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別說明:典例是2023年的中考真題,即時檢測是最新的全國各地的模擬題,好題沖關是2022年的期末考試題和2023年的模擬考試題和2023年的中考真題中經過多次篩選。知識點以挖空的形式設計,便于學生提前預習,考點通過方法總結,知識加工,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好題沖關分層設計,針對于不同的學生。
掌握時間和長度的測量方法;
理解物體運動和靜止的想對性,能正確的選擇合適的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
理解物體運動快慢,比較物體速度的大??;
掌握物體速度的大小計算;
知識點1:長度時間及其測量
長度的測量
(1)長度單位:
①基本單位:米,符號m;
②常用單位及其換算
1 km=103 m、1 dm=10-1 m、1 cm=10-2 m、1 mm=10-3 m、1 μm=10-6 m、1 nm=10-9 m.
(2)測量工具
①常用工具:_______________
②精確工具: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等
③測量過程
選:工具測量要求,選擇合適的量程和分度值
放:零刻度線要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有刻度的一邊要緊靠被測物體,且與被測邊保持平行
讀:讀數時,視線要正對刻度線,讀數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記:測量結果要包括數值和單位
【提示】
當刻度尺的零刻度線磨損時,可使某整數刻度線對齊物體一端,然后另一端的刻度值減去這一整數刻度值,就得出測量物體的長度了.
時間的測量
(1)時間單位
①基本單位: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符號是______
②常用單位及其換算:1 h=______min、1 min=______s
(2)測量工具:秒表或停表、石英鐘、電子表等
誤差
(1)定義: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總會有差別,這就是誤差;
(2)減小方法:選用________的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3)與錯誤的區(qū)別:誤差只能減小不可避免的,錯誤是可以避免的
知識點2: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機械運動:我們把物體的________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參照物
定義:在判斷物體的運動還是靜止時,要選取一個物體作為標準,這個作為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
判斷物體是否運動
(1)確定研究對象;
(2)根據題意選取適當的參照物;
(3)最后,把自己放到這個參照物上,去看被研究的物體.從而得出物體的運動情況.可以理解為“參照物上長著觀察者的眼睛”
4. 相對性
同一個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取決于所選的________,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提示】參照物不能選定研究對象本身,否則研究對象永遠是靜止的.
知識點3: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
比較的方法
(1)在相同時間比_____________
(2)相同的路程比______________
(3)比較單位時間內通過的______________
2. 速度
(1)定義:在物理學中,把路程與時間之比叫做速度
(2)意義: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物理量
(3)公式:
(4)單位
基本單位是米每秒,符號是 m/s;交通運輸中的單位常用千米每小時,符號是km/h,這兩個單位的換算關系是1 m/s=3.6 km/h
(5)幾種常見的速度值
人步行的速度約1.1 m/s;轎車的行駛速度約33 m/s
3.運動分類
(1)勻速直線運動:物體沿著直線且速度_________的運動
(2)變速直線運動:物體做直線運動時,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路程________,這種運動叫做變速直線運動
4.速度的測量
(1)測量工具:刻度尺、秒表或停表
(2)原理:
(3)實驗結論:
小車在斜面上做變速運動,通過全程的平均速度大于通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提示】
(1)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是保持不變的,不能說速度與路程成正比,或速度與時間成反比。在這種情況下,速度與路程和時間無關;
(2)全程的平均速度不是各段平均速度的算術平均值.
