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過秦論·下篇
賈 誼
秦并兼諸侯山東三十余郡,繕津關,據(jù)險塞,修甲兵而守之。然陳涉以戍卒散亂之眾數(shù)百,奮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鋤櫌白挺,望屋而食,橫行天下。秦人阻險不守,關梁不闔,長戟不刺,強弩不射。楚師深入,戰(zhàn)于鴻門,曾無藩籬之艱。于是山東大擾,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將而東征,章邯因以三軍之眾要市于外,以謀其上。群臣之不信可見于此矣子嬰立遂不寤藉使子嬰有庸主之材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
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自繆公以來,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為諸侯雄。豈世世賢哉?其勢居然也。且天下嘗同心并力而攻秦矣,然困于阻險而不能進。豈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勢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險塞而軍。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親,其下未附,名為亡秦,其實利之也。彼見秦阻之難犯也,必退師。安土息民,以待其散,收弱扶罷,不患不得意于海內(nèi)。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為禽者,其救敗非也。
秦王足己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惑而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為戮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諫,智士不敢謀,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哀哉!先王知雍蔽之傷國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飾法設刑,而天下治。其強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諸侯從。其削也,內(nèi)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內(nèi)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歲不絕。秦本末并失,故不長久。由此觀之,安危之統(tǒng)相去遠矣。野諺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有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群臣之不信/可見于此矣/子嬰立遂/不寤/藉使子嬰有庸主之材/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
B.群臣之不信/可見于此矣/子嬰立遂/不寤/藉使子嬰有庸主之材/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
C.群臣之不信/可見于此矣/子嬰立/遂不寤/藉使子嬰有庸主之材/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
D.群臣之不信/可見于此矣/子嬰立/遂不寤/藉使子嬰有庸主之材/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國國君,規(guī)定要服從王命,定期朝貢述職。
B.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也泛指平民百姓,“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中的“匹夫”便是此意。
C.海內(nèi),即國內(nèi),古人認為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繞著大海,故稱國境之內(nèi)為海內(nèi)。
D.五序,周王朝設置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士,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等級制度之一。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秦朝吞并了六國,占據(jù)著險要地勢,修治武器。然而陳涉憑著幾百名散亂的戍卒,卻所向無敵。
B.子嬰連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備,雖然選取了能力中上的輔佐之臣,也難免秦朝的敗亡。
C.秦從秦繆公到秦始皇的二十多個國君,經(jīng)常在諸侯中稱雄,這與秦險固的地勢有著密切的關系。
D.秦朝丟掉了周代合乎根本大道的治國傳統(tǒng),所以不能長治久安。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為禽者,其救敗非也。
(2)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有時。
5.請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簡要概括秦滅亡的原因。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①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②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zhuǎn)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選自漢 賈誼《過秦論》)
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奮六世之余烈 奮:振興
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 兵:軍隊
