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步練習】
一、選擇題
1.(2023·浙江杭州中考真題)下列最接近1厘米的是( )
A.一枚1元硬幣的厚度B.一本初中科學課本的厚度
C.一個籃球的直徑D.一張課桌的高度
2.(2022·浙江衢州中考真題)梅雨時節(jié),天氣多變,小科利用氣溫計對氣溫變化進行研究。如圖是某天上午8:00小科觀察到的氣溫計內(nèi)液面位置,其讀數(shù)為( )
A.20.5℃B.25℃C.30.5℃D.35℃
3.(2021·浙江一模)某同學在用排水法測量某個物體的體積,在物體放入量筒前后分別讀取量筒對應的示數(shù),從而確定物體的體積,以下四種操作方法中會導致測量結果比物體真實體積偏大的是( )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4.(2022·浙江期中)一位同學用同一把刻度尺先后5次測量科學課本的長度,各次測量值分別為25.46厘米、25.45厘米、25.66厘、25.42厘米、25.44厘米,則課本長度的測量值應?。? )
A.25.486厘米B.25.4425厘米C.25.49厘米D.25.44厘米
5.下列單位換算正確的是( )
A.2.6米=2.6米×1000=2600毫米B.0.78升=0.78×1000毫升=780毫升
C.0.7kg=0.7kg×1000g=700gD.52厘米=52×100毫米=5200毫米
6.以下對導致的結果分析不正確的是( )
A.用鋼尺在冬天和夏天分別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時,夏天的測量值比冬天要大
B.一把刻度尺的刻度比標準刻度間隔小,則用這把刻度尺測量值比真實值要大
C.用累計法測細金屬絲的直徑時,若繞線不緊,則測量值比真實值要大
D.在測量液體的體積時,若俯視讀數(shù),測得的體積比液體真實體積要大
7.體溫計的準確程度比一般溫度計高,這是因為體溫計( )
A.玻璃泡上方有一段特別細的彎曲的玻璃管 B.裝的是水銀
C.玻璃泡容積大而且玻璃管又很細 D.測量范圍小
8.小王同學自制一支溫度計,在0℃時水銀柱長20厘米,在100℃時水銀柱長70厘米,他用該溫度計測量一杯水的溫度,此時水銀柱長35厘米,則這杯水的溫度為( )
A.70℃B.30℃C.15℃D.50℃
9.小王是非常愛科學但較粗心的孩子,以下是他記錄的數(shù)據(jù),你認為正確的是( )
A.某同學的身高17mm B.一瓶礦泉水的體積為500L C.課桌的高度80cmD.人步行一步的距離約50cm
10.小王同學用毫米刻度尺測量某一物體的長度時,測得的四次數(shù)據(jù)是5.12厘米,5.13厘米,5.13厘米,5.68厘米,則正確的測量結果應該是( )
A.5.127厘米B.5.25厘米C.5.12厘米D.5.13厘米
11.要測量1元硬幣的厚度,使測量結果的誤差較小,下列方法中最佳的選項是( )
A.用刻度尺仔細地測量硬幣的厚度
B.用刻度尺多次測量硬幣的厚度,求平均值
C.用刻度尺分別測出10個1元硬幣的厚度,求平均值
D.用刻度尺測出10個1元硬幣疊加起來的總厚度,再除以10,求得一個1元硬幣的厚度
12.小吳在測量一塊小銅塊的體積時,把量筒放平穩(wěn)且面對刻度線。量水的體積時視線俯視,讀數(shù)為15毫升;量水和金屬塊的總體積時視線仰視,讀數(shù)為21毫升。則實際金屬塊的體積( )
A.小于6立方厘米 B.等于6立方厘米 C.大于6立方厘米 D.無法判斷
13.在教室里正在認真思考的小杜突然感覺身體不適全身發(fā)冷,身邊的康康同學覺得小杜發(fā)燒了用手背測了測他的額頭感覺很熱,于是取來體溫計進行測溫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用手背測了測屬于定量測量 B.體溫計利用了煤油熱脹冷縮的原理制成的
C.測量后不能將體溫計拿出讀數(shù)
D.在測量過程中體溫計的示數(shù)還在上升此時顯示的溫度是體溫計中液體的溫度
14.體溫計的玻璃泡與毛細管連接處有一段管徑極細的彎管,可以讓體溫計離開人體讀數(shù),但每次使用前必須將毛細管中的水銀甩回到玻璃泡中。一位年輕的護士在忙碌中用已甩過的同一支體溫計連續(xù)測了甲、乙、丙三人的體溫,中途沒有將水銀甩回玻璃泡內(nèi),結果三人的體溫都是38.2℃,有關三人的真實體溫,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三個人體溫一定都是38.2℃ B.甲的體溫一定是38.2℃,但乙和丙的體溫可能高于38.2℃
C.乙、丙兩人體溫一定都低于38.2℃ D.甲的體溫一定是38.2℃,但乙和丙的體溫可能等于38.2℃
15.小新想趁著“雙11購物節(jié)”在網(wǎng)上買一雙運動鞋。網(wǎng)上買鞋沒法試穿判斷是否合適,只能通過鞋碼對照。因此小新用一把皮卷尺去量自己腳的長度。若在測量過程中,小新拉緊了皮尺后量出自己的腳長為230毫米,請對照下面的表格,她應該選擇哪個尺碼的鞋子?( )
A.37碼B.36碼C.37.5碼D.35.5碼
16.(2021·紹興期中)做某實驗需要量取95毫升的水,應選用下列儀器中的( )
A.100毫升的量筒B.200毫升的量筒
C.100毫升的燒杯和滴管D.100毫升的量筒和滴管
17.(2022·寧波期末)測量球形物體直徑時,下列幾種測量方法中正確的是( )
A.B.C.D.
