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分析】
在學習緯線和緯度、經線和經度的內容時,教材通過介紹地球的基本形狀和地理坐標系統(tǒng),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概念和地理方位感。這一內容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地理基礎知識,而且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空間思維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蘊含著正確的自然觀和科學價值觀。
【學情分析】
學生在進入這一學習內容之前,可能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地理知識儲備,如地圖的使用、地球的形狀等。他們在生活中也可能有關于方向、位置的實際經驗。但學生的學科能力水平參差不齊,對抽象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難。此外,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和發(fā)展需求也會影響學習效果。因此,教學過程中需要關注以下幾點:
1. 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興趣和好奇心。
2. 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
3. 學生在地圖上的方位感和空間想象力。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理解緯線和緯度、經線和經度的概念,掌握地球坐標系統(tǒng)的基本知識。
2. 培養(yǎng)學生運用經緯度定位地球上任意地點的能力。
3. 通過實例分析,使學生能夠運用經緯度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4. 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
【教學重點難點】
1. 教學重點:
(1)緯線和緯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經線和經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3)經緯度在地理坐標系統(tǒng)中的作用。
2. 教學難點:
(1)緯度和經度的劃分原理及計算方法。
(2)在地圖上準確標注和識別經緯度。
(3)運用經緯度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定位、導航等。
【教學評活動設計】
【板書設計】
2.1 地球和地球儀(第二課時)
1、緯線和緯度
(1)緯線的特征
①形狀:圓圈
②長度:不等長
③方向:東西
(2)緯度的劃分
①度數(shù):0°--90°
②南北半球劃分 赤道
2、經線和經度
(1)經線的特征
①形狀:半圓
②長度:等長
③方向:南北
(2)經度的劃分
①度數(shù):0°--180°
②東西半球劃分 20°W--160°E
【作業(yè)與拓展設計】
1. 針對性作業(yè):設計一系列關于緯線和緯度、經線和經度的填空題、選擇題和繪圖題,以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預計完成時間:1課時
2. 拓展作業(yè):要求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經緯網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如航海、航空、地理信息系統(tǒng)等,并撰寫一篇短文分享其發(fā)現(xiàn)。預計完成時間:1課時
3. 引導深入學習: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探討經緯網如何幫助人們確定地理位置,以及它在不同領域的重要性。
【特色學習資源分析、技術手段應用說明】
1. 特色學習資源: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如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軟件、在線地圖服務(如Ggle地圖)、地理教育應用程序等,讓學生直觀地了解經緯網的結構和功能。
2. 技術手段應用說明:通過以下方式應用技術手段:
(1)使用GIS軟件模擬經緯網,讓學生在虛擬環(huán)境中實踐定位和導航。
(2)利用在線地圖服務,讓學生在實際地圖上查找特定地點的經緯度。
(3)結合教學特色,制作互動式教學視頻,講解經緯網的概念和應用。
【學習評價設計】
1. 評價方式: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
(1)形成性評價:通過課堂提問、小組討論和作業(yè)反饋,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理解程度。
(2)總結性評價:通過期中和期末考試,評估學生對緯線和緯度、經線和經度的掌握情況。
2. 評價工具:
(1)課堂提問和討論記錄
(2)作業(yè)批改記錄
3. 評價內容:包括以下方面:
(1)對經緯網概念的理解
(2)在實際地圖上定位和導航的能力
(3)對經緯網在現(xiàn)實生活應用的認識
4. 評價標準:
(1)知識掌握程度:對經緯網概念的理解準確無誤。
(2)應用能力:能在實際地圖上正確標定經緯度,并解釋其在不同領域的應用。
(3)思維能力:能通過小組討論提出有深度的見解,展示對經緯網重要性的理解。環(huán)節(jié)一:情境導入 嫦娥六號返回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評價活動
(1)展示嫦娥六號返回的新聞報道視頻,引導學生關注國家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
(2)提出驅動性問題:“嫦娥六號返回對我國航天事業(yè)意味著什么?”
(3)分配學習任務:小組討論,總結嫦娥六號任務的重要性。
(4)介紹航天科技基礎知識,如火箭發(fā)射原理、衛(wèi)星返回技術等。
(5)通過互動問答,檢查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6)設計實踐任務:模擬嫦娥六號返回過程。
(7)提供必要的工具和資源,指導學生進行模擬實驗。
(1)觀看新聞報道,了解嫦娥六號返回的基本情況。
(2)參與小組討論,分享對嫦娥六號任務重要性的認識。
(3)認真聽講,記錄重點知識。
(4)參與問答,積極表達自己的理解。
(5)根據(jù)所學知識,設計返回過程。
(6) 進行模擬實驗,記錄實驗結果。
(1)教師觀察學生討論過程中的參與度和思考深度。
(2)選取小組代表進行匯報,評價其表達能力和邏輯性。
(3)教師通過問答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4)對學生的回答給予即時反饋和指導。
(5)教師觀察學生的實驗過程,評價其操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6)檢查學生的實驗報告,評價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設計意圖:通過情境導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主動參與到航天科技的學習中。通過知識學習和實踐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通過評價活動,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策略,確保教學目標的達成。通過課堂互動,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環(huán)節(jié)二:緯線和緯度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評價活動
(1)學習情境:展示地球儀,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上的線條。
(2)驅動性問題:
①這些線的形狀是否一樣?是否等長?它們分布有什么規(guī)律?
