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型一:情景默寫
1.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六國論》中,蘇洵認為齊國滅亡的原因是“_____”,認為燕國滅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六國論》中作者批評趙國殺害良將,不能將武力抗秦堅持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蘇洵在《六國論》中以“______,_____”兩句回憶了六國先輩們開辟事業(yè)的艱辛。
(4)在《六國論》中,蘇洵用對比論證的方法寫出諸侯割地越多,秦國侵略越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題型二: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六國破滅,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蘇洵《六國論》)

夫秦之所以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而蔽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韓,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而范睢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見矣。
秦之用兵于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于前,而韓、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邪委區(qū)區(qū)之韓魏以當強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韓、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蘇轍《六國論》)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耶/委區(qū)區(qū)之韓/魏/以當強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B.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耶/委區(qū)區(qū)之韓魏/以當強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C.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耶/委區(qū)區(qū)之韓/魏/以當強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D.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耶/委區(qū)區(qū)之韓/魏以當/強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六國,指戰(zhàn)國時代燕、趙、魏、韓、齊、楚等六個諸侯國,后來都被秦國統(tǒng)一。
B.祖父,文中指的是祖輩和父輩,而現(xiàn)在指父親的父親。
C.李牧,戰(zhàn)國時期的齊國名將,與白起、王翦、廉頗并稱“戰(zhàn)國四大將”。
D.刺客,進行暗殺活動的人,刺客是歷史中一種特殊職業(yè),司馬遷在《史記》中還專門為這些人立傳。
4.比較蘇洵與蘇轍的《六國論》,對兩篇文章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蘇轍明確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因此六國的正確策略應該是“厚韓親魏以擯秦”。
B.蘇洵說的“弊在賂秦”主要是指韓、魏、楚說的,韓、魏、楚之所以“賂秦”,是因為寫秦接壤,“為積威之所劫?!比绻仗K轍說的“厚韓親魏”的辦法去做,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梢姼缸佣说幕玖鍪墙咏?。
C.蘇洵認為六國破滅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賂秦;蘇轍認為根本原因在于六國沒有遠略,背盟敗約,自相殘殺??梢姼缸佣说挠^點不盡相同。
D.兩篇《六國論》均為史論文章,均采用借古諷今的寫法,因此結尾都談到現(xiàn)實問題,委婉地告誡當朝者要記取歷史教訓。
5.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2)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節(jié)選自蘇轍《六國論》)
宋二蘇氏論六國徒事割地賂秦,自弱、取夷滅,不知堅守縱約;齊、楚、燕、趙不知佐韓、魏以擯秦:以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紓。
夫后世之所以惡秦者,豈非以其暴邪?以余觀之,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未可專以罪秦也。當是時,東諸侯六國也,未有能愈于秦也;其溺于攻伐,習于虞詐,強食而弱肉者,視秦無異也。兵連禍結,曾無虛歲。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復增一秦也,惟其終不克為秦所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
