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理解背默題
1.點明時間地點及當(dāng)時環(huán)境的句子是: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2.描繪了一幅路無行人,天無飛鳥,天寒地凍,萬籟俱寂的意境(從聽覺入手,描繪出一幅天寒地凍、萬籟俱寂的寒冬靜默圖;作者不從視覺寫大雪,而通過聽覺來寫出冰天雪地、萬籟無聲的森然寒意;與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意境相同;寫出大雪紛飛,一片寂靜)的句子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3.展示出作者不隨俗流、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的句子是:獨往湖心亭看雪。
4.描寫雪景的句子是: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5.運用白描的手法,描繪了一幅舉目皆白的景象(寫水天交融、白雪皚皚;形容湖上雪光水氣,一片彌漫,從總寫的角度生動地寫出天空、云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景象;總寫湖山夜雪全景圖)的句子是: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6.文中采用白描手法,化大為小,寥寥幾筆,突出景物的特征,傳達(dá)出景物的形與神,把景物寫意山水畫(用白描手法描寫湖上景物悠遠(yuǎn)脫俗,創(chuàng)造出一種恬淡清雅的意境)的句子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7.使用數(shù)量詞表現(xiàn)出景物依稀可辨、使人唯覺其小的句子是: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8.點明作者偶遇知音的驚喜之情的句子是: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9.以舟子的似嗔似怪之語收束全文(含蓄表達(dá)文章主旨;“癡”字是文眼,以舟子的話結(jié)尾,具有畫龍點睛,深化意境的作用;借舟子的話來點明作者看雪的癡態(tài);議論的語句,表達(dá)了作者清高自賞、超凡脫俗的感情;做人做事,必須要有一種執(zhí)著、癡迷的精神,就會想到文中的一句。襯托出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驚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虛此行)的句子是: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二、詞語解釋題
1.湖中人鳥聲俱絕 絕: 消失 。
2.是日更定 是: 這 。
3.挐一小船 挐: 撐(船) 。
4.霧凇沆碭: 沆碭: 白汽彌漫的樣子 。
5.上下一白 一: 全 。
6.惟長堤一痕 惟: 只有 。
7.芥: 小草,比喻輕微纖細(xì)的事物 。
8.鋪氈對坐 對: 相對 。
9.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 哪里 。 更: 還 。
10.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強: 盡力 。 白: 酒杯 。
11.客此 客: 客居 。
12.及下船 及: 等到 。
三、翻譯句子題
1、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大雪接連下了幾天,湖中行人,飛鳥和各種聲音都消失了。
2、余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我撐著一葉扁舟,穿著細(xì)毛皮衣,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觀賞雪景。
3、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湖上)彌漫著水氣凝成的冰花,天與云、與山、與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
4、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痕跡,湖心亭的一點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船上像兩三粒米一樣的人罷了。
5、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我盡力地喝幾大杯后告辭。
6、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不要說您癡,(看來)還有比您更癡的人啊。
四、內(nèi)容理解題
1.開頭第一句“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看雪的時間和地點。不著痕跡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作者在寫此文時已是清朝初年,但仍使用明朝“崇禎”年號,含蓄地表達(dá)了他的故國之思。
2.大雪過后的寒冷夜晚,作者為什么獨自一人去賞雪,他當(dāng)時會有怎樣的心情?
一個“獨”字,寫出了作者有著超脫塵世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波逐流的思想品格。當(dāng)他一個人面對寂靜廣漠的雪景時,應(yīng)該是有一種孤獨寂寞的心境,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有對故國的懷念,和普通人無法理解的獨特情思。
3.“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這句話連用了三個“與”有什么效果?
從總體形象入手,生動地寫出了天空、云層、山巒、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色。
4.課文是人哪幾個角度寫西湖雪景的?文中有關(guān)“湖上影子”的幾句描寫有什么特點?
