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目標任務
02
預習導學
1.喜馬拉雅山的形成
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度洋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形成的。印度洋板塊仍在以每年大于5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動, 喜馬拉雅山脈仍在不斷上升中,同時還處于板塊邊界碰撞型地震構造帶上。
據(jù)地質考察證實,早在20億年前,喜馬拉雅山脈的廣大地區(qū)是一片汪洋大海,稱古 地中海,它經(jīng)歷了整個漫長的地質時期,一直持續(xù)到3000萬年前的 新生代早第三紀末期,那時這個地區(qū)的地殼運動,總的趨勢是連續(xù)下降,在下降過程中,海盆里堆積了厚達30000米的海相沉積巖層。到早第三紀末期,地殼發(fā)生了一次強烈的 造山運動,在地質上稱為“ 喜馬拉雅運動”,使這一地區(qū)逐漸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經(jīng)地質考察證明,喜馬拉雅的構造運動尚未結束,僅在第四紀冰期之后,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還在緩緩地上升之中。
大約18000萬年以前,在侏羅紀,一條深深的 地槽——特提斯洋與整個歐亞大陸的南緣交界,古老的貢德瓦納超級大陸開始解體。貢德瓦納的碎塊之一、形成印度次大陸的巖石圈板塊,在隨后的13000萬年間向北運動,與 歐亞板塊發(fā)生碰撞;印度-澳大利亞板塊逐漸將特提斯地槽局限于自身與歐亞板塊之間的巨鉗之內。
在其次的3000萬年間,由于特提斯洋海底被向前猛沖的印-澳板塊推動起來,它的較淺部分逐漸干涸;形成西藏高原。在高原的南緣,邊際山脈(外喜馬拉雅山脈)成為這一地區(qū)的首要 分水嶺并升高到足以成為氣候屏障。

2.東非大裂谷
東非大裂谷(Great Rift Valley),位于非洲東部,是一個在3500萬年前由非洲板塊的地殼運動所形成的地理奇觀,縱貫東非的大裂谷是世界上最大的斷裂帶,屬于生長邊界。其所形成的生態(tài)、地理和人類文化都相當獨特,目前觀光的主要景點則由肯尼亞進入。
東非大裂谷的整個形狀可畫成不規(guī)則三角形,最深達2000米,寬30公里至100公里,全長6000公里(3700英里),是世界最長的不連續(xù)谷,由探險家約翰·華特·古格里所命名。東非大裂谷的詳細地理位置以三角形的三個點來描述的話,南點在莫桑比克入???,西北點則遠到蘇丹約旦河,北點則可進入死海。中間有相當多個湖泊、火山群。
一般會將大裂谷區(qū)分成東部和西部,在西部裂谷,又稱為艾伯丁裂谷,主要由高山群組成,包括有Virunga山,Mitumba山,Ruwenzri山區(qū)和Rift Valley湖區(qū),其中有世界最深淡水湖之一的坦干依喀湖(1470米深),以及世界上第二大的淡水湖-維多利亞湖。西部裂谷的形狀是比較破碎的。
位于肯尼亞的東部裂谷部分,則是整個東非大裂谷區(qū)較深的部分,其中最深處在肯尼亞的內羅畢北部,這一部分的裂谷區(qū)沒有出海,因此所造成的湖泊則較淺、所含礦物和鹽分也較高。如馬加迪湖幾乎都是碳酸鈉組成。埃爾門泰塔湖(Lake Elmenteita)、巴林哥湖、柏哥利亞湖和納庫魯湖(Lake Nakuru)則堿性相當高。奈瓦夏湖則是小規(guī)模的淡水湖。
目前東非大裂谷依然在活動當中,地質學家預測幾百萬年后,東非可能會分裂成不同的版塊形狀。目前地殼活動較旺盛的區(qū)域在肯尼亞和坦桑尼亞的火山區(qū),包括有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扎羅山、卡里辛比山(卡里辛比火山,非洲中東部雅龍加火山山脈最高峰)、尼拉貢戈火山(Nyiragng)、梅盧山(梅魯火山)、埃爾貢山、世界上其中一座位海平面以下的爾塔阿雷火山(Erte Ale)、著名的倫蓋火山(Ol Diny Lengai,高2890米,世界上唯一一座熔巖溫度不高,并以鈉和碳酸鹽成分居多的火山)等。