彼六國相圖以攻取相尚以詐力非有昆弟骨肉之親其事又非特財用之細也。而衡人方日挾強秦之威柄,張喙而恐喝之,即賢智如燕昭者,猶且俯首聽命,謝過不遑,乃欲責以長??v親,以相佐助,豈可得哉!
(節(jié)選自李楨《六國論》)
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彼六國相圖/以攻取相尚/以詐力非有昆弟骨肉之親/其事又非特財用之細也
B.彼六國相圖/以攻取相尚以詐力/非有昆弟骨肉之親其事/又非特財用之細也
C.彼六國相圖以攻取/相尚以詐力/非有昆弟骨肉之親/其事又非特財用之細也
D.彼六國相圖以攻/取相尚以詐力/非有昆弟骨肉之親其事/又非特財用之細也
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國君主。在其統(tǒng)轄區(qū)域內,世代掌握軍政大權,但按禮要服從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貢述職,并有出軍賦和服役的義務。
B.山西:這個詞最早出現(xiàn)的時間不遲于戰(zhàn)國,也有人考證春秋時期就有了。但多數人認為,“山西”一詞伴隨著秦國崛起而出現(xiàn)。因為地處秦嶺的華山是秦國和其他六國的天然屏障,秦國在華山之西,因此被稱為“山西之秦”,即華山之西的秦國。
C.咎:指過失,罪過,怪罪,處分等,可用作名詞,動詞,常用的詞語為"咎由自取"。選段中“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的“咎”是“怪罪,責怪”的意思。
D.昆弟:同昆仲,指兄和弟。也比喻親密友好,或同輩的人。
8.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
A.蘇轍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在于“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在于不知佐韓、魏以擯秦,“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
B.蘇轍認為“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的條件是“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
C.李楨的《六國論》在開頭引述宋二蘇的觀點作為發(fā)端,認為二者都是厚六國而薄秦的偏頗之論。
D.李楨認為假使六國擁有了像秦國那樣有利的地理形勢,并且得到上天的幫助,那么六國當中的一國也可以像秦國一樣統(tǒng)一中國。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以陰助其急。
10.李楨對六國滅亡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請簡要概括。
題型三:語言文字運用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近日,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qū)的一批垃圾桶有了專屬“身份證”。管理部門為轄區(qū)內部分餐館的餐廚廢棄物專用桶加裝了電子芯片,借助芯片,管理部門得以監(jiān)控和有效避免餐廚垃圾的去向、來源和這些垃圾半路失蹤進入黑作坊的問題。目前,全區(qū)已安裝“身份證”的商家達到800家。
餐廚廢棄物經過油水分離、無害化處理等一系列技術環(huán)節(jié)后,實現(xiàn)了_____的功效,可用于提煉生物柴油、沼氣發(fā)電等多個領域。我國每年餐廚廢棄物產生量高達9000多萬噸,是一筆可以再利用的資源,然而廢棄物實際處理率不足20%,效率低下的局面,在媒體的廣泛科普之下,早已_____,為人詬病。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監(jiān)管,不法分子介入其中,餐廚廢棄物去向“成謎”。通過安裝“身份證”,( ),同時也提升了餐廚廢棄物的回收利用效率,變廢為寶,產生了理想的經濟效益。
一枚電子芯片,也植入了城市管理者_____的責任。面對地溝油猖獗的嚴峻形勢,城市管理者只有換位思考、主動作為,才能_____,為老百姓提供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11.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
A.管理部門得以監(jiān)控餐廚垃圾的來源、去向,并有效避免這些垃圾半路失蹤進入黑作坊的問題。
B.管理部門得以監(jiān)控餐廚垃圾的去向、來源,并有效避免這些垃圾半路失蹤進入黑作坊的問題。
C.管理部門得以監(jiān)控餐廚垃圾的去向、來源及這些垃圾半路失蹤進入黑作坊的問題。
D.管理部門得以監(jiān)控和有效避免餐廚垃圾的來源、去向及垃圾半路失蹤進入黑作坊的問題。
12.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 )
A.雖然有效阻止了地溝油、邊角料回流餐桌,保障我們安全的舌尖
B.不但有效阻止了回流餐桌的地溝油、邊角料,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C.既有效阻斷了回流餐桌的地溝油、邊角料,保障我們安全的舌尖
