想得到忠臣來幫助自己做好國君”,“忠”本是形容詞,此處做賓語,應為名詞,忠臣。
“舉賢以自佐”意思是“選拔賢良的人輔佐自己”,“賢”本是形容詞,此處做賓語,應為名詞,賢才。
“明道德之廣崇”意思是“闡明廣大崇高的道德”,“明”本是形容詞,是不能帶賓語的,此處帶了賓語,所以要活用為動詞,闡明。
“短屈原于頃襄王”意思是“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短”本是形容詞,是不能帶賓語的,此處帶了賓語,所以要活用為動詞,詆毀。
22.觀點一:贊成。
①屈原之死,死于愛國。屈原面對楚國上下昏庸、郢都被破的局面,沒有賣國求榮,而是憑著“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的忠肝義膽,與楚國共存亡?!扒乃朗菫槊裱硣y,是一種為國捐軀精神的再現,他是為正義而死,為真理而死,死得其所?!保ü簦?br>②屈原之死,死于一種熱忱。他在生命旅途的最后一站,將生命與信念的光輝和偉大展現給世人,他用生命守住他的靈魂,他用他的死告訴世人,追求信念與自由是永恒的主題。他把生命的意義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這正是死的價值所在。
③屈原之死留給后世一種永恒的精神。他自沉汨羅而死,但他為國為民為理想為美政的精神已融入中華兒女的靈魂中。文天祥雖死猶生,丹心照汗青;史可法身殉孤城,忠心可鑒;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如長夜中的星光,閃爍著璀璨的光輝。
觀點二:不贊成。
①屈原不死可以為楚國做更大貢獻。對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我們沒有絲毫的懷疑,但死亡并不是他愛國的最好體現。當年伍子胥率領吳軍攻破楚國的都城,申包胥求救于秦,立于秦庭,晝夜哭,七天七夜不絕其聲,借得秦師,收復楚國。但是屈原卻投江自盡,沒能為自己的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②屈原之死反映出他缺乏堅韌的戰(zhàn)斗精神。從文中看,楚王昏庸,近臣奸邪,楚國在與秦國的斗爭中漸趨衰亡。楚國處于這樣危難的時刻,正需要屈原這樣的賢臣堅持斗爭,除奸佞,諫懷王,興楚國,造福黎民。然而,他卻因為一時的黑暗蒙蔽了光明而選擇了死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是選擇了逃避,沒有為自己的國家盡到自己最后一份責任。
③屈原活著,可以給后世留下燦爛的文化成果。正如司馬遷隱忍茍活,才有了《史記》問世;陶淵明選擇了歸隱,留給后世綺麗的詩篇。同樣,屈原不選擇死亡,完全可以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增添璀璨的明珠。
【詳解】本題主要考查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的能力。
題干問的是“對于屈原自沉汨羅而死的做法,歷來就有人贊成,有人不贊成。你的觀點是怎樣的呢”,可以贊成,也可以不贊成,結合文本內容分析理由即可。
如贊成。放逐期間,公元前280年到公元前278年,秦國不斷攻打楚國,楚國割讓了上庸、漢北等地。白起更是在公元前278年,攻下了楚國的國都郢都,楚頃襄王逃到了陳城,幾乎亡國??吹郊覈茰?,在看到風燭殘年的自己已經無力回天,絕望的屈原投河自盡??梢詮膼蹏?、永恒、信仰等角度分析,如屈原之死,死于愛國;屈原用死來表明追求信念與自由是永恒的主題,屈原之死留給后世一種永恒的精神等。
如不贊成。雖然覺得能有以身殉國的勇氣很厲害,但同時也覺得有些不妥當。不贊成這所謂的為了氣節(jié),為了國家大義就放棄生命的做法,不贊同他的做法,因為沒有實質性的改變。楚王昏庸誤國,這樣的死不值得。以大局看,是不值得,三閭大夫投河報國忠心是可鑒,可是為了如此庸君這般,那真是糟踐了他,他生為報國,可是他在楚國時已對楚國上下,楚國君王盡心效力,變法等,是楚國棄了他,負了他,他如此忠心就顯得愚忠。屈原不死可以為楚國做更大貢獻。
楚懷王昏庸貪婪,對外則親齊親秦搖擺不定,對內則寵任奸佞,聽信讒言。楚國處于這樣危難的時刻,正需要屈原這樣的賢臣堅持斗爭,除奸佞,諫懷王,興楚國,造福黎民。屈原之死反映出他缺乏堅韌的戰(zhàn)斗精神等。
23.秦、楚之間的斗爭以楚國的失敗而告終,根本原因是楚懷王昏庸,不辨忠奸,相信了誤國之臣的話。這部分的敘事簡明扼要,為后文提出“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的結論服務,批判的矛頭直指昏君,反襯出屈原作為忠臣、賢臣的重要作用,抒發(fā)了作者對屈原的遭遇的強烈同情和極大憤慨。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分析文本內容及作用的能力。
當時,秦國兵力最強。但是楚國和齊國從親,是可以抵抗強秦的,因為楚國疆土最大,齊國財力最富,而且楚、齊從親,其他山東之國也會跟楚齊一道合縱來共同對付秦國。本傳用了很大的篇幅敘述楚國和齊、秦的關系,從歷史的教訓來證明屈原聯齊抗秦的主張的正確。當楚懷王重用屈原任為左徒的時候,齊、楚從親,秦國不敢侵犯。等到楚懷王聽信了上官大夫的毀謗而疏遠了屈原之后,秦國就令張儀來離間齊楚的關系,破壞兩國的聯盟,以便各個擊破。根本原因是楚懷王昏庸,不辨忠奸,相信了誤國之臣的話。楚懷王昏庸貪婪,對外則親齊親秦搖擺不定,對內則寵任奸佞,聽信讒言。屈原雖系貴族,并非近親;雖有遠大的政治眼光和卓越的政治才能,并沒得到長久的重用。寫楚國與秦國之間的斗爭,反襯出屈原作為忠臣、賢臣的重要作用。批判的矛頭直指昏君。抒發(fā)了作者對屈原遭遇的強烈同情和極大憤慨。