3. 泰山
泰山是中國的一座世界知名山峰,也是中國五岳之首。它位于中國山東省泰安市,海拔1532.7米,主峰玉皇頂可供游客爬升。泰山不僅是美麗的旅游勝地,還是中國文化的象征。泰山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歷代帝王、文人學士、游俠豪杰、宗教信仰者、普通百姓都在此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泰山的形成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而又復雜的演化過程,大體上可分為古泰山形成階段、海陸演化階段和泰山形成階段。在太古代時期,泰山曾經(jīng)是魯西巨大沉降帶或海槽的一部分,堆積了很厚的泥砂質和基性火山物質。后來經(jīng)過泰山運動,褶皺隆起成為巨大的山系,同時發(fā)生一系列斷裂、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形成了由各種變質雜巖和巖漿巖組成的泰山雜巖。
聳立在海平面上的古泰山,經(jīng)過長期風化剝蝕,地勢浙趨平緩。古生代初期,華北廣大地區(qū)大幅度下降,古泰山亦隨之沉沒到海平面以下,在古老變質雜巖的基底剝蝕面上,沉積了一套近兩千米厚的寒武—奧陶紀的石灰?guī)r。中奧陶世末,在加里東運動的影響下,華北地區(qū)整體上升為陸,經(jīng)歷了一個相當長期的沉積間斷。至中石炭世初,發(fā)生短暫的升降交替,泰山地區(qū)處于時陸時海的環(huán)境,在中奧陶統(tǒng)的剝蝕面上,沉積了中、晚石炭紀的海陸交互相合煤巖系。而后,泰山地區(qū)持續(xù)上升,進入大陸發(fā)展階段。
在中生代期間,于山的南麓產(chǎn)生一條NEE向的泰前斷裂,處于斷裂北盤的原來古泰山,不斷抬升隆起遭受風化剝蝕。到新生代,泰山繼續(xù)大幅度掀斜抬升,在山體的高處,把原來覆蓋在古老變質雜巖上的沉積蓋層全部剝蝕掉,20多億年前形成的變質雜巖,才又得以重新出露于地表。直至新生代中期,即距今三千萬年左右,泰山的總體輪郭才基本形成。后來在各種外力地質作用的不斷侵蝕切割和風化剝蝕下,逐漸塑造成雄偉壯觀的泰山地貌景觀。中生代形成的位于泰山南麓的NEE向泰前斷裂,傾向南東,傾角800—850度,北盤為太古代的泰山雜巖,南盤為寒武紀的灰?guī)r和頁巖,表現(xiàn)為正斷層的形式,斷層帶寬幾十米至上百米,由多條斷層和多個斷片所組成,走向延伸百余千米,具有落差大、延伸遠、力學性質復雜和多期活動的特點,自晚侏羅紀形成以來,其活動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代,使北盤的泰山不斷抬升遭受風化剝蝕,南盤的泰萊盆地不斷下降接受沉積。它直接控制泰山和泰萊盆地的形成與演化,是兩者的天然分界線,對泰山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控制作用。泰山作為一個年青的斷塊山系,是泰前斷裂北盤不斷掀斜抬升和新構造運動的結果。