D.不僅有效阻斷了地溝油、邊角料回流餐桌,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13.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
A.推陳出新 眾目昭彰 義不容辭 推己及人
B.新陳代謝 眾目睽睽 責無旁貸 推己及人
C.新陳代謝 眾目昭彰 義不容辭 以己度人
D.推陳出新 眾目睽睽 責無旁貸 以己度人
題型四:語言表達
14.請任選一篇篇目,采用對偶句的形式,擬寫兩句話,不超過30字。要求所擬寫語句能概括課文內容。
示例:《逍遙游》:憑風憑水憑云,豈無所待;無己無功無名,實乃逍遙。
備選篇目:《荷塘月色》《雷雨》《六國論》《鴻門宴》《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題型五:課外閱讀
15.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昆曲徹頭徹尾是士大夫階級的娛樂品,宴飲的當兒,叫養(yǎng)著的戲班子出來演幾出,自然是滿寫意的。而那些戲本子雖然也有幽期密約,盜劫篡奪,但是總要歸結到教忠教孝,勸貞勸節(jié),神佛有靈,人力微薄。
這就除了供給娛樂以外,對于士大夫階級也盡了相當的使命。就文詞而言,據內行家說,多用詞藻故實是不算希奇的,要像元曲那樣亦文亦話才是本色。但是,即使像了元曲,又何嘗能夠句句像口語一樣聽進耳朵就明白?再說,昆曲的調子有非常迂緩的,一個字延長到十幾拍,那就無論如何講究辨音,講究發(fā)聲跟收聲,聽的人總之難以聽清楚那是什么字了。所以,聽昆曲先得記熟曲文,自然,能夠通曉曲文里的故實跟詞藻那就尤其有味。這又豈是士大夫階級以外的人所能辦到的?當初編撰戲本子的人原本不曾為大眾設想,他們只就自己的天地里選一些材料,編成悲歡離合的故事,借此娛樂自己,教訓同輩,或者發(fā)發(fā)牢騷。誰如果說昆曲太不顧到大眾,誰就是認錯了題目。
(節(jié)選自葉圣陶《昆曲》,有刪改)
請簡要概述上述文字的論述層次。
題型六:課內閱讀
16.作者評價六國的滅亡,意在闡述什么樣的政治主張?
17.戰(zhàn)國時的六國,擁“五倍之地,十倍之眾”,卻亡于秦國,吸引了眾多論者的目光。杜牧認為是由于六國之君未能“各愛其人”,蘇洵則認為弊在賂秦。閱讀杜牧《阿房宮賦》、蘇洵《六國論》,比較文章思路的不同,并聯(lián)系相關歷史背景探究兩篇文章各有怎樣的針對性。
參考答案:
1.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至丹以荊卿為計 始速禍焉 洎牧以讒誅 邯鄲為郡 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暴霜露 斬荊棘 奉之彌繁 侵之愈急
【詳解】本題考查默寫常見古詩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選擇的名句大多出自課內所學篇目,只有少數來自課外,該如何識記這些課內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復雜,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學生應借助字義來識記字形。注意重點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難寫字等字的寫法。如“嬴”“荊卿”“速”“洎”“讒”“邯鄲”“武”“暴”“荊棘”“彌繁”“侵”“愈”,理解字義去記憶。
【點睛】考查常見的名篇名句默寫常常分為兩類:識記式默寫、情景式默寫(理解性默寫),其中識記式默寫考查字形默寫,情景式默寫(理解性默寫)主要考查在語境中的具體運用,具有一定難度,理解和記憶同時考查。高考所選擇的名句大多出自課內所學篇目,只有少數來自課外,該如何識記這些課內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寫要注意字形,而字形與字義分不開,學生應借助字義來識記字形。另外,較長的句子不能掉字。
2.A 3.C 4.D 5.(1)用土地來侍奉秦國,就好像抱著干柴去救火,干柴沒有燒盡,火就不會熄滅。
(2)可是全天下的諸侯,卻必須靠著他們去隔開西邊的秦國,所以不如親近韓、魏來抵御秦國。
【解析】2.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韓、魏是諸侯各國的屏障,卻讓秦國人能夠在他們的國境內進出自如,這難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勢嗎?任由小小的韓、魏兩國,去抵擋像虎狼一般強橫的秦國,他們怎能不屈服而歸向秦國呢?
“諸侯之障”做謂語,“韓、魏”是主語,本句為判斷句,所以“障”后斷開,排除CD;
“于其間”“出入”的后置狀語,故“于其間”前不能斷句,排除B。
故選A。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C. “戰(zhàn)國時期的齊國名將”錯誤。根據原文“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可知,李牧是戰(zhàn)國時期的趙國名將。
故選C。
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
D.“均采用借古諷今的寫法”錯誤。蘇洵《六國論》最后一段又“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說明采用了借古諷今的辦法;但是蘇轍《六國論》沒有體現(xiàn)“借古諷今”的相關語句。
故選D。
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用;“事”,侍奉;“猶”,好像;“薪”,干柴。
(2)“藉”,靠著;“蔽”,隔開;“厚、親”,親近;“擯”,抵御。
參考譯文:

