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單元求真求實》單元教學設計 【單元知能對標】 【教學活動準備】 一、活動目標 1.語言目標 (1)通過研習自然科學論著中的長句,把握句子的基本成分或結構層次,理解句中的重要概念,進而掌握句子所要表達的意思。 (2)通過品讀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論著,學習把握嚴密、精準的說明和論述性語言。 2.思維目標 (1)“公眾理解科學”強調公眾對科學作為一種人類活動的理解,而不僅僅是單向地向公眾灌輸具體的科學或技術知識。相應的,在科學文化論著閱讀中,我們不要被動接受知識,而要自主理解,尤其要關注知識背后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推理。 (2)要養(yǎng)成不斷追問“什么是科學”“什么是科學理性”的探究精神。圍繞“學習體驗科學思維與科學推理”這個中心,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及科學推理能力。 3.價值目標 (1)通過研討《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能感受到作者對頗為流行的“中國古代天文學只是一種禮學”“中國古代沒有科學”等觀點的回應,體會到作者對中國古代天文學成就的自豪。 (2)將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聯(lián)系起來,與具體作品的研習緊密結合在一起,可使學生增強科學探究精神及民族自豪感。 二、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 (1)各課堂環(huán)節(jié)所需要的資料文檔和PPT課件。 (2)策劃課堂活動環(huán)節(jié),編寫活動方案。 2.學生準備 (1)預習; (2)分組。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導入 導入語: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明,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yǎng),邏輯修辭使人長于思辨?!遍喿x自然科學論著文章,能夠讓我們更清晰、準確地認識一些科學、文化問題。 學習本單元,你也許會受到科學精神的觸動,激發(fā)科學探索的興趣。結合你學習其他學科的經(jīng)驗,去開啟你的科學探索之旅吧。 教學策略:由教師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教學活動設計較多發(fā)揮學生的學習自由性,并做自我評價。 二、教學精講 步驟一:如何閱讀自然科學論著 重點研讀《自然選擇的證明》和《宇宙的邊疆》,主要完成以下任務。 1.標注概念術語 《自然選擇的證明》選自達爾文的科學著作《物種起源》,《宇宙的邊疆》是一部電視紀錄片的解說詞,節(jié)選自卡爾·薩根的《宇宙》。兩篇文章涉及生物科學、天文學的知識和原理,專業(yè)術語和概念出現(xiàn)的比較多。初讀文章時,邊讀邊把這些術語和概念圈畫下來,通讀文章后,看看哪些概念理解了,哪些概念沒有理解;哪些概念出現(xiàn)的頻率比較高,是關鍵概念,哪些概念出現(xiàn)的頻率比較低,是次要概念。就一些重要、難懂的概念如何去把握和理解,同學之間可交流想法,在此基礎上,充分運用概念和術語,把文章的主要內容復述給同伴聽。 請同學們選擇單篇文章進行閱讀,邊讀邊勾畫出課文里的術語和概念;之后小組合作,就其中難懂的術語的含義、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進行組內交流;組內無法達成一致意見的可提交給老師,進行班內交流。 示例一:《自然選擇的證明》 生物變異:指不加人工控制,生物個體在自然情況下發(fā)生的變異。包括遺傳的變異和不遺傳的變異。 自然選擇:指生物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現(xiàn)象。 交流后,老師根據(jù)同學們的交流情況,將文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重要術語和關鍵概念,指定同學進行解釋,并利用投影儀進行展示,以檢驗學習成果的質量;其他同學注意聆聽,并根據(jù)下面的評價量表進行評價。 【多媒體展示】 2.畫概念圖 科學概念是科學推理的基石。一項科學發(fā)現(xiàn)常常從創(chuàng)生概念起步,發(fā)展概念的鏈條,最終形成科學理論。閱讀自然科學論著,就要厘清概念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畫概念圖的方式,理解科學推理和邏輯,把握文章內容。概念圖是一種用節(jié)點代表概念,連線表示概念間關系的圖示。 《自然選擇的證明》和《宇宙的邊疆》均出現(xiàn)了比較多的科學概念和術語,研讀課文,研究概念之間的關系,給每篇課文畫出概念圖。 