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詩詞誦讀知識清單 文學(xué)與文化常識積累 鮑照 鮑照(約415—470),字明遠(yuǎn),祖籍上黨,后遷于東海(今山東郯tán城西南)。南朝宋文學(xué)家,與北周庾信并稱“鮑庾” ,他與謝靈運、顏延之并稱為“元嘉三大家”。其詩氣骨勁健,語言精練,詞采華麗,常表現(xiàn)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 鮑照出身寒微,自稱“家世貧賤”,是“負(fù)鍤(ch?。┫罗r(nóng)”(《謝秣陵令表》)。二十多歲時,在臨川王劉義慶門下,因獻(xiàn)詩被賞識,擢為王國侍郎。以后擔(dān)任過太學(xué)博士及縣令等低級官職。最后任臨海王劉子頊(xū)參軍,在劉子頊舉兵叛亂失敗時,死于亂軍中。世人因此稱他為鮑參軍。有《鮑參軍集》傳世。盡管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dāng)代”(《詩品》語)。但他的文學(xué)作品的價值,卻越來越受后人重視,有人甚至認(rèn)為他是劉宋時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yuǎn)。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jì)念。 黃庭堅 黃庭堅(1045.8.9-1105.5.24),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bǔ)之、秦觀都游學(xué)于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xué)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 蘇門四學(xué)士 北宋文學(xué)家黃庭堅、秦觀、晁補(bǔ)之和張耒的并稱。 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壇的領(lǐng)袖人物,在當(dāng)時的作家中間享有巨大的聲譽,一時與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導(dǎo)者甚多,黃、秦、晁、張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養(yǎng)、獎掖和薦拔。在蘇軾的眾多門生和崇拜者中,他最欣賞和重視這四個人。最先將他們的名字并提和加以宣傳的,就是蘇軾本人。由于蘇軾的推譽,四人很快名滿天下。 不過“蘇門四學(xué)士”這一稱號只是表明這四位作家得到過蘇軾的垂青和指導(dǎo),接受過他的文學(xué)影響,而并不意味著他們或他們與蘇軾可以統(tǒng)稱為一個文學(xué)流派。實際上四學(xué)士造詣各異,受蘇軾影響的程度有差別,文學(xué)風(fēng)格也大不相同。比如黃庭堅的詩自創(chuàng)流派,與蘇軾并稱蘇黃;秦觀的主要成就在詞,但是他的詞卻不走蘇軾的路子,而專以纖麗婉約見長。 格律詩 格律詩就是在句數(shù)、字?jǐn)?shù)、聲韻、平仄、對仗和句式等方面都必須遵循一套既定格式的詩。格律詩定型于唐代,又稱為“近體詩”或“今體詩”,這是為了區(qū)別于唐代以前在形式方面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而言的,至今仍沿用。其實,嚴(yán)格來說,今天稱格律詩為“近體詩”或“今體詩”就不夠科學(xué)了,因為單從古今時段上來劃分詩的類別而取名稱,是難以從實質(zhì)含義上來區(qū)分的。 格律詩主要分為律絕和律詩兩種類型。四句一首為律絕,通常叫絕句;八句一首為律詩(十句以上稱“排律”或“長律”)。古人稱一字為一言,故絕句和律詩又各有兩種形式:五字一句的絕句稱五言絕句,簡稱五絕;七字一句的絕句稱七言絕句,簡稱七絕;五字一句的律詩稱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七字一句的律詩稱七言律詩,簡稱七律。十句以上五字一句的排律稱五言排律,七字一句的排律稱七言排律。 陸游 陸游,字務(wù)觀,號放翁。出生于北宋滅亡之際,成長在偏安的南宋。家庭的流離、國家的不幸、民族的不幸,使他從小就有深沉的家國情懷以及收復(fù)失地的強(qiáng)烈意志。因此立下了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志向。他一貫堅持抗金主張,懷著“一身報國有萬死”的犧牲精神,決心“掃胡塵”、“請(平定)國難”,但在政治斗爭中,屢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擠、打擊,可是,他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210),85歲的老詩人,抱著“死前恨不見中原”的遺恨,離開人世。 陸詩的突出特點是“多豪麗語,言征伐恢復(fù)事”。 重點詞語釋義與積累 第一部分文學(xué)與文化常識積累(鮑照、杜甫等)第二部分重點詞語釋義與積累第三部分技巧方法點撥與應(yīng)用(以意逆志、用典等)杜甫出生于官宦家庭,生長于唐朝由盛入衰的變化時代,一生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時期 35歲以前讀書(七歲吟詩,讀書破萬卷)和壯游時期(游吳越齊趙,結(jié)李白高適),即開元盛世時期,也是杜甫最快意的時期,詩作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望岳》)第二時期 35—44歲長安困守的十年,是他走向現(xiàn)實主義的時期,安史之亂醞釀時期。此十年,詩人 在長安求人援引做官,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是杜甫屈辱生活時期,后又參加考試,奸相李林甫作弊說“天下無賢才”無一人中考,杜甫十年不仕,也經(jīng)常挨凍受餓,也使他深入人民生活,了解人民疾苦,看到了統(tǒng)治者的罪惡。