六國的滅亡,秦國除了用戰(zhàn)爭奪取土地以外,(還受到諸侯的賄賂),小的就獲得邑鎮(zhèn),大的就獲得城池。比較秦國受賄賂所得到的土地與戰(zhàn)勝別國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實際多百倍。六國諸侯(賄賂秦國)所喪失的土地與戰(zhàn)敗所喪失的土地相比,實際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國最想要的,與六國諸侯最擔心的,本來就不在于戰(zhàn)爭。想到他們的祖輩和父輩,冒著寒霜雨露,披荊斬棘,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地。子孫對那些土地卻不很愛惜,全都拿來送給別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樣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這才能睡一夜安穩(wěn)覺。明天起床一看四周邊境,秦國的軍隊又來了。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欲望永遠不會滿足,(諸侯)送給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著戰(zhàn)爭,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已經決定了。到了覆滅的地步,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子的。古人說:“用土地來侍奉秦國,就好像抱著干柴去救火,干柴沒有燒盡,火就不會熄滅?!边@話說的很正確。
齊國不曾賄賂秦國,(可是)最終也隨著五國滅亡了,為什么呢?(是因為齊國)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其他五國。五國已經滅亡了,齊國也就沒法幸免了。燕國和趙國的國君,起初有長遠的謀略,能夠守住他們的國土,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因此燕雖然是個小國,卻后來才滅亡,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來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對付秦國的計策,這才招致了(滅亡的)禍患。趙國曾經與秦國交戰(zhàn)五次,打了兩次敗仗,三次勝仗。后來秦國多次攻打趙國。(趙國大將)李牧接連打退秦國的進攻。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死,(趙國都城)邯鄲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用武力抗秦而沒能堅持到底。而且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干凈的時候,可以說是智謀窮竭,國勢孤立危急,戰(zhàn)敗了而亡國,確實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韓、魏、楚三國都愛惜他們的國土,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那么勝負存亡的命運,倘若與秦國相比較,也許還不容易衡量(出高低來)呢。
(蘇洵《六國論》)

