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上冊《岳陽樓記》《醉翁亭記》 對比閱讀專練(原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節(jié)選自范仲淹《岳陽樓記》)
【乙】
齊宣王見孟子于雪宮①,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②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選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雪宮:齊宣王玩樂的郊外別墅。②上:統(tǒng)治者
1.(1)解釋下列加點(diǎn)的詞。
①或異二者之為(????? ??)???? ??? ②樂民之樂者(??? ????)
(2)選出與例句中加點(diǎn)字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 )
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A.以刀劈狼首 ???????B.以傷先帝之明???? ???C.以我酌油知之?????? ?D.以其境過清
2.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語段的斷句,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A.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B.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C.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D.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3.翻譯文段中劃橫線的句子。
①微斯人,吾誰與歸?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下面對選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
A.甲文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謚號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
B.甲文“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一句中的“進(jìn)”和“退”分別指“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yuǎn)”。
C.甲文主要運(yùn)用了描寫、抒情兩種表達(dá)方式。
D.乙文孟子與齊宣王展開討論,體現(xiàn)了孟子“與民同樂”的思想。
5.【甲】文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是對【乙】文孟子哪一觀點(diǎn)的發(fā)揚(yáng)?他們的思想在今天是否還有借鑒意義?請結(jié)合現(xiàn)實(shí)談?wù)勀愕目捶ā?br />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節(jié)選自范仲淹《岳陽樓記》)
【乙】
亭以雨名,志喜也?!柚练鲲L(fēng)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于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樹,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①于岐山之陽,其占為有年②。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相與歌于市,農(nóng)夫相與忭③于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節(jié)選自蘇軾《喜雨亭記》)
【注釋】①雨麥:下麥雨。②有年:豐年。③忭(biàn):喜樂,歡欣。
6.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的詞語。
(1)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 ) (2)先天下之憂而憂( )
(3)始治官舍( ) (4)引流種樹( )
7.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的“之”,與“予嘗求古仁人之心”中“之”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xiàng)是(?????)
A.或異二者之為 B.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
C.予至扶風(fēng)之明年 D.以為休息之所
8.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微斯人,吾誰與歸?

(2)亭以雨名,志喜也。

9.兩位作者在文中表現(xiàn)出的“憂樂觀”,有何不同?



閱讀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節(jié)選自范仲淹《岳陽樓記》)
【乙】
蝜(fù)蝂(bǎn)者,善負(fù)小蟲也。行遇物,輒持取,卬其首負(fù)之。背愈重,雖困劇①不止也。其背甚澀,物積因②不散,卒躓仆③不能起。人或憐之,為去其負(fù)。茍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④,遇貨⑤不避,以厚其室,不知為己累也,唯恐其不積。及其怠而躓也,黜⑥棄之,遷徙之,亦以病矣。茍能起,又不艾⑦。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以近于危墜觀前之死亡不知戒。雖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則小蟲也。亦足哀夫! (節(jié)選自柳宗元《蝜蝂傳》)
[注]①困?。悍浅@Ь肫@?。②因:于是。③躓仆:倒下。①嗜取者:貪得無厭的人。⑤貨:貨物,這里引申為錢財(cái)。⑥黜:官員罷免。⑦艾:止,絕。
10.下面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為去其負(fù)???????????去國還鄉(xiāng)(《岳陽樓記》) B.又好上高???????????上書諫寡人者 (《曹劌論戰(zhàn)》)
C.今世之嗜取者??????水陸草木之花(《愛蓮說》) D.亦足哀夫?????足膚皸裂而不知(《送東陽馬生序》)
11.請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1)蝜蝂者,善負(fù)小蟲也。

(2)以厚其室,不知為己累也,唯恐其不積。

12.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而 貪 取 滋 甚 以 近 于 危 墜 觀 前 之 死 亡 不 知 戒
13.請分別用四字詞語概括【甲】文弘揚(yáng)的是一種怎樣的精神,【乙】文諷刺的是一種什么行為?



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fēng)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乙】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遠(yuǎn)。其上則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顧而樂之。于是疏泉鑿石,辟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游其間。
今滁介江淮之間,舟車商賈、四方賓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見外事,而安于畎畝衣食,以樂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養(yǎng)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fēng)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因?yàn)楸酒渖酱?,道其風(fēng)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
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 (節(jié)選自歐陽修《豐樂亭記》)
14.以下選項(xiàng)中加點(diǎn)詞語意思都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A.名之者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贏得生前身后名
B.宴酣之樂,非絲非竹?????無絲竹之亂耳?????????????????終歲不聞絲竹聲
C.往來而不絕者,????????????湖中人鳥聲俱絕?????????????奇山異水,天下獨(dú)絕
D.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臨溪而漁???????????????????????臨危不懼
15.把選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

16.甲文通篇用一種句式“也”字句,有人說“也”字太多,也有人說“也”字妙用,透露作者真性情。請從下列兩個句子中任選一個,說說簡化句與原句有什么異同。
(1)“環(huán)滁皆山也”簡化為“環(huán)滁皆山”。

(2)“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簡化成“作亭者智仙,名之者太守”。


17.乙文中的“與民共樂”的思想,在甲文中有哪些具體體現(xiàn)?