知識點一 地質構造與地貌
1.地質構造的含義: 的變形和變位。
2.常見類型
(1)褶皺
①概念:巖層在 產(chǎn)生的強大擠壓力作用下發(fā)生塑性變形而產(chǎn)生的一系列 彎曲。
②褶皺基本形態(tài)
a.背斜:巖層一般 ,地貌一般發(fā)育為 ,但常被侵蝕成 (如右上圖中字母A處所示)。
b.向斜:巖層一般 ,地貌一般發(fā)育為谷地,但因耐侵蝕反而成 (如右上圖中字母B處所示)。
特別提醒“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內力作用的結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在內力作用的基礎上由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對于復雜的褶皺,不能僅從地表形態(tài)上區(qū)分,而應根據(jù)地下巖層的彎曲狀況及巖層的新老關系判斷。
(2)斷層
①含義:地殼運動產(chǎn)生的強大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巖層的承受能力時,巖層發(fā)生斷裂,并沿 發(fā)生明顯 而形成。
②對地貌影響
eq \b\lc\{(\a\vs4\al\c1(水平方向的位移:使巖層在水平方向上被錯斷,垂直方向上的位移\b\lc\{(\a\vs4\al\c1(相對上升——塊狀山或高地,相對下降——谷地或低地)),山地地區(qū):斷層沿線常發(fā)育成溝谷、河流))
特別提醒 地質構造和構造地貌的區(qū)別
地質構造是地殼運動導致的巖層變形變位,它是地殼運動的“足跡”,包括褶皺,斷層,判斷時與地表形態(tài)無關,關鍵是看地下巖層的彎曲狀況及巖層是否連續(xù)。構造地貌是由地質構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態(tài)特征,主要類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判斷時只根據(jù)地表形態(tài)和高低起伏狀況來回答。特別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谷、背斜山均為地貌類型。
知識點二 板塊運動與地貌
1.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
(1)地球 是剛性的,破碎為多個不規(guī)則的塊體,即 。
(2)這些板塊上覆于熔融的 之上,一直處于緩慢的、不斷的 之中。
(3)板塊間的相互運動主要有 、 等形式,并因此產(chǎn)生不同的地貌形態(tài)。
(4)板塊內部相對 ,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 的地帶。
2.板塊運動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
(1)板塊相向運動,邊界處碰撞或俯沖。
①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相撞,大洋板塊俯沖到大陸板塊底下,常形成 、島弧和海岸山脈;
②兩個大陸板塊碰撞處,板塊相互擠壓,形成巨大的 。
(2)板塊相離運動,常形成 或海洋。
知識點三 山地對交通的影響
1.原因:eq \b\lc\{(\a\vs4\al\c1(山地相對高度和坡度大,山地地質構造復雜,坡地穩(wěn)定性差))
2.主要影響
(1)交通運輸方式:優(yōu)先建造 ,其次才是鐵路。
(2)線路選擇:多在地形相對 的山麓、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
(3)線路設計:一般采用盤山 的線路設計。
3.注意事項
最大限度地保護 、有效防范 、盡量減少對山地景觀的破壞和對 、林地的占用。
1.自主判斷
(1)背斜只能形成山地。( )
(2)斷層沿線巖石破碎,易受風化侵蝕,常常發(fā)育成溝谷、河流。( )
(3)喜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于板塊的背離運動而形成的。( )
(4)山區(qū)道路修建一般原則是首選鐵路,其次公路。( )
(5)山區(qū)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是為了保護植被。( )
03
核心整合
核心01 常見地質構造及其對地貌的影響
【核心整合】
【小試牛刀】
讀“地質剖面圖”,完成下面小題。

圖中屬于“向斜成山”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核心02 板塊相對運動對全球構造地貌的影響
【核心整合】
【小試牛刀】
下圖為世界局部圖,甲、乙、丙均為板塊邊界。完成下面小題。