秦國要和諸侯爭奪天下的目標,不是放在齊、楚、燕、趙等地區(qū),而是放在韓、魏的邊境上;諸侯要和秦國爭奪天下的目標,也不是放在齊、楚、燕、趙等地區(qū),而是放在韓、魏的邊境上。對秦國來說,韓、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樣;韓、魏兩國阻礙了秦國出入的要道,卻掩護著崤山東邊的所有國家,所以全天下特別看重的地區(qū),再也沒有比得上韓、魏兩國了。從前范雎被秦國重用,就征服了韓國,商鞅被秦國重用,就征服了魏國。秦昭王在還沒獲得韓、魏的歸心以前,卻出兵去攻打齊國的剛、壽一帶,范雎就認為是可憂的。既然這樣那么秦國忌憚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來了。
秦國要對燕、趙兩國動用兵力,這對秦國是危險的事情;越過韓、魏兩國去攻打人家的國都,燕、趙在前面抵擋它,韓、魏就從后面偷襲他,這是危險的途徑啊??墒钱斍貒スゴ蜓?、趙時,卻不曾有韓、魏的顧慮,就是因為韓、魏歸附了秦國的緣故啊。韓、魏是諸侯各國的屏障,卻讓秦國人能夠在他們的國境內進出自如,這難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勢嗎?任由小小的韓、魏兩國,去抵擋像虎狼一般強橫的秦國,他們怎能不屈服而歸向秦國呢?韓、魏一屈服而歸向秦國,從此以后秦國人就可以出動軍隊直達東邊各國,而且讓全天下普遍遭受秦國的禍害。
韓、魏是不能單獨抵擋秦國的,可是全天下的諸侯,卻必須靠著他們去隔開西邊的秦國,所以不如親近韓、魏來抵御秦國。秦國人就不敢跨越韓、魏,來圖謀齊、楚、燕、趙四國,然后齊、楚、燕、趙四國,也就因此可以在他們的領域內安定自己的國家了。憑著四個沒有戰(zhàn)事的國家,協(xié)助面臨敵寇威脅的韓、魏兩國,讓韓、魏沒有防備東邊各國的憂慮,替全天下挺身而出來抵擋秦國軍隊;用韓、魏兩國對付秦國,其余四國在后方休生養(yǎng)息,來暗中援助他們的急難,像這樣就可以源源不絕地應付了,那秦國還能有什么作為呢?諸侯們不知道要采行這種策略,卻只貪圖邊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違背盟誓、毀棄約定,來互相殘殺同陣營的人,秦國的軍隊還沒出動,天下的諸侯各國就已經困住自己了,直到讓秦國人能夠趁虛而入來并吞了他們的國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蘇轍《六國論》)
6.C 7.B 8.B 9.用韓、魏兩國對付秦國,而齊、楚、燕、趙四國在自己境內休養(yǎng)生息,來暗中援助他們的急難。 10.李楨的《六國論》認為六國之亡,亡在他們力量弱小而又都想做秦國所做的事。
【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那六國相互圖謀相互攻取,相互欺詐相互威脅,(他們)沒有兄弟骨肉之親,他們的事又不只是財物用度的小事。
“相圖以攻取”“相尚以詐力”句式相同,“取”后斷句,排除ABD。
“其事”是“又非特財用之細也”的主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BD。
故選C。
7.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B.“因為地處秦嶺的華山是秦國和其他六國的天然屏障,秦國在華山之西”“即華山之西的秦國”說法有誤。崤山是秦國和其他六國的天然屏障,秦國在崤山之西,而不是華山。
故選B。
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條件是‘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說法有誤。條件應為“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
故選B。
9.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
“以”,用;“委”,對付;“休息于內”,狀語后置,應為“于內休息”,在自己境內休養(yǎng)生息;“陰”,暗中。
10.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
根據第二篇選文中原文“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惟其終不克……夷滅”可知,李楨認為六國本性與秦國無異,也是沉溺于武力攻打,習慣于爾虞我詐、弱肉強食,只不過他們沒有像秦國這么強大的國力。因此六國之亡,就亡在他們力量弱小而又“欲為秦所為”。
參考譯文:
我讀過《史記》中六國世家的故事,內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諸侯,憑著比秦國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軍隊,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邊面積千里的秦國,卻免不了滅亡。我常為這件事作深遠的思考,認為一定有能夠用來自求安定的計策。我總是怪罪那時候的一些謀臣,在考慮憂患時是這般的粗略,圖謀利益時又是那么的膚淺,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勢啊!
韓、魏是不能單獨抵擋秦國的,可是全天下的諸侯,卻必須靠著他們去隔開西邊的秦國,所以不如親近韓、魏來抵御秦國。秦國人就不敢跨越韓、魏,來圖謀齊、楚、燕、趙四國,然后齊、楚、燕、趙四國,也就因此可以在他們的領域內安定自己的國家了。憑著四個沒有戰(zhàn)事的國家,協(xié)助面臨敵寇威脅的韓、魏兩國,讓韓、魏沒有防備東邊各國的憂慮,替全天下挺身而出來抵擋秦國軍隊。用韓、魏兩國對付秦國,其余四國在后方休養(yǎng)生息,來暗中援助他們的急難。像這樣就可以源源不絕地應付了,那秦國還能做什么呢?諸侯們不知道要采行這種策略,卻只貪圖邊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違背盟誓、毀棄約定,來互相殘殺同陣營的人。秦國的軍隊還沒出動,天下的諸侯各國就已經困住自己了。直到讓秦國人能夠趁虛而入來并吞了他們的國家,怎不令人悲哀??!