閱讀【甲】【乙】兩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甲】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fēng)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節(jié)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乙】
凡八百里,始得靈璧張氏之園于汴之陽①。其外修竹森然以高,喬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②,以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為巖阜③。蒲葦蓮芡④,有江湖之思;椅桐檜柏,有山林之氣;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態(tài);華堂廈屋,有吳蜀之巧。其深可以隱,其富可以養(yǎng)。果蔬可以飽鄰里,魚鱉筍菇可以饋四方之客。 (節(jié)選自蘇軾《靈璧張氏園亭記》)
【注釋】①靈壁:即今安徽靈壁縣。張園:為宋仁宗時殿中丞張次立的莊園。汴(biàn):汴水。②余浸:支流。③巖阜:假山。④芡:水生植物。
18.解釋下列加點(diǎn)的詞語的含義。
(1)醉翁之意不在酒 ( ) (2)其外修竹森然以高 ( )
19.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的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
A.其西南諸峰?????????????????????????其中因汴之余浸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取山之怪石
C.太守與客來飲于此???????????????始得靈壁張氏之園于汴之陽
D.以為陂池????????????????????????????以為巖阜
20.將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其深可以隱,其富可以養(yǎng)。

21.概括說明【甲】【乙】兩文在寫作手法上的相同之處。



閱讀【甲】【乙】兩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甲】
至于負(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乙】
自余為僇人①,居是州,恒惴栗②。其隙③也,則施施④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yuǎn)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選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
注釋:①僇人:同“戮人”,受過刑辱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故自稱“僇人”。僇,同“戮”,恥辱。②惴栗:恐懼不安。③隙:空閑。④施施:慢步緩行的樣子。

22.解釋下面句中加點(diǎn)的字詞。
(1)泉香而酒洌 (2)傴僂提攜
(3)雜然而前陳者 (4)覺而起,起而歸
23.翻譯句子。
(1)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2)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

24.請用“/”符號給畫線的句子斷句。
日 與 其 徒 上 高 山 入 深 林 窮 回 溪 幽 泉 怪 石 無 遠(yuǎn) 不 到
25.【甲】文寫“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乙】文寫“傾壺而醉”,兩者都為“醉”,但在表達(dá)“醉”的方式和“醉”的感情上有一些不同,請結(jié)合原文簡要分析。