C.而倔起阡陌之中 阡陌:田間小路,這里代指田野
D.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 萬乘:兵車萬輛,表示軍事力量強大
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履至尊而制六合/天雨雪,武臥嚙雪
B.卻匈奴七百余里/欲因此時降武
C.惠王患之,乃令張儀詳去秦/單于壯其節(jié),朝夕遣人候問武
D.天下云集響應/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
8.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復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
B.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
C.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述湯、武,以刺時事
D.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9.下列對選文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選文第①段主要寫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作者寫到了秦始皇從政治、軍事、文化、防衛(wèi)等方面鞏固政權的措施。
B.選文第②段寫陳涉起義和秦王朝的覆滅。極力寫了陳涉的地位低下、才智不足,缺乏作戰(zhàn)能力,這其實是在為最終結(jié)論做鋪墊。
C.選文第③段闡述了各諸侯國和秦王朝滅亡的原因。以“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收束全篇,點明主旨。
D.選文在寫秦的強盛和陳涉的地位身份時,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語言氣勢磅礴,語意酣暢淋漓,讀起來有一瀉千里之感。
10.閱讀選文第③段,請概括作者是從哪幾方面將陳勝與九國之師作比較的。
11.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2)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3)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二、情景默寫
12.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寫他對外政策的句子是:(南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方)“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
(2)始皇派遣大將蒙恬北逐匈奴獲得勝利,使得匈奴長時間不敢南下進擊中原。文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兩句就是對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3)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寫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將領、士兵守衛(wèi)要塞,盤問過往行人的情景。
(4)《過秦論》中寫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突顯他政治上功業(yè)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三、選擇類
13.從詞類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點詞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
①外連衡而斗諸侯
②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
③會盟而謀弱秦
④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A.①⑤/②⑦/③⑥/④B.①③⑤/②④/⑥⑦
C.①③⑤⑥/②⑦/④D.①⑤⑥/②⑦/③④
14.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贏糧而景從B.鋤櫌棘矜
C.躡足行伍之間D.非及鄉(xiāng)時之士也
1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履至尊而制六合 至尊:至高無上的地位,指帝位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言:語言
C.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 兵:兵器D.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池:護城河
16.下列句子中沒有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一項是( )
A.會盟而謀弱秦B.追亡逐北
C.天下云集響應D.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
17.下列對文中有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二周:在東周王朝最后在位的周赧王時,東西周分治。西周都鞏,東周則都于河南東部舊王城,史稱“東西二周”。
B.陶朱:即春秋時期越國的范蠡。他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后,離開越國到陶(今山東定陶西北),自稱“陶朱公”。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為富人的代稱。
C.八州: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梁州。古時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國分居其他八州。
