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H-1 C-12 N-14 O-16 Na-23 K-39 Mn-55
一、選擇題(共16題,每題3分,共48分)
1.據報道,某國一集團擬在太空建造巨大的集光裝置,把太陽光變成激光用于分解海水制氫:2H2O==== 2H2↑+O2↑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水的分解反應是放熱反應
B. 氫氣是一級能源
C. 使用氫氣作燃料有助于控制溫室效應
D. 此反應的目的是用生成的氫氣與空氣中多余的CO2反應生成甲醇儲存起來,改善生存環(huán)境
【答案】C
【解析】
【分析】
A、水分解反應是吸熱反應;
B、能源可劃分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自然界中以現(xiàn)成形式提供的能源稱為一次能源;需要依靠其它能源的能量間接制取的能源稱為二次能源;
C、氫氣作燃料燃燒產物為水,溫室效應與二氧化碳的排放有關;
D、該反應的目的是分解海水制氫。
【詳解】A、把太陽光變成激光用于分解海水制氫,太陽光提供能量,所以水分解反應是吸熱反應,故A錯誤;
B、自然界中沒有現(xiàn)存的氫氣,把太陽光變成激光用于分解海水制氫,說明氫氣為二次能源,故B錯誤;
C、溫室效應產生的原因是二氧化碳的增多,使用氫氣作燃料生成水,能減少二氧化碳的含量,有助于控制溫室效應,故C正確;
D項、若用生成的氫氣與空氣中多余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甲醇儲存起來,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時得到新能源甲醇,可改善生存條件,但該反應的目的是分解海水制氫,D錯誤。
故選C。
【點睛】本題主要考查了海水制氫,了解能源分類、溫室效應抓住題干信息結合相關知識分析是解答的關鍵。
2. 對于反應3A==2B,根據下圖,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該反應為吸熱反應
B. 該反應一定有能量轉化成了化學能
C. 反應物比生成物穩(wěn)定
D. 因為生成物的總能量高于反應物的總能量,所以該反應不需要加熱
【答案】A
【解析】
A 正確,生成物的能量高于反應物的能量,是吸熱反應
B 正確,把吸收的熱量轉變?yōu)榱嘶瘜W能
C 正確,能量越低越穩(wěn)定,所以,反應物比生成物穩(wěn)定
D 錯誤,此反應時吸熱反應,是否需要加熱,就由具體反應決定,所以不能籠統(tǒng)說不需要加熱。
3.已知:H2(g)+F2(g)==== 2HF(g) ΔH=-270 kJ/mol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2L氟化氫氣體分解成1L的氫氣和1L的氟氣,吸收270kJ熱量
B. 1mol氫氣與1mol氟氣反應生成2mol液態(tài)氟化氫放出的熱量小于270kJ
C. 在相同條件下,1mol氫氣與1mol氟氣的能量總和大于2mol氟化氫氣體的能量
D. 1個氫氣分子與1個氟氣分子反應生成2個氟化氫分子放出270kJ熱量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根據熱化學方程式可知,反應是放熱反應,A錯誤;1 mol氫氣與1 mol氟氣反應生成2 mol液態(tài)氟化氫放出熱量大于270 kJ ,B錯誤;反應是放熱反應,反應物的總能量高于生成物的總能量,所以選項C是正確的,方程式表示1mol氫氣和1mol氟氣反應放出的熱量為270KJ,D錯誤,答案選C。
考點: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4.已知:(1) Zn(s)+1/2O2(g) = ZnO(s) △H =-348.3 kJ/mol
(2) 2Ag(s)+1/2O2(g) = Ag2O(s) D△H =-31.0 kJ/mol
則Zn(s)+Ag2O(s) = ZnO(s)+2Ag(s)的△H等于
A. -317.3 kJ/mol B. -379.3 kJ/mol C. -332.8 kJ/mol D. 317.3 kJ/mol
【答案】A
【解析】
ΔH=ΔH1-ΔH2=-348.3 kJ·mol-1-(-31.0 kJ·mol-1)=-317.3 kJ·mol-1
5.含NaOH 20.0g的稀溶液與足量的稀鹽酸反應,放出28.7kJ的熱量,表示該反應中和熱的熱化學方程式正確的是(?。?br />
