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節(jié)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
第1課時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
學習目標
核心素養(yǎng)
1.舉例說明種群、基因庫、基因頻率的概念,學會用數(shù)學方法討論基因頻率的變化。
2.結合教材闡明突變和基因重組是生物進化的原材料。
3.探究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
1.生命觀念:通過對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和物種形成相關知識的學習,進一步促進學生進化與適應觀的形成。
2.科學思維:通過樺尺蛾黑化和地雀喙的差異等實例,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運用推理、總結、歸納等一系列思維方法得出結論。
3.科學探究:“探究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和“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了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原理,增強了對自然現(xiàn)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社會責任:細菌的耐藥性形成等知識的學習使學生能參與到社會問題的討論中,能用所學知識解釋具體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
知識點一 種群和種群基因庫
1.種群概念和特點
(1)種群概念:生活在一定區(qū)域的同種生物全部個體的集合。
(2)種群特點
①種群中的個體并不是機械地集合在一起。
②一個種群其實就是一個繁殖的單位,雌雄個體可以通過繁殖將各自的基因遺傳給后代。
③種群在繁衍過程中,個體有新老交替,基因卻代代相傳。
2.種群基因庫和基因頻率
(1)基因庫: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這個種群的基因庫。
(2)基因頻率
①概念:在一個種群基因庫中,某個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數(shù)的比值。
②計算公式:基因頻率=×100%。
(1)一個湖泊中的全部魚是一個種群。(×)
(2)培養(yǎng)皿中由一種大腸桿菌形成的一個菌落是一個種群。(√)
(3)達爾文進化論以個體為單位研究,現(xiàn)代進化論以種群為單位研究。(√)
(4)一般情況下自交、隨機交配不會引起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5)種群的基因庫是一直不變的。(×)
知識點二 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和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1.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
(1)可遺傳變異的來源
(2)可遺傳變異的形成
基因突變產(chǎn)生的等位基因,通過有性生殖過程中的基因重組,可以形成多種多樣的基因型,從而使種群中出現(xiàn)多種多樣可遺傳的變異類型。
(3)可遺傳變異的特點:隨機性、不定向性。
(4)變異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對的,是由生物的生存環(huán)境決定的。
2.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
(1)實例分析(樺尺蛾體色進化)
(2)原理分析
(3)選擇的對象
①直接作用對象:個體的表型。
②間接作用對象:決定表型的基因型。
③根本作用對象:與表型相對應的基因。
(4)選擇的結果
①生物性狀上:朝有利變異方向不斷進化。
②基因上:種群基因頻率會發(fā)生定向改變。
(5)生物進化的實質(zhì):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群的基因頻率會發(fā)生定向改變,導致生物朝著一定的方向不斷進化。
(1)若生物進化了,種群基因頻率一定改變。(√)
(2)若種群基因頻率改變了,生物一定進化了。(√)
(3)突變、自然選擇、遷入遷出等會導致種群基因頻率改變。(√)
知識點三 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
1.原理:一般情況下,一定濃度的抗生素會殺死細菌,但變異的細菌可能產(chǎn)生耐藥性。在實驗室連續(xù)培養(yǎng)細菌時,如果向培養(yǎng)基中添加抗生素,耐藥菌有可能存活下來。
2.目的要求:通過觀察細菌在含有抗生素的培養(yǎng)基上的生長狀況,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
3.方法步驟
步驟1
分組、編號、作標記
用記號筆在培養(yǎng)皿的底部畫2條相互垂直的直線,將培養(yǎng)皿分為4個區(qū)域,分別標記為①~④
步驟2
接種
取少量細菌的培養(yǎng)液,用無菌的涂布器(或無菌棉簽)均勻地涂抹在培養(yǎng)基平板上
步驟3
自變量控制
用無菌的鑷子先夾取1張不含抗生素的紙片放在①號區(qū)域的中央,再分別夾取1張抗生素紙片放在②~④號區(qū)域的中央,蓋上皿蓋
步驟4
培養(yǎng)
將培養(yǎng)皿倒置于37 ℃的恒溫箱中培養(yǎng)12~16 h
步驟5
因變量觀測
觀察培養(yǎng)基上細菌的生長狀況以及紙片附近是否出現(xiàn)抑菌圈。如果有,測量、記錄抑菌圈的直徑,并取平均值
續(xù)表
步驟6
重復實驗
從抑菌圈邊緣的菌落上挑取細菌,接種到已滅菌的液體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重復步驟2~5。如此重復幾代,記錄每一代培養(yǎng)物抑菌圈的直徑
注意:實驗結束后,應將耐藥菌、培養(yǎng)基、紙片等進行高溫滅菌處理。
4.結果
在培養(yǎng)基上有(填“有”或“無”)細菌生長,在放有抗生素紙片的區(qū)域出現(xiàn)抑菌圈。連續(xù)培養(yǎng)幾代后,抑菌圈的直徑會變小。
5.結論
抗生素對細菌具有定向選擇作用。
1.為什么要從抑菌圈邊緣的菌落上挑取細菌?
