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宇宙中的地球
【學習內(nèi)容與要求】
9.1 地球是一顆行星
②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和大小的歷程
【教學目標】
1.科學觀念: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和大小的漫長歷史,初步掌握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一些現(xiàn)象和方法;知道地球是一個兩級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正確描述地球的形狀、大小,加深對地球的認識。
2.科學思維:舉例證明地球是球體;描述地球的形狀、大小,培養(yǎng)科學的發(fā)展觀。
3.探究實踐:通過活動、讀圖、傾聽等方式,了解地球是球體的實例,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4.態(tài)度責任:激發(fā)探索地球與宇宙奧秘的興趣,樹立正確的物質(zhì)觀。
【教材分析】 本課時為新浙教七上第三章第1節(jié)《認識地球》的第1課時,主要介紹地球的形狀、地球的大?。槐竟?jié)內(nèi)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地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本課時的內(nèi)容就是初步認識地球,通過學習使學生對地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知道人類認識地球的主要歷程,了解地球是一個不規(guī)則的橢球體。本課是本章的起始,與后面學習息息相關,幫助學生初步構建地理學知識。
【教學思路】地球形狀的認識歷史→地球的大小。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創(chuàng)設情境,明確問題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它是浩瀚宇宙中的一顆行星,與太陽系的其他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天體一起繞太陽運轉(zhuǎn)。在太陽系以個更加空曠的空間,還分布著眾多的天體,它們與太陽系一起構成了龐大的銀河系。銀河系也只是宇宙中上千億個相互遠離的星系中的普通一員。
人們是如何認識地球、太陽系與宇宙的?對它們有著怎樣的了解?
1519年9月20日,麥哲倫艦隊從西班牙南海岸港口出發(fā),環(huán)繞地球航行一周,歷時1082天,成功返回出發(fā)地。
出發(fā)時艦隊由5艘船和260多名水手組成,回來時只剩下1艘船和18名水手。環(huán)球航行極其艱難。
艦隊的環(huán)球航行具有什么意義?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又
經(jīng)歷了哪些過程?
設問引入新課內(nèi)容。
地球形狀的認識歷史
地球人類的家園,很早就在探索地球,并提出過種種看法?,F(xiàn)在我們知道地球是個球體,但是人類探索地球卻經(jīng)歷了非常漫長的過程。
1.古代對地球的認識:
古人往往憑經(jīng)驗和直覺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陽繞著地球轉(zhuǎn)動,而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地是平的,整個大地也是平的。
古代中國的“天圓地方”說:
對“天圓地方”質(zhì)疑的聲音:
① 既然地是平的,應該有“天涯海角”,為什么我們在地面上總是走不到邊?
②為什么遠去的船只的船身比桅桿先消失?
探索活動:
把籃球和木板置于同一水平視線上 ( 如圖)。把鉛筆的頭豎直朝下, 分別由 A 向 B 和由 C 向 D 移動,觀察鉛筆的長度和鉛筆頭隨位置的變化而發(fā)生的變化。
(1)比較在籃球表面和木板表面上移動的鉛筆,其長度和鉛筆頭隨位置變化的不同是 。
那是因為 。
(2)通過此活動,我們知道海面上遠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桿先消失的原因是 。
2.猜想:地球是球體
(1)公元前 6世紀,古希臘數(shù)學家畢達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體的猜想。
他認為對稱的形式是完美的屬性之一,人類所居住的地方也應該是對稱的,上下對稱,左右對稱,各種對稱,只能是球形了。
畢達哥拉斯提出了大地是圓球形的這種觀點,并提出了相應的猜想和推理,這無疑是空前絕后的。
(2)過了2個世紀,古希臘科學家亞里士多德通過多次對月食的觀察,發(fā)現(xiàn)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總是弧形的,由此,他推斷地球是個球體。這是人類通過觀察天象得出地球形狀的推論,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大飛躍。
3.實踐證實:地球是球體
1519年,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經(jīng)過長達3年的海上航行, 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huán)繞地球航行一周的壯舉,他們用自身實踐證實了地球是球體,結(jié)束了人們關于地“方”與地“圓”的爭論,在人類的科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4.人造地球衛(wèi)星拍攝的照片
20世紀,人類發(fā)射人造地球衛(wèi)星、載人航天器,從太空中拍到地球的照片,確證地球是一個球體,照片上面有藍色的海和白色的去。蘇聯(lián)宇航員加加林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在太空目睹地球是個球體的人,他看到的地球是一個蔚藍色的美麗星球。
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歸納四個階段)
臆想階段,“天圓地方”;推測階段,亞里士多德觀測月食推測地球是個球體;驗證階段,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證實地球是個球體;衛(wèi)星觀測階段的科學測量得出: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橢球體。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人類對地球的探索從未停止,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而不斷提高。
重在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科學技術在發(fā)展,人類對地球的認識也在不斷提高