18.兩位同學同時去測量某一物體的長度,其結果分別為2.50dm和0.253m,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這兩把尺子的分度值分別是1dm和1mB.這兩把尺子的分度值相同
C.這兩個測量值中必有一個是錯誤的D.后面的測量結果比前面的測量結果精確
19.(2021·杭州期中)下列數(shù)據(jù)中,最接近生活實際的是( )
A.科學教科書的寬度大約為10分米 B.初中生的身高大約是1.60米
C.一間教室的容積大約是40立方米 D.一瓶礦泉水的體積約為1升
二、填空題
20.一根水銀溫度計連水銀泡總長10厘米,最大刻度A處離頂部2厘米。將此溫度計放入35℃的溫水中,液面升到B處,B離頂部6.2厘米,如圖所示。再將此溫度計放入40℃的熱水中,液面升至離頂部3.2厘米處。此溫度計的最大刻度值是 ______,表示人體正常體溫刻度值位置距頂部_____厘米。
21.科學研究過程中經(jīng)常要進行各種測量。請根據(jù)圖示填空。
(1)圖甲中,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______厘米,物體的長度是______厘米;
(2)圖乙是體溫計,它的測溫原理是液體的______,此時指示的溫度為______℃。體溫計離開人體,一段時間后液柱______(選填“會”或“不會”)降至室溫;
(3)圖丙中,金屬塊的體積為______。
22.小建學習了長度的測量后,對自己及身邊物體有了較強的測量興趣。
(1)小建用同一把刻度尺測量科學課本的寬度分別為18.50cm、18.51cm、18.515cm、18.80cm、18.49cm,剔除掉錯誤、無意義的數(shù)據(jù)后,計算該物理課本的寬度為___________;
A.18.563cm B.18.58cm C.18.50cm D.18.51cm
(2)小建采用如圖方法,用刻度尺測得圓的直徑如圖甲所示,為___________cm;
(3)為了測量一張紙的厚度,小建利用桌上的粗細均勻的鉛筆,用刻度尺測量得到鉛筆直徑(內(nèi)徑)為D1,他將厚薄均勻的這張紙緊密地環(huán)繞在圓柱形鉛筆上,并固定測得外徑D2,如圖所示,紙帶環(huán)繞了n圈,則紙帶厚度d的表達式是___________。
23.彬彬為了較準確地測出金屬線的直徑,他采用了以下的辦法。剪下一段導線后,把這段導線緊密地在一支鉛筆上纏繞18圈,再用一把刻度尺去測量這線圈的長度,如圖所示,這個導線圈的長度是______cm,這一品牌導線的直徑是______mm。若在數(shù)匝數(shù)時少數(shù)了1匝,則測量值將偏______(填“大”或“小”,下同);若在繞線時匝與匝之間留有間隙,則測量值比真實值要偏______。
24.如圖是實驗室用來測固體或液體體積的量筒(甲)和量杯(乙)。
(1)用圖中所示的量筒和量杯測液體體積時,液體越多,用___________(填“量筒”或“量杯”)。測量時的誤差越大
(2)某同學想用圖中量筒測量一塊鵝卵石的體積,由于鵝卵石無法直接放入量筒中,他設計了如下測量方法,他先在丙燒杯中裝一定量的水,記下水面的位置A,再將燒杯中的水倒入如圖丁所示的量筒中,記下水面的位置在B處;然后他將鵝卵石緩慢地放入燒杯丙中,將量筒中的水倒入燒杯,直到水面的位置再次到達A處,此時量筒中剩余水的水面位置在圖中C處,此鵝卵石的體積為___________cm3。
(3)若在讀量筒測水的體積時,人的眼睛在如圖干中D位置讀數(shù),則他所測的結果將比真實值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一樣”)。
25.科學研究過程中經(jīng)常要進行測量,測量時正確讀數(shù)很關鍵,請根據(jù)圖示填空。
(1)上圖所示,用四把刻度尺測同一木塊的長度,測量方法正確的有___________,其中木塊長度精確度更高的測量值為___________厘米;
(2)如圖所示,甲溫度計的讀數(shù)為:___________℃,圖乙溫度計的讀數(shù)為:___________℃。
三、探究題
26.小德同學發(fā)現(xiàn)家里有個廢棄的小燈泡,突發(fā)奇想,想測出燈泡的體積,小燈泡不能沉入水中,為測量它的體積,某同學采用如圖所示的方法:
(1)圖中實驗測量沒有必要的是______(填圖中字母);
(2)小燈泡的體積是______cm3;
(3)量筒中水的多少對實驗有沒有影響?并說出理由______。;
(4)若測得的小燈泡體積偏小,試分析造成誤差的可能原因______(寫出1點即可)。
27.有關測量問題,小方同學進行了認真地觀察、實驗及計算。請你幫他完成下列填空。
(1)一支鉛筆的長度是14.5___________;
