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名家經(jīng)典 ?談藝術(shù)人生——統(tǒng)編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
第六單元文言文教學設(shè)計
【設(shè)計背景】
統(tǒng)編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選入的五篇文言文都是我國古代的經(jīng)典名篇,“大鵬”“千里馬“等形象在中華文化史上產(chǎn)生過深遠的影響,至今還為人們津津樂道?!抖t》和《二則》是先秦散文,《馬說》屬論說文體。這些文章有情趣,有理趣,閃爍著古人的思想智慧之光。
《北冥有魚》和《大道之行也》是對理想境界的追求,《馬說》是對現(xiàn)實生存狀態(tài)的反思;《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由莊子和惠子的論辯構(gòu)成,既機智敏銳,又輕松、閑適,讓人感受到到日常生活中的詩意;《雖有嘉肴》論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對教師和學生都有啟發(fā)意義。同為說理的文章,《北冥有魚》借用鯤鵬的寓言故事說理;《馬說》則托物寓意,譬喻說理。從句式上和語言上看,這幾篇文章也各有特色:《二則》以散句為主,《二則》多用整句,造成整齊、鋪排的效果;《馬說》的作者韓愈則非常善于通過虛詞的運用調(diào)配語氣,表達情感。通過學習五篇文章可以積累文言知識,培養(yǎng)文言語感,了解古代先賢的思想感情、志趣追求和智慧哲思,引發(fā)學生對社會現(xiàn)實的思考、對理想社會和自身價值的追求。
本單元文言文整體教學設(shè)計圍繞舉辦“對話古圣先賢”這一核心學習任務(wù),通過“探究《莊子》散文之奇”“品悟《禮記》儒家之慧”“ 體會《馬說》不平之鳴”“ 對話先賢談藝術(shù)人生”四個課程展開學習流程,驅(qū)動學生積極參與閱讀與鑒賞、梳理與探究、思辨與表達等語文活動,積累文言知識和傳統(tǒng)文化知識,感受先賢的智慧哲思的同時,從中獲得思想啟迪和情感陶冶。
【學習目標】
一、語言目標
1.反復誦讀,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和句式,培養(yǎng)閱讀古文的基本語感。
2.梳理、歸納虛詞“也”的意義和用法,理解虛詞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3.通過補充閱讀,探究《莊子》散文之奇,品悟《禮記》儒家之慧,體會《馬說》不平之鳴,選擇其一,在500字以內(nèi)概括你的探究結(jié)果。
二、思維目標
1.通過梳理、歸納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等,提升分析、歸納的思維能力。
2.展開想象,感受“大鵬”形象,再現(xiàn)“濠梁之辯”,增強形象思維能力。
三、價值目標
1.通過對“大鵬”“千里馬”等形象的分析,品悟經(jīng)典文學形象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價值取向。
2.通過探究學習,感受古人對“大同”社會的美好憧憬,理解儒家“教學相長”的觀念,學習先賢的智慧哲思。
【教學實施】
01.第一課段?
探究《莊子》散文之奇?