九年級上冊《岳陽樓記》《醉翁亭記》 對比閱讀專練(答案與解釋)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節(jié)選自范仲淹《岳陽樓記》)
【乙】
齊宣王見孟子于雪宮①,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②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選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雪宮:齊宣王玩樂的郊外別墅。②上:統(tǒng)治者
1.(1)解釋下列加點(diǎn)的詞。
①或異二者之為(????? 或許 也許 ??)???? ??? ②樂民之樂者(??? 以……為樂 ????)
(2)選出與例句中加點(diǎn)字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D? )
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A.以刀劈狼首 ???????B.以傷先帝之明???? ???C.以我酌油知之?????? ?D.以其境過清
2.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語段的斷句,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 )
A.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B.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C.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D.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3.翻譯文段中劃橫線的句子。
①微斯人,吾誰與歸? 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這樣做了卻不能統(tǒng)治天下的,從來沒有過啊。 ???
4.下面對選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C )
A.甲文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謚號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
B.甲文“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一句中的“進(jìn)”和“退”分別指“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yuǎn)”。
C.甲文主要運(yùn)用了描寫、抒情兩種表達(dá)方式。
D.乙文孟子與齊宣王展開討論,體現(xiàn)了孟子“與民同樂”的思想。
5.【甲】文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是對【乙】文孟子哪一觀點(diǎn)的發(fā)揚(yáng)?他們的思想在今天是否還有借鑒意義?請結(jié)合現(xiàn)實(shí)談?wù)勀愕目捶ā?br />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圍繞有借鑒意義,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1)①句意為: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人的心情?;颍夯蛟S,也許;
②句意為:把老百姓的快樂當(dāng)作他自己的快樂的。樂:意動用法,以……為樂。
(2)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的“以”,介詞,因?yàn)椤?br /> A.介詞,用; B.連詞,相當(dāng)于“而”; C.介詞,憑; D.介詞,因?yàn)椋?故選D。
2.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據(jù)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jìn)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
“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句意為:他們要是得不到這種快樂,就會非議他們的統(tǒng)治者的。得不到快樂就講統(tǒng)治者的壞話,固然不對。“人不得”主謂結(jié)構(gòu),應(yīng)在“得”后停頓;“則非其上矣”動賓結(jié)構(gòu),應(yīng)在“矣”后停頓;“不得而非其上者”偏正結(jié)構(gòu),應(yīng)在“者”后停頓;因此,斷句為: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故選A。
3.
(1)重點(diǎn)詞語:微:如果沒有。斯人:這樣的人。誰與歸,就是“與誰歸”。歸:歸依。
(2)重點(diǎn)詞語:然而:這樣,卻。王:用如動詞,稱王。未之有也,賓語前置句,就是“未有之也”。
4.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
C.理解和分析不正確。根據(jù)甲文“嗟夫”發(fā)語詞可知,選文均為議論,沒有描寫。 故選C。
5.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和看法。
第一問
根據(jù)【乙】“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可知,結(jié)合【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可知,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是對【乙】文孟子“樂以天下,憂以天下”觀點(diǎn)的發(fā)揚(yáng)。
第二問
示例:我認(rèn)為,有借鑒意義。“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在我們這個時代又賦予它新的含義,就是為人民著想,把自己的幸福同人民的幸福連結(jié)在一起,為實(shí)現(xiàn)人類美好的理想而奮斗。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yùn)擔(dān)憂分愁,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體現(xiàn)了一種為天下人謀福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和憂國憂民,閃耀著樸素的大公無私的思想光輝。這是一種高尚的幸福觀。
參考譯文
【甲】
唉!我曾經(jīng)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人的心情,這是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處境的變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應(yīng)當(dāng)心系百姓;處在僻遠(yuǎn)的江湖間也不能忘記關(guān)注國家安危。這樣來說在朝廷做官也擔(dān)憂,在僻遠(yuǎn)的江湖也擔(dān)憂。既然這樣,那么他們什么時候才會感到快樂呢?大概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乙】
齊宣王在他的別墅雪宮里接見孟子。齊宣王問道:“賢能的人人也有這種快樂嗎?” 孟子答道:“有的。他們要是得不到這種快樂,就會非議他們的統(tǒng)治者的。得不到快樂就講統(tǒng)治者的壞話,固然不對;作為老百姓的統(tǒng)治者有快樂而不與老百姓一同享受,也是不對的。把老百姓的快樂當(dāng)作他自己的快樂的,老百姓也會把他的快樂當(dāng)作自己的快樂;把老百姓的憂愁當(dāng)作自己的憂愁的,老百姓也會把他的憂愁當(dāng)作自己的憂愁。以天下萬民之樂為樂,以天下萬民之憂為憂,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于他的,是從來不曾有的事?!?br />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節(jié)選自范仲淹《岳陽樓記》)
【乙】
亭以雨名,志喜也?!柚练鲲L(fēng)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于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樹,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①于岐山之陽,其占為有年②。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相與歌于市,農(nóng)夫相與忭③于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節(jié)選自蘇軾《喜雨亭記》)
【注釋】①雨麥:下麥雨。②有年:豐年。③忭(biàn):喜樂,歡欣。
6.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的詞語。
(1)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 ? 這 ) (2)先天下之憂而憂( 在……之前 )
(3)始治官舍( 修建 ) (4)引流種樹( 水,水流 )
7.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的“之”,與“予嘗求古仁人之心”中“之”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xiàng)是(??B???)
A.或異二者之為 B.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
C.予至扶風(fēng)之明年 D.以為休息之所
8.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微斯人,吾誰與歸?
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2)亭以雨名,志喜也。
亭子用雨來命名,是為了記載這件喜事。
9.兩位作者在文中表現(xiàn)出的“憂樂觀”,有何不同?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蘇軾:“與民同樂”。
6.??????? ???? ???? ????2.????3.(1)
