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知識清單 【知識網(wǎng)絡】 【知識清單】 一、單質(zhì)硫的性質(zhì)及應用 1.硫的結(jié)構 (1)原子結(jié)構示意圖,離子結(jié)構示意圖 (2)性質(zhì):在反應中容易得到2個電子形成最外層8電子穩(wěn)定結(jié)構,表現(xiàn)氧化性 (3)常見化合價:-2,0,+4和+6 2.硫元素的自然存在 (1)游離態(tài):主要存在于火山噴口附近或地殼的巖層里。 (2)化合態(tài):主要以硫化物和硫酸鹽的形式存在。 3.硫單質(zhì)物理性質(zhì) 黃色或淡黃色的固體,俗稱硫黃, 質(zhì)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 硫單質(zhì)的化學性質(zhì) 物質(zhì)類別:非金屬氧化物 化合價:處于中間價態(tài),可以被還原成-2價,也可以被氧化到+4價,既有氧化性又有還原性 (1)S的氧化性 ①S與Fe、Cu、Hg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依次為Fe+SFeS、2Cu+SCu2S、S+Hg===HgS(此反應適用于除去室內(nèi)灑落的Hg)。 【注意】硫與變價金屬反應時,生成低價態(tài)金屬硫化物(如Cu2S、FeS)。 ②S與H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S+H2H2S (2)S的還原性 ①S與O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S+O2eq \o(=====,\s\up7(點燃))SO2,在空氣中燃燒火焰為淡藍色(與氧氣的量無關)。 ②與強氧化劑反應(如濃硫酸)的化學方程式為S+2H2SO4(濃)3SO2↑+2H2O。 ③S與NaOH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3S+6NaOH2Na2S+Na2SO3+3H2O,該反應中硫既是氧化劑,又是還原劑,此反應可用于除去試管內(nèi)黏附的S。 二、二氧化硫 1.物理性質(zhì) 二氧化硫是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有毒氣體,是大氣污染物之一;易溶于水,通常狀況下,1體積水溶解約40體積SO2。 2.化學性質(zhì) 物質(zhì)分類:酸性氧化物 化合價:處于中間價態(tài),既有氧化性又有還原性 酸性氧化物的通性(類似與CO2) 氧化性:與H2S氣體混合 2H2S+SO2=2H2O+3S↓(容器壁上有水珠出現(xiàn),析出黃色固體或者溶液變成乳白色) (3).強還原性 SO2eq \o(-------------------------------------------→,\s\up7(MnO4-(H+)、ClO-(H+)、NO3-(H+)),\s\do5(Fe3+、M2O2、O2、Cl2、Br2、I2))SO3或SO42- ①.與O2反應:2SO2+O22SO3; ②與鹵素單質(zhì)的水溶液反應:X2+SO2+2H2O=2HX+H2SO4(X=Cl、Br、I); ③.與鐵鹽溶液反應:2Fe3++SO2+2H2O=2Fe3++2H++SO42-;(溶液由棕黃色變成淺綠色) ④.