核心任務(wù):學習《二則》,撰寫《莊子》散文特色“小短評”。
一、學習任務(wù)
1.反復誦讀,培養(yǎng)文言語感,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和句式。
2.探究“大鵬”形象的文化內(nèi)涵;體會莊子與惠子論辯的巧妙及莊子心境。
3.補充閱讀,探究《莊子》散文之奇。
二、課時安排:3課時
三、學習資源
1.課文資源:《二則》
2.補充資源: 《上李邕》《涸轍之鮒》《混沌之死》《莊子?齊物論》《秋水》(節(jié)選)、《的藝術(shù)特色》(孫利華)、《淺談散文的藝術(shù)特色》(張紹明)、《莊子與韓非子寓言藝術(shù)特色比較》(于亞飛)、《與寓言藝術(shù)特色之比較》(吳麗娜)
四、完成任務(wù)
(一)學習《北冥有魚》(1課時)
1.辨其言,解其意
(1)一起來找茬:小組合作,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文意,并找出下文翻譯不正確之處,加以改正。
*? 鵬的脊背,不知道長幾千里;當它憤怒而飛起的時候,展開的雙翅就像懸掛在天空的云。
*? 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時,翅膀擊水而行,激起的波濤浪花有三千里,它乘著旋風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它離開北海是憑著六月的氣息。野生之馬,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jié)果。
改正:
詞類活用——怒而飛(怒:形容詞作動詞,振奮,這里指用力鼓動翅膀)
一詞多義——去已六月息(息:名詞,氣息,這里指風)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息:名詞,氣息)
古今異義——野馬也(野馬:古義指山野中的霧氣,奔騰如野馬;今義指野生之馬)
(2)做知識卡片:在理解文意的基礎(chǔ)上,以小組為單位梳理出其他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以及通假字,做知識卡片。
(3)配圖畫裝飾:發(fā)揮想象,給知識卡片配上鯤、鵬圖畫或其他裝飾,張貼到班級“語文學習欄”。
2.理層次,巧背誦
(1)給下列打亂順序的句子排序,并說說這樣排序的理由。
①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②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③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④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⑤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吨C》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⑥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⑦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排序為:②①③⑥⑤④⑦
理由示例一:
《北冥有魚》講了三層意思。第一層先引出“北冥有魚,其名為鯤”,接著寫鯤化而為鵬,并介紹了鯤、鵬形體之大,氣象之宏。第二層講大鵬在海運之時遷徙到南冥,并引用《齊諧》中的話,寫大鵬遷徙南冥的氣勢——乘風而起,擊水三千,扶搖九萬,然后用“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緊承《齊諧》的內(nèi)容。第三層寫作者仰觀蒼天,想象大鵬俯瞰大地,抒發(fā)感慨。
理由示例二:
文中有多處運用頂真修辭,內(nèi)容上承接緊密。比如前三句話“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币皂斦娴男问竭B接成一個整體,結(jié)構(gòu)嚴密,讀來語氣連綿,音律流暢。此外還有“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洱R諧》者,志怪者也?!吨C》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br />
(2)逐層背誦,當堂背會全文。
3.品形象,析特色
(1)課前搜集資料,了解“鯤”“鵬”“北冥”“南冥”相關(guān)內(nèi)容,課上分享查到的資料,并談?wù)剬Α蚌H鵬”的初步印象。
小貼士:
*? 凡魚之子總名為鯤——(晉)郭璞《爾雅注釋》
*? 朋,神鳥也。朋,古文鳳。鵬,亦古文鳳?!墩f文》???????????????????????????????????????????
*? 北冥,意思是傳說中陽光照射不到的大海,在世界最北端。
*? 南冥,指南方的大海。
*? 明代德清《莊子內(nèi)篇注》云:“‘北冥’即北海,以曠遠非世人所見之地,以喻玄冥大道。海中之鯤,以喻大道體中養(yǎng)成大圣之胚胎,喻如大鯤,非北海之大不能養(yǎng)成也?!?br />
*? 清代郭慶藩的《莊子集釋》里有注解:“所以化魚為鳥,自北徂南者,鳥是凌虛之物,南是啟明之方;魚乃滯溺之蟲,北蓋幽冥之地;欲表向明背暗,舍滯求進,故舉南北鳥魚以示為道之徑耳?!?br />
初步印象示例:
鯤本在“幽冥”的北海,但它不愿因循守舊,而是 “化”成了騰空九萬里的大鵬。大鵬是“凌虛之物”,鯤在變化中獲得了新生。大鵬毅然棄幽冥的北海,飛往“啟明之方”的南海。鯤鵬有著遠大的理想,對自由、光明的境界執(zhí)著追求。
(2)小組合作,填寫學習任務(wù)單,分析“鯤、鵬”形象,探究莊子借“大鵬”形象闡釋了什么道理及本文的藝術(shù)特色。
學習任務(wù)單(示例)
文學形象
描寫內(nèi)容
關(guān)鍵語句
形象特點
說明道理
修辭手法
藝術(shù)特色
?
?
鯤、鵬
?
?
?
外形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碩大無比
?
