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物質(zhì)的量相關(guān)概念的關(guān)系:
2.物質(zhì)的量在化學方程式計算中的應用:
化學方程式 2H2 + O2 eq \(=====,\s\up7(點燃)) 2H2O(g)
計量數(shù)之比: 2 ∶ 1 ∶ 2
物質(zhì)微粒數(shù)之比: 2 ∶ 1 ∶ 2
擴大NA: 2NA ∶ NA ∶ 2NA
物質(zhì)的量之比: 2 ml ∶ 1_ml ∶ 2_ml
eq \a\vs4\al(標準狀況下,體積之比) : 44.8 L ∶ 22.4_L ∶ 44.8_L
eq \a\vs4\al(相同狀況下,體積之比) : 2 ∶ 1 ∶ 2
1.(知識關(guān)聯(lián))“化學反應前后質(zhì)量是守恒的,那么物質(zhì)的量也肯定守恒”,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
提示:不對。化學方程式中各物質(zhì)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各物質(zhì)的化學計量數(shù)之比,所以,化學反應后物質(zhì)的量可能增大,可能減小,也可能不變。
2.(情境思考)甲、乙兩位同學就物質(zhì)的量應用于化學方程式計算,產(chǎn)生了以下討論:
你同意哪位同學的說法?舉例說明。
提示:甲、乙兩位同學的觀點均不全面。若題目所給物質(zhì)的物理量單位不一致,換算成同一個單位,有時顯得很煩瑣,這時只要做到各個量的單位“上下一致,左右相當”即可。如:
物質(zhì)的量在化學方程式計算中的應用
1.計算步驟:
2.有關(guān)物質(zhì)的量的計算中的“三個規(guī)范”:
(1)書寫規(guī)范:各種符號的書寫要規(guī)范,大寫字母與小寫字母的意義各不相同。如“M”表示摩爾質(zhì)量,而“m”表示質(zhì)量,“N”表示微粒數(shù),而“n”表示物質(zhì)的量。
(2)符號規(guī)范:
①設(shè)未知數(shù)直接用各物理量的符號表示,且要注明物質(zhì)(或粒子)的符號。如設(shè)參加反應HCl溶液的體積為V[HCl(aq)]。
②各物理量及單位、物質(zhì)的名稱、公式等盡量用符號表示。如已知NaOH溶液的體積和物質(zhì)的量濃度,求NaOH溶液的質(zhì)量時就寫成:m(NaOH)=c(NaOH)×V[NaOH(aq)]×M(NaOH)。
(3)單位規(guī)范:把已知量代入計算式中計算時都要帶單位且單位要統(tǒng)一。
(思維升華)觀察化學方程式及各物質(zhì)對應的物理量,思考并回答相關(guān)問題。
Zn + 2HCl === ZnCl2 + H2↑
65 g 2 ml 1 ml 22.4 L
m(Zn) n(HCl) n(ZnCl2) V(H2)
則有 eq \f(65 g,m(Zn)) = eq \f(2 ml,n(HCl)) = eq \f(1 ml,n(ZnCl2)) = eq \f(22.4 L,V(H2)) ,
(1)為什么利用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時,同一種物質(zhì)的單位必須統(tǒng)一,而不同的物質(zhì)則不必統(tǒng)一?(證據(jù)推理與模型認知)
提示:同一種物質(zhì)用不同的物理量表示時,比例是相同的。例如1 ml鋅和65 g鋅完全相同。
(2)判斷上述反應是在常溫常壓下發(fā)生嗎?說明你的判斷理由。(證據(jù)推理與模型認知)
提示:不是。因為在計算中1 ml氫氣的體積是22.4 L,說明一定不是在常溫常壓下進行的。
【合作探究】
(教材二次開發(fā))教材中描述的化學反應中的計量關(guān)系如下:
eq \b\lc\ \rc\}(\a\vs4\al\c1(微粒數(shù),,質(zhì)量,,標準狀況下,,氣體體積,,物質(zhì)的量,,濃度與體積)) eq \a\vs4\al(已知,物質(zhì)) —— eq \a\vs4\al(物質(zhì)的,,量之比) —— eq \a\vs4\al(未知,物質(zhì)) eq \b\lc\{(\a\vs4\al\c1(微粒數(shù),,質(zhì)量,,標準狀況下,,氣體體積,,物質(zhì)的量,,濃度與體積))