(2)如圖所示,將銅絲在鉛筆上緊密排繞40圈,總長度為___________厘米,銅絲的直徑是___________毫米;
(3)現(xiàn)在通用的鞋的號碼數(shù)是指人的腳跟到腳趾尖的距高的厘米數(shù)。小方想請人在外地給他買一雙合適的球鞋,他利用手頭僅有的一把受潮膨脹了的木尺測出自己的腳長是23厘米。他應該買下面列出的___________球鞋。
A.22號半 B.23號 C.23號半 D.不能確定
28.甲、乙兩同學用量筒分別測量三種物體的體積。
實驗一:測量小石塊的體積
如圖1所示,甲同學的做法是先將石塊置于量筒中,同時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沒石塊記下水的體積V1,然后取出石塊,記下取出石塊后水的體積V2,計算石塊的體積為V1-V2,乙同學是先在量筒里注入適量的水,記下水的體積V1,然后輕輕放入石塊,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沒石塊,記下此時水及石塊的體積V2,計算石塊的體積為V2-V1,比較這兩種方法回答下列問題。
(1)為了使實驗結果更準確,你將選擇哪種方法___________(選填“甲”或“乙”);
實驗二:測量塑料盒的體積
(2)甲、乙兩位同學又按照圖2所示設計實驗測量塑料盒的體積,則測得塑料盒的體積是___________cm3;
實驗三:測量一種易溶于水且形狀不規(guī)則的固體小顆粒物質(zhì)的體積,如圖3所示。
(3)在步驟C中若搖動不夠充分,則測出的體積比實際體積值___________(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浙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四節(jié)
科學測量
【同步練習-解析】
一、選擇題
1.(2023·浙江杭州中考真題)下列最接近1厘米的是( )
A.一枚1元硬幣的厚度B.一本初中科學課本的厚度
C.一個籃球的直徑D.一張課桌的高度
【答案】B
【解析】A.一枚1元的硬幣厚度約是2mm,故A不符合題意;
B.一本初中科學課本的厚度約為0.8cm~1cm,故B符合題意;
C.一個籃球的直徑約為24.6cm,故C不符合題意;
D.一張課桌的高度約為80cm,故D不符合題意。
2.(2022·浙江衢州中考真題)梅雨時節(jié),天氣多變,小科利用氣溫計對氣溫變化進行研究。如圖是某天上午8:00小科觀察到的氣溫計內(nèi)液面位置,其讀數(shù)為( )
A.20.5℃B.25℃C.30.5℃D.35℃
【答案】B
【解析】根據(jù)圖片知道,溫度計的分度值為1℃,由于刻度向上增大,所以,實際溫度在0℃以上,故示數(shù)為25℃,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3.(2021·浙江一模)某同學在用排水法測量某個物體的體積,在物體放入量筒前后分別讀取量筒對應的示數(shù),從而確定物體的體積,以下四種操作方法中會導致測量結果比物體真實體積偏大的是( )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D
【解析】①放入前仰視,讀出的示數(shù)偏??;放入后平視,讀出的示數(shù)正確,那么二者相減得到的體積偏大;
②放入前俯視,讀出的示數(shù)偏大;放入后平視,讀出的示數(shù)正確,那么二者相減得到的體積偏小;
③放入前平視,讀出的示數(shù)正確;放入后仰視,讀出的示數(shù)偏小,那么二者相減得到的體積偏?。?br>④放入前平視,讀出的示數(shù)正確;放入后俯視,讀出的示數(shù)偏大,那么二者相減得到的體積偏大;
因此導致測量結果比物體真實體積偏大的是①④;故選D。
4.(2022·浙江期中)一位同學用同一把刻度尺先后5次測量科學課本的長度,各次測量值分別為25.46厘米、25.45厘米、25.66厘、25.42厘米、25.44厘米,則課本長度的測量值應取( )
A.25.486厘米B.25.4425厘米C.25.49厘米D.25.44厘米
【答案】D
【解析】從測量值來看,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0.1厘米,估讀到0.01厘米。幾次估讀的數(shù)值有差異是正常的,但分度值及以上數(shù)位測量應該是一致的,故判斷25.66厘米不準確。物體的長度應該是多次正確測量值的平均值,且數(shù)位與測量值一致,物體長度為
故ABC不符合題意,D符合題意。
5.下列單位換算正確的是( )
A.2.6米=2.6米×1000=2600毫米B.0.78升=0.78×1000毫升=780毫升