D.連衡:也作“連橫”,秦國采用的一種離間六國的策略,使它們各自同秦國聯(lián)合,從而各個擊破。
18.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
①天下云集響應
②外連衡而斗諸侯
③憂勞可以興國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一夫夜呼
⑧函梁君臣之首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19.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非抗于九國之師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B.吞二周而亡諸侯 及凱旋而納之
C.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D.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四、非選擇類
2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含義。
(1)亡: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 ______________
吞二周而亡諸侯 ______________
(2)固: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______________
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______________
(3)度:
內(nèi)立法度______________
與陳涉度長絜大 ______________
(4)因: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______________
蒙故業(yè),因遺策 ______________
(5)勢: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______________
致萬乘之勢______________
21.解釋下列一詞多義詞的含義。
與
與爾三矢 ( )
求!無乃爾是過與 ( )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 ( )
與其所以失之者 ( )
與贏而不助五國也 ( )
22.一詞多義
歸
而皆背晉以歸梁 ( )
君臣相顧,不知所歸( )
而其歸書也必速 ( )
若水之歸下也 ( )
壯士十年歸 ( )
23.指出下列被動句的特征。
①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________________
②為天下笑者,何也 “________________”表被動
五、小閱讀-課內(nèi)
24.《過秦論》中為什么要寫九國“合從締交”,“會盟而謀弱秦”時的地廣人眾?這種鋪陳渲染的作用是什么?
25.《過秦論》的體裁是議論文,為什么記敘卻多于議論?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26.本文為什么不從秦孝公以前的國君(如秦穆公)寫起?(《過秦論》)
參考答案:
1.D 2.D 3.B 4.(1)貴為天子,擁有天下,自己卻遭擒獲,這是因為他挽救敗亡的方法錯誤啊。
(2)了解興盛衰亡的道理,審察權勢是否適當,取舍有次序,變化有時機。 5.①秦王自滿,不求教于人,一錯到底而不改變。②秦二世因循不改,殘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禍患。③子嬰不才,孤立無親,無人輔佐。④忠臣不敢進諫,智士不敢出主意。
【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大臣們的不可靠,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來了。子嬰即位,最終也不曾覺悟。假使子嬰有一般君主的才能,僅僅得到中等的輔佐之臣,崤山以東地區(qū)即使叛亂,秦的土地還是可以保全的,宗廟的祭祀也不會斷絕。
“遂”為連詞,其前應斷開,排除A、B。
“雖亂”的主語為“山東”,中間不應斷開,排除C。
故選D。
2.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D.“即公、侯、伯、子、士”錯誤,五等爵位指的是公、侯、伯、子、男。
故選D。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B.“雖然選取了能力中上的輔佐之臣”錯誤,原文說的是“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意思是“子嬰孤立無親,危弱而沒有人輔佐”,可見沒有選取能力中上的輔佐之臣。
故選B。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為”,被;“禽”同“擒”,擒獲;“救”,挽救;“非”,錯誤。
第二句中,“察”,了解;“審”,審察;“宜”,適宜,適當;“去就”,取舍。
5.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題干問的是秦滅亡的原因,具體作答時,可從君主和臣下兩方面來分析。
從君主的角度分析時,可從秦王、秦二世、子嬰三人的行為、處境等方面總結(jié),如“秦王足己不問,遂過而不變”是說秦王“自滿,不求教于人,一錯到底而不改變”,如“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是說秦二世“承襲父過,因循不改,殘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禍患”,如 “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是說秦王子嬰“孤立無親,危弱而沒有人輔佐”。
從臣下的角度分析時,可抓住關鍵句“忠臣不敢諫,智士不敢謀”等進行總結(jié)。
參考譯文:
