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A.屋舍(shè) 儼然(yǎn) 豁然(huò)
B.邑人(yì) 垂髫(tiá) 繽紛(bīng)
C.問津(jīn) 阡陌(mò) 詣太守(yì)
D.劉子驥(jì) 間隔(jiàn) 平曠(kuàng)
【答案】B
【解析】B. bīng-bīn。
2.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
A.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B.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D.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給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文言文斷句首先要讀懂句子的意思,根據(jù)句子的意思可以準確斷句。句子意思讀不懂的時候,也可根據(jù)虛詞、對話、修辭、句子結(jié)構(gòu)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習慣句式等斷句。A項正確的斷句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B項正確的斷句為“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D項正確的斷句為“太守/即遣人/隨即往”。
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
(1)漁人甚異之( )
(2)具答之( )
⑶食前行,欲窮其林( )
⑷詣太守( )
【答案】 ⑴對……感到驚異 (2)詳細 (3)盡 (4)拜訪
【解析】理解常見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實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等;平時要多積累文言詞匯,要能結(jié)合具體語境,弄清句子的意思來辨析推斷,揣摩其意思。比如“異”這里是意動用法,對……感到驚異。
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武陵人捕魚為業(yè)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B.問所從來,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C.屋舍儼然 豁然開朗
D.處處志之 尋向所志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詞語在文中的一詞多義。
A.動詞,作為/介詞,對、向;
B.代詞,代指桃花源人/這;
C.都作形容詞的詞尾,……的樣子;
D.名詞活用為動詞,“做標志”/名詞,標記;
故選C。
5.請寫出下列古今異義詞的古義。
(1)芳草鮮美
古義:________
今義:味道好
(2)阡陌交通
古義:________
今義:運輸事業(yè)
(3)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古義:________
今義:對男子的配偶的稱呼
(4)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古義:________
今義:無出路的境地
(5)無論魏晉 古義:________
今義:多為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jié)果不變
【答案】 新鮮美好 交錯相通 妻子兒女 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不要說,更不必說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今異義詞語的識記能力。古漢語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義用法不同的詞,把古文中的字詞變成了現(xiàn)代的詞語。這類詞語在閱讀文言文時要加以注意。詞匯的發(fā)展,體現(xiàn)在實詞上,最顯著的就是詞義的古今變化。古今詞義的差別,因其演變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幾種:詞義擴大或縮小、詞義轉(zhuǎn)移、感情色彩發(fā)生變化、詞義強化或弱化等。
6.下列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項是( )
A.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B.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C.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D.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答案】A
【解析】B. (村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
C. (漁人)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D. 此人一一為(村人)具言所聞;
故選A。
7.下列對《桃花源記》這篇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世外桃源”語出自《桃花源記》,已成為理想境界的代名詞。也用來比喻一種空想的、脫離現(xiàn)實的地方。
B.《桃花源記》中寫道黃發(fā)垂髫,并恰然自樂。“黃發(fā)”指老人,“垂髫”指小孩。
C.陶淵明,—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jié)”,代表作品有《歸園田居》《桃花源記》和《飲酒》組詩等。
D.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用客觀的記敘方式塑造了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并通過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應(yīng)立足現(xiàn)實,切勿異想天開。
【答案】D
【解析】D.“告訴人們應(yīng)立足現(xiàn)實,切勿異想天開”理解錯誤?!短一ㄔ从洝方栉淞隄O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xiàn)實和理想境界聯(lián)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快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反映人們厭惡戰(zhàn)爭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現(xiàn)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xiàn)實生活不滿。
8.理解文意,按要求默寫原句。
(1)文中突出桃花源自然環(huán)境美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寫桃花源中人精神狀態(tài)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漁人“欲窮其林”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明桃花源中人熱情好客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2)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3)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4)①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②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解析】考查文言文的理解及重點語句的默寫,作答時,一是要透徹理解文言文的內(nèi)容;二是要認真審題,找出符合題意的句子;三是答題內(nèi)容要準確,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寫錯字。本題中的“儼、髫、雜、繽、延”等字詞容易寫錯。
9.課文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寫了哪些情節(jié)?