能夠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2MnO4-+5SO2+2H2O2Mn2++5SO42-+4H+(檢驗或除去SO2) = 5 \* GB3 \* MERGEFORMAT ⑤能夠被過氧化物氧化成硫酸或硫酸鹽 a.Na2O2:SO2+Na2O2Na2SO4 b.H2O2:SO2+H2O2H2SO4 。 漂白性:能使品紅溶液褪色,加熱變紅(檢驗SO2氣體的最佳方法) 【注意】SO2不能漂白指示劑,SO2使溴水、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體現(xiàn)的是SO2的還原性, 三種漂白原理 ①化合型:SO2和品紅發(fā)生化合反應生成不穩(wěn)定的化合物 ②氧化型:氯氣等具有氧化性的物質(zhì)可以永久性漂白 ③吸附性:活性碳利用吸附原理吸附色素,是一個物理變化 【注意】SO2與氧化性漂白劑混合,會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漂白性減弱 4.SO2的用途 工業(yè)上常用來漂白紙漿、毛、絲等,還可用于殺菌消毒,還是一種食品添加劑,如葡萄酒中適量添加,可起到殺菌、抗氧化的作用。 三、三氧化硫 1.物理性質(zhì) 熔點16.8 ℃,沸點44.8 ℃,在常溫下為eq \a\vs4\al(液)態(tài),在標準狀況下為eq \a\vs4\al(固)態(tài),易溶于水。 2.化學性質(zhì): 物質(zhì)類別:酸性氧化物 化合價:初于最高價態(tài),具有氧化性 酸性氧化物 四.硫的氧化物的污染與治理 (1)來源:含硫化石燃料的燃燒及金屬礦物的冶煉等。 (2)危害:危害人體健康,形成酸雨(pH小于5.6)。 (3)治理:燃煤脫硫,改進燃燒技術。 (4)硫酸型酸雨的形成途徑有兩個: 途徑1:空氣中飄塵的催化作用,使2SO2+O22SO3、SO3+H2O===H2SO4。 途徑2:SO2+H2OH2SO3、2H2SO3+O2===2H2SO4。 五、濃硫酸的性質(zhì)與應用 1.物理性質(zhì) 純硫酸是一種無色黏稠狀液體,以任意比和水互溶,溶解時放出大量的熱 【注意】濃硫酸稀釋時,將濃硫酸沿玻璃棒緩慢倒入水中,邊加邊攪拌 2 化學性質(zhì) (1)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 硫酸是強電解質(zhì),在水溶液中的電離方程式為H2SO4===2H++SOeq \o\al(2-,4),具有酸的通性。 ①指示劑變色:石蕊變紅;酚酞不變色。 ②與金屬反應:Fe+H2SO4==FeSO4+H2↑ ;2Al + 3H2SO4 ==Al2(SO4)3 + 3H2↑ ③與堿的反應:2NaOH+H2SO4==Na2SO4+2H2O;Ba2++2OH-+2H++SOeq \o\al(2-,4)===BaSO4↓+2H2O; ④與堿性氧化物反應:CuO +H2SO4 == CuSO4 +H2O;MgO+2H+===Mg2++H2O; ⑤與某些鹽的反應:BaCl2+H2SO4==BaSO4↓+ 2HCl;SOeq \o\al(2-,3)+2H+===H2O+SO2↑; 3.濃H2SO4的特性 1)吸水性的區(qū)別 濃硫酸吸水是把物質(zhì)本身中含有的自由H2O分子或結(jié)晶水吸收。利用濃硫酸的吸水性,常用濃硫酸作干燥劑,濃硫酸可以干燥H2、Cl2、O2、SO2、N2、CO2、CO、CH4等氣體,但是它不能用來干燥堿性氣體(如NH3)和強還原性氣體(如HBr、HI、H2S)。 【注意】在濃硫酸作用下,結(jié)晶水合物失去結(jié)晶水屬于濃硫酸的吸水性。 (2)脫水性 濃硫酸脫水是把本身不含水的有機物中的氫元素和氧元素按原子個數(shù)比2∶1的形式脫去,C12H22O1112C+11H2O。 