思考與討論:
1.你還能列舉地球是個球體的現(xiàn)象和驗證方法嗎?
2.從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中,你能感悟到什么?
人類對自然事物的認識是由淺入深的,是離不開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的,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fā)展。
地球的大小
1、地球概念的確立:
自從人類知道自己居住的大地是一個巨大的圓球后,就有人試圖測量地球的大小。
世界上第一個給地球測量周長的人,是古希臘的埃拉托色尼。
公元前3世紀,古希臘學者埃拉托色尼確立了地球的概念;并用幾何學方法定量地測定了地球的大小。
盡管他的具體測量結(jié)果已經(jīng)失傳,?但他的方法和貢獻被后人所認可。?
2、現(xiàn)代科技測量地球的大?。?
現(xiàn)代科學技術測量表明,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
(1)地球赤道半徑約為6371km,兩極方向的半徑約為6357km;
赤道半徑與兩極半徑僅著0.33%;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圓的。
(2)地球的赤道周長約為4×104km。
3、科學閱讀
古希臘學者埃拉托色尼測量地球的周長。
4.方法與技能:科學記數(shù)法
地球的大小記憶數(shù)據(jù)簡單,但是關于如何測量是一個難題
這里可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和興趣
科學記數(shù)法有利于后續(xù)較大或較小數(shù)據(jù)的表達
板書設計

相關教案

浙教版(2024)七年級上冊(2024)第1節(jié) 認識地球優(yōu)秀第2課時教案:

這是一份浙教版(2024)七年級上冊(2024)第1節(jié) 認識地球優(yōu)秀第2課時教案,共3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概念,學習內(nèi)容與要求,教學目標,教材分析,教學思路,教學過程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浙教版(2024)七年級上冊(2024)第2節(jié) 科學測量一等獎第4課時教學設計:

這是一份浙教版(2024)七年級上冊(2024)第2節(jié) 科學測量一等獎第4課時教學設計,共3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概念,學習內(nèi)容與要求,教學目標,教材分析,教學思路,教學過程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科學七年級上冊(2024)第2節(jié) 科學測量精品第3課時教案:

這是一份科學七年級上冊(2024)第2節(jié) 科學測量精品第3課時教案,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概念,學習內(nèi)容與要求,教學目標,教材分析,教學思路,教學過程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教案 更多

初中科學浙教版(2024)七年級上冊(2024)第2節(jié) 科學測量優(yōu)秀第2課時教學設計

初中科學浙教版(2024)七年級上冊(2024)第2節(jié) 科學測量優(yōu)秀第2課時教學設計

初中科學浙教版(2024)七年級上冊(2024)第1章 探索自然的科學第1節(jié) 科學并不神秘一等獎教案設計

初中科學浙教版(2024)七年級上冊(2024)第1章 探索自然的科學第1節(jié) 科學并不神秘一等獎教案設計

初中科學浙教版(2024)七年級上冊(2024)第2節(jié) 科學測量獲獎第1課時教學設計

初中科學浙教版(2024)七年級上冊(2024)第2節(jié) 科學測量獲獎第1課時教學設計

科學七年級上冊(2024)第1節(jié) 認識地球第1課時教學設計

科學七年級上冊(2024)第1節(jié) 認識地球第1課時教學設計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初中科學浙教版(2024)七年級上冊(2024)電子課本 新教材

第1節(jié) 認識地球

版本: 浙教版(2024)

年級: 七年級上冊(2024)

切換課文
所有DOC左下方推薦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zhì)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