(1)甲、乙板塊邊界的類型分別為( )
A.消亡邊界、生長邊界B.生長邊界、消亡邊界
C.消亡邊界、消亡邊界D.生長邊界、生長邊界
(2)丙板塊邊界附近海底地形是( )
A.海溝B.海岸山脈C.海嶺D.大陸架
核心03 山地對交通的影響
【核心整合】
山地相對高度大,地形崎嶇,對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交通運輸線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響較大。
【小試牛刀】
國北方某山地上的公路呈“S”形彎曲(如下圖),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引來了許多游人。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該公路修建成“S”形的主要目的是( )
A.制造旅游景觀B.減小山地坡度C.降低修建難度D.減輕水土流失
(2)據(jù)統(tǒng)計,1月份該公路交通事故較多,其原因最可能是( )
A.道路結冰,車輛易發(fā)生側滑B.車流量大,容易追尾
C.彎道較多,車輛視野受限D.陰雨天多,能見度低
04
重難拓展
一、地質構造的判斷方法
1.背斜和向斜的判斷方法
方法一:依據(jù)巖層的彎曲形態(tài)判斷。巖層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巖層向下彎曲的是向斜。
方法二:依據(jù)巖層的新老關系判斷。在巖層彎曲形態(tài)不明顯的地質構造圖中,在水平方向上顯示出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的是向斜。
由于地殼運動的復雜性,僅從形態(tài)上判斷背斜和向斜是不準確的,而巖層的新老關系才是判斷背斜和向斜的科學依據(jù)(如下圖中A為背斜,圖B為向斜)。
2.“兩看”法判斷斷層
判斷某一構造是不是斷層的依據(jù)有兩個:一是看巖層是不是受力斷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斷裂面有明顯的位移,只有同時具備這兩個條件的才是斷層。例如,下圖中A、B、C三處巖石既受力斷裂,又沿斷裂面有明顯的位移,所以A、B、C三處都是斷層;而D處巖石雖然斷裂,但無位移,故不是斷層。
〔典例〕
讀某地地質構造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圖中A、B、C、D四地地質構造類型依次是( )
A.背斜、向斜、背斜、向斜
B.背斜、向斜、斷層、背斜
C.背斜、向斜、斷層、向斜
D.向斜、背斜、向斜、背斜
二、主要地質構造的實踐意義
〔典例〕
石油作為一種重要的能源一直被社會廣泛利用,開采石油首先要對該地區(qū)的地質地貌進行考察。下圖為某科考隊繪制的某地區(qū)的地質地貌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乙處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風化作用B.侵蝕作用C.堆積作用D.搬運作用
(2)某科考隊欲開采石油,應選擇在( )
A.甲處B.乙處C.丙處D.都可以
05
知識總結
06
強化訓練
考點01 地質構造與地貌
下圖為某地等高線和巖層地質界線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圖示地區(qū)主要的構造地貌類型和成因分別是( )
A.背斜山地 外力作用B.背斜谷地 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C.向斜谷地 內力作用D.向斜山地 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圖中四地符合實際的是( )
A.甲處玄武巖的垂直高差可能是1190mB.乙處巖層中可能找到化石
C.丙處可能發(fā)育成為河流D.丁處為最佳天然大理巖開采點
下圖為某區(qū)域地質結構示意圖,地層O3、S1、S2、S3、D、C依次由老到新。完成下面小題。

