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了解相關(guān)文學(xué)常識,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重點) 2.學(xué)習(xí)本文運用語言、運用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掌握理解文言實詞含義的方法。(難點) 3.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養(yǎng),學(xué)習(xí)古人誠實守信和尊重他人的美德,拉近與古人的心理距離。(素養(yǎng))
劉義慶(403—444),字季伯,南朝宋宗室,襲封臨川王。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xué),喜納文士,組織編寫了志人小說集《世說新語》除《世說新語》外,還著有志怪小說《幽明錄》。
劉義慶從小的才華就被武帝所了解,年僅十三歲就受封為南郡公。
劉義慶隨劉裕北伐長安,還拜輔國將軍、北青州刺史。未到任,徙督豫州諸軍事、豫州刺吏。 永初元年(420年),劉裕代晉自立,義慶襲封臨川王。征為侍中。元嘉元年(424年),轉(zhuǎn)散騎常侍、秘書監(jiān),徙度支尚書,遷丹陽尹。元嘉六年(429年),加尚書左仆射。?元嘉八年(431年),太白金星侵犯左執(zhí)法星,劉義慶懼怕有災(zāi)禍降臨,請求到外地鎮(zhèn)守。
元嘉九年(432年),出為使持節(jié)、都督荊雍益寧梁南北秦七州諸軍事、平西將軍、荊州刺史。元嘉十二年(435年),普使內(nèi)外群臣舉士,劉義慶表舉前臨汝令新野庾實、前征奉朝請武陵龔祈、處士南郡師覺授。劉義慶留心撫物,州統(tǒng)內(nèi)官長親老不隨在官舍者,一年聽三吏餉家。先是,王弘為江州,亦有此制。元嘉十六年(439年),改授散騎常侍、都督江州豫州之西陽晉熙新蔡三郡諸軍事、衛(wèi)將軍、江州刺史。劉義慶在州八年,為西土所安。撰《徐州先賢傳》十卷奏上之。又?jǐn)M班固《典引》為《典敘》,以述皇代之美。元嘉十七年(440年),改都督南兗徐兗青冀幽六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加開府儀同三司。
劉義慶在廣陵生病了,向文帝請求回到京都,文帝同意他解除對廣陵的統(tǒng)治,并恢復(fù)他原來的官職回到京都。?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卒,時年四十二歲。謚康王。
《世說新語》原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xué)、方正、雅量、識鑒、賞譽(yù)等36篇,主要記載漢末至東晉士大夫的言談、逸事,較全面地反映出當(dāng)時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魯迅說它“記言則玄遠(yuǎn)冷雋,記行則高簡瑰麗”。《詠雪》被編入書中《言語》篇,《陳太丘與友期行》被編入書中《方正》篇,“方正”,指人行為、品性正直,合乎道義。
志人小說是指魏晉六朝時期流行的專記人物言行和人物傳聞逸事的一種雜錄體小說,又稱清談小說、逸事小說。按其內(nèi)容主要分為笑話、野史、逸聞軼事三大類。志人小說有以下幾方面的藝術(shù)特點:1.以真人真事為描寫對象;2.篇幅簡短;3.善于運用典型細(xì)節(jié)描寫和對比襯托手法,突出刻畫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4.語言簡練樸素、生動優(yōu)美,言簡意豐。
東漢未年,士人即注重鄉(xiāng)黨品題,往往寓褒貶于片言之中,進(jìn)而影響到個人的社會地位。魏晉之后伴隨著門閥制度的興起,個人的品性德行顯得尤為重要,于是名人言行的一鱗一爪,常常被傳為口實;再加上當(dāng)時玄談之風(fēng)大行其道,尤重語言的精妙,于是《世說新語》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產(chǎn)生。
期行: 期日中 舍去 乃至相委而去顧
相約同行。期,約定。
約定的時間是中午。日中,正午時分。
不再等候就走了。去:離開。。
(友人)才到。乃,才。
丟下我走了。委,丟下、舍棄。
通假字尊君在不 (“不”同“否”)古今異義太丘舍去 [古義]:離開。[今義]: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跟來”相對)]相委而去 [古義]:丟下。[今義]:把事交給別人去辦;委任)元方入門不顧 [古義]:指回頭看。[今義]:指照管;顧客。)陳太丘與友期行 [古義]:指約定,動詞。[今義]:指日期,名詞。)下車引之 [古義]:指拉。 [今義]:指引導(dǎo)或引用。)
一詞多義 去后乃至(副詞,才) 家祭無忘告乃翁(人稱代詞,你的,你們的)
詞類活用①期日中(名詞用作動詞,約定。)②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名詞作狀語,在門外。)③友人慚(形容詞作動詞,感到慚愧。)
特殊句式①過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乃至。(省略主語,應(yīng)為“過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乃至”。)②(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省略主語,應(yīng)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中國自古就有重禮節(ji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人們經(jīng)常要借助謙詞敬語來表示尊敬、禮貌、問候、祝頌等。準(zhǔn)確得體地使用謙詞敬語可以體現(xiàn)出一個人修養(yǎng)與品位。所謂謙詞,就是表示謙虛的言辭。所謂敬詞,是指敬稱他人或與他人有關(guān)的人和事時所用的詞。
知識鏈接——了解謙辭和敬辭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
1.參照注釋,朗讀課文,朗讀時注意節(jié)奏和斷句。
1、時間:午后2、地點:門外3、人物:陳太丘、友人、元方、元方的朋友們4、情節(jié):(1)起因:陳太丘與友人約定正午同行;(2)經(jīng)過:友人過了正午還沒到。陳太丘離開工。友人對子罵父,元方據(jù)理駁斥友人;(3)結(jié)果:友人慚而致歉
能夠表現(xiàn)本文要義(思想內(nèi)容)的詞”:
信
(1)原則:信、達(dá)、雅。 (2)思路:直譯+意譯。 (3)技巧:留: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地名、官名、職稱、器具名稱等,可照錄不翻譯。
補(bǔ):將文言文中省略的詞語、句子成分,在譯文中適當(dāng)?shù)匮a(bǔ)充出來。刪:刪去不譯的詞。凡是發(fā)語詞、判斷詞、在句子結(jié)構(gòu)上起標(biāo)志作用的助詞、湊足音節(jié)的助詞等都可刪去。調(diào):對文言文中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譯時要進(jìn)行必要的調(diào)整。換:對古今意義相同,但說法不同的詞語,翻譯時要換成現(xiàn)在通俗的詞語,使譯文通達(dá)。 意: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義,有時直譯會 不明確,應(yīng)用意譯。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蛦栐剑骸白鹁诓??”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br/>丟下(他)而離開。去,離開。
(友人)才到。 乃,才。
陳紀(jì),字元方,陳寔的長子。
也稱令尊,對別人父親的尊稱。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是正午。過了正午朋友沒有到,陳太丘丟下友人離開了。
他離開以后,他的朋友才到。陳元方這年七歲,在家門外嬉戲。朋友問他:“你的父親在嗎?”
