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課標分析
通過生活實際了解力。
二、內容和地位分析
本章是《物理》(八年級下冊)的第一章,而本冊知識在整個初中階段的物理學習中是難點較集中的部分,因此這個開篇的章首圖也希望學生像這位攀巖者一樣,勇于克服一切困難,學習更多的物理知識,從更高的角度去欣賞科學的美。本節(jié)是學生學習力學的入門課和基礎課。力是物理學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學生對力的概念的正確理解和對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是學好初中力學的基礎,對后續(xù)課程的理解與吸收有重要作用。
由于力的概念比較抽象,因此本課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引入選擇生活中學生最熟悉的事物的目的:從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題材入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注意。讓學生感受物理和生活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體會物理就在身邊,增強物理的應用意識,培養(yǎng)學生用物理的眼光看問題、用物理的頭腦想問題。首先引出力的概念,然后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圖依次展開學習。本節(jié)課的教學對后續(xù)課程的進行起著奠基石的作用。
學情分析
已有知識及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雖然涉及力的現(xiàn)象隨處可見,在學習本節(jié)之前,學生在生活中對力學知識有很豐富的感性認識,但是這些多是零碎的、膚淺的,是學生在無意識中接觸到的,具有一定的孤立性、片面性。
未知知識及方法:沒有深刻意識到力的深層含義。正確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單位;認識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圖表示力。
教學目標
1.知道力的三要素,通過實驗和對生活體驗的分析、歸納、了解力的三要素對力的作用效果的影響。
2.會畫力的示意圖,并能根據(jù)力的示意圖判斷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3.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核心素養(yǎng)
1.在觀察體驗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
2.從用力的示意圖表示力的事例中認識科學方法的價值。
重點難點
重點:1.力的三要素。
2.用力的示意圖表示力。
難點:認識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釋有關現(xiàn)象。
教學過程
續(xù)表
續(xù)表
續(xù)表
續(xù)表
續(xù)表
教學反思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播放ppt圖片導入新課】在險峻的絕壁上,徒手攀巖者穩(wěn)如壁虎又矯似雄鷹。這項挑戰(zhàn)自然、超越自我的驚險運動,被譽為勇敢者的“壁巖芭蕾”。說它驚險,是因為攀巖者僅靠手腳靈活運用抓、撐、蹬等動作,用“力”實現(xiàn)身體的平衡,從而達到難以企及的頂點。
押加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的體育運動項目,兩個人通過腿、腰、肩和頸用“力”拖動布袋互拉,以決勝負。
從本章開始,讓我們一起走進力學的世界,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學生觀看圖片,思考、交流并回答問題。
通過力的視頻和圖片,激發(fā)學生學習力的興趣,感受力的存在,進入情景。
環(huán)節(jié)二:力的概念
1.感知力的存在
(1)引導學生分析以下日常生活中一些產(chǎn)生力的現(xiàn)象的實例:
①人推車:人對車施加了推力;人是施力物體,車是受力物體。
②手拉彈簧:手對彈簧施加了拉力;手是施力物體,彈簧是受力物體。
③人提水桶:人對水桶施加了力;人是施力物體,水桶是受力物體。
④人舉杠鈴:人對杠鈴施加了力;人是施力物體,杠鈴是受力物體。
⑤推土機推土:推土機對土施加了推力;推土機是施力物體,土是受力物體。
⑥磁鐵吸引鐵釘:磁鐵對鐵釘施加了力,磁鐵是施力物體,鐵釘是受力物體。
【歸納總結】在物理學中,我們把生活中所說的推、拉、提、壓、舉等概括為作用。施加這種作用的物體稱為施力物體,受到這種作用的物體稱為受力物體。所以力就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老師提問】物體之間不接觸,能否產(chǎn)生力的作用?