這十年也成就了憂國憂民的詩人。(《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第三時期 45-48歲陷入賊手與為官時期,安史之亂時期。他和人民一起在長安逃難,感受國破家亡的痛苦。后逃出長安,投奔鳳翔,跟著肅宗做諫官(左拾遺)。后因直言進(jìn)諫屢屢遭貶,也獲得了深入人民的機(jī)會。此時的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了災(zāi)難,但也同時是衛(wèi)國戰(zhàn) 爭,所以詩人同情人民 ,同時又勉勵人民參戰(zhàn) ,詩作達(dá)到現(xiàn)實主義高峰。(《月夜》《春望》《哀江頭》“三吏”“三別”)第四時期 49-58歲是杜甫漂泊西南時期(成都、湖北、湖南)。漂泊的這十年,他經(jīng)常和人民往來,生活艱苦,經(jīng)常挨餓,但始終關(guān)懷國家安危和人民痛苦,寫詩一千多首,最后病亡在湘江上 。這一切決定了他成為現(xiàn)實主義詩人。(《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登高》《登岳陽樓》《蜀相》《客至》)陸游人生經(jīng)歷青年時期少有才名,20歲立志“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30歲禮部考試中第一,卻被秦檜除名。40歲1164年,張浚北伐時曾起用陸游,不久北伐失利,陸游也因“結(jié)交諫官、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而被罷免還鄉(xiāng);47歲1171年,王炎宣撫川、陜,駐軍南鄭,陸游任軍中幕僚,又因投降派破壞,幕府被撤,陸游轉(zhuǎn)回成都;51歲1175年,范成大守川擢用陸游,二人交游甚密,又遭嫉忌,受到誣陷“不拘禮法,恃酒頹放”而被免掉官職……《擬行路難(其四)》 ①瀉:傾,倒。 ②吞聲:聲將發(fā)又止。 ③躑躅:徘徊不前。 ④斷絕:停止 《客至》 ①但見:只見。 ②花徑:長滿花草的小路。 ③蓬門:用蓬草編成的門戶,以示房子的簡陋。 ④盤飧:盤中菜肴 ⑤樽:酒器。 ⑥舊醅:隔年的陳酒。 ⑦肯:能否允許,這是向客人征詢。 《登快閣》 ①癡兒:作者自指。 ②青眼:即黑眼珠,指正眼看人。 ③聊:姑且。 ④與白鷗盟:后人以與鷗鳥盟誓表示毫無機(jī)心,這里是指無利祿之心,借指歸隱?!读凶印S帝》“海上之人有好漚(鷗)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游,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聞漚鳥皆從汝游,汝取來吾玩之?!魅罩I希瑵a鳥舞而不下也?!?后人以與鷗鳥盟誓表示毫無機(jī)心,這里是指無利祿之心,借指歸隱。 ⑤倚:倚靠 《臨安春雨初霽》 ①世味:人世滋味;社會人情。 ②京華:京城之美稱。 ③矮紙:短紙、小紙。 ④斜行:傾斜的行列。 ⑤細(xì)乳:沏茶時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⑥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這里是詩人對自己的謙稱(類似于“素士”)。 技巧方法點撥與應(yīng)用 以意逆志 從作品的整體出發(fā),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理解詩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 典故 (一)典故的含義及特點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將典故定義為:“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逼涮攸c有二,一是有來歷,它是歷史或傳說中的故事或是典籍中的名言名句;二是有喻義,作者借助這些歷史人物或事件、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哲理名言等來表達(dá)詩人的感情或心志。 (二)典故的分類 根據(jù)其含義,可分為兩類:一是用事,就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dá)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xiàn)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tài)度、個人的意緒和愿望等等,屬于借古抒懷,比如王績的《野望》中“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就是用了“采薇”這一歷史故事;二是引言,就是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開拓加深詩詞的意境或促使人聯(lián)想而尋意于言外,比如辛棄疾《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的“不盡長江滾滾流”就是化用杜甫《登高》中的“不盡長江滾滾來”。 常見典故類型:1. 人物2. 動物3. 地名4. 曲名5. 故事(歷史故事、神話傳說) (三)技巧點撥 在詩歌賞析中,遇到運用典故時,首先要弄明白典故的出處,指的是什么意思。對典故有了初步的理解,然后就要結(jié)合作者的經(jīng)歷,以意逆志,透過典故本意來理解用典后所表達(dá)出的含義,進(jìn)而把握作者所要表達(dá)的情感或主旨,最后才能品出作者的味道。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