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課為本單元的第6課,在上一課的學習中,我們已經從對巖石的學習過渡到了對土壤的關注。在本課中,通過初步探究和土壤沉積實驗兩大部分的核心探究活動,讓學生觀察土壤,知道土壤的組成成分,體會土壤與人類密不可分的關系。
本課分為聚焦、探索、研討、拓展四個環(huán)節(jié)。從聚焦環(huán)節(jié)初步推測土壤里面有什么,到探索環(huán)節(jié)通過觀察土壤、土壤沉積實驗研究土壤的組成成分,再到研討部分對實驗現(xiàn)象的交流討論和總結,層層遞進,讓學生對于土壤的組成成分有了更為全面和理性的認識。最后,拓展環(huán)節(jié)提出問題,觀察思考植物生長繁茂的土壤的特點,為學習不同類型的土壤埋下伏筆。
學生對于土壤并不陌生,但很少有學生思考過土壤究竟由哪些物質組成。首先,通過地質學家我們玩土壤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可以激發(fā)學生對于探究土壤的興趣和熱情,在玩土壤的過程中,復習鞏固了眼看、手摸和鼻聞的觀察方法。通過初步探究,學生很容易發(fā)現(xiàn)土壤潮濕、有顆粒、有氣味等特點。再通過土壤沉積實驗,推理分析土壤的組成成分。在研討交流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要盡可能全面、細致。注意引導學生學會用氣泡、黑色漂浮物、大小不同的顆粒等詞匯去準確描述實驗現(xiàn)象。
科學概念目標:
土壤包含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科學探究目標:
能夠通過觀察實驗的方法了解土壤的組成成分;會用土壤沉積的方法觀察到土壤成分按顆粒大小分層。
科學態(tài)度目標:
認識到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認識到認真、細致的觀察、比較、記錄、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STSE)目標:
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重點:土壤包含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難點:能夠通過觀察實驗的方法了解土壤的組成成分。
土壤、白紙、牙簽、燒杯、攪拌棒等
【教學流程圖】
1. 跟著地質學家玩土壤
教師活動:除了巖石,土壤也是地質學家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同學們看,這是地質學家采集的一塊土壤。出示土壤圖片,土壤對我們人類非常重要,我們吃的許多食物都來自在土壤中生長的植物。那么,土壤里面有什么呢?
學生思考:初步推測土壤里面可能有植物需要的物質。比如水、礦物質等。
教師活動:光靠猜測是不夠的,地質學家還會用什么方法觀察土壤呢?
學生活動:結合之前的觀察方法,交流討論眼看(用放大鏡)、手摸、鼻聞等方法。
教師活動:總結觀察方法,分發(fā)土壤樣品、白紙和牙簽。強調注意事項:觸摸過土壤的手一定要洗干凈。
學生活動:初步觀察土壤,交流討論,完成探究記錄單。
教師活動:初步總結得到土壤的組成特點:聞起來有氣味,可以看到大小不同的顆粒、小草和小蟲,摸起來濕濕的。
設計意圖:學生對土壤并不陌生,通過初步推測和直接觀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土壤的熱情,讓學生對于土壤的組成成分有了感性的認知,同時強化鞏固眼看、手摸、鼻聞的觀察方法。
2.探索
(1)教師引導進入探索環(huán)節(jié):通過剛剛的觀察,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土壤中大部分都是大大小小不同的小石子和沙。這些土壤顆粒我們有什么辦法可以區(qū)分出來呢?播放微課指導視頻《土壤沉積實驗》。
學生活動:小組合作,完成實驗,觀察整個過程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并記錄探究記錄單。
教師活動:巡堂指導。
(2)篩一篩。
篩選土壤顆粒:把土壤倒進篩子里。左右使勁晃動篩子。觀察不同的篩子里留下的土壤顆粒,在對應位置寫出它們的名稱。量一量各顆粒大小,記錄。播放微課指導視頻《土壤顆粒分層實驗》。
3.研討
教師提問:
(1)在水倒入土壤的整個實驗過程中,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這些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
學生根據(jù)觀察活動填寫的探究記錄單結果進行展示交流。
教師活動:凝練學生觀點并總結土壤的組成成分。攪拌時產生氣泡,說明土壤中含有空氣。還可以在水面上看到一些黑色漂浮物,是腐殖質。攪拌靜置一段時間后分層,從下到上,顆粒從大到小,分別是砂礫(小石子)、沙、粉沙和黏土。
(2)通過觀察和實驗,你認為土壤是由什么組成的?
學生思考總結:土壤是由大小不同的巖石顆粒、腐殖質、水和空氣組成的。
設計意圖:研討部分通過觀察到的現(xiàn)象,分析土壤的組成成分,最后進行總結。讓學生對于土壤的組成成分有了更深一層的理性認知,讓學生對土壤有了一些新認識。
4.拓展
教師活動:出示東北地區(qū)肥沃的黑土地和西北地區(qū)貧瘠的黃土地的圖片對比,觀察植物生長繁茂的地方,這里的土壤有什么特點?
學生活動:觀察圖片并描述區(qū)別。顏色、濕度不同。一個是黑色,一個是黃色。黑土地看起來更濕潤,黃土地看起來干旱。
教師活動:土壤呈黑色說明土壤中哪個成分比較多呢?
學生活動:腐殖質。
教師活動:腐殖質含量更多、水分含量更多的土壤更適合植物生長。
設計意圖:通過黑土地和黃土地的直觀對比,學生從顏色、干燥程度等方面更容易觀察出它們的區(qū)別,從而推測出它們的成分含量不同,為下節(jié)課學習不同類型的土壤做鋪墊。
【學生記錄單設計】
“觀察土壤”探究記錄表
第 組
探究方法
土壤的組成成分
1、初步探究:
(眼看、手摸、鼻聞等)
摸起來:?濕潤 ?干燥
聞起來:?有氣味 ?沒氣味
其他:
2、土壤沉積實驗:
把水倒進盛有土壤的玻璃杯,用攪拌棒攪拌后靜置一段時間,用圖文記錄在整個過程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
攪拌時:?有氣泡 ?無氣泡
攪拌后:?分層 ?不分層
3、篩選土壤顆粒:
1.把土壤倒進篩子里。
2.左右使勁晃動篩子。
3.觀察不同的篩子里留下的土壤顆粒,在對應位置寫出它們的名稱。
4.量一量各顆粒大小,記錄。
大孔
小孔
小小孔
我的發(fā)現(xiàn):土壤包含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腐殖質、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這是一份小學科學教科版 (2017)四年級下冊6.觀察土壤教學設計,共6頁。
這是一份教科版 (2017)四年級下冊6.觀察土壤教學設計,共3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簡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疑難解答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小學科學教科版 (2017)四年級下冊6.觀察土壤精品教案設計,共5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簡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