提示:抗生素能夠殺死細菌,在抑菌圈邊緣抗生素濃度較低,可能存在具有耐藥性的細菌,因此要從抑菌圈邊緣的菌落上挑取細菌。
2.濫用抗生素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例如,有人生病時覺得去醫(yī)院很麻煩,就直接吃抗生素;有的禽畜養(yǎng)殖者將抗生素添加到動物飼料中。你認為這些做法會有什么后果?
提示:濫用抗生素會使病菌的抗藥基因不斷積累,抗藥性不斷增強,導致抗生素藥物失效。
3.在本實驗的培養(yǎng)條件下,耐藥菌所產(chǎn)生的變異是有利還是有害的?你怎么理解變異是有利還是有害的?
提示:有利的,基因突變具有隨機性和不定向性,突變的有利或有害取決于生物的生存環(huán)境,在本實驗的環(huán)境條件下,耐藥性細菌的存活率高,故耐藥菌所產(chǎn)生的變異為有利變異。有利于細菌的變異對人類是有害的,面對不同的主體,應辯證地看待變異的有利有害性。
1.(目標1)對種群概念的正確敘述是( )
A.不同空間中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
B.生活在一定區(qū)域的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
C.一片水田中的所有魚的總和
D.一個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有相互關系的動植物的總和
答案 B
2.(目標1)德國小蠊(二倍體)是常見的室內(nèi)昆蟲。隨機取樣的德國小蠊個體中,ss個體數(shù)為6,SS個體數(shù)為26,Ss個體數(shù)為18。則s的基因頻率為( )
A.0.26 B.0.3
C.0.46 D.0.58
答案 B
解析 s的基因頻率=×100%=×100%=30%。
3.(目標2)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基因突變產(chǎn)生新的等位基因
B.基因重組可以形成多種多樣的基因型,從而使種群中出現(xiàn)多種多樣可遺傳的變異類型
C.突變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絕對的,往往取決于生物的生存環(huán)境
D.生物突變的頻率很低,而且許多突變是有害的,所以不能夠作為生物進化的原材料
答案 D
解析 盡管自然條件下基因突變頻率很低,且大多數(shù)對生物有害,但由于種群的個體數(shù)量多,每個個體的細胞中都有成千上萬個基因,這樣每一代就會產(chǎn)生大量的突變,此外突變的有害和有利取決于生物的生存環(huán)境,所以突變可以為進化提供原材料,D錯誤。
4.(目標3)生物的變異可以為進化提供原材料。下列關于變異與進化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自然選擇直接選擇的是個體的表型
B.種群中控制某一性狀的全部等位基因的總和稱為基因庫
C.自然選擇導致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
D.樺尺蛾種群顏色的變化是一種適應性進化,這種適應性進化是自然選擇所造成的
答案 B
解析 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稱為這個種群的基因庫,B錯誤。
5.(目標1)某植物種群中,AA基因型個體占30%,aa基因型個體占20%,則:
(1)植物種群中的A、a基因頻率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
(2)若該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個體分別占________、________。這時,A、a的基因頻率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
(3)依據(jù)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這種植物是否發(fā)生了進化?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進化的基本單位是________,進化的原材料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供的,進化的實質(zhì)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55% 45%
