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教學演示ppt課件,文件包含人教統(tǒng)編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第二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課件pptx、人教統(tǒng)編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第二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課件同步分層練習docx、核心素養(yǎng)目標人教統(tǒng)編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第二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教案docx、戰(zhàn)國歷史混剪mp4等4份課件配套教學資源,其中PPT共27頁, 歡迎下載使用。
人教版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冊《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同步分層練習 【基礎篇】一、 選擇題 1.孔子是無神論者,他曾說子不語怪力亂神。而董仲舒結合陰陽家學說創(chuàng)造性的提出:君權神授、天人感應等學說。這一變化反映了( ?。?/span>A.董仲舒的學說背離儒家思想 B.儒學已不再適應時代的要求C.孔子的思想不被當時所認可 D.儒學適應社會發(fā)展做出調整2.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表明孔子( )A.主張嚴格社會等級 B.重視社會道德構建C.認同社會貧富分化 D.反對百姓追求富裕3.“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頭的形象,象征軍事首領的征伐權力。戰(zhàn)國時期,孟子認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觀點( ?。?/span>A.與甲骨文“王”字的本義一致 B.是“無為而治”的理論依據(jù)C.體現(xiàn)出儒家強調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礎4.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蓋上繪有按星空方位標注的二十八星宿圖,其中的星宿名稱多數(shù)與《石氏星表》中的記載相同。這表明( ?。?/span>A.圖像比文獻記載更可靠 B.西周重視天文觀測C.文物與文獻可相互印證 D.楚國制漆工藝精湛5.戰(zhàn)國時期,各種盜案頻發(fā)。《睡虎地秦墓竹簡》所存192條法律法規(guī)中有47條涉及盜竊,《盜律》為商鞅變法所頒六律之首,秦國還在市場設“求盜”等官員專門捉賊。這反映出當時秦國( ?。?/span>A.法條律令的繁雜 B.法律保護私有財產C.價值觀念的混亂 D.百姓生活極端困苦6.(2022.1·浙江高考·3)漢代科學家王充曾介紹一種指向儀器,樣子如同一只圓底的勺。它在平滑的盤子上自由旋轉,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自然指向南方。這種指向儀器是( ?。?/span>A.司南 B.指南魚C.指南龜 D.支撐式指北羅盤7.戰(zhàn)國時期,孟子認為“無禮義,則上下亂”,韓非子認為“義者,君臣上下之事”。他們所說“義”的實質是( ?。?/span>A.中央集權政治的準則 B.衡量道德修養(yǎng)的標準C.統(tǒng)治階層的行為規(guī)范 D.維護等級秩序的工具8.老子認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鬃觿t說,“不學禮,無以立”,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反映出,當時他們( ?。?/span>A.反思西周的禮樂文化 B.迎合封建貴族政治訴求C.主張維護夏商周制度 D.得到統(tǒng)治者的積極支持【能力篇】9.圖5為春秋戰(zhàn)國之際局部示意圖。當時,范蠡在陶、子貢在曹魯之間經商成為巨富,這一現(xiàn)象反映了( ?。?/span>A.區(qū)域位置影響商貿發(fā)展 B.爭霸戰(zhàn)爭促進經濟交往C.交通條件決定地方經濟狀況 D.城市規(guī)模擴大推動商業(yè)繁榮10.圖4是西周與戰(zhàn)國兩個時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寫法,反映出字形發(fā)生了變化,促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span>A.文字的頻繁使用 B.書寫材料的不同C.各國變法的實施 D.“書同文”的推行11.