【答案】發(fā)現(xiàn)桃花源(第一段);進入桃花源(第二段);做客桃花源(第三段);再尋桃花源(第四、五段)。
【解析】本題考查小說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能力。解答此題的關(guān)鍵是根據(jù)題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nèi)容,找出相關(guān)的語句,概括作答。閱讀全文,了解內(nèi)容,本文以漁人進出桃花源行蹤為線索,按時間先后順序?qū)l(fā)現(xiàn)桃源、進入桃源、做客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等曲折離奇的情節(jié)貫串起來,描寫自己的社會理想。
10.陶淵明生活在戰(zhàn)亂頻繁的時代,他在《桃花源記》中虛構(gòu)了一個沒有戰(zhàn)亂、沒有壓迫的理想社會。學完此文之后,八年級某班開展了一次以“戰(zhàn)爭與和平”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請你完成下列題目。
(1)“武”字與戰(zhàn)爭密切相關(guān)。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把“武”解釋為“止戈為武”,這一解釋反映了古人向往和平幸福生活的情感?!胺ァ弊忠才c戰(zhàn)爭有關(guān),請你推斷它的字義:_____。
(2)中國女軍事專家姚云竹參加美國國際學術(shù)座談會,在回答美國前國務(wù)卿基辛格博士提問時說:“如果有人一定要把中國當敵人,我們將接受挑戰(zhàn),做一個‘稱職’的敵人。”從姚云竹的話中,你聽出了什么信息?
(3)下面圖中的雕塑名為“打結(jié)的手槍”,矗立在聯(lián)合國總部花園內(nèi),是盧森堡1988年
贈送給聯(lián)合國的。請你對它加以介紹。
【答案】 (1)攻打 (2)【示例】如果有人把我們當敵人,我們也一定會給對方以有力的回擊。(意近即可) (3)【示例】它是聯(lián)合國總部花園內(nèi)的雕塑,名為“打結(jié)的手槍”。它的構(gòu)思與造型十分奇特,是一支槍管扭曲打結(jié)的手槍。寓意為聯(lián)合國的主要職責是“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平”。
【解析】這是一道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題。第(1)小題考查學生對漢字的理解與掌握能力。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把“武”解釋為“止戈為武”,意思是說武力存在的目的是為了制止戰(zhàn)爭,表現(xiàn)了古人對和平生活的向往。我們不難分析出“伐”的意思:一人和一個武器,表示砍殺、攻打。第(2)小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賞析某句話的言外之意,需要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稱職”的意思是品德和才能與所擔任的職位要求相稱,根據(jù)語境,“稱職”指能勝任所擔當?shù)娜蝿?wù),做一個合格的敵人。第(3)小題考查學生圖文轉(zhuǎn)換的能力。作答本題時,先要介紹這個雕像位于哪里,名稱是什么,它的造型是怎樣的(是一支槍管扭曲打結(jié)的手槍),寓意是什么(用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據(jù)此分析可作答。
二、閱讀理解
(一)閱讀《桃花源記》一文,完成下面小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fù)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br>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
(1)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
(2)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 )
(3)及郡下,詣太守( )
1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不足為外人道也 為宮室、器皿、人物
B.欲窮其林 其岸勢犬牙差互
C.潭西南而望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D.處處志之 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
13.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本文第一段著眼于“異”字,為下文描寫更令人驚異的桃花源作了鋪墊。
B.本文構(gòu)思精巧,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敘述了一個曲折有致的故事。
C.文中真實地描繪了桃花源中人們的生活場景,生動地展現(xiàn)了一個人人勞作、生活安定、風氣淳樸的現(xiàn)實社會。
D.本文以“忘路之遠近”開篇,到“遂迷,不復(fù)得路”結(jié)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虛幻。
14.翻譯下面的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15.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繪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
【答案】11. (1)沿著,順著 (2)邀請 (3)拜訪 12.B 13.C 14.(他們)自己說自己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朝的戰(zhàn)亂,帶領(lǐng)妻子兒女和同鄉(xiāng)人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再也沒有出去過,于是就和外界的人隔絕了。 15.渲染神秘氣氛;暗示將會出現(xiàn)奇境;為桃源美好作鋪墊。