(2)42.5% 32.5% 55% 45%
(3)沒有發(fā)生進化 種群的基因頻率沒有發(fā)生改變
(4)種群 突變和基因重組 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解析 (1)由題意可知,Aa基因型個體占50%,則A的基因頻率=30%+50%×=55%,a的基因頻率=1-55%=45%。
(2)(3)若該植物自交,后代中產(chǎn)生的基因型比例為:AA=30%+×50%=42.5%;aa=20%+×50%=32.5%;Aa=×50%=25%。此時A、a的基因頻率分別為A=42.5%+25%×=55%,a=1-55%=45%。通過計算可以發(fā)現(xiàn)前后代的基因頻率沒有發(fā)生改變,說明生物沒有發(fā)生進化。
題型一 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的相關計算
[例1] 蝸牛的有條紋(A)對無條紋(a)為顯性。在一個地區(qū)的蝸牛種群內(nèi),有條紋(AA)個體占55%,無條紋個體占15%,若蝸牛間進行自由交配得到F1,則A基因的頻率是( )
A.30% B.62%
C.60% D.70%
解題分析 根據(jù)題意可知,Aa個體占30%,則A的基因頻率為55%+30%×1/2=70%,a的基因頻率為15%+30%×1/2=30%,其自由交配后A、a基因頻率不變,D正確。
答案 D
[例2] 在一次紅綠色盲的調(diào)查中共調(diào)查男女各200名,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女性紅綠色盲基因的攜帶者15人,女性色盲5人,男性色盲11人。那么這個群體中紅綠色盲基因的頻率是( )
A.4.5% B.6%
C.9% D.7.8%
解題分析 由題意知,XBXb15人,XbXb5人,XbY 11人,所以基因b的數(shù)目=15×1+5×2+11×1=36個,因此,紅綠色盲基因的頻率=×100%=6%。
答案 B
[例3] 由于生存條件的改變,大熊貓已經(jīng)從食肉進化到以吃竹子為主的階段?,F(xiàn)有一個大熊貓種群,若基因B/b為一對位于常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已知該種群中B的基因頻率為80%,b的基因頻率為20%,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遺傳平衡狀態(tài)下,該種群中bb的頻率為40%
B.遺傳平衡狀態(tài)下,該種群中顯性個體中出現(xiàn)雜合個體的概率為32%
C.大熊貓從食肉進化到以吃竹子為主,內(nèi)因是生存斗爭的壓力
D.若群體中近親繁殖比例升高,則后代中純合子的比例會升高
解題分析 若B/b位于常染色體上,則遺傳平衡狀態(tài)下BB頻率為64%,Bb頻率為32%,bb頻率為4%,顯性個體中雜合概率為33.3%;進化的內(nèi)因是遺傳和變異,生存斗爭是進化的動力;近親繁殖意味著基因型相同的個體交配幾率增大,即自交比例增多,連續(xù)自交后代純合子比例升高。
答案 D
技法提升
有關基因頻率計算題的解法
(1)常染色體上基因頻率的計算
①已知各基因型及其個體的數(shù)量,求基因頻率。此類題型可用定義公式計算,即某基因的頻率=[(該基因純合子個體數(shù)×2+雜合子個體數(shù))÷(總個體數(shù)×2)]×100%。
②已知基因型頻率,求基因頻率。此類題型可以將百分號去掉,按定義公式計算或直接用“某基因的基因頻率=該基因純合子的百分比+雜合子百分比的1/2”來計算。如基因A的頻率=AA的頻率+1/2Aa的頻率,基因a的頻率=1-基因A的頻率。
(2)位于性染色體上基因頻率的計算
A的基因頻率=×100%,
a的基因頻率=×100%。
(N表示基因型的個體數(shù))
(3)遺傳平衡狀態(tài)下基因頻率的計算
①遺傳平衡狀態(tài)的條件
a.種群非常大。
b.種群中所有的雌雄個體間都能自由交配并產(chǎn)生后代。
c.沒有基因突變的發(fā)生。
d.沒有遷入和遷出。
e.沒有自然選擇(不同個體生存和繁殖的機會是相等的)。
②基因頻率與基因型頻率的計算公式
設A的基因頻率為p,a的基因頻率為q,則p+q=1。
雄配子
雌配子
A(p)
a(q)
A(p)
AA(p2)
Aa(pq)
a(q)
Aa(pq)
aa(q2)
即:AA的基因型頻率=p2,Aa的基因型頻率=2pq,aa的基因型頻率=q2。
③若已知AA的基因型頻率為m,則A的基因頻率為。
題型二 自然選擇與進化的關系