任何事物的存在與活動都要有所依憑
頂真
比喻
夸張
①結(jié)構(gòu)嚴密,讀來語氣連綿,音韻流暢;②文筆奇幻,想象雄奇瑰麗,富有浪漫色彩;③運用寓言故事說理;
遷徙
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也。
力大無窮
志存高遠
善借長風
4.細探究,挖內(nèi)涵
(1)挖掘豐富內(nèi)涵:莊子筆下的“鵬”這一形象對后世影響深遠。課前搜集跟“鵬”有關(guān)的文學形象、詩詞名句、成語典故,挖掘“大鵬”形象的豐富內(nèi)涵,理解其對后世的影響,寫出你的探究發(fā)現(xiàn),分享交流 。
補充資料參考:《上李邕》;岳飛字“鵬舉”的相關(guān)資料;深圳又叫“鵬城”的資料;《西游記》中關(guān)于“大鵬金翅雕”的故事情節(jié);成語“鵬程萬里”等。
(2)寫下凡人妙語:寫一寫“大鵬”形象帶給自己的啟示,分享交流 。
示例:鵬是鯤為追求向上、廣闊的逍遙的化身,我現(xiàn)在為鯤,再經(jīng)過幾年的學習,就可以化身為鵬,去到更遙遠的太空,追求自己的飛天夢。
(二)學習《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1課時)
1.借助課下注釋及工具書,理解文意,積累常用文言詞語。
補充解釋:從容(悠閑自得)
云者(用在句中表停頓助詞;用于句末,表提頓,以引起下文)
2.梳理文中的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人稱代詞;找出具體語句,積累常用文言句式。
(1)填一填古今異義
①安 ?古義:怎么、哪里 ???
今義:平安、安定、安心 ??
轉(zhuǎn)危為安( ??????) ?
安居樂業(yè)( ???????) ?
爾安敢輕吾射( ??????) ?
安得廣廈千萬間( ???????)
②子 ?古義:兒女;稱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對人的尊稱
今義:兒子
莊子( ??????) ???
子非魚( ??????) ??
子孫( ?????) ??
父慈子孝( ??????) ?
愛民如子( ??????)
(2)理一理一詞多義
固:
固不知子矣?? ? ? ? ? ? ? ? ? ??
子固非魚也?? ? ? ? ? ? ? ? ? ??
(3)辨一辨人稱代詞:
第一人稱:??? ???????????????
第二人稱:? ? ? ? ? ? ? ? ? ?
(4)找一找文言句式
判斷句:? ? ? ? ? ? ? ? ? ? ?
倒裝句:? ? ? ? ? ? ? ? ? ? ?
省略句:? ? ? ? ? ? ? ? ? ? ?
3.召開班級討論會,討論以下問題:
(1)莊子與惠子的論辯十分巧妙,結(jié)合具體語句,試說說巧妙在哪里?
示例一: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頂真式地把這場辯論引向深入)
示例二: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保ㄍ祿Q概念,“安”字既有“怎樣”“如何”的意思,也有“哪里”的意思?;葑拥谋疽庠谟趩柷f子如何知道“魚之樂”,卻被莊子故意理解為“在哪里知道”,于是莊子答以“我知之濠上也”。)
(2)莊子與惠子的辯論,誰勝誰負?
(3)莊子為什么說他知道“魚之樂”?結(jié)合《莊子?齊物論》,談?wù)勀愕睦斫狻?br />
示例:
莊子追求“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和萬物平等共生,與外界契合無間,認為魚“樂”,其實也就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和外化。
4.情境表演:小組內(nèi)自由組合扮演莊子和惠子展開論辯,然后每組派出一組代表上臺表演讀。
要求:
(1)先在小組內(nèi)討論莊子與惠子論辯時的氣氛。
這個小故事雖然有莊子和惠子的辯論構(gòu)成,但輕松閑適,讓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詩意。
(2)體會莊子和惠子說話時的心理和情感,讀出相應(yīng)的語氣,并展現(xiàn)人物神態(tài),配合相應(yīng)的動作。
示例:
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保ㄓ崎e自得、愉悅)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有意刁難、咄咄逼人)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針鋒相對而又從容不迫)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勝券在握的得意)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緩和、冷靜、從容)