3.甲地構造地貌為( )
A.背斜山B.背斜谷C.向斜山D.向斜谷
4.東山的形成是由于( )
A.巖層水平擠壓B.巖層斷裂抬升
C.巖層差別侵蝕D.巖漿噴發(fā)冷凝
下圖為“某地地質構造剖面圖”。據(jù)此完成以下各題。
5.圖中乙地的構造地貌為( )
A.背斜山B.背斜谷C.向斜谷D.向斜山
6.圖中( )
A.丙地的巖層形成時間早于周邊巖層B.乙地是良好的儲油氣構造
C.乙地的巖層中間新、兩翼老D.甲地是良好的儲水構造
考點02 板塊運動與地貌
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的圣安德烈斯斷層(位置見圖左)長約1200千米,斷層以西、以東的板塊正分別向西北和西南方向移動,圖右為斷層兩側巖塊移動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7.該斷層( )
①西側為太平洋板塊②兩側板塊張裂分離③沿垂直方向升降④沿水平方向錯動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8.下列谷地的主要成因,與斷層有關的是( )
①渭河谷地②長江三峽③東非大裂谷④科羅拉多峽谷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讀世界某區(qū)域略圖,完成下面小題。
9.甲處的板塊名稱和乙處的板塊邊界分別是( )
A.歐洲板塊、生長邊界B.美洲板塊、消亡邊界
C.歐亞板塊、生長邊界D.歐亞板塊、消亡邊界
10.下列地貌和丙地貌形成原因相似的是( )
A.海溝B.裂谷C.海岸山脈D.島弧
冰島火山眾多,下圖陰影區(qū)為火山集中分布區(qū)。據(jù)此完成以下各題。
11.冰島火山眾多的原因是( )
A.板塊擠壓,地殼上升B.位于亞歐板塊上,地殼運動活躍
C.處在地殼薄弱地帶D.地殼厚度大
12.下列與冰島所處板塊邊界類型一致的是( )
A.海溝B.海岸山脈C.海嶺D.島弧
考點03 山地對交通的影響
白陘古道是位于太行山區(qū)的一段“之”字形原始古道,春秋戰(zhàn)國時期便已存在,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白陘古道一直是貫通山西、河南及江南諸省的咽喉要道,20世紀70年代才逐漸被廢棄,成了戶外愛好者的天堂。白陘古道的路面不是階梯石階,而是緩坡方式石砌路面。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3.“七十二拐”的路面采用緩坡方式的主要原因是( )
A.降低建造難度B.建造技術落后C.便于積雪滑落D.方便車輛通行
14.白陘古道逐漸被廢棄的主要原因是( )
A.沿線運輸?shù)男枨罅繙p少B.現(xiàn)代交通運輸方式的發(fā)展
C.地質災害頻繁損毀道路D.沿古道通行危險系數(shù)較高
圖為我國某高鐵示意圖,該地喀斯特地貌廣泛分布。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5.圖中高鐵最有可能位于( )
A.云貴高原B.青藏高原C.黃土高原
D.內蒙古高原
16.該地區(qū)鐵路橋梁隧道眾多,其主要原因是( )
A.高寒缺氧B.風力強勁C.地形起伏大D.地層不穩(wěn)定
17.圖示地區(qū)鐵路多橋梁隧道是為了( )
A.降低路面坡度B.減輕洪水威脅C.避開斷裂帶D.避開泥石流
下圖示意某地質剖面,其中①為斷層,N為沙礫石層下界相對平坦而廣闊的侵蝕面。完成下面小題。

1.該地區(qū)規(guī)劃建設一條東西向的隧道,僅從地質條件考慮,最適宜選址在( )
A.甲處B.乙處C.丙處D.丁處
2.圖中斷層( )
A.形成后一直在活動B.北側巖塊相對上升
C.比侵蝕面N形成的時間早D.與圖中褶皺同時形成
3.若丁處的巖石受巖漿活動的影響發(fā)生變化形成新的巖石,則新的巖石可能是( )
A.多氣孔構造,質地疏松B.具有層理構造,含有化石
C.燃點低,可作為能源使用D.大理巖
夏威夷—皇帝海山鏈由兩部分組成:沒入海中的皇帝海山鏈和出露海面的夏威夷島鏈(左下圖所示)。這些海底火山的年齡從西北到東南逐漸變“年輕”,“身高”也在增長。上世紀60年代,有學者提出了地球熱點理論:隨著板塊運動,板塊漂移過地幔柱時,地幔柱的“羽流”沖破巖石圈造成火山噴發(fā)(右下圖所示)。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4.圖示區(qū)域太平洋板塊的運動方向是( )
A.自西北向東南B.自東北向西南C.自東南向西北D.自西南向東北
5.皇帝海山鏈中的海山均沒于海面以下,是因為( )
A.海洋地殼下沉B.火山噴發(fā)規(guī)模小C.受外力侵蝕D.海平面上升
下圖為部分板塊邊界及運動示意圖,據(jù)此完成下列小題。

6.下列地貌中,分別與甲、乙板塊邊界類型對應正確的是( )
A.臺灣島、東非大裂谷B.冰島、安第斯山脈
C.新西蘭南島、海岸山脈D.地中海、阿爾卑斯山
7.有關板塊構造學說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全球地殼可以劃分為六大板塊B.六大板塊中南極洲板塊全部為陸地
C.六大板塊均由陸殼和洋殼兩部分組成D.板塊運動是內力作用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之一
圖示意我國某區(qū)域地質剖面。完成下面小題