[例4] 根據(jù)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突變、重組和自然選擇都是定向的
B.生物進化的實質(zhì)是種群基因型頻率的改變
C.種群內(nèi)基因頻率的改變在世代間具有連續(xù)性
D.基因頻率的變化只受自然選擇的影響
解題分析 突變和重組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A錯誤;生物進化的實質(zhì)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B錯誤;種群中基因頻率的改變在世代間具有連續(xù)性,導致生物不斷進化,C正確;人工選擇、遷入遷出、突變等也會影響基因頻率的變化,D錯誤。
答案 C
[例5] 2015年4月14日《楚天都市報》報道:湖北爆發(fā)致命超級細菌,導致一名3歲男童死亡。超級細菌是指對多數(shù)抗生素耐藥的細菌,能讓抗生素失效造成人體嚴重感染。下列關于超級細菌的敘述不符合達爾文進化觀點的是( )
A.超級細菌對多數(shù)抗生素具有耐藥性,是抗生素不斷選擇的結果
B.細菌中原來就存在對抗生素具有耐藥性的個體
C.抗生素的選擇和細菌的變異都是定向的
D.新品種抗生素的使用會影響超級細菌的進化
解題分析 抗生素的選擇是人為條件下的選擇,是定向的,但細菌的變異是非定向的,C符合題意;細菌中本來就有對抗生素具有耐藥性的和不具有耐藥性的個體,在抗生素的使用過程中,具有耐藥性的細菌存活下來,并將這種耐藥性遺傳給下一代,不具有耐藥性的細菌死亡,所以超級細菌對多數(shù)抗生素具有耐藥性是抗生素不斷選擇的結果,A、B不符合題意;環(huán)境的定向選擇作用決定著生物進化的方向,當環(huán)境因素發(fā)生改變時,會影響生物進化的方向,所以新品種抗生素的使用會影響超級細菌的進化,D不符合題意。
答案 C
[基礎對點]
知識點一 種群和種群基因庫
1.下列有關種群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一個樹林中的全部杜鵑是一個種群
B.種群內(nèi)的個體彼此可以交配
C.種群是同種個體的機械集合
D.種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單位
答案 C
解析 生活在同一區(qū)域的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的集合叫作種群,種群中的個體并不是機械地集合在一起,一個種群其實就是一個繁殖的單位,雌雄個體通過繁殖將各自的基因遺傳給后代。
2.下列關于基因庫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一個種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這個種群的基因庫
B.生物個體會死亡,但基因庫卻因種群個體的繁殖而代代相傳
C.種群中每個個體都含有種群基因庫的全部基因
D.基因突變可改變基因庫的組成
答案 C
解析 基因庫是一個種群的全部個體所含的全部基因,由于不同個體之間在基因上具有差異,所以不可能每個個體都含有種群基因庫中的全部基因,A正確,C錯誤;種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單位,基因庫不會因個體死亡而消失,基因可以通過生殖而代代相傳,B正確;可遺傳的變異均可能改變基因庫的組成,D正確。
知識點二 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和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
3.在一個隨機交配的中等大小的種群中,經(jīng)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控制某性狀的基因型只有兩種:AA基因型的頻率為40%,Aa基因型的頻率為60%,aa基因型(致死型)的頻率為0。那么隨機交配繁殖一代后,AA基因型的個體占( )
A.49/91 B.49/100
C.11/20 D.11/17
答案 A
解析 A的基因頻率=AA%+Aa%,因此A的基因頻率為70%,a的基因頻率為30%,根據(jù)遺傳平衡定律,其隨機交配繁殖一代后,AA基因型頻率=70%×70%=49%,Aa的基因型頻率=2×70%×30%=42%,aa的基因型頻率=30%×30%=9%,其中aa為致死型,因此AA基因型的個體占=。
4.某豌豆的基因型為Aa,讓其連續(xù)自交三代(遺傳符合孟德爾遺傳定律),其第4代中的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變化情況是( )