【解析】11.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沿著小溪劃船,往前行,忘記了路程多遠。緣:沿著,順著。
(2)句意: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請漁人到他們家里。延:邀請。
(3)句意:漁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見太守。詣:拜訪。
12.本題考查一詞多義。要根據(jù)具體的語境來分析辨別詞義。
A.為:介詞,對、向/動詞,做;
B.其:代詞,那/代詞,那;
C.而:連詞,表承接/連詞,表并列;
D.之:音節(jié)助詞,無實義/代詞,指水聲;
故選B。
13.本題考查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C.“文中真實地描繪了桃花源中人們的生活場景”“展現(xiàn)了一個人人勞作、生活安定、風氣淳樸的現(xiàn)實社會”表述錯誤,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可知,桃花源的生活場景是虛構(gòu)的,展現(xiàn)的是理想社會而不是現(xiàn)實社會;
故選C。
14.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翻譯的要求是做到“信、達、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diào)、換、補、移”,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云,說;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兒女;邑人,同鄉(xiāng)人;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遂,于是。
15.本題考查段落景物描寫的作用。
解答此題的關(guān)鍵是在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題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nèi)容,結(jié)合相關(guān)的語句,圍繞中心,分析解答。要注意段落的位置,要從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兩方面進行解答。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寫其意外見到桃花林的驚異神情,渲染神秘氣氛,暗示將會出現(xiàn)奇境;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絕美景色?!胺疾蒗r美,落英繽紛”兩句,乃寫景妙筆,色彩絢麗,景色優(yōu)美,引出一個質(zhì)樸自然化的世界,為下文做鋪墊。
【點睛】參考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靠捕魚為生。(一次漁人)沿著小溪劃船,往前行,忘記了路程多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兩岸幾百步以內(nèi),中間沒有別的樹木,花和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漁人對此感到非常驚異。(漁人)又向前劃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jīng)]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邊有個小洞,隱隱約約好像有光亮。漁人就舍棄船上岸,從小洞口進入。起初洞口很狹窄,僅能容一個人通過。漁人又向前走了幾十步,一下子變得開闊敞亮了。只見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村里面,來來往往的行人,耕種勞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著裝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自得其樂。
(桃花源的人)一見漁人,竟然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里兒來的。(漁人)細致詳盡地回答了他們,人們就把漁人請到自己家里,擺酒殺雞做飯款待他。村里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客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率領(lǐng)妻子兒女和同鄉(xiāng)人來到這個與外界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絕了。他們問(漁人)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這個漁人一一的給(桃花源中的人)詳細地訴說他知道的事情,(他們)聽了都很驚嘆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請漁人到他們家里,都拿出酒菜飯食來款待他。漁人居住了幾天,告辭離開。這里面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界的人說??!”