A. NaOH(aq)+HCl(aq)═NaCl(aq)+H2O(l);△H=+28.7kJ/mol
B. NaOH(aq)+HCl(aq)═NaCl(aq)+H2O(l);△H=﹣28.7kJ/mol
C. NaOH(aq)+HCl(aq)═NaCl(aq)+H2O(l);△H=+57.4kJ/mol
D. NaOH(aq)+HCl(aq)═NaCl(aq)+H2O(l);△H=﹣57.4kJ/mol
【答案】D
【解析】
試題分析:根據題意知含NaOH20.0g的稀溶液與足量的稀鹽酸反應,放出28.7kJ的熱量,則含1molNaOH的稀溶液與足量稀鹽酸反應,放出28.7kJ的熱量。A、焓變的符號應為“—”、數(shù)值與化學計量數(shù)不對應,錯誤;B、焓變的數(shù)值與化學計量數(shù)不對應,錯誤;C、焓變的符號應為“—”,錯誤;D、NaOH(aq)+HCl(aq)=NaCl(aq)+H2O(l);ΔH=-57.4kJ/mol,正確。
考點:考查熱化學方程式的書寫。
6. 鋁與過量的稀鹽酸反應,為了加快反應速率,但是又不影響生成的氫氣總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 加入適量的鋁粉 B. 加入適量的水
C. 加入少量的硫酸銅溶液 D. 加入濃度較大的鹽酸
【答案】D
【解析】
試題分析:A.加入適量的鋁粉 ,增大接觸面積,但生成氫氣的量增加。故A錯誤。B.加入適量的水,鹽酸濃度降低,反應速率減小,故B錯誤。C.加入少量的硫酸銅溶液,鋁置換出銅附著在鋁表面形成原電池,加快反應速率,但由于消耗了鋁,而減少了生成氫氣的質量。故C錯誤。D.加入濃度較大的鹽酸,增加鹽酸的濃度化學反應速率加快,故D正確。
考點:了解金屬鋁的化學性質,理解外界條件(濃度、溫度、壓強、催化劑等)對反應速率的影響,認識并能用相關理論解釋其一般規(guī)律。
點評:本題考查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做題時應注意過量的鹽酸、不影響生成的氫氣總量等重要信息。
7.在四個相同的容器中,在不同的溫度下(其它條件相同)進行合成氨的反應,根據下列在相同時間內測得的結果判斷,該反應所處的溫度最高的是( )
A. v(NH3)=0.1 mol /(L?min) B. v (H2)=0.6 mol /(L?min)
C. v (N2)=0.3 mol /(L?min) D. v (H2)=0.3 mol /(L?min)
【答案】C
【解析】
同一個化學反應,用不同的物質表示其反應速率時,數(shù)值可能不同,但表示的意義是相同的。所以在比較反應速率快慢時,應該換算成用同一種物質表示,然后才能直接比較速率數(shù)值大小。根據速率之比是相應化學計量數(shù)之比可知,如果都用氫氣表示,則選項AC的反應速率分別都是0.15mol/(L·min)、0.9mol/(L·min)。因為溫度高,反應速率大,所以答案選C。
8.在一定溫度下的密閉容器中,當下列物理量不再變化時,表明A(s)+2B(g)C(g)+D(g)已達平衡的是
A. 混合氣體的壓強 B. 混合氣體的密度
C. 混合氣體的分子數(shù)目 D. 混合氣體的總物質的量
【答案】B
【解析】
試題分析:A(s)+2B(g)C(g)+D(g),因為氣態(tài)物質系數(shù)不變,壓強始終不變,A錯誤;密度是混合氣的質量和容器容積的比值,在反應過程中容積始終是不變的,但質量是變化的,B正確。根據方程式可知,反應前后體積不變,所以氣體的總物質的量始終是不變的,C、D錯誤,答案選B。
考點:考查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判斷。
9.在密閉容器中,反應xA(g)+yB(g)zC(g)達平衡時,A的濃度為0.5mol/L若保持溫度不變,將容器的容積擴大到原來的2倍,達新平衡時A的濃度降為0.3mol/L。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 x+y<z B. 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
C. B的轉化率降低 D. C的體積分數(shù)增大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容積擴大原來的2倍,假設平衡不移動,此時A的濃度為應為0.25mol·L-1,大于0.3mol·L-1,說明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根據勒夏特列原理,x+y>z,B的轉化率降低,C的體積分減小,故選項B正確。
