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圖為人WNK4基因部分堿基序列及其編碼蛋白質的部分氨基酸序列示意圖。已知WNK4基因發(fā)生一種突變,導致1 169位賴氨酸變?yōu)楣劝彼?。該基因發(fā)生的突變是( )
A.①處插入堿基對G—C
B.②處堿基對A—T替換為G—C
C.③處缺失堿基對A—T
D.④處堿基對G—C替換為A—T
2. 如圖表示在生物的一個種群中某一基因的類型及其關系。下列哪項不能從圖中分析得到 ( )
A.表明基因的突變具有不定向性
B.表明基因突變具有可逆性
C.這些基因的堿基序列一定不同
D.表明基因突變具有普遍性
3.基因突變一定會導致( )
A.性狀改變 B.遺傳信息的改變 C.遺傳規(guī)律的改變 D.堿基互補配對原則的改變
4.自然界中,一種生物某一基因及其三種突變基因決定的蛋白質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如下:
正?;? 精氨酸 苯丙氨酸 亮氨酸 蘇氨酸 脯氨酸
突變基因1 精氨酸 苯丙氨酸 亮氨酸 蘇氨酸 脯氨酸
突變基因2 精氨酸 亮氨酸 亮氨酸 蘇氨酸 脯氨酸
突變基因3 精氨酸 苯丙氨酸 蘇氨酸 酪氨酸 丙氨酸
根據(jù)上述氨基酸序列確定這三種突變基因DNA分子的改變是( )
A.突變基因1和2為一個堿基的替換,突變基因3為一個堿基的增添
B.突變基因2和3為一個堿基的替換,突變基因1為一個堿基的增添
C.突變基因1為一個堿基的替換,突變基因2和3為一個堿基的增添
D.突變基因2為一個堿基的替換,突變基因1和3為一個堿基的增添
5.基因突變按其發(fā)生部位可分為體細胞的突變a和生殖細胞的突變b兩種,則( )
A.均發(fā)生于有絲分裂的間期
B.a(chǎn)發(fā)生于有絲分裂的間期,b發(fā)生于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的間期
C.均只能發(fā)生于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的間期
D.a(chǎn)只能發(fā)生于有絲分裂間期,b只能發(fā)生于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的間期
6.下列關于基因突變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基因突變可以發(fā)生在個體發(fā)育的任何時期
B.等位基因的產(chǎn)生是基因突變的結果
C.基因突變一定產(chǎn)生等位基因
D.DNA中堿基對替換不一定發(fā)生基因突變
7.下列有關基因突變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生物隨環(huán)境改變而產(chǎn)生適應性的突變
B.由于細菌的數(shù)量多,繁殖周期短,因此其基因突變率高
C.有性生殖的個體,基因突變不一定遺傳給子代
D.自然狀態(tài)下的突變是不定向的,而人工誘變的突變是定向的
8.下列有關基因突變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基因突變是指基因結構中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替換
B.基因突變是由于基因中脫氧核苷酸的種類、數(shù)量和排列順序的改變而發(fā)生的
C.基因突變可以在一定的外界環(huán)境條件或者生物內(nèi)部因素的作用下引起
D.基因突變的頻率是很低的,并且都是有害的
9.下面關于基因、蛋白質、性狀之間關系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
A.生物體的一切性狀完全由基因控制,與環(huán)境因素無關
B.基因可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C.基因可通過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D.基因的遺傳信息可通過轉錄和翻譯傳遞到蛋白質得以表達
10.下面關于基因、蛋白質、性狀之間關系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基因可以控制性狀
B.蛋白質的結構可以直接影響性狀
C.基因控制性狀是通過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來實現(xiàn)的
D.蛋白質可以控制性狀
11.生物的性狀與基因、環(huán)境的關系中可能的是( )
①一個基因決定一種性狀 ②一個基因影響多種性狀
③多個基因決定一種性狀 ④環(huán)境對性狀有影響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12.有關基因、DNA、蛋白質、性狀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基因控制性狀是通過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來實現(xiàn)的
B.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C.白化癥狀的出現(xiàn),是由于基因直接控制合成異常的色素
D.基因與性狀之間不是簡單的一對一關系
13.人類鐮刀型細胞貧血癥是由編碼血紅蛋白的基因異常引起的,這說明了( )
A.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B.基因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C.基因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共同調(diào)控生物體的性狀
D.基因和性狀間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
14.牽牛花的顏色主要是由花青素決定的,如圖為花青素的合成與顏色變化途徑示意圖:
從圖中不能得出( )
A.花的顏色由多對基因共同控制
B.基因可以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
C.生物的性狀由基因決定,也受環(huán)境影響
D.若基因①不表達,則基因②和基因③不表達
15.人體內(nèi)苯丙氨酸的代謝途徑如圖所示。人群中,有若干種遺傳病是由于苯丙氨酸的代謝缺陷所導致的。例如,苯丙氨酸的代謝產(chǎn)物之一苯丙酮酸在腦中積累會阻礙腦的發(fā)育,造成智力低下。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
A.缺乏酶①可導致病人既“白(白化病)”又“癡”
B.缺乏酶⑤可導致病人只“白”不“癡”
C.缺乏酶⑥時,嬰兒使用過的尿布會留有黑色污跡(尿黑酸)
D.上述實例可以證明遺傳物質通過控制酶的合成,從而控制新陳代謝和性狀
16.下圖為人體內(nèi)基因對性狀的控制過程,分析可知( )
A.基因1和基因2一般不會出現(xiàn)在人體內(nèi)的同一個細胞中
B.圖中過程①需RNA聚合酶的催化,過程②需tRNA的協(xié)助
C.過程④⑤的結果存在差異的根本原因是血紅蛋白結構的不同
D.過程①②③表明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生物體的所有性狀
