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對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正確解釋是( B )
①環(huán)境的改變使生物產(chǎn)生適應性變異 ②可遺傳的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 ③變異是不定向的 ④變異是定向的 ⑤變異經(jīng)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積累就可能產(chǎn)生生物的新類型
A.②④⑤B.②③⑤
C.①②④D.①③⑤
[解析] 達爾文認為,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首先排除第④項。第①項的實質是生物的變異都是適應環(huán)境的,是在環(huán)境因素誘導下的定向變異,這與拉馬克的觀點是一致的,不符合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
2.下圖是以長頸鹿的進化為例說明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D )
A.長頸鹿個體之間許多性狀存在差異,如頸和前肢的長短不同
B.生物產(chǎn)生后代的數(shù)量往往超過生活環(huán)境所能承受的數(shù)量而引起生存斗爭
C.頸和前肢長些的長頸鹿,在生存斗爭中容易得到食物而生存并繁殖后代
D.自然選擇是定向的,使適應環(huán)境的長頸鹿個體朝著符合人類需要的方向發(fā)展
[解析]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所解釋的生物進化的原因是變異、自然選擇、遺傳(使微小的有利變異逐代積累)的綜合作用。其中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選擇是定向的,自然選擇是通過生存斗爭來實現(xiàn)的。自然選擇使生物朝著適應環(huán)境、有利于自身生存的方向發(fā)展。
3.經(jīng)調查發(fā)現(xiàn),某地區(qū)菜青蟲種群的抗藥性不斷增強,其原因是連續(xù)多年對菜青蟲使用農藥,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C )
A.使用農藥導致菜青蟲發(fā)生抗藥性變異
B.菜青蟲抗藥性的增強是人工選擇的結果
C.通過選擇導致菜青蟲抗藥性不斷積累
D.環(huán)境是造成青蟲抗藥性不斷增強的動力
4.某醫(yī)院對新生兒感染的細菌進行了耐藥性實驗,結果顯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藥性。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B )
A.孕婦食用了殘留抗生素的食品,導致其體內大多數(shù)細菌突變
B.即使孕婦和新生兒未接觸過抗生素,感染的細菌也有可能是耐藥菌
C.新生兒體內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藥性
D.新生兒出生時沒有及時接種疫苗,導致耐藥菌形成
[解析] 抗生素不能誘導細菌發(fā)生突變,而是對具有不同耐藥性的細菌進行選擇,A項錯誤。細菌本身就存在耐藥性和非耐藥性兩種類型,所以即使新生兒未接觸過抗生素,感染的細菌也可能是耐藥菌,B項正確。新生兒體內缺少免疫球蛋白,將會導致體內的致病菌數(shù)量增加,但不會增加其耐藥性,耐藥性的增加是藥物對致病菌進行選擇的結果,C項錯誤。新生兒出生時沒有及時接種疫苗,不能對該類細菌產(chǎn)生免疫力,將導致致病菌在體內繁殖,但不會導致耐藥菌的形成,D項錯誤。
5.科學家對某一種蟹的體色深淺進行了研究,結果如圖所示。不同體色的蟹的數(shù)量不同,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差別呢?下列解釋中最合理的是( A )
A.中間體色與環(huán)境色彩相適應,不易被天敵捕食
B.深體色和淺體色的個體繁殖能力弱
C.深體色和淺體色的個體食物來源太少
D.中間體色是新形成的一種適應性更強的性狀
[解析] 按照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自然選擇是定向的,只有適應環(huán)境的變異類型方可被保留并繁殖后代,否則將被淘汰。
6.每條雌鯽魚一年可產(chǎn)很多卵,約有3 000個受精卵孵化成小魚。小魚經(jīng)一年成熟后就可繁殖下一代。理想狀態(tài)下,一對鯽魚三年后可產(chǎn)后代幾十億條,但事實上只有很少的個體生存下來。該生物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 D )
