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幫助孩子系統(tǒng)梳理上學期所學知識。帶領孩子構(gòu)建完備、扎實牢固的知識體系;
2、幫助孩子預習新學期功課。提前掌握重難點、考點、易錯點,領先一步提高學習效率;
3、假期持續(xù)穩(wěn)定的學習。避免孩子長時間沉迷于電視、手機,養(yǎng)成壞習慣,影響新學期學習。
第一章 機械運動
?1.5 章末復習
知識梳理
【答案】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m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刻度尺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平均 = 4 \* GB3 \* MERGEFORMAT ④位置 = 5 \* GB3 \* MERGEFORMAT ⑤路程 = 6 \* GB3 \* MERGEFORMAT ⑥時間 = 7 \* GB3 \* MERGEFORMAT ⑦ = 8 \* GB3 \* MERGEFORMAT ⑧3.6
= 9 \* GB3 \* MERGEFORMAT ⑨勻速直線 = 10 \* GB3 \* MERGEFORMAT ⑩
考點一 長度的測量
例1
采用如圖所示的甲、乙兩把刻度尺測量同一物塊的長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采用甲刻度尺讀數(shù)更精確些
B.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mm
C.采用乙刻度尺,物塊長度應記錄為2.80cm
D.甲刻度尺零刻度線沒有對齊物塊的一端,故測量方法是錯誤的
【答案】C
【詳解】AB.由圖可知,甲刻度尺上1cm之間有2個小格,其分度值為0.5cm,乙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其分度值為1mm,使用乙刻度尺測量較準確,故AB錯誤;
C.物塊左側(cè)與乙刻度尺的零刻度線對齊,右側(cè)與2.80cm對齊,所以物塊的長度為L=2.80cm,故C正確;
D.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時,尺的刻度線要貼緊待測物體,甲刻度尺的整數(shù)刻度線對齊物體的左段,能夠測出物體的長度,方法正確,故D錯誤。
故選C。
變1
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如圖是某同學使用刻度尺測量某一物體長度的情景,則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mm,被測物體的長度是__________cm。
【答案】 1 3.50
【詳解】[1]刻度尺每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每小格表示1mm,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mm。
[2]物體左邊對齊2.00cm刻度線,右側(cè)對齊5.50cm刻度線,相減為物體的長度讀數(shù),為3.50cm。
變2
如圖,在測鉛筆的長度時,兩種方法中正確的是________圖。
【答案】甲
【詳解】讀圖可知,乙圖中刻度尺在讀數(shù)時,視線并未與尺面末端刻度垂直,因此乙是錯誤的,甲是正確的。
變3
如圖所示,小宇在用刻度尺測量一截鉛筆的長度時,首先觀察零刻度線、量程和分度值,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特意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讀數(shù),發(fā)現(xiàn)三種讀數(shù)結(jié)果并不一樣。你認為正確的讀數(shù)角度應該是圖中的______(甲/乙/丙)。按正確方法讀數(shù)時,該鉛筆的長度是______cm。
【答案】 1mm 乙 3.50
【詳解】[1]由圖知,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小格,所以1個小格代表1mm,即該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
[2]根據(jù)刻度尺的讀數(shù)方法可知,甲和丙讀數(shù)時視線都沒有與刻度線垂直,所以都是錯誤的,只有乙讀數(shù)是正確的。
[3]鉛筆左端與0刻線對齊,右端與3.5cm對齊,估讀為3.50cm,所以鉛筆的長度為
例2
(多選)如圖所示,下列有關長度的測量正確的是( )
A. 如圖中測自行車通過的路程,可先記下車輪轉(zhuǎn)過的圈數(shù)N,再乘以車輪的周長L
B. 如圖中使用三角板和刻度尺,測出紀念幣的直徑為2.0 cm
C. 如圖中先測出幾十張紙的厚度,除以紙的張數(shù),可以得出一張紙的厚度
