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古詩三首教學策略1.指導朗讀:古詩大多講究押韻,這一特點體現(xiàn)在朗讀上就表現(xiàn)為朗朗上口,有鮮明的節(jié)奏感且韻味十足。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古詩的節(jié)奏、韻律,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語感。有了前面的朗讀、感悟的鋪墊,后面的背誦自然水到渠成。2.借助注釋:為了體現(xiàn)“詩意的古詩”,在設計中,我力求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必要的理解。讓學生先借助注釋弄清字詞意思,再大致說說詩句的意思,最后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在體驗中感悟詩情。?教學準備:1.預習提綱:完成課文預習作業(yè)。2.準備資料:多媒體課件。?教學課時 2課時第1課時第2課時第1課時《馬詩》?課時目標1.學習《馬詩》,會寫“絡”字,有感情地朗讀古詩。2.了解古詩大意,并在此基礎上背誦古詩;感受詩人的豪情壯志和渴望立功報國的赤子之心。3.以《馬詩》為例,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你會填嗎?一( )當先 ( )到成功老( )識途 千軍萬( )萬( )奔騰 快( )加鞭馬馬馬馬馬馬讀一讀,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馬 詩初讀古詩自由讀《馬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馬 詩[唐]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指名讀,相機正音。注意以下字詞:yān shān燕 山 似 金 絡 腦sìjīn luò nǎo生字學習馬 詩[唐]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師范讀,明確停頓。師生合作讀。老師讀前半部分,學生讀后半部分,一遍讀完后,交換朗讀內(nèi)容。齊讀古詩。默讀古詩,啟迪質(zhì)疑。品讀古詩 運用以前學過的方法,自讀并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借助注釋,理解詞語。①大漠:廣闊無邊的大沙漠。②燕山:指燕然山。這里借指邊塞。③鉤:古代的一種兵器,形似月牙。 讀一讀,說說這是一番怎樣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意思。 塞外茫茫沙漠在月光的照耀下,顏色像雪一樣白。燕山上的月牙兒就像彎鉤一樣懸掛在空中。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說說這是一匹怎樣的馬?你是從哪里體會到的?貴重的馬矯健的馬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意思。 什么時候才能夠帶上黃金裝飾的馬籠頭,在秋高氣爽的戰(zhàn)場上奔馳殺敵呢?再讀一讀,讀出問句語氣。體會學法這首詩僅僅是在寫馬嗎?請結合你搜集到的資料,想想作者想要表達怎樣的情感。 李賀(790—816),唐代詩人,字長吉,河南福昌人。他才華橫溢,壯志凌云,滿腹傲氣,迫切地想為國家、人民奉獻,但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27歲時在郁悶悲苦中去世。他生不逢時,又不愿媚俗取寵,因而飽受世事的嘲弄。這種情緒直接影響了他的性格,融進了詩作,使他的詩平添了一層冷艷神秘的色彩,因而人們稱他為“詩鬼”。寫作背景: 作者所處的貞元、元和之際,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時。而“燕山”一帶又是藩鎮(zhèn)肆虐為時最久,為禍最烈的地方。朗讀并背誦全詩??偨Y學法:回顧學習本首詩的過程,歸納學習古詩的方法?!八淖址ā保鹤x、品、悟、背。作業(yè)布置。 1.搜集有關馬的詩歌作品。 2.按“四字法”學習搜集到的詩歌。板書設計寫景:邊疆戰(zhàn)場,清冷悲涼馬詩抒情:馳騁疆場,建功立業(yè)借馬自喻表明志向第2課時《石灰吟》《竹石》課時目標1.讀準“勁”字的讀音,會寫“錘、鑿、焚”3個字。2.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默寫《竹石》。3.引導學生借助注釋、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詩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4.以《馬詩》為例,遷移運用學習方法學習古詩《石灰吟》和《竹石》。 同學們,《馬詩》的作者借“馬”表達了自己渴望立功報國的志向。像這樣通過一件事物來表達自己的志向的寫法,我們稱為“托物言志”。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兩首古詩,也運用了這種表達方法。談話導入讓我們來一起回顧一下古詩的學法?!八淖址ā保鹤x、品、悟、背。石灰吟石灰吟于謙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初讀古詩熟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chuízáofén shāosuìhún石灰吟千 錘 萬 鑿 出 深 山,烈 火 焚 燒 若 等 閑。粉 骨 碎 身 渾 不 怕,要 留 清 白 在 人 間。再讀古詩,明確詩歌節(jié)奏。理解詩意,質(zhì)疑問難。