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來寄托意味深長的 道理,給人以啟示的文學體裁,字數(shù)不多,但言 簡意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或其它事物。該詞最早見于《莊子》, 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興起,后來成為文學作品的一種 體裁。簡單地說“寓言”就是通過一個故事來說 明一個深刻的道理。
韓非子 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 戰(zhàn)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師從荀子, 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 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稱“韓子”或 “韓非子”。韓非所寫作品后來集為《韓非子》 一書。秦王嬴政讀了韓非的文章,極為贊賞。
文言文的簡單演變從文言文到白話文,語體變了, 而記錄語言的符號沒有變。漢字這種 超時代的特點,使古今漢語在書面上 銜接得天衣無縫。
文言文與白話文的簡單區(qū)別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文 言的特點,是相對白話(包括口語和書面語)而 言的,主要表現(xiàn)在語法與詞匯兩方面。白話文,淺顯通俗,在語言上,生動、潑辣、 粗獷、生活氣息濃厚,富有表現(xiàn)力。綜觀“五四” 白話文運動,它廣泛吸收了西方的詞匯資源、語 法結(jié)構(gòu),在語言、文字、思想等多層面展開。
楚人:楚國人。鬻(yù):賣。譽:稱贊,這里有夸耀,吹噓的意思。陷:刺破,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利:鋒利。以:用。弗:不 。應(yīng):回答。夫:放在句首,表示將發(fā)議論。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 “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應(yīng)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 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這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課文中的生字, 理解了課文中的重點詞語,并熟讀了課文,大 體了解了課文內(nèi)容。請同學們課下自由朗讀,試著背誦課文。
一邊讀一邊看插圖;對照注釋,揣摩句意;小組合作,質(zhì)疑問難,共同討論。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楚國有個賣矛又賣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很堅固, 無論用什么矛都無法穿破它!”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比缓螅挚湟约旱拿?,說:“我的矛很銳利,無論用什么盾都不能不 被它穿破!”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有的人問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會怎么樣?” 其人弗能應(yīng)也。那個人被問得啞口無言。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什么矛都無法穿破的盾與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時出現(xiàn)在一起。
翻譯文言文的方法:“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 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皠h”,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詞?!把a”,就是增補。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補出省略了的語句?!皳Q”,就是替換。用現(xiàn)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罢{(diào)”就是調(diào)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diào)整為現(xiàn)代漢語句式?!白儭?,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chǔ)上,把難懂的詞句換成通俗 的詞句。
在大家的追問中,那個楚國人 “弗能應(yīng)也”是什么意思?無法回答。能換一個詞語來替代嗎? 啞口無言他為什么無法回答?因為他的話前后矛盾。
起因——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 “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庇肿u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卑l(fā)展——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 如?”結(jié)果——其人弗能應(yīng)也。
道理——說話辦事必須實事求是,前 后一致。
這個成語出自于《韓非子》,以后用來形容 做事或說話前后不統(tǒng)一,也指不連貫的性格或 心情。后用此比喻人的語言行動前后抵觸、不 相應(yīng)合。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矛盾無處不在,我們要用 正確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去對待,無論做事、 說話,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
這是一份小學語文人教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15 自相矛盾教學課件ppt,共36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yùwú譽吾,máo矛,dùn盾,刺破”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五年級下冊3* 月是故鄉(xiāng)明教學課件ppt,共23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徘徊煙波浩渺,理解詞語,理清結(jié)構(gòu),第24自然段,對故鄉(xiāng)與童年的回憶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小學語文6 景陽岡教學ppt課件,共19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導(dǎo)入新課,《好漢歌》,助學資料,作者簡介,補充資料,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了解喝酒,學習3-5自然段,7自然段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