D. 如圖中把金屬絲密繞在鉛筆上N圈,測出密繞部分的長度L,則金屬絲直徑
【答案】ACD
【詳解】A.自行車車輪的周長可以測出,要測量自行車行駛的路程,可以先記下車輪轉(zhuǎn)過的圈數(shù)N,再乘以車輪的周長L,故A正確;
B.由圖知: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1個小格代表的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紀念幣左端與2.00cm對齊,右端與4.00cm對齊,所以紀念幣的直徑為
L=4.00cm﹣2.00cm=2.00cm
故B錯誤;
C.一張紙的厚度太小,甚至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無法直接準確測量,所以測量紙的厚度時,可以用刻度尺先測出幾十張紙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紙的總張數(shù),即得出一張紙的厚度,故C正確;
D.細金屬絲的直徑太小,甚至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無法直接準確測量,所以可以把金屬線無間隙地密繞在一根鉛筆上若干
變1
如圖所示,用刻度尺測量鉛筆的長度,測量方法正確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詳解】A.由A選項圖可知,鉛筆沒有緊靠刻度尺有刻線的一側(cè),不符合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故A錯誤;
B.由B選項圖可知,鉛筆沒有緊貼刻度尺的刻度線,不符合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故B錯誤;
C.由C選項圖可知,鉛筆左側(cè)與刻度尺0刻度線對齊,并且緊靠刻線,符合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故C正確;
D.由D選項圖可知,鉛筆左側(cè)沒有與0刻度線或其它整格刻線對齊,不符合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故D錯誤。
故選C。
變2
下列測量長度的方法,不正確的是( )
A.只使用一個刻度尺不用其他工具就可以準確測出乒乓球的直徑
B.測自行車通過的路程,可先記下車輪轉(zhuǎn)過的圈數(shù),再乘以車輪的周長
C.測一張紙的厚度可以用刻度尺先測出幾十張紙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紙的總張數(shù),即得出一張紙的厚度
D.測細金屬絲的直徑,可以把金屬絲無間隙地密繞在一根鉛筆上若干圈,測出密繞部分的長度和圈數(shù),則直徑
【答案】A
【詳解】A.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時,刻線一側(cè)要靠緊被測部分,所以無法僅利用刻度尺測量乒乓球的直徑,故A錯誤,符合題意;
B.自行車車輪的周長可以測出,要測量自行車行駛的路程,可以先記下車輪轉(zhuǎn)過的圈數(shù),再乘以車輪的周長,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
C.一張紙的厚度太小,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無法直接測量,所以測量一張紙的厚度時,可以用刻度尺先測出幾十張紙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紙的總張數(shù),即得出一張紙的厚度,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
D.細金屬絲的直徑太小,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無法直接測量,可以把金屬線無間隙地密繞在一根鉛筆上若干圈,測出密繞部分的長度和圈數(shù),則直徑,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選A。
變3
測量某圓柱體的直徑,如圖所示的幾種測量方法中正確的是( )
A.B.C.D.
【答案】C
【詳解】A.刻度尺沒有從0刻度線開始測量,故A錯誤;
B.應該用三角板的直角邊靠在刻度尺上,且刻度尺沒有從0刻度線開始測量,故B錯誤;
C.因為是圓形的硬幣,需要用兩塊直角三角板把硬幣夾在中間,放到刻度尺上測出它的直徑.用兩塊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邊中間的長度代替了硬幣的直徑,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用末端三角板直角邊所對的刻度值減去起始端三角板直角邊所對的刻度值,即可得出硬幣的直徑.故C正確;
D.無法測出圓柱體的直徑,且刻度尺沒有從0刻度線開始測量,故D錯誤.
