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_______________ 班級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考號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線------------內(nèi)------------不--------------準------------答---------------題------------------------------------------ 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科學第三單元測試卷 時間:60分鐘 分值:100分 一、填空題(每空1分,共20分) 1.小花同學取菜園里奶奶還在種植用的一些土壤,將它放到塑料袋中密封好,放到太陽下晾曬一段時間,發(fā)現(xiàn)塑料袋內(nèi)壁上有( ),這一現(xiàn)象可說明了土壤里有( )。 2.人們根據(jù)土中沙粒和黏粒含量的多少把土分為三類,含黏粒多的土壤叫( ),含沙粒多的土壤叫( ),沙粒和黏粒的含量差不多的土壤,叫( )。 3.科學課上我們比較了巖石、沙和黏土,比較的方法有:用眼和放大鏡觀察比較它們的顏色和顆粒大小、( )、 ( )等。 4.土壤的形成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從土壤的剖面可以看出它分成四層,從上到下分別是( )、( )、( )和( )。 5.由于太陽、風、水、( )和( )等的作用,自然界中許多大塊的巖石可能碎裂,形成較小的顆粒、( )和黏土。 6.我們身邊的石頭通常都是巖石,所有巖石都是由( )組成的。例如:花崗巖、( )等都是常見的巖石。 7.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時,要制作一張標簽,標簽上應寫上巖石或礦物名稱、( )和( )。 8.我們可以借助其他物體的( )特征,采用( )的方法來觀察、描述礦物的光澤。 二、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9.地球上的巖石存在于(????)。 A.海洋底部 B.陸地上 C.地球的表面,包括陸地和海洋 10.我們一般使用(????)來觀察礦物標本的透明度。 A.手電筒 B.放大鏡 C.小刀 11.西瓜適合在(????)里生長。 A.沙質土 B.黏質土 C.壤土 12.巖石中(????)的痕跡表明過去有哪些生物存在過。 A.顏色 B.形狀 C.動植物 13.小英把一塊礦物碎片的邊緣放在科學書上,發(fā)現(xiàn)下面的字看的很清楚,他是在判斷礦物的(????)。 A.光澤度 B.透明度 C.顏色 14.小科和同學小明、小亮想要收集一些巖石和土壤,小科撿了一個水泥塊,小明撿了一塊鵝卵石,小亮撿了一塊瓦片,請你判斷他們中(????)撿到的是巖石。 A.小科 B.小明 C.小亮 15.如果我們用手電照射不同的礦物,會發(fā)現(xiàn)(???)的反光似金屬。 A.黃鐵礦 B.巖鹽 C.硫磺 16.李明發(fā)現(xiàn)一個坍塌的山坡,用手團揉潮濕的表層土,發(fā)現(xiàn)不容易團成小球,此土壤最有可能是(  )。 A.沙質土 B.壤土 C.黏質土 17.將土壤放入水中,攪拌后靜置一會兒,水面上漂浮著一層物質,它是(????)。 A.沙粒 B.腐殖質 C.黏土 18.在生活中,有一種礦物可以用來點豆腐,這種礦物是(????)。 A.石圈 B.石膏 C.巖鹽 三、判斷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19.根據(jù)巖石的化學成分,科學家們測定地球的年齡大約是45.6億年左右。( ) 20.不同類別的巖石,它們的顆粒大小是一樣的。( ) 21.金屬的反光能力最強,玻璃的反光比金屬弱,比泥土強。( ) 22.巖石隨處可見,將它們做成標本保存起來沒有任何意義。( ) 23.制作礦物標本時,最關鍵的步驟是將礦物放置在小盒內(nèi)。( ) 24.自然界中許多大塊的巖石可能碎裂,形成較小的顆粒、沙和黏土。( ) 25.不同的植物適合生長在不同的土壤中,比如花生適合在沙質土里生長。( ) 26.濕黏土團成小球后不容易散開,濕沙團成小球后很快就會散開。( ) 27.地球上的巖石和土壤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大量開采利用。( ) 28.大量噴灑農(nóng)藥能提高作物產(chǎn)量,并且不會污染土壤。