考點:考查影響化學平衡移動的因素等知識。
10.高溫下,某反應達到平衡,平衡常數(shù)K=c(CO)c(H2O)/c(CO2)c(H2)。恒容時,溫度升高,H2濃度減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該反應化學方程式為CO+H2O CO2+H2 B. 升高溫度,逆反應速率減小
C. 恒溫恒容下,增大壓強,H2濃度一定減小 D. 該反應是焓變?yōu)檎?br />
【答案】D
【解析】
【分析】
平衡常數(shù)K是指可逆反應達到平衡時各生成物濃度的化學計量數(shù)次冪的乘積除以各反應物濃度的化學計量數(shù)次冪的乘積所得的比值,平衡常數(shù)K= c(CO)c(H2O)/c(CO2)c(H2),所以該反應化學方程式應為CO2+H2CO+H2O。
【詳解】A項、平衡常數(shù)k= c(CO)c(H2O)/c(CO2)c(H2),所以該反應化學方程式應為CO2+H2CO+H2O,故A錯誤;
B項、升高溫度,正、逆反應速率均增大,故B錯誤;
C項、該反應反應前后氣體體積不變,增大壓強,各物質濃度均增大,平衡不移動,C錯誤;
D項、溫度升高,反應物H2濃度減小,說明正反應為吸熱反應,焓變?yōu)檎?,故D正確。
11.下列反應在任何溫度下均能自發(fā)進行的是( )
A. 2N2(g)+O2(g) =2N2O(g) ΔH=+163 kJ·mol-1
B. Ag(s)+1/2Cl2(g) =AgCl(s) ΔH=-127 kJ·mol-1
C. HgO(s) =Hg(l)+1/2O2(g) ΔH=+91 kJ·mol-1
D. H2O2(l) =1/2 O2(g)+H2O(l) ΔH=-98 kJ·mol-1
【答案】D
【解析】
A.反應2N2(g)+O2(g)2N2O(g)是吸熱反應△H>0,△S<0,任何溫度下都不能自發(fā)進行,故A錯誤;B.反應Ag(s)+ Cl2(g)AgCl(s)是放熱反應△H<0,△S<0,高溫下不能自發(fā)進行,故B錯誤;C.反應HgO(s)Hg(l)+ O2(g)是吸熱反應△H>0,△S>0,低溫下不能自發(fā)進行,故C錯誤;D.反應H2O2(l) O2(g)+H2O(l)是放熱反應△H<0,△S>0,任何溫度下都能自發(fā)進行,故D正確;故答案為D。
點睛:一個化學反應能否自發(fā)進行,既與反應的焓變有關,又與反應的熵變有關.一般來說體系能量減小和混亂度增加都能促使反應自發(fā)進行,焓變和熵變共同制約著化學反應進行的方向,但焓和熵都不是唯一因素,我們不能單純地根據焓變或熵變來判斷某個反應是否自發(fā)進行.在等溫、等壓條件下,化學反應的方向是由反應的焓變和熵變共同決定的.化學反應自發(fā)進行的最終判據是吉布斯自由能變,自由能一般用△G來表示.且△G=△H-T△S:
當△G=△H-T△S<0時,反應向正反應方向能自發(fā)進行;當△G=△H-T△S=0時,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當△G=△H-T△S>0時,反應不能向正反應方向自發(fā)進行。
12.某濃度的氨水中存在下列平衡:NH3·H2ONH4++OH-,如想增大NH4+的濃度,而不增大OH-的濃度,應采取的措施是
①適當升高溫度;②加入NH4Cl固體;③通入NH3;④加入少量鹽酸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詳解】①適當升高溫度,平衡正向移動,c(NH4+)增大,c(OH-)增大,故①錯誤;②加入氯化銨固體,c(NH4+)增大,平衡逆向移動,c(OH-)減小,故②正確;③向氨水中通入氨氣,c(NH4+)增大,c(OH-)增大,故③錯誤;④加入少量鹽酸,鹽酸和氫氧根離子反應生成水,促進氨水電離,c(NH4+)增大,c(OH-)減小,故④正確;故選C。
【點睛】本題考查弱電解質電離,要想增大NH4+的濃度,而不增大OH-的濃度,則加入的物質必須含有銨根離子或含有能和氫氧根離子反應的離子。本題的易錯點為C,要注意通入氨氣,相當于增大氨水的濃度。
13. 室溫時,下列混合溶液的pH一定小于7的是( )
A. pH=3的醋酸和pH=11的氫氧化鋇溶液等體積混合
B. pH=3的鹽酸和pH=11的氫氧化鈉溶液等體積混合
C. pH=3的鹽酸和pH=11的氨水等體積混合
D. pH=3的硫酸和pH=11的氨水等體積混合
【答案】A
【解析】
試題分析:根據酸堿的強弱判斷溶液中n(H+)與n(OH﹣)關系進行判斷和計算.