(3)表演后,通過對莊子和惠子對話語氣的辨析,總結(jié)莊子和惠子形象特點的異同。
示例:
相同點:睿智、思路敏捷
不同點:
莊子——善辯、尚美、超然、悠閑、從容
惠子——好辯、求真、拘泥
(三)探究《莊子》的藝術(shù)特色(1課時)
1.課前搜集資料,了解莊子生平和思想,在班級分享相關(guān)內(nèi)容。
2.結(jié)合《二則》中“魚”的形象,談?wù)勀銓ηf子所追求的“逍遙”境界的理解。
示例:
“逍遙”的本義是沒有什么約束,自由自在?!侗壁び恤~》中鯤在北冥是自由的,逍遙的,作者通過浪漫的想象讓鯤突破了水的局限飛到九萬里的長空,幻化為“大鵬”,獲得了更廣闊的視野和自由。然而,“大鵬”要到達南海還得依靠“扶搖”,并沒有真正的逍遙。所以“鯤”是渴望逍遙之魚,雖受局限,但沒有放棄追求更高境界的自由?!肚f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莊子筆下的魚“出游從容”,快樂安適。莊子說游魚樂,不是外在的觀照者,而是與魚同樂,人與物融為一體,打通了物和我的界限,與天地萬物精神往來,達到心靈的自由和無礙。
3.鑒賞助讀,探究《莊子》的藝術(shù)特色。
(1)閱讀《(節(jié)選)》《混沌之死》,結(jié)合《北冥有魚》,初步探究《莊子》的藝術(shù)特色。
(2)閱讀助讀資料《的藝術(shù)特色》(孫利華)、《淺談散文的藝術(shù)特色》(張紹明)、《莊子與韓非子寓言藝術(shù)特色比較》(于亞飛)、《與寓言藝術(shù)特色之比較》(吳麗娜),以小組為單位,歸納《莊子》的藝術(shù)特色,寫“小短評”,在全班交流。
示例:
金圣嘆稱《莊子》為“天下奇書”。《莊子》散文之奇體現(xiàn)在:莊子講哲學道理,很少進行抽象的說教,而是借助寓言故事來說理。莊子寓言注目于神話, 想象奇幻、善于虛構(gòu),意境開闊,主觀感情強烈,多直抒胸臆,善用比喻,語言幽默,諷刺辛辣,形象刻畫細膩生動,使文章形成一種雄奇壯麗、變幻莫測、汪洋恣肆的獨特風格,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3)搜集名家對莊子或其散文的評價,加深理解。
小貼士:
*? 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司馬遷《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 作人姓名使相與語,寄辭于其人。(劉向)
*? 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魯迅《漢文學史綱》)
*? 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郭沫若《莊子與魯迅》)
五、學習評價
?劉辰翁在《南華真經(jīng)點?!分姓f:“莊文意奇、文奇、事又奇?!弊x一讀《莊子》里的其他寓言故事,深入理解莊子散文之“奇”,圍繞“奇”字撰寫一篇500字的分析短評,并積累寓言故事和相關(guān)成語。
02.品悟《禮記》儒家之慧?
核心任務(wù):設(shè)計儒家文化名言手抄報。
一、學習任務(wù)
1.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了解“教學相長”“大同社會”的基本語意。
2.找對偶及排比句,體會整散結(jié)合的韻律美,類比說理的形象美。
3.品悟“教學相長”“大同社會”,概括儒家文化的基本內(nèi)涵。
二、課時安排:3課時
三、學習資源
1.課本資源:《二則》及綜合性學習“以和為貴”
2.補充資源:《禮記·檀弓》《禮記·禮運》《尚書·堯典》
四、完成任務(wù)
(一)學習《雖有佳肴》(1課時)
1. 解詞釋義,翻譯全文
(1)辨音解詞:以小組為單位,找出文中的多音字,并解釋意思。
示例:
①強:讀qiáng,“自強”,自我勉勵,奮發(fā)圖強。
②長:讀zhǎng,“教學相長”,教與學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
③兌:讀yuè,“兌命”即《說命》,《尚書》中的一篇。
④學學:讀xiào xué,前一個“學”同“敩”,教導,后一個學,指學習。
(2)實詞釋義:兩人結(jié)對,一人找出原文實詞,一人解釋實詞意思。
示例:
①雖有(??? ),弗食,不知其(??? )也 ?????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②雖有(??? ),弗學,不知其(??? )也 ?????
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
③學然后知(??? ),教然后知(??? ) ???????
不足:不充足,不夠? ?困:困惑
④知不足,然后能(??? )也?????????????????