【解析】1.本題考查文言實(shí)詞理解。
(1)句意為:這(他)進(jìn)入朝廷做官也憂慮,退處江湖也憂慮。是,這。
(2)句意為: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先,在……之前。
(3)句意為:開始修建官邸。治,修建。
(4)句意為:引來流水,種上樹木。流,水,水流。
7.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理解。
例句中“之”的意義和用法為:助詞,的。
A.助詞,的。 B.助詞,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C.助詞,的。 D.助詞,的。 故選B。
8.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重點(diǎn)詞語為:
(1)微,如果沒有;誰與歸,就是“與誰歸”。 (2)以,用;名,命名;喜,喜慶,值得歡喜。
9.本題考查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
根據(jù)【甲】文“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可知,范仲淹想表現(xiàn)的是做官之人應(yīng)該盡到的責(zé)任與使命;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可知,范仲淹的認(rèn)為應(yīng)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的樂之后去樂,所以他的憂樂觀是先憂后樂
根據(jù)【乙】文“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相與歌于市,農(nóng)夫相與林于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可知,百姓因整整一個月不下雨而憂愁,后來終于天降大雨,百姓和樂,蘇軾在修建亭子時也不忘百姓,可見蘇軾是關(guān)心百姓疾苦,處處思慮百姓的,表現(xiàn)蘇軾的“與民同樂”的憂樂觀。
參考譯文:
【甲】
哎呀!我曾探求過古時仁人的心境,或者和這些人的行為兩樣的,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壞,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時,就為百姓擔(dān)憂;不在朝廷做官而處在僻遠(yuǎn)的江湖中間就為國君憂慮。他進(jìn)也憂慮,退也憂愁。既然這樣,那么他們什么時候才會感到快樂呢?古仁人必定說:“先于天下人的憂去憂,晚于天下人的樂去樂?!毖健0?!如果沒有這種人,我與誰一道歸去呢?寫于為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這座亭子用雨來命名,是為了紀(jì)念喜慶的事件。……我到扶風(fēng)的第二年,才開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開鑿了一口池塘,引來流水,種上樹木,把它當(dāng)做休息的場所。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麥雨,占下此事,認(rèn)為今年會是豐年。然而此后整整一個月沒有下雨,百姓才因此憂慮起來。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們認(rèn)為下得還不夠。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連三天才停止。官吏們在院子里一起慶賀,商人們在集市上一起唱歌,農(nóng)夫們在野地里一起歡笑,憂愁的人因此而高興,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閱讀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節(jié)選自范仲淹《岳陽樓記》)
【乙】
蝜(fù)蝂(bǎn)者,善負(fù)小蟲也。行遇物,輒持取,卬其首負(fù)之。背愈重,雖困劇①不止也。其背甚澀,物積因②不散,卒躓仆③不能起。人或憐之,為去其負(fù)。茍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④,遇貨⑤不避,以厚其室,不知為己累也,唯恐其不積。及其怠而躓也,黜⑥棄之,遷徙之,亦以病矣。茍能起,又不艾⑦。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以近于危墜觀前之死亡不知戒。雖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則小蟲也。亦足哀夫! (節(jié)選自柳宗元《蝜蝂傳》)
[注]①困?。悍浅@Ь肫@邸"谝颍河谑?。③躓仆:倒下。①嗜取者:貪得無厭的人。⑤貨:貨物,這里引申為錢財(cái)。⑥黜:官員罷免。⑦艾:止,絕。
10.下面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組是(??C?????)
A.為去其負(fù)???????????去國還鄉(xiāng)(《岳陽樓記》) B.又好上高???????????上書諫寡人者 (《曹劌論戰(zhàn)》)
C.今世之嗜取者??????水陸草木之花(《愛蓮說》) D.亦足哀夫?????足膚皸裂而不知(《送東陽馬生序》)
11.請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1)蝜蝂者,善負(fù)小蟲也。
蝜蝂是一種善于背負(fù)東西的小蟲。
(2)以厚其室,不知為己累也,唯恐其不積。
用來增加他們的家產(chǎn),不知道這這會成為他自己的累贅,還只怕財(cái)富積累得不夠。??
12.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而 貪 取 滋 甚 / 以 近 于 危 墜 / 觀 前 之 死 亡 不 知 戒
13.請分別用四字詞語概括【甲】文弘揚(yáng)的是一種怎樣的精神,【乙】文諷刺的是一種什么行為?
【甲】:心懷天下; 【乙】:貪得無厭(貪心不足、聚斂資財(cái),意思對即可)
?【解析】
10.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去:去掉/離開; B.上:名詞作狀語,向上/呈上;
C.之:都是結(jié)構(gòu)助詞,的; D.足:太/腳; 故選C。
11.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句子翻譯能力。翻譯的要求是做到“信、達(dá)、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diào)、換、補(bǔ)、移”,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bǔ)充完整。重點(diǎn)詞有:
(1)“……者,……也”:判斷句,可意為“……是……”;善:喜愛。
(2)以:用來;厚:填滿;唯恐:只怕;積:積累。
12.本題考查劃分文言文句子節(jié)奏的能力。文言語句的節(jié)奏劃分一般以句意和語法結(jié)構(gòu)為劃分依據(jù)。主語和謂語之間,謂語和賓語、補(bǔ)語之間一般要作停頓,謂語中心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
句意為:而且變本加厲地貪取錢財(cái),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極力求官貪財(cái)而自取滅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訓(xùn)。
“滋甚”為程度狀語,修飾“貪取”,此處為第一處停頓;
“以近于危墜”是對“貪取”程度的進(jìn)一步闡釋,此處為第二處停頓;
因此,該句斷句為:而貪取滋甚/以近于危墜/觀前之死亡不知戒。
13.本題考查文章概括。
根據(jù)【甲】文“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可知,作者認(rèn)為“古仁人”應(yīng)心中有君王和百姓,在天下人愁之先就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樂,用四字詞語概括即:心懷天下。
根據(jù)【乙】文“今世之嗜取者,遇貨不避,以厚其室,不知為己累也,唯恐其不積”“日思高其位,大其祿”等內(nèi)容可知,作者借蝜蝂這一小蟲諷刺生活中那些貪得無厭,為滿足自己私欲不擇手段的人和行為。
參考譯文:
【甲】唉!我曾經(jīng)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跟上面說的兩種思想感情的表現(xiàn)不同,為什么呢?他們不因?yàn)榄h(huán)境好而高興,也不因?yàn)樽约涸庥鰤亩瘋辉诔ダ镒龈吖倬蛽?dān)憂他的百姓;處在僻遠(yuǎn)的江湖間就擔(dān)憂他的君王,這就是進(jìn)入朝延做官也擔(dān)憂,辭官隱居也擔(dān)憂.那么,什么時候才快樂呢?他們大概一定會說:“在天下人的憂愁之先就憂愁,在天下人的快樂之后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乙】蝜蝂是一種喜愛背東西的小蟲,爬行時遇到東西,總是抓取過來,抬起頭背著這些東西,東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勞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東西堆上去不會散落,終于被壓倒爬不起來,有的人可憐它,替它去掉背上的東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東西象原先一樣抓取過來背上,這種小蟲又喜歡往高處爬,用盡了它的力氣也不肯停下來,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現(xiàn)今世上那些貪得無厭的人,見到錢財(cái)就撈一把,用來填滿他們的家產(chǎn),不知道財(cái)貨已成為自己的負(fù)擔(dān),還只怕財(cái)富積聚得不夠,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來的時候,有的被罷官,有的被貶往邊遠(yuǎn)地區(qū),也算吃了苦頭了。如果一旦被起用,他們又不思悔改,天天想著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祿,而且變本加厲地貪取錢財(cái),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極力求官貪財(cái)而自取滅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訓(xùn)。雖然他們的外形看起來龐大,他們的名字是人,可是見識卻和蝜蝂一樣,也太可悲了!