解:A、pH=3的醋酸c(H+)=1×10﹣3mol/L,pH=11的氫氧化鋇溶液中c(OH﹣)=1×10﹣3mol/L,由于醋酸為弱酸,則醋酸過量,在室溫下等體積混合后,pH<7,故A正確.
B、PH=3的鹽酸中c(H+)=1×10﹣3mol/L,pH=11的氫氧化鈉溶液c(OH﹣)=1×10﹣3mol/L,酸堿都是強電解質,在室溫下等體積混合后,pH=7,故B錯誤;
C、pH=3的鹽酸中c(H+)=1×10﹣3mol/L,pH=11的氨水中c(OH﹣)=1×10﹣3mol/L,由于氨水為弱堿,則氨水過量,在室溫下等體積混合后,pH>7,故C錯誤;
D、pH=3的硫酸中c(H+)=1×10﹣3mol/L,pH=11的氨水中c(OH﹣)=1×10﹣3mol/L,由于氨水為弱堿,則氨水過量,在室溫下等體積混合后,pH>7,故D錯誤;
故選A.
14.反應mA(g)+nB(g)pC(g)+qD(g)經10 min后達到平衡,測得此時A的濃度減少了nmol/L,C的濃度增加了2n/3mol/L,又知,平均反應速率VC=2VB.達到平衡后,若保持溫度不變,縮小容器體積,A的轉化率不變,則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應為
A. 2A(g)+6B(g)3C(g)+5D(g)
B. 3A(g)+B(g)2C(g)+2D(g)
C. 3A(g)+B(g)2C(g)+D(g)
D. A(g)+3B(g)3C(g)+3D(g)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利用速率之比等于化學計量數(shù)之比、濃度變化量之比等于化學計量數(shù)之比,確定m、n、p的關系,平衡后,若保持溫度不變,給體系加壓,平衡不移動,故反應前后氣體的物質的量不變,據此確定q,進而確定m、n、p、q關系。
【詳解】A的濃度減少了nmol?L-1,C的濃度增加了2n/3mol?L-1,則m:p= =3:2,平均反應速率vc=2vB,故v(C):v(B):v(C)=n:p=1:2,故m:n:p=3:1:2,平衡后,若保持溫度不變,給體系加壓,平衡不移動,故反應前后氣體的物質的量不變,即m+n=p+q,
故3+1=2+q,故q=2,所以m:n:p:q=3:1:2:2,故選B。
【點睛】本題考查化學反應速率的有關計算、化學平衡移動影響等,明確速率之比=化學計量數(shù)之比=濃度變化量之比=物質的量變化量之比,判斷反應前后氣體的物質的量不變是解題關鍵。
15.在不同溫度下(T1 <T2),可逆反應2X(g) 2Y(g)+Z(g) ΔH<0中,生成物Z在反應平衡混合物中的體積分數(shù)()與反應時間(t)的關系有以下圖示,正確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該反應正反應是放熱反應,溫度升高,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生成物Z在反應混合物中的體積分數(shù)應減小。
【詳解】A項、圖象中溫度T1到達平衡時間短,故圖象中T1>T2,與題意不符,故A錯誤;
B項、圖象中溫度T2到達平衡時間短,圖象中T1<T2,且升高溫度,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生成物Z在反應混合物中的體積分數(shù)應減小,與反應相符,故B正確;
C項、圖象中溫度T1到達平衡時間短,圖象中T1>T2,與題意不符,故C錯誤;
D項、圖象中溫度T2到達平衡時間短,圖象中T1<T2,升高溫度生成物Z在反應混合物中的體積分數(shù)增大,與實際不符,故D錯誤。
故選B。
【點睛】本題考查化學平衡移動圖象題,注意根據“先拐先平數(shù)值大”判斷圖象中溫度大小。
16.將4 mol A氣體和2 mol B氣體充入2 L的密閉容器中,一定條件下發(fā)生如下反應: 2A(g)+B(g)2C(g)。若經2 s后測得C的濃度為0.6 mol·L-1,下列幾種說法正確的是( )
①用物質A表示的反應平均速率為0.3 mol·L-1·s-1
②用物質B表示的反應平均速率為0.3 mol·L-1·s-1
③2 s時物質A的轉化率為70%④2 s時物質B的濃度為0.7 mol·L-1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試題分析:根據三段式2A(g)+B(g)2C(g)