(節(jié)選自蘇轍《六國論》)
宋朝蘇洵和蘇轍認為六國只會割地賄賂秦國,(六國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導致滅亡的。(他們)不知道堅守合縱盟約的重要;齊國、楚國、燕國、趙國不知道幫助韓國、魏國來(一起)抵抗秦國(的重要):認為必須像這樣(割地賄賂秦國)之后,秦國的威脅(就)可以消除。
后人痛恨秦國的原因,難道不是因為秦國統(tǒng)治者的殘暴嗎?據我看來,那六國都想做秦國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為秦國有罪。在這個時候,山東諸侯六國中,沒有一個(諸侯國的實力)能超過秦國的啊,他們沉溺于武力攻打,習慣于爾虞我詐,弱肉強食,(這)與秦國相比沒有什么不同。戰(zhàn)爭連續(xù)不斷,戰(zhàn)禍連年不絕。假使以前擁有的地理形勢有利如秦國(如秦國那樣有利),并且得到上天的幫助,那么六國當中的一國也可以像秦國一樣統(tǒng)一中國。只是他們最終沒有能夠做秦國所做的事,因此(六國)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導致滅亡的。
那六國相互圖謀相互攻取,相互欺詐相互威脅,(他們)沒有兄弟骨肉之親,他們的事又不只是財物用度的小事,而(主張)連衡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強秦的威勢,張嘴威脅六國,即使賢明(而有)智慧如燕昭王那樣的,還只得俯首聽命(于秦),不停地道歉謝罪。你想要求長保合縱如親,相互輔助,怎么可能啊!
(節(jié)選自李楨《六國論》)
11.A 12.D 13.A
【分析】11.本題考查學生病句辨析與修改能力。
劃線句子語病有兩處:一是“監(jiān)控和有效避免”與后文的搭配不當問題;二是“去向、來源”的語序不當問題。修改要結合上述兩點,分別合理搭配,再調整詞語順序,題中BC項,“去向、來源”語序不當;CD項,“監(jiān)控和有效避免”與后文的搭配不當。修改正確的只有A項。
故選A。
12.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連貫能力。本題主要考查語句銜接。填寫銜接句主要從陳述對象的一致,虛詞的運用,句式選用、情感基調、前后的邏輯順序和音韻的和諧的角度選取。
前面說“通過安裝‘身份證’”,后面應是說安裝“身份證”的價值,后面說“同時也……”,從關聯(lián)詞的搭配角度來看,一般是“不僅……也”“不但……也”。
A.從關聯(lián)詞看,“雖然”是表在承認基礎上的轉折,與后文缺乏邏輯關聯(lián),與后文的“也”搭配不當,排除。
B.從語境看,“阻止”的時過程,而不僅僅是“地溝油、邊角料”這類現(xiàn)象。
C.從搭配看,“保障”的是“安全”,而不是“舌尖”。
故選D。
13.本題考查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的能力。答題時注意明確詞語的含義,然后比對給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語境。
第一處,“推陳出新”和“新陳代謝”都有以新的代替舊的之意,前者強調主觀努力的結果,后者強調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根據語境“可用于提煉生物柴油、沼氣發(fā)電等多個領域”,此處選用成語“推陳出新”。
第二處,“眾目睽睽”和“眾目昭彰”都有眾人用眼睛看之意,前者只指大家的眼睛都注視著,后者則指群眾的眼睛看得清楚。根據語境“在媒體的廣泛科普之下”,此處選用成語“眾目昭彰”。
第三處,“義不容辭”和“責無旁貸”都有應該承擔不能推辭的意思,前者側重于在道義上不允許推脫,后者側重于責任上不可推卸。根據語境“換位思考、主動作為”,此處選用成語“義不容辭”。
第四處,“推己及人”和“以己度人”都有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別人的心意之意,前者指設身處地 替別人著想,后者側重于去猜度別人,多指不好的方面。根據語境“為老百姓提供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此處選用成語“推己及人”。
故選A。
14.(示例一)《雷雨》:庭院深,鎖住幾代悲歡離合;雷雨響,了卻兩家恩怨情仇。
(示例二)《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陸虞候,惡計不成再生毒計,終喪人手;林教頭,大難剛過又遭劫難,逼上梁山。
(示例三)《六國論》:六國互喪因賂秦失力;秦得天下以變法圖強。
【詳解】本題考查仿用對聯(lián)的能力,屬于仿寫句式。仿寫時,一定要注意形似和神似兩方面,即仿修辭,仿句式,仿內容。題中所給的是上聯(lián),要寫對句,即下聯(lián)。做題時要注意審清題干要求,審準是寫好答案前提標準。
本題需要注意仿寫句子用對偶句,仄起平收,并且必須體現(xiàn)文章的主要內容。如《荷塘月色》里的荷塘美景,作者心情;《六國論》里秦國和六國各自的做法與結果,以及作者的觀點等。
15.首先指出昆曲的主要功用是娛樂和教化士大夫階級;然后根據昆曲在文辭和曲文兩方面的特點,指出昆曲對欣賞者的要求極高;最后得出結論,昆曲本就是為士大夫階層服務的。