根據(jù)如上計量關(guān)系,某同學計算用鋅與鹽酸反應制得標準狀況下的氫氣4.48 L,需2 ml·L-1的鹽酸多少mL?解法如下:
Zn+ 2HCl===ZnCl2+ H2↑
1 L 22.4 L
V[HCl(aq)] 4.48 L
eq \f(1 L,22.4 L) = eq \f(V[HCl(aq)],4.48 L) ,
V[HCl(aq)]= eq \f(1 L×4.48 L,22.4 L) =0.2 L
其中鹽酸的體積為1 L,是根據(jù)HCl的化學計量數(shù)是2 ml,然后根據(jù)V=n/c,即V= eq \f(2 ml,2 ml·L-1) =1 L。
請你判斷上述計算過程有無錯誤?若有,錯在哪里?為什么?(證據(jù)推理與模型認知)
提示:有錯誤。其中鹽酸的體積與氫氣的體積換算關(guān)系不對。正確的解法應是氫氣的體積與HCl的物質(zhì)的量的換算關(guān)系,然后根據(jù)氫氣的體積求出HCl的物質(zhì)的量,然后再根據(jù)濃度求出需要的鹽酸的體積。
【典例】將20 g含雜質(zhì)25%的大理石(雜質(zhì)與鹽酸不反應)投入150 mL鹽酸中恰好完全反應,計算:
(1)反應生成的CO2的體積(標準狀況);
(2)原鹽酸中HCl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
【解題指南】解答本題需要注意理解以下兩個方面:
(1)代入化學方程式的必須是純凈物的量。
(2)明確相關(guān)的物理量和計算方法,利用相關(guān)的化學方程式計算。
【解析】n(CaCO3)= eq \f(20 g×(1-25%),100 g·ml-1) =0.15 ml。
CaCO3 + 2HCl===CaCl2+H2O+CO2↑
1 ml 2 ml 22.4 L
0.15 ml n(HCl) V(CO2)
eq \f(1 ml,0.15 ml) = eq \f(2 ml,n(HCl)) = eq \f(22.4 L,V(CO2))
故:n(HCl)=0.3 ml,V(CO2)=3.36 L,
c(HCl)= eq \f(0.3 ml,0.15 L) =2 ml·L-1。
答案:(1)3.36 L (2)2 ml·L-1
【規(guī)律方法】物質(zhì)的量在化學方程式計算中應用的注意事項
(1)化學方程式中各物質(zhì)的化學計量數(shù)之比等于各物質(zhì)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而非質(zhì)量之比。
(2)計算時,各種物質(zhì)不一定都用物質(zhì)的量表示,也可以用質(zhì)量表示,氣態(tài)物質(zhì)還可以用體積表示,但要注意物質(zhì)的量與其他各物理量之間的換算關(guān)系;只要做到“上下一致,左右相當”即可。
已知:①碳酸鈉高溫下不分解;②碳酸氫鈉受熱發(fā)生分解反應:2NaHCO3 eq \(=====,\s\up7(△)) Na2CO3+H2O+CO2↑。充分加熱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混合物19 g,完全反應后固體質(zhì)量減輕了3.1 g,求:
(1)原混合物中碳酸鈉的質(zhì)量是________ g。
(2)在剩余固體中,加入過量鹽酸,反應后放出二氧化碳的體積(標準狀況)是________ L。
【解析】(1)設(shè)混合物中碳酸氫鈉的質(zhì)量為m,則:
2NaHCO3 eq \(=====,\s\up7(△)) Na2CO3+H2O+CO2↑ Δm
168 g 106 g 62 g
m 3.1 g
故m= eq \f(3.1 g,62 g) ×168 g=8.4 g,
則碳酸鈉的質(zhì)量為19 g-8.4 g=10.6 g。
(2)剩余固體為碳酸鈉,質(zhì)量為19 g-3.1 g=15.9 g,物質(zhì)的量為 eq \f(15.9 g,106 g·ml-1)
=0.15 ml,根據(jù)碳原子守恒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物質(zhì)的量為0.15 ml,標準狀況下的體積為0.15 ml×22.4 L·ml-1 =3.36 L 。
答案:(1)10.6 (2)3.36
三言兩語話重點
化學方程式中各物質(zhì)的化學計量數(shù)之比=各物質(zhì)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各物質(zhì)構(gòu)成粒子的粒子數(shù)之比=相同條件下的氣體的體積之比。