參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由題干分析得知,WNK4基因對應的正常蛋白質中賴氨酸的密碼子為AAG,基因突變后僅僅導致了相應蛋白質中1169位氨基酸由賴氨酸變成了谷氨酸,即氨基酸的類型發(fā)生了改變,而其他氨基酸的種類和數(shù)目沒有發(fā)生變化,因而只可能是WNK4基因中堿基對類型發(fā)生了替換,而非缺失或增添,經(jīng)分析,②處堿基對A—T替換為G—C。
2.【答案】C
【解析】A基因可以突變成a1、a2、a3,說明基因突變具有不定向性;同時A基因可以突變成a1基因,a1基因也可以突變成A基因,說明基因突變具有可逆性;控制同一性狀的基因有幾種,其根本原因是堿基的序列不同。
3.【答案】B
【解析】基因中堿基對的替換、增添和缺失一定會改變基因的堿基排列順序,從而改變遺傳信息。但由于同義密碼子的存在,可能不改變該密碼子決定的氨基酸。同時蛋白質中次要位置的個別氨基酸的改變,對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并無大的影響。因此,性狀不一定發(fā)生改變。
4.【答案】A
【解析】從題干可以看出,突變基因1沒有導致蛋白質的改變,突變基因2引起1個氨基酸的改變,不可能是堿基對的增添或缺失,因為堿基對的增添或缺失導致蛋白質中氨基酸數(shù)量和種類的改變都較多。
5.【答案】B
【解析】基因突變通常發(fā)生在DNA復制時期,所以體細胞突變發(fā)生于有絲分裂的間期,生殖細胞突變發(fā)生于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的間期。
6.【答案】C
【解析】基因突變指DNA分子中發(fā)生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替換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基因突變是隨機的,可以發(fā)生在個體發(fā)育的任何時期。原核生物沒有同源染色體,所以沒有等位基因。等位基因的產(chǎn)生是基因突變的結果。DNA中非基因片段的堿基對替換不會引起基因突變。
7.
【答案】C
【解析】基因突變是遺傳物質的改變,具有低頻性的特點,細菌數(shù)量多,只是提高突變的數(shù)量,而不會提高突變率;基因突變?nèi)舭l(fā)生在體細胞中,一般不會遺傳給后代;突變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不定向的。
8.【答案】D
【解析】A項說明了基因突變的本質,B項闡明了基因突變的原因,C項說明了引起基因突變的因素?;蛲蛔兊念l率很低,而且一般都是有害的,但不全是有害的,有一些基因突變是中性的,還有少數(shù)突變是有利的,且突變的有利、有害是相對于生物所處的環(huán)境而言的。
9.【答案】A
【解析】基因可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也可通過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生物體的性狀;生物體的性狀受遺傳物質和環(huán)境共同影響。
10.【答案】D
【解析】本題易錯選A。錯選的原因是不理解基因是如何控制性狀的。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等方面的性狀主要由蛋白質體現(xiàn),蛋白質合成又受基因控制,所以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
11.【答案】D
【解析】基因與性狀的關系,即可能一個基因決定一種性狀,也可能多個基因決定一種性狀,同時也存在一個基因對多種性狀造成影響,并且基因對性狀的控制往往還受環(huán)境的影響,故上述①~④所述均有可能。
12.【答案】C
【解析】白化癥狀的出現(xiàn)是由于體內(nèi)不能合成酪氨酸酶,從而不能產(chǎn)生黑色素,屬于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13.【答案】B
【解析】人類鐮刀型細胞貧血癥是由于編碼血紅蛋白的基因異常不能合成正常的血紅蛋白,從而使紅細胞形態(tài)結構異常,因此體現(xiàn)了基因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14.【答案】D
【解析】花青素決定花的顏色,而花青素的合成是由多對基因共同控制的;基因①②③通過控制酶1、2、3的合成來控制花青素的合成;花青素在不同酸堿條件下顯示不同顏色,說明環(huán)境因素也會影響花色;基因具有獨立性,基因①不表達,基因②③仍然能夠表達。
15.【答案】C
【解析】該題中的每種酶只催化一種化學反應,缺乏酶①則不能合成酪氨酸,但能合成苯丙酮酸,據(jù)圖示可知此時該病人既“白”又“癡”,A正確;缺乏酶⑤只能引起酪氨酸不能轉變?yōu)楹谏?,故只表現(xiàn)為白化病,B正確;而缺乏酶⑥時,只會引起不能合成苯丙酮酸,但其他生理過程正常,故嬰兒的尿布上不會有尿黑酸,尿黑酸最終被分解為CO2和H2O,C錯誤;該代謝過程可證明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新陳代謝和性狀,D正確。
16.【答案】B
【解析】同一個體的體細胞內(nèi)所含基因都相同,因為都是由受精卵有絲分裂產(chǎn)生的,A錯誤;④⑤過程的結果存在差異的根本原因是發(fā)生了基因突變,直接原因是血紅蛋白合成異常,C錯誤;過程①②③表明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生物的代謝,進而來控制生物體的性狀,過程①②④⑤表明基因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性狀,D錯誤。
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1節(jié) 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精品一課一練,共6頁。試卷主要包含了1《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下列圖示過程存在基因重組的是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5章 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第1節(jié) 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當堂達標檢測題,共1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項選擇題,雙項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5章 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第1節(jié) 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隨堂練習題,共17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綜合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