【詳解】本題考查考生給段落分層次及概括層意的能力。給段落劃分層次一般有按事情的發(fā)展順序分層;按“先總后分”、“先分后總”“總分總”的順序分層;按轉折關系分層;按因果關系分層。本段按“先分后總”的形式可分為三層,文章第一段是第一層,指出昆曲的主要功用是娛樂和教化士大夫階級;“就文詞而言,據內行家說,多用詞藻故實是不算希奇的,……聽的人總之難以聽清楚那是什么字了”寫了昆曲在文辭方面的特點,“所以,聽昆曲先得記熟曲文,自然,能夠通曉曲文里的故實跟詞藻那就尤其有味”寫了昆曲在曲文方面的特點,這是第二層,通過昆曲在文辭和曲文兩方面的特點指出昆曲對欣賞者的要求極高;最后得出結論,昆曲本就是為士大夫階層服務的。
【點睛】分析論述層次,就是分析作者為了證明某個觀點,先分析什么,再分析什么。其語言表述形式是:作者先……然后……接著……再……進而……又……然后……最后,總結,得出……(結論)(或者提出什么倡議等等)。論證的過程越復雜,步驟越多,這些詞運用得越多。
16.文章的第4段是作者就上文的論述發(fā)表感慨。頭幾句是一種設想,為六國籌劃怎樣對付秦國。第3段末尾的設想,是僅僅就六國改變它們各自的方針路線來立論,所以只說勝負存亡“或未易量”,沒有加以肯定。第4段則進一步指出必須發(fā)憤圖強,敢于斗爭,并且團結一致,聯(lián)合抗秦。秦國即使想要吞并六國,那恐怕也是咽不下喉嚨里去的,可惜六國沒有這樣做。六國在敵人強大的威勢面前屈服了,不敢斗爭或者不能堅持斗爭,最后全部破滅。這是一個慘痛的歷史教訓,也是后代當國者應該吸取的歷史經驗。蘇洵最后說:“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意思就是告誡統(tǒng)治者,不要在強大敵人的威力面前被嚇倒。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六國論》全文可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總說(1段):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第二部分(2——3段):詳細分析六國破滅的原因,一是,“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二是“不賂者以賂者喪”。第三部分(4段),六國破滅的借鑒。第四部分(5段),六國破滅后的影響。因此,作者闡述的政治主張應該在第四段。第四段的開頭“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為六國籌劃怎樣對付秦國,指出必須發(fā)憤圖強,敢于斗爭,并且團結一致,聯(lián)合抗秦。秦國即使想要吞并六國,那恐怕也是咽不下喉嚨里去的,可惜六國沒有這樣做;“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揭示出六國在敵人強大的威勢面前屈服了,不敢斗爭或者不能堅持斗爭,最后全部破滅的結局。“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意思就是告誡統(tǒng)治者,不要在強大敵人的威力面前被嚇倒。這是一個慘痛的歷史教訓,也是后代當國者應該吸取的歷史經驗,“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這句話是作者的政治主張。
17.(1)《六國論》思路:文章重在思辨論證。文章開篇即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論點;然后以史實為據,分別就“賂秦”與“未嘗賂秦”兩類國家從正面加以論證;又以假設進一步申說,如果不賂秦則六國不至于滅亡,從反面加以論證;從而得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的論斷;最后借古論今,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切勿“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阿房宮賦》思路:文章在鋪敘的基礎上展開議論。作者運用典型化的藝術手法,在不長的篇幅中,將阿房宮宮殿建筑之恢宏壯觀,后宮之充盈嬌美,寶藏之珍貴豐奢,表現(xiàn)得層次分明而具體形象。在充分敘事繪景的基礎上展開議論,批判秦朝統(tǒng)治者暴民取材、不施仁政,最后水到渠成,得出“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結論。
(2)《六國論》的針對性:針對國家外交策略的失當,為最高統(tǒng)治者提供歷史借鑒。蘇洵生活的時代,宋朝的邊患主要是遼和西夏,在強敵面前,北宋統(tǒng)治者采用六國故技,每年向契丹和西夏上貢大量銀兩以及商品賂敵求和,換取茍安的局面。賄賂的結果是,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宋真宗景德元年十二月(1005年1月)與遼簽定澶淵之盟;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契丹派使者到宋索取晉陽和瓦橋以南十縣土地。在這樣的背景下,蘇洵以六國破滅的歷史事件為話題,在“賂”字上做文章,借古諷今,告誡北宋統(tǒng)治者要牢記歷史教訓,不要走賂敵求和的歷史老路。