1.(2021·蘇州高一檢測)為測定K2SO4溶液的濃度,取25.00 mL待測溶液,向其中加入過量的BaCl2溶液,充分反應后過濾并干燥,得到BaSO4沉淀1.165 g,則該K2SO4溶液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為( )
A.0.200 0 ml·L-1 B.0.100 0 ml·L-1
C.0.500 0 ml·L-1 D.0.020 0 ml·L-1
【解析】選A。發(fā)生反應方程式為K2SO4+BaCl2===BaSO4↓+2KCl,n(BaSO4)= eq \f(m,M) = eq \f(1.165 g,233 g·ml-1) =0.005 ml,n(K2SO4)=0.005 ml,c(K2SO4)= eq \f(n,V)
= eq \f(0.005 ml,0.025 L) =0.200 0 ml·L-1,A項正確。
2.(2021·無錫高一檢測)某物質(zhì)的量濃度為0.05 ml·L-1的金屬氯化物溶液
20 mL,恰好與20 mL 0.15 ml·L-1的AgNO3溶液完全反應,則該氯化物中金屬的化合價為( )
A.+1 B.+2 C.+3 D.+4
【解析】選C。設(shè)該金屬氯化物為AClx,與AgNO3反應的關(guān)系為AClx~xAgNO3, eq \f(1,0.05×0.02) = eq \f(x,0.15×0.02) ,得x=3,則A的化合價為+3價,C項正確。
3.(2021·常州高一檢測)CuCO3和CuCO3·Cu(OH)2的混合物34.6 g,可恰好完全溶解于300 mL 2 ml·L-1的鹽酸中,若加熱分解等量的這種混合物可得CuO的質(zhì)量是( )
A.16 g B.19.2 g C.24 g D. 30.6 g
【解析】選C。CuCO3和CuCO3·Cu(OH)2溶于HCl,生成CuCl2,由氯守恒知,n(HCl)=2 ml·L-1×0.3 L = 0.6 ml,n(Cu)=0.3ml,加熱分解時,所得n(CuO)=0.3 ml,m(CuO)=0.3 ml×80 g·mL-1=24 g,C項正確。
【補償訓練】
1.(2021·南通高一檢測)為測定某銅器表面Cux(OH)yClz(Cu為+2價,x、y、z為正整數(shù))的組成,現(xiàn)進行如下實驗:取少量Cux(OH)yClz,將其完全溶解于稀硝酸中,將所得溶液分成兩等份。向其中一份滴加足量AgNO3溶液,將所得沉淀過濾、洗滌、干燥,得到固體0.143 5 g。向另一份中加入0.100 0 ml·L-1EDTA(已知Cu2+與EDTA反應的化學計量數(shù)比為1∶1),恰好完全反應時消耗EDTA 20 mL。則Cux(OH)yClz的化學式中y的值為( )
A.1 B.2 C.3 D.4
【解析】選C。n(Cl-)= eq \f(m,M) = eq \f(0.143 5 g,143.5 g·ml-1) =0.001 ml,n(Cu2+)=n(EDTA)=0.1 ml·L-1 ×0.020 L = 0.002 ml,n(Cl-)∶n(Cu2+)=0.001 ml∶0.002 ml =1∶2,由電荷守恒有2c(Cu2+)=c(OH-)+c(Cl-),c(OH-) =0.003 ml,x∶y∶z=0.002∶0.003∶0.001=2∶3∶1,y=3,C項正確。
2.將28 g鐵粉放入100 mL 0.1 ml·L-1的CuSO4溶液中,充分反應后析出的銅的質(zhì)量為( )
A.32 g B.6.4 g C.0.64 g D.3.2 g
【解析】選C。n(Fe)= eq \f(28 g,56 g·ml-1) =0.5 ml,n(CuSO4)=0.100 L×0.1 ml·L-1=0.01 ml,由CuSO4+Fe===FeSO4+Cu,可知Fe過量,所以應該按照CuSO4的量進行計算。n(Cu)=n(CuSO4)=0.01 ml,m(Cu)=0.01 ml×64 g·ml-1=
0.64 g。
3.在催化劑存在下發(fā)生反應:4NH3+5O2 eq \(=====,\s\up7(Pt),\s\d5(△)) 4NO+6H2O,完成下列計算:10 ml NH3和10 ml O2反應生成8 ml NO,過量的氨溶于產(chǎn)物水中成為氨水,則該氨水中氨的質(zhì)量分數(shù)是多少?