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fēng)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乙】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遠(yuǎn)。其上則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顧而樂之。于是疏泉鑿石,辟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游其間。
今滁介江淮之間,舟車商賈、四方賓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見外事,而安于畎畝衣食,以樂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養(yǎng)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fēng)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因?yàn)楸酒渖酱?,道其風(fēng)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
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 (節(jié)選自歐陽修《豐樂亭記》)
14.以下選項(xiàng)中加點(diǎn)詞語意思都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B ???)
A.名之者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贏得生前身后名
B.宴酣之樂,非絲非竹?????無絲竹之亂耳?????????????????終歲不聞絲竹聲
C.往來而不絕者,????????????湖中人鳥聲俱絕?????????????奇山異水,天下獨(dú)絕
D.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臨溪而漁???????????????????????臨危不懼
15.把選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
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贏了。
16.甲文通篇用一種句式“也”字句,有人說“也”字太多,也有人說“也”字妙用,透露作者真性情。請從下列兩個句子中任選一個,說說簡化句與原句有什么異同。
(1)“環(huán)滁皆山也”簡化為“環(huán)滁皆山”。
原句加上“也”,表判斷語氣,又顯得節(jié)奏舒緩。②包含著作者對醉翁亭周圍美麗山水環(huán)境的欣賞;③引領(lǐng)原文眾多“也”字句,匠心獨(dú)運(yùn),營造一種敘事抒情風(fēng)格。簡化句顯得語氣平淡,屬于平實(shí)說明。
(2)“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簡化成“作亭者智仙,名之者太守”。
①原句用設(shè)問句式,加上結(jié)尾的“也”字,使節(jié)奏減慢,語氣舒緩,②還透出作者任性自得的愜意,舒卷自如的趣味,③解釋說明中有一種淡雅的幽默,富有詩意。簡化句顯得語氣呆板,生硬,平淡,屬于平實(shí)說明。
17.乙文中的“與民共樂”的思想,在甲文中有哪些具體體現(xiàn)?
與民同樂集中體現(xiàn)在滁人游和太守宴的具體場景中。滁州人男女老少都愛去山林里游玩,往來不絕,十分熱鬧。這樣的游樂場景,就是政治清明、太平祥和的象征,百姓和樂,太守自信、得意。太守與賓客同游,酒食取自山間,簡樸而別有滋味;沒有高貴的絲竹管弦,只有投壺弈棋而已,這種山林野趣,可謂醉在其中,樂在其中。(大意符合要求即可)
【解析】
14.考查文言詞義。解答此題,需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識儲備,在學(xué)習(xí)中要注意識記文言實(shí)詞,還要注意由課內(nèi)到課外的知識遷移。
A.命名/出名/美名; B.絲:琴、瑟之類的弦樂器;竹:簫、笛之類的管樂器,指音樂;
C.斷絕/消失/絕妙; D.居高面下/靠近/面對; 故選B。
15.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應(yīng)當(dāng)注意做到字字落實(shí),尤其是重點(diǎn)實(shí)詞的翻譯;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語、賓語需要補(bǔ)全;最后要注意語句的通順。
重點(diǎn)詞:酣:盡情地喝酒;絲:琴、瑟之類的弦樂器;竹:簫、笛之類的管樂器。射:投射。弈:下棋。
16.考查對句子的賞析。解答此題,要結(jié)合內(nèi)容和句式特點(diǎn)旨進(jìn)行分析。
17.考查對內(nèi)容的理解。
由【甲】文“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可知,滁州的男女老少都愛去山林里游玩,往來不絕,描繪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樂圖。這游樂場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層政治清明的意味。
由【甲】“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射者中,弈者勝”,酒食取自山間,簡樸而別有滋味;沒有高貴的絲竹管弦,只有投壺弈棋而已。與百姓同游,與賓客歡飲,歡樂祥和,自在和樂,太守“頹然乎其間”,這正是太守與民同樂的集中體現(xiàn)。
參考譯文:
【甲】環(huán)繞著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許多山峰,樹林、山谷尤其優(yōu)美,遠(yuǎn)望那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地方,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水聲潺潺,從兩座山峰中間傾瀉出來的,是釀泉。山勢回環(huán),山路轉(zhuǎn)彎,有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水上邊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誰?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這里來喝酒,喝一點(diǎn)就醉了,而且年齡又最大,所以自己取號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間。欣賞山水的樂趣,領(lǐng)會在心里,并寄托在酒上。
像那太陽出來,樹林中的霧氣消散,暮云聚攏來,山巖洞穴就昏暗了,陰暗明朗(交替)變化,(就是)山間的早晨和傍晚。野花開放,散發(fā)清幽的香氣,美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濃郁的綠蔭,天氣高爽,霜色潔白,水位低落,石頭顯露,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樂趣也沒有窮盡。
至于背著東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后面的人答應(yīng),老老少少來來往往不間斷的,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水釀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洌,山中野味,田野蔬菜,雜亂地在前面擺著,這是太守在舉行酒宴。酒宴上暢飲的樂趣,不在于管弦音樂,投壺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勝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人們有時站立,有時坐著,大聲喧嚷,賓客們(盡情)歡樂。臉色蒼老,頭發(fā)花白,醉醺醺地在賓客們中間,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陽落山,人影縱橫散亂,太守返回,賓客跟隨。這時樹林里濃蔭遮蔽,鳥兒到處鳴叫,游人離開后禽鳥快樂了。然而禽鳥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人的樂趣,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樂趣。喝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享受快樂,酒醒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人歐陽修。
【乙】 我擔(dān)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覺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詢問泉水的發(fā)源地,就在距離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處。它的上面是豐山,高聳地矗立著;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潛藏著;中間有一股清泉,水勢洶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愛這里的風(fēng)景。于是我就叫人疏通泉水,鑿開石頭,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這美景中往來游樂。
如今,滁州處在長江、淮河之間,是乘船坐車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著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飯,歡樂地過日子,一直到死。有誰曉得這是皇帝的功德,讓百姓休養(yǎng)生息,滋潤化育到一百年的長久呢!
我來到這里,喜歡這地方僻靜,而政事簡單,又愛它的風(fēng)俗安恬閑適。在山谷間找到這樣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來游玩,抬頭望山,低首聽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鮮花,夏天在茂密的喬木乘涼,刮風(fēng)落霜結(jié)冰飛雪之時,更鮮明地顯露出它的清肅秀美,四時的風(fēng)光,無一不令人喜愛。(那時)又慶幸遇到民眾為那年谷物的豐收成熟而高興,樂意與我同游。于是為此根據(jù)這里的山脈河流,敘述這里風(fēng)俗的美好,讓民眾知道能夠安享豐年的歡樂,是因?yàn)橛行疑谶@太平無事的時代。
宣揚(yáng)皇上的恩德,和民眾共享歡樂,這是刺史職責(zé)范圍內(nèi)的事。于是就寫下(這篇文章)來為這座亭子命名。