三個角度:①未寫西湖時,概括寫:“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②游西湖時,先總寫:“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雹酆缶唧w描寫:“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文中有關(guān)“湖上影子”的幾句文字,運用白描的手法,由遠(yuǎn)及近,寫出了“湖上”雪后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即長堤、湖心亭、舟、舟中人。這些景物與人,在大雪的籠罩下全都變得虛無縹緲、模糊微小,變成了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具有了童話般的夢幻色彩。然而最微不足道的“兩三?!比藚s是這空曠寂寥的雪世界的主人,他們是賞雪的主體。作者的描寫,宛如中國畫的寫意手法,寥寥幾筆,就傳達(dá)出景物的形與神。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語,與文中哪句話相互映襯?試結(jié)合語境,分析這兩句話的表達(dá)效果。
此語與結(jié)尾舟子的喃喃自語“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相互映襯。前者借“客”偶遇知音的驚喜,贊美作者之“癡”,后者借舟子之口,說“客”之“癡”,為作者之“癡”找到“同僚”,找到了可以原諒的“理由”。作者超凡脫俗的行為和孤高自賞的情懷,不但在“客”那里引起了共鳴,也與“客”“和鳴”,仿佛讓本無雅趣的舟子受到了“癡”的精神的感染。
6.夜深更定,作者獨游西湖,卻在湖上邂逅了兩位客居西湖的人,此時作者的心情如何?
作者強調(diào)“金陵人”是“客”,有著與自己相似的經(jīng)歷。他鄉(xiāng)遇知音,暗示這引起了他對故國的思念。本以為自己的懷戀之情、隱逸之趣是無人理解的,但遇到知己時的歡欣只有他自己明白。
7、如何理解文中的“癡”字?
(1)癡行:“獨往湖心亭看雪”,“強飲三大白”,表現(xiàn)出特立獨行、率性任真的一面。
(2)癡景:獨自欣賞大雪無痕的世界,映射出對高潔人格的追求。
(3)癡情:“崇禎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記述,透露出無限的悵惘和淡淡的哀愁。
8、本文多處運用白描手法,請任選一處具體分析其作用。
(1)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運用白描手法,連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保纱蟮叫?,由遠(yuǎn)到近,不僅表現(xiàn)了視線的移動,景色的變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緩緩行進(jìn),展現(xiàn)了一個微妙而變幻的意境,給人一種似有若無,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2)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運用白描手法,迭用三個“與”字,生動地寫出了天空、云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寫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闊大遼遠(yuǎn)之勢,即著眼于“大”字。
五、比較閱讀題
1、《湖心亭看雪》與下面材料都使用人物結(jié)尾,請分析“舟子”和“君王”兩個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鏈接材料】若夫氣霽地表,云斂天末,洞庭始波,木葉微脫。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瀨。升清質(zhì)之悠悠,降澄輝之藹藹。列宿掩縟,長河韜映,柔只雪凝,圓靈水鏡。連觀霜縞,周除冰凈。君王乃厭晨歡,樂宵宴,收妙舞,弛清縣。去燭房,即月殿,芳酒登,鳴琴薦。 (摘自謝莊《月賦》)
(1)《湖心亭看雪》以“舟子”喃喃之語高度評價作者癡迷山水的閑情雅致,側(cè)面表現(xiàn)張岱孤傲的性格;
(2)《月賦》以“君王”觀月的熱情,側(cè)面表現(xiàn)月光皎潔迷人的特點。
2、《湖心亭看雪》與下面材料在描繪雪景時都使用了側(cè)面烘托的寫法,請結(jié)合具體內(nèi)容簡要分析。
【鏈接材料】丁未之歲,冬暖無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霽。風(fēng)寒冱而不消,至十日猶故在也。
是夜月出,月與雪爭爛,坐紙窗下,覺明徹異嘗。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樓。樓臨水,下皆虛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銀,若潑汞,騰光照人,骨肉相瑩。月映清波間,樹影滉弄,又若鏡中見疏發(fā),離離然可愛。寒浹肌膚,清人肺腑。
因憑欄楯上?!衽c物融,人觀兩奇,……念平生此景亦不屢遇,而健忘日,尋改數(shù)日,則又荒荒不知其所云,因筆之。 (摘自沈周《記雪月之觀》)
(1)《湖心亭看雪》寫大雪三日后,人鳥聲俱絕的寂靜,以及寫雪后堤、亭、舟、人天地一片茫然的景象,側(cè)面烘托出西湖雪后景色的靜謐、天地合一的特點;
(2)《記雪月之觀》中寫正月初五天氣放晴,正月初十銀裝素裹,以及雪夜作者坐在紙窗之下感到十分明亮,側(cè)面烘托出雪后天氣的寒冷和雪的潔白。
3、《湖心亭看雪》中張岱的“癡”與下面材料中老人的“癡”具體在哪些方面?突出了人物怎樣的性格品質(zhì)?