【解析】設(shè)參加反應的氨氣為n ml、生成的水為b ml,則:
4NH3+5O2 eq \(=====,\s\up7(Pt),\s\d5(△)) 4NO + 6H2O
4 ml 4 ml 6 ml
n ml 8 ml b ml
所以4∶4=n ml∶8 ml,解得n=8,
4∶6=8 ml∶b ml,解得b=12,
故剩余氨氣為10 ml-8 ml=2 ml,
所得氨水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 eq \f(2 ml×17 g·ml-1,2 ml×17 g·ml-1+12 ml×18 g·ml-1) ×100%=13.6%。
答:該氨水中氨的質(zhì)量分數(shù)是13.6%。
答案:13.6%
4.(2021·蘇州高一檢測)摩爾鹽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化學組成可表示為x(NH4)2SO4·yFeSO4·zH2O。為確定摩爾鹽的組成,進行如下實驗:
步驟一:稱取一定量的新制摩爾鹽,溶于水配制成100.00 mL溶液A。
步驟二:準確量取25.00 mL溶液A,加入足量BaCl2溶液,充分反應后過濾、洗滌、干燥,得白色固體2.330 g。
步驟三:另取25.00 mL溶液A,加入0.050 00 ml·L-1KMnO4酸性溶液,發(fā)生反應:
Fe2++MnO eq \\al(\s\up1(-),\s\d1(4)) +H+―→Fe3++Mn2++H2O(未配平)。當兩者恰好完全反應時,消耗KMnO4溶液的體積為20.00 mL。
(1)步驟一中,必須使用到的玻璃儀器有玻璃棒、膠頭滴管、燒杯和__________。
(2)檢驗溶液A中含有NH eq \\al(\s\up1(+),\s\d1(4)) 的實驗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驟二中,證明所加BaCl2溶液已經(jīng)過量的實驗方法為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過計算確定摩爾鹽中x∶y的值(寫出計算過程)。
【解析】(1)配制溶液需要用到一定規(guī)格的容量瓶。(2)NH eq \\al(\s\up1(+),\s\d1(4)) 的檢驗:加入OH-與NH eq \\al(\s\up1(+),\s\d1(4)) 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生成NH3,NH3是唯一的堿性氣體,通過石蕊、酚酞或pH試紙來測定氣體是否顯堿性,從而來判斷NH eq \\al(\s\up1(+),\s\d1(4)) 的存在。(3)當加入BaCl2已過量時,說明溶液中已沒有SO eq \\al(\s\up1(2-),\s\d1(4)) ,故再加入BaCl2時,將看不到BaSO4白色沉淀。(4)步驟二中,加入BaCl2生成的白色固體為BaSO4,通過BaSO4可以計算出100 mL中SO eq \\al(\s\up1(2-),\s\d1(4)) 的物質(zhì)的量。步驟三,通過酸性KMnO4的消耗量,可以計算出Fe2+的物質(zhì)的量。x(NH4)2SO4·yFeSO4·zH2O中“x+y”表示SO eq \\al(\s\up1(2-),\s\d1(4)) 的物質(zhì)的量,“y”表示Fe2+的物質(zhì)的量,由此可以解出x、y。
答案:(1)100 mL容量瓶
(2)向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加熱,產(chǎn)生的氣體若能使?jié)駶櫟募t色石蕊試紙變藍,則說明溶液中有NH eq \\al(\s\up1(+),\s\d1(4))
(3)取上層澄清溶液,繼續(xù)加入BaCl2溶液,若不出現(xiàn)白色沉淀,則說明所加BaCl2已經(jīng)過量
(4)25.00 mL 溶液中,
n(SO eq \\al(\s\up1(2-),\s\d1(4)) ) =n(BaSO4)= eq \f(2.330 g,233 g·ml-1) =0.01 ml
5Fe2+~MnO eq \\al(\s\up1(-),\s\d1(4))
25.00 mL溶液中,
n(Fe2+)=5×0.050 00 ml·L-1×20.00×10-3 L = 0.005 ml
n(SO eq \\al(\s\up1(2-),\s\d1(4)) )=x+y=0.01 ml
由n(Fe2+)=y(tǒng)=0.005 ml,得x=0.01 ml-0.005 ml=0.005 ml
x∶y=0.005 ml∶0.005 ml=1∶1
這是一份高中化學蘇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第二單元 溶液組成的定量研究第二課時導學案,共8頁。
這是一份化學必修 第一冊第一單元 研究物質(zhì)的實驗方法第2課時學案及答案,共15頁。學案主要包含了幾種常見離子的檢驗,焰色反應 物質(zhì)組成元素的檢驗,物質(zhì)性質(zhì)和變化的探究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0-2021學年第二單元 溶液組成的定量研究第1課時學案及答案,共13頁。學案主要包含了物質(zhì)的量濃度,一定物質(zhì)的量濃度的溶液配制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