閱讀【甲】【乙】兩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甲】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fēng)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節(jié)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乙】
凡八百里,始得靈璧張氏之園于汴之陽①。其外修竹森然以高,喬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②,以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為巖阜③。蒲葦蓮芡④,有江湖之思;椅桐檜柏,有山林之氣;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態(tài);華堂廈屋,有吳蜀之巧。其深可以隱,其富可以養(yǎng)。果蔬可以飽鄰里,魚鱉筍菇可以饋四方之客。 (節(jié)選自蘇軾《靈璧張氏園亭記》)
【注釋】①靈壁:即今安徽靈壁縣。張園:為宋仁宗時殿中丞張次立的莊園。汴(biàn):汴水。②余浸:支流。③巖阜:假山。④芡:水生植物。
18.解釋下列加點(diǎn)的詞語的含義。
(1)醉翁之意不在酒 ( 意趣,情趣 ) (2)其外修竹森然以高 ( 長 )
19.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的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項(xiàng)是(??B??? )
A.其西南諸峰?????????????????????????其中因汴之余浸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取山之怪石
C.太守與客來飲于此???????????????始得靈壁張氏之園于汴之陽
D.以為陂池????????????????????????????以為巖阜
20.將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賞山水的樂趣,領(lǐng)會于心間,寄托在酒上。
(2)其深可以隱,其富可以養(yǎng)。
園中深廣可以隱居,出產(chǎn)豐饒可以養(yǎng)家。
21.概括說明【甲】【乙】兩文在寫作手法上的相同之處。
兩文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寫法,都抒發(fā)了作者對自然風(fēng)光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解析】
18.本題考查重點(diǎn)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為: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意:意趣,情趣;
(2)句意為:從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高大修長的竹字。修:長;
19.本題考查虛詞用法。
A.代詞,它的/代詞,它的; B.代詞,它/助詞,的;
C.介詞,在/介詞,在; D.介詞,把/介詞,把; 故選B。
20.本題考查文言翻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1)重點(diǎn)詞語:樂,樂趣。得,領(lǐng)會。寓,寄托。
(2)重點(diǎn)詞語:其,代詞,指張園。隱,隱居。養(yǎng),養(yǎng)家。
21.本題考查文章寫作手法。
甲文:第一段寫醉翁亭的環(huán)境,第二段描寫了醉翁亭四時景色。結(jié)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可知,作者來此并非為了飲酒,而是被這美麗的山水景色所醉,通過描摹四時景色,直接寫出對其喜愛之情,看出作者對自然山水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乙文:文章抓住竹子、喬木、池塘、假山等景物描摹了此處的景色,結(jié)合“蒲葦蓮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檜柏,有山林之氣;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態(tài);華堂廈屋,有吳蜀之巧”可以看出作者非常欣賞這里的景色,表現(xiàn)了作者對靈壁張氏園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可見,甲乙兩文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寫法,都抒發(fā)了作者對所見之景熱愛和贊美之情。
參考譯文:
(甲)環(huán)繞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幾座山峰,樹林和山谷尤其優(yōu)美。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那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看到流水從兩座山峰之間傾瀉而出的,那是釀泉。泉水沿著山峰折繞,沿著山路拐彎,有一座亭子像飛鳥展翅似地,飛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這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又是誰呢?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太守和他的賓客們來這兒飲酒,只喝一點(diǎn)兒就醉了;而且年紀(jì)又最大,所以自號“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賞山水的美景。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領(lǐng)會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陽的升起,山林里的霧氣散了;煙云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化不一,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密的綠蔭;風(fēng)高霜潔,天高氣爽,水落石出,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黃昏歸來,四季的風(fēng)光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乙)走了八百里,才來到汴水之北靈壁張氏家的園林。從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高大的修竹,粗大蔭郁的喬木,園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園中的蒲草蘆葦蓮花菱角,讓人聯(lián)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讓人感覺到山林的清爽;奇花異草,讓人回憶起京、洛的繁華;高堂大廈,有吳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園中深廣可以隱居,出產(chǎn)豐饒可以養(yǎng)家。瓜果蔬菜可以饋贈鄰里,魚鱉新筍可以招待來自遠(yuǎn)方的賓客。

