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拓展模塊·下冊》
授課
課型
新授課
教學課題
《作酢法》二則
課時
2課時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訓練學生提煉與概括信息的能力。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領會作者平實淺顯,通俗易懂的文字風格。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理解古代科技著作重技術、重經驗、操作性強的特點。
文化傳承與理解:了解《天工開物》和《齊民要術》體現(xiàn)出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利用自然的思想。
教學重點
領會作者平實淺顯,通俗易懂的文字風格。
教學難點
了解《天工開物》和《齊民要術》體現(xiàn)出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利用自然的思想。
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
教學準備
幻燈片課件、教科書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課堂導入】
思考:中國人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喝牛奶吃炒雞蛋的?
【課中講授】
知識鏈接
1·作者簡介
賈思勰(生卒年不詳)青州益都(今山東省壽光市)人。北魏末年官員、農學家、思想家。
賈思勰出生于世代務農的書香門第。成年以后,他走上仕途,曾經做過高陽郡(今屬山東臨淄)太守等官職,到過山東、河北、河南等地。每到一地,他都非常認真考察和研究當地的農業(yè)生產技術,向一些具有豐富經驗的老農請教,獲得了不少農業(yè)方面的生產知識。
中年以后,他回到故鄉(xiāng),開始經營農牧業(yè)活動,掌握了多種農業(yè)生產技術。約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至東魏武定二年(544年)間,賈思勰分析、整理、總結,寫成農業(yè)科學技術巨作《齊民要術》。
賈思勰在思想上把天當作自然物,主張認識、利用并改造它,反對“生死由命、富貴在天”的命定論。他把生產活動與人們生活聯(lián)系起來,強調順應自然,“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勞而無獲”。初步認識到遵循客觀規(guī)律與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之間的辯證關系。
賈思勰十分重視農業(yè)生產。認為農業(yè)是人民衣食之本,“是為政首”,只有發(fā)展生產,才是富民強國之道。他主張采用推廣農業(yè)科學技術,改革耕作制度,興修水利進行灌溉。賈思勰治學態(tài)度嚴謹。
2·作品簡介
齊民”即平民,“要術”即謀生的重要方法?!褒R民要術”的含意是指人民群眾從事生活資料生產的主要技術,書中所述內容均為人民從事農業(yè)、畜牧業(yè)生產的寶貴經驗,是我國完整保存至今最早的一部古農書。全書共92篇,分為10卷,分別論述各種農作物、蔬菜、果樹、竹木的栽培,家畜家禽的飼養(yǎng),農產品加工和副業(yè)等,比較系統(tǒng)地記載和總結了6世紀以前,北魏統(tǒng)治下的黃河中下游地區(qū)(以山東、山西為主,河北、河南次之)勞動人民豐富的農業(yè)生產經驗。
書中所記載的內容,都顯示了當時我國農業(yè)生產水平已達到了相當高度,不僅生產工具較前大有增加,農具的使用方法也大有改進和創(chuàng)新。
3·題目解析
整體感知
1·字音檢測
2·文本概述
課文選自《天工開物》的第一篇《乃?!贰V饕榻B了水稻的種類、育秧分秧、收獲、成熟期、南方兩季稻的栽種等內容。這些記述對農業(yè)生產有較強的指導作用,是育秧、插秧、灌溉的理論基礎。全文共4個自然段。
3·文意梳理
文本探究
再讀兩則作酢法,用自己的話復述文章著重介紹了有關制醋的哪幾方面內容?