【答案】
知識點1
刻度尺 s 60 60 精密
知識點2
位置 參照物
知識點3
通過的路程 所用的時間 路程不變 不相等
考點一 長度的測量
長度的測量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
選:合適的量程和分度值;
放:有刻度的一邊平行并且要緊貼被測物,且零刻度要對準被測物的一端;
讀:視線要垂直于刻度尺;
記:數值(精確值和估讀值)和單位;
注意:
估讀時行需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當刻度尺零刻度線磨損,也可以使用刻度尺,讓整數刻度線對齊物體的一端,讓另一端刻度值減去這一整數刻度值即可;
【典例1】(2023·湖南湘潭·統(tǒng)考中考真題)如圖所示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m, 被測物體長度是 cm。
【答案】 1 2.42
【詳解】[1]由圖知: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的長度是0.1cm,合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
[2]物體左側與2.00cm對齊,右側與4.42cm對齊,所以物體的長度為4.42cm-2.00cm=2.42cm
【變式1】(2023·四川瀘州·統(tǒng)考一模)如圖所示,刻度尺的量程為 cm,分度值為 cm。霧霾元兇PM2.5 是指直徑小于或等于2.5μm的懸浮顆粒物,合 m。
【答案】 0-4 0.1 2.5×10-6
【詳解】[1][2]由圖知,刻度尺的最大刻度為4cm,最小刻度為0cm,則尺的量程是0~4cm;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的長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0.1cm。
[3]因1μm=10-6m
故而2.5μm=2.5×10-6m
【變式2】(2023·海南省直轄縣級單位·統(tǒng)考二模)如圖所示,小明用塑料刻度尺測出木塊的長度為 cm;若該刻度尺不小心掉落在操場上被陽光暴曬后,對該木塊重新測量時,測量值會 真實值(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 2.56 小于
【詳解】[1]由圖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0.1c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為0.1cm,木塊左側與6.00cm對齊,右側與8.56cm對齊,所以木塊的長度為
[2]若此刻度尺受熱膨脹后,會使分度值的實際長度變長,而刻度依然是原來標注的刻度,所以用其測量物體的長度時,其測量結果會偏小。
考點二 時間的測量
時間的測量工具:機械停表、秒表等;
常用機械停表:
注意:
不是所有的機械停表都是小表盤1圈是15min,大表盤1圈是30s;
讀數時,注意注意小表盤,指針是否過已過半刻度,未過時,秒針讀0~30s,已過半刻度,秒針讀30~60s;
【典例2】(2023·江西·統(tǒng)考中考真題)如圖所示,是用秒表記錄的某同學跑400m的成績,該同學的成績是 min s。
【答案】 1 22
【詳解】[1][2]如圖所示,大表盤的分度值為1s,小表盤的分度值為1min,小表盤的指針超出了刻度1,大于1min,大表盤的指針指向22s,故該同學的成績是1min22s。
【變式1】(2023·廣東東莞·統(tǒng)考一模)秒表是上體育課時常用的測量工具,如圖所示的秒表示數為 。
【答案】140s
【詳解】由圖知:在秒表的中間表盤上,5min中間有5個小格,指針在“2”和“3”之間,讀作2min;在秒表的大表盤上,所以一個小格代表1s,讀作20s,所以秒針指示的時間為
【變式2】(2023·廣東惠州·惠州一中校聯(lián)考一模)圖是用停表測量校運會上男子3000m比賽成績,從開始計時到此刻經歷的時間是 s;
【答案】337.5
【詳解】在秒表的中間表盤上,1min中間有兩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0.5min,指針在“5”和“6”之間,偏向“6”一側,所以分針指示的時間為5min;在秒表的大表盤上,1s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0.1s,指針在37.5s處,所以秒針指示的時間為37.5s,即秒表的讀數為5min37.5=337.5s
考點三 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問題
參考系是指我們認為靜止不動的那個物體,實際上絕對靜止不動的物體根本不存在的;
物體是否運動的判斷的依據:兩物體之間位置和距離是否發(fā)生了改變,如果改變兩物體發(fā)生了機械運動,如果沒有發(fā)生改變,則兩物體保持相對的靜止狀態(tài);