考點二 參照物的選取及運動狀態(tài)的判斷
例1
小華“五一”乘列車出去游玩,列車在平直軌道上平穩(wěn)行駛,我們說車廂內(nèi)行李架上的物品是靜止的,選取的參照物是( )
A.樹木B.房屋C.電線桿D.車廂內(nèi)的座椅
【答案】D
【詳解】在平穩(wěn)行駛的列車中,放在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對于車廂的座椅位置沒有發(fā)生變化,是靜止的,相對于路邊的樹木、電線桿、房屋和走動的列車員位置發(fā)生了變化,是運動的。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選D。
變1
小明和家人在瘦西湖同船游覽時,他認為座位上的妹妹是靜止的,選擇的參照物可能是( )
A.垂柳B.他乘坐的船C.河岸D.五亭橋
【答案】B
【詳解】A.選垂柳為參照物時,他妹妹與垂柳的位置時刻發(fā)生變化,則他妹妹是運動的,故A不符合題意;
B.選乘坐的船為參照物時,他妹妹的與船的位置沒有發(fā)生變化,則他妹妹是靜止的,故B符合題意;
C.選河岸為參照物時,他妹妹與河岸的位置時刻發(fā)生變化,則他妹妹是運動的,故C不符合題意;
D.選五亭橋為參照物時,他妹妹與五亭橋的位置時刻發(fā)生變化,則他妹妹是運動的,故C不符合題意。
故選B。
變2
機場周圍不允許有鳥類飛行,以免撞毀飛機。這是因為( )
A.以地面為參照物,鳥的速度很大
B.以機場內(nèi)步行的人為參照物,鳥的速度很大
C.以停在機場的飛機為參照物,鳥的速度很大
D.以正在飛行的飛機為參照物,鳥的速度很大
【答案】D
【詳解】以地面為參照物、以步行的人為參照物、以停在機場的飛機為參照物,相同的時間內(nèi),鳥和地面、步行的人、停在機場的飛機之間距離變化大致相同,鳥的速度大致相同;以相向而行的飛機為參照物,相同的時間內(nèi),鳥和飛機之間的距離變化很大,以飛機為參照物,鳥的速度很大。
故選D。
變3
小麗在朋友圈分享了自己外出旅行時的照片,其中兩張是坐在平直行駛車內(nèi)連續(xù)拍攝的照片,如圖所示。網(wǎng)友判斷小麗乘坐的車正在向東行駛。請你分析網(wǎng)友的判斷是______(選填“正確”或“錯誤”)的,理由是______。
【答案】 錯誤 以太原雙塔為參照物,車在向西行駛
【詳解】[1][2]以相對于地面靜止不動的太原雙塔為參照,小麗在靠近太原雙塔,相對太原雙塔向西運動,故判斷車正在向西行駛,所以網(wǎng)友的判斷是錯誤的。
例2
如圖所示為房頂旗幟的飄揚情況,請根據(jù)圖中的信息判斷甲、乙兩只船的運動情況( )
A.甲船可能向右運動,乙船可能靜止
B.甲船可能向左運動,乙船一定向左運動
C.甲船一定向右運動,乙船可能向左運動
D.甲船可能向右運動,乙船一定向左運動
【答案】C
【詳解】圖中岸上的旗桿相對于地面是靜止的,旗向右飄,說明此時風向右吹。甲船上旗幟向左,說明它在向右運動且速度大于風速;乙船上的旗子向右,有三種可能:一是乙船可能靜止,二是乙船可能向左運動,三是乙船可能向右運動但速度小于風速。
綜上所述,故ABD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
故選C。
變1
由于風的緣故,河岸上的旗幟按圖中的方向飄揚。在河面上的兩艘船上的旗幟處于圖中狀態(tài),則關于兩條船的運動狀態(tài)的判斷正確的是( )
①乙船可能是向左運動的
②甲船肯定是向右運動的
③乙船可能是靜止的
④甲船可能是靜止的
⑤乙船可能是向右運動的
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
【答案】B