秦兼并了山東諸侯三十多個郡,修治渡口關隘,占據(jù)各地的險要地勢,整修精良的武器裝備,來鎮(zhèn)守這些地方。然而陳涉憑著幾百名散亂的戍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兵器,手持鋤把、木棍,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飯,縱橫馳騁于天下。秦軍險阻之地防守不住了,關卡和橋梁來不及關閉,長戟來不及揮舞,強弩來不及發(fā)射。楚軍深入,在鴻門交戰(zhàn),竟然連像籬笆那樣的阻攔都沒有遇到。這時崤山以東大亂,諸侯紛紛起事,豪杰們爭相自立為王。秦王派章邯率兵東征,章邯趁機憑借眾多兵力在外面跟諸侯做交易,來圖謀他的君主。大臣們的不可靠,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來了。子嬰即位,最終也不曾覺悟。假使子嬰有一般君主的才能,僅僅得到中等的輔佐之臣,崤山以東地區(qū)即使叛亂,秦的土地還是可以保全的,宗廟的祭祀也不會斷絕。
秦地,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環(huán)繞,形成堅固防御,是個四面都有險要關塞的國家。從繆公以來,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多個國君,經(jīng)常在諸侯中稱雄。難道是代代賢明嗎?這是它的地理形勢的原因啊。況且天下各國曾經(jīng)同心合力進攻秦,然而卻被險要阻塞之地困住不能前進。難道是勇氣、力量和智慧不夠嗎?是地形不利,地勢不便啊。秦把小邑并為大城,在險要關塞駐軍防守。諸侯們從平民起家,是為了利益聯(lián)合起來的,并沒有遠古明君的德行。他們的交往還不親厚,他們的下屬還未親附,名義上是說滅秦,實際上是為自己謀求私利呀。他們看見秦的防御是難以進犯的,就必定退兵。如果能安定本土,讓人民休養(yǎng)生息,以等待他國的衰敗,收服弱小的,扶助疲敝的,就不用擔心在天下實現(xiàn)不了自己的愿望了。貴為天子,擁有天下,自己卻遭擒獲,這是因為他挽救敗亡的方法錯誤啊。
秦王自滿,不求教于人,一錯到底而不改變;二世承襲父過,因循不改,殘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禍患;子嬰孤立無親,危弱而沒有人輔佐。三位君主昏惑而終身不覺悟,秦朝滅亡,不也是應該的嗎?在這個時候,世上并非沒有深謀遠慮懂得形勢變化的人啊,然而他們之所以不敢竭誠盡忠,糾正主上之過,就是因為秦朝的風氣多有忌諱的禁規(guī),忠言還沒說完而自己就被殺掉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側(cè)著耳朵聽,雙腳緊靠著站著,閉上嘴巴不敢說話。因此,三位君主迷失正道,忠臣不敢進諫,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經(jīng)大亂,壞消息不讓皇上知道,這難道不可悲嗎?先王知道被蒙蔽就會傷害國家,所以設置公卿、大和士,來整飭法令,設立刑罰,因而天下得到治理。強盛的時候,禁止殘暴誅討叛亂,天下服從;衰弱的時候,也能靠五霸為天子征討,諸侯順從;它削弱的時候,也能內(nèi)部加強守護,外部交好其他國家而使社稷得以保存。而秦朝強盛的時候,法規(guī)條例繁苛,刑罰殘酷,天下震動不安;等到它衰弱的時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政綱合乎根本大道,因而延續(xù)了千余年不斷絕。而秦朝在根本的和次要的方面皆失,所以統(tǒng)治不能長久。由此看來,安定和危亡的綱紀相差太遠了!俗話說:“過去的經(jīng)驗教訓不忘記,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鑒?!币虼司又卫韲?,借鑒上古的歷史,驗證以當代的情況,還要通過人事加以檢驗,了解興盛衰亡的道理,深察權勢是否適當,取舍有次序,變化有時機,所以歷時長久,國家安定。
6.B 7.D 8.C 9.A 10.(1)地位方面,身份卑微,權力渺小。(2)在能力上,缺少文化知識,見聞寡陋,謀劃水平低。(3)在軍事上,無計策,武器簡陋笨重不精良,力量弱小。 11.(1)砍下樹木作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天下豪杰像云一樣聚集,回聲似的應和他,許多人都背著糧食,如影隨形地跟著。(2)天下都是渾濁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3)憂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分析】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B.句意: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陽??梢姟氨很婈牎卞e誤,應該是“兵器”。
故選B。
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能力。
A.均為名詞活用為動詞,分別為“登上”“下雪”;
B.均為動詞使動用法,分別為“使……后退;擊退”“使……投降;勸降”;
C.均為意動用法,分別為“以……為患;擔心”“認為……威武”( 意譯為“贊賞”)。
D.“云”名詞作狀語,“像云一樣”;“函”,名詞活用為動詞,用木匣盛裝。
故選D。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結(jié)構助詞,“的”;動詞,“到”;
B.介詞,“憑借”;介詞,“經(jīng)由、通過”;
C.均為目的連詞,“來”;
D.承接連詞,“于是、就”;人稱代詞,“你的”。
故選C。
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原文內(nèi)容的能力。
A.“作者寫到了秦始皇從政治、軍事、文化、防衛(wèi)等方面鞏固政權的措施”錯誤,結(jié)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等可知,還有“刑法”。
故選A。
10.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
結(jié)合“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得出出身低微;
結(jié)合“鋤耰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得出兵器笨重不夠精良;
結(jié)合“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得出軍事力量弱??;
結(jié)合“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得出少謀略,權力小,能力低,見識寡陋。
