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點一 理解常用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方法一 準確判斷實詞實詞是廣東學業(yè)水平測試的必考題,考題一般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xiàn),題干往往要求選出不正確的一項。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具體的語境中的意義的能力。A項“聲”有“聲音、聲響”“名聲、聲望、聲譽”等意,這里解釋為“聲譽”,正確。C項“簡”在古文中經(jīng)常理解為“選拔、選擇”,正確。D項“起”本義為“起來、站起”,這里使用的引申義,正確。B項“憂”是“丁憂”,此處為“遭逢母親去世”。句意:接著又遇上母親的喪事,也如此守喪。故選B。答案:B
(2022年第一次·廣東學考·T1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題。吳鼎,字鼎臣,燕人。至元十七年,見裕宗于東宮,命入宿衛(wèi)。二十五年,授織染雜造局總管府副總管,后積官至禮部尚書、宣徽副使。太德十一年,山東諸郡饑,詔鼎往賑之。朝廷議發(fā)米四萬石,鈔折米一萬石,鼎謂同使者曰:“民得鈔,將何從易米?”同使者曰:“朝議已定,恐不可復得?!倍υ唬骸叭嗣M不重于米耶!”言于朝,卒從所請。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B項譯為“使臣”錯誤,應譯為“讓”。句意:派遣使者去找吳鼎,讓他勘察地形。故選B。答案:B
掌握解釋文言文實詞的方法。1.字形分析,看形推義即根據(jù)字形判斷詞的意義。文言文中,即使是生僻的詞語,也可以根據(jù)造字法中的象形、會意和形聲,推斷詞的基本意義。例如: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鄉(xiāng)。(《歸園田居》)“羈”字看其字形,為馬被轡頭罩住,可理解為“束縛”之意。類似從“罒”的字均有“網(wǎng)羅、束縛”的意思,如“羅(網(wǎng))、罟(網(wǎng))、罩”等。
2.語境分析,因文定義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我們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jù)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意項。例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zhàn)》)“再”與“一”“三”相對使用,可見它不是指“又一次”,而是“第二次”。
3.構(gòu)詞分析,聯(lián)想遷移運用聯(lián)想,聯(lián)想到已學過的課文、現(xiàn)代漢語雙音節(jié)詞和成語。(1)聯(lián)系成對的反義詞、同義詞。幾個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詞語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對、相反的關(guān)系,這種特殊的互文對舉現(xiàn)象在古漢語中非常普遍。反義詞并用,如“進退”“高下”“窮達”。同義詞并用,如“輔相”“臣虜”“貨賂”。例如:①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報任安書》)②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陳情表》)例中由“貨”推知“賂”是指財物?!盁o”與“鮮”相對,故可理解為“無”“少”。
(2)聯(lián)系成語。即從成語和習慣用語中考查古詞古義。不少成語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詞多義現(xiàn)象,解題時聯(lián)想自己熟悉的成語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實詞題的方法之一。例如:①女也不爽,士貳其行。(《氓》)②正襟危坐。(《赤壁賦》)③亡去不義。(《鴻門宴》)例中,“爽”義為“差錯”,成語有“屢試不爽”,詞語有“爽約”。“?!睘椤罢绷x,成語有“危言危行”?!巴觥庇小疤优堋绷x,成語有“追亡逐北”“亡命天涯”,詞語有“逃亡”“流亡”等。④韓軌遂投城遁走。(《七史·王羆列傳》)例④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據(jù)④句上文“敵見,驚退。逐至東門,左右稍集,合戰(zhàn)破之”,再聯(lián)想到成語“投筆從戎”,可知此處“投”應為“扔掉,舍棄”。
4.推斷句法,理其結(jié)構(gòu)古漢語有其特殊的句法結(jié)構(gòu),實詞與其前后的詞常構(gòu)成特定的語法關(guān)系,因此考生也可從句法結(jié)構(gòu)入手分析。例如:①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出師表》)②愿陛下矜憫愚誠。(李密《陳情表》)③其一犬坐于前。(《狼》)“愚”:例①中作主語,我;例②中作定語,我的。例①是否可看成作狀語呢?不行。因為它前面不能再補出主語。由此可知,“愚”符合名詞特點(作主語、定語),詞性應為表謙敬的名詞。