【鏈接材料】松癡老人,家黃山。黃山產(chǎn)異松,常命童負(fù)餱糧,策杖信步往探松。稍佳者,輒徘徊之。……一日,獨攜酒入深山,曲折迷巖壑,青猿躍其前,導(dǎo)之得出。至老興益豪。胸次高曠,不嬰名利,和易坦直,好善樂施。淵淵然,莫測其量也。庭外植異松百余株,朝夕觴詠。月夜著素袍,步松影,如鶴。喜吹笛,笛已,或撫琴。笛聲琴韻與松籟相有無。問得異松者,雖百里訪焉。購之弗獲,則吹笛于其下而去。邀老人弗往,則每詭言得異松,述虛狀,給老人,老人驚,遂曳杖往。因自號松癡老人,郡守額其居曰:“懷葛遺風(fēng)”。童孺婦女及販夫傭仆,無不頌老人者。(摘自史震林《松癡》)
(1)張岱的“癡”體現(xiàn)在:獨往湖心亭的癡行,欣賞雪景時的癡景,故國之思的癡情。突出了張岱特立獨行、率真的性情。
(2)老人的“癡”體現(xiàn)在:不管路程遠(yuǎn)近,常到山中訪異松;家中種植異松百余株。突出了老人胸懷寬廣、淡泊名利、坦率正直、樂善好施的性格品質(zhì)。
4、《湖心亭看雪》與《小窗幽記》比較閱讀。
【甲】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松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選自《湖心亭看雪》)
【乙】四林皆雪,登眺時見。絮起風(fēng)中,千峰堆玉;鴉翻城角,萬壑鋪銀。無樹飄花,片片繪子瞻之壁①;不妝散粉,點點糝②原憲③之羹。飛霰④入林,回風(fēng)折竹。徘徊凝覽,以發(fā)奇思。畫冒雪出云之勢,呼松醪⑤茗飲之景,擁爐煨芋,欣然一飽隨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賞。(選自《小窗幽記》)
【注釋】①子瞻之壁: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中有“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糝:散開,散落。③原憲:孔子的弟子,安貧樂道,甘于淡泊。④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1á):濁酒,汁渣混合的酒。
(1). 選出下列各項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 B )
A. 上下一白/不敢出一言以復(fù) (《送東陽馬生序》)
B. 畫冒雪出云之勢/恢弘志士之氣 (《出師表》)
C. 是日更定矣/斯是陋室 (《陋室銘》)
D 回風(fēng)折竹/斗折蛇行 (《小石潭記》)
(2). 將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大雪接連下了幾天,湖中行人,飛鳥和各種聲音都消失了。
(2)四林皆雪,登眺時見。
四周的樹林都被積雪覆蓋,登高遠(yuǎn)眺看到。
(3). 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欣然一飽/隨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賞。
(4). 寫出【乙】文中表現(xiàn)作者沉醉雪景、流連觀賞的語句。
(根據(jù)“徘徊凝覽,以發(fā)奇思”的意思“徘徊其間,仔細(xì)凝視觀覽,以萌生奇思異想”分析,符合“沉醉雪景、流連觀賞”的要求。)
(5). 【甲】【乙】兩文作者同樣是賞雪,但所寄情感卻不盡相同。【甲】文寂寥空曠的意境隱含著作者的____________;【乙】文明麗鮮活的文字表達(dá)了作者的_________。
(甲文用清新淡雅的筆墨,描繪了雪后西湖寧靜清絕的景象,表現(xiàn)了作者的志趣,同時含蓄地表達(dá)了作者對故國(明朝)的懷念之情。據(jù)此得出答案:家國之思(故國之思等)。乙文通過描寫雪后的景色,表達(dá)了作者對自然美景的喜愛之情。據(jù)此得出答案:自然之樂。)
5、《湖心亭看雪》與《滿井游記》比較閱讀。
【甲】湖心亭看雪 (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選自《陶庵夢憶》)
【乙】滿井游記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節(jié)后,余寒猶厲。凍風(fēng)時作,作則飛砂走礫。局促一室之內(nèi),欲出不得。每冒風(fēng)馳行,未百步輒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shù)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堤,土膏①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L(fēng)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②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墮事③,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④也。而此地適與余近,余之游將自此始,惡能⑤無紀(jì)?己亥之二月也。(選自《袁中郎集箋校》)
【注】①膏:肥沃。②毛羽鱗鬣(liè):泛指一切動物。③墮(huī)事:耽誤公事,墮,壞,耽誤。 ④此官:當(dāng)時作者任順天府儒學(xué)教授,是個閑職。 ⑤惡(wū)能:怎能。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4分)
= 1 \* GB3 ①湖中人鳥聲俱絕 絕:消失 = 2 \* GB3 ②余拏一小舟拏: 撐(船)
= 3 \* GB3 ③未百步輒返 輒:就 = 4 \* GB3 ④晶晶然如鏡之新開 然: ……的樣子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C )(3分)