北魏時,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總結出一套個體農戶農副兼營的精耕細作農業(yè)模式,反復強調農戶不要過度擴大耕種面積,“寧可少好,不可多惡”。這表明( )A.精耕細作的目的是追求農業(yè)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細作農業(yè)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發(fā)展C.個體農戶為主體的耕作模式抑制農業(yè)的進步D.人口與土地的尖銳矛盾導致耕作模式的轉變12.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孔子奔走列國,求天下安定之道,孟子主張民貴君輕。明清之際,顧炎武實地考察許多州縣,寫成巨著《天下郡國利病書》,王夫之抨擊孤秦陋宋。材料意在說明( ?。?/span>A.儒家思想傳統(tǒng)道德的繼承發(fā)揚 B.儒家思想強化了君主專制C.時代巨變下儒學家的擔當精神 D.儒學的啟蒙作用效果顯著【拔高篇】13.(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東周前半期稱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戰(zhàn)國時期。東遷后的周王室僅能控制洛邑周圍幾百里的土地,諸侯定期納貢的制度也已無法保證。春秋時期的社會狀況較西周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動,同樣也表現(xiàn)在學術文化領域。各國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對各家學派基本上能采取較為公允的態(tài)度,由此形成了“百家爭鳴”局面。——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材料二陸玉林曾探討“先秦學術的主題”,其結論是“諸子學術實有共同之主題,即重建現(xiàn)實政治、社會、道德與思想的秩序”。陸玉林還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觀原因,禮樂崩壞之際,秩序重建是當務之急;二是內在主觀原因,知識階層自覺承擔歷史使命。筆者認為,“儒道墨法”社會思想具有共同的出發(fā)點和價值目標,也可以說終極關懷,那就是重建有序社會,救民于亂世,不同的僅僅是實現(xiàn)目標的途徑和手段。——摘編自王興周《重建社會秩序的先秦思想》(1)據(jù)材料一,概括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背景。(4分) (2)據(jù)材料二,指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學術的共同主題,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儒家、法家“實現(xiàn)目標的途徑和手段”及對后世的影響。(10分)
一、選擇題題號12345678910答案DBCCBADAAA題號1112 答案AC 1.【答案】D【解析】根據(jù)材料“孔子是無神論者,他曾說子不語怪力亂神。而董仲舒結合陰陽家學說創(chuàng)造性的提出:君權神授、天人感應等學說”可知,孔子是無神論者,董仲舒提出君權神授,天人感應等學說,反映儒學根據(jù)社會發(fā)展需要作出調整,故選D項;董仲舒發(fā)展了儒家思想,而不是背離儒家思想,排除A項;董仲舒發(fā)展了儒家思想,適應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xiàn)孔子的思想不被當時所認可,排除C項。2.【答案】B【解析】據(jù)材料“君子喻于義”和“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說明孔子強調道德,鄙視無道德的富貴,故選B項;材料主要論述道德不是等級,排除A項;孔子否定的是無道德的富貴不是認同貧富,排除C項;材料“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說明孔子否定無道德的富貴而不是反對富裕,排除D項。3.【答案】C【解析】根據(jù)材料可知孟子強調仁政的思想,而甲骨文中的“王”指的是軍事征伐,故A項錯誤;“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與題目中的“仁”的思想不符,故B項錯誤;材料中孟子認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突出強調儒家注重道德教化的理念,故C項正確;宗法制強調的是血緣關系,與仁政無關,故D項錯誤。4.【答案】C【解析】據(jù)材料可知,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實物漆箱箱蓋上的二十八星宿圖多數(shù)與《石氏星表》中的記載相同,說明出土文物與文獻史料可相互印證,故選C項;圖像與文獻都是史料,價值沒有高低之分,使用時都需要經過甄別辨?zhèn)危懦?