【典例3】(2023·四川甘孜·統(tǒng)考中考真題)如圖所示,熱愛運動的小剛同學正在晨跑。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以遠處的山為參照物,小剛是靜止的B.以遠處的山為參照物,小剛是運動的
C.以小剛為參照物,路旁的樹是靜止的D.以小剛為參照物,迎面跑來的同學是靜止的
【答案】B
【詳解】AB.小剛同學正在晨跑,以遠處的山為參照物,小剛的位置在不斷變化,所以小剛是運動的,故A錯誤,B正確;
C.以小剛為參照物,路旁的樹的位置相對于小剛的位置是在不斷變化的,所以樹是運動的,故C錯誤;
D.以小剛為參照物,迎面跑來的同學距離小剛越來越近,說明位置在不斷變化,所以相對于小剛,迎面跑來的同學是運動的,故D錯誤。
故選B。
【變式1】(2022·湖南長沙·??寄M預測)古詩詞很多名句蘊含著豐富的物理知識,下列詩句從物理學的角度解釋正確的是( )
A.“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青山相對出”是以“青山”為參照物
B.“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長江滾滾來”是因為水受到下滑力
C.“綠樹濃陰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濃陰”是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
D.“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淺”,“水淺”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
【答案】C
【詳解】A.船行駛過程中,以船為參照物,“青山”與船之間不斷發(fā)生位置變化,所以“青山相對出”是以船為參照物,故A錯誤;
B.“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長江滾滾來”是因為水受到重力,故B錯誤;
C.“綠樹濃陰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濃蔭”是指樹的影子,是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故C正確;
D.“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淺”,“水淺”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故D錯誤。
故選C。
【變式2】(2023·云南臨滄·統(tǒng)考一模)春節(jié)期間,道路擁堵,小明坐在靜止的汽車里,某時刻發(fā)現自己在后退,爸爸解釋說是前車在前進。小明覺得自己在后退是以 為參照物的,該現象說明運動與靜止是 的。
【答案】 前車 相對
【詳解】[1][2]以前車為參照物,小明與前車之間的位置在不斷變化,則小明是運動的,所以小明覺得自己在后退;若以小明自己坐的汽車為參照物,小明與自己坐的汽車之間沒有發(fā)生位置變化,小明是靜止的,該現象說明運動與靜止是相對的。
考點四 平均速度
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物體運動越快,其速度越大,反之,亦然;
速度公式:(其中s表示路程,t表示時間),此公式是速度的定義式,同時也可以求平均速度;
注意:3.6km/h=1m/s.
【典例4】(2022·江蘇南通·統(tǒng)考二模)如圖為長的“天舟三號”貨運飛船與“天和號核心艙”對接前的圖像,它們以相同的速度沿直線運行。從圖示位置起,“天舟三號”開始加速運行,經40s與“核心艙”成功對接,則以“核心艙”為參照物,“天舟三號”在40s內的平均速度為( )
A.B.C.D.
【答案】A
【詳解】圖示的距離大約是兩個L,以“核心艙”為參照物,“天舟三號”在40s內移動的距離為
平均速度
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典例5】(2023·四川巴中·統(tǒng)考中考真題)巴中至成都高鐵即將全線通車,其中巴中至南充段全長約為150km,設計時速為250km/h;南充至成都段全長約為210km,設計時速為350km/h。若列車按設計時速行駛,從巴中到南充需要 h,從巴中到成都的平均速度為 km/h。(不考慮中途??繒r間)
【答案】 0.6 300
【詳解】[1]由可知,從巴中到南充需要的時間
[2]從南充到成都需要的時間
由可知,從巴中到成都的平均速度
【變式1】(2023·江蘇·泰州模擬)了網球被擊出后某一段的運動軌跡,已知此次攝影的相鄰兩次曝光的時間間隔為0.01s,網球的實際直徑約為6cm。現將一把刻度尺放在照片上來估測網球的運動速度。由圖可知,網球從A位置運動到B位置所用的時間是 s,網球在AB段運動的實際平均速度約為 m/s。
【答案】 0.05 20