強氧化性 ①與銅反應:Cu+2H2SO4(濃) CuSO4 + 2H2O +SO2↑ ②與碳反應:C+2H2SO4(濃) CO2↑+2H2O+2SO2 ↑ 【注意】 常溫下,當Fe、Al等金屬遇到濃硫酸時,會與濃硫酸發(fā)生反應,表面生成一層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而出現(xiàn)“鈍化”現(xiàn)象。 ③濃硫酸與還原性化合物反應:濃H2SO4eq \o(---------------------→,\s\up7(S(-2)、I-、Fe2+、Br-),\s\do5(強還原劑))SO2 H2S+H2SO4(濃)S+SO2↑+2H2O(表現(xiàn)強氧化性) (4)強腐蝕性 原理:濃硫酸可以脫去皮膚中的水 【注意】 不慎將濃硫酸沾在皮膚上:先用干布蘸去硫酸,再用大量清水沖洗,最后涂3%~5%的碳酸氫鈉溶液 硫酸根離子的檢驗 檢驗方法:取少量溶液于試管中,加入鹽酸,若無現(xiàn)象在加入少量BaCl2溶液,若產(chǎn)生白色沉淀則含有硫酸根離子;反之,則無。 七、實驗室制二氧化硫 1.反應原理及裝置 (1)裝置類型:“固體+固體氣體”型 原理:Cu+2H2SO4(濃)CuSO4+SO2↑+2H2O (2)裝置類型:“固體+液體氣體”型 原理:Na2SO3+H2SO4(濃)Na2SO4+SO2↑+H2O 不用稀硫酸的原因;SO2易溶于水,逸出SO2的較少 不用濃硫酸的原因;在Na2SO3表面生成Na2SO4固體,阻止反應持續(xù)進行 2.氣體凈化裝置(假設用亞硫酸鈉和稀鹽酸反應) (1)先用飽和NaHSO3溶液除HCl (2)再用濃硫酸或無水氯化鈣或P2O5或硅膠除水蒸氣 3.氣體的收集:只能用排水法 (1)排液法:排飽和NaHSO3溶液法,導氣管長進短出 (2)排氣法:向上排空氣法,導氣管長進短出 4.氣體的檢驗:通入品紅溶液,品紅褪色,加熱又變紅 5.尾氣處理 (1)酸性氣體 ①吸收劑:一般用NaOH溶液 ②反應:2NaOH+SO2Na2SO3+H2O (2)還原性氣體 ①吸收劑:一般用酸性高錳酸鉀溶液 ②反應:2MnO4-+2H2O+5SO22Mn2++4H++5SO42- 6.實驗安全裝置 (1)安全隱患:可能發(fā)生倒吸現(xiàn)象 (2)在收集裝置和尾氣吸收裝置之間加防倒吸的安全瓶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知識清單 【知識網(wǎng)絡】 【知識清單】 一、氮氣的性質(zhì)和應用 1.原子結(jié)構 (1)原子結(jié)構示意圖: (2)在周期表中位置:第二周期第VA族 2.氮元素的自然存在 3.自然界中氮的循環(huán) 二、氮氣的性質(zhì) 1.物理性質(zhì) 無色無味氣體,密度比空氣略小(極為接近),難溶于水 【注意】氮氣不能用排空氣法收集 2.化學性質(zhì) (1)穩(wěn)定性:N≡N鍵能很大,通常情況下很難發(fā)生反應(可以用作保護氣) (2)氧化性:N2+3H22NH3(工業(yè)固氮反應) (3)還原性 ①與鎂反應:3Mg+N2Mg3N2 ②高能固氮:N2+O22NO 二、氮的氧化物的性質(zhì)及應用 1.NO的性質(zhì) NO是一種無色無味氣體,有毒,難溶于水,能被氧氣氧化 與O2反應:2NO+O22NO2(無色氣體變紅棕色,檢驗NO) 2.NO2的性質(zhì) NO2是一種紅棕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有毒氣體,易溶于水,能與水發(fā)生反應 與H2O反應:3NO2+H2O2HNO3+NO(工業(yè)制硝酸) 鑒別NO2和溴蒸氣 3.