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習目標:
1.鞏固周長的概念,能描出物體或圖形的周長。
2.熟練掌握三角形、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圖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3.通過練習,感知周長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鞏固周長的概念,熟練掌握三角形、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圖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熟練掌握三角形、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圖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紅領巾、樹葉、直尺。
板書設計
練習四(1)
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是它的周長
多邊形的周長:幾邊形就是幾條邊長度的和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點撥中梳理。梳理知識是復習課中很重要的一環(huán)。讓學生在老師的點撥下自己整理,及時反饋,從而理清知識間的脈絡,及時查漏補缺,找準圖形周長的含義、計算公式,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知識網(wǎng)絡。
不足之處:數(shù)學教學中應強化數(shù)學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能清楚地認識到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教學建議:設計有層次的練習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現(xiàn)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遵循了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規(guī)律,學生在動腦想、動手算、動口答中提高了自己的學習水平。在學生學習數(shù)學知識的某一階段,以鞏固、梳理已學知識、技能為主,促進知識條理化、系統(tǒng)化,并通過查漏補缺,進一步鞏固、深化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技能、學習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一、系統(tǒng)梳理
本單元我們學習了關于“周長”的內容,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什么叫周長”。
我們除了認識“什么叫周長”,還學會了一些平面圖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我們來回想一下。
三角形周長:三條邊的總和;
四邊形周長:四條邊的總和;
長方形呢?
可以把4條邊相加,也可以用公式計算:
長方形周長=(長+寬)×2
正方形呢?
同樣的可以把4條邊相加,也可以用公式計算:
正方形周長=邊長×4
二、針對練習
1.完成教材練習四第1題。
學生用紅筆描出每個圖形一周的長度,并上臺展示匯報。
特別提醒:讓學生指出螞蟻從哪里出發(fā),到哪里結束。
2.完成教材練習四第2題。
課前老師已經(jīng)讓大家準備好相關的工具,現(xiàn)在請大家以4人小組為單位,分別測量出這些物體的周長。(紅領巾、樹葉、學生腰圍)
(1)在小組內分別指一指這些物品的周長。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測量。
(3)匯報測量結果。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練習四第3題。
(1)學生看圖,說一說9厘米、2厘米、7厘米分別是長方形的哪一部分。
(2)同桌互相說說(7+2)×2和(9+7)×2分別求的是哪個圖形的周長。
(3)指名匯報。
預設1:(7+2)×2這個算式求的是左邊黃色長方形的周長。
預設2:(9+7)×2這個算式求的是整個大長方形的周長。
通過本題的練習,讓學生熟悉長方形周長的公式,哪條邊表示長方形的長,哪條邊表示長方形的寬。
2.完成教材練習四第4題。
第4題是關于三角形和四邊形的周長計算。
(1)同桌互相說說怎樣求三角形、梯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周長。
三角形的周長:把三角形的3條邊加起來。
梯形的周長:把梯形的4條邊加起來。
平行四邊形的周長:可以把4條邊加起來,也可以用相鄰兩條邊的和乘2。
(2)學生獨立計算,集體訂正。
三角形:15+17+21=53(毫米)
梯形:11+12+15+20=58(毫米)
平行四邊形:18+18+25+25=86(毫米)或(18+25)×2=86(毫米)
四、拓展延伸
把邊長分別是5厘米、4厘米、3厘米和2厘米的4個正方形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成一行,排成的圖形周長是多少厘米?(單位:厘米)
平移線段,可把原圖形變?yōu)橐粋€標準長方形,如下圖所示:
顯然該長方形的長是5+4+3+2=14(厘米),寬是5厘米,所以周長是14+14+5+5=38(厘米)。
五、課堂總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六、作業(yè)布置
完成教材練習四第5題。
學生回顧“周長”的概念,長方形、正方形和多邊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學生描紅周長,指出一周的“路線”。
學生小組合作一起測量某些物體的周長。
學生找到每個長方形對應的長和寬,從而正確找到算式。
學生利用周長的計算方法,計算出各種平面圖形的周長。
這是一份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2 長方形周長第3課時教案設計,共3頁。
這是一份小學數(shù)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1 什么是周長第2課時教案設計,共3頁。
這是一份小學北師大版1 什么是周長第1課時教案設計,共3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