學生速讀本單元的三篇文章,邊讀邊勾畫出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基本觀點,然后看看作者運用了哪些現(xiàn)象或事實來支持其觀點,在此基礎上梳理出文章的基本思路;教師利用多媒體呈現(xiàn)表格,請同學們分組填寫。 【多媒體展示】 填寫完表格后,組織同學們進行班內交流,各小組選出代表發(fā)言;其他同學注意聆聽,并根據(jù)下面的評價量表進行評價。 【多媒體展示】 教師可要求同學們根據(jù)表格內容,總結各篇文章的基本結構,進一步掌握自然科學論著的結構特征。 3.撰寫內容摘要 在把握主要概念及其關系的基礎上,通過寫內容摘要的形式梳理文本內容要點。學術論著的摘要以敘述、說明為主,用簡明扼要的語言介紹論文的主要內容,一般不做論析。它可以讓讀者迅速了解研究成果,也便于論文的歸類、整理。請為兩篇課文各寫一段200字左右的摘要。 4.研讀文本的邏輯結構 閱讀自然科學論著要研讀文本的邏輯結構,關注文本深層的科學思維?!蹲匀贿x擇的證明》選自《物種起源》的最后一章,“綜述”了什么?得出了哪些結論?如何得出的結論?《宇宙的邊疆》介紹浩瀚無垠的宇宙,諸多內容和頭緒,從何說起?先介紹什么,后介紹什么,有無內在的邏輯?可圍繞這一類問題,參閱有關資料,展開研習和討論。 5.比較表達方式 《自然選擇的證明》是對原創(chuàng)性科學原理的闡釋,《宇宙的邊疆》是對科學知識的普及性介紹,兩篇文章呈現(xiàn)內容的策略有何不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在討論的基礎上,完成教材“單元研習任務二”的第2個子任務。 任務之一:在指定時長內,自主從文章中挑選若干長句子,同位之間互相質疑問難。(老師提示學生,要在把握句子基本成分和結構層次的基礎上,理解長句子所要表達的意思) 任務之二:學生交流分析并總結不同文本在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從而掌握自然科學論著的語言特征。(可靈活設計語言運用類題型,檢驗學習成果的質量) 示例二:下面是《宇宙的邊疆》中的一段文字,請篩選并整合重要的信息,為“行星系”下一個定義,不超過70個字。 (第14段)有些恒星可能被數(shù)百萬個沒有生物的由巖石構成的小星球所包圍,這些小星球是在它們演化的某個初級階段凍結而成的行星系。大概許多恒星都有跟我們類似的行星系:在外圍具有由大氣環(huán)所包圍的行星和冰凍衛(wèi)星,而在接近中心處則有溫熱的、天藍色的、覆蓋著云的小星球。 答案提示 行星系是眾多由巖石構成的外圍具有由大氣環(huán)所包圍的行星和冰凍衛(wèi)星,而在接近中心處則有溫熱的、天藍色的、覆蓋著云的小星球圍繞恒星運行的星系。 教學策略:步驟一的整體目標是“學會閱讀自然科學論著”,以五個任務為驅動,從對概念術語的標注出發(fā),到串聯(lián)多重概念構建概念圖,再到撰寫內容摘要、研讀三篇文章的邏輯結構,最后以比較表達方式作結,五個任務,環(huán)環(huán)相扣,構成一個完整的、層進的學習鏈條。 活動學習:面對五個任務,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與同伴交流想法,如果和同伴都遇到了不可解決的問題,這時候教師要及時進行點撥。 分析概括能力:學習一篇自然科學論著,把握其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思路是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此處引導學生梳理文本,并將學習成果融匯到表格里,鍛煉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設計意圖:步驟一以五個連續(xù)性的任務為驅動,引導學生學會閱讀自然科學論著,培養(yǎng)自主學習熱情和與同伴分工協(xié)作的能力,提升觀察記憶、信息提取、分析概括、應用交際等能力,培育整合與語理、交流與語境的素養(yǎng)。 步驟二:如何閱讀科學史論著 重點研讀《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完成下列任務。 L.抓概念,理線索 科學研究現(xiàn)實世界,科學史則主要揭示科學發(fā)現(xiàn)、發(fā)明的歷史,探討科學理論、思想的演變。閱讀一些科學史文章,有助于我們更深刻地認識科學、理解科學。閱讀《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標出主要概念,把握文章內容。借助關鍵概念為文章理出“史”的線索,把內容脈絡講給同學聽。 2.探討科學理論、思想的演變 《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梳理、概括了眾多史料,從而找出科學史的線索與脈絡,并對材料進行分析、比較、聯(lián)系,從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解決問題,展現(xiàn)了科學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閱讀下列古希臘宇宙學說的材料,學習《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的方法,找出其中的線索,進行梳理概括,并比較其與“宣夜說”“蓋天說”“渾天說”在觀點上的異同。 