(漁人)出來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處處標上記號。漁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見太守,把這些情況作了稟報。太守立即派人隨同他前往,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結(jié)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有個劉子驥,是位清高的隱士,聽到這個消息,興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沒有實現(xiàn),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訪的人了。
三、對比閱讀
文言文閱讀
【甲】
①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②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
③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陶淵明《桃花源記》節(jié)選)
【乙】
①江寧府城,其西北包盧龍山而止。余嘗求小盤谷,至其地,土人或曰無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廣狹如一,探之不可窮。聞犬聲,乃急赴之,卒不見人。
②熟五斗米頃,行抵寺,曰歸云堂。土田寬舒,居民以桂為業(yè)。寺傍有草徑甚微南出之乃墜大谷。四山皆大桂樹,隨山陂陀。其狀若仰大盂,空響內(nèi)貯,謦咳①不得他逸;寂寥無聲,而耳聽常滿。淵水積焉,盡山麓而止。
③由寺北行,至盧龍山,其中坑谷洼隆,若井灶齦腭之狀。或曰:“遺老所避兵者②,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團瓢③,皆當其地?!?br>④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歸。暝色下積,月光布其上。俯視萬影摩蕩,若魚龍起伏波浪中。
⑤諸人皆曰:“此萬竹蔽天處也。所謂小盤谷,殆近之矣。”
(梅曾亮《游小盤谷記》(節(jié)選))
【注釋】①謦欬[qǐng kài]:咳嗽。輕曰謦,重曰欬。②遺老所避兵者:清兵南下時,明朝遺民逃往深山避兵之處。③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團瓢:茅庵,草屋;團瓢,圓形草屋。三十六、七十二,形容其多。
16.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寺 傍 有 草 徑 甚 微 南 出 之 乃 墜 大 谷。
1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便要還家( )(2)此中人語云( )
(3)日且暮( )(4)月光布其上( )
18.翻譯下列句子
(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余嘗求小盤谷,至其地,土人或曰無有。
19.【甲】文結(jié)尾寫劉子驥探訪桃花源未果,本文開頭寫“余嘗求小盤谷,至其地,土人或曰無有”,分別說說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20.【甲】中有“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本文中有“遺老所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團瓢,皆當其地”,這些內(nèi)容折射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答案】16.寺傍有草徑甚微/南出之/乃墜大谷。 17. 同“邀”,邀請 告訴 將要 映照(遍布) 18.(1)他們問漁人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 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
(2)我曾經(jīng)去探訪過小盤谷,到了那里,當?shù)赜械娜藚s說沒有這地方。 19.【甲】文結(jié)尾寫劉子驥探訪桃花源未果,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暗示這樣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虛構(gòu)的,在當時的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疽摇课拈_頭寫“余嘗求小盤谷,至其地,土人或曰無有”既表現(xiàn)了小盤谷的幽深難測,又增添了小盤谷的神秘色彩。 20.折射出作者對戰(zhàn)亂的厭惡和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向往。
【解析】16.本題考查文言斷句。
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據(jù)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
“寺傍有草徑甚微南出之乃墜大谷”句意為:寺旁有一條小小草徑,向南一伸,便下垂大谷?!八掳胁輳缴跷ⅰ敝髦^結(jié)構(gòu),應(yīng)在“微”后停頓,“南出之”動賓結(jié)構(gòu),應(yīng)在“之”后停頓;
因此斷句為:寺傍有草徑甚微/南出之/乃墜大谷。
17.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人們就把漁人請到自己家里。要:同“邀”,邀請;
(2)句意:這里面的人告訴他說。語:告訴;
(3)句意:到了傍晚。且:將要;
(4)句意:月光遍布其上。布:映照(遍布)。
18.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找出關(guān)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1)重點詞語:今:現(xiàn)在。世:朝代。乃:竟,竟然。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
(2)重點詞語:余:我。嘗:曾經(jīng)。求:探訪。至:到。土人:當?shù)厝??;颍河腥恕?br>19.本題考查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