A.基因頻率變化,基因型頻率不變
B.基因頻率不變,基因型頻率變化
C.兩者都變化
D.兩者都不變
答案 B
解析 自交不會改變基因頻率,但會改變基因型頻率。
5.如圖表示自Q點環(huán)境條件發(fā)生變化后,某個種群中A和a基因頻率的變化情況,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Q后基因A控制的性狀更加適應環(huán)境
B.P點時兩曲線相交,此時A和a的基因頻率均為50%
C.環(huán)境條件發(fā)生變化使得該種群產(chǎn)生了適應性變異
D.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了定向改變
答案 C
解析 Q后基因A的頻率逐漸升高,基因a的頻率逐漸降低,說明A控制的性狀更加適應環(huán)境,A正確;1對等位基因的頻率之和等于1,P點時兩曲線相交,說明A與a的基因頻率相等,均為50%,B正確;生物產(chǎn)生的變異是不定向的,在特定環(huán)境的選擇作用下,具有適應該環(huán)境的變異個體生存機會增多而被選擇下來得以生存,C錯誤。
6.假設某動物種群的基因庫中,B的基因頻率為0.8,b的基因頻率為0.2,若環(huán)境的選擇作用使B的基因頻率不斷降低,若干代后,B的基因頻率變?yōu)?.3,b的基因頻率變?yōu)?.7。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該動物種群發(fā)生了進化
B.該動物種群基因庫中基因B、b的產(chǎn)生最初來自基因突變
C.若干代后,該動物種群中一定形成了生物新類型
D.b基因控制的性狀更適應環(huán)境
答案 C
解析 由題意可知,該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了變化,因此該種群發(fā)生了進化,但不一定形成生物新類型,A正確,C錯誤;基因突變產(chǎn)生了等位基因,B正確;由題干可知,環(huán)境的選擇作用使B的基因頻率由0.8降為0.3,b的基因頻率由0.2變?yōu)?.7,所以b基因控制的性狀更適應環(huán)境,D正確。
7.下列關于種群基因頻率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基因頻率是指某基因的數(shù)目占種群所有基因總數(shù)的比例
B.基因的有利突變對種群的基因頻率一般無影響
C.若種群內(nèi)個體能隨機交配,則種群基因頻率保持穩(wěn)定
D.同一物種的兩個種群間的雙向遷移,可減小種群基因庫間的差異
答案 D
解析 基因頻率是指在一個種群基因庫中,某個基因占這個基因全部等位基因數(shù)的比例,A錯誤;基因的有利突變對種群的基因頻率有影響,B錯誤;若種群內(nèi)個體能隨機交配、種群非常大、沒有遷入和遷出、沒有自然選擇、基因不產(chǎn)生突變,則種群基因頻率保持穩(wěn)定,C錯誤。
8.某野生動物種群的棲息場所被兩條交叉的高速公路分割成4塊,由此形成4個完全獨立的種群。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這4個種群中發(fā)生的突變和基因重組對彼此的基因頻率均有影響
B.個體的遷入和遷出、出生和死亡不影響該種群的基因頻率
C.高速公路的開通會誘導4個種群發(fā)生不同的變異及進化
D.環(huán)境通過對不同表型個體的不同選擇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
答案 D
解析 不同種群形成不同的基因庫,每個獨立的、互不干擾的種群中發(fā)生的突變和基因重組對彼此的基因頻率均沒有影響,A錯誤;個體的遷入和遷出、出生和死亡會影響該種群的基因頻率,B錯誤;變異具有不定向性,且高速公路的開通不是誘導種群發(fā)生變異的因素,C錯誤。
知識點三 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
9.西班牙《趣味》月刊發(fā)表了文章——《昆蟲抗菌肽給細菌性疾病的防治帶來了希望》。文章稱隨著全球范圍內(nèi)抗生素的廣泛和大量應用,抗藥細菌不斷出現(xiàn),它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對抗生素產(chǎn)生抗性,抗生素在不久的將來有可能成為一堆廢物。請分析抗生素對細菌抗性的產(chǎn)生所起的作用( )
A.抗生素的不斷使用,使細菌逐漸適應而產(chǎn)生抗藥性