【詳解】圖中河岸上的旗桿相對于地面是靜止的,小旗向右飄,說明此時有向右吹的風;乙船上旗幟向右,有三種可能:一是乙船靜止,風把旗幟刮向右方;二是乙船向左運動,風相對于旗幟向右運動,把旗幟刮向右方;三是乙船向右運動但運動的速度小于風速,此時風仍能把旗幟刮向右方;對于甲船來講情況相對簡單,風向右刮,要使甲船的旗幟向左飄,只有使甲船向右運動,且速度大于風速。綜上所述,①②③⑤正確,④錯誤,故ACD錯誤,B正確。
故選B。
變2
甲、乙、丙三人各乘一臺升降機,甲看見樓房在勻速上升,乙看見甲在勻速上升,甲看見丙在勻速下降,則它們相對于地面的運動情況有以下說法:
①甲上升; ②乙下降,但比甲快;
③乙下降,但比甲慢; ④丙下降,但比甲快;
⑤丙上升,但比甲慢; ⑥甲在勻速下降。
這些說法中正確的是( )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⑤⑥D(zhuǎn).②③④
【答案】B
【詳解】甲看到樓房勻速上升,說明甲相對于地面勻速下降,故①錯誤,⑥正確;
乙看到甲勻速上升,說明乙相對于地面勻速下降,且v乙>v甲,故②正確,③錯誤;
甲看到丙勻速下降,說明丙相對于地面勻速下降,且v丙>v甲,故④正確,⑤錯誤。
綜上所述可知,故B正確,ACD錯誤。
故選B。
變3
如圖所示,是國慶閱兵式上空中梯隊飛越天安門廣場的情景,呈“口”字形展開的戰(zhàn)斗機群, 好長一段時間隊形不變,甚為壯觀。其中蘊含很多物理知識,隊形不變時,飛機之間相對______(運動/靜止);觀禮人看到飛機在飛行是以 ______為參照物。
【答案】 靜止 天安門廣場
【詳解】[1][2]由題目中隊形不變可知,飛機飛行時它們之間保持相對位置不變,即飛機之間相對靜止;觀禮人以天安門廣場為參照物飛機的位置在不斷變化看到飛機在飛行。
考點三 速度的相關計算
例1
行進中的高速列車在3min內(nèi)通過的路程是7.2km,高速列車長200m,求:
(1)列車行進的速度;
(2)列車保持(1)中的速度通過一條長1.4km的隧道的時間;
(3)列車以(1)中的速度為平均速度從甲地開往乙地,用時2.5h,求甲乙兩地的距離。
【答案】(1)40m/s;(2)40s;(3)360km
【詳解】解:(1)列車通過的路程s=7.2km,列車通過7.2km所用時間
t=3min=0.05h
根據(jù)得列車行進的速度
(2)列車通過1.4km的隧道時,通過的總路程為隧道長與車長之和,即為
所用時間
(3)列車以(1)中的速度為平均速度從甲地開往乙地,用時t=2.5h 甲乙兩地的距離為
答:(1)列車行進的速度是40m/s;
(2)列車保持(1)中的速度通過一條長1.4km的隧道,需40s;
(3)列車以(1)中的速度為平均速度從甲地開往乙地,用時2.5h,甲乙兩地的距離是360km。
變1
一列長300m的火車勻速駛過長1500m的隧道,測得火車完全通過隧道的需要60s。求:
(1)火車運行的速度。
(2)火車全部在隧道內(nèi)運行的時間。
【答案】(1)30m/s;(2)40s
【詳解】解:(1)火車完全通過隧道行駛的路程為
s1=s+s車=1500m+300m=1800m
則火車行駛的速度為
(2)火車全部在隧道內(nèi)的路程為
s2=s-s車=1500m﹣300m=1200m
由得,火車全部在隧道內(nèi)運行時間
答:(1)火車運行的速度為30m/s;
(2)火車全部在隧道內(nèi)運行的時間為40s。
變2
汽車以25m/s的速度勻速行駛,司機突然發(fā)現(xiàn)前頭有緊急情況,經(jīng)過0.5s(反應時間)后開始制動剎車,又經(jīng)過4.5s滑行60m車停止。求:
(1)汽車在司機反應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是多少?