閱讀【甲】【乙】兩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甲】
至于負(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乙】
自余為僇人①,居是州,恒惴栗②。其隙③也,則施施④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yuǎn)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選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
注釋:①僇人:同“戮人”,受過刑辱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故自稱“僇人”。僇,同“戮”,恥辱。②惴栗:恐懼不安。③隙:空閑。④施施:慢步緩行的樣子。

22.解釋下面句中加點(diǎn)的字詞。
(1)泉香而酒洌 清 (2)傴僂提攜 彎腰曲背,這里指老人?
(3)雜然而前陳者 紛繁雜亂的樣子 (4)覺而起,起而歸 睡醒
23.翻譯句子。
(1)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臉色蒼老,頭發(fā)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
(2)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
醉了就互相枕著睡覺,睡著了就做夢。?
24.請用“/”符號給畫線的句子斷句。
日 與 其 徒 上 高 山 / 入 深 林 / 窮 回 溪 / 幽 泉 怪 石/ 無 遠(yuǎn) 不 到
25.【甲】文寫“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乙】文寫“傾壺而醉”,兩者都為“醉”,但在表達(dá)“醉”的方式和“醉”的感情上有一些不同,請結(jié)合原文簡要分析。
???甲文由一幅祥和的百姓游樂圖寫到太守酒酣而醉,太守的醉一是為山水之樂而醉,二是為與民同樂而醉。乙文開篇以“僇人”“惴栗”奠定感情基調(diào),又以“施施”“漫漫”寫出游的漫不經(jīng)心,作者雖然醉了,但內(nèi)心深處的郁悶并未因山林美酒得到排解。
【解析】
22.本題考查重點(diǎn)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泉水香甜,酒水清澈。洌,清;
(2)句意:老年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lǐng)著走,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傴僂,彎腰曲背,這里指老人;
(3)句意:雜亂地?cái)[放在前面。雜然,紛繁雜亂的樣子;
(4)句意:睡醒了就起來,起來了就回家。覺,睡醒。
23.文言文翻譯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方法,一般要求直譯。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shí)到譯文中,譯出原文中用詞造句的特點(diǎn),甚至在表達(dá)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翻譯要求字字落實(shí),譯出原文用詞的特點(diǎn)和句式的特點(diǎn)。
(1)“蒼顏(蒼老的容顏)”“頹然(倒下的樣子)”是此句中的關(guān)鍵詞語,一定要解釋準(zhǔn)確;
(2)“更相(互相)”,第一個“臥”是“睡覺”的意思,第二個“臥”是“睡著”的意思,這些詞語是此句中的關(guān)鍵詞語,一定要解釋準(zhǔn)確。
24.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jù)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層次,然后斷句,反復(fù)誦讀加以驗(yàn)證。這句話的意思是: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盡頭。幽僻的泉水,奇異的山石,沒有一處僻遠(yuǎn)的地方不曾到過?!吧细呱健薄叭肷盍帧薄案F回溪”寫的是作者與同伴每天的行為,它們的后面都應(yīng)該停頓;“幽泉怪石”“無遠(yuǎn)不到”是說任何一個偏遠(yuǎn)的地方都去過,二者之間應(yīng)該停頓。所以,正確的停頓應(yīng)為: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yuǎn)不到。
25.此題考查比較閱讀。
甲文中,從“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可知,太守的“樂”是通過“醉”表現(xiàn)出來的,“醉”是表象,“樂”是實(shí)質(zhì),真正讓人“醉”“樂”的原因除了秀麗多姿的景色,還在于太守的“與民同樂”。
乙文中,“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寫出了作者被貶后的心情,“恒惴栗”這三個字既是作者當(dāng)時心境的真實(shí)寫照,又同下文游西山時陶醉于自然美的欣喜形成鮮明的對比?!笆┦薄奥?,是漫步走著的樣子,漫不經(jīng)心的外在動作,實(shí)際上表現(xiàn)了作者在游覽的時候,一種寂寞、愁悶的精神狀態(tài)?!耙庥兴鶚O,夢亦同趣”這句話透露了作者表面上似乎沉醉于山林美酒之中,實(shí)際上內(nèi)心深處的郁悶并未得到排解。
參考譯文:
甲:
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應(yīng)答,老老小小,來來往往絡(luò)繹不絕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邊捕魚,溪水深魚兒肥,用泉水釀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雜亂地?cái)[放在前面,這是太守在舉行酒宴。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壺的人射中了目標(biāo),下棋的人得勝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時起時坐,大聲喧嘩的,是眾位賓客歡樂的樣子。臉色蒼老,頭發(fā)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
乙:
我自從成為有罪的人,住在這個州里,就常??謶植话?。如有空閑時間,就慢慢地行走,無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盡頭。幽僻的泉水,奇異的山石,沒有一處僻遠(yuǎn)的地方不曾到過。到了目的地就分開草而坐下,倒盡壺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著睡覺,睡著了就做夢。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夢里也就有(在這種境界中獲得的)相同的樂趣。睡醒了就起來,起來了就回家。我以為凡是這個州的山有奇特形狀的,我都游過了,可是我還未曾知道西山的奇異特別。