開始濃度(mol/L) 2 1 0
變化濃度(mol/L) 0.6 0.3 0.6
平衡濃度(mol/L) 1.4 0.7 0.6
A、用物質A 表示的反應的平均速率為0.6/2="0.3" mol·L-1·s-1,正確;B、用物質B 表示的反應的平均速率為0.3/2=0.15mol·L-1·s-1,錯誤;C、2 s 時物質A的轉化率為(0.6/2)×100%=30% ,錯誤;D、2 s 時物質B的濃度為0.7 mol·L-1,正確;選AD。
考點:考查化學反應速率的計算。
二、填空題
17.(1)反應A(g)+B(g) C(g)+D(g)過程中的能量變化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
①該反應是____________反應(填“吸熱”或“放熱”);
②當反應達到平衡時,升高溫度,A的轉化率_____________ (填“增大”“減小”“不變”)。
③在反應體系中加入催化劑,反應速率增大,E1和E2的變化是:E1____________,E2_________________ (填“增大”“減小”“不變”)。
(2)101 kPa時,1 mol H2完全燃燒生成液態(tài)水,放出285.8 kJ的熱量,表示H2燃燒熱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3 mol乙硼烷(分子式B2H6)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固態(tài)三氧化二硼和液態(tài)水,放出649.5 kJ的熱量,則其熱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放熱 (2). 減小 (3). 減小 (4). 減小 (5). H2(g)+1/2O2(g)===H2O(l) ΔH=-285.8 kJ·mol-1 (6). B2H6(g)+3O2(g)===B2O3(s)+3H2O(l) ΔH=-2 165 kJ·mol-1
【解析】
【分析】
(1)①根據反應物總能量和生成物總能量的關系判斷反應熱;
②升高溫度使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
③加入催化劑能降低反應的活化能;
(2)燃燒熱是指在25℃,101kPa時,1mol可燃物完全燃燒生成穩(wěn)定的氧化物時所放出的熱量,依據熱化學方程式書寫方法寫出熱化學方程式,標注物質聚集狀態(tài)和對應焓變;
(3)0.3mol氣態(tài)高能燃料乙硼烷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固態(tài)三氧化二硼和液態(tài)水,放出649.5KJ的熱量,則1mol氣態(tài)高能燃料乙硼烷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固態(tài)三氧化二硼和液態(tài)水,放出2165KJ的熱量。
【詳解】(1)①由圖象可以看出反應物總能量大于生成物的總能量,則該反應的正反應為放熱反應,故答案為:放熱;
②當反應達到平衡時,該反應正反應為放熱反應,升高溫度使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A的轉化率減小,故答案為:減??;
③加入催化劑能降低反應物質的活化能,則E1和E2都減小,故答案為:減??;減??;
(2)25℃、101KPa時,1molH2完全燃燒生成液態(tài)水釋放出285.8KJ的能量,則表示H2燃燒熱的化學方程式為:H2(g)+1/2O2(g)=H2O(l) ΔH=-285.8 kJ·mol-1,故答案為:H2(g)+1/2O2(g)=H2O(l) ΔH=-285.8 kJ·mol-1;
(3)0.3mol氣態(tài)高能燃料乙硼烷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固態(tài)三氧化二硼和液態(tài)水,放出649.5KJ的熱量,則1mol氣態(tài)高能燃料乙硼烷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固態(tài)三氧化二硼和液態(tài)水,放出2165KJ的熱量,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B2H6(g)+3O2(g)═B2O3(s)+3H2O(l)△H=-2165kJ/mol,故答案為:B2H6(g)+3O2(g)═B2O3(s)+3H2O(l)△H=-2165kJ/mol。