自反:自我反思
(3)找出虛詞并積累。
示例:
①也:用在句末表示語氣,文中出現(xiàn)五次
②弗:意思同“不”,文中出現(xiàn)兩次“弗”,四次“不”
③然后:連詞,表示接著某種動作或情況之后,文中出現(xiàn)四次
④故:所以,因此,文中出現(xiàn)了兩次
⑤其此之謂乎,這句話共五個字,卻有三個虛詞“其”“之”“乎”
(4)同學互助,用規(guī)范、表意清晰的語言翻譯全文。
2.理清思路,繪思路圖
(1)找總結(jié)性的句子
示例:
①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故曰:教學相長也。
(2)找主旨句,明確中心論點
故曰:教學相長也。
(3)分析句間關(guān)系
小貼士:
全文共五句話:第一句以“嘉肴”與“至道”作類比,指出學習的重要性;正因為學習是體驗“至道”的重要途徑,所以有第二句得出“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指出“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強”;第四句得出中心論點“教學相長”;第五句引用《兌命》中的話作為佐證,進一步加強論證。
(4)繪思路圖:
3.品讀感悟,限時匯報
(1)品韻味:找出“對偶句”“‘ 也’字句”,體會韻律美,分享交流。
示例:
① 對偶句:如“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這是一組對偶句,同時運用了類比手法,用“嘉肴”比喻“至道”,用“弗食”類比“弗學”,用“不知其旨”類比“不知其善”,將抽象的道理轉(zhuǎn)化為生動形象的生活常識,通俗易懂,整散結(jié)合,錯落有致,節(jié)奏分明,讀起來朗朗上口,容易記誦,韻味無窮。
?②“也”字句:如“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薄耙病弊郑旁诰淠婢徴Z氣,讀來有一種諄諄教誨、余音繞梁的韻味。
(2)悟道理
① 儒家教學思想“教學相長”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試結(jié)合學習生活,分小組談?wù)勀愕目捶ā?br />
小貼士:
課文所講的“教學相長”是一個人學習成長的過程,在同一個主體身上,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而在現(xiàn)代教育學意義上,“教學相長”是對師生關(guān)系的一種描述。
示例:
“教學相長”意味著學習中的互動和交流。有時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學習。比如,嘗試把自己的理解講給同桌聽,看看他的反應(yīng)。如果他不明白,可能因為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這時就可以“知困”而“自強”了。
教學相長是對師生關(guān)系的一種描述。教師不僅僅是講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學中受到教育,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反過來對老師有所啟發(fā)。比如學生對某一問題的回答,可能會激發(fā)教師的思維,使他對問題認識更深入;學生提出的某個疑問,可能也正是教師自己理解上的難點。
②小組討論后,派1名代表匯報小組討論結(jié)果。
(二)學習《大道之行也》(1課時)
1.解詞譯句,疏通文意
(1)積累通假字
①選賢與能? “與”,同“舉”,推選,推舉
②矜寡孤獨廢疾者? “矜”同“鰥”,老而無妻
(2)古今異義詞:從文中找出古今異義詞,完成下面表格。
詞語
古義
今義
古義今用示例
歸
女子出嫁
返回,歸還,歸屬等
歸省
貨
賊
(3)詞類活用:辨析詞性,找出活用的詞語,解釋意思。
示例:
①選賢與能:“賢”“能”形容詞作名詞,指“品德高尚的人,才干出眾的人”。
②故人不獨親其親:第一個“親”,名詞作動詞,“以……為親”。
③不獨子其子:第一個“子”,名詞作動詞,“以……為子”。
(4)固定用詞:先秦散文語言凝練,有些固定詞語至今沿用。找出來,說說它的意思。
參考:
①大道之行 ??②天下為公 ??③選賢與能 ???④講信修睦 ??⑤老有所終
⑥壯有所用?? ⑦幼有所長? ⑧ 矜寡孤獨 ???⑨謀閉不興? ⑩外戶不閉?
