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州)人,自謂郡望昌黎郡(今河北昌黎)人,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卒謚文,世稱韓文公。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學(xué)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稱贊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jì)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奪三軍之帥”。其散文和詩均負(fù)盛名,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等。
說,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和看法。寫法靈活,通常采用以小見大的寫法,借講寓言故事(如《馬說》)、狀寫事物(如《愛蓮說》)來說明某個道理,這是“說”這種文體常用的寫法。
《馬說》是韓愈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借千里馬因無伯樂賞識的不幸遭遇,表達(dá)了對當(dāng)時社會壓抑人才,摧殘人才現(xiàn)象的控訴,以及才智之士對脫穎而出的渴望?!恶R說》是一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于論說文體?!罢f”就是“談?wù)劇钡囊馑?,比“論”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為“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閱讀本文,要理清文章的論述層次和結(jié)構(gòu),理解作者托物寓意的寫法特點,體會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慨之情。
1.你知道“伯樂相馬”的故事嗎?是個怎樣的故事?【答案】 伯樂善于發(fā)現(xiàn)千里馬?!安畼废囫R”比喻善于發(fā)現(xiàn)和選拔人才。2.本文中的“伯樂”和“千里馬”有什么特別的含義?【答案】 “伯樂”指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的人。“千里馬”指真正的人才。
一、基礎(chǔ)知識積累與運用1.給下列句中的加點字注音。(1)駢( ) 死于槽櫪( )之間。(2)一食或盡栗( )一石( )。(3)才美不外見(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寫出它的本字和意義。(1)才美不外見( )(2)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
“見”同“現(xiàn)”,顯露、表現(xiàn)
“袛”同“衹”或“只”,只,僅
3.給下列句中加點的“食”字注音并釋義。(1)一食或盡粟一石( ) __(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__(3)食不飽,力不足。( ) __(4)食之不能盡其材。( ) __4.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的意思。(1)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2)執(zhí)策而臨之( )(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策之不以其道( )
通曉,知道,明白,懂得
5.文中有五個“也”字,請對其所表達(dá)的語氣分別作出說明。(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 )(3)安求其能千里也( )(4)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5)不以千里稱也( )
表示肯定語氣,肯定“食馬者”的無知
表示反詰語氣,凝聚著作者的憤慨之情
表示感嘆語氣,其間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對“食馬者”的辛辣嘲諷
陳述語氣,但流露出無限痛惜之情
表示句中停頓,提醒讀者注意“食馬者”的無知給千里馬帶來的嚴(yán)重危害
6.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虛詞,歸納其意義和用法。(1)雖:①故雖有名馬( )②雖有千里之能( )(2)之:①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②馬之千里者( )③策之不以其道( )④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3)其: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其真無馬邪?( )③其真不知馬也!( )(4)以:①不以千里稱也( )②策之不以其道( )(5)而:①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執(zhí)策而臨之( )
助詞,不譯;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助詞,補足音節(jié),不翻譯
連詞,表示修飾,不翻譯
連詞,表示轉(zhuǎn)折,但是
二、課文理解1.根據(jù)下面的提示,寫出課文中相對應(yīng)的句子。(1)《馬說》的中心論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xiàn)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對“食馬者”的無知發(fā)出強烈的譴責(zé)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
(6)表現(xiàn)“食馬者”以“知馬者”身份嘆息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庇纱宋覀兛上氲健恶R說》的一句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表明千里馬和伯樂關(guān)系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作者借“千里馬”的遭遇,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答案】 寄托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或:對統(tǒng)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強烈不滿。3.在作者看來,“伯樂”與“千里馬”哪個更重要?為什么?【答案】 伯樂更重要。因為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或:因為沒有伯樂,千里馬也就被埋沒了。4.《馬說》的標(biāo)點符號是現(xiàn)代人加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馬也”,應(yīng)用問號結(jié)束。請根據(jù)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說明理由。【答案】 兩種符號均可。用問號,即把最后兩句綜合理解為:到底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呢,還是真的不能識別千里馬呢?選擇疑問,發(fā)人深思,余味無窮。