吟: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名稱,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頭吟》等,于謙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石灰那么普通,作者為什么要吟誦石灰呢? 石灰只是一種沒有生命、沒有感覺的事物,可是詩中有幾處,卻分明讓人覺得石灰好像活了起來,有了人的情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千錘萬鑿:形容開采石灰原料非常艱難。錘,錘打。鑿,擊打、開鑿。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等閑: 石灰經(jīng)受千錘萬鑿才出深山,烈火燒煉它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傲一鸱贌迸c“若等閑”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襯托出石灰的頑強。誰能說一說你對這兩句詩的理解?千錘萬鑿、烈火焚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jié)操。 這兩句詩借石灰之口,一語雙關。表達了詩人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間的追求。誰來說說你對這兩句詩的理解?粉骨碎身、清白留世深入研讀,領略意境。讀第一、二句詩你想到了什么樣的情景?千錘萬鑿、烈火焚燒 想象山石承受千錘萬鑿以及烈火焚燒的情景。見到此情此景,你想說點什么?不怕磨難、不畏艱險齊讀第一、二句詩。 石灰還經(jīng)受了什么磨難?讀第三、四句詩,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體會到了石灰“勇于獻身、清白留世、潔身自好”的品質(zhì)。齊讀第三、四句詩。讀讀全詩,說說由石灰你會想到什么樣的人?剛強勇敢、甘愿奉獻、勇于犧牲的英雄于謙是不是這樣的人呢? 于謙: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民族英雄。公元1421年考中進士,他為官清正,不畏強暴,關心百姓。他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幾百個囚犯。 正統(tǒng)十四年,于謙升任兵部尚書,全權負責京師防御。當時朝廷中有些人主張南遷,于謙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反對南遷,并擁立景帝,率京師群眾擊退瓦剌軍,使千百萬人民免遭涂炭,局勢轉危為安。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復位,于謙卻遭受誣蔑被定為謀逆罪,判處死刑。 于謙僅僅是寫石灰嗎?他為什么要寫這首詩呢? 他要做個像石灰一樣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 千錘萬鑿、烈火焚燒、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將人生中千萬次考驗視若等閑,決意把清白留在人間的,卻是詩人——于謙。透過那被賦予了生命,賦予了情感的石灰,我們分明看到了一個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謙。這就是古詩中“托物言志”的寫法。情境演讀,熟讀成誦。 感受詩歌情境,朗讀詩歌,齊讀詩歌,并練習背誦。小結: 清白留世是于謙之志,清白留世是立身之本,清白留世是民族之魂!讓我們把這首《石灰吟》讀進自己心里!竹 石竹石鄭板橋一節(jié)復一節(jié),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仡檶W法,自學古詩,讀懂《竹石》,思考下列問題。詩中寫了畫上竹子的哪些方面呢?這首詩中的竹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鄭燮,字克柔,號板橋,乾隆年間進士??途訐P州,以賣畫為生,“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三絕中又有三真:真氣、真意、真趣。擅畫蘭、竹,其蘭、竹深得人們的喜愛和推崇。 早年家貧,后中進士,曾任知縣,因幫助縣民訴訟得罪地方豪紳而罷官。辭行前,百姓跪請挽留,板橋當即題詩:“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他兩袖清風回揚州吟詩作畫去了,表現(xiàn)得十分坦蕩、灑脫。說說你讀懂了什么。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表現(xiàn)了勁竹的堅韌不拔的性格。寫出了竹子的生長環(huán)境。前兩句詩寫竹子的根在山巖中牢牢扎根。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除了風吹雨打,竹子還會遇到什么折磨? 風吹、雨淋、霜凍、雪落,這就是千磨萬擊。指導朗讀,詩人僅僅只是描寫竹子的堅韌不拔嗎? 本詩用了托物言志的表達方法,表達詩人要做有骨氣、堅韌不拔的人的決心。拓展延伸 梅、蘭、竹、菊合稱為“四君子”,千百年來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質(zhì),為世人所鐘愛,成為人格品性的象征。總結學法,布置作業(yè)。同學們,學古詩時,我們可以通過“讀、品、悟、背”這四步來學習。默寫《竹石》。板書設計石灰:千錘萬鑿,烈火焚燒,粉骨碎身石灰吟喻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堅守節(jié)操托物言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竹子精神竹石狀物抒情堅定頑強不畏艱險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