(5)串詞成句,疏通文意
2.梳理文脈,理解主旨
(1)理文脈:用序號標出句子,再用“//”劃分層次。
小貼士:
全文共六句話:前兩句話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lǐng)性說明;三、四句話是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最后兩句話是拿現(xiàn)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總括全文。
(2)探究“大道”與“大同”的關(guān)系
①借助注釋,了解“大道”的含義,從文中找出施行“大道”的具體表現(xiàn)。
小貼士: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施行“大道”的具體表現(xiàn)為 “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 講信修睦”。
②了解“大同”的含義,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用簡潔的語言歸納“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小貼士:
“大同”指人們憧憬的理想社會?!按笸鄙鐣幕咎卣鳎喝巳硕寄艿玫饺鐣年P(guān)愛;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③探究“大道”與“大同”的關(guān)系
小貼士:
儒家“大同”社會是孔子對實施大道的社會理想模式的構(gòu)想。鄭玄注云:“同,猶和也,平也?!奔取昂汀鼻摇捌健?,用現(xiàn)代話來說,就是沒有階級剝削和壓迫,人人平等。施行大道,才有可能實現(xiàn)大同。
(3)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設(shè)計板書
示例:
(三)透過《禮記》二則,品悟儒家文化內(nèi)涵。(1課時)
1.舉辦文化思辨講堂
(1)有人說,“教”是手拿教鞭督導兒童學習;有人說“學”是孩子在室內(nèi)擺弄算籌自己進行學習;《雖有佳肴》中說“教學相長”,請談?wù)勎覈钤绲拇蠼逃铱鬃邮侨绾芜M行“教”與“學”的。
(2)《尚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币馑际牵ǖ蹐颍┠馨l(fā)揚大德,使家族親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其他各族的政事;眾族的政事辨明了,又協(xié)調(diào)萬邦諸侯。請從個人的角度,談?wù)剬崿F(xiàn)“大同社會”儒家子弟能做什么。
(3)通過以上對《禮記》二則拓展的思辨,談?wù)勀惆l(fā)現(xiàn)的儒家文化共性。
示例:
“仁愛”是儒家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仁以處人,有序和諧”,既體現(xiàn)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又體現(xiàn)在政治上?!坝薪虩o類”,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強調(diào)“德治”,把仁引入禮中,繼承和改造傳統(tǒng)“禮治”,“泛愛眾,而親仁”。
2. 制作儒家文化名言手抄報
(1)搜集名言警句:整理《禮記》《論語》中有關(guān)“教學”與“仁和”的名言警句。
示例:
①《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②《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
(2)繪制手抄報:圖文結(jié)合,突出儒家文化,把搜集的名言警句歸類整理,制作一張A4紙單面手抄報。
五、學習評價
閱讀《禮記?禮運》選段,談?wù)勀銓Α爸倌嶂畤@”的看法,在500字以內(nèi)闡釋你的思考。
?昔者仲尼與于蠟賓,事畢,出游于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cè)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03.第三課段? 體會《馬說》不平之鳴?
核心任務(wù):學習《馬說》,理解“千里馬”的形象特點與現(xiàn)實意義,舉辦一場辯論賽。
一、學習任務(wù)
1.反復誦讀,理解虛詞“也”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2.拓展閱讀,深入理解“千里馬”“伯樂”“食馬者”形象特點,并探究其現(xiàn)實價值與意義。
二、課時安排:2課時
三、學習資源
1.課本資源:《馬說》
2.補充資源:《論馬》(岳飛)、《工之僑獻琴》、《喚醒心中的巨人》(安東尼·羅賓遜)
四、完成任務(wù)
(一)理解文意,探究文章主旨。(1課時)
1.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文意。不懂的地方在班級質(zhì)疑,同學互助解答。
2.品字析詞,明文章主旨。
(1)抓關(guān)鍵詞,品語言滋味。
*? 抓語氣詞“也”。
“也”字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說人的語氣,或放在句中表示短暫的停頓。梳理文中帶“也”字句子的語氣,將“也”字刪除或者替換成其他虛詞,對比表達效果。
①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不以千里稱)
“也”字用在句末,表達作者對千里馬受辱、被埋沒命運的? ? ? ? ? ? ? ? ? ??。
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字用在句末,表達作者對食馬者無知的?????????????。
③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是馬雖有千里之能)
“也”字用在句中,表達作者對千里馬處境痛苦難堪的????????????????。
④……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求其能千里乎?)
“也”字用在句末,表達作者對食馬者的????????????????。
⑤其真不知馬也!(其真不知馬矣)
“也”字用在句末,表達作者對千里馬的???????????,以及對食馬者的???????????。
*? 抓否定詞“不”。
全文共有十一個“不”字,明確陳述主體,進行分類組合,找出彼此邏輯關(guān)聯(lián)。
示例:
*? 抓末段動詞“鳴”。
①解釋“不平則鳴”的含義,找出文中“千里馬”“鳴”的原因。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一句,前兩個分句的主語是“食馬者”,而最后一個分句的主語是“千里馬”,思考探究是否可以將“鳴之”改為“聞之”?