【甲】從文中“忽逢桃花林”可以看出是漁人偶然發(fā)現(xiàn)的;結(jié)尾寫“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可以看出結(jié)果是尋找不到。用劉子驥探訪未果的情形,用意是讓真實的歷史人物出來作證,增添故事的傳奇色彩,也暗示了這個虛構(gòu)的理想世界是無法實現(xiàn)的,表現(xiàn)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乙】文,“余嘗求小盤谷,至其地,土人或曰無有”,說明當?shù)厝艘膊恢”P谷的具體位置,表現(xiàn)了小盤谷幽深難測的神秘色彩。作者尋覓小盤谷的目的無非是賞景,即使最終沒有找到小盤谷,但他已經(jīng)領(lǐng)略了盧龍山許多絕佳的景色,也就不虛此行。
20.本題考查對作者情感的理解。
甲文中,“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是桃花源人的來歷,他們因為躲避戰(zhàn)亂才來到這個與世絕色的地方,過上了和平安寧的生活;
乙文中,作者憑吊遺民避難之所——小盤谷,描繪了清靜的環(huán)境和秀麗的風光,表達了作者對返璞歸真的生活的向往;并說“遺老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團瓢,皆當其地”,當在有躲避戰(zhàn)亂的人居下的遺跡,也表達出作者對戰(zhàn)亂的厭惡,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向往之情。
【點睛】參考譯文
【甲】
(桃花源的人)一見漁人,竟然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里兒來的。(漁人)細致詳盡地回答了他們,人們就把漁人請到自己家里,擺酒殺雞做飯款待他。村里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客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率領(lǐng)妻子兒女和同鄉(xiāng)人來到這個與外界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絕了。他們問(漁人)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這個漁人一一的給(桃花源中的人)詳細地訴說他知道的事情,(他們)聽了都很驚嘆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請漁人到他們家里,都拿出酒菜飯食來款待他。漁人居住了幾天,告辭離開。這里面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界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處處標上記號。漁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見太守,把這些情況作了稟報。太守立即派人隨同他前往,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結(jié)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有個劉子驥,是位清高的隱士,聽到這個消息,興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沒有實現(xiàn),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訪的人了。
【乙】
江寧府城,它的西北面被盧龍山包圍而止。我曾經(jīng)去探訪過小盤谷,到了那里,當?shù)赜械娜藚s說沒有這地方;但見萬竹蔽天,歧路很多,曲折廣狹卻相同,順路尋求也見不到盡頭。忽聽得犬吠聲,急忙趕去,終不見人。
約摸走了可以煮熟五斗米的時間,到一寺院,叫歸云堂。土田寬舒,居民以種桂樹為職業(yè)。寺旁有一條小小草徑,向南一伸,便下垂大谷。四面山上都是大桂樹,山沿崖傾斜,形狀象大缽仰天,空響積貯其中,咳嗽之聲也不能泄散,在寂寥無聲中,耳邊卻常常聽到嗡嗡嗡的聲音。深潭中的積水,一直貫注到山腳。
從寺院朝北走,走到盧龍山,山中的坑谷凹凹凸凸,像井灶那樣高低相接。有人說:“這是明代遺老避兵火之地,所謂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團瓢該是在這里?!?
到了傍晚,于是登山循城而歸。這時暮色下密,月光遍布其上,低頭看去,只見萬影蕩漾,像魚龍起伏于波浪中。
同行的人都說:“這是萬竹蔽天的地方呀!所謂小盤谷,大概就是了吧?!?br>四、課外閱讀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仙游記
顧況
溫州人李庭等,大歷六年,入山斫樹,迷不知路,逢見漈水。漈水者,東越方言以掛泉為漈。中有人煙雞犬之候,尋聲渡水,忽到一處,約在甌閩之間,云古莽然之墟,有好田泉竹果藥之屬,連棟架險,三百馀家。四面高山,回還深映。有象耕雁耘①,人甚知禮,野鳥名鴝,飛行似鶴。人舍中唯祭得殺,無故不得殺之,殺則地震。有一老人,為眾所伏,容貌甚和,歲收數(shù)百匹布,以備寒暑。乍見外人,亦甚驚異。問所從來,袁晁②賊平未,時政何若。具以實告。因曰:愿來就居得否?云此間地窄,不足以容。為致飲食,申以主敬。既而辭行,斫樹記道。還家,及復(fù)前蹤,群山萬首,不可尋省。
【注釋】①象耕雁耘:傳說舜死蒼梧,有象為之耕;禹葬會稽,有雁為之耘。后用來形容民俗古樸,有舜禹時代的遺風。②袁晁:袁晁農(nóng)民起義發(fā)生于公元762年,次年被評定,到這位老者問話時已過去8年。
21.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錯誤的一項是( )
A.入山斫樹 砍B.有好田泉竹果藥之屬 類
C.人舍中唯祭得殺 舍棄D.不可尋省 探尋
2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乍見外人,亦甚驚異。問所從來。
(2)具以實告。因曰:愿來就居得否?
