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理想世界,世外桃源
陶淵明(365~427),名潛,字元亮,五柳先生。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古代田園詩奠基人。他出身于沒落官僚家庭,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性格不羈。適逢社會黑暗動蕩,他壯志難酬,最終棄官歸隱。他的詩文,多描寫務農(nóng)生活、田園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和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代表作有詩《飲酒》《歸園田居》,散文《歸去來兮辭》等。
生活的東晉時代極端腐敗,統(tǒng)治階級生活腐朽荒淫,內(nèi)部傾軋,民眾賦稅徭役繁重,不堪剝削和壓榨。陶淵明的一腔抱負無法實現(xiàn),再加上他性格耿介,清明廉正,不愿攀附權貴,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辭去了彭澤縣令,歸隱田園。后來劉裕篡位弒帝,加深了他對現(xiàn)實社會的憎恨。他只能借助文學創(chuàng)作來表達自己的情懷,塑造一個與黑暗社會相對立存在的理想國,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愿望。這就是《桃花源記》的緣起。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并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本文是陶淵明《桃花源詩》前面的“序”。寫作年代大約是421年,當時陶淵明已經(jīng)歸隱田園16年了。
邑人   間隔   儼然   屋舍   繽紛   阡陌   怡然自樂  黃發(fā)垂髫   豁然開朗
①便要(yā)還家(“要”同“邀”,邀請。)
②具(jù)答之(“具”同“俱”,詳細。)
今義:連詞,表示在任何條件下結果不變。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無論魏晉)
今義:指的是運輸事業(yè)。
今義:指已婚男子的配偶。
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今義:指食物味道可口。
動詞,尋找。(尋向所志)
副詞,隨機,不久。(尋病終)
動詞,舍去。(便舍船)
名詞,房屋。(屋舍儼然)
動詞,聽見。(雞犬相聞)
動詞,聽說。(村中聞有此人)
①漁人甚異之(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驚異。)
②初極狹,才通人(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通過。)
③復前行(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前。)
④欲窮其林(形容詞作動詞,盡,走到盡頭。)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也”表判斷。)
仿佛若有光(“仿佛”前省略主語“小口”。)
便舍船,從口入(省略主語“漁人”。)
問所從來(“問”后省略賓語“之”。)
林盡水源(“盡”后省略介詞“于”。)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落花。一說,初開的花。
對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
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帶。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長達幾百步。林中沒有別的樹,芳草遍地,鮮嫩而美麗,落花紛紛。漁人對此非常詫異,繼續(xù)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盡頭。
思考一:漁人是怎樣發(fā)現(xiàn)桃花林的?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思考二:漁人在進入桃花源之前,看到了哪些景物?
這些景物處處顯示出大自然的靜美,為桃花源的出現(xiàn)做了充分的鋪墊。
思考三:漁人在桃花林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極盡渲染神秘色彩,暗示將會出現(xiàn)奇妙景象,為描寫桃源的美好做了鋪墊。
1.熟讀全文。2.梳理本課的重要的實詞、虛詞與文言語法現(xiàn)象。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僅容一人通過。才,僅僅、只。
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敞亮。
隱隱約約,形容看不真切。
林盡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到頭了。
垂下來的頭發(fā),用來指小孩。
  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fā)源地,便出現(xiàn)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隱隱約約有點兒光亮。漁人于是下了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呈現(xiàn)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處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安閑快樂。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漁人進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一個怎樣的世界?
人間鄉(xiāng)村可見之物,給人“真實”之感。語言簡潔,字字真醇,韻味十足,描繪了一幅和平寧靜、幽美淡遠的村居圖。
由景及人,寫出了桃花源的生活場景:民眾生活自足,安居樂業(yè),其樂融融。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告訴(漁人)說?!罢Z”后省略“之”,代漁人。
  那里的人看見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擺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們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他們問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就更不必說魏晉了。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他們都感嘆起來。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后,向村里人告辭。村里人囑咐他說:“這里的事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
  明確:具言的是桃花源外社會的狀況,朝代不斷更替,戰(zhàn)爭連年不斷,賦稅徭役繁重,民不聊生,百姓流離失所,災難深重。
1.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漁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嘆惋原因:桃花源中的人們生活安定、富足,所以桃花源中的人們感慨外面的世事變遷,對遭受戰(zhàn)爭禍害的百姓深表同情。
  明確: 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平靜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筆。
2.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這句話是什么意思?這句話的作用是什么?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就順著舊路(回去)。扶,沿著、順著。向,先前的。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劃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番經(jīng)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1.漁人出桃花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次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明確:暗示“桃花源”是無處尋覓的,只是作者筆下的虛構世界,并非真實景象。同時,作者也借此表明安寧和平、沒有壓迫的桃花源只不過是作者虛構的一個美好的社會罷了。
 “如此”概括的是漁人發(fā)現(xiàn)和訪問桃花源的過程、村中人的生活情況,以及他歸途中所做的標記等,還可能包括希望太守派人去一探虛實。  僅用兩個字,就指代以上所有內(nèi)容,體現(xiàn)了作者文筆之簡練。如果據(jù)實寫出,反倒會導致文章前后內(nèi)容重復,拖沓冗長。