A.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C.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D.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 1 \* GB3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分)
哪里能想到在西湖中還能遇見你這樣的人。
= 2 \* GB3 ②風(fēng)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2分)
雖然風(fēng)依舊吹的猛烈,然而走路就汗流浹背。
(4)[甲][乙]兩文都是寫景的散文,請分別概括兩文抒發(fā)的情感。(5分)
示例:【甲】文抒發(fā)了作者的故國之思、對山水的癡戀、孤芳自賞的情懷(學(xué)生若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對人生渺茫的慨嘆也可)。(3分)【乙】文抒發(fā)了作者得以暫時脫離樊籠、親近自然的自由愜意和喜悅之情。(意思對即可)(2分)
6、《湖心亭看雪》與《西湖夢尋》比較閱讀。
【甲】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驚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選自張岱《湖心亭看雪》)
【乙】是夕,天宇開霽,林間月明,可數(shù)毫發(fā)。遂棄舟,從參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澗,入靈石塢,得支徑上風(fēng)篁嶺,憩于龍井亭,酌泉據(jù)石而飲之。自普寧凡經(jīng)佛寺十五,皆寂不聞人聲。道旁廬舍燈火隱顯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鳴殆非人間之境。行二鼓,始至壽圣院,謁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還。 (選自張岱《西湖夢尋》)
【注釋】霽:雨過天晴。參廖、辨才:人名。并湖:沿湖。 雷峰、南屏、靈石塢:山名。 普寧、壽圣院:寺名。 惠因澗:山澗名。殆:大概。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 1 \* GB3 ①湖中人鳥聲俱絕 消失 = 2 \* GB3 ②上下一白 全,都 。
= 3 \* GB3 ③濯足于惠因澗 洗 = 4 \* GB3 ④謁辨才于朝音堂 拜訪 。
(2)下列句子加點字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C )
A.余:余住西湖 / 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 B.與:天與云與山與水 / 選賢與能
C.于:憩于龍井亭 / 出沒于鯨波萬仞中 D.乃:明日乃還 / 見漁人,乃大驚
(3)請用“/”給【乙】文中劃線句子斷句,限劃 4處。
道 旁 廬 舍/ 燈 火 隱 顯 /草 木 深 郁/ 流 水 激 激 悲 鳴/ 殆 非 人 間 之境。
(4)翻譯下列句子。
= 1 \* GB3 ①余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我撐著一葉扁舟,穿著細(xì)毛皮衣,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觀賞雪景。
= 2 \* GB3 ②是夕,天宇開霽,林間月明,可數(shù)毫發(fā)。
這天晚上,天空晴朗,樹林間月光很明亮,(甚至連)頭發(fā)都能數(shù)清。
(5)【甲】文“獨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獨”字,可以看出作者 的高潔情懷和 的生活態(tài)度?!疽摇课闹械摹? ”“ ”兩字與【甲】文中“獨”字所流露的感情具有相似之處。
(特立獨行,不隨流俗;豪爽率真、瀟灑超脫;寂;悲。)
這是一份08《出師表》知識點檢測題-備戰(zhàn)2024年中考語文復(fù)習(xí)課標(biāo)文言文知識點全面檢測題(全國通用),文件包含08《出師表》知識點檢測題教師版docx、08《出師表》知識點檢測題學(xué)生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xué)資源,其中試卷共23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07《鄒忌諷齊王納諫》知識點檢測題-備戰(zhàn)2024年中考語文復(fù)習(xí)課標(biāo)文言文知識點全面檢測題(全國通用),文件包含07《鄒忌諷齊王納諫》知識點檢測題教師版docx、07《鄒忌諷齊王納諫》知識點檢測題學(xué)生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xué)資源,其中試卷共25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05《富貴不能淫》知識點檢測題-備戰(zhàn)2024年中考語文復(fù)習(xí)課標(biāo)文言文知識點全面檢測題(全國通用),文件包含05《富貴不能淫》知識點檢測題學(xué)生版docx、05《富貴不能淫》知識點檢測題教師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xué)資源,其中試卷共20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