(2)知人論世,解“伯樂情結(jié)”。
結(jié)合歷史背景和作者生平,探究文章主旨。
小貼士:
①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送溫處士赴河陽序》
②昔人鬻馬不售于市者,知伯樂之善相也,從而求之,伯樂一顧,價增三倍?!稙槿饲笏]書》
③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太行。蹄申(同“伸”)膝折,尾湛(同“沉”)跗(同“膚”)潰,漉汁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行動遲緩),負轅不能上。伯樂遭之,下車攀而哭之,解佇衣以冪(覆蓋)之。驥于是使(同“俯”)而噴,仰而鳴,聲達于天,若出金石聲者…… —《戰(zhàn)國策·楚策四》?
(3)對比閱讀,細說人才觀。
通過比較閱讀,比較《馬說》和《工之僑獻琴》兩篇文章在內(nèi)容、主旨、寫法上的異同,總結(jié)兩文的人才觀,填寫學習任務(wù)單。
學習任務(wù)單(示例)
《馬說》
《工之僑獻琴》
內(nèi)容
由于食馬者的無知,千里馬被埋沒、摧殘,最終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槽里。
工之僑兩次獻琴,第一次琴雖好卻遭到貶抑被退了回來,第二次同一把琴經(jīng)過偽裝,且由貴人獻上,竟得到極高的評價。
人才觀:兩篇文章都提到了人才不被重視,以及世人不識貨的問題。
主旨
對有才之士受到不公正待遇和不幸處境的強烈不平和悲憤;對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諷刺、針砭和控訴。
表現(xiàn)了當時敗壞的社會風氣,諷刺了鼓勵人們弄虛作假的封建統(tǒng)治者。警示人們判定一個事物的好壞,應(yīng)該從本質(zhì)上進行鑒定,而不是從外表來下結(jié)論。
寫法
托物寓意、譬喻說理,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
寓意于言,以工之僑二次獻琴的不同遭遇,揭露了社會上評價、判斷事物優(yōu)劣僅憑外表,而非考究內(nèi)在品質(zhì)的現(xiàn)象。
(二)舌辯群雄,重審人才問題。(1課時)
岳飛的《論馬》和韓愈的《馬說》均以馬喻人,表面上談馬,實則議論如何對待人才。
1.小組討論,簡要分析兩篇文章都闡述了怎樣的道理。
2.組織班級辯論賽,辨析“伯樂”與“千里馬”在推動社會發(fā)展方面誰更重要。
正方:在當今社會,伯樂更重要。
反方:在當今社會,千里馬更重要。
五、學習評價
自學柳宗元的《羆說》,結(jié)合《馬說》,聯(lián)系實際探究以下問題:
1.千里馬被埋沒和他自己有沒有關(guān)系?有沒有他自己的原因?
2.一個聰明的人是不是只能靠自己才能實現(xiàn)價值?
04.第四課段 ?對話先賢談藝術(shù)人生?
核心任務(wù):寫采訪提綱,設(shè)計人物對話腳本,并扮演孔子、莊子或韓愈,接受采訪。
一、學習任務(wù)
1.了解孔子、莊子、韓愈所處時代與生平事跡,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討論采訪提綱。
2. 豐富補充采訪提綱,設(shè)計人物對話腳本。
二、課時安排:1課時
三、學習資源
1.課本資源:《二則》《二則》《馬說》
2.補充資源:《莊子》;孔子、莊子生平及其思想;韓愈生平及相關(guān)事跡。
四、完成任務(wù)
1.小組討論,從孔子、莊子、韓愈中任選一個作為采訪對象,說說選擇的理由。
2.設(shè)計采訪地點或情境,組內(nèi)討論,寫采訪提綱。
采訪提綱(示例一)
(1)采訪人物:莊子
(2)采訪地點:莊子隱居之所
(3)人物風度氣質(zhì):超然、閑適
(4)采訪提綱:
①您生活在這么一個“方今之世,僅免刑焉”的諸侯征戰(zhàn)殺戮的時代,處境艱難,生活困苦,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逍遙”?
②您的作品常用寓言說理,善用比喻,想象奇幻,能說說這樣寫的原因嗎?