C.0.7kg=0.7kg×1000g=700gD.52厘米=52×100毫米=5200毫米
【答案】B
【解析】A.應為 2.6米=2.6×1000毫米=2600毫米
故A錯誤;
B.換算過程為 0.78升=0.78×1升=0.78×1000毫升=780毫升
故B正確;
C.應為 0.7kg=0.7×1000g=700g
故C錯誤;
D.應為 52厘米=52×10毫米=520毫米
故D錯誤。
6.以下對導致的結果分析不正確的是( )
A.用鋼尺在冬天和夏天分別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時,夏天的測量值比冬天要大
B.一把刻度尺的刻度比標準刻度間隔小,則用這把刻度尺測量值比真實值要大
C.用累計法測細金屬絲的直徑時,若繞線不緊,則測量值比真實值要大
D.在測量液體的體積時,若俯視讀數(shù),測得的體積比液體真實體積要大
【答案】A
【解析】A.夏天時溫度高鋼尺膨脹,則長度標準變大,根據(jù)“”可知,夏天的測量值比冬天要小,故A錯誤,符合題意;
B.一把刻度尺的刻度比標準刻度間隔小,根據(jù)“”可知,用這把刻度尺測量值比真實值要大,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
C.用累計法測細金屬絲的直徑時,若繞線不緊,則測量值等于金屬絲的直徑和中間空隙之和,那么測量值偏大,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
D.在測量液體的體積時,若俯視讀數(shù),測得的體積比液體真實體積要大,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選A。
7.體溫計的準確程度比一般溫度計高,這是因為體溫計( )
A.玻璃泡上方有一段特別細的彎曲的玻璃管 B.裝的是水銀
C.玻璃泡容積大而且玻璃管又很細 D.測量范圍小
【答案】C
【解析】體溫計和常用的液體溫度計相比,體溫計玻璃泡容積大而且玻璃管又很細,使得有微小溫度變化,即吸收很少的熱量,管中水銀會上升的高度明顯,故體溫計的準確程度比一般溫度計高,故ABD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
故選C。
8.小王同學自制一支溫度計,在0℃時水銀柱長20厘米,在100℃時水銀柱長70厘米,他用該溫度計測量一杯水的溫度,此時水銀柱長35厘米,則這杯水的溫度為( )
A.70℃B.30℃C.15℃D.50℃
【答案】B
【解析】在0℃時水銀柱長20厘米,在100℃時水銀柱長70厘米,則1cm水銀柱表示的溫度
他用該溫度計測量一杯水的溫度,此時水銀柱長35厘米,則在水中水銀柱上升的長度
所以這杯水的溫度
9.小王是非常愛科學但較粗心的孩子,以下是他記錄的數(shù)據(jù),你認為正確的是( )
A.某同學的身高17mmB.一瓶礦泉水的體積為500L
C.課桌的高度80cmD.人步行一步的距離約50cm
【答案】C
【解析】A.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學生的身高比成年人小一些,在160cm=16dm左右,故A錯誤;
B.一瓶礦泉水的體積在500mL=0.5L左右,故B錯誤;
C.中學生的身高在1.65m左右,課桌的高度大約是中學生身高的一半,在0.8m=80cm左右,故C正確;
D.成年人的步幅在70cm左右,故D錯誤。
故選C。
10.小王同學用毫米刻度尺測量某一物體的長度時,測得的四次數(shù)據(jù)是5.12厘米,5.13厘米,5.13厘米,5.68厘米,則正確的測量結果應該是( )
A.5.127厘米B.5.25厘米C.5.12厘米D.5.13厘米
【答案】D
【解析】分析四次測量數(shù)據(jù)可以發(fā)現(xiàn),5.68cm這個數(shù)據(jù)與其他三個相差太大,應該是一個錯誤數(shù)據(jù);所以其它三次測量的平均值為
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11.要測量1元硬幣的厚度,使測量結果的誤差較小,下列方法中最佳的選項是( )
A.用刻度尺仔細地測量硬幣的厚度
B.用刻度尺多次測量硬幣的厚度,求平均值
C.用刻度尺分別測出10個1元硬幣的厚度,求平均值
D.用刻度尺測出10個1元硬幣疊加起來的總厚度,再除以10,求得一個1元硬幣的厚度
【答案】D
【解析】A.用刻度尺仔細地測量1個硬幣的厚度,由于一枚硬幣的厚度很小,不易直接測量,若直接測量則誤差會很大,故A不符合題意;
B.用刻度尺多次測1個硬幣的厚度,再求平均值,不是最佳方案,因為一枚硬幣的厚度很小,不易直接測量,故B不符合題意;
