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與朱元思書 起源于漢、魏,形成于南北朝的一種文體,又稱“駢體文”“駢儷文”“駢偶文”。句式上,以四六句式為主,講究對仗;聲韻上,講究平仄相對,音韻和諧;用詞上,注重用典和藻飾,即常在文章中引用古人文章、言論中的詞句,追求華麗的辭藻。文體知識 這一段山水,山奇水異。寫江流曲折、隨山而變,小舟隨流漂蕩的情形,點明了觀景位置舟行水上舟行水上內容上結構上側面描寫正面描寫寫出了江水急速奔涌的狀態(tài)。視覺賦予了靜態(tài)的山以奮發(fā)向上的生命力和動感,從視覺角度生動地描寫富春江兩岸崇山峻嶺高聳入云的雄奇美景。聽覺從聽覺角度寫山間自然音響——泉水聲、鳥鳴聲,呈現出萬物欣榮、歡快自得的氣象。視覺自述心志這是作者觀賞美景時油然而生的聯想,借景言志——既寫奇景,又抒感慨。《富春山居圖》 千百年來,富春江的美為歷代文人雅士所贊譽,元代山水畫大師黃公望的一幅《富春山居圖》更是將它的韻致描繪得淋漓盡致。黃公望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繪寫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據說畫中所繪內容大部分是桐廬境內富春江的景色。 此圖對后世山水畫影響很大,被譽為“畫中之蘭亭”。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