(2)從司機發(fā)現(xiàn)緊急情況到汽車靜止這段時間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答案】(1)12.5m;(2)14.5m/s
【詳解】解:(1)由得,汽車在司機反應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為
s1=v1t1=25m/s×0.5s=12.5m
(2)從發(fā)現(xiàn)情況到汽車靜止,所用的時間為
t總=t1+t2=0.5s+4.5s=5s
汽車行駛的總路程
s總=s1+s2=12.5m+60m=72.5m
則這段時間內(nèi)的平均速度為
答:(1)汽車在司機反應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是12.5m;
(2)從司機發(fā)現(xiàn)緊急情況到汽車靜止這段時間的平均速度是14.5m/s。
變3
一滑雪運動員沿240m的斜坡下滑后,又在水平面滑行260m才停止。運動員在斜坡和水平面滑行的時間分別是12s和28s,則滑雪運動員在斜坡上下滑的平均速度是_____m/s,整個運動過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答案】 20 12.5
【詳解】[1][2]滑雪運動員在斜坡上下滑的平均速度
整個運動過程的平均速度
考點四 運動圖象的理解與應用
例1
甲、乙兩人各自駕車同時同向運動,甲從A地出發(fā),乙從距A地30m處出發(fā),甲的v—t圖像和乙的s—t圖像如圖所示。則由圖像可知( )
A.甲追不上乙B.乙的速度為22.5m/s
C.甲出發(fā)12s可追上乙D.乙做的是變速直線運動
【答案】C
【詳解】BD.由甲、乙的運動圖像可知,甲隨時間變化,速度不變,所以甲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為10m/s,乙從30m處運動到45m處,需要2s,則乙的速度
乙的路程隨時間增大而增大,所以乙做勻速直線運動,故BD不符合題意;
AC.甲追上乙時,甲、乙運動的時間相同,甲比乙多運動30m,則有
解得
t=12s
所以甲能追上乙,需要的時間為12s,故A錯誤,C正確。
故選C。
變1
一輛汽車正在平直的公路上運動,用s、v和t分別表示汽車運動的路程、速度和時間。下面四個圖象反映汽車在做勻速直線運動的是______,表示物體靜止的是______,④表示物體做______(選填“加速”、“勻速”或“減速”)直線運動。
【答案】 ②③ ① 加速
【詳解】[1][2][3]①的圖象是s-t圖象,說明汽車處于靜止狀態(tài);②的圖象是s-t圖象,是一過原點的直線,所以說明汽車在做勻速直線運動;③的圖象是v-t圖象,是一條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說明汽車在做勻速直線運動;④的圖象是v-t圖象,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說明汽車做勻加速直線運動。故做勻速直線運動的是②③,表示物體靜止的是①,④表示物體做加速直線運動。
變2
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速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如圖甲所示。在t0時刻,該圖象與坐標軸圍成的陰影部分面積表示的物理量是______;、b兩個物體由靜止開始運動,它們的速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如圖乙所示,在t0時刻,v______v(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 路程 等于
【詳解】[1]圖示中,圖象橫軸表示時間,縱軸表示速度,則由圖甲可知,在t0時刻該圖象所圍成的陰影部分的面積所表示的是速度與時間的乘積,即陰影部分的面積表示的物理量是路程。
[2]由圖乙可知,在t0時刻,、b兩物體速度相等,即va=vb。
變3
甲、乙、丙三輛車,從某地同時出發(fā),在平直公路上向東運動,它們的圖像和圖像如圖a、b所示,則0~4s內(nèi)甲車的速度是______m/s,2s~4s乙車處于______狀態(tài);在b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表示的物理量是:甲車和丙車運動______(選填“速度”、“時間”或“路程”)的差值。
【答案】 4 靜止 路程
【詳解】[1] 由a圖可知,0~4s內(nèi),甲車通過的路程s=16m,則甲車的平均速度
[2] 由a圖可知,2s~4s內(nèi),乙的s-t圖像是一條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表示乙車處于靜止狀態(tài)。
[3] b圖為甲、丙的v-t圖像,陰影部分的面積為,表示的物理量是:甲車和丙車行駛路程的差值。
考點五 平均速度的測量
例1