B.細菌的變異是不定向的,抗生素對細菌進行了定向選擇
C.細菌的變異是定向的,抗生素對細菌進行了定向選擇
D.抗生素使細菌產(chǎn)生了定向變異
答案 B
解析 變異是隨機的、不定向的,細菌原本就存在抗藥性個體,使用抗生素后,抗生素對抗藥性細菌進行了定向選擇。
[能力提升]
10.雄性藍孔雀尾屏很大,使其逃避天敵的能力下降。但這一特性對雌孔雀具有吸引力,使大尾屏個體的交配機會增加,并使該特性代代保留。下列相關敘述中錯誤的是( )
A.決定表型的基因可以隨著生殖而世代延續(xù)
B.種群在繁衍過程中,個體有新老交替,基因代代相傳
C.生物進化過程的實質(zhì)在于保存對環(huán)境更適應的性狀
D.雌孔雀對配偶的選擇也會影響種群基因頻率
答案 C
解析 生物進化的實質(zhì)是自然選擇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C錯誤;雌孔雀常常選擇大尾屏個體交配,會使后代中大尾屏基因頻率增加,而小尾屏個體由于交配機會少,小尾屏基因向后代傳遞的概率低,進而使后代小尾屏基因頻率降低,D正確。
11.下列關于基因頻率、基因型頻率與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在一個種群中,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的各種基因型頻率的改變說明物種在不斷進化
B.在一個種群中,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的各種基因型頻率之和為1
C.基因型為Aa的個體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種群中,A基因的頻率大于a基因的頻率
D.因紅綠色盲患者中男性數(shù)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體中紅綠色盲的基因頻率大于女性群體
答案 B
解析 基因頻率的改變才能說明物種在進化,A錯誤;Aa自交后代中,A的基因頻率等于a的基因頻率,C錯誤;紅綠色盲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原因是男性只要有一個色盲基因就表現(xiàn)患病,而女性只有同時具有兩個色盲基因才表現(xiàn)患病,色盲基因頻率在男女群體中是相同的,D錯誤。
12.有一個隨機交配的種群,在沒有遷移等條件下,該種群兩年內(nèi)基因型頻率的變化如下表,根據(jù)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在這兩年中,下列與這對基因有關的推斷正確的是( )
年份
AA(%)
Aa(%)
aa(%)
1
30
40
30
2
25
50
25
A.該種群將朝著Aa增多的方向進化
B.該種群沒有表現(xiàn)出生物的進化
C.該種群的生活環(huán)境有較大的變化
D.該種群將較容易發(fā)生基因突變
答案 B
解析 第1年A的基因頻率=30%+1/2×40%=50%,a的基因頻率=50%。第2年A的基因頻率=25%+1/2×50%=50%,a的基因頻率=50%??梢妰赡曛蠥和a的基因頻率沒有發(fā)生變化,故該種群沒有表現(xiàn)出生物進化。
13.前些年,隨著抗生素人均用量增多,細菌耐藥性也逐年提高。耐藥性一旦產(chǎn)生,藥物的治療作用就明顯下降。為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科研人員做了如下實驗。
步驟一:取少量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培養(yǎng)液,均勻涂抹在培養(yǎng)基平板上,再放上4片含有青霉素的圓形濾紙片,在適宜條件下培養(yǎng)12~16 h,濾紙片周圍出現(xiàn)抑菌圈。測量并記錄抑菌圈的直徑并取平均值,記為N1。
步驟二:從抑菌圈邊緣的菌落上挑取細菌,重復上述步驟,培養(yǎng)至第五代。測量并記錄每一代抑菌圈直徑的平均值,記為N2→N5。
請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
(1)細菌的耐藥性變異來源于________,細菌耐藥性逐年提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結果。
(2)根據(jù)抑菌圈大小可判定藥物的抑菌效果,抑菌圈越小,抑菌作用越________,隨著培養(yǎng)代數(shù)的增加,抑菌圈直徑從N1→N5會________。
