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課是五年級上冊《地球表面的變化》單元的第7課。經(jīng)歷了前面6課的學習,學生分別從地球內部運動和地球外部力量兩個方面探究了影響地球表面變化的因素,認識了各種因素影響下形成的典型地形地貌。
本課是對本單元學習的綜合運用,也是對本單元學習的綜合評價。主要安排兩個內容:一是回顧與梳理本單元的學習內容,針對第一課填寫的班級記錄表中的“猜測”選項進行反思,比較學習前后認識的不同,幫助學生重建更為科學的解釋,感受自己在《地球表面變化》單元的學習中獲得的成長;二是探索植被對侵蝕的影響。作為大自然的主要成員,人類的活動也影響著地表的變化。通過模擬實驗,引導學生認識到植被覆蓋可以減少外力對土地的侵蝕,從而關注人類為防止水土流失,保護土地不被破壞而采取的各種措施,將科學知識和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聯(lián)系起來。
【學生分析】
通過前面6課的學習,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得到激發(fā),隨著探究活動的不斷深入,獲得了更全面、更豐富的學習體驗。對于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及其形成原因有了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在本課的學習中,學生將回顧本單元學習的內容,運用學到的科學知識對典型的地形地貌形成原因再次做出解釋。最后,學生還要通過對比實驗,探索植被對侵蝕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愛護植物、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地球內部力量如地殼運動產生的力,與外部因素如風、水等,都會影響地球表面的形態(tài)。
2.斜坡上有無植被會影響土地被侵蝕的程度。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回顧并梳理出影響地球表面變化的因素。
2.能夠通過對比實驗,研究植被對侵蝕影響。
科學態(tài)度目標
愿意交流、表達自己的觀點。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意識到各種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態(tài)的過程中也會影響人類的生產生活,人類自身的活動也在改變著地表的形態(tài),我們要盡量減少土地遭受侵蝕。
【教學重難點】
重點:對本單元所學知識進行歸納和反思,建構科學解釋;知道斜坡上有無植被會影響土地被侵蝕的程度。
難點:控制變量完成探索植被對侵蝕的影響。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濕潤且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覆蓋的土、一側有孔的長方形塑料水槽、礦泉水瓶、水、抹布、實驗記錄單。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班級記錄大表。
【教學過程】
一、聚焦:舊知導入
本單元中我們學習了哪些影響地形地貌變化的因素?現(xiàn)在就讓我們對所學習的有關科學知識進行回顧和梳理。
二、探索
(一)回顧與梳理
1.觀察自己的活動記錄單以及圖片,思考哪些因素會影響地球表面的變化?
2.暫停視頻,學生對每一幅圖中的地形地貌形成原因進行解釋
3.小結通過對這5張圖片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火山、地震是來自地球內部的運動,它們對地形地貌的塑造是猛烈的、突然的,可以在瞬間使地形地貌發(fā)生較大的改變;風和水的作用則是來自地球外部的力量,這種力量對地形地貌的塑造是緩慢的、短時間內不易察覺的。
我們把地面的巖石、沙土在水、風、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壞和搬走的現(xiàn)象叫做侵蝕。
(二)探索植被對侵蝕的影響
1. 探討:
我們知道了雨水對土地具有侵蝕作用,那么怎樣可以減少雨水對土地的侵蝕呢?植樹造林真的可以減少侵蝕對地表的影響嗎?怎樣證明你們的觀點呢?讓我們來做一個實驗。
2.設計實驗。學生設實驗方案,確定實驗中的相同條件、不同條件和注意事項。
不同條件:一個有植物覆蓋,一個沒有植物覆蓋。
相同條件:同樣的小山丘模型,同樣的降雨量,同樣的“降雨”高度。
3.教師要再次強調實驗的公平性和操作的規(guī)范性,以及學生需要收集什么證據(jù)來證明自己的假設。
4.觀看實驗視頻,學生實驗,完成實驗記錄。
三、研討
1.當水流過有植物覆蓋的小山丘時,會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為什么?
2.通過今天的實驗,你有什么想法?
3.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你對影響地表變化的因素有哪些新的認識?
四、拓展
了解更多防治人為水土流失的措施。
這是一份科學五年級上冊7.總結我們的認識公開課教學設計及反思,共5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影響地表變化的因素,探索植物對侵蝕的影響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小學科學7.總結我們的認識教學設計,共25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簡析,學生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活動手冊使用說明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小學科學教科版 (2017)五年級上冊5.擺的快慢教案及反思,共5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簡析,學生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