某物理興趣小組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實驗中,他們將小車從帶刻度(分度值為1cm)的斜面頂端A點靜止釋放,并同時按下電子停表開始計時,圖中圓圈內(nèi)顯示了小車位于A、B、C三點的時刻(數(shù)字分別表示“時:分:秒”)。
(1)由圖中的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小車下滑過程中做___________運動(選填“減速”“勻速”或“加速”);
(2)根據(jù)圖中信息,小車在下滑過程中BC段的平均速度大小是___________cm/s;
(3)如果在A點時,先釋放小車,后按下停表開始計時,B、C兩點都準確計時,則會使所測AB段的平均速度___________(選填“偏大”“不變”或“偏小”)。
【答案】 加速 50.0 偏大
【詳解】(1)[1]由圖可知AB段的路程為
sAB=10.00dm-6.00cm=4.00dm=40.0cm
AB段的時間為tAB=2s,AB段的平均速度為
BC段的路程為
sBC=6.00dm-1.00dm=5.00dm=50.0cm
BC段的時間為tBC=1s,則BC段的平均速度為
因為
vBC>vAB
所以小車下滑過程中做加速運動。
(2)[2]由(1)可知小車在下滑過程中BC段的平均速度大小是50.0cm/s。
(3)[3]如果在A點時,先釋放小車,后按下停表開始計時,則計時晚了,時間變短,會使所測AB段的平均速度vAB偏大
變1
如圖所示是“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裝置。實驗時讓小車從斜面的A點由靜止滑下,分別測出小車到達B點和C點的時間,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實驗原理是______;
(2)實驗時,為了使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時間長些,便于測量時間,應______(選填“增大”或“減小”)斜面的傾斜角度;
(3)小車從A點到C點的路程s______cm;小車在段的平均速vAC=______m/s;
(4)如果不小心讓小車過了A點才開始計時,則所測段的平均速度會______(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5)下列圖像中能正確反映小車在斜面上運動情況的是______。
A. B. C. D.
【答案】 減小 80.0 0.16 偏大 B
【詳解】(1)[1]實驗中先測量小車的路程與時間,再通過算出小車的速度,實驗原理是。
(2)[2]為了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時間長一些,便于準確的測量時間,應使小車緩慢運動,因此應減小斜面的傾斜角度。
(3)[3][4]由圖可知小車從點到點的路程
所用的時間
因此小車在段的平均速度
(4)[5]如果小球過了A點才開始計時,計時會晚一些,測量的時間會偏小一些,根據(jù)速度公式可知,在路程不變時,時間偏小,測得的平均速度會偏大。
(5)[6]由圖可知
根據(jù)相同路程,所用時間越少,速度越大,因為
所以小車下滑做加速越大,故ACD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
故選B。
變2
小林同學在“測量小車在傾斜木板上向下運動的平均速度”的實驗中,其測量數(shù)據(jù)如下表。
(1)實驗中用到的測量工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實驗時應使木板的坡度小些,這樣做的目的是便于___;
(3)從頂端到底端,小車做____________(填“勻速”或“變速”)直線運動,它在B點時的速度比在A點時___________(填“快”或“慢”)。OB段運動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m/s。
【答案】 刻度尺 秒表 測量時間 變速 快 0.3
【詳解】(1)[1][2]實驗時,利用刻度尺測量小車通過的路程,利用停表測量小車的運動時間,再由得到平均速度,需要的測量工具有刻度尺和停表。
(2)[3]實驗時,斜面的坡度小,使小車運動得緩慢,運動時間稍長一些,便于測量時間。
(3)[4][5]由表格數(shù)據(jù)可知,OA段路程與AB段路程相同,OA段用時1.4s,AB段用時
2.0s-1.4s=0.6s
即AB段用時小于OA段用時,由可知,AB段平均速度大于OA段平均速度,即它在B點時的速度比在A點時快,由上述分析可知,小車從頂端到底端的速度在變化,做變速直線運動。
[6]由表格可知OB段的路程
s=60.00cm=0.6000m
用時t=2.0s,則OB段的平均速度
變3
在如圖所示的斜面上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讓小車從斜面的A點由靜止開始下滑,分別測出小車到達B點和C點的時間,即可測出不同階段的平均速度。對上述實驗正確的是( )