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
(1)“兵”,兵器;“云”名詞作狀語,像云一樣;“響”,名詞作狀語,像回聲一樣;“贏”,擔著;“景”,通“影”,像影子一樣。
(2)“舉”,全;“是以見放”,賓語前置兼被動句,“以是見放”,“見”表被動。“是以”,因此。
(3)“興”,使動用法,使……興盛;“亡”,使動用法,使……滅亡;“逸豫”,安逸享樂;“……也”,判斷句。
參考譯文:
到始皇的時候,發(fā)展六世遺留下來的功業(yè),以武力來統(tǒng)治各國,將東周,西周和各諸侯國統(tǒng)統(tǒng)消滅,登上皇帝的寶座來統(tǒng)治天下,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風震懾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劃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著頭,頸上捆著繩子(愿意服從投降),把性命交給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長城,守衛(wèi)邊境,使匈奴退卻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邊來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來報仇。秦始皇接著就廢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燒諸子百家的著作,來使百姓愚蠢;毀壞高大的城墻,殺掉英雄豪杰;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陽,銷毀兵刃和箭頭,冶煉它們鑄造十二個銅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憑借華山為城墻,依據(jù)黃河為城池,憑借著高聳的華山,往下看著深不可測的黃河,認為這是險固的地方。好的將領手執(zhí)強弩,守衛(wèi)著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員和精銳的士卒,拿著鋒利的兵器,盤問過往行人。天下已經(jīng)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認為這關中的險固地勢、方圓千里的堅固的城防,是子子孫孫稱帝稱王直至萬代的基業(yè)。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懾著邊遠地區(qū)??墒牵惿娌贿^是個破甕做窗戶、草繩做戶樞的貧家子弟,是氓、隸一類的人,(后來)做了被遷謫戍邊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沒有孔丘、墨翟那樣的賢德,也不像陶朱、猗頓那樣富有。(他)躋身于戍卒的隊伍中,從田野間突然奮起發(fā)難,率領著疲憊無力的士兵,指揮著幾百人的隊伍,掉轉(zhuǎn)頭來進攻秦國,砍下樹木作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天下豪杰像云一樣聚集,回聲似的應和他,許多人都背著糧食,如影隨形地跟著。崤山以東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齊起事,消滅了秦的家族。
況且那天下并沒有縮小削弱,雍州的地勢,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是保持原來的樣子。陳涉的地位,沒有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的國君更加尊貴;鋤頭木棍也不比鉤戟長矛更鋒利;那遷謫戍邊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國部隊抗衡;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國的武將謀臣??墒菞l件好者失敗而條件差者成功,功業(yè)完全相反,為什么呢?假使拿東方諸侯國跟陳涉比一比長短大小,量一量權勢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論了。然而秦憑借著它的小小的地方,發(fā)展到兵車萬乘的國勢,管轄全國,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已經(jīng)一百多年了;這之后把天下作為家業(yè),用崤山、函谷關作為自己的內(nèi)宮;陳涉一人起義國家就滅亡了,秦王子嬰死在別人(項羽)手里,被天下人恥笑,這是為什么呢?就因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勢發(fā)生了變化啊。
12. 南取百越之地 以為桂林、象郡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履至尊而制六合 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重點注意的字,如“報”“弩”“何”“履”“敲”“笞”等。
13.C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①句意:對外采用連橫的策略使諸侯相爭斗。“斗”,使動用法,使……爭斗。
②句意:有像席子一樣把天下卷起來,用行囊將疆域包起來,擁有四海的意圖?!跋薄鞍薄澳摇?,名詞作狀語,像卷席子一樣,像包包裹一樣,像裝口袋一樣。
③句意:一起結(jié)盟來謀劃削弱秦國?!叭酢保菏箘佑梅ǎ埂?,削弱。
④句意:可是陳涉不過是個用破甕做窗戶、用草繩做戶樞的貧家子弟?!半弧保~動用,用破甕做窗戶。
⑤句意:燒毀了諸子百家的著作,使百姓們變成愚昧無知的人?!坝蕖?,使動用法,使……愚蠢。
⑥句意:(秦國)把八方的的諸侯各國統(tǒng)治的很有秩序,使他們朝拜自己?!俺保箘佑梅?,使……朝拜。
⑦句意:天下人像云一樣聚集起來,像回聲似的應和他,都帶著糧食,像影子似地跟著他?!霸啤保~作狀語,如同云一樣。
由以上分析可知:①③⑤⑥,使動用法;②⑦,名詞作狀語;④,名詞動用。
故選C。
14.C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中的通假字現(xiàn)象的能力。
A.“景”同“影”,像影子一樣;
B.“櫌”同“耰”,碎土平田用的農(nóng)具;
D.“鄉(xiāng)”同“向”,先前。
