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題
除法(2)
課型
新授課
設計說明
本節(jié)課在學生認識了除法的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結合例題探討“按每幾個一份地分”用除法計算,體會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含義,讓學生明確除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平均分的過程及結果,再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平均分的結果如何用除法算式來表示。通過從實踐操作到平均分的表述,再到算式所表示的含義,讓學生把平均分和除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滲透模型化思想的同時,加深對除法含義的理解。
學習目標
1.認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及各部分的含義。
2.以動手操作和語言表達為基礎,理解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與除法算式中各數(shù)的對應關系。
學習重、難點
認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及各部分的含義。
學前準備
教具準備:PPT課件
學具準備:小棒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環(huán)節(jié)
導案
學案
達標檢測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6分鐘)
1.課件出示:20個竹筍,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幾個?
先動手分一分,然后寫出除法算式,再說說除法算式表示的含義。
2.課件出示教材14頁例5情境圖,教師引導: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看看需要解決什么問題。你們能幫熊貓分竹筍嗎?
1.學生動手分后列出除法算式,全班交流。
2.交流從例5中獲取的信息。
1.先擺一擺,再寫得數(shù)。
(1)10÷5= 2
(2)15÷3= 5
(3)16÷8= 2
(4)12÷6= 2
2.填一填,寫一寫。
有(24)個梨,每(4)個放一盤,一共可以放(6)盤。
24 ÷ 4 = 6 (盤)
3.看圖寫一寫。
(1)一共有(18)個茶杯。
3 × 6 = 18 (個)
(2)如果每6個裝一盒,可以裝(3)盒。
18 ÷ 6 = 3 (盒)
(3)把它們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個。
18÷ 3 = 6 (個)
二、學習新知,理解含義。(20分鐘)
1.請學生拿出學具進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動。
2.請學生用語言描述剛才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
3.引導學生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并說一說這個算式表示的含義。
4.引導學生認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5.引導學生比較復習題和例5,為什么這兩個問題都可以用除法計算?
1.學生操作平均分。
2.點名描述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全班交流。
3.獨立思考,列式:20÷4=5,小組交流后匯報算式表示的含義:把20個竹筍每4個放一盤,能放5盤,就是求20里面有5個4。
4.對照算式說一說各部分的名稱。
5.小組討論,匯報結果:因為它們都是把一些物件、一個總數(shù)平均分成相等的幾份,所以都用除法計算。
三、鞏固練習。(10分鐘)
完成教材第14頁“做一做”的第1、2題。
1.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2.交流匯報,說一說每個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稱及各部分所表示的含義。
教學過程中老師的疑問:
四、課堂總結。(4分鐘)
1.總結本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
2.布置課后學習內容。
談自己本節(jié)課的收獲。
五、教學板書
六、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的教學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參與,通過思考、比較,讓學生知道把一些物體或一個總數(shù)平均分成相等的幾份,用除法計算。
教師點評和總結:
這是一份小學數(shù)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口算除法第二課時學案,共3頁。學案主要包含了整百,復習舊知,導入新課,提出問題,交流算法,應用新知,鞏固方法,課堂小結,教學板書,教學反思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小學數(shù)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除法的初步認識第四課時學案設計,共2頁。學案主要包含了舊知引入,激發(fā)興趣,學習新知,理解含義,鞏固練習,課堂總結,布置作業(yè),教學板書,教學反思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版二年級下冊除法的初步認識第三課時導學案,共2頁。學案主要包含了復習引入,動手操作,鞏固提高,課堂總結,教學板書,教學反思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