氮氧化物的危害 (1)形成硝酸型酸雨 含氮物質(zhì)NONO2HNO3 (2)形成光化學煙霧 NO2和O2O3有毒煙霧 (3)破壞臭氧層:NO催化O3分解為O2 NO+O3=NO2+O,NO2+O=NO+O2 (4)水體富營養(yǎng)化:水中含氮化合物引起水體污染 5.常見的處理氮氧化物的方法 (1)NaOH溶液吸收法 ①2NO2+2NaOHNaNO2+NaNO3+H2O ②NO+NO2+2NaOH2NaNO2+H2O (2)純堿溶液吸收法 ①2NO2+Na2CO3NaNO3+NaNO2+CO2↑ ②NO2+NO+Na2CO32NaNO2+CO2↑ (3)催化還原法 ①6NO2+8NH37N2+12H2O ②6NO+4NH35N2+6H2O ③4CO+2NO24CO2+N2 ④2CO+2NO2CO2+N2 三、氨氣的性質(zhì) 1.物理性質(zhì) 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比空氣的小,極易溶于水,1∶700,難溶于CCl4,易液化,可以用作制冷劑 2.化學性質(zhì) (1)堿性氣體 與水反應水:NH3+H2ONH3·H2ONHeq \o\al(+,4)+OH- 【注意】.NH3·H2O為可溶性一元弱堿,具有堿的通性。易分解:NH3·H2ONH3↑+H2O。 易揮發(fā)出氨氣,所以氨水應密封保存 (2)與酸反應生成銨鹽 ①HCl:HCl+NH3==NH4Cl,產(chǎn)生白煙 ②HNO3:HNO3+NH3==NH4NO3,產(chǎn)生白煙,同濃硝酸 ③H2SO4:H2SO4(濃)+NH3==(NH4)2SO4,產(chǎn)生白色沉淀 (3)還原性:NH3eq \o(--------------------→,\s\up7(O2、Cl2、CuO),\s\do5())N2或NO ①催化氧化:4NH3+5O24NO+6H2O ②熱的CuO:2NH3+3CuON2+3Cu+3H2O ③還原氯氣 ①少量NH3:2NH3+3Cl26HCl+N2 ②過量NH3:8NH3+3Cl26NH4Cl+N2(檢驗輸送氯氣的管道是否泄漏) 3.氨氣的用途 (1)制硝酸和硝酸銨:N2NH3NONO2HNO3NH4NO3 (2)致冷劑:液氨氣化吸熱,使環(huán)境溫度急劇降低 (3)制化肥:制備硝銨、硫銨、氯銨、碳銨等銨態(tài)氮肥 4.氨水的化學性質(zhì) (1)不穩(wěn)定性:NH3·H2ONH3↑+H2O (2)弱堿性 ①H2SO4:2NH3·H2O+H2SO4(NH4)2SO4+2H2O ②少量CO2:2NH3·H2O+CO2(NH4)2CO3+H2O ③過量CO2:NH3·H2O+CO2NH4HCO3 ④AlCl3:AlCl3+3NH3·H2OAl(OH)3↓+3NH4Cl 五、銨鹽的結(jié)構和性質(zhì) 1.物理性質(zhì):大多數(shù)為無色,晶體易溶于水 2. 化學性質(zhì). (1)不穩(wěn)定性 ①碳酸銨:(NH4)2CO32NH3↑+H2O↑+CO2↑ ②碳酸氫銨:NH4HCO3NH3↑+H2O↑+CO2↑ ③氯化銨:NH4ClNH3↑+HCl↑ (2)銨鹽和堿反應 常溫下:NH4++OH-NH3·H2O 加熱時:NH4++OH-NH3↑+H2O 【注意】 ①銨態(tài)氮肥不能與堿性物質(zhì)混合使用,以免生成氨氣,降低肥效。 ②銨鹽固體和堿固體反應時,不能拆寫成離子形式 ③酸式銨鹽和堿溶液反應時,注意堿過量時,NH4+和酸式酸根離子都參與反應 3.