相關(guān)試卷

第4講 文言文《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湖心亭看雪》 與對比閱讀(原卷版)2023-2024學(xué)年九年級語文上學(xué)期專題復(fù)習(xí) 統(tǒng)編版:

這是一份第4講 文言文《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湖心亭看雪》 與對比閱讀(原卷版)2023-2024學(xué)年九年級語文上學(xué)期專題復(fù)習(xí) 統(tǒng)編版,共8頁。

第4講 文言文《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湖心亭看雪》 與對比閱讀(解釋版)2023-2024學(xué)年九年級語文上學(xué)期專題復(fù)習(xí) 統(tǒng)編版:

這是一份第4講 文言文《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湖心亭看雪》 與對比閱讀(解釋版)2023-2024學(xué)年九年級語文上學(xué)期專題復(fù)習(xí) 統(tǒng)編版,共9頁。

《桃花源記》文言文對比閱讀訓(xùn)練(部編版)2023年春(原卷+答案解釋):

這是一份《桃花源記》文言文對比閱讀訓(xùn)練(部編版)2023年春(原卷+答案解釋),共13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閱讀下列的文言文,完成問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官文,完成下列各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guān)試卷 更多

2021學(xué)年12 醉翁亭記精練

2021學(xué)年12 醉翁亭記精練

2021學(xué)年第三單元11 岳陽樓記課后復(fù)習(xí)題

2021學(xué)年第三單元11 岳陽樓記課后復(fù)習(xí)題

2021學(xué)年12 醉翁亭記復(fù)習(xí)練習(xí)題

2021學(xué)年12 醉翁亭記復(fù)習(xí)練習(xí)題

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上冊9 三峽當(dāng)堂達(dá)標(biāo)檢測題

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上冊9 三峽當(dāng)堂達(dá)標(biāo)檢測題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quán)申訴
版權(quán)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rèn)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guān)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hù)您的合法權(quán)益。
入駐教習(xí)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fèi)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quán)申訴二維碼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上冊電子課本

11 岳陽樓記

版本: 人教部編版

年級: 九年級上冊

切換課文
  • 課件
  • 教案
  • 試卷
  • 學(xué)案
  • 更多
所有DOC左下方推薦
歡迎來到教習(xí)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zhì)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jī)號注冊
手機(jī)號碼

手機(jī)號格式錯誤

手機(jī)驗(yàn)證碼 獲取驗(yàn)證碼

手機(jī)驗(yàn)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shè)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xí)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jī)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