一是原料的處理。首先是對某一選定的原料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如大麥醋法中提道:“大麥細造一石--不用作米則利嚴,是以用造。就是要求選擇經過細春的大麥,而細春并不要求將大麥春成細末,而是春成碎米,并帶有外皮。大麥的外皮不容易春去,而保存外皮反而有利于釀醋。其次是蒸料的要求。如大麥醋法中就提到了“炊作再餾飯”。最后,在具體操作方面,不同的制醋方法又存在著差別,如在秫米醋法中十分強調釀制過程中“勿令見日”“勿令生水人甕中”。
二是溫度的控制?!洱R民要術》記載的傳統(tǒng)制醋工藝對各個階段的溫度都有一定的要求北魏時期,基本上已能較好地把握制醋的季節(jié)來滿足制醋所需的氣溫條件。大多數釀醋的時間都在農歷七月上旬,這是氣溫較高的月份經過一個月,醋便成熟了。如果在氣溫相對較低的五月釀醋,那么醋的發(fā)酵周期就長一些因而成熟期就延長了一個月。如秫米醋法中記載:“五月五日作,七月七日熟。”對于發(fā)酵過程中液體溫度的控制,憑經驗提出了一定的標準,即“撣令小暖如人體”。文中提到的工藝中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達到控溫目的,如在大麥醋法工藝中,酒化及醋化階段通過用冷水澆甕以散去熱氣來防止醋酸發(fā)酵過程中溫度的持續(xù)升高,從而保證發(fā)酵最適宜的溫度。
三是衛(wèi)生質量的保障。文中介紹的兩種制醋方法都強調發(fā)酵容器口蓋嚴、密封。不但采用“綿幕甕口”,做好的醋久貯時用泥封口,下雨天甕口加蓋,而且在發(fā)酵全過程勿令生水進人甕內,也是醋在釀造貯藏過程中防止醋液變質、長的極好方法。
四、歸納總結
文章雖然是節(jié)選,但也基本體現(xiàn)了《齊民要術》各篇的基本結構和寫作原則。賈思勰根
據自己訪問所得以及親身的經驗,詳細記述了農、林、牧、副、漁各類產品的特點、生產過程以及所關涉的技術知識。這些敘述,絕大多數都是首次見諸文字,是第一手資料。
文章的文字風格平實淺顯,通俗易懂。作為私家著述的農書,賈思勰寫《齊民要術》的目的是“鄙意曉示家童,未敢聞之有識”,也就是告訴家人如何提高各種農產品的產量、質量及其利用的方法。因此,在行文上他特別注意“丁寧周至,言提其耳”,即盡量交代得明白肯定、周到詳盡一些,讓讀者得到深刻、明確的印象,語言盡量淺易平近,“不尚浮詞”。這在盛行浮艷綺靡文風的南北朝時期是非??少F的。
提示與
練習
本題意在引導學生了解《稻》的基本內容,訓練學生提煉與概括信息的能力。
【提示】
解答本題,要在理解《稻》重點字詞含義的基礎上,從每段文字中提取關鍵詞,概括每-段的內容,然后借助表示邏輯關系的關聯(lián)詞語,概括出全文主要內容。說明影響水稻生長的因素時,應結合文中的具體語句進行簡單分析。
【參考答案】
課文首先從黏性、功用、形狀、色澤等方面介紹了水稻的品種,然后按照育秧分秧的流程介紹了濕種一播種一分栽的知識,以及水稻的成熟期,最后介紹南方兩季稻的栽種等內容。
影響水稻生產的因素主要有:
南北氣候。如“其冬季播種、仲夏即收者,則廣南之稻,地無霜雪故也”“南方平原田多一歲兩栽兩獲者”,說明受氣候影響,南方水稻在冬季也可以生長,成長期比北方要短。水源豐枯。如“若田逢早干、水溢,不可插秧”“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早干。夏種秋收之谷,必山間源水不絕之畝”“湖濱之田待夏潦已過,六月方栽者”“早秧一日無水即死”等等,說明水源對水稻生長起著關鍵的作用,太多或太少都不可。
地勢高低。如“南方平原,田多一歲兩栽兩獲者。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類也”“凡稻旬日失水則死期至,幻出旱稻一種,粳而不黏者,即高山可插,又一異也”,說明平原、高山所產水稻質地的不同。
2.本題意在引導學生了解《天工開物》的寫作體例,通過解讀《稻》的夾注,更加深人地理解文章內容。
【提示】
解答本題,應指導學生首先梳理帶有夾注的部分,準確理解正文和夾注的意思,然后結合“提示”思考以下問題:夾注補充說明了哪些內容?如果沒有夾注,會對文章內容、表達效果等產生什么影響?最后結合具體事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括。
【參考答案】
(1)“南方無黏黍,酒皆糯米所為”--補充說明黏稻的特殊功用,帶出南方以糯米釀酒的習俗。
(2)“俗名婺源光之類”--指出產地俗名,令人想見當地以“質本粳而晚收帶黏”這一特殊稻米“為粥”的飲食習慣。
(3)“江南長芒者曰瀏陽早,短芒者曰吉安早”--補充說明這兩種稻谷(無論長芒短芒)都是早熟品種,長芒在湖南瀏陽一帶擅場,短芒在江西吉安一帶稱雄,可見當時稻谷種植之普遍,且競相爭勝,各秀一域。
(4)“遇天寒有凍死不生者”--補充說明過早育秧的危險,于平實的敘述中見出悲天
憫人的情懷。
“粳有救公饑、喉下急,糯有金包銀之類。方語百千,不可殫述”--引用民間方言土語,補充說明早稻救荒的功用,以及百姓對它的感恩之情、珍惜之意,稻米在當時人民心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由此可見。
