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括分析題是高考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高考往往采用客觀選擇題(4選1)的形式,全國卷的題干術語往往是“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且往往從人物、時間、地點、詞義、關系、依據(jù)與結論等角度進行設誤,回避簡單的翻譯錯誤,以曲解文意為主要設誤點,難度略有增加。
因為選項命制的特點是采用“概括+分析”的形式,常常是先對人物某一方面(性格或事跡)做簡明扼要的歸納,分析是對概括的陳述、解釋,多以事例為主。設誤可能在“概括”部分,也可能在“分析”部分。選項“分析”部分文字較多,信息量較大,往往是文中多處文句的綜合,因此應將“分析”部分切片,層層比對,便于化整為零,逐一攻破。
課文回扣·規(guī)律總結
一、梳理角度:篩選文中信息
由于文言文通常言簡而意豐,所以文章中所涉及的內(nèi)容還是比較多的,信息量也較大,那么對于特定的指向性問題,如何在全文中篩選出所需要的信息就尤為重要。
課文范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寫了有人突然看見小孩將要掉進井里的事情,其主要的目的是論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并且在此基礎上,提出人要有“四端”,進而論述“四端”對為人處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所以主要信息應該就是文中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和關于“四端”作用的句子。
二、梳理角度:歸納概括綜合
(1)概括形象特點??煞譃槿宋镄蜗筇攸c和事物形象特點。
(2)概括情感態(tài)度。情感態(tài)度是對所述事件或所說道理進行綜合的判斷和推理,它是文言文整體閱讀中的重點、難點。文言文中作者情感態(tài)度的表述常常借助文言虛詞來表達,如“耳、耶、焉、豈、其、哉、為、乎、矣”等語氣詞,或批判或贊賞或置疑,考生要結合具體的語境用心揣摩。
課文范例:《十二章》第十一章中,通過孔子和子貢的對話,可以看出孔子對待“恕”的態(tài)度,篩選的關鍵點是“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有表示孔子態(tài)度的語氣詞“乎”。
(3)探尋事件原因。原因與結果是無法割裂開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種結果或引起另一事情發(fā)生的條件。就文言文中某一現(xiàn)象或結果要求考生結合文本追溯原因幾乎適用于所有類型的文言文本,應引起重視。
課文范例:《兼愛》中,作者提出天下混亂的原因是“不相愛”,然后通過層層分析得出“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從而證明了“不相愛”這一原因的正確性。
(4)提煉作者觀點?!胺治龈爬ㄗ髡咴谖闹械挠^點態(tài)度”是文言文閱讀考查的最高層次。在一般的記敘類文言文中,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往往沒有明確說出來,我們要通過對人物的描寫、人物的主次關系,對事件的敘述、詳略的安排等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愛還是憎,作品的傾向是肯定還是否定,寫作意圖是歌頌贊揚還是鞭撻諷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讀者吸取什么教訓還是獲得什么啟示。對于議論類文言文而言,作者往往圍繞一個中心來展開內(nèi)容或闡發(fā)觀點。因而閱讀時,把握文本的中心內(nèi)容是理解作者觀點和態(tài)度的關鍵。
課文范例:《大學之道》中,作者強調(diào)“修身為本”,提綱挈領地論說了“三綱”“八目”的體系,從而表明了如何達到“天下平”的觀點。
(5)探究寫作目的。寫作目的(或?qū)懽饕鈭D)就是作者寫作文章的出發(fā)點,即作者通過寫作活動來實現(xiàn)文章的社會價值。此類題型常見于帶有議論色彩的闡釋類文言文本。
課文范例:《兼愛》中,作者先指出議論的焦點:“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然后從三個方面分別論述亂“皆起不相愛”;再通過對比指出,如果“天下兼相愛”,“則天下治”;最后順理成章得出結論:“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睆亩砻髁藢懽髂康?。
典例探究·遷移運用
(2020·天津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目。
(一)
吾家在唐為輔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載令聞。念后世不可事偽國、茍富貴,以辱先人,始棄官不仕。1東徙渡江,夷于編氓。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鄉(xiāng),家法凜然,久而弗改。宋興,海內(nèi)一統(tǒng),陸氏乃與時俱興,百余年間文儒繼出,有公有卿,子孫宦學相承,復為宋世家,亦可謂盛矣!