③清代的胡文英這樣評價您:“莊子眼極冷,心腸最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
感慨萬端。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腸掛住:雖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蹦膺@個評價嗎?
????……
?
采訪提綱(示例二)
(1)采訪人物:韓愈
(2)采訪地點:小酒館
(3)風度氣質(zhì):直爽坦率
(4)采訪提綱:
①引入話題:?2020年一則名為《后浪》的視頻中,演員何冰以老一輩的口吻,向新一代年輕人表達了認可和贊嘆,鼓勵年輕人的自我意識覺醒。除了贊同視頻中傳遞的青年精神,也有不少人提出疑問:作為后輩,年輕人憑什么要被“前浪”所代表。2021年的視頻《我不想做這樣的人》中,955位初中生表達了他們這一代的年輕人最不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②?“后浪”如何成為一匹合格的千里馬?
③“前浪”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伯樂?
④“千里馬”在現(xiàn)代社會生存發(fā)展的機遇與挑戰(zhàn)。
……
3.根據(jù)采訪提綱,豐富內(nèi)容,設(shè)計采訪對話腳本。
4.小組討論,修改對話腳本,標注人物對話時的神態(tài)、動作,說話時的語氣。
5.對話先賢談藝術(shù)人生:每個小組選2位代表,1位扮演被采訪人物,1位扮演主持人,展開采訪。
五、學習評價
采用自評、互評、師評的方式,以四個評價標準為維度,進行等級評價(A-D):
1.采訪對話符合人物所處朝代及社會背景。
2.采訪對話符合人物形象特點和思想。
3.采訪對話設(shè)計能巧妙勾連本單元內(nèi)容。
4.采訪對話內(nèi)容明晰清楚,表達流暢。
【單元整體評價】
一、單元設(shè)計反思
統(tǒng)編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人文主題為“對于人的生存狀態(tài)的關(guān)懷”,核心內(nèi)容是培養(yǎng)文言語感,積累常用文言詞匯和重點文言句式,學習古人論事說理的技巧,品悟先賢的智慧哲思,從中得到思想啟迪和情感陶冶。
單元整體設(shè)計的核心任務(wù)是“對話古圣先賢”。第一課段的主要任務(wù)是探究“大鵬”的形象特點及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并通過組文閱讀,探究《莊子》的藝術(shù)特色。教師要篩選出適合學生閱讀的拓展篇目及課外助讀資料,通過尋找共性和不同,幫助學生了解莊子散文之奇。第二課段的主要任務(wù)是品悟《禮記》儒家之慧,要在充分理解兩則文章的基礎(chǔ)之上展開學習探究,教師要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獨特的感悟;對儒家教學思想和“大同”理想社會的品悟要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或課外助讀資料,做到有理有據(jù);第三課段的主要任務(wù)是體會《馬說》不平之鳴,并結(jié)合所學內(nèi)容及新時期時代發(fā)展情況,開展辯論賽,針對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的人、事、物發(fā)表觀點,探究文章的現(xiàn)實價值與意義。教師要和學生一起選擇有價值的辯論熱題,辯論賽前要引導學生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和社會生活實際談看法。第四課段的主要任務(wù)是以訪談的形式跟名人的扮演者展開人物對話,教師要指導學生搜集人物生平、思想等,在了解人物的基礎(chǔ)上,再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和自己的思考設(shè)計對話腳本,對話腳本的設(shè)計要符合人物特點。
二、測試反饋
(一)必做
張立文教授認為:“ 21世紀人類所共同面臨的挑戰(zhàn)和沖突,概而言之,有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心靈和不同文明之間的五大沖突,并由此而引發(fā)了五大危機,如生態(tài)危機、社會危機、道德危機、精神危機、價值危機。它關(guān)系著人類的生命存在和利益?!睂Υ?,他提出了和生、和處、和立、和達、和愛的“五和”原理?;谀銓Ρ締卧难晕牡膶W習,寫出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二)選做:
本單元有不少經(jīng)典語句,經(jīng)歷史淘洗,至今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給我們啟迪。請摘選課文中的經(jīng)典語句并解釋意思,通過查找課外材料補充其他語句,制作“經(jīng)典語錄卡”,配上裝飾圖畫。班級評選出優(yōu)秀作品6個,張貼到班級宣傳欄。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