A.圖中金屬擋板的作用是為了便于測量時間
B.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
C.為了測量小車在BC段的平均速度,可以將小車從B點靜止釋放
D.小車AC段的平均速度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
【答案】AD
【詳解】A.在斜面上放置一個金屬片的目的就是讓小車在同一位置停下來,與小車相碰發(fā)出聲音,便于測出小車行駛相同路程的時間,故A正確;
B.小車在斜面由靜止開始運動,速度越來越大,做加速直線運動,故B錯誤;
C.小車在下滑過程中,到達B點的速度并不為零,所以讓小車從B點由靜止釋放到達C點的時間,并不等于下半程的時間,故C錯誤;
D.小車全程做加速運動,故下半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全程的平均速度,故D正確。
故選AD。
課后強化
1、如圖,某同學測物體長度時的兩種情況,物體長度正確讀數(shù)是______cm。
【答案】2.50
【詳解】由題,長度測量讀數(shù)時視線B是正確的。由圖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起始位置對應的刻度值是0.00cm,末端對應的刻度值是2.50cm,物體的長度為2.50cm。
2、用刻度尺測物體的長度時,下列要求錯誤的是( )
A.測量時,刻度尺不能歪斜
B.測量時,必須從刻度尺的零刻度線處量起
C.讀數(shù)時,視線應與尺面垂直
D.記錄測量結(jié)果時,必須在數(shù)字后面寫上單位
【答案】B
【詳解】A.使用刻度尺時,必須放正,刻度尺要緊貼被測物體,不能歪斜,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若刻度尺的零刻度線磨損,測量的始端可以與其他整格刻度線對齊,測量的結(jié)果要減去始端對齊的數(shù)值,不一定必須從零刻度線處量起,故B錯誤,符合題意;
C.讀數(shù)時,視線應與尺面垂直,不能斜視,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
D.讀數(shù)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記錄測量結(jié)果時,必須在數(shù)字后面寫上單位,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選B。
3、如圖為小亮在做“長度的測量”實驗:
(1)圖甲中圓的直徑是______cm;
(2)一條紙帶厚薄均勻,他把紙帶緊密地環(huán)繞在圓柱形鉛筆上,直至恰好能套進一個圓環(huán)中,如圖乙所示,紙帶環(huán)繞了圈,則紙帶厚度是______(選填“A”或“B”)。
A.B.
【答案】 1.50 B
【詳解】(1)[1]刻度尺讀數(shù)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左側(cè)與1.00 m對齊,右側(cè)與2.50cm對齊,則圓的直徑是
(2)[2]如圖可知,紙帶繞了n圈的厚度為,因此紙帶厚度為。
4、清晨的天安門廣場,五星紅旗在莊嚴的國歌聲中冉冉升起。其中,“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所選取的參照物不恰當?shù)氖牵? )
A.旗桿B.天安門
C.升旗手D.五星紅旗
【答案】D
【詳解】A.以旗桿為參照物,五星紅旗的位置不斷改變,是運動的,故A不符合題意;
B.以天安門為參照物,五星紅旗的位置不斷改變,是運動的,故B不符合題意;
C.以升旗手為參照物,五星紅旗的位置不斷改變,是運動的,故C不符合題意;
D.判斷物體是否運動,不能以研究對象本身作為參照物,故D符合題意。
故選D。
5、如圖所示是各插一面彩旗的甲、乙兩車相對于房子的運動情況,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
A.以房子為參照物,兩車均是運動的,甲向右運動,乙向左運動
B.以房子為參照物,甲車一定是向右運動的,乙車一定是靜止的
C.以甲車為參照物,房子一定是向左運動的,乙車可能是靜止的
D.以乙車為參照物,房子可能是向右運動的,也可能是靜止的
【答案】D
【詳解】因為房子的炊煙向右,所以風向右吹,而甲車的彩旗向左飄,所以甲車只能向右運動,且車速大于風速;對于乙車,乙車的彩旗向右飄,則乙車可能有三種情況:①向左運動,②靜止,③向右運動,且車速小于風速。所以
AB.以房子為參照物,甲車向右運動,乙車可能靜止,可能向左運動,也可能向右運動,故AB不符合題意;
C.因為甲車只能向右運動,當以甲車為參照物,房子向左運動,乙車可能向左運動,也可能向右運動,故C項不符合題意;
D.以乙車為參照物,當乙車向左運動時,房子是向右運動的;當乙車靜止時,房子是靜止的;當乙車向右運動時,房子是向左運動的;故D項符合題意。
6、一列火車長200m,它以15m/s 的速度通過一座長1.3km的大橋,能用多長時間?若通過一個隧道時用2min,則隧道有多長?