24.司馬遷主要從兩個方面來表現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①把屈原的個人遭遇同整個楚國的命運緊密地結合起來,從而說明了屈原的遭遇與楚國的命運是休戚相關的。②因古代君主是國家的象征,所以司馬遷把屈原的“眷顧楚國”同“系心懷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通過他的“存君興國”的思想集中表現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屈原不僅在楚國強大時熱愛楚國,而且在楚國處于“大困”時,仍然堅定不移地熱愛楚國;不僅在自己被“王甚任”時熱愛楚國,而且在個人遭受屈辱時仍一如既往地熱愛楚國。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評價作品的藝術表現手法的能力。
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用議論和紀實的方式集中表現了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忠君愛國”的精神和“圣君賢相”的理想。首先,司馬遷把屈原的個人遭遇同整個楚國的命運緊密地結合起來,比如他在文中用大量的文字插敘屈原被罷免之后楚國與他國之間的外交與戰(zhàn)爭,其中包括楚懷王如何被張儀說服與齊國絕交,楚懷王知道被騙后出動軍隊攻打秦國而失敗,后來懷王在子蘭的勸說下前往秦國最終死在秦國等等,因為懷王“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最終導致自己客死異地和楚國的衰敗,可以說,楚國的一些列重大變故,均與楚懷王罷免屈原導致其身邊沒有一個像屈原一樣的忠君愛國的賢相來輔佐他有直接重大關系,從這一點上來看,屈原的遭遇與楚國的命運是休戚相關的。其次,司馬遷還著意表現了屈原身上的另一高尚品質,那就是屈原不僅在楚國強大時熱愛楚國,而且在楚國處于“大困”時,仍然堅定不移地熱愛楚國,不僅在自己被“王甚任”時熱愛楚國,而且在個人遭受屈辱時仍一如既往地熱愛楚國。屈原“明于治亂,嫻于辭令”,為楚國“造為憲令”,即使被貶斥流放,仍心系楚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總是希望有一天能重返楚國,以助楚國復興強大,“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的拳拳愛國之心就是通過他的“存君興國”思想集中表現出來的。
25.示例:屈原一生胸懷大志,卻因黑暗的亂世而屢遭流放不得志,滿腔愛國熱情卻始終報國無門,最后在憂郁悲憤和絕望中抱石投江,他“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和“為國舍身”的家國情懷最讓人感動。屈原在舉世皆濁的社會中沒有融入大環(huán)境同流合污,而是毅然決然地選擇堅守自己的理想,堅守自己的清白,屈原是在堅持他“正道直行的精神”。屈原絕望中的堅守,舉世污濁中的正道直行,正是屈原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屈原留給后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更是兩千多年后的今天我們依然懷念屈原的一個重要原因。屈原的愛國主義超脫于時代,永恒于千古。因此,我認為屈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愛國詩人。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微寫作的能力。
要評價屈原,首先就要在內心對屈原有一個完整的印象,屈原是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忠君愛國,高潔自守,正道直行。屈原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fā)圖強,做個中興之主。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一步。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志。 他憂國憂民、行廉志潔的人品被譽為后世楷模,他氣魄宏偉、辭章瑰麗的作品也堪稱世界文學殿堂的精品,他創(chuàng)造的“楚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并稱“風騷”二體,對后世詩歌創(chuàng)作產生了積極影響。
今天的我們要評價屈原,可以結合當下的家國情懷來評價屈原的愛國精神;也可以結合當下不改初心的理念來評價屈原的寧死不屈,清高自守;還可以結合眼前的創(chuàng)新意識來評價屈原的創(chuàng)新精神。
相關試卷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 中冊11.1 過秦論課時訓練,共1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閱讀,情景默寫,選擇類,非選擇類,小閱讀-課內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語文選擇性必修 中冊8.3 *黨費一課一練,共2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文學類閱讀-單文本,選擇題,選擇題組,小閱讀-課內,微寫作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 中冊第三單元9 屈原列傳優(yōu)秀當堂檢測題,共6頁。試卷主要包含了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識,了解本文的寫作特色,第五部分 司馬遷對屈原的評價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相關試卷 更多
- 1.電子資料成功下載后不支持退換,如發(fā)現資料有內容錯誤問題請聯系客服,如若屬實,我們會補償您的損失
- 2.壓縮包下載后請先用軟件解壓,再使用對應軟件打開;軟件版本較低時請及時更新
- 3.資料下載成功后可在60天以內免費重復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