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熟記“儼然”的“儼”、“間隔”的“間”、“詣太守”的“詣”、“遂迷”的“遂”等字的讀音;熟記“垂髫”“嘆惋”“驥”等字的字形;理解“豁然開朗”“要”“延”“扶”“尋”等詞的意思;在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2.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感情。(重點)
3.學習本文虛景實寫、實中有虛的寫作手法,及敘事脈絡清晰、描寫生動的特點(難點)
4.珍惜美好生活,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素養(yǎng))
教學過程:
復習檢查
一、教學新課
(一)結合注釋,翻譯3、4、5自然段
那里的人看見了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擺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們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他們問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就更不必說魏晉了。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他們都感嘆起來。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后,向村里人告辭。村里人囑咐他說:“這里的事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劃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番經(jīng)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理清結構
一(1段)武陵漁人偶然發(fā)現(xiàn)桃林。
二(2、3段)漁人進入桃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jīng)過。
三(4、5段)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訪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再尋桃源)
(二)精讀品析,感受桃源之美
學習:發(fā)現(xiàn)桃花源
1.漁人在進入桃花源之前,看到了哪些景物?
溪流、桃林、芳草、落花、高山、洞口
這些景物潔凈幽寂,處處顯示出大自然內在的靜美,為桃花源的出現(xiàn)鋪墊了充分而自然的條件。
2.找出描寫桃花林的句子,它的作用是什么?
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這段景物描寫帶有神秘色彩,暗示將會出現(xiàn)奇境,為漁人進入桃源渲染了氣氛,也為桃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3.合作學習
(1)文章第一句起什么作用?
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及其身份。這一交代似真實虛,以實寫虛。
(2)“忘路之遠近”一句中的“忘”包含了哪些信息?
“忘”字寫漁人一心捕魚,無意于路途的遠近,暗示其所行已遠?!巴弊譃楹笕丝甲C難以按圖索驥埋下伏筆。
(3)“忽逢桃花林”一句中的“忽逢”告訴了讀者什么?
“忽逢”寫漁人遇到桃花林純屬偶然,為全文籠上一層神秘色彩。
(4)“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中的“甚異”“欲窮” 有什么作用?
“甚異”“欲窮”兩個詞表現(xiàn)了漁人驚訝和探秘的心理。設置懸念,引出下文。
在桃花源:
1.漁人進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一個怎樣的世界?
自然環(huán)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這些景物都是人間鄉(xiāng)村可見之物,給人“真實”之感。這幾句話語言極其簡潔,卻字字真醇,韻味十足,描繪了一幅和平寧靜、幽美淡遠的村居圖。
生活情境: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由景及人,寫桃花源人生活自足,安居樂業(yè),其樂融融。
2.第二段主要寫哪些內容?表現(xiàn)了桃花源怎樣的生活環(huán)境?
桃花源中的生活環(huán)境美好、寧靜而和平。人們和睦相處,生活幸福。這樣的景象和當時的黑暗現(xiàn)實形成鮮明對比。
3.第三段主要寫什么的內容?表現(xiàn)桃花源人的什么?
表現(xiàn)了桃花源人熱情好客的淳樸風尚和人與人之間和睦融洽的關系,表明他們對戰(zhàn)亂的厭惡,對和平寧靜生活的追求。
(三)合作學習,深入桃源
1.桃花源中的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因為桃源與世隔絕久遠,從來沒有見過陌生人。
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漁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為什么“嘆惋”?
漁人可能說了外界百姓的悲慘生活,在一次次的戰(zhàn)爭浩劫中所受的苦難。
明確:為桃源外的世界動亂、社會黑暗而嘆惋;
為桃源外的人過著痛苦的生活而嘆惋。
3.“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因為他們害怕外人知道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生活。。
4.“詣太守,說如此”這句話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內容?
包括他發(fā)現(xiàn)和訪問桃花源經(jīng)過,村中人生活情況,在歸途中做標記等。如果把這些內容一一寫出來,則有啰嗦煩冗之嫌,有損文章簡潔凝練的表達效果。“如此”二字,指代以上所有內容,簡練之至!
漁人離開桃源后,“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后來再去尋找桃源,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 ——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現(xiàn)實社會中并不存在。
6.文章結尾寫劉子驥尋訪桃花源的情節(jié)是否多余?
劉子驥是晉朝真實的歷史人物,寫他尋找桃花源,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同時,寫劉子驥尋訪桃花源沒有成功,是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尋覓,暗示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不可能存在的。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桃花源記第三課時教案,共3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導入新課,深度探究,領悟桃源成因,課堂小結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桃花源記第一課時教案,共3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導入新課,相關資料,教學新課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9 桃花源記教案,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課導入,激趣入題,淺層閱讀,整體感知,語文積累,拓展延伸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