②緯線是如何定義的?它們有什么特點?
(3)學習任務類型:觀察、討論、繪圖、案例分析。具體活動:
①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上的線條,并提問。
②定義緯線,解釋其形狀、指示方向、相互關系和長度。
③介紹緯度的劃分、分布規(guī)律、低中高緯度的劃分、特殊緯線以及南北半球的劃分。
(1)真實問題情境:觀察地球儀,分析緯線的特點。
(2)具體活動:
①學生觀察地球儀上的線條,并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②學生繪制簡單的緯線圖,標注不同緯度的特點。
③學生通過案例分析,了解緯度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1)評價方式:觀察、提問、小組討論、繪圖評價。
(2)評價工具:地球儀、繪圖工具、評價表。
(3)評價內容:
①學生對緯線的理解程度。
②學生繪制緯線圖的準確性。
③學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現(xiàn)。
設計意圖: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觀察、討論、繪圖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深入了解緯線和緯度的特點。學習活動:通過真實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地理素養(yǎng)。評價活動: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反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具體意圖:通過觀察地球儀,讓學生直觀地理解緯線的形狀和分布規(guī)律。通過繪圖活動,鍛煉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繪圖技能。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了解緯度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高他們的地理素養(yǎng)。通過課堂互動,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維。通過以上設計,本教案旨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緯線和緯度的概念,提高他們的地理素養(yǎng),同時關注課堂互動的層次與深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環(huán)節(jié)三:經線和經度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評價活動
(1)學習情境:展示地球儀,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上的線條,提出問題:“你們能分辨出這些線條的特點和作用嗎?”
(2)驅動性問題:
①什么是經線?它有什么特點?”
②“經度是如何劃分的?它有什么規(guī)律?”
③“如何利用經度來確定地理位置?”
(3)學習任務類型:
①講解經線的定義、形狀、指示方向、相互關系、長度和數(shù)量。
②通過互動討論,引導學生理解經度的劃分、分布規(guī)律、經線圈和東西半球的劃分。
(1)觀察與思考:觀察地球儀上的經線,思考經線的特點。
(2)討論與交流:分組討論經線的定義、形狀、指示方向、相互關系、長度和數(shù)量。
(3)案例分析:分析經度的劃分、分布規(guī)律、經線圈和東西半球的劃分,結合實際地理位置進行討論。
(1)評價方式:
①課堂提問:檢查學生對經線和經度的理解程度。
②小組討論:評估學生在討論中的參與度和貢獻。
③課后作業(yè):評估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掌握情況。
(2)評價工具:
①課堂提問記錄表。
②小組討論評價表。
③課后作業(yè)評分表。
設計意圖:教學環(huán)節(jié)與學習活動:通過觀察、討論和案例分析,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經線和經度的概念,以及它們在地理定位中的作用。評價活動:通過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全面了解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掌握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目標達成與學生發(fā)展: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經線和經度的基本知識,為后續(xù)的地理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同時,通過課堂互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思考力和合作能力。課堂互動的層次與深度:通過小組討論和案例分析,引導學生深入探討經線和經度的相關概念,提高課堂互動的層次和深度。
環(huán)節(jié)四:經緯網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評價活動
(1)學習情境:展示地球儀和地圖,引導學生觀察。
(2)驅動性問題:
① “你們能在地球儀上找到我們所在的城市嗎?”
②“我們如何準確地描述一個地點的位置?”
(3)學習任務類型:小組討論、實踐操作、問題解答。
(4)具體活動:
①介紹經緯網的概念和作用。
②展示不同類型的經緯網,讓學生觀察并區(qū)分。
③演示如何在地球儀上確定某地點的經緯度。
④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解決定位和定向的難題。
(1)真實問題情境:在地球儀上找到自己所在的城市。
(2)具體活動:
①觀察地球儀和地圖上的經緯網。
②參與小組討論,分享如何使用經緯網定位和定向的經驗。
③實踐操作,在地球儀上確定指定地點的經緯度。
④提問和解答,解決定位和定向的難題。
(1)評價方式:觀察、問答、小組報告。
(2)評價工具:地球儀、地圖、評價表。
(3)評價內容:
①學生對經緯網概念的理解。
②學生在地球儀上定位和定向的能力。
③學生在小組討論中的表現(xiàn)。
設計意圖: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引入地球儀和地圖,創(chuàng)造真實的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學習活動:通過小組討論和實踐操作,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經緯網的使用方法。評價活動:通過觀察和問答,了解學生對經緯網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意義:本節(jié)課旨在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概念,提高地理信息素養(yǎng),為后續(xù)地理學習打下基礎。
目標達成:通過小組討論和實踐操作,學生在活動中自然達成學習目標。課堂互動:關注課堂互動的層次與深度,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提升課堂參與度和學習效果。
這是一份【核心素養(yǎng)】中圖版七年級上冊地理4.2氣溫和降水(第2課時)(教學設計),共5頁。教案主要包含了適用教材,內容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評活動設計,板書設計,作業(yè)與拓展設計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核心素養(yǎng)】中圖版七年級上冊地理4.2氣溫和降水(第1課時)(教學設計),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適用教材,內容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評活動設計,板書設計,作業(yè)與拓展設計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核心素養(yǎng)】中圖版七年級上冊地理3.1疆域和行政區(qū)劃(第2課時)(教學設計),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適用教材,內容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板書設計,作業(yè)與拓展設計,學習評價設計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