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結合注釋,疏通文意,積累詞語,背誦課文。(重點)2.品味文中意境優(yōu)美的寫景句子,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重點)3.理解作者微妙復雜的情感,學習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難點)4.與《答謝中書書》進行對比閱讀,賞析其中的不同特點。(難點)
在夜深人靜的晚上,月光如流水般灑落大地,一切都像籠著輕紗,若隱若現。如此景象,自然會觸動詩人們多愁善感的心靈,或思念家鄉(xiāng)親人,或追憶在外漂泊的親友,或寄托祝福,或表達相思。今天我們學習蘇軾的一篇小散文《記承天寺夜游》,看看蘇軾在美麗的月色中發(fā)出了怎樣的人生感慨。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 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宋代文學 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 “三蘇”。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 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雄健,和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和辛棄疾并稱“蘇辛”。代表作有《赤壁賦》《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后雨》《水調歌頭》等。
本文選自《蘇軾文集》卷七十一(中華書局1986年版)。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對新法持有不同意見,被網羅罪名,投入監(jiān)獄,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后,他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地方軍事助理官)。官銜上還加了“本州安置”字樣,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離安置所,實際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蘇軾在被貶于黃州的困苦境遇中寫的。元豐六年,是作者被貶謫到黃州的第四年。
這篇文章開頭即說“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黃州貶所已經快滿四年了。張懷民(名夢得)此時也謫居黃州,暫寓承天寺。他們同是天涯淪落人,都因貶而獲“閑”。 【張懷民】1083年被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他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決不掛懷貶謫之事,公務之余,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朗讀課文,注意不要讀破句子,注意語氣。
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朗讀注意事項:(1)文言文句子讀起來要有美感,斷句要聲斷氣不斷。(2)注意停頓,語速稍微慢一些,語調要有抑揚,陳述句用平調,疑問句用升調,有的音節(jié)要拉長一點(念、蓋、但)。
(3)“念——無與為樂者”,讀出寂寞之感;“蓋——竹柏影也”,讀出興奮之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讀出感慨之情。把這三個字的音節(jié)拖長一點,文言的味道就出來了。我們讀時,要將文中欣賞、感慨的意味表達出來。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作者的朋友,當時也貶官在黃州。
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趙頊(xū)年號(1078-1085)。
【譯文】元豐六年十月 十二日夜晚,(我)解開衣 服準備睡覺,(只見)月光 照入門內,(我不由產生夜游的雅興),高興地起來走到戶外。想到沒有可以與我共同游樂的人,于是來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語氣詞,相當于“罷了”。
【譯文】張懷民也還沒有睡,(于是)我們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光)照在院子的地面上像積水般澄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錯縱橫,大概是竹子和柏樹枝葉的影子吧。哪一夜沒有月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只是缺少像我們倆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1)古今異義。念無與為樂者(古義:考慮,想到。今義:想念)蓋竹柏影也(古義:大概是。今義:器物上部有遮蓋作用的東西)月色入戶(古義:單扇的門。今義:住戶)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古義:只是。今義:但是,表轉折關系的連詞)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動詞,參與,文中有欣賞、領悟的意思)
念無與為樂者(連詞,和)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動詞,表示停頓)
念無與為樂者(代詞,相當于“……的人”)
(3)詞類活用。相與步于中庭(名詞用作動詞,散步)
(4)文言句式。①判斷句蓋竹柏影也(“……也”表判斷)②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語“余”)
③倒裝句相與步于中庭(狀語后置,應為“相與于中庭步”)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定語后置,應為“但少如吾兩人者閑人耳”)
1. 朗讀課文,分析層意。根據課文內容,可以把課文分為幾個層次?
第一層(第一至第三句):記事,交代賞月散步的時間、原因。第二層(第四句):寫景,寫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層(第五至第七句):議論抒情,抒發(fā)面對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觸。
2. 品讀課文,初探蘇公心境。蘇軾那天晚上懷著怎樣的心情來賞月?你是從哪些詞句中讀出來的,嘗試把這種心情讀出來。
(1)愉悅,從“月色入戶,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感受到。(2)孤獨,從“念無與為樂者”的知音難求中感受到。
(3)沉醉,從“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的寫意描述中感受到。(4)悠閑、感慨,從“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的不勝感慨中感受到。
3. 助讀資料,走近“閑人”?!昂我篃o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兩問一嘆”,僅僅流露出悠閑之情嗎?請同學們閱讀材料,小組探究。
材料: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對新法持有不同意見,被網羅罪名,投入監(jiān)獄,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后,他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地方軍事助理官)。官銜上還加了“本州安置”字樣,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離安置所,實際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蘇軾在被貶于黃州時寫的。元豐六年,是作者被貶謫到黃州的第四年。 這篇文章開頭即說“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黃州已經快滿四年了。 張懷民:1083年被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他雖任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決不掛懷貶謫之事,公務之余,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①一個“閑”字,反映了作者當時身為“閑”官的現實,有一種惆悵、悲哀之意;也指自己當時“有職無事”的境況,是對自己的一種自嘲。②指不汲汲于名利,能夠寄情山水,有心欣賞自然美景,是個樂觀曠達的人,表達了一種欣喜。
③蘇軾賞月的心情是復雜的,其中既有貶謫的凄涼、失意的落寞,又有自我排遣的豁達、悠閑賞月的欣喜。詩人說自己是“閑人”,不僅因為他生活清閑,更因為他有著閑適的心情。同時,這其中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壯志難酬,他被一貶再貶,內心深處又何嘗想做一個閑人呢?賞月只不過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罷了。
小結:一篇小文,僅有八十多字,但作者卻傳達出復雜心境,這種心境,有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派遣的達觀、人生的感慨。
“月色入戶”中哪個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入”字用得好。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動來與人為伴。
“懷民亦未寢”中的“亦”說明了什么?