(3)人類不斷研發(fā)新的抗生素,細菌對新藥的耐藥性也在不斷提高,甚至出現(xiàn)了無藥可治的“超級細菌”,請用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觀點解釋“超級細菌”出現(xiàn)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研人員從第五代抑菌圈邊緣挑取細菌接種,換用含有卡那霉素的濾紙片,重復培養(yǎng)5代;又在抑菌圈邊緣重新挑取細菌培養(yǎng),恢復使用青霉素濾紙片,測得抑菌圈直徑平均值為N11。實驗數(shù)據(jù)N11>N5,這一結果為我們防止“超級細菌”的出現(xiàn)提供的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基因突變 抗生素對細菌進行了定向選擇
(2)弱 逐漸變小
(3)抗生素的濫用,使耐藥菌生存和繁殖的機會增加,耐藥性基因在細菌種群中的基因頻率逐漸上升,耐藥性也不斷增強,形成“超級細菌”
(4)建立細菌耐藥預警機制,當細菌耐藥性超過一定程度時,及時更換抗生素類藥物,將細菌耐藥性控制在較低水平
解析 (1)細菌屬于原核生物,不能發(fā)生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其耐藥性變異來源于基因突變,由于抗生素對細菌進行了定向選擇,導致細菌耐藥性逐年提高。
(2)根據(jù)抑菌圈大小可判定藥物的抑菌效果,抑菌圈越小,抑菌作用越弱,隨著培養(yǎng)代數(shù)的增加,由于抗生素的定向選擇,抑菌圈直徑會逐漸變小。
14.回答下列有關生物進化的問題。
(1)圖1表示小島上蜥蜴新種形成的基本過程,X、Y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該小島上的蜥蜴原種由許多個體組成,這些個體的總和稱為________,這是生物進化的________。
(3)該小島上所有蜥蜴?zhèn)€體含有的全部基因,稱為該種群的________。
(4)小島上蜥蜴原種的腳趾逐漸出現(xiàn)兩種性狀,W代表蜥蜴腳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聯(lián)趾(趾間有蹼)基因。圖2表示這兩種性狀比例變化的過程。
①由于蜥蜴過度繁殖,導致____________加劇。
②小島上食物短缺,聯(lián)趾蜥蜴?zhèn)€體比例反而逐漸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圖2所示的過程說明,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引起不同性狀蜥蜴的比例發(fā)生變化,其本質(zhì)是因為蜥蜴群體內(nèi)的________發(fā)生了改變。
答案 (1)突變和基因重組 自然選擇
(2)種群 基本單位
(3)基因庫
(4)①生存斗爭?、诼?lián)趾型個體趾間有蹼,適合于游泳,可以從水中獲取食物。因此,在島上食物短缺時,聯(lián)趾個體的生存和繁殖機會較多(合理即可) ③基因頻率
解析 (1)蜥蜴原種產(chǎn)生了不同性狀是遺傳變異的結果;具有適應環(huán)境的性狀的個體生存下來和具有不適應環(huán)境的性狀的個體被淘汰是自然選擇的過程。
(2)種群指在一定時間內(nèi)占據(jù)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小島上蜥蜴原種的所有個體組成了種群,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2《遺傳與進化》一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第1課時學案設計,共36頁。
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2《遺傳與進化》一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學案,共14頁。
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2《遺傳與進化》一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學案設計,共17頁。學案主要包含了問題探討,思考·討論,探究·實踐,練習與應用,師問導學,過程評價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