陳元方回答說:“父親等待您很長時間而您沒有到,已經(jīng)離開了?!?br/>客人便發(fā)怒說道:“不是人?。『腿思蚁嗉s同行,丟下我走了?!?
陳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定的時間是正午,正午了您卻沒有到,就是沒有信用;對著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br/>客人很慚愧,下了車?yán)剑ū硎竞酶校?,元方走入家門,(根本)不回頭看。
1.結(jié)合文本說說友人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br/>2.元方從哪些方面去反駁友人?友人最后為什么會感到慚愧?
元方從信用和禮貌兩個方面反駁他父親的友人。(1)從信用方面,是父親的友人失約在先;(2)從禮貌方面,是父親的友人當(dāng)著元方的面罵元方的父親。 所以在兩個方面他都站不住腳,根本沒有資格指責(zé)、謾罵元方的父親。所以友人啞口無言,感到慚愧。
3. 結(jié)合文本說說陳元方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br/>性格直率,好惡分明,情感易外露
4.有人認(rèn)為友人已經(jīng)認(rèn)錯,元方就應(yīng)該原諒他,而他居然“入門不顧”,弄得友人尷尬至極,無地自容,這的確有些失禮。你是否同意這個看法?
(1)不同意。元方當(dāng)時才七歲,他能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從容不迫地反駁一個成年人,使對方明理,并贏得對方的嘆服,維護(hù)了父親的名譽(yù),這已屬不易。我們不能對一個七歲的孩子求全責(zé)備。友人失信又失禮,行事不端,態(tài)度惡劣;元方必須用“入門不顧”的態(tài)度維護(hù)自己和父親的尊嚴(yán),這是堅持原則的體現(xiàn)。
(2)同意。父親的友人已經(jīng)表示了歉意,應(yīng)該給人改正錯誤的機(jī)會。人不可能一輩子都不犯錯誤,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總是抓住人的“小辮子”不放。 元方批評友人無禮,自己更應(yīng)做到有禮。友人已經(jīng)認(rèn)錯,又是父親 的朋友,即使有錯,也應(yīng)以禮待之。
5《陳太丘與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這里指品行剛正,不怕因堅持做正確的事而得罪人。文中哪些地方能夠體現(xiàn)出陳元方的“方正”?
①他懂得“信”的重要;②他懂得“禮”的重要;③他的辯駁有理有據(jù),落落大方;④他以“入門不顧”的行為,維護(hù)了父親和自己的尊嚴(yán)
6、學(xué)完這則故事,你得到了那些啟示?
從陳太丘和友人的行為,我們知道做人要言而有信
從元方的言行舉止中,我們知道了做人要堅持原則。
文中友人無信無禮,七歲的元方卻懂得誠實守信。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我們應(yīng)繼承發(fā)揚這一光榮傳統(tǒng),為人真誠守信。讓我們以天地為心,真誠為骨,做一個高尚的人,真正的人。我們相信:誠信相伴,一生無悔!
文中描寫陳元方的形象是從“時年七歲”開始的。首先描寫了元方彬彬有禮地回答友人的問話,接著描寫了元方對友人罵其父的行為據(jù)理駁斥,最后寫“元方入門不顧”。一個聰慧善辯、正直明理、落落大方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
?剪裁得體,敘述詳略得當(dāng)。
本文在語言敘述上十分自然,情節(jié)安排合理,詳略得當(dāng)。為突出元方的形象,作者有意省略了陳太丘等候友人的過程,詳寫了元方與友人的對話。剪裁得體,而且在語言敘述上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飾,給人以真實自然的感覺。
《陳太丘與友期行》講述了七歲兒童陳元方的故事,表現(xiàn)出陳元方年紀(jì)雖小但聰慧善辯、正直明理、落落大方,同時告誡人們做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2024)七年級上冊(2024)陳太丘與友期行教課課件ppt,共34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學(xué)習(xí)目標(biāo),新課導(dǎo)入,作者簡介,字詞積累,全文翻譯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語文七年級上冊(2024)陳太丘與友期行教學(xué)ppt課件,共16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陳太丘與友期行,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出行,朗讀課文,疏通文意,丟下舍棄,回頭看,代詞指元方,知識歸納,品其言其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2024)七年級上冊(2024)陳太丘與友期行授課ppt課件,共30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友人慚下車引之,言而無信不守信用,沒有禮貌,知錯能改,元方入門不顧,懂禮識義,概括主題,對話背景,陳太丘與友期行,對話內(nèi)容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