【詳解】[1][2]根據題意可得,網球從A位置運動到B位置所用的時間,由圖知,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照片中一個網球占據刻度尺的3個小格,即照片中網球的直徑為,照片中網球從A位置運動到B位置通過的路程為,已知網球的實際直徑約為6cm,設網球實際通過的路程為s,由比例關系可得,解得
則網球在AB段運動的平均速度
【變式2】(2023·安徽馬鞍山·統(tǒng)考一模)小劉同學在早晨6:40從石家莊出發(fā)乘坐高鐵去北京,8:10到達北京西站,全程297km,此過程中高鐵行駛的平均速度為 m/s。
【答案】55
【詳解】高鐵行駛的時間
則高鐵行駛的平均速度
考點五 速度的圖像問題
圖象法是描述各物理量之間的關系的有效手段,在物理學里經常用到。
1. 表示勻速直線運動的兩種圖像:
2. 對圖像的理解
(1)在s-t圖像中,圖像的傾斜程度表示物體速度的大?。磮D1中,);
(2)在v-t圖像中,越靠上的圖像,其速度越大(即圖2中,)
【典例6】(2023·山東德州·統(tǒng)考中考真題)在某次測試中,甲、乙兩車都向東做直線運動,它們的圖象如圖所示,則( )
A.甲、乙兩車都做加速直線運動B.兩車出發(fā)前相距,甲比乙晚出發(fā)5s
C.在第10s時兩車速度相等D.內乙車相對于甲車向東運動
【答案】B
【詳解】A.由圖像可知,甲、乙圖線都是傾斜直線,故兩車均在做勻速直線運動,故A不符合題意;
B.圖像中乙車是在離計時位置20m處出發(fā),而甲車在乙車出發(fā)后5s才出發(fā),故兩車出發(fā)前相距20m,甲比乙晚出發(fā)5s。故B符合題意;
C.甲、乙兩車在10s時,甲車運動的路程大于乙車運動的路程,而甲車運動的時間小于乙車運動的時間,說明甲車的速度大于乙車的速度,故C不符合題意;
D.因為5~10s時,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甲車在乙車的后方,說明乙車相對于甲車向西運動,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變式1】(2023·安徽滁州·統(tǒng)考一模)如圖是甲、乙兩車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駛的s﹣t圖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由圖像得甲車速度為180km/h
B.甲、乙兩車都做勻速直線運動
C.甲、乙兩車各行駛2h,路程之比為3∶2
D.甲車2h行駛的路程,乙車需行駛3h
【答案】B
【詳解】A.由圖可知,當t甲=2h時,s甲=180km,則甲車的速度,故A錯誤;
B.由圖可知,甲、乙兩車的s-t圖象都是正比例函數圖象,則二者都做勻速直線運動,故B正確;
C.當t乙=3h時,s乙=120km,則乙車的速度
乙車行駛2h,通過的路程為
則甲、乙兩車各行駛2h,通過的路程之比為,故C錯誤;
D.由可得,甲車2h行駛的路程,乙車需行駛的時間為,故D錯誤。
故選B。
【變式2】(2022·福建莆田·統(tǒng)考一模)甲、乙兩物體從同一位置沿同一方向做直線運動,其s-t圖象如圖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甲、乙兩物體從同一位置同時出發(fā)
B.以乙物體為參照物,甲物體一直在運動
C.第4~12s內,甲和乙的平均速度相等
D.甲的速度總是大于乙的速度
【答案】C
【詳解】由圖可知,甲物體的圖像是傾斜直線,通過的路程與所用時間成正比,說明甲物體一直做勻速直線運動,則甲的速度為
同理,乙物體在第、內也是做勻速直線運動,在內乙保持靜止;
A.由圖可知,甲物體從時出發(fā),乙物體從時出發(fā),因此甲、乙兩物體不是同時出發(fā),故A錯誤;
B.由圖可知,在第內,乙物體通過的路程為
這段時間內乙物體的速度為
則這段時間內乙物體的速度等于甲物體的速度,二者之間沒有相對位置的變化,即沒有相對運動,因此這段時間內以乙物體為參照物,甲物體是靜止的,故B錯誤;
C.由圖可知,第內,甲、乙兩物體通過的路程相等,由可知,甲、乙兩物體的平均速度相等,故C正確;
D.由圖可知,在第內,乙物體通過的路程大于甲物體通過的路程,由可知乙物體的速度大于甲物體的速度,故D錯誤。
故選C。
【變式3】(2023·山東濟寧·統(tǒng)考一模)我們常用“頻閃照片”來研究物體的運動。如圖所示,記錄了甲、乙兩個小球每隔1s所處的位置。根據底片可以判斷, 球運動時間長。如圖中的圖像描述的
是 球的運動。
【答案】 甲 甲
【詳解】[1]相鄰兩球的時間間隔是相等的,由左圖可知,甲球運動了5s,乙球運動了3s,甲球的運動時間比乙球的運動時間長;因為甲球在相同的時間間隔內通過的路程相等,所以可以認為做勻速直線運動;由于乙球在相鄰的時間間隔內,路程逐漸的增大,所以乙球的運動速度逐漸增大。
[2]由右圖可知,路程隨著時間的增加而逐漸的增大且成正比關系,是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的圖像,所以該圖像與甲球的運動狀態(tài)相符合。
一、單選題
1.如圖是用厚刻尺測量木塊的長度,其中正確的測量圖是( )