3.本題意在引導學生通過分析《稻》的說明方法,體會文章多樣的表達,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提示】
解答本題,教師應指導學生通讀相關段落,對照常見的說明方法,找出相關語句進行分析,并體會這種說明方法的作用。
【參考答案】
下定義。如“不黏者禾曰航,米曰粳。黏者禾曰稱,米曰糯”,讓讀者對不同類別稻米的特征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分類別。如“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黃、大赤、半紫、雜黑不一”“粳有救公饑、喉下急,糯有金包銀之類”,分門別類介紹,使介紹更有條理性。
列數字。如“凡秧田一畝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畝”“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獲,最遲者歷夏及冬二百日方收獲”,運用具體數字使介紹更科學、準確。
5.本題意在引導學生了解《天工開物》和《齊民要術》體現(xiàn)出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
利用自然的思想,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提示】
解答本題,教師應首先指導學生梳理兩篇文章內容,找出水稻種植原則與生態(tài)思想相吻合的文段,并搜尋相關資料,尋找知識依據,進行概括。
如《稻)中所寫“濕種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為社種,最遲者后于清明”,說明水稻育秧要尊重天時,把握好時機;“凡再植稻遇秋多晴,則汲灌與稻相終始”,則說明要尊重水稻的本性和自然的規(guī)律,不得違背它。
【參考答案】
如《〈作酢法〉二則》中,作者認為制醋時間最適宜的是秋天七月初,其中“七月七日’這一時間表述最多。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間,是因為陰歷七月初,一則氣溫恰好是醋酸菌及其他發(fā)酵菌生長的適宜溫度,這在當時無疑是最經濟的溫度控制方法,二則食醋發(fā)酵時間約兩個月,隨著發(fā)酵時間的延長,氣溫下降,成熟的醋醅不易腐敗變質。故選擇七月制醋是古代勞動人民巧妙利用自然的結果,是最佳制醋時間。在制醋原料的選擇上提出具體的要求,如大麥醋法中提道:“大麥細造一石--不用作米則利嚴,是以用造。”就是要求選擇經過細春的大麥,而細春并不要求將大麥春成細末,而是春成碎米,并帶有外皮。大麥的外皮不容易春去,而保存外皮反而有利于釀醋。這主要是因為麥皮比較疏松,麥皮之間保持有一定的空隙,增加麥皮作為輔料,可以增加與空氣的接觸面積,保證氧氣的供給,有利于菌絲的良好生長,同時還可以利用麥皮中的蛋白質轉化為氨基酸來調整食醋的營養(yǎng)和風味。這也是巧妙利用自然物本身特性的一種手段。
課后作業(yè)
完成練習冊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1)學生參與度不均衡:在課堂討論中,部分學生表現(xiàn)積極,而另一部分學生參與度較低,可能是因為學生的個體差異或對話題的興趣程度不同。
(2)時間管理不夠合理:在某些環(huán)節(jié)上可能花費了過多時間,導致后面的內容講解倉促,影響了整體教學進度。
(3)教學資源有限:在教學過程中,可能缺乏一些相關的多媒體資源或實踐案例,限制了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
(4)對學生的評價不夠全面:主要以考試成績和課堂表現(xiàn)作為評價學生的依據,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綜合能力的評價不夠全面。
這是一份中職語文部編高教版(2023)拓展模塊下冊二 過秦論公開課教案設計,共7頁。教案主要包含了語句上以四,語音上要求聲律和諧;,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層層對比,翻出“仁義”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中職語文部編高教版(2023)拓展模塊下冊?哈姆萊特(節(jié)選)一等獎教案,共7頁。教案主要包含了知人論世,文本解讀,重點剖析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中職語文部編高教版(2023)拓展模塊下冊?察今公開課教學設計及反思,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導入新課,總結與布置作業(yè),教學反思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