C.由于一枚硬幣的厚度很小,不易直接測量,即使計算10個硬幣直徑的平均值,誤差也會很大,故C不符合題意;
D.用刻度尺測出10個1元硬幣疊加起來的總厚度,再除以10是最佳方案,采取累積法,總厚度較大,易測長度,誤差較小,故D符合題意。
故選D。
12.小吳在測量一塊小銅塊的體積時,把量筒放平穩(wěn)且面對刻度線。量水的體積時視線俯視,讀數(shù)為15毫升;量水和金屬塊的總體積時視線仰視,讀數(shù)為21毫升。則實際金屬塊的體積( )
A.小于6立方厘米B.等于6立方厘米
C.大于6立方厘米D.無法判斷
【答案】C
【解析】俯視液體,看到的讀數(shù)偏大,但量取的實際體積正好偏小,由俯視讀數(shù)為15mL知道,實際比15mL??;仰視液體,看到的讀數(shù)偏小,但量取的實際液體偏大,由仰視讀數(shù)為21mL,實際大于21mL,所以實際金屬塊的體積大于 21mL-15mL=6mL=6cm3
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13.在教室里正在認真思考的小杜突然感覺身體不適全身發(fā)冷,身邊的康康同學覺得小杜發(fā)燒了用手背測了測他的額頭感覺很熱,于是取來體溫計進行測溫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用手背測了測屬于定量測量
B.體溫計利用了煤油熱脹冷縮的原理制成的
C.測量后不能將體溫計拿出讀數(shù)
D.在測量過程中體溫計的示數(shù)還在上升此時顯示的溫度是體溫計中液體的溫度
【答案】D
【解析】A.用手背測量,無法讀出準確的數(shù)值,屬于定性測量,故A錯誤;
B.體溫計使用的是水銀,不是煤油,故 B錯誤;
C.由于體溫計的玻璃泡附近有一個縮口,它的液面不能自動回落,所以體溫計可以離開人體讀數(shù),故C錯誤;
D.體溫計的示數(shù)所對應的溫度值,就是體溫計中液體的溫度,故D正確。
故選D。
14.體溫計的玻璃泡與毛細管連接處有一段管徑極細的彎管,可以讓體溫計離開人體讀數(shù),但每次使用前必須將毛細管中的水銀甩回到玻璃泡中。一位年輕的護士在忙碌中用已甩過的同一支體溫計連續(xù)測了甲、乙、丙三人的體溫,中途沒有將水銀甩回玻璃泡內(nèi),結果三人的體溫都是38.2℃,有關三人的真實體溫,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三個人體溫一定都是38.2℃
B.甲的體溫一定是38.2℃,但乙和丙的體溫可能高于38.2℃
C.乙、丙兩人體溫一定都低于38.2℃
D.甲的體溫一定是38.2℃,但乙和丙的體溫可能等于38.2℃
【答案】D
【解析】體溫計玻璃泡的上方有一段非常細的縮口,它可以使體溫計玻璃泡上方的水銀在溫度下降時不能退回玻璃泡內(nèi),所以體溫計可以離開人體讀數(shù),同時在使用前要用力甩幾下,將水銀甩回玻璃泡中。如果使用前不用力甩幾下,則體溫計只能測量更高的溫度。甲的體溫等于38.2℃,因為甲測體溫前用的是甩好的體溫計,所以,結果準確。給乙和丙測量時沒甩體溫計,結果不一定準確,可能等于38.2℃,也可能小于38.2℃,故D正確,ABC錯誤。
故選D。
15.小新想趁著“雙11購物節(jié)”在網(wǎng)上買一雙運動鞋。網(wǎng)上買鞋沒法試穿判斷是否合適,只能通過鞋碼對照。因此小新用一把皮卷尺去量自己腳的長度。若在測量過程中,小新拉緊了皮尺后量出自己的腳長為230毫米,請對照下面的表格,她應該選擇哪個尺碼的鞋子?( )
A.37碼B.36碼C.37.5碼D.35.5碼
【答案】C
【解析】在測量過程中,小新拉緊了尺子量出自己的腳長為230毫米,由于皮卷尺拉緊后刻度線之間的距離變大,所測量的值偏小,因此腳長略大于230毫米,對照由圖表可選尺碼為37.5碼的鞋子較為合適,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16.(2021·紹興期中)做某實驗需要量取95毫升的水,應選用下列儀器中的( )
A.100毫升的量筒B.200毫升的量筒
C.100毫升的燒杯和滴管D.100毫升的量筒和滴管
【答案】D
【解析】量取液體時,選用量筒,量筒的選擇要求是量程大于或等于所需要量的體積,且數(shù)值越靠近被測液體體積越好,量取95毫升的水,應選用100毫升的量筒;量筒在量取液體時,首先將液體倒入量筒中,眼睛平視目標刻度,注意不要超出量取范圍,在液體超過目標刻度前停止倒入液體。然后取干凈滴管,吸取液體,在滴出液體不接觸量筒壁的前提下,將液體滴入量筒。此過程中應保持眼睛平視目標刻度,直到液面到達目標刻度時停止。
故選D。
17.(2022·寧波期末)測量球形物體直徑時,下列幾種測量方法中正確的是( )
A.B.C.D.