《阿房宮賦》的針對性:針對統(tǒng)治者荒淫無度、窮奢極欲的做法,為其敲響了歷史警鐘?!栋⒎繉m賦》寫于唐敬宗寶歷元年(825)。杜牧所處的時代,政治腐敗,階級矛盾異常尖銳,而藩鎮(zhèn)跋扈,吐蕃、南詔、回鶻等紛紛襲擾,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國,已處于崩潰的前夕。唐穆宗李恒因沉溺聲色送命。接替他的唐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戲無度,狎昵群小”“視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進見”。又“好治宮室,欲營別殿,制度甚廣”。在這樣的背景下,杜牧作《阿房宮賦》,得出“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的結論,表面批判六國及秦朝最高統(tǒng)治者的荒淫無度和昏庸殘暴,實質上通過對阿房宮興建及其毀滅的描寫,生動形象地總結了秦朝統(tǒng)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教訓,向唐朝統(tǒng)治者發(fā)出了警告,表現(xiàn)出一個正直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及寫作目的的能力。
兩篇文章不同的結論,實際上源自不同的思路,以及分析歷史問題的不同角度,而這又是與兩篇文章不同的現(xiàn)實針對性緊密關聯(lián)的。應當從這一點入手,理解兩篇文章的同異。
蘇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貢大量銀兩以及商品。這樣賄賂的結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當時的北宋四周環(huán)伺,政策上求和,積貧積弱,而蘇洵正是針對這樣的現(xiàn)實撰寫《六國論》的。《六國論》提出并論證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精辟論點,“借古諷今”,抨擊宋王朝對遼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誡北宋統(tǒng)治者要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阿房宮賦》寫于唐敬宗寶歷元年(825年),這時的唐王朝已是大廈將傾,搖搖欲墜。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獵,務聲色,大興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一文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這是一篇借古諷今的賦體散文。作者通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其毀滅,生動形象地總結了秦朝統(tǒng)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經驗,向唐朝統(tǒng)治者發(fā)出了警告,表現(xiàn)出一一個封建時代正直的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

相關試卷

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下冊11.2* 與妻書綜合訓練題: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下冊11.2* 與妻書綜合訓練題,共22頁。

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下冊14.1 促織習題: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下冊14.1 促織習題,共1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句中加點字解釋正確的一組是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人教統(tǒng)編版16.2 *六國論課后作業(yè)題: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16.2 *六國論課后作業(yè)題,共2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閱讀,情景默寫,選擇題,選擇類,小閱讀-課內,非選擇類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試卷 更多

語文必修 下冊16.2 *六國論同步達標檢測題

語文必修 下冊16.2 *六國論同步達標檢測題

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下冊16.2 *六國論精練

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下冊16.2 *六國論精練

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下冊16.2 *六國論同步測試題

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下冊16.2 *六國論同步測試題

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下冊16.2 *六國論課后復習題

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下冊16.2 *六國論課后復習題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下冊電子課本

16.2* 六國論

版本: 人教統(tǒng)編版

年級: 必修 下冊

切換課文
  • 課件
  • 教案
  • 試卷
  • 學案
  • 更多
所有DOC左下方推薦
歡迎來到教習網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