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碱}型:
1、解釋下列加點字。
2、分析文中的古今異義字。
3、與上題中某字用法相同的是哪一項?
4、選出某在句子中的意思,將序號填在橫線上。
? 答題方法:
虛詞沒有實在意義,一般不能充當句子的成分,不能單獨回答問題(少數(shù)副
詞如不、也許、沒有等可以單獨回答問題),只能配合實詞造句,表示種種語法
關(guān)系。虛詞一般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感嘆詞、語氣詞等。虛詞在文言
文等古文中常出現(xiàn),而它的解釋也相對靈活。
1、句意分析法
根據(jù)句子的大意推斷虛詞在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代入檢驗法
文言文的虛詞用法大多是課內(nèi)學過的,所以,只要知道課內(nèi)例句中虛詞的用
法,在閱讀和解題時,就可將它的每個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選其中講得通的
從而獲得正確答案。
3、交換理解法
如果給出兩個句子,讓同學們判斷句中某個虛詞的用法是否相同,此時就可
以將其中能確定的某句中的虛詞意義和用法代入另一句來理解,看句子是
否講得通,如果講得通,那意義和用法就是一樣的,如果講不通,意義和
用法就不一樣。
? 常見虛詞:
★之
1、用作代詞,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2、用作助詞,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
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3、用作動詞
可譯為“去、往、到”。
★其
1、第三人稱代詞,相當于“他”(們)、“她(們)”、“它(們)”。
2、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于“我(的)”、“自己(的)”。
3、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 相當于“難道”、“怎么”。
4、指示代詞,相當于“那”、“這”之類的詞。
★而
1、轉(zhuǎn)折連詞,但是,卻;2、修飾連詞,相當于“地”;3、順承連詞,可不譯 ;4、表順承的連詞,然,這樣;5、表順承的連詞,就 ;6、表順承的連詞,來 ;7、表遞進的連詞,而且 ;8、表承接,并且;9、表假設,如果。
★以:
1、介詞,(從、由,把、用、拿、用來、拿來,因為,靠、憑借、根據(jù));2、連詞,遂;3、連詞,相當于“而”,可不譯;4、連詞,表順承;動詞,認為;副詞,已經(jīng) 固以怪之矣 《陳涉世家》
★乃:
1、于是,就;2、才,這才;3、卻;4、是,就是,原來是;5、竟然;6、他的;7、乃至,甚至;8、可是;9、而,又;10、這樣;11、你,你的。
★焉:
1、相當于“于之”、“于此”、“于彼”;2、哪里,怎么;3、作語氣助詞,用于句末;4、作詞尾,相當于“然”、“的樣子”;5、相當于“之”;
6、作語氣助詞,用于句中,表示停頓,無義。
★為:
1、動詞wéi;“做” “作為、當作、成為”“認為” “是” 。
2、介詞wèi;“替、給、向”“被”。
★于:
1、表比較:有超過的意思;2、引出時間、地點、對象“在、到、向、從、對于”;3、表被動“被” ①受制于人②只辱于奴隸人之手。
★因:
1、于是,就;2、依照,根據(jù);3依靠,憑借;4趁著,趁此;5通過,經(jīng)由。
★諸:
1、兼詞,“之于”的合音合義;2、眾;3、各位,眾位。
★或
1.無指不定代詞,可譯為“有的人”,“有人”;2.副詞,有時,或許。
? 需要注意的地方:
文言虛詞主要包括: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文言的虛詞實詞的分類,大體同白話一樣。虛詞大都有多種用法,要根據(jù)它在句子里的作用來確定。要確切了解虛詞的作用,還應該與白話比較,了解它的變化。
一、應該注意詞的古今異義。詞的古今異義主要表現(xiàn)為在語言的發(fā)展過程中,詞由古代發(fā)展到現(xiàn)代,有的詞義擴大了;還有的詞義轉(zhuǎn)移了;還有的詞語在感受情色彩方面發(fā)生了變化。
二、應該注意單音詞和雙音詞。古漢語單音詞較多,現(xiàn)代漢語雙音詞較多。現(xiàn)代漢語的雙音詞在古代往往用一個單音詞來表示。
三、應該注意一詞多義現(xiàn)象。一詞多義,即一個詞有多種含義,乃至屬于不同詞類,這種現(xiàn)象在文言文中相當普遍。除了注意平時的積累之外,還要認真掌握有關(guān)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的知識。其中假借義的知識又涉及到通假字的知識。
四、應該注意詞類活用現(xiàn)象。詞類活用現(xiàn)象亦是文言文中一種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主要是指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等實詞的活用現(xiàn)象。這其中,每一類詞的活用又有許多不同的情況。
?考點訓練:
(一) 劉宣苦讀成才
景泰間,吉安劉公宣代戍于京師龍驤衛(wèi),為衛(wèi)使畜馬,晝夜讀書中,使初不知也。公偶與塾師論《春秋》,師驚異之,以語使,使乃優(yōu)遇之。未幾,發(fā)解及第。取解時,劉文恭公鉉主試,訝其文,謂必山林老儒之作,及啟封,乃公也,人始識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1、請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
(1)以語使 語:
(2)訝其文 訝:
(3)使乃優(yōu)遇之 之:
(4)謂必山林老儒之作 作:
2、翻譯下面句子。
晝夜讀書廄中,使初不知也。
3、用一個短語或一句話分別評價文中劉宜、衛(wèi)使、劉鉉三人中的任意兩個
人物。
4、“劉宣苦讀成才”對你有什么啟示?