例③,按現(xiàn)代漢語的理解,可譯為“其中的一條狗坐在前面”,但聯(lián)系前后文,何來“一條狗”?其實,這里句子的主語是“其一”,即“其中的一只狼”,謂語的中心詞是“坐”,“犬”是用來修飾謂語的,而非主語。正確的譯文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樣坐在屠夫的前面”。又例如:“為之”這一結(jié)構(gòu)中的“為”,是介詞,還是動詞?①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為之泣。(《觸龍說趙太后》)②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鄭伯克段于鄢》)例①“為之”后是動詞“泣”,“為”為介詞。例②“為之”后是名詞“所”,“為”為動詞。因此,其區(qū)分格式應為:“為之”+動詞→為:介詞;“為之”+名詞→為:動詞。
5.常規(guī)不通,通假代入通假是古漢語中特有的現(xiàn)象。有時對文言文中某個實詞無法理解時,不妨從通假角度考慮,從聲旁或形旁角度出發(fā),以另一個可能與之相通的字代入試解,往往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例如:請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民,吾民也。發(fā)吾粟振之,胡不可?(《宋史·董槐傳》)②民罷于征發(fā),非所以事天也。(《后漢書·鄧寇列傳》)這兩句的翻譯要注意,實詞“振”通“賑”,應譯為“救濟”;“罷”是通假字,通“?!?,應譯為“疲乏、疲憊”。根據(jù)前后文,“振”后帶有賓語,譯為“振作”說不通,就要考慮通假?!懊窳T于征發(fā)”,如果按常規(guī)理解,“罷”有“停止、完結(jié)、罷官”的意思。老百姓不可能停止“征發(fā)”,那是當官的權(quán)力。因此要考慮通假。
1.(2021年1月·廣東學考·T12)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題。王彥,上黨人。性豪縱,喜讀韜略。父奇之,使詣京師,從種師道兩入夏國,有戰(zhàn)功。金人攻汴京,彥慨然棄家赴闕,求自試討賊。時張所為河北招撫使,異其才,擢為都統(tǒng)制。部七千人渡河,與金人戰(zhàn),敗之,復衛(wèi)州新鄉(xiāng)縣,傳檄諸郡。
方法二 靈活判定古今異義學習文言文最大的困難是古今字形相同而意義用法已不相同的詞,這類詞的詞義演變有以下幾種情況:(1)詞義擴大,(2)詞義縮小,(3)詞義轉(zhuǎn)移,(4)詞義弱化,(5)詞義強化,(6)感情色彩變化,(7)名稱說法改變。
解析:A項,古義:那個人;C項,古義:泛指一切金屬;D項,古義:飽足的樣子。答案:B
解析:A項,古義:使者,出使的人。今義:出行者所攜帶的旅行中需用的物品。B項,古義:上前遞上。今義:向前行動或發(fā)展。C項,古義:報告申訴。今義:說給人,使人知道。D項,古今意義都是“由衰微而復興”的意思。答案:D
教材中出現(xiàn)的古今異義詞數(shù)量不少,在平時學習中可采用古今比照法、聯(lián)想遷移法、博文強識法、文句推敲法增強識記。
方法三 根據(jù)句意推斷活用詞類活用是指某些詞臨時改變其基本語法功能去充當其他詞類或基本功能的語法現(xiàn)象。古代漢語中的詞類活用是古代漢語的重要語法特點之一,其內(nèi)容主要包括名詞、形容詞、數(shù)詞用作一般動詞,名詞作狀語,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等。
解析:此題考查考生對相關(guān)句式和重點詞語用法的辨識。A項“客”是名詞,活用作動詞,譯為“客居、旅居”。B項根據(jù)前文允正分給兄弟的孩子很多的財產(chǎn),可知宗族等人對允正的品德給予肯定,主觀上認為允正是一位有德行之人。所以“賢”應該譯為“認為……很賢德”,是意動用法。C項“衣”后面是名詞單衣,可知其活用為動詞作謂語譯為“穿”。D項根據(jù)后文“余是以書之”(我因此寫了這篇傳記),可推知前文“為之傳”是允正的兒子請“我”為允正寫傳,“傳”是名詞活用作動詞,在文中是“立傳、寫傳”的意思。所以應選D項。答案:D
解析:C項,“舞”,使動用法,使……起舞。其余三項都是意動用法。答案:C
詞類活用是從語法角度來說的,而不是從詞匯角度來談的。一般來說,一個詞的基本的語法功能是固定的,活用只是一種臨時性的功能,離開了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這種臨時性的功能就不存在了。因此,對于詞類活用的推斷主要依據(jù)句子的意思。詞類活用在教材中的數(shù)量有限,因此只要努力識記住就可以了。
①名詞作狀語,像鳥張開翅膀一樣②能愿動詞+名詞,該名詞作動詞,游水③名詞作動詞,堅守正義④朝、夜,名詞用作狀語,在早上,在夜里;歌、弦,名詞活用作動詞,唱歌,彈琴⑤哀,動詞的為動用法,為……哀嘆;鑒,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鑒⑥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活下來
這是一份2024屆高考語文學業(yè)水平測試復習專題一0考點五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課件,共15頁。
這是一份2024屆高考語文學業(yè)水平測試復習專題一0考點四斷句課件,共13頁。
這是一份2024屆高考語文學業(yè)水平測試復習專題一0考點三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課件,共9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