8.該區(qū)域①②③④巖層形成的先后順序依次為( )
A.④③②①B.③②①④C.③②④①D.①②③④
9.該區(qū)域泥巖層厚度較黃土層小,主要是因為泥巖層( )
A.形成時的堆積作用弱B.形成后的侵蝕作用強
C.形成時的侵蝕作用強D.形成后的堆積作用弱
10.推測該區(qū)域經(jīng)歷的地殼抬升次數(shù)至少有( )
A.1次B.2次C.3次D.4次
11.某區(qū)域由于地質作用導致的巖層變形和變位,稱為地質構造;由地質構造發(fā)育的地形,稱為構造地貌。下圖示意某地地質構造和等高線分布。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b區(qū)域的地質構造及地形是( )
A.向斜山嶺B.背斜谷地C.向斜谷地D.背斜山嶺
12.地表形態(tài)都是內力與外力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地質構造與地形的關系中,能夠看出地質構造對地形的形成和發(fā)育的影響。圖為某地區(qū)兩處地質構造示意圖。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圖中兩處地質構造與地貌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甲地為背斜,受外力侵蝕作用形成谷地
B.乙地為背斜,受外力堆積作用形成山嶺
C.①地為地壘,巖塊相對上升,形成山地,常見球狀風化地貌景觀
D.②地為地塹,巖塊相對下降,形成盆地或谷地
13.位于南美洲西南部的智利地形、氣候復雜多樣。其首都為圣地亞哥,冬季不太冷,夏季不太熱。下圖示意南美洲局部地區(qū)。完成下題。
與圖示地區(qū)火山活動關聯(lián)非常密切的板塊運動是( )
A.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的擠壓B.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的擠壓
C.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擠壓D.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的擠壓
14.下圖為“某地地質構造剖面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A、C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地方是 (填字母)。
(2)填出下列字母代表的地質構造名稱:A ,B ,C 。
(3)B、D兩地中適合打井的是 ,其原因是 。
(4)水平巖層是 (填“上老下新”或“上新下老”),沉積巖的特點是 和 。
(5)圖示地區(qū)計劃建造一個大型工程,該工程在選址時,必須避開A、B、C三地中的 地,原因是 。
15.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埃塞俄比亞地處非洲東部,境內以高原山地為主,東非大裂谷縱貫全境,平均海拔近3000米,素有“非洲屋脊”之稱。圖1為埃塞俄比亞及周邊區(qū)域略圖。圖2為東非大裂谷的形成過程。