①過度繁殖削弱生存斗爭的強度 ②過度繁殖加劇了生存斗爭 ③激烈的生存斗爭不利于物種的生存和發(fā)展 ④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A.①④B.①③
C.②③D.②④
[解析] 過度繁殖會產(chǎn)生大量的個體,而生存空間和食物有限,故生存斗爭加劇;在激烈的生存斗爭過程中,適應(或生存)能力強的個體被保留下來。激烈的生存斗爭對某些個體的生存不利,但對物種的生存和發(fā)展有利。
二、非選擇題
7.下面是關于果蠅對DDT抗藥性的進化實驗:
實驗一 將一個果蠅群體(第一代)飼養(yǎng)到一定規(guī)模后,用涂有a濃度DDT的玻璃片處理,將成活下來的果蠅后代(第二代)繼續(xù)飼養(yǎng)到一定規(guī)模后用2a濃度的DDT處理,用同樣的方法逐代將DDT濃度增加a處理果蠅。
到第15代時,DDT濃度增加至15a,仍有能抗15a濃度DDT的果蠅存活。因此,實驗者認為,果蠅的變異是“定向的”,即在環(huán)境條件(DDT)的“誘導”下產(chǎn)生的。
另有學者發(fā)現(xiàn)了實驗一設計的缺陷,懷疑實驗一得出的結論的科學性。因而設計了實驗二。
實驗二 將若干雌雄果蠅分別飼養(yǎng)成若干個家系,此為第一代,然后將每個家系分成兩半,用a濃度的DDT分別處理每個家系的一半。然后在有果蠅存活的家系的另一半果蠅中,再培養(yǎng)若干個家系(第二代),將每個家系分成兩半,用2a濃度的DDT處理每個家系的一半。在有果蠅存活的家系的另一半中,再培養(yǎng)若干個家系……用同樣的方法逐代將DDT濃度增加a處理果蠅。到第15代時,DDT濃度增加至15a,也產(chǎn)生了能抗15a濃度的DDT的果蠅群體。然而這些具有抗性的果蠅的父母及其祖先并沒有接觸過DDT。
通過對實驗二的分析,你認為:
(1)DDT對果蠅變異所起的作用不是“誘導”,而是__選擇__,果蠅種群的進化是定向的,而果蠅個體的變異是__不定向__的,果蠅抗藥性的產(chǎn)生在環(huán)境變化(DDT處理)之__前__(填“前”“中”或“后”)。
(2)通過對實驗一和實驗二的比較分析,你認為實驗一得出不正確結論的原因是什么?
__①實驗一將果蠅個體作為進化單位研究,不能發(fā)現(xiàn)個體變異不定向的特點;②實驗一用DDT直接處理果蠅,雖然看到的是群體變異,但容易誤認為DDT對果蠅的抗性起“誘導”作用,而看不出“誘導”掩蓋下的選擇作用__。
[解析] (1)按照自然選擇學說,變異具有不定向性,自然選擇決定進化的方向。變異是不定向的,不論有無選擇,變異都是存在的。因此果蠅抗藥性在環(huán)境變化之前產(chǎn)生。
(2)該案例中實驗一沒有對照,不能說明問題。兩實驗對照可知,自變量為實驗中果蠅是否接觸DDT,因變量是實驗后果蠅的存活情況。從實驗結果看,二者結果一致,說明抗藥性的變異與是否接觸DDT無關。
8.甲蟲幼蟲期以農作物葉為食,破壞力極強,后來使用某殺蟲劑進行防治,開始使用時,對甲蟲防治效果顯著,但隨著繼續(xù)使用,甲蟲表現(xiàn)出越來越強的抗藥性。分析說明:
(1)甲蟲種群中個體抗藥性的__差異__,體現(xiàn)了生物的變異一般是__不定向__的;殺蟲劑的使用對甲蟲起了__選擇___作用。
(2)甲蟲與殺蟲劑之間的關系叫__生存斗爭__。在害蟲進化過程中,屬于有利變異的是__具有抗藥性的__個體。
(3)下圖中能反映甲蟲的變化曲線的是__c__。(縱坐標表示個體數(shù)目,橫坐標表示抗藥性由弱到強,①表示最初狀態(tài))
(4)如圖是甲蟲在使用殺蟲劑之后的種群數(shù)量的變化曲線。據(jù)圖分析,害蟲具有抗藥性應在使用殺蟲劑過程__前__(填“前”“中”或“后”)。
(5)現(xiàn)代研究表明,__生物殺蟲劑__必將代替化學殺蟲劑。
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1節(jié)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jù)隨堂練習題,共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生物第1節(jié)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jù)練習,共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1節(jié) 盂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習題,共6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