A. B.
C. D.
【答案】B
【詳解】A.刻度尺的零刻度線未與被測物體的邊緣對齊,故A錯誤;
B.刻度尺0刻度線對齊被測對象,尺的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故B正確;
C.刻度尺有刻度線的一側未緊貼被測物體,故C錯誤;
D.刻度尺未與被測物體平行放置,故D錯誤。
故選B。
2.下列有關誤差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只要認真測量,就可以避免誤差
B.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誤差
C.選用精密儀器測量可以減小誤差
D.誤差是不遵守儀器的使用規(guī)則產生的
【答案】C
【詳解】A.認真測量,可以減小誤差,但不能避免誤差,故A錯誤;
B.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但不能消除誤差,故B錯誤。
C.選用精密儀器測量可以減小誤差,但不能消除誤差,故C正確;
D.錯誤是不遵守儀器的使用規(guī)則產生的,而誤差是在正確的測量下也會產生的,因此誤差不可避免,測量中的錯誤可以避免,故D錯誤。
故選C。
3.下列數據最接近實際的是( )
A.人體感舒適溫度在35℃B.一支普通圓珠筆的長度約40cm
C.2個雞蛋的重量約1ND.正常人10次脈搏的時間約
【答案】C
【詳解】A.人的體溫在36℃~37℃之間,感覺舒適的溫度在23℃左右。故A不符合題意;
B.中學生伸開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離(一拃)大約15cm,普通圓珠筆長度略大于此數值,在17cm左右,故B不符合題意;
C.托起兩個雞蛋的力約為1N,故2個雞蛋的重量約1N,故C符合題意;
D.正常情況下,人的脈搏跳動一次的時間接近1s,10次脈搏的時間約10s,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4.如圖所示,一名普通初三學生站在燈桿旁邊,一個石子以10m/s的速度從燈泡所在高度處開始勻速下落,則落地需要的時間約為( )
A.0.2sB.0.6sC.1.2sD.2.4s
【答案】B
【詳解】普通中學生身高約1.5m,燈桿高度約為中學生身高的4倍,則燈桿高度
石子以10m/s的速度從燈泡所在高度處開始勻速下落,則落地需要的時間約為,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5.高鐵列車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便利!“五一”期間,小麗乘坐高鐵列車去游玩。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列車在平直軌道上勻速行駛時受非平衡力作用
B.列車在行駛過程中牽引力沒有做功
C.列車在水平軌道上勻速直線行駛過程中,列車的機械能不變
D.放在桌面上的手機“紋絲不動”所選的參照物是窗外的樹
【答案】C
【詳解】A.列車在平直軌道上勻速行駛時,列車處于平衡狀態(tài),所以受平衡力作用,故A錯誤;
B.列車在行駛過程中,沿牽引力方向運動,所以牽引力對列車做功,故B錯誤;
C.列車在水平的高架軌道上勻速直線行駛時,質量不變,速度不變,則動能不變,高度不變,則重力勢能不變,所以機械能不變,故C正確;
D.以窗外的樹為參照物,手機的位置在變化,所以手機是運動的,故D錯誤。
故選C。
6.2023年5月30日9時31分,我國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搭載火箭成功發(fā)射,飛船人軌后,于30日16時29分,與空間站“天和”號核心艙徑向端口成功對接,對接后,它們一起繞地球轉動。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發(fā)射時以地面為參照物,飛船是靜止的B.飛船入軌后不再受到地球的吸引