【演示實驗】用磁鐵吸起鐵釘。
引導學生分析現(xiàn)象,在這個實驗中,鐵釘沒有與磁鐵接觸就被吸起,它們之間發(fā)生了力的作用。
學生思考,并回答。
從形象到抽象,符合認識規(guī)律,學生易于接受力的概念。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環(huán)節(jié)二:力的概念
【舉例】地球吸引月球、太陽吸引地球……說明沒有接觸的兩個物體也有力的作用。
【歸納總結】不直接接觸的物體間也可以產(chǎn)生力的作用。
【過渡】力有大有小,怎樣比較力的大小呢?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學中對力的單位做了規(guī)定:
力的單位:牛頓,簡稱牛,符號是N。
2.簡單介紹牛頓
【學生實驗】感知力的大小。
(1)用你手中的彈簧測力計體會1 N、2 N、 5 N的力是多大?
(2)把筆袋掛在彈簧測力計的秤鉤上,觀察彈簧受到的拉力是多大?
總結生活中一些力的大小:拿起物理課本用力約為2 N;拿起500 mL瓶裝礦泉水用力約為 5 N;托起一個籃球所用的力約為 7 N等。
【概括總結】(1)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單獨存在。
(2)產(chǎn)生力的條件:①兩個物體;②物體間存在作用。
例1.關于力,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有力的作用時,一定既有施力物體,又有受力物體
B.單獨一個物體不會產(chǎn)生力的作用
C.人踢球時,對球施力的物體是腳
D.只有相互接觸的物體之間才會產(chǎn)生力的作用
組內討論,暢所欲言,小組代表總結。
分小組進行有關實驗活動,體驗力的大小。
學生答題,教師答疑。
通過演示實驗,引導學生反思,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創(chuàng)新能力。
親身體驗使學生對力的大小產(chǎn)生初步的感性認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及時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針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補充講解。
環(huán)節(jié)三: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學中,人們常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來認識和描述力。
【指導學生實驗】把橡皮泥捏成自己喜歡的形狀;用手將彈簧拉長、壓彈簧。多媒體展示圖片。
【歸納】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過渡】力除了可以使物體發(fā)生形變,還有什么樣的作用效果呢?
學生動手實驗,觀察現(xiàn)象。
使學生認識力的作用效果。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環(huán)節(jié)三:力的作用效果
【演示實驗】①讓小鐵球從斜面上滾下,沿著它的運動方向放一個磁體,觀察小鐵球運動的變化情況;②再次讓小鐵球從斜面上滾下,在它運動路徑的側旁放一個磁體,觀察小鐵球運動的變化情況。
【分析實驗現(xiàn)象】
【歸納】上面的實驗現(xiàn)象表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歸納總結】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②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例2.“足球進校園”活動的開展,使同學們越來越喜歡足球運動。下列現(xiàn)象不屬于力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是( )
A.足球在空中沿弧線飛行
B.足球在草地上越滾越慢
C.被踩在腳下的足球變扁
D.守門員抱住飛來的足球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學生答題,教師答疑。
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分析,總結出力的作用效果,鍛煉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及時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針對掌握情況進行補充講解。
環(huán)節(jié)四: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圖
1.力的三要素
【提問】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因素影響力的作用效果嗎?
讓學生提出猜想:可能與力的大小有關;可能與力的方向有關;可能與力的作用點有關。
【思考問題】引導學生根據(jù)前面觀察力的作用效果的實驗,結合圖示以及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進行論證。
【指導學生實驗】請第1位同學上臺,方向不變,用不同力度拉彈簧,分析出力的大小影響力的作用效果;請第2位同學上臺,分別開門和關門,分析出力的方向影響力的作用效果;請第3位同學上臺,分別在門上A、B兩點,用同樣大小的力推門,觀察力的作用效果,并請說出兩次的難易程度有什么不同。
【歸納總結】力的作用效果是由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所決定的。
物理學中,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叫做力的三要素。
學生暢所欲言,大膽猜想。
鼓勵學生積極動手、動腦,觀看實驗,分析總結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對力的作用效果的影響。
啟發(fā)學生猜想,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
體驗解決物理問題的喜悅,學習科學探究方法。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環(huán)節(jié)四: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圖
【過渡提問】因為一個力有三個要素,所以提到一個力,不僅要關心它的大小,還要關心它的方向和作用點,如果用文字描述比較麻煩,能否用一個圖把力的三要素都直觀的表示出來?