材料二:亞吉鐵路連接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和港口國家吉布提首都吉布提市,全線長751.7千米,設計初期時速為160千米,運行時調整為120千米。
(1)該國地表玄武巖分布廣泛,玄武巖屬于三大類巖石中的 巖,其特征是 ,一般認為形成該巖石的物質來自上地幔中的 。
(2)描述東非大裂谷的形成過程。
(3)簡析亞吉鐵路運營后降低列車運行速度的自然原因。
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1.結合實例,解釋內力和外力對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影響。
2.說明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tài)的關系。
1.聯(lián)系示意圖分析、理解構造地貌與地質構造的關系,說出地質構造規(guī)律對找水、找礦、工程建設等的重要指導作用。
2.舉例說明板塊運動的特點及其對地貌的影響。
3.結合材料分析,理解山地對交通運輸?shù)挠绊憽?br>地質構造
褶皺
斷層
背斜
向斜
地壘
地塹
判斷方法
從形
態(tài)上
巖層一般向上拱起
巖層一般向下彎曲
中間巖塊相對上升
中間巖塊相對下降
從巖層的新老關系上
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
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
圖示
構造地貌
未侵蝕地貌
常形成山嶺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侵蝕后地貌
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
向斜槽部巖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常形成山嶺
圖示
板塊運動
張裂
(相離運動)
相撞(相向運動)
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相互擠壓碰撞
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相互擠壓碰撞
對地球面貌的影響
裂谷、海洋或海嶺
形成褶皺山系
形成海溝、島弧、海岸山脈
舉例
東非大裂谷、紅海、大西洋
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
馬里亞納海溝、亞洲東部島弧、美洲西岸山脈
邊界類型
圖示
影響
山區(qū)交通建設的一般原則
原因
交通運輸方式
首選公路,其次是鐵路
①山地地區(qū)修建鐵路運輸線的成本高、難度大;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術難度較鐵路小
線路選址及走向
①線路選在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麓、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
②為降低道路坡度,一般采用
盤山曲折的線路設計;
③避開陡坡和斷層、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發(fā)地段;
④在適宜的過河點跨過河流;⑤盡量選擇兩點間最近距離、經(jīng)過各級居民點;⑥保護生態(tài),有效防范自然災害,減少山地景觀的破壞和對
耕地、林地的占用。
選線一般應按地形來確定路線的走向。原因:
①盡量節(jié)約建設成本;
②降低技術難度;
③工程施工要安全;
④降低運營成本和提高運營安全性
線網(wǎng)密度
一般來說平原、緩丘、山間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經(jīng)濟發(fā)達的地方線網(wǎng)密度大
山區(qū)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帶,這樣可以方便人們的出行,吸引較多的客貨流,從而提高營運量,增加經(jīng)濟效益
構造名稱
實踐意義
原因或依據(jù)
背斜
石油、天然氣埋藏區(qū)
巖層封閉,常有“儲油構造”,最上為天然氣,中為石油,下為水
隧道的良好選址
天然拱形,結構穩(wěn)定且不易儲水
頂部地帶適宜建采石場
裂隙發(fā)育,巖石破碎,不適合建水庫大壩
向斜
地下水儲藏區(qū),常有“自流井”分布
底部低凹,易匯集水,承受靜水壓力
確定鉆礦
巖層中含有某種礦產(chǎn)層,如煤、鐵礦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地下。背斜頂部易被侵蝕
斷層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發(fā)育
巖隙水易沿斷層線出露;巖石破碎易被侵蝕為洼地,利于地表水匯集
鐵路、公路、橋梁、水庫等的回避處
巖石不穩(wěn)定,易誘發(fā)斷層活動,破壞工程;水庫水易滲漏

相關試卷

人教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第二節(jié) 構造地貌的形成精品課后作業(yè)題:

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第二節(jié) 構造地貌的形成精品課后作業(yè)題,文件包含新教材精創(chuàng)22構造地貌的形成同步練習原卷版-人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1docx、新教材精創(chuàng)22構造地貌的形成同步練習解析版-人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1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9頁, 歡迎下載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第二節(jié) 構造地貌的形成課后測評:

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第二節(jié) 構造地貌的形成課后測評,共14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填空題,綜合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高中地理第二節(jié) 構造地貌的形成優(yōu)秀課后測評:

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二節(jié) 構造地貌的形成優(yōu)秀課后測評,文件包含同步講義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選修第一冊--22《構造地貌的形成》講義原卷版docx、同步講義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選修第一冊--22《構造地貌的形成》講義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41頁, 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試卷 更多

人教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第二節(jié) 構造地貌的形成同步達標檢測題

人教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第二節(jié) 構造地貌的形成同步達標檢測題

人教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第二節(jié) 構造地貌的形成課后復習題

人教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第二節(jié) 構造地貌的形成課后復習題

高中地理第二節(jié) 構造地貌的形成練習

高中地理第二節(jié) 構造地貌的形成練習

人教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第二章 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第二節(jié) 構造地貌的形成課后測評

人教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第二章 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第二節(jié) 構造地貌的形成課后測評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電子課本

第二節(jié) 構造地貌的形成

版本: 人教版 (2019)

年級: 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

切換課文
  • 課件
  • 教案
  • 試卷
  • 學案
  • 更多
所有DOC左下方推薦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