C.飛船對接后受力平衡D.火箭加速升空過程飛船的機械能增加
【答案】D
【詳解】A.發(fā)射時以地面為參照物,飛船的位置不斷發(fā)生變化,是運動的,故A錯誤;
B.飛船入軌后做曲線運動,受力不平衡,仍然受到地球的吸引,故B錯誤;
C.飛船對接后在軌道上運動時受到的力不平衡,因為飛船在軌道上做曲線運動,運動狀態(tài)不斷變化,故C錯誤;
D.火箭加速升空過程中,質量不變,速度增大,高度增大,動能和重力勢能都增大,飛船的機械能增大,故D正確;
故選D。
7.如圖所示,一小鋼球從光滑固定斜面的A點靜止釋放,相繼經過B、C兩點,,則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小鋼球下滑過程中做勻速直線運動
B.小鋼球在AB、BC兩段內運動的平均速度相等
C.小鋼球所受重力在AB、BC兩段內做功相等
D.就A、B、C三點而言,小鋼球在A點具有的機械能最大
【答案】C
【詳解】AB.小鋼球從A處由靜止?jié)L下,高度減小,重力勢能減小,速度增大速度越來越大,動能增大,BC段平均速度更大,故AB錯誤;
C.AB、BC兩段的高度相等,因此減少的重力勢能相等,故小鋼球在AB、BC兩段內做功相等,故C正確;
D.因為斜面光滑,所以整個過程中小鋼球具有的機械能不變,故D錯誤。
故選C。
8.5G無人物品派送車沿直線路徑前往派送點,完成任務后沿原路返回出發(fā)位置,其行駛路程s與所用時間t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派送車從派送點返回出發(fā)點用時19min
B.派送點到出發(fā)點的距離為1.6km
C.0~10min內派送車的平均速度為80m/min
D.10~13min內派送車做勻速直線運動
【答案】C
【詳解】A.由圖可知,10~13min派送車處于靜止狀態(tài),13~18min是從派送點返回出發(fā)點,派送點返回出發(fā)點用時為19min-13min=6min,故A錯誤;
B.派送點到出發(fā)點的距離為1.6km-0.8km=0.8km,故B錯誤;
C.0~10min內派送車的平均速度為,故C正確;
D.10~13min內,圖像平行t軸,派送車靜止不動,故D錯誤。
故選C。
9.甲、乙兩同學從同一地點同時向相同方向做直線運動,他們通過的路程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如圖所示,由圖象可知,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在10s~20s內,乙同學靜止不動B.在0~10s內,甲同學比乙同學運動的快
C.在0~10s內,乙同學的速度為10m/sD.在0~10s內,甲乙都做勻速直線運動
【答案】B
【詳解】A.在10s~20s內,乙同學通過的路程不變,即乙同學靜止不動,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CD.由圖像看出在0~10s內,甲、乙都在做勻速直線運動;乙通過的路程為100m,甲通過的路程小于100m,根據可知,v甲
這是一份2025年中考物理一輪復習考點過關練習專題01 聲現象(解析版),文件包含2025年中考物理一輪復習考點過關練習專題01聲現象原卷版docx、2025年中考物理一輪復習考點過關練習專題01聲現象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60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中考物理一輪復習專題09機械運動(知識點復習+例題講解+過關練習)(原卷版+解析),共40頁。
這是一份中考物理一輪復習專題08熱學計算(知識點復習+例題講解+過關練習)(原卷版+解析),共25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