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授課時間:______________ 累計____1____課時
課題
古代生物的多樣性
課型
新授課
教學
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遠古時期,地球上存在著不同的生物。
2.知道有些古代生物已經(jīng)不復存在,一些現(xiàn)存生物與古代生物相似。
3.知道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的相關信息。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夠通過觀察化石推測古代生物的特征,認識古代生物。
2.能夠通過觀察比較、查閱資料等方法收集證據(jù),推測一些古代生物與現(xiàn)存生物的關系。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表現(xiàn)出探究古代生物的興趣。
2.能基于證據(jù)表達自己的觀點。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意識到對古代生物的研究有助于我們認識生物及地球環(huán)境的發(fā)展變化,體會科學研究的意義。
教學
重難點
重點:觀察化石推測古代生物的特征,認識古代生物,了解古代生物的多樣性。
難點:通過比較、查閱資料等方法收集證據(jù),推測一些古代生物與現(xiàn)存生物的關系。
教學
準備
為學生準備:生物化石圖片及相關文字資料、橡皮泥、植物葉、魚骨或貝殼等、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古代生物與現(xiàn)存生物的相關視頻資料。
流程
教學設計
二次備課
聚焦
1.引入:播放云南祿豐發(fā)現(xiàn)罕見巨型恐龍化石的相關視頻。
2.講解:恐龍是人類從未見過的生物,像恐龍這樣的古代生物因為無法適應新的環(huán)境而在地球上滅絕了。但我們卻能借助化石,將它們復原,重新展示在大家面前。什么是化石呢?化石是存留在巖石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或遺跡,是由于某種原因被掩埋在地層中,經(jīng)過若干萬年的復雜變化形成的??茖W家通過分析不同年代的地質層中保留的生物化石,推斷各個年代地球上生存的生物種類。
3.揭題:那么,遠古時期地球上有過哪些生物呢?這些生物與現(xiàn)在的生物相像嗎?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古代生物的多樣性”。(板書:古代生物的多樣性)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引入,聚焦恐龍化石,激發(fā)學生學習本課內容的興趣,順勢揭示課題。
探索
與研討
探索一:恐龍化石和猛犸象化石
1.活動:出示昆明魚化石圖片及資料,引導學生認真閱讀。
2.提問:你們知道了什么?有哪些猜測?(預設:昆明魚有一條比較原始的脊椎,可能是現(xiàn)代脊椎動物的祖先。)
3.過渡:從1822年人類首次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以來,陸續(xù)出土了不同種類恐龍的化石。(教學提示:出示始祖鳥化石圖片。)
4.提問:觀察圖片,大家認為這可能是什么動物的化石?為什么?(預設:可能是鳥類的化石,因為它有尖尖的喙,有腿骨和翅膀,與鳥類相似。)
5.講解:(教學提示:出示始祖鳥化石與鳥類骨骼對比圖。)始祖鳥有羽毛,但具有爬行類動物的骨骼特征,一開始被認為是鳥類的祖先,現(xiàn)在認為是一種小型獸腳類恐龍,且極有可能是后期恐爪龍類的祖先,生活于侏羅紀的提通階早期,距今約1億5千萬到1億5千5百萬年。
6.布置任務:我們知道恐龍的種類遠不止于此,其他恐龍又有哪些特征?是否也與其他現(xiàn)存的生物有所相似呢?請同學們領取材料,開始活動。
探索
與研討
7.小結:(1)古代生物具有多樣性,從恐龍化石來看,三角龍頭上有角,牙齒細小,推測為草食性動物,四足行走;霸王龍牙齒鋒利,推測為肉食性動物,雙足行走;梁龍體形龐大,脖子很長,可以擴大進食范圍……恐龍是爬行動物,與龜、鱷魚、巨蜥等現(xiàn)存生物較為相似。(教學提示:出示龜、鱷魚、巨蜥等動物的圖片。)
(2)猛犸象的大小與現(xiàn)代象差不多,它們是在480萬年前,由相同的祖先分支進化來的。猛犸象存活于約480萬年前到1萬年前。其化石出土于北極圈附近,而且從身體構造來看,它具有極強的御寒能力。由此我們可以推測,猛犸象生活在寒冷的地區(qū),這也是猛犸象異于現(xiàn)代象的地方。
探索
與研討
【設計意圖】本活動通過逐一展示昆明魚化石、始祖鳥化石、恐龍化石和猛犸象化石,并將始祖鳥化石與鳥類骨骼對比,引導學生學習觀察方法,鼓勵學生大膽地發(fā)揮想象力,進行有依據(jù)的猜測,構建古代生物與現(xiàn)代生物的聯(lián)系。
探索二:更多的古生物
1.提問:你們知道古生物學家是如何進行研究工作的嗎?(預設:通過將化石提供的古代生物信息與觀察到的現(xiàn)代生物的特征進行比較,從而推測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
2.布置任務:指導學生觀察圖片,推測化石的名稱。
3.小結: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古生物生存至今,如蕨類;一些古生物經(jīng)過代代相傳且不斷演化(進化)形成現(xiàn)存物種,如鳥類、魚類;而有些古生物卻早已滅絕。自然界中完全適應了環(huán)境變化的生物能繼續(xù)生存、繁衍至今,能適應環(huán)境并改變的生物發(fā)生了演化,而不能適應環(huán)境又無法改變的動物則面臨滅絕,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自然選擇。任何生物生存、繁衍都要遵循自然選擇的規(guī)律,即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研討匯報
古生物:生存在地質年代中而現(xiàn)已大部分滅絕的生物。
滅絕:某一生物物種不再存在。
探索
與研討
拓展
與小結
1.過渡:在本節(jié)課,我們通過大自然贈予的鑰匙——化石打開了古生物的大門,感受了古代生物的多樣性。那么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呢?(教學提示:播放“化石的形成”相關視頻。)讓我們制作一個生物化石模型來感受一下吧!
2.活動:分發(fā)材料,指導學生按照步驟分組制作生物化石模型。
(1)將橡皮泥壓平。
(2)把植物葉、魚骨或貝殼等放在橡皮泥上,將其壓進去,留下印跡后取出。
(3)把留有印跡的橡皮泥模型晾干。
3.小結:化石的形成需要合適的地質條件和漫長年代的沉積變化,難以被發(fā)現(xiàn)和挖掘,因此每一塊化石都非常珍貴。我們應該感激古生物學家的工作,正是他們的科學研究成果,讓我們看到了古生物的生動形象。
板書
設計
教學
反思
課前通知學生了解化石并收集恐龍化石照片,提示學生可以將收集到的照片和資料縮小后打印出來貼在活動手冊上,課堂上在進行恐龍化石的觀察對比時,提示學生補充自己準備的材料。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且能使研討更深入、全面、有依據(jù)地展開。
課后
作業(yè)
一、填空題。
2.科學家通過將化石提供的古代生物信息,與觀察到的現(xiàn)在生物_________進行比較,可以推測它們之間的_________關系。
四、選擇題。
2.關于研究古生物化石的意義,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了解遠古時期生物的樣子,推測其生活的環(huán)境
B.推測當時的地球環(huán)境,推測生物進化歷程
C.這些古生物已經(jīng)滅絕,沒有任何研究意義
參考答案 一、2.特征 親緣 四、2.C
這是一份教科版 (2017)六年級下冊6.古代生物的多樣性教案,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過程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小學科學教科版 (2017)六年級下冊6.古代生物的多樣性優(yōu)秀教學設計,共9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簡析,學生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活動手冊使用說明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教科版六年級下冊6、化學變化伴隨的現(xiàn)象教案及反思,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教學拓展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