銨鹽的檢驗 步驟:取少量溶液加入試管中,加入濃NaOH,加熱,將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放到試管口,試紙變藍 六、硝酸的性質(zhì) 1.物理性質(zhì) 純硝酸是一種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液體 ,易揮發(fā),能以任意比和水互溶 【注意】濃硝酸要放入棕色試劑瓶中,避光保存。 2.化學性質(zhì) (1)不穩(wěn)定性 見光易分解:4HNO34NO2↑+O2↑+H2O 【注意】通常所見的濃硝酸因含NO2而呈黃色 (2)氧化性 ①濃硝酸與銅反應:Cu+4HNO3(濃)Cu(NO3)2+2NO2↑+2H2O ②稀硝酸與銅反應: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③碳與濃硝酸加熱反應:C+4HNO3(濃)CO2↑+4NO2↑+2H2O (2)鈍化:常溫下,鋁鐵遇到冷的濃硝酸會生成一層致密的氧化膜,發(fā)生鈍化。 【注意】:運輸硝酸可以鋁制或鐵制的槽車 七、實驗室制取氨氣 1.反應原理及裝置 (1)裝置類型:“固體+固體氣體”型 (2)原理:2NH4Cl+Ca(OH)22NH3↑+2H2O+CaCl2 【注意】藥品的選擇: ①銨鹽:制取NH3時,一般用NH4Cl而不用NH4NO3、(NH4)2SO4或(NH4)2CO3,原因如下: ②堿:一般用熟石灰,不用NaOH或KOH,因為NaOH或KOH易吸水結(jié)塊,而且對玻璃儀器腐蝕性較強。 干燥裝置:一般用堿石灰干燥 【特別提醒】不能用濃H2SO4、CaCl2干燥,CaCl2與NH3反應:CaCl2+8NH3= CaCl2·8 NH3。 3.氣體的收集 (1)方法:向上排空氣法和排四氯化碳液體法 (2)凈化:試管口堵棉花的作用:防止氨氣和空氣發(fā)生對流,提高氨氣的收集速率和純度 4.驗滿方法 (1)最佳方法:用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放在集氣瓶口,若試紙變藍,則說明氨氣收集滿了 (2)其他方法:用玻璃棒蘸取濃鹽酸或濃硝酸放在集氣瓶口,若產(chǎn)生白煙,則說明氨氣收集滿了 5.尾氣吸收 (1)吸收劑:棉花最好用稀硫酸浸濕,防止污染空氣 (2)注意防倒吸 (6)氨氣的其它實驗室制法 八.噴泉實驗的原理及操作 1.噴泉實驗的原 使燒瓶內(nèi)外在短時間內(nèi)產(chǎn)生較大的壓強差,利用大氣壓將燒瓶下面燒杯中的液體壓入燒瓶內(nèi),在尖嘴導管口形成噴泉。 2.形成噴泉的類型 下面是幾種常見的能形成噴泉的氣體和吸收劑。 操作步驟:先打開止水夾→再擠膠頭滴管 噴泉實驗的發(fā)散裝置和實驗操作 裝置(Ⅰ)向錐形瓶通入少量空氣,將少量水壓入燒瓶,導致大量氨溶解,形成噴泉。 裝置(Ⅱ)省去了膠頭滴管,用手(或熱毛巾等)捂熱燒瓶,氨受熱膨脹,趕出玻璃導管內(nèi)的空氣,氨與水接觸,即發(fā)生噴泉(或用浸冰水的毛巾“冷敷”燒瓶,使水進入燒瓶中,瓶內(nèi)氨溶于水)。 裝置(Ⅲ)在水槽中加入能使水溫升高的物質(zhì)致使錐形瓶內(nèi)酒精因升溫而揮發(fā),錐形瓶內(nèi)氣體壓強增大而產(chǎn)生噴泉。 裝置(Ⅳ)向?qū)Ч苤型ㄈ胍欢康腍2S和SO2,現(xiàn)象為有淡黃色粉末狀物質(zhì)生成,瓶內(nèi)壁附有水珠,NaOH溶液上噴形成噴泉。 裝置(Ⅴ)打開①處的止水夾并向燒瓶中緩慢通入等體積的HCl氣體后關閉該止水夾,等充分反應后再打開②處的止水夾,觀察到先有白煙產(chǎn)生,后產(chǎn)生噴泉。 裝置(Ⅵ)中,擠壓膠頭滴管,然后打開導管上部的兩個活塞,則在右面燒瓶出現(xiàn)噴煙現(xiàn)象,再打開導管下部活塞,則可產(chǎn)生雙噴泉。 