23.錢鐘書說顧況的《仙游記》是“刻意擬仿”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請結(jié)合選文內(nèi)容分析錢鐘書作此評價的原因。
【答案】21.C 22.(1)突然見到李庭一行外地人,也非常驚訝詫異。問他們從什么地方來。
(2)李庭把實情詳細告訴了他。李庭于是問:我們愿意來這里居住,行嗎? 23.①兩篇文章的情節(jié)非常相似,都是“發(fā)現(xiàn)樂土——辭別樂土——再尋樂土而不得”;②都描繪了一個沒有戰(zhàn)亂、寧靜淳樸、安居樂業(yè)的理想社會;③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動蕩;④都表達了作者對黑暗社會的不滿,寄予了作者的社會理想。
【解析】21.C.句意:人們的家中只有祭祀時才宰殺。舍:房屋,在此指“家中”;
故選C。
22.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
(1)乍:突然;亦:也;甚:很、非常;驚異:驚訝詫異;
(2)具:詳細;實:實情;因:于是。
23.本題考查文言文內(nèi)容理解。根據(jù)兩文的內(nèi)容找到其共同點即可。
兩篇文章的情節(jié)非常相似,《桃花源記》以武陵漁人行蹤為線索,寫“發(fā)現(xiàn)桃花源——(處處志之)辭別桃花源——再也找尋不到桃花源”;本文以溫州李庭等人的行蹤為線索,寫“發(fā)現(xiàn)隱秘美好的村落——(斫樹記道)辭別——再也找尋不到隱秘村落”;可見兩文都有“發(fā)現(xiàn)樂土——辭別樂土——再尋樂土而不得”的情節(jié);
根據(jù)《桃花源記》“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可知,桃花源資源豐富,百姓安居樂業(yè);根據(jù)“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可知,桃花源人是為躲避戰(zhàn)亂才來到這寧靜安樂的世外桃源的;可見桃花源是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反襯出當時那個社會的腐敗,民不聊生,寄托了陶淵明的社會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美好意愿,表現(xiàn)了作者對沒有戰(zhàn)亂、寧靜和平和自由和諧的理想社會(生活)的追求;
根據(jù)本文“有好田泉竹果藥之屬,連棟架險,三百馀家。四面高山,回還深映。有象耕雁耘,人甚知禮,野鳥名鴝,飛行似鶴”可知,溫州李庭等人所見村落資源豐富、環(huán)境美好,民風古樸,百姓守禮節(jié);可見描繪的處所是沒有戰(zhàn)亂、寧靜淳樸、安居樂業(yè)的;“問所從來,袁晁賊平未,時政何若”,寫老人詢問戰(zhàn)亂是否平定,詢問國家的形式;側(cè)面反映這里的人們是為了擁有和平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所以避世于此;暗示外面的世界是動亂的,暗示外面社會的黑暗和動蕩;表達了作者對黑暗社會的不滿,寄予了作者的社會理想。據(jù)此總結(jié)概括即可。
【點睛】參考譯文:
溫州李庭等人,在大歷六年,到深山老林里伐木取材,(由于山林密集而)迷了路,遇見了滌水(瀑布)。傺水在東越的地方語言中稱山上的泉水為滌。當中有人煙雞犬的聲音,(于是李庭他們)尋找聲音,渡過溪水,忽然到了一個村落,(村落)大約坐落在溫州與福建的中間,天地之間有草木茂盛的地方,有好的農(nóng)田、泉水、竹林、果樹和草藥之類的,在連著的橫木上架設(shè)橋梁(廊橋),(村落)有三百余戶人家。(村落)四面環(huán)繞著高山,道路曲折,掩映在茂林之中。這里民俗古樸,有舜禹時代的遺風,人們非常懂得禮節(jié),野鳥叫做鴝(亦稱“八哥”),飛起來很像鶴。人們的家中只有祭祀時才宰殺,沒有原因不能殺生,殺生就會發(fā)生地震。有一個老人,被眾人所信服,容貌很祥和,每年收幾百匹布,用來為寒暑做準備。突然見到李庭一行后,也深感驚異。問他們從何而來,袁晁之亂是否已經(jīng)平定,現(xiàn)在國家形勢如何,當時的朝政怎么樣。(李庭)詳細地據(jù)實回答。(李庭)于是說:“愿意來此居住,可以不可以?”(老人)說:“這里的地方狹窄,住不下?!保ń又├先苏写麄兂燥垼溟g被當作主客敬重對待。然后辭行,砍樹做記號?;氐郊?,(李庭)再次入山尋找上次的蹤跡,但群山萬壑,再也尋找不著上一次到過的村落。
這是一份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知識梳理與能力訓練02 背影(含解析),共1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基礎(chǔ)知識,閱讀理解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知識梳理與能力訓練02海燕(含解析),共1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基礎(chǔ)知識,閱讀理解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知識梳理與能力訓練02散文閱讀(含解析),共45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梳理文中內(nèi)容,完成下列表格,文末老人反復(fù)說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