/span>A項;曾侯乙墓是戰(zhàn)國時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西周”說法錯誤,排除B項;“精美的漆箱”可以說制漆工藝精湛,但材料更強調出土實物漆箱箱蓋上的二十八星宿圖多數(shù)與《石氏星表》中的記載相同,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5.【答案】B【解析】根據(jù)“《睡虎地秦墓竹簡》所存192條法律法規(guī)中有47條涉及盜竊”“秦國還在市場設‘求盜’等官員專門捉賊”可知,秦國通過設置專門法律和行政官員來解決盜竊問題,這反映出當時秦國法律保護私有財產,故選B項;材料“所存192條法律法規(guī)中有47條涉及盜竊,《盜律》為商鞅變法所頒六律之首,秦國還在市場設‘求盜’等官員專門捉賊”反映的僅是秦國解決盜竊問題及相關法律,無法說明法條律令的繁雜,排除A項;通過商鞅變法,法家思想成為秦統(tǒng)治國思想,價值觀念并不混亂,排除C項;題干主要反映的是秦國解決盜竊問題,且百姓生活極端困苦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6.【答案】A【解析】最初的指南儀器稱做“司南”,大約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期,是將天然磁石經人工琢磨后制成的,樣子如同一只圓底的勺,它在平滑的盤上自由旋轉,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自然指向南方,與材料相符,故選A項;北宋軍事學著作《武經總要》中提到一種指南魚。這種指南魚用薄鐵葉裁成,用地磁場磁化法使它帶有磁性,然后讓指南魚浮于水面,就可以指向南方,排除B項;指南龜出現(xiàn)于南宋,在木龜?shù)母共肯路酵谝恍⊙ǚ湃氪攀?,然后將木龜安裝在竹釘上,使其能夠自由旋轉,當其靜止的時候,就是南北指向,排除C項;清代,受到西方和日本的影響,以立軸式支撐法制造的羅盤成為主流形式,整個指針位置居于羅盤中央,針端與羅盤相接。羅盤為寬平面狀,盤上有明顯的表示刻度的條紋,指南針和方位盤連成一體,成為更有使用價值的羅盤,排除D項。7.【答案】D【解析】根據(jù)材料“無禮義,則上下亂”“義者,君臣上下之事”可知此時孟子和韓非子所說的“義”是君臣之間做事情的原則,實質是維護等級秩序的工具,故選D項;秦朝確立中央集權政治的準則,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孟子“養(yǎng)浩然正氣”強調衡量道德修養(yǎng)的標準,與“無禮義,則上下亂”不符,排除B項;西周時期的禮為統(tǒng)治階層的行為規(guī)范,與材料所述時間“戰(zhàn)國時期”不符,排除C項。8.【答案】A【解析】題干大意是:老子認為,沒有了無為而治的道就要能依靠管理者的美好品德,若品德做不到完美就需要領導者有對他人的仁慈,領導者做不到仁慈就需要下屬有忠實于事業(yè)和恩情的義氣,下屬沒有忠誠義氣就只好用行為規(guī)范來制約,而孔子認為不學禮就不懂得怎樣安身立命,要做到不符合禮制規(guī)定的,不能看、不能聽、不能說,不能動,二人生活在春秋時期,其主張都是對周禮的反思,看到了周禮對于維護統(tǒng)治的作用,故選A項;老子和孔子的主張都是認為周禮對于維護統(tǒng)治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他們所述周禮是西周時期的,這并不能滿足封建貴族在春秋時期追求富國強民、實現(xiàn)成就霸業(yè)理想的政治訴求,排除B項;二人的主張是面對社會動蕩和諸侯爭霸現(xiàn)實的積極回應,而并不是說要維護夏商周的制度,排除C項;老子和孔子的主張都有對周禮不同程度的認可,而當時的統(tǒng)治者恰恰是僭越禮樂制度的,所以其主張都沒能得到統(tǒng)治者的積極支持,排除D項。9.【答案】A【解析】根據(jù)圖示,陶、曹、魯均為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經濟相發(fā)達且相距較近,有利于商貿發(fā)展,故A項正確;爭霸戰(zhàn)爭導致的是社會生產的破壞,影響經濟的交往,故B項錯誤;圖示中沒有陶、曹、魯之間的相關交通信息,故C項錯誤;材料主要講述范蠡和子貢經商致富,沒有涉及城市規(guī)模的擴大,故D項錯誤。10.【答案】A【解析】西周時期,官府壟斷學校教育和學術文化,只有少量貴族才能接受教育,書寫文字,而到了春秋戰(zhàn)國,教育和學術逐漸下移,從“學在官府”發(fā)展到“學在民間”,會識字寫字的人數(shù)大大增加,文字被更頻繁地使用,而西周時期的文字比較繁瑣,不適宜書寫,因此文字逐漸簡化,故A項正確;從西周到戰(zhàn)國造紙術并未發(fā)明,文字的書寫材料變化不大,基本上都是以竹簡和絲帛為主,故B項錯誤;各國變法的重點是富國強兵,與這一變化的關系不大,故C項錯誤;秦朝建立后實行“書同文”,與材料時間“西周與戰(zhàn)國”不符,故D項錯誤。11.