18.(1)對于下列反應:2SO2 + O2 2SO3,如果2min內SO2的濃度由6 mol/L下降為2 mol/L,那么,用SO2濃度變化來表示的化學反應速率為____________,用O2濃度變化來表示的反應速率為_____________。
(2)反應N2+ 3H2 2 NH3 ΔH<0 ,達平衡后,不同時刻改變外界條件時正逆反應速率變化如圖,請判斷某時刻所改變的條件。
可能改變的外界條件:t1_______;t2__________;t3___________。
【答案】 (1). 2mol /(L?min) (2). 1mol /(L?min) (3). 降低溫度 (4). 增大壓強 (5). 加入催化劑
【解析】
【分析】
(1)根據v=△c/△t結合化學反應速率之比等于化學計量數(shù)之比計算;
(2)根據正逆反應速率的變化結合溫度、壓強對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的影響判斷。
【詳解】(1)v(SO2)=(6mol/L?2mol/L)/2min=2mol/(L?min),根據反應方程式的化學計量數(shù)關系可知v(O2)=1/2v(SO2)=1mol/(L?min),故答案為:2mol/(L?min);1mol/(L?min);
(2)t1時,正反應速率大于逆反應速率,且正、逆反應速率都減小,說明平衡應向正反應方向移動,該反應的正反應放熱,反應條件應為降低溫度;t2時,正反應速率大于逆反應速率,且正、逆反應速率都增大,說明平衡應向正反應方向移動,該反應為氣體體積增大的反應,反應條件應為增大壓強;t3時,正反應速率等于逆反應速率,且正、逆反應速率都增大,說明平衡應不移動,反應條件應為加入催化劑。
【點睛】本題考查化學平衡的圖象,側重考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把握曲線的變化趨勢以及外界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是關鍵。
19.在一定條件下,xA + yBzC,達到平衡,試填寫下列空白:
(1)若A、B、C都是氣體,減壓后向逆反應方向移動,則x、y、x之間的關系是________;
(2)已知C是氣體,且x+y=z,加壓時平衡如果發(fā)生移動,則平衡必向________方向移動;
(3)若B、C是氣體,其他條件不變時增加A的用量,平衡不移動,則A的狀態(tài)為__________;
(4)加熱后C的百分含量減少,則正反應是_________________反應(選填“吸熱”、“放熱”)
【答案】 (1). x+y>z (2). 逆反應方向 (3). 固態(tài)或液態(tài) (4). 放熱
【解析】
(1)已知A、B、C都是氣體,在減壓后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這說明正反應是體積減小的,則x、y、z之間的關系是x+y>z;(2)已知C是氣體,且x+y=z,在增大壓強時,如果平衡發(fā)生移動,這說明A和B一定不能都是氣態(tài),則平衡一定向逆反應方向移動;(3)已知B、C是氣體,當其他條件不變,增大A的物質的量時,平衡不發(fā)生移動,則A是固態(tài)或液態(tài)物質。(4)若加熱后C的質量分數(shù)減少,說明平衡向逆反應方向進行,則正反應是放熱反應。
20.乙二酸(HOOC—COOH)俗名草酸,是一種有還原性的有機弱酸,在化學上有廣泛應用。
(1)小剛在做“研究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實驗時,他往A、B兩支試管中均加入4 mL 0.01 mol·L-1的酸性KMnO4溶液和2 mL 0.1 mol·L-1 H2C2O4(乙二酸)溶液,振蕩,A試管置于熱水中,B試管置于冷水中,記錄溶液褪色所需的時間。褪色所需時間tA________tB(填“>”“=”或“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