然游于此切有懼焉,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約,而敗于奢靡。游童子時,先君諄諄為言,太傅①出入朝廷四十余年,終身未嘗為越產(chǎn);家人有少變其舊者,輒不懌;晚歸魯墟,舊廬一椽不可加也。楚公②少時尤苦貧,革帶敝,以繩續(xù)絕處。秦國夫人③嘗作新襦,積錢累月乃能就,一日覆羹污之,至泣涕不食。姑嫁石氏,歸寧,食有籠餅,亟起辭謝曰:“昏耄不省是誰生日也?!弊笥一蚰湫Α3珖@曰:“吾家故時, 數(shù)日乃啜羹,歲時或生日乃食籠餅,若曹豈知耶?”是時楚公見貴顯,顧以啜羹食餅為泰,愀然嘆息如此。2游生晚,所聞已略;然少于游者,又將不聞。而舊俗方以大壞,厭藜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為諱。使不聞,此風放而不還,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淪于市井、降于皂隸者矣。復思如往時安樂耕桑之業(yè)、終身無愧悔,可得耶?3
嗚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nóng),亦命也。若夫撓節(jié)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子孫戒之,尚無墜厥初。
(節(jié)選自宋·陸游《放翁家訓·序》)
【注】①太傅:陸游的高祖。②楚公:陸游的祖父。③秦國夫人:陸游的祖母。
(二)
出作入息,農(nóng)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貿(mào)遷有無,商之治生也;膏油繼晷,士之治生也。然士為四民之首,尤當砥礪表率,效古人體天地、育萬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丈夫哉!4
治生非必營營逐逐、妄取于人之謂也。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議、幽有鬼神,于心不安,況其禍有不可勝言者矣,此豈善治生歟?5
夫儉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養(yǎng),一以節(jié)省為本,不可過多。寧使家有贏余,毋使倉有告匱。且奢侈之人,神氣必耗,欲念熾而意氣自滿,貧窮至而廉恥不顧。儉之不可忽也若是夫!
(節(jié)選自宋·葉夢得《石林治生家訓要略》)
文化理解與傳承——把握思想內(nèi)容
1.陸家“棄官不仕”的原因是什么?從中看出陸家的家風是什么?
【明確】原因:擔心后世子孫侍奉偽朝,茍且地貪圖富貴,羞辱先人名聲。家風:廉直忠孝,淡泊名利,注重節(jié)操。
2.畫線語句寫了一件什么事?從中看出陸家的家風是什么?
【明確】小姑回娘家后見到籠餅,以為是誰過生日,進而引發(fā)了楚公的感慨。反映陸家節(jié)儉的風氣,并注意傳承這種風氣。
3.畫線語句流露出什么情感?表明了作者什么觀點?
【明確】流露出對節(jié)儉家風得不到傳承的擔憂和惋惜之情;表明了作者對儉樸家風的認可和良好家風應該繼續(xù)傳承的觀點。
4.理解畫線句子的含意,分析作者衡量士人、大丈夫的標準是什么?
【明確】自我勉勵,甘當表率,效仿古人,體察天地萬物的志向,至少從事一種生計。
5.從這一段文字來看,作者認為應該如何“治生”?
【明確】不蠅營狗茍,不盲目攀比,不損人利己。
實踐演練·素養(yǎng)提升
1.文中寫高祖終身未曾積累更多的財產(chǎn),晚年時回到魯墟老家,舊房子連一根椽子也沒有增加;祖父楚公少年時尤其貧苦,衣帶破舊,就用繩子接續(xù)斷裂處等事是為了表現(xiàn)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現(xiàn)陸游所說的“常成于困約”,即天下之事,常常在困頓貧乏中成功,而在奢侈享受中失敗。
2.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 不恰當?shù)囊豁検? )
A.陸游緬懷了舊時家風,針對當時有族人貪圖享樂的現(xiàn)象,表達了對家風難繼的憂慮。
B.葉氏家訓告誠族人應該節(jié)制欲望,謙遜恭謹,修身養(yǎng)性,以利于守家治生。
C.陸氏家族復興,緣于堅守家風;葉氏族人以先祖中的士農(nóng)工商為榜樣,各安其分。
D.陸文借祖先的實例闡明家訓的主旨,葉文通過假設來論說不善治生的危害。
【解析】選C。C項,“葉氏族人以先祖中的士農(nóng)工商為榜樣,各安其分”錯誤,原文“出作入息,農(nóng)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貿(mào)遷有無,商之治生也;膏油繼晷,士之治生也。然士為四民之首,尤當砥礪表率,效古人體天地、育萬物之志”,只是列舉了農(nóng)工商士四種人的不同謀生辦法,他們家實際上是士族,因此不是“以先祖中的士農(nóng)工商為榜樣”。
3.請概括陸游、葉夢得二人對家風的要求有何異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陸游文中“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約,而敗于奢靡”“而舊俗方以大壞,厭藜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為諱。使不聞,此風放而不還,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淪于市井、降于皂隸者矣”,與葉夢得文中“夫儉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養(yǎng),一以節(jié)省為本,不可過多”,都提倡子弟要節(jié)儉用度,不可追求奢靡享受。