(二)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①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遺②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
墜?!敝壑梗瑥钠渌酡壅呷胨笾V垡研幸?,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
④乎?
注釋①涉:過,渡。②遺(jù):迅速,急忙。③契:動詞,用刀刻。④惑:
疑惑,這里指對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
(1)其: (2)自: (3)于:
(4)而: (5)若: (6)此:
2、形成解釋用現(xiàn)代漢語解釋下面的句子。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3、這篇文言文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三) 自相矛盾
楚人有需盾與矛者,登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
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被蛟唬骸耙宰又葑又?,何如?”其 《人弗能
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十
1、聯(lián)系上下文,解釋加點字的意思。
(1)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譽:
(2)其人弗能應也 弗:
(3)不可同世而立 立:
2.判斷。(2分)
(1)“譽之曰”中的“之”與“不可陷之盾”中的“之”是一個意思。( )
“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中的“夫”,放在句首,
表示將發(fā)議論。在這里讀“fū”。( )
3、“其人弗能應也”的原因是 。
(用文中原句回答)
4、學了這則成語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四)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戰(zhàn)乎鼓琴,
?!鄙龠x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辨R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1、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在橫線上補充句子。
2、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
善哉乎鼓琴
善哉
乎
3、根據(jù)《伯牙鼓琴》這個傳說,人們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
”,用“ ”比喻真正了解自己的人難以尋覓或樂曲高妙。
4、伯牙和鍾子期是交朋結(jié)友的千古楷模。千百年來。還有許多文人墨客也
寫下了許多關(guān)于友情的詩詞名句。下列和友情無關(guān)的詩詞名句是( )。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
B.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
C.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辛棄疾)
D.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
(五) 學弈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曰:非然也。
1、按原文填空。
2、選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將序號填在橫線上。(3分)
(1)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
(2)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
(3)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
A.鴻鵠 B.的
C.他,指專心致志的那個人 D.弈秋的教誨
3、與上題(1)中“之”字用法相同的是( )。
A.問之,曰:“欲作針?!?
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C.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D.孔子云:“何陋之有?”