碳、硅及其重要的化合物知識清單 【知識網(wǎng)絡】 【知識歸納】 一、硅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在自然界中主要以硅酸鹽(如地殼中的大多數(shù)礦物)和氧化物(如水晶、瑪瑙、石英砂)的形式存在,在地殼中的含量位居第二,僅次于氧元素 二、硅單質(zhì) 1.物理性質(zhì) 晶體硅是灰黑色、有金屬光澤的固體,是良好的半導體材料 2.化學性質(zhì) 還原性:常溫下與F2、HF、NaOH溶液反應 ①F2:Si+2F2SiF4 ②HF:Si+4HFSiF4↑+2H2↑ ③NaOH:Si+2NaOH+H2ONa2SiO3+2H2↑ ④Si+O2SiO2 ⑤Si+2Cl2SiCl4 ⑥Si+CSiC 3.工業(yè)制法 ①SiO2+2CSi+2CO↑(制粗硅) ②Si+3HClSiHCl3+H2 ③SiHCl3+H2Si+3HCl 4.晶體硅的用途 (1)制造集成電路、晶體管、硅整流器等半導體器件 (2)制造太陽能電池等 【注意】(1)硅化學性質(zhì)不活潑,但自然界中卻沒有游離態(tài)的硅。 (2)非金屬單質(zhì)一般為非導體,但Si為半導體。 (3)Si的還原性大于C,但C卻能在高溫下還原出Si:SiO2+2CSi+2CO↑。 (4)非金屬單質(zhì)跟強堿溶液作用一般無H2放出,但Si卻能反應放出H2:Si+2NaOH+H2O=Na2SiO3+2H2↑。 (5)非金屬單質(zhì)一般不與非氧化性酸反應,但硅卻能與氫氟酸反應:Si+4HF=SiF4↑+2H2↑。 三、二氧化硅的結(jié)構和性質(zhì) 1物理性質(zhì) 二氧化硅熔點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是水晶、瑪瑙、石英、沙子、硅石的主要成分 2.化學性質(zhì) (1)酸性氧化物 ①與水反應:SiO2與水不反應 ②與堿發(fā)生復分解:SiO2+2NaOHNa2SiO3+H2O ③與堿性氧化物化合:SiO2+2NaOH==Na2SiO3,SiO2+CaO==CaSiO3 ④工業(yè)上制玻璃(難揮發(fā)性酸性氧化物制揮發(fā)性酸性氧化物) a.SiO2+Na2CO3Na2SiO3+CO2↑ b.CaCO3+SiO2CaSiO3+CO2↑ (2)與HF酸反應 SiO2+4HFSiF4↑+2H2O(雕刻玻璃) (3).弱氧化性 2C+SiO2Si+2CO↑(制粗硅) 3.用途 (1)石英:石英玻璃用來制造耐高溫化學儀器 (2)水晶:電子工業(yè)的重要部件,制造光學儀器、高級工藝品、眼鏡片等 (3)瑪瑙:制精密儀器軸承、耐磨器皿和裝飾品等 (4)SiO2:制光導纖維 (5)沙子:建筑材料 三、硅酸 1、物理性質(zhì):白色難溶于水的固體 2、化學性質(zhì): (1)弱酸性:與NaOH:H2SiO3+2NaOHNa2SiO3+2H2O (2)熱不穩(wěn)定性:H2SiO3SiO2+H2O 3.硅酸的制備:利用強酸制弱酸反應(硅酸比碳酸還弱) (1)HCl:Na2SiO3+2HCl2NaCl+H2SiO3↓ (2)少量CO2: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 (3)過量CO2:Na2SiO3+2CO2+2H2OH2SiO3↓+2NaHCO3 四、硅酸鹽 1、物理性質(zhì) 大多數(shù)硅酸鹽難溶于水,硅酸鈉用于水 2.