2.“詣太守,說如此”這句話中的“如此”兩個字概括了哪些內(nèi)容?為什么作者不直接寫出來具體內(nèi)容呢?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問路。這里是“訪求、探求”的意思。
名驎之,字子驥,《晉書·隱逸傳》里說他“好游山澤”。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說這件事后,高高興興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實現(xiàn),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沒有人探尋桃花源了。
劉子驥是晉朝真實的歷史人物,寫他尋找桃花源,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同時,寫劉子驥尋訪桃花源沒有成功,是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尋覓,暗示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不可能存在的。
文章結尾寫劉子驥尋訪桃花源的情節(jié)是否多余?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已成為中國百姓的精神家園,它到底美在哪里呢?
插入本課微課講解《品讀桃花源之美》
   《桃花源記》講述了一個漁人誤入桃花源,見識了世外美好世界的故事。通過這個故事,陶淵明向我們展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你認為這樣的理想社會存在嗎?
1.句中畫線的詞不是古今異義詞的一項是(  )A.芳草鮮美,落英繽紛B.仿佛若有光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D.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解析】A項,“鮮美”古義是鮮艷美麗,今義是形容食物的味道好;B項,“仿佛”古義是隱隱約約,今義是指差不多,好像的意思。C項,“妻子”古義是指妻子和兒女,今義指男子的配偶。
2.對下列語句中畫線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遂與外人間隔(隔斷,隔絕)B.阡陌交通(互相通達)C.乃不知有漢(副詞,竟,竟然)D.不足為外人道也(介詞,對,向)
【解析】B項,“交通”意思是“交錯相通”。
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〢.芳草鮮美,落英繽紛B.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C.不足為外人道也D.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解析】B項,“要”同“邀”,邀請。
4.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〢.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B.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C.緣溪/行,忘/路之遠近D.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解析】解答這類題,可以根據(jù)句子結構和意義來劃分。A項,正確的斷句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B項,正確的斷句為“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D項,正確的斷句為“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1.通過梳理課文,你認為桃花源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
①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它環(huán)境幽雅,風景優(yōu)美。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②是一個神秘的地方。桃林神秘: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狀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結局神秘:不復得路,探訪未果。
③是一個幸福的地方。黃發(fā)垂髻,怡然自樂(和平安定、豐衣足食);男女往來種作(沒有戰(zhàn)亂,安居樂業(yè));村民款待漁人,殺雞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2.如此美麗、神奇又幸福的地方,世上真的存在嗎?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不存在,是作者虛構的。 漁人離開時,“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后來“尋向所志”,卻“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欣然規(guī)往”,卻“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為什么要虛構這樣一個“桃花源”呢?
  作者虛構這樣一個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的。世外桃源是作者不滿社會現(xiàn)實的一種精神寄托。寄托了作者渴望改變黑暗現(xiàn)實的政治理想,寄予了作者對和平安寧、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反對壓迫、反對戰(zhàn)爭的強烈愿望。
4.《桃花源記》是一篇虛構作品,有著濃郁的主觀理想色彩,可讀來卻給人一種“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①進出桃花源的路徑,真切具體,似乎有跡可循。漁人離開的時候,“處處志之”,所經(jīng)所歷也是真實可感。此外,漁人往來所坐的交通工具——船,也是日常所見之物。這一切都是人間經(jīng)歷,沒有任何奇幻的仙界色彩,都使人感到真實。
②桃花源雖然美好,也是人間太平盛世的情景,而非仙界氣象。
③文章首尾設計的兩位人物,都似真實可信。開篇以一個捕魚人的經(jīng)歷為線索展開全文。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很肯定,似乎真有其事;結尾的劉子驥是當時存在的一個真實人物,這便更加增加了故事的真實性。
 5.你認為這篇文章的主題思想是什么?
  本文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記敘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見所聞,描繪了一個沒有戰(zhàn)亂、沒有剝削和壓迫、和平寧靜的“世外桃源”,表達了作者對東晉的黑暗統(tǒng)治和長期戰(zhàn)亂、民不聊生的社會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及對理想社會的無比向往,反映了人民群眾要求擺脫剝削壓迫、用自己的勞動創(chuàng)造出和平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
6.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已成為中國百姓的精神家園,它到底美在哪里呢?
1.層層設疑,激發(fā)興趣。
開頭并未確切指出年代和地名。 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極狹”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 漁人出而復尋,本已做好的標記卻又全部消失,桃花源似乎又成了一個虛無縹緲的世界,無跡可尋。 高尚士劉子驥“欣然規(guī)往”,給好奇的讀者帶來一絲希望,但劉子驥又“未果”而病終。
表達了希望在現(xiàn)實中看到理想社會的愿景,也激發(fā)了讀者的興趣。
2.語言樸素,準確精練。
文章一開頭,只用“晉太元中……忘路之遠近”19個字,就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人物和開端。 第二段描寫桃花源的景象也不過,一百多字,從桃花源的土地、屋舍,一直寫到男女老少的衣著以及他們的精神狀態(tài),層層深入,次序井然,語言簡練。高超的概括能力令人佩服,遣詞用語恰到好處。 后來詩人沒有重復漁人進入桃花源的經(jīng)過,只寫了“具答之”三個字;漁人見太守說起桃花源的情狀,也只用“如此”兩個字,來概括漁人在桃花源里的一切見聞。
 傳統(tǒng)文化中“桃”的象征意義
1.生育、吉祥、長壽的民俗象征意義。2.春天、愛情、美顏與理想世界。3.枝木用于驅邪求吉,在民間巫術信仰中源自于萬物有靈觀念。4.桃果融入了中國的仙話中,隱含著長壽、健康、生育的寓意。
  你心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樣子的呢?將它描繪出來吧。