【答案】火車以15m/s 的速度通過一座長1.3km的大橋,能用100s;若通過一個隧道時用2min,則隧道有1600m
【詳解】試題分析:(1)火車完全通過該橋時行駛的路程為車長與橋長之和,根據(jù)公式t=求火車的行駛時間;
(2)火車完全通過隧道時行駛的路程為車長與隧道長之和,根據(jù)公式s=vt可求火車完全通過隧道時行駛的路程,進而可求隧道的長度.
解:
(1)火車完全通過經(jīng)過大橋時的路程s1=s車+s橋=200m+1300m=1500m;
由v=得火車行駛的時間:
t1===100s;
(2)由v=得火車完全通過經(jīng)過隧道時的距離:
s2=vt2=15m/s×2×60s=1800m,
則隧道的長度:
s隧道=s2﹣s車=1800m﹣200m=1600m.
答:火車以15m/s 的速度通過一座長1.3km的大橋,能用100s;若通過一個隧道時用2min,則隧道有1600m.
7、在“探究小車運動快慢”的實驗中,小明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小車從斜面頂端A點由靜止下滑,B為AC的中點,C處立有一金屬片,小車到達A、B、C三處時電子表的顯示(數(shù)字分別表示“時:分:秒”)分別如下,則:
(1)該實驗是依據(jù)公式________進行測量的;
(2)實驗中應使斜面的坡度較_______(填“大”或“小”),目的是________(填“延長”或“縮短”)運動時間,減小測量時間的誤差;
(3)根據(jù)圖中信息可知:小車通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為v=________m/s,小車在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________(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
(4)小明想測量小車在整個運動過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他應該將小車從________(選填“A”或“B”)處靜止釋放,在B處開始計時,在C處停止計時。
【答案】 小 延長 0.2 小于 A
【詳解】(1)[1]“探究小車運動快慢”需要測量小車通過的路程,計算小車運動時所用的時間,故該實驗是依據(jù)公式進行測量的。
(2)[2][3]實驗中應使斜面的坡度較小,這樣能使小車在斜面上速度改變得慢一些,目的是延長運動時間,便于測量時間,減小測量時間的誤差。
(3)[4][5]根據(jù)圖中信息可知,小車通過上半段路程所用時間為
小車通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為
小車通過全程所用時間為
小車通過全程的平均速度為
所以小車在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
(4)[6]小明想測量小車在整個運動過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他應該將小車從A處靜止釋放,在B處開始計時,在C處停止計時。
小車的位置
O
A
B
C
各點距O點距離s/cm
0
30.00
60.00
90.00
小車從O點運動到各點所用的時間題t/s
0
1.4
2.0
2.4
這是一份銜接點19 共點力平衡-【暑假銜接】最新初升高物理無憂銜接講義(通用版),文件包含銜接點19共點力平衡原卷版docx、銜接點19共點力平衡解析版docx等2份學案配套教學資源,其中學案共31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銜接點04 速度-【暑假銜接】最新初升高物理無憂銜接講義(通用版),文件包含銜接點04速度原卷版docx、銜接點04速度解析版docx等2份學案配套教學資源,其中學案共20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第二章 2.1聲音的產(chǎn)生與傳播-【暑假銜接】最新七升八物理暑假銜接講義(人教版),文件包含第二章21聲音的產(chǎn)生與傳播原卷版-2023-2024學年升初二新初二物理暑假銜接教材人教版docx、第二章21聲音的產(chǎn)生與傳播解析版-2023-2024學年升初二新初二物理暑假銜接教材人教版docx等2份學案配套教學資源,其中學案共33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