硅酸鹽的表示 (1)原則 ①化學式中各元素的化合價不變 ②化學式中各元素的原子個數(shù)比不變 (2)書寫順序;活潑金屬氧化物·不活潑金屬氧化物·SiO2·H2O (3)實例 ①Al2Si2O5(OH)4:Al2O3·2SiO2·2H2O ②KAlSi3O8:K2O?Al2O3?6SiO2 ③BaCuSi2O6:BaO?CuO?2SiO2 ④Na2Fe5Si8H2O24:Na2O?3FeO?Fe2O3?8SiO2?H2O 【注意】硅酸及其所對應的鹽統(tǒng)稱硅酸鹽。由于硅酸鹽的結(jié)構比較復雜,為了簡化硅酸鹽組成,采用氧化物的形式。實際上,硅酸鹽不是以簡單的氧化物的形式存在,而是以各種結(jié)構復雜的鹽的形式存在。 3.硅酸鈉 易溶于水,硅酸鈉水溶液俗稱水玻璃,硅酸鈉固體俗稱泡花堿,可以用作木材、織物的防腐劑和防火劑、建筑工業(yè)上的粘合劑、耐火材料 無機非金屬材料 1、傳統(tǒng)無機非金屬材料 2.新型陶瓷 (1)新型陶瓷在組成上不再限于傳統(tǒng)的硅酸鹽體系,在光學、熱學、電學、磁學等方面具有很多新的特性和功能。 (2)碳化硅(SiC)俗稱金剛砂,碳原子和硅原子通過共價鍵連接,具有類似金剛石的結(jié)構,硬度很大,可用作砂紙和砂輪的磨料。碳化硅還耐高溫,可用作耐高溫結(jié)構材料、耐高溫半導體材料等。 (3)常見類型(了解) ①高溫結(jié)構陶瓷,如碳化硅、氮化硅等。 ②壓電陶瓷,如鈦酸鹽和鋯酸鹽。 ③透明陶瓷,如Al2O3、氧化釔等氧化物。 ④超導陶瓷在某一臨界溫度下電阻為零。 3.碳納米材料 硫鐵礦黃銅礦石膏芒硝FeS2CuFeS2CaSO4·2H2ONa2SO4·10H2O與水反應 二元弱酸,不穩(wěn)定,酸性比碳酸強與堿溶液反應 SO2有毒,實驗室常用NaOH溶液吸收,防止污染空氣與堿性氧化物反應(用于燃煤固硫)與某些鹽反應與水反應(用于工業(yè)制硫酸) 與堿溶液反應與堿性氧化物反應方法現(xiàn)象二氧化氮溴蒸汽水溶解法氣體由紅棕色變成無色,得到無色溶液溶液變?yōu)槌壬?AgNO3沉淀法氣體由紅棕色變成無色,溶液無明顯變化產(chǎn)生淺黃色沉淀CCl4溶解法無明顯現(xiàn)象得到橙紅色溶液銨鹽不選用的理由NH4NO3受熱分解,會發(fā)生爆炸,不安全(NH4)2SO4與Ca(OH)2反應時生成CaSO4,反應物呈塊狀,不利于NH3逸出,且反應后試管難清洗(NH4)2CO3受熱分解會產(chǎn)生CO2,使收集到的NH3不純方法化學方程式(或原理)氣體發(fā)生裝置加熱濃氨水NH3·H2ONH3↑+H2O濃氨水+固體NaOHNaOH溶于水放熱,促使氨水分解。且OH-度的增大有利于NH3的生成濃氨水+固體CaOCaO與水反應,使溶劑(水)減少;反應放熱,促使氨水分解?;瘜W方程式為NH3·H2O+CaO===NH3↑+Ca(OH)2氣體HClNH3CO2、Cl2、 SO2、H2SNO2NO、O2、 (4∶3)NO2、O2 (4∶1)吸收劑水、NaOH溶液水NaOH溶液水水水產(chǎn)品原料主要設備主要成分用途陶瓷粘土(主要成分為含水的鋁硅酸鹽)——硅酸鹽建筑材料、絕緣材料、日用器皿、衛(wèi)生潔具等玻璃 (普通)石英砂、粘土、石灰石玻璃窯硅酸鈉、硅酸鈣 建筑材料、光學儀器、各種器皿、高強度復合材料等水泥粘土、石灰石、適量石膏水泥 回轉(zhuǎn)窯硅酸鹽建筑和水利工程結(jié)構特點應用富勒烯由碳原子構成的一系列籠形分子的總稱代表物 C60 開啟碳納米材料研究和應用的新時代碳納米管由石墨片層卷成的管狀物,具有納米尺度的直徑用于生產(chǎn) 復合材料 、電池和傳感器等石墨烯只有一個碳原子直徑厚度的單層石墨應用于光電器件、超級電容器、電池和復合材料等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