( ) 四、連線題(6分) 29.根據(jù)不同土壤的組成和特點連一連。 沙質土?????????????????保水性能最強??????????????? 西瓜、花生 黏質土?????????????????最適宜植物生長?????????????水稻、蘆葦 壤土???????????????????通氣性能最強?????????????? ?玉米、高粱 五、排序題(5分) 30.排序。(填序號) 按照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的步驟,正確的操作步驟順序是 。 ①為巖石和礦物添加標簽; ②給采集到的巖石和礦物編號; ③準備采集需要的工具與材料; ④按照編號順序放置在小盒子的方格內(nèi),對應放好標簽; ⑤對照巖石和礦物的標本圖鑒,識別采集到的標本。 六、簡答題(2+3,共5分) 31.有同學認為巖石碎裂后經(jīng)過一系列變化最終會變成土壤,便認為土壤是可再生資源,所以不需要保護和珍惜。你認為這種觀點對嗎?為什么? 32.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人類必須依賴土壤才能生存,因此應該珍惜土壤,保護土壤不被污染和破壞。請列舉兩條保護土壤的措施。 七、實驗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33.土壤是地球上寶貴的資源,人類的食物絕大多數(shù)要依靠土壤才得以生長。科學課上,我們也準備了一些土壤,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始了探究土壤成分的實驗。 (1)小明用干燥的紙袋裝了一些土壤帶回教室研究,發(fā)現(xiàn) 現(xiàn)象說明土壤中有水分。 (2)把水倒進盛有土壤的玻璃杯,看到了 現(xiàn)象,說明土壤中有空氣。 (3)將土壤和水的混合物攪拌后靜置一段時間,水面上漂浮著一些黑色物質,它們是 。同時發(fā)現(xiàn)土壤有 現(xiàn)象,比較符合實驗結果的是圖1的 (選填“A”或“B”)。 (4)小明用圖2的裝置研究了壤土、沙質土、黏質土的滲水性。其中壤土做完實驗后,接水杯中水位如圖2,請畫出沙質土、黏質土的水位可能位置。 (5)通過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土壤是一種 。 八、綜合題(每空1分,共9分) 34.小明在野外撿了一塊礦物并對這塊礦物進行了觀察和描述。 ①這是一塊紅褐色固體,在白色無釉瓷板上摩擦,留下的條痕是櫻紅色。②不能用銅鑰匙在礦物上刻畫出痕跡,但能用小刀刻畫出痕跡。③用手電筒照射礦物,光線完全不能穿過礦物,但有暗淡、不刺眼反光。 (1)請完成下面的“不知名礦物特征卡”。 (2)這種礦物可能是(????)。 A.輝梯礦(淺灰色,條痕黑灰色,強金屬光澤,不透明,軟,較重) B.磁鐵礦(鐵灰色,條痕黑色,金屬或半金屬光澤,不透明,硬,較重,脆,具有強磁性) C.赤鐵礦(暗紅色等,條痕櫻紅色,硬度不一,金屬光澤、半金屬光澤或暗淡光澤,不透明) (3)所有的巖石都是由一種或幾種 組成,花崗巖由石英、 、 組成。 題號一二三四五六七總分得分觀察 內(nèi)容外表 顏色條痕 顏色光澤透明度硬度特征( )( )( )( )( )參考答案 1. 水珠 水分 2. 黏質土 沙質土 壤土 3. 聞它們的味道 看劃痕深淺 4. 表層土 下層土 基巖碎屑 基巖 5. 地震 火山 沙 6. 礦物 砂巖、大理巖 7. 采集地點 采集人姓名 8. 反光 比較 9.C 10.A 11.A 12.C 13.B 14.B 15.A 16.A 17.B 18.B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③②⑤①④ 31.不對,因為土壤的形成需要幾百萬年甚至更長時間,不能在短時內(nèi)再生,因此土壤屬于不可再生資源,應保護和合理利用。 32.合理使用化肥、農(nóng)藥;垃圾分類;植樹造林;保護耕地;嚴控排污等。 33.(1)紙變潮濕了(2)冒氣泡 (3)腐殖質 分層 A (4)(5)混合物 34.(1)紅褐色 櫻紅色 金屬光澤、半金屬光澤或暗淡光澤 不透明 較硬(2)C (3) 礦物 長石 云母

英語朗讀寶
相關資料 更多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小學科學教科版(2024)四年級下冊電子課本

單元綜合與測試

版本: 教科版(2024)

年級: 四年級下冊

切換課文
所有DOC左下方推薦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