【答案】C
【解析】A.沒有從刻度尺的零刻度線開始測量,測得的長度會偏小,故A錯誤;
B.直接用刻度尺尋找球形物體的直徑的方法是不科學的,一般的測量值會偏小,故B錯誤;
C.利用兩個三角板和刻度尺找到了球形物體的直徑,這種方法是正確的,故C正確;
D.既沒有從刻度尺的零刻度線開始測量,也沒有準確找到球形物體的直徑,故D錯誤。
故選C。
18.兩位同學同時去測量某一物體的長度,其結果分別為2.50dm和0.253m,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這兩把尺子的分度值分別是1dm和1mB.這兩把尺子的分度值相同
C.這兩個測量值中必有一個是錯誤的D.后面的測量結果比前面的測量結果精確
【答案】B
【解析】AB.一位同學測得的結果是2.50dm,最后的一個0是估計值,倒數(shù)第二位是5,表示5cm,所以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另一位同學測得的結果是0.253m,最后是3也是估計值,倒數(shù)第二位是5,表示5cm,所以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也是1cm,故A錯誤,B正確;
C.兩人的測量結果可能都是正確的,測量結果的不同是由刻度尺的不同或測量的人的估讀不同造成的,故C錯誤;
D.分度值越小,表示精確程度越高;分度值相同,所以兩個測量結果的準確程度相同,故D錯誤。
故選B。
19.(2021·杭州期中)下列數(shù)據(jù)中,最接近生活實際的是( )
A.科學教科書的寬度大約為10分米 B.初中生的身高大約是1.60米
C.一間教室的容積大約是40立方米 D.一瓶礦泉水的體積約為1升
【答案】B
【解析】A.因為 10分米=1米
科學書的寬度不可能為1米,故A不符合實際。
B.成年人的身高在1.70m左右,中學生的身高略小于成年人,在1.60m左右,故B符合實際。
C.教室的長、寬、高分別在9m、8m、3.5m左右,教室的體積在 V=abh=9m×8m×3.5m=252m3
故C不符合實際。
D.一瓶礦泉水的體積約500mL,故D不符合實際。
二、填空題
20.一根水銀溫度計連水銀泡總長10厘米,最大刻度A處離頂部2厘米。將此溫度計放入35℃的溫水中,液面升到B處,B離頂部6.2厘米,如圖所示。再將此溫度計放入40℃的熱水中,液面升至離頂部3.2厘米處。此溫度計的最大刻度值是 ______,表示人體正常體溫刻度值位置距頂部_____厘米。
【答案】 42℃ 5
【解析】[1]B處代表35℃,B離頂部6.2厘米,再將此溫度計放入40℃的熱水中,液面升至離頂部3.2厘米處。可以得到,溫度升高5℃時,液柱升高3cm,即1cm代表的溫度是;而A處B處的距離為
6.2cm-2cm=4.2cm
則A處的溫度,即最大刻度值為 35℃+4.2×=42℃
[2]人體的正常體溫為37℃,再以B處的35℃為起點,求出37℃處距離頂端的距離 6.2cm-=5cm
21.科學研究過程中經(jīng)常要進行各種測量。請根據(jù)圖示填空。
(1)圖甲中,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______厘米,物體的長度是______厘米;
(2)圖乙是體溫計,它的測溫原理是液體的______,此時指示的溫度為______℃。體溫計離開人體,一段時間后液柱______(選填“會”或“不會”)降至室溫;
(3)圖丙中,金屬塊的體積為______。
【答案】 0.1 1.85 熱脹冷縮 36.6 不會 20cm3
【解析】(1)[1][2]圖示刻度尺1cm又分為10個小刻度,故分度值為0.1cm;物體左側與2.00cm對齊,右側在3.8cm與3.9cm之間,估讀為3.85cm,所以物體的長度為 L=3.85cm-2.00cm=1.85cm
(2)[3][4][5]體溫計是根據(jù)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制成的,體溫計每一個大格代表1℃,每一個小格代表0.1℃,示數(shù)是36.6℃;體溫計內(nèi)有特殊構造,直管內(nèi)的水銀不能自動退回玻璃泡,因此體溫計離開人體,一段時間后液柱不會降至室溫。
(3)[6]根據(jù)如圖所示可知量筒的分度值是2mL;從圖中可直接看出液體的體積是 V液=60mL=60cm3