教學策略:步驟二分兩條線索,一條明線,一條暗線。明線是引導學生研讀《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暗線是讓學生懂得如何閱讀科學史論著。本步驟不僅要求學生發(fā)掘《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的行文脈絡,更要求學生領會其中蘊藏的科學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旨在引導學生從《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中習得科學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然后在古希臘宇宙學說群中加以應用,融會貫通,培養(yǎng)策略運用能力,培育選擇與繼承、包容與借鑒的素養(yǎng)。 步驟三:拓展運用 1.請同學們回顧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自主總結自然科學論著的閱讀方法、技巧;教師對本節(jié)課學生的表現(xiàn)予以評價。 (1)《物種起源》的“序言”介紹了此書成書的經(jīng)過,并對全書各章的主要內容做了說明。閱讀“序言”部分,與《自然選擇的證明》做比照分析,說說第十五章在全書中的地位和作用。 (2)《物種起源》全書的結尾一段,既精要概括了作者的思想要點,又充溢著濃郁的抒情色彩,卡爾·薩根在《宇宙》一書中曾引用此段文字,請朗讀《物種起源》結尾一段,寫下你的理解和感受。 (3)《宇宙的邊疆》選自卡爾·薩根《宇宙》一書的第一章,該書第二章、第三章內容分別與《自然選擇的證明》《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密切相關,可閱讀相關章節(jié),做比照辨析。 (4)科學發(fā)現(xiàn)固然離不開科學家長期不懈的探索,但也離不開科學家靈感的迸發(fā)和對機遇的捕捉?;叵胍郧皩W過的課文,查閱初高中物理、化學、生物等教材中鏈接的“科學史”材料,完成下面表格,并和同學交流體驗和感受。 【多媒體展示】 2.學以致用,嘗試寫作 (1)圍繞“如何閱讀科學文化論著”撰寫一份學習報告,并在班級報告會上交流。 (2)寫一篇“如何閱讀科學文化論著”的征文,向校報編輯部投稿。 教學策略:本步驟的重點在于回顧本單元所學內容,并做一定程度的拓展延伸。本步驟重視學習活動的設置,有比對分析,有朗讀,有寫作,更有同伴間的交流。 情境學習:嘗試教學法:學生先嘗試寫作,教師再有針對地講評。寫作部分針對具體寫法,在情境中內化完善,讓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得到落實。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側重于訓練語感和語言審美評價能力,也引導學生注意寫作方面的細節(jié)。鍛煉觀察記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積累與語感的素養(yǎng)。 專題分布能力素養(yǎng)命題熱點1.閱讀自然科學論著的方法 2.品鑒自然科學論著語言嚴密、準確的特點,學習用長句來表述復雜的思路的語言特點 3.為科學論著寫提要或摘要1.抓住其中的基本概念,把握概念間的聯(lián)系,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等可培養(yǎng)學生語言梳理與積累能力,能養(yǎng)成瀏覽、略讀的習慣,能培養(yǎng)學生快速篩選、提取信息的能力 2.閱讀長句,把握句子的基本成分或結構層次,理解句中的重要概念,進而掌握句子所要表達的意思,從而培養(yǎng)自己的語感和語言表達能力 3.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式,展示學習成果1.信息性文本閱讀 2.語言運用中的文段閱讀和語段壓縮及銜接連貫等 3.實用性文本的寫作項目ABC內容準確完整流暢表達自信條理觀點現(xiàn)象/事實思路《自然選擇的證明》《宇宙的邊疆》《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項目ABC內容符合文意內容完整現(xiàn)象/事實與觀點一致列舉簡明思路符合文意簡明清晰表達自信條理科學家機遇科學解釋科學發(fā)現(xiàn) 達爾文觀察到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鳥雀,即便同一個物種在每個島上也都有細微的不同 自然選擇的進化論學說偶然讀到馬爾薩斯的名著《人口論》,馬爾薩斯指出,人口幾何級數(shù)增長,糧食則只是算數(shù)級增長,這種比例失調,致使人口過剩,必定會發(fā)生饑餓、瘟疫或戰(zhàn)爭,以消滅過剩的人口牛頓屠呦呦加來道雄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