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的清明,地的廣袤,山的挺拔,樹的健壯……無不讓我們心馳神往。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爭相借景抒懷——寄情山水則生綿綿情思,抬頭望月則發(fā)無限感慨。今天,我們一起學(xué)習(xí)兩篇短文,借山水、明月感受兩位古人心靈的律動。
1.把握兩篇短文的思想內(nèi)容,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重點)2.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難點)3.感受作者熱愛生活、熱愛祖國河山、追求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情懷。(素養(yǎng))
蘇軾(1037—1101) 北宋文學(xué)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散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d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并稱為“三蘇”。詩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shù)表現(xiàn)方面獨具風(fēng)格。蘇軾的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傳誦甚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集有《東坡樂府》。
蘇東坡的散文名篇《記承天寺夜游》中的承天寺,指的是湖北黃州的承天寺。蘇東坡曾謫居黃州,其間寫下此文。南宋后期,該寺毀于兵災(zāi)。
蘇軾于元豐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詩篇中“潛龍”一語遭謗,被下御史臺獄,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獄,史稱“烏臺詩案”。元豐三年二月到達(dá)黃州貶所,名義上是團(tuán)練副使,卻“不得簽書公事”,實為看押。這篇文章開頭即說“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黃州貶所已經(jīng)快滿四年了。張懷民(名夢得)此時也謫居黃州,暫寓承天寺。他們同是天涯淪落人,都因貶而獲“閑”。本文即蘇軾于元豐六年(1083年)在黃州任上所作的。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節(jié)奏和停頓。
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單扇的門,泛指門。這里指門窗。
語氣詞,相當(dāng)于“罷了”。
【譯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下衣服準(zhǔn)備睡覺,(只見)月光照入門內(nèi),(十分優(yōu)美,動人游興),我高興地起來走到戶外。想到?jīng)]有人跟我同樂,就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于是)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庭院的地面像積水般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錯縱橫,大概是竹子和柏樹枝葉的影子。哪一夜沒有月光呢?哪里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從標(biāo)題《記承天寺夜游》中找出一個關(guān)鍵字。
作為一篇游記,作者在文中交代了以下要素,請試著找出來。
夜游期間,作者的心情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先找關(guān)鍵句,再體會作者心情。
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
讀課文,你是否從中感受到了一絲孤獨和清冷?試著從前面的表格中尋找蛛絲馬跡。
面對明月,“無與為樂”的孤獨
承天寺,是佛門之地,有一絲孤獨之感
“閑人”東坡和張懷民,兩個被貶的失意官員
月光雖美,似乎也有絲清冷之意
孤獨是一種很特殊的心境,它往往是人在經(jīng)歷了一段特殊的人生后所沉淀下來的一種情緒。有誰知道蘇軾的這段經(jīng)歷嗎?
1.因“烏臺詩案”被貶。2.在黃州無權(quán)也無事。
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和寫作背景,我們可以探尋到蘇軾超越孤獨的曠達(dá)情懷。
你覺得“月色入戶”中哪個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入”字用得好。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動來與人為伴。
“亦”說明張懷民與作者的處境相同,情懷自然也一致。見明月而未寢,體現(xiàn)出被貶官之人的抑郁寡歡之情。
“懷民亦未寢”中的“亦”說明了什么?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有什么作用?
作者發(fā)揮奇特的想象,用兩個新奇的比喻來描繪庭院景色。寫月光好像積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有藻、荇交橫,原來是竹柏的影子,真可謂月光如水,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 古人常用竹柏比喻君子、友人,蘇軾借景抒情,表達(dá)了他與張懷民深厚的友誼。
如何理解“閑人”一詞?