小石塊和液體的總體積是 V總=80mL=80cm3
因此計算出小石塊的體積 V石=V總-V液=80cm3-60cm3=20cm3
22.小建學習了長度的測量后,對自己及身邊物體有了較強的測量興趣。
(1)小建用同一把刻度尺測量科學課本的寬度分別為18.50cm、18.51cm、18.515cm、18.80cm、18.49cm,剔除掉錯誤、無意義的數(shù)據(jù)后,計算該物理課本的寬度為___________;
A.18.563cm B.18.58cm C.18.50cm D.18.51cm
(2)小建采用如圖方法,用刻度尺測得圓的直徑如圖甲所示,為___________cm;
(3)為了測量一張紙的厚度,小建利用桌上的粗細均勻的鉛筆,用刻度尺測量得到鉛筆直徑(內(nèi)徑)為D1,他將厚薄均勻的這張紙緊密地環(huán)繞在圓柱形鉛筆上,并固定測得外徑D2,如圖所示,紙帶環(huán)繞了n圈,則紙帶厚度d的表達式是___________。
【答案】 C 1.52
【解析】(1)[1]根據(jù)題意知道,18.80cm與其它數(shù)據(jù)相差較大,所以18.80cm是錯誤的,應去掉;18.515cm多估讀了一位,沒有意義,應去掉;為減小長度測量的誤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測量的平均值;故書的寬度為
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2)[2]由圖甲知道,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的長度是 0.1cm=1mm
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圓的左側與1.00cm對齊,右側與2.52cm對齊,所以圓的直徑為
d=2.52cm-1.00cm=1.52cm
(3)[3] n圈紙帶的厚度為圓柱外徑與圓柱形鉛筆的直徑差的二分之一,則紙帶的厚度為
23.彬彬為了較準確地測出金屬線的直徑,他采用了以下的辦法。剪下一段導線后,把這段導線緊密地在一支鉛筆上纏繞18圈,再用一把刻度尺去測量這線圈的長度,如圖所示,這個導線圈的長度是______cm,這一品牌導線的直徑是______mm。若在數(shù)匝數(shù)時少數(shù)了1匝,則測量值將偏______(填“大”或“小”,下同);若在繞線時匝與匝之間留有間隙,則測量值比真實值要偏______。
【答案】 2.40 1.3 大 大
【解析】[1][2]由圖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線圈左側與1.60cm對齊,右側與4.00cm對齊,所以線圈的長度為 L=4.00cm-1.60cm=2.40cm
已知金屬絲的圈數(shù)為n=18,導線的直徑
[3][4]若在數(shù)匝數(shù)時少數(shù)了1匝,線圈的長度不變,由可知測量值會偏大;匝與匝之間有空隙,線圈的長度會偏大,匝數(shù)不變,由可知測量值偏大。
24.如圖是實驗室用來測固體或液體體積的量筒(甲)和量杯(乙)。
(1)用圖中所示的量筒和量杯測液體體積時,液體越多,用___________(填“量筒”或“量杯”)。測量時的誤差越大
(2)某同學想用圖中量筒測量一塊鵝卵石的體積,由于鵝卵石無法直接放入量筒中,他設計了如下測量方法,他先在丙燒杯中裝一定量的水,記下水面的位置A,再將燒杯中的水倒入如圖丁所示的量筒中,記下水面的位置在B處;然后他將鵝卵石緩慢地放入燒杯丙中,將量筒中的水倒入燒杯,直到水面的位置再次到達A處,此時量筒中剩余水的水面位置在圖中C處,此鵝卵石的體積為___________cm3。
(3)若在讀量筒測水的體積時,人的眼睛在如圖干中D位置讀數(shù),則他所測的結果將比真實值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一樣”)。
【答案】 量杯 52 偏大
【解析】(1)[1]量筒的上下口徑相同,因此刻度均勻;量杯上下口徑不同,因此刻度不均勻,并且越往上刻度線越密集,故液體越多,用量杯測量時的誤差越大。
(2)[2]根據(jù)該同學方法,可知量筒中剩余的水的體積就是鵝卵石的體積,此時C的讀數(shù)為52mL,即52cm3,故鵝卵石的體積52cm3。