故選C。
15.B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B.“言:語言”錯誤,應為“言:言論,這里指著作”。
故選B。
16.D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能力。
A.弱,使動用法,使……弱;
B.亡、北,動詞用作名詞,都指逃跑的士兵;
C.云、響,名詞作狀語,像云一樣,像回聲一樣。
故選D。
17.A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A.“西周都鞏,東周則都于河南東部舊王城”錯誤,西周都于河南東部舊王城,東周都于鞏。
故選A。
18.D
【詳解】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
①云,名詞活用作狀語,像云一樣。
②斗,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斗爭。
③興,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興盛。
④履,名詞活用作動詞,登上。
⑤小,形容詞活用作動詞,變小。
⑥朝,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朝拜。
⑦夜,名詞活用作狀語,在夜晚。
⑧函,名詞活用作動詞,用匣子裝。
綜上,①⑦名詞作狀語,②③⑥動詞的使動用法,④⑧名詞用作動詞,⑤形容詞用作動詞。
故選D。
19.B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介詞,和;介詞,從。
B.兩個均為連詞,表順承。
C.連詞,相當于“而”,表承接;介詞,用。
D.代詞,他們的;副詞,表祈使語氣,一定。
故選B。
20. 丟失 使……滅亡 險固的地方 堅定,堅決 制度 衡量 趁 沿襲 形勢 勢力,權勢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1)亡: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句意:秦人沒有丟失一兵一卒的耗費?!巴觥?,丟失。
吞二周而亡諸侯,句意:將東周,西周和各諸侯國統(tǒng)統(tǒng)消滅?!巴觥?,使……滅亡,消滅。
(2)固: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句意:秦孝公占據(jù)著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地勢?!肮獭?,形容詞做名詞,險固的地勢。
君臣固守以窺周室,句意:君臣堅定地守衛(wèi)著,借以窺視周王室(的權力)?!肮獭保瑘远?。
(3)度:
內(nèi)立法度,句意:對內(nèi)建立法規(guī)制度?!岸取保贫?。
與陳涉度長絜大,句意:與陳涉的軍隊比較長短大小。“度”,衡量。
(4)因: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句意:秦國憑借這有利的形勢,割取天下的土地?!耙颉?,趁。
蒙故業(yè),因遺策,句意:承接已有的基業(yè),沿襲前代策略?!耙颉?,沿襲。
(5)勢: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句意:就因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勢發(fā)生了變化啊。“勢”,形勢。
致萬乘之勢,句意:發(fā)展到兵車萬乘的國勢?!皠荨?,勢力。
21. 動詞,給 語氣詞,嗎 介詞,替 連詞,和 動詞,輔助,結(jié)交
【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實詞一詞多義的能力。
“與爾三矢”后面是雙賓語,“與”是動詞,給。
“求!無乃爾是過與”是賓語前置句,“與”是句末語氣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嗎”。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結(jié)合前后文可知,“與”是“替”,替別人耕地。
“與其所以失之者”,“與”連詞,連接前后文“得到的”“失去的”。
“與贏而不助五國也”,后面是賓語“贏”,“與”是動詞,輔助,結(jié)交。
22. 動詞,歸順 動詞,投奔 動詞,歸還 動詞,匯聚 動詞,回家
【詳解】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一詞多義的理解能力。
①動詞,歸順;句意:但是都背叛晉去投靠了梁。
②動詞,投奔;句意:君王和大臣相互看著,不知道該投奔誰。
③動詞,歸還;句意:而他還書一定很快。
④動詞,匯聚;句意:好像水匯聚向下流去一樣。
⑤動詞,回家;句意:將軍與戰(zhàn)士們征戰(zhàn)十年后才回家。
23. 語意上的被動 為
【詳解】本題考查特殊句式中的被動句的特征。
①“一夫作難而七廟隳”,句子意思是“一個戍卒發(fā)難天子七廟被毀壞”。“隳”,被毀壞,句子是語意上的被動。②“為天下笑者,何也”,句子意思是“被天下人恥笑,為什么呢?”,其中“為”表被動。
【點睛】
24.為了形成對比。
有兩個作用:
其一是在與秦的對比中,反襯秦國之強。“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作者為了增強表達效果,在寫諸侯“會盟而謀弱秦”時,極盡鋪陳之能事:先列出“戰(zhàn)國四公子”,并稱頌他們;再歷數(shù)九國政治、軍事等方面的人才,具體列出姓名者達二十人之多。由于下文已明確點出了這次行動的結(jié)果——秦人“開關延敵”、諸侯不戰(zhàn)自敗,所以,越是寫諸侯國人才眾多,就越能反襯出秦國之強大。這里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
其二是便于在第5段中與陳涉作對比。作者通過秦不亡于地廣人眾的九國,而亡于在各方面都遠不及九國的陳涉這個史實,引出結(jié)論。正因為在第2段中極力鋪寫九國,筆墨酣暢,奠定了基礎,到第5段就可以從容不迫地從人才、武器等方面與陳涉相比照。陳涉遠不如九國,然而二者“功業(yè)相反”。九國攻秦,何等艱難;陳涉亡秦,何等容易。前半篇以九國作反襯,極寫秦國之強;后半篇也以九國作反襯,極寫陳涉之弱。將秦與陳涉分別推向強、弱兩極,這樣,對比就更為鮮明,懸念感就更為強烈,結(jié)論也就更為有力。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重要段落情節(jié)作用的能力。