相關課件

語文八年級下冊桃花源記優(yōu)質課件ppt:

這是一份語文八年級下冊桃花源記優(yōu)質課件ppt,共41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桃花源,作者簡介,寫作背景,文體介紹,豁然開朗,屋舍儼然,黃發(fā)垂髫,阡陌交通,便要還家,遂與外人間隔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桃花源記多媒體教學課件ppt: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桃花源記多媒體教學課件ppt,共44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文體知識,陶淵明,讀準字音,挑戰(zhàn)翻譯,緣沿著順著,今義緣故緣分,之結構助詞的,古今異義,緣溪行,芳草鮮美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9 桃花源記授課課件ppt: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9 桃花源記授課課件ppt,共23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省略不略,何為省略不略,省略不略的方式,省略不略的作用,考查形式,參考答案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課件 更多

語文第三單元9 桃花源記獲獎課件ppt

語文第三單元9 桃花源記獲獎課件ppt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9 桃花源記習題ppt課件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9 桃花源記習題ppt課件

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9 桃花源記教案配套ppt課件

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9 桃花源記教案配套ppt課件

初中語文9 桃花源記精品課件ppt

初中語文9 桃花源記精品課件ppt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電子課本

9 桃花源記

版本: 人教部編版

年級: 八年級下冊

切換課文
  • 課件
  • 教案
  • 試卷
  • 學案
  • 更多
所有DOC左下方推薦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