【答案】A【解析】由 “寧可少好,不可多惡”可看出作者的目的是反對粗放式的濫種,要求把每一塊土地達到最理想的產出,故A項正確;作者反對擴大種植面積的目的是要求把每一塊土地精耕細作,不浪費有限的土地資源,大土地所有制的產生是封建制度的必然結果,故B項錯誤;一家一戶的生產單位恰好適合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細作,與“抵制農業(yè)的進步”不符,故C項錯誤;在北魏時期,人地矛盾還沒有尖銳的程度,明清時期比較明顯,故D項錯誤。12.【答案】C【解析】根據(jù)材料“孔子奔走列國,求天下安定之道,孟子主張民貴君輕。明清之際,顧炎武實地考察許多州縣,寫成巨著《天下郡國利病書》,王夫之抨擊孤秦陋宋”可知,材料選取春秋戰(zhàn)國和明清之際兩個社會動蕩、歷史轉型時期,以孔孟追求天下安定、治國道理,顧炎武、王夫之經世致用、抨擊君主專制為典型,意在說明時代巨變下儒學家的擔當精神,故選C項;材料并未提及儒家思想中的“傳統(tǒng)道德”,排除A項;先秦時期孔孟并不主張君主專制,明清之際顧炎武和王夫之批判君主專制,排除B項;材料內容與“儒學的啟蒙作用”無關,排除D項。 二、非選擇題13.【答案】(1)背景: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壞;各諸侯國出于政治需要對諸子學術競爭采取公允態(tài)度。(4分)(2)共同主題:重建社會秩序。(2分)儒家通過實行“仁政”重建社會秩序;漢武帝時獨尊儒術,從此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4分)法家通過法治手段重建社會秩序;戰(zhàn)國至秦朝時依據(jù)法家思想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4分)【解析】(1)由材料一“周王室僅能控制洛邑周圍幾百里的土地,諸侯定期納貢的制度也已無法保證”可得,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壞;由材料一“各國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對各家學派基本上能采取較為公允的態(tài)度”可得,各諸侯國出于政治需要對諸子學術競爭采取公允態(tài)度。(2)第一小問共同主題,由材料二“共同的出發(fā)點和價值目標,也可以說終極關懷,那就是重建有序社會,救民于亂世”可得,重建社會秩序。第二小問途徑和影響,結合所學儒家孔子和孟子等人的主張可知,儒家希望通過實行“仁政”重建社會秩序,其影響是導致漢武帝時獨尊儒術,從此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結合所學法家韓非子的主張可得,法家主張通過法治手段重建社會秩序,其影響是在戰(zhàn)國至秦朝時依據(jù)法家思想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
這是一份高中歷史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說課ppt課件,共33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一列國紛爭,三經濟變革,春秋戰(zhàn)國的諸子百家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歷史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9課 辛亥革命精品ppt課件,文件包含人教統(tǒng)編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第十九課辛亥革命課件pptx、人教統(tǒng)編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第十九課辛亥革命同步分層練習docx、核心素養(yǎng)目標人教統(tǒng)編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第十九課辛亥革命同步分層練習教案docx、與妻書_2022101321113mp4等4份課件配套教學資源,其中PPT共29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歷史人教統(tǒng)編版第19課 辛亥革命獲獎課件ppt,文件包含人教統(tǒng)編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第十九課辛亥革命課件pptx、人教統(tǒng)編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第十九課辛亥革命同步分層練習docx、核心素養(yǎng)目標人教統(tǒng)編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第十九課辛亥革命同步分層練習教案docx、與妻書_2022101321113mp4等4份課件配套教學資源,其中PPT共29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