考生首先明確,作者竭力地鋪陳渲染了九國合縱締交、會盟弱秦時的地廣人眾,是為了形成對比。
這樣寫有兩個作用:
第一,其一是在與秦的對比中,反襯秦國之強。諸侯招羅人才,約從離衡。為了增強表達效果,在寫諸侯會盟弱秦時,極盡鋪排之能事,先列出戰(zhàn)國四公子的姓名,“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并倍加稱頌他們,“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再歷數(shù)九國政治、外交、軍事諸方面的人才,“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之眾。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具體列出姓名者達二十人之多;最后,“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由于下文已明確點出了這次行動的結(jié)果——秦人“開關延敵”、諸侯不戰(zhàn)自敗,所以,越是寫諸侯國人才眾多,就越能反襯出秦國之強大。這里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
第二,是便于在第四、五段中與陳涉作對比。第四段說“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然而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最后導致“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第五段作者通過秦不亡于地廣人眾的九國,而亡于在各方面都遠不及九國的陳涉這個史實,引出結(jié)論。正因為在第二段中極力鋪寫九國,筆墨酣暢,奠定了基礎,到第五段寫“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鋤櫌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從容不迫地從人才、武器等方面與陳涉相比照。陳涉遠不如九國,然而二者“功業(yè)相反”。九國攻秦,何等艱難;陳涉亡秦,何等容易。
前半篇以九國作反襯,極寫秦國之強;后半篇也以九國作反襯,極寫陳涉之弱。將秦與陳涉分別推向強、弱兩極,這樣,對比就更為鮮明,懸念更為強烈,文章的結(jié)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也更為有力。
25.用敘事來說理,是本文的重要特點。作者概括說明了秦由盛而衰的全過程和主要現(xiàn)象,在敘事中同時貫穿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好處是用豐富的事實論據(jù),讓讀者易于理解,易于接受作者的觀點。
【詳解】此題考查賞析作品的藝術手法的能力。
①本文的重點在于論秦之“過”。要論秦之“過”,就必須有大量的史實,把它作為議論的依據(jù),說理的基礎。所以本文1、2、3、4自然段基本上是敘事,敘述秦國逐步強盛的史實,極寫六國合縱攻秦反而失敗,為秦所并,顯示了秦上升時期的蓬勃發(fā)展之勢;然后又極寫陳涉領導的義軍,人少勢孤卻迅速推翻秦王朝,突出了秦亡之速。通過這樣的敘述,用歷史事實互相對照,得出了秦雖有百多年的興盛史,敗六國,吞諸侯,一統(tǒng)中國,威振四海,卻亡于兵少士疲的陳涉之手,乃是仁義不施的結(jié)果。在探討秦亡原因的同時,其過秦諷漢之旨已意在言外。②本文敘述多于議論,其史實的敘述也是為議論作準備,作張本。如缺少足夠的敘事,議論就缺乏依據(jù),議論就流于空乏。有了足夠的敘事,結(jié)論從敘述自然引出,就可少發(fā)議論而道理自明。這猶如水到渠成般自然,文意順理成章,具有以理服人的力量。
26.材料是為論點服務的。本文的論點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秦取天下之前的事件與文旨無關。秦謀取天下是從秦孝公開始的,這一點,首句中“君臣固守以窺周室”已經(jīng)說明了。秦孝公在繼位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對“周室”也只是窺伺,后來由于“商君佐之”,才開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動。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和論證思路的能力。
《過秦論》是史論,文章總論了秦的興起,滅亡及其原因,鮮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逼淠康氖翘峁┙o漢文帝作為改革政治的借鑒。秦謀取天下是從秦孝公開始的,這一點,首句中“君臣固守以窺周室”已經(jīng)說明了。秦孝公在繼位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對“周室”也只是窺伺,后來由于“商君佐之”,才開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動。作者概括了從秦孝公到秦亡國這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概括地說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過程和主要現(xiàn)象,同時還貫穿了作者本人的觀點來說明其所以興衰的關鍵所在。論證了“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一論點。秦取天下之前的事件與文旨無關。因而,作者文章開篇從秦孝公寫起,而沒有從之前的國君寫起。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中冊11.1 過秦論同步測試題,共14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文學類閱讀-單文本,文言文閱讀,選擇題,選擇 簡答,語言表達,小閱讀-課內(nèi),選擇類,非選擇類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中冊11.1 過秦論精品當堂檢測題,共16頁。
這是一份語文選擇性必修 中冊11.2 *五代史伶官傳序課后復習題,共1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