“閑人”,即清閑的人,這里并不是指無聊、無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著復(fù)雜的意味。 首先,“閑人”具體指有閑情雅致的人。 其次,“閑人”一詞中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
比較《答謝中書書》和《記承天寺夜游》的語言風(fēng)格、寫景手法和情感。
語言風(fēng)格:前者多用駢文,用詞華美;后者多用散文, 語言清麗。寫景手法:前者通過高低、遠(yuǎn)近、動靜變化,視覺、 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寫景;后者只用18個字 勾勒出一幅空明的月光圖。情 感:前者表達(dá)了融情山水的志趣;后者表達(dá)了 超越孤獨的曠達(dá)。
月色入戶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古義:文中指門窗。今義:門。
古義:清閑的人。今義:指與事無關(guān)的人,多含貶義。
判斷句:蓋竹柏影也 “……也”表判斷。省略句:解衣欲睡 省略主語“余”。倒裝句:相與步于中庭 狀語后置,應(yīng)為“相與于中庭步”。
本文通過對夜游承天寺庭院所見的月下美景的描繪,創(chuàng)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shù)境界,傳達(dá)了作者復(fù)雜微妙的心境,抒發(fā)了作者寄情自然美景以排遣憂郁的曠達(dá)胸襟。
月亮自古以來就是柔美的化身,它掛在天上,盈虧往復(fù),月復(fù)一月,年復(fù)一年。月色當(dāng)空,觀賞者的心境不同,月亮的意境也就不同。月亮在我們心中有童年的故事,有夜里母親的催眠曲……隨著生活閱歷的不斷增長,月亮在我們心中還會有更豐富的意蘊。
作者寫到承天寺找張懷民時,只用“亦未寢”三個字,略去相見時的對話,省了不少筆墨,使文章十分緊湊。全文寫景只有一句話:“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边@里先虛后實,暗用了“月光如水”的比喻,寫法巧妙,匠心獨運,有別具一格的藝術(shù)效果。
A.沉鱗競躍(jìng) 能與其奇(yǔ)B.藻、荇交橫(xìng) 亦未寢(qǐn)C.曉霧將歇(xiǎ) 夕日欲頹(tuí)D.遂至承天寺(suì) 何處無松柏(bǎi)
1.下列畫線字的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br/>(1)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3)庭下如積水空明。( )(4)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
2.指出下列句子運用的修辭手法。
3.《三峽》一文中,作者分別用幾個四字句描寫了山、水的特點:“ ”“ ”“ ”?!洞鹬x中書書》一文中的“ , ”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
4.《記承天寺夜游》全文只用了八十五個字,先正面描寫,再用竹柏的倒影來襯托月光,寫出了月光 的特點,創(chuàng)造出寧靜淡雅的優(yōu)美意境。從邀友賞月的情形看,蘇軾并未完全消沉,這說明他是一個 的人。
5.蘇軾與張懷民夜游承天寺時,課文只寫了“相與步于中庭”,并沒有寫他與張懷民的對話。請結(jié)合二人當(dāng)時的處境(皆被貶),發(fā)揮想象,為他們設(shè)計一段對話。
示例:張懷民面對月色說:“想這世人都蠅營狗茍,拍馬鉆營,哪兒會有我們這般閑情逸致?”蘇軾道:“唉!雖是閑置此地,無以報國,但好在有你在此與我共賞月色,也可聊以自慰吧!”張懷民說:“老兄,天地之大,又何必自尋煩惱呢?還是共賞美景吧!”兩人同笑:“哈哈哈……哈哈……”
假如現(xiàn)在你就是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蘇軾,面對天上的那輪明月,面對身邊同樣遭遇的朋友,你想對他們說些什么? 請選擇其中一個對象加以傾訴,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這是一份語文八年級上冊答謝中書書優(yōu)質(zhì)課ppt課件,文件包含人教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13唐詩五首-渡荊門送別》課件pptx、人教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13唐詩五首》教案docx等2份課件配套教學(xué)資源,其中PPT共12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記承天寺夜游一等獎作業(yè)課件ppt,文件包含人教部編版語文八上11短文二篇《記承天寺夜游》課件pptx、人教部編版語文八上11短文二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doc、人教部編版語文八上11短文二篇分層作業(yè)含答案解析docx、media1mp3等4份課件配套教學(xué)資源,其中PPT共34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語文記承天寺夜游評課ppt課件,共41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簡介,寫作背景,考慮想到,共同一起,院子里,形容水的澄澈,均為水生植物,大概是,重點字詞梳理,2一詞多義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