“亦”說明張懷民與作者的處境相同,情懷自然也一致。見明月而未寢,體現出被貶官之人的郁郁寡歡之情。
找出本文寫景的句子,看看其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其營造出的是一種什么境界。
“庭下如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橫, 蓋竹柏影也”。
作者用“積水空明”四個字,來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給人以一池春水的靜謐感。 “藻、荇交橫”寫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 用“藻荇交橫”四個字,來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tài)之美,整個意境靜中有動,動而愈見其靜。 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文中包含的情感有以下幾種:①賞月的欣喜;②貶謫的悲涼;③失意的落寞;④自我排遣的達觀;⑤人生的感慨;⑥漫步的悠閑。
文中哪一句寫月色之美?圈畫出來,翻譯并體會妙處。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翻譯:庭院中的月光如積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錯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吧。
這三句并無一月字,怎知寫月?
①比喻。作者用“積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橫”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②動靜結合,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胺e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言,“藻荇交橫”則以竹柏倒影來烘托月光。前者給人以靜謐之感,后者則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tài)之美,整個意境靜中有動,動中愈見其靜。一正一側,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個冰清玉潔的透明世界。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③采用誤會法。“積水空明”是人在月光下產生的錯覺;先寫假象“水中藻荇交錯”,再明本體“竹柏影”,把這種錯覺推進一層,更加使人感到撲朔迷離,亦真亦幻。猛一抬頭看見了竹柏,這才醒悟:“藻荇”原來是月光下?lián)u曳的竹柏的影子,“空明”的“積水”卻是一瀉千里的月光,愉悅之情頓現筆端。
小結:文章篇幅雖短,卻飽含復雜而微妙的情感,既有被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又有漫步的悠閑和賞月的欣喜,但蘇軾之所以成為蘇軾,即在于他能夠從官場的失利者變?yōu)榇笞匀坏男蕾p者,他能夠從這種美麗的月色中獲得精神的復蘇和心境的安寧,由此可以看出蘇軾性情中的樂觀、豁達。
請同學們重讀本課的兩篇短文,說說它們在句式、節(jié)奏、用詞、表達方式和情感方面有哪些不同之處。
同學們,蘇軾詩、詞、書、畫、文樣樣精通,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罕見的全才,他一定不空閑;他一生數次被貶,輾轉萬里,肯定不安閑;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必定不清閑;但是,面對仕途得失,他不輟閑情;面對生活窮困,他閑逸自在。《世界報》評選他為“千年英雄”,不只是因為他的文學成就,還因為他對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產生的重大影響,更因為他不單是那個時代的精神領袖,在新時代,他依然是精神的標桿。東坡已逝,但他留給我們的是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精神財富。
蘇東坡名號的由來 蘇軾號東坡居士,很多人或許并不知道東坡這個別號的由來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人生的悲歡離合。元豐三年(1080),蘇軾被貶黃州。初到黃州,蘇軾生活困頓,黃州通判馬正卿是他的故人,便從州府要來已經荒蕪了的五十畝軍營舊地給他種。營地位于黃州的東坡,次年春天,蘇軾于其上筑書齋,題之曰“東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記承天寺夜游示范課ppt課件,共28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走近蘇軾,記承天寺夜游,宋·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蘇軾,自主釋詞譯句通文意,第二課時,研習課文,積水空明,藻荇交橫竹柏影,月光如水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記承天寺夜游圖片ppt課件,共20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新課導入,作者簡介,解題了解,四川眉山縣三蘇亭,蘇軾畫像,寫作背景,記承天寺夜游,整體理解,重點探究,比較拓思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記承天寺夜游課文配套ppt課件,共60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寫作背景,記承天寺夜游,宋·蘇軾,何謂閑人,碧水之月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