陸游提到“若夫撓節(jié)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即以改變節(jié)操營利為恥;而葉夢得認為在謀生時“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議、幽有鬼神,于心不安,況其禍有不可勝言者矣”,要正直誠信,不能損人利己;二人都認為不能為了追求利益就放棄道德準則,營營逐利。
不同處在于,陸游更注重“念后世不可事偽國、茍富貴,以辱先人,始棄官不仕”“若夫撓節(jié)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子孫戒之,尚無墮厥初”,即重視子弟要堅守節(jié)操道義,這是保持家風不墮的要務。
而葉夢得則更注重“士為四民之首,尤當砥礪表率,效古人體天地、育萬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大丈夫哉”,即要求子孫必須要懂得經(jīng)營家業(yè),有謀生之計,做世人表率。
答案:陸側重有氣節(jié),道義,葉側重做世人治生表率。兩人都認為要節(jié)儉,不能營營逐利。
附【譯文】
(一)
我家在唐朝做過宰相的一共有六人,都廉潔正直、忠誠孝順,世代流傳下美好的名聲。想到后世子孫不能夠侍奉偽朝,茍且地貪圖富貴,因而羞辱先人名聲,便棄官不入仕。向東遷徙渡過長江,淪為一般老百姓。孝順友愛的品行在家中推行,忠誠守信的名聲在鄉(xiāng)里顯揚,家法令人敬畏,很久都沒有改變。宋朝興起后,天下一統(tǒng),陸家于是與時代一道興盛,此后百余年間,文豪名儒相繼出現(xiàn),或位列三公,或官拜九卿,子孫也都致力于仕途或潛心于治學,代代相承,從此,又成為宋朝世家大族,可以說是昌盛無比了。
然而我對于這種情況私下里仍有懼意,天下之事,常常在困頓貧乏中成功,而在奢侈享受中失敗。我在童子時,先父曾諄諄教導說,太傅出入朝廷四十多年,終身未曾積累更多的財產(chǎn);如果家里有人稍微改變他的舊制,(太傅)就很不高興;晚年時回到魯墟老家,舊房子連一根椽子也沒有增加(就繼續(xù)居住)。祖父楚公少年時尤其貧苦,衣帶破舊,就用繩子接續(xù)斷裂處。祖母秦國夫人曾經(jīng)做了一件新襦裙,攢了好幾個月的錢才能做成,有一天不慎打翻粥飯弄臟了它,竟至于哭泣著不肯進食。小姑嫁給石家人,回娘家探親,食物中有籠餅,她立即起來道歉說:“我渾渾噩噩的,都不知道是誰過生日。”旁邊的人有的偷偷發(fā)笑。楚公嘆息說:“我家從前,好幾天都喝粥,每年過節(jié)或生日時才吃籠餅,你們這些人又怎么知道呢?”當時楚公已經(jīng)顯貴了,卻還是以喝粥吃餅作為泰然之事,像這樣愀然嘆息。我出生得太晚,所聽說的事情已經(jīng)很簡略了;然而比我更年輕的陸家子弟,又將要不再聽聞這些事了。而舊時的家風此時已經(jīng)毀壞嚴重,子弟們厭惡粗茶淡飯(的貧寒生活),羨慕肥肉精糧(的富貴生活),常常還把以前的事當作忌諱。不讓孩子們聽聞,這樣家中風氣放任而不能再恢復,并且有把子孫陷入危險受辱之地,淪落為市井小民,降低身份至奴仆中的危險。回想從前祖先們父子兄弟致力于耕織種桑、安居樂業(yè)而終身不必愧疚后悔,這是可以重新恢復的嗎?
唉!做官而到公卿大臣,是命運使然;退居山野而成為農(nóng)夫,這也是命運使然;如果屈節(jié)用來求得顯貴,出賣自己奉行的道德準則來謀取利益,這是我們家的人所深深感到恥辱的啊。子孫們一定要以之為戒,不要毀壞陸氏家族“廉直忠孝”的家風。
(二)
外出勞作,歸家休息,是農(nóng)家賴以生存的辦法;在作坊里打造作品,這是手工業(yè)者用來謀生的辦法;把某地所有的事物遷徙到?jīng)]有的地方去買賣,這是商家謀生的辦法;焚膏繼晷日夜苦讀,這是讀書人謀生的辦法。然而讀書人作為四種百姓之首,尤其應該勉勵自己成為表率,效仿古人體察天地萬物的志向,如今連一種生計也不能從事,還說什么大丈夫呢!
經(jīng)營家業(yè)不一定要忙忙碌碌競相追逐,胡亂聽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如果對自己有利卻對他人有害,不但明里有他人非議,暗中有鬼神降罪,對于自己來說也心中不安,更何況有難以說得盡的災禍,這難道是善于治家謀生嗎?
節(jié)儉,是守家的第一法則。因此凡是日常用度,奉養(yǎng)父母,一概以節(jié)省為本,不能過多。寧可使家中多有盈余,也不要使糧倉有匱乏的時候。況且奢侈之人,他的精神氣度一定有所消耗,欲望過于強烈而意氣驕傲,貧窮到極點而不顧廉恥。節(jié)儉的不可忽視就有這么重要!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上冊單元研習任務學案,共7頁。學案主要包含了品味小說精準的語言,多種手法描寫人物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上冊單元研習任務學案及答案,共6頁。學案主要包含了梳理角度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語文選擇性必修 上冊單元研習任務導學案,共4頁。學案主要包含了結合時代背景,準確理解文本內(nèi)容,凸顯個性色彩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