類比用光線表示光的方法,它是用帶箭頭的直線表示光的傳播路徑和方向。那么,我們也可以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2.力的示意圖
【學生活動】讓學生閱讀課本“力的示意圖”的內容,了解什么是力的示意圖。交流討論力的示意圖是如何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的。
例3.如圖所示,一人用200 N的力沿圖中所示方向拉小車,請你畫出這個力的示意圖。
例4.畫出木塊受到與水平面成45°角且斜向右上方的100 N的拉力F1的示意圖。
【總結】畫力的示意圖的步驟:
(1)確定受力物體。
(2)畫出力的作用點(作用點要畫在受力物體上)。
(3)沿著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表示力的大小。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力,要用線段的長短區(qū)分力的大小。并用規(guī)定的符號、單位寫出力的大小。
(4)在線段末端畫上箭頭表示力的方向,有時會標上數(shù)值和單位來表示力的大小。
學生自學,根據(jù)要求動手作圖。
教師指導學生畫出題目中力的示意圖。
從形象到抽象,符合認識規(guī)律。
引導學生總結出畫力的示意圖的步驟,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及歸納總結的能力。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環(huán)節(jié)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從生活中的經(jīng)驗可以知道,跑步時,要向后蹬地;劃船時,要向后劃水,船才會前行;用腳踢球時,腳也會感到疼。為什么我們對物體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時,自己也會有受力的感覺呢?
【學生活動】請同學們用手拍桌子,雙手互拍,提書包,拉橡皮筋……體會一下手對這些物體施力時,手有什么感覺。
引導學生通過對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的分析,找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點。
(1)向上提書包,你對書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覺到了書包也在拉你?(提書包的手同時受到書包向下的拉力)
(2)兩名學生兩只手互相拍打:伸出手去,讓一名同學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嗎?打你的同學也感到疼嗎?(打的同學也感到疼,說明他的手也被打了)指出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說明兩個物體互為施力物體,互為受力物體。
【歸納總結】(1)一個物體在對其他物體施加力的同時,也要受到其他物體對它施加的力,因此,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總是成對出現(xiàn)的,我們把其中的一個力叫做作用力,另一個力叫做反作用力。
例5.如圖所示,甲、乙兩個同學站在滑板上面,面對面靜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用力推一下乙,其結果是( )
A.甲仍然靜止,乙被推開
B.乙受到甲的推力作用,甲不受乙的推力作用
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
D.甲、乙同時相對離開
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釋有關現(xiàn)象
【做一做】用下列方法制作如圖所示的“噴氣火箭”。
(1)先將一個氣球吹膨脹并用夾子把口封緊。
(2)從一根吸管上剪取一小段,用膠帶把它固定在氣球上。
(3)把封口的夾子松開,氣球就會運動。
鼓勵學生積極動手、動腦。
學生答題,教師答疑。
通過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釋有關現(xiàn)象,觀看視頻,進一步理解“力的相互性”。
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生活,讓學生體會到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及時反饋學習效果。
發(fā)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tài)度,逐步樹立科學創(chuàng)新精神。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板書設計
第1節(jié) 力
力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體發(fā)生形變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圖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隨堂練習
課堂8分鐘
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有哪些收獲呢?
作業(yè)布置
1.《七彩作業(yè)》第七章第1節(jié)。
2.動手動腦學物理第1~4題。
這是一份2021學年摩擦力教案,共7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依據(jù),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現(xiàn)代教學手段,提出問題,實驗方案,實驗步驟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蘇科版八年級下冊力 彈力教學設計及反思,共3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點與難點,教學策略與手段,教學過程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八年級下冊第八章 力力 彈力教案,共5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建立初步的力的概念,建立彈力的概念,小結,鞏固練習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