5.將下面的句子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1)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敬鸢浮? 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只能辱沒在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2)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答案】 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品德就顯現(xiàn)不出來。想要和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答案】 鞭策它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它,不能夠充分發(fā)揮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4)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答案】 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一、課內(nèi)外比較閱讀【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選自《馬說》)
【乙】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馬者乎?”伯樂對曰:“臣之子皆下才也??筛嬉粤捡R,不可告以天下之馬②也。臣有所與共擔(dān)纆薪菜者,名九方皋,此其于馬,非臣之下也。請見之?!?穆公見之,使行求馬。三月而反,報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馬也?”對曰:“牝③而黃?!笔谷送≈耽芏P⑤。報穆公,穆公不說,召伯樂,曰:“子所薦求馬者,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馬也?”伯樂曰:“皋之所觀,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nèi)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瘪R至,果天下之馬也。 (選自《列子》,有刪改)【注釋】①姓:指子孫。②天下之馬:指天下最好的馬。③牝(pìn):母馬。④牡:公馬。⑤驪(lí):純黑色馬。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1)一食或盡粟一食( )(2)策之不以其道( )(3)秦穆公謂伯樂曰( )(4)穆公不說,召伯樂(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鳴之而不能通其意?!敬鸢浮? 讓它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2)馬至,果天下之馬也?!敬鸢浮? 馬被牽來了,果然是天下最好的千里馬。3.《馬說》一文通過寫千里馬的遭遇,諷刺了當(dāng)時怎樣的社會現(xiàn)象?【答案】 諷刺了當(dāng)時封建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不重人才、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社會現(xiàn)象。
二、課外閱讀 養(yǎng)竹記 [唐]白居易竹似賢,何哉?竹本固,固以樹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體道;竹節(jié)貞,貞以立志。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為庭實焉。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選及第,授校書郎,始于長安求假居處,得常樂里故關(guān)相國私第之東亭而處之。明日,履及于亭之東南隅,見叢竹于斯,枝葉殄瘁①,無聲無色。詢于關(guān)氏之老,則曰:“此相國之手植者。自相國捐館,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②者斬焉,彗帚③者刈焉,刑余之材,長無尋④焉,數(shù)無百焉?!本右紫鋰L經(jīng)長者之手,而見賤俗人之目,剪棄若是,本性猶存。乃除糞壤,疏其間,不終日而畢。于是,日出有清陰,風(fēng)來有清聲。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賢,而人愛惜之,封植之,況其真賢者乎?然則竹之于草木,猶賢之于眾庶。嗚呼!竹不能自異,唯人異之。賢不能自異,唯用賢者異之。故作《養(yǎng)竹記》,書于亭之壁,以貽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聞于今之用賢者云。 (選自《四部叢刊·白氏長慶集》,略有刪改)【注釋】①殄瘁:此指摧殘。②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圓形的叫“篚”。③彗帚:掃帚。④尋:古代八尺為一尋。
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竹本固 固:牢固B.始于長安求假居處 求:探求C.不終日而畢 畢:完成D.以貽其后之居斯者 貽:留給【解析】 B項,求:尋求。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明日,履及于亭之東南隅,見叢竹于斯?!敬鸢浮? 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東南角,見這里長著幾叢竹子。(2)賢不能自異,唯用賢者異之?!敬鸢浮? 賢才本身并不能把自己與一般人區(qū)別開來,要靠賞識和任用賢才的人來加以區(qū)別。
3.作者以竹喻賢人,借自己的養(yǎng)竹經(jīng)歷希望“用賢者”怎樣對待人才?請結(jié)合全文簡要分析。【答案】 文章末段,作者由竹子的遭遇聯(lián)想到人才的遭遇,闡述了“賢不能自異,唯用賢者異之”這一道理,認(rèn)為賢才是不能自我顯示其才干的,只有掌權(quán)者賞識和任用賢才才能充分發(fā)現(xiàn)賢才的才干,從而培養(yǎng)、重用他。解釋了作者希望“用賢者”能夠識才、惜才、愛才、重用人才的主旨。
【譯文】竹子像賢人,這是為什么呢?竹子的根穩(wěn)固,穩(wěn)固是為了確立竹子的本性;竹子的秉性直,直是為了站住身體;竹子的心空,空是為了虛心接受道;竹子的節(jié)堅定,堅定是為了立志;正因為如此,君子都喜歡種竹,把它作為庭院中存在價值的東西。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在吏部以拔萃及第,被任命為校書郎。最初在長安求借住處,得到常樂里已故關(guān)相國私宅的東亭,在那里住了下來。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東南角,見這里長著幾叢竹子,枝葉凋敞,毫無生氣。向關(guān)家的舊人詢問是什么緣故,對方答道:“這些竹子是關(guān)相國親手栽種的。自從相國死后,別人借住在這里,從那時起,做筐簍的人來砍,做掃帚的人也來砍,砍伐剩下的竹子,長的已不到八尺,數(shù)量也不到百竿了。還有平常的草木混雜生在竹叢中,長得繁盛茂密,簡直都沒有竹子的苗了。”我感到很惋惜,這些竹子,是由年邁德崇的關(guān)相國親手種植,現(xiàn)在竟被庸俗之人看得如此卑賤。但即使被砍削、廢棄到這種程度,其秉性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23* 馬說教學(xué)課件ppt,共26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走近作者,寫作背景,《馬說》解題,《馬說》,《愛蓮說》,讀準(zhǔn)字音,翻譯課文,第一段翻譯,第二段翻譯,第三段翻譯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23* 馬說課前預(yù)習(xí)課件ppt,文件包含23馬說ppt、23馬說mp3等2份課件配套教學(xué)資源,其中PPT共24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1學(xué)年23* 馬說教學(xué)ppt課件,共33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馬說》解題,作者簡介,朗讀時刻,千里馬與伯樂的關(guān)系,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托物寓意,理解分析,寫作背景,通假字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