4、下列朗讀停頓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
A.使弈秋誨二人/弈
B.使弈秋/誨二人弈
C.使/弈秋誨二人弈
5、短文記敘了兩個人跟弈秋學下圍棋,一個 ,一個
,告訴我們 。
(六)
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
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后,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⒉恢F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
(1)虎求百獸而食之
(2)天帝使我長百獸
(3)是逆天帝之命也
(4)故遂與之行
(5)獸見之皆走
2、分析文中的古今異義字。
(1)子無敢食我也
古義: 今義:
(2)獸見之皆走
古義: 今義: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
從這個故事中概括出一個成語,請你填寫在題目處,并解釋這個成語。
參考答案
(一)1、告訴 對……感到驚訝 代詞,代指劉宣 文章
【解析】考查文言文詞語解釋?!坝牎睘樾稳菰~,“驚訝”“詫異”的意
思,這里為詞類活用,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可譯為“對……感到驚訝”?!爸?br>是虛詞,此處為代詞。
2、劉宣日夜在馬棚中讀書,衛(wèi)使起初不知道。
【解析】此句為省略句、賓語前置句,省略了主語“劉宣”,將賓語“讀
書”放到狀語“廄中”之前,正確語序為“(劉宣)晝夜廄中讀書”,因此可譯
為“劉宣日夜在馬棚中讀書,衛(wèi)使起初不知道”。
3、示例:劉宣:苦讀成才 衛(wèi)使:愛惜人才劉鉉:慧眼識才(任選兩個即
可)
4、學習一定要下功夫,勤奮向上。只有通過勤奮和努力,才能有所成就,贏得別人的尊重和賞識。
(二)1、(1)他的 (2)從 (3)在,到(4)但是 (5)像 (6)這樣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詞語的意思的能力。先通過注釋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再根據(jù)具體語境及平時積累,理解文中加點的詞的意思。
2、船已經(jīng)行走了,但是劍沒有行走,像這樣找劍,不也太糊涂了嗎?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句子的意思的能力。回答本題,要先結(jié)合句子語境以
及注釋,理解關(guān)鍵詞語的意思;再連詞成句,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結(jié)合語境可知,“已”是已經(jīng)的意思,“行”是行走的意思,“若”是像的意思。結(jié)合注釋④可知,“惑”在文中是對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綜合起來,即可知道本句的意思。
3、這篇文言文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人不能
只憑主觀想法做事情,也不能死守教條;情況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要隨之變化。
(三)1、①贊譽,夸耀②不③存在;
2、①×②×;
【解析】考查了字詞解釋。結(jié)合譯文作答,①有誤,“譽之曰”中的“之”
是代詞,代指“盾”;“不可陷之盾”中的“之”意思是“的”。②“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中的“夫”,放在句首,表示將發(fā)議論。在這里讀“fú”。
3、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無論說話還是做事,都要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
(四)
1、巍巍乎若太山;湯湯乎若流水;
2、善哉:贊美之詞,有夸獎的意思。即“好啊”、“妙啊”或“太棒了”。
善,好;哉,語氣詞,表示感嘆。
乎:語氣詞,相當于“啊”。
3、知音;高山流水;
【解析】考查了對成語的積累與理解。
結(jié)合文中“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龠x之間而志在流水,錘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笨芍缹⒆约旱那椴俸椭鞠蛉谌肭俾?,鍾子期每次都能快速、準確地聽出來。伯牙琴技高超,鍾子期能真正懂得琴聲表現(xiàn)出的情懷,錘子期知其“音”,更知其“志”,這就是“知音”;后世人們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常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覓或者樂曲高妙。
4、C。
(五)1、為是其智弗若與
2、B D A C
【解析】考查了對“之”的用法的理解。結(jié)合句意理解。①句譯為:弈秋,
是全國最擅長下圍棋的人。“之”譯為“的”。②句譯為: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的教導,卻一心以為有大雁要飛來,想要拉弓箭將它射下來。前一個“之”指的是“弈秋的教導”。后一個“之”指鴻鵠。③句譯為:雖然他們二人一起學習下棋,但后者的棋藝不如前者好?!爸敝傅谝粋€人。
3、B
【解析】考查了對“之”的用法的理解。結(jié)合句意理解。①句譯為:弈秋,
是全國最擅長下圍棋的人。A、C、D用法不同。A中“之”譯為“他”。C、D中“之”語氣助詞不譯。B中“之”譯為“的”。故選B。
4、B
5、三心二意 專心致志學習應該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六)1、(1)①吃。 ②委派,差遣。 ③違背。④就。 ⑤都,全部。
2、古義:你。 今義:兒子。
古義:跑,逃離。 今義:行走,步行。
3、老虎認為(狐貍的話)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群獸見了它們,
都紛紛逃竄了。
4、狐假虎威 狐貍假借老虎的威勢嚇退了百獸,比喻倚仗別人的勢力欺壓
人。
這是一份小升初語文閱讀專題訓練考點28 文言文(五):翻譯句子(含答案),共9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原則,方法,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和,文中可笑的是誰?談談你的理解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小升初語文閱讀專題訓練考點26 文言文(三):理解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含答案),共15頁。
這是一份小升初語文閱讀專題訓練考點25 文言文(二):正確斷句(含答案),共7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朗讀停頓與節(jié)奏劃分的基本方法,“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