(3)[3]若在讀量筒測水的體積時,人的眼睛在如圖干中D位置讀數(shù),這是俯視讀數(shù),讀數(shù)比真實值大,則他所測的結果將比真實值偏大。
25.科學研究過程中經(jīng)常要進行測量,測量時正確讀數(shù)很關鍵,請根據(jù)圖示填空。
(1)上圖所示,用四把刻度尺測同一木塊的長度,測量方法正確的有___________,其中木塊長度精確度更高的測量值為___________厘米;
(2)如圖所示,甲溫度計的讀數(shù)為:___________℃,圖乙溫度計的讀數(shù)為:___________℃。
【答案】 AC 2.18 -28 37.8
【解析】(1)[1]AC.刻度尺要與被測部分對齊,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緊貼被測部分,零刻度線與物體左側對齊,方法正確,故AC符合題意。
BD.木塊沒有與有刻度的一邊靠近,方法錯誤,故BD不符合題意。
[2]A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木塊的長度為2.18cm,C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木塊的長度是2.2cm,木塊長度精確度更高的測量值為2.18cm。
(2)[3]圖甲中溫度計的分度值是2℃,刻度從上向下逐漸變大,示數(shù)在0℃以下,溫度計的示數(shù)是-28℃。
[4]圖乙中溫度計的分度值是0.1℃,溫度計的示數(shù)是37.8℃。
三、探究題
26.小德同學發(fā)現(xiàn)家里有個廢棄的小燈泡,突發(fā)奇想,想測出燈泡的體積,小燈泡不能沉入水中,為測量它的體積,某同學采用如圖所示的方法:
(1)圖中實驗測量沒有必要的是______(填圖中字母);
(2)小燈泡的體積是______cm3;
(3)量筒中水的多少對實驗有沒有影響?并說出理由______。;
(4)若測得的小燈泡體積偏小,試分析造成誤差的可能原因______(寫出1點即可)。
【答案】 AC 20 有影響,水過多或過少都會導致無法讀數(shù)或讀數(shù)錯誤 見解析
【解析】(1)[1]懸重排水法測燈泡的體積,具體做法是:在量筒中倒入適量水,并將鐵塊浸沒在水中,讀出水面的刻度 V1=50mL=50cm3
再用鐵塊將燈泡墜入水中,讀出水面的刻度 V2=70mL=70cm3
就能求出燈泡的體積,據(jù)此分析,測量燈泡的體積只需要BD,AC可以省去,沒有必要。
(2)[2]燈泡的體積為 V=V2-V1=70cm3-50cm3=20cm3
(3)[3]測量物體的體積采用的是排水法,需要使物體全部浸入水中,水過少,則無法使物體全部浸沒;水過多,則放入物體后可能使水的體積超過量筒的量程,無法讀數(shù);只有當水的體積在適當范圍內(nèi),水的多少對實驗結果才沒有影響。
(4)[4]如果廢棄的燈泡有漏水的地方,使少量水漏進燈泡內(nèi)部,會導致V2偏小,因此小燈泡體積 V=V2-V1
偏小。
27.有關測量問題,小方同學進行了認真地觀察、實驗及計算。請你幫他完成下列填空。
(1)一支鉛筆的長度是14.5___________;
(2)如圖所示,將銅絲在鉛筆上緊密排繞40圈,總長度為___________厘米,銅絲的直徑是___________毫米;
(3)現(xiàn)在通用的鞋的號碼數(shù)是指人的腳跟到腳趾尖的距高的厘米數(shù)。小方想請人在外地給他買一雙合適的球鞋,他利用手頭僅有的一把受潮膨脹了的木尺測出自己的腳長是23厘米。他應該買下面列出的___________球鞋。
A.22號半 B.23號 C.23號半 D.不能確定
【答案】 cm 2.80 0.7 C
【解析】(1)[1]根據(jù)常識知道,一支鉛筆的長度是14.5cm。
(2)[2]由圖知道,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則一個小格代表的長度是 0.1cm=1mm
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1mm;線圈左側與零刻度線對齊,右側與2.8cm刻度線對齊,讀作2.80cm,所以該線圈的長度為 L=2.80cm
[3]線圈的圈數(shù)為n=40圈,則銅絲的直徑為
(3)[4]用受潮膨脹的木尺測量物體的長度,刻度尺的分度值變大,所以其讀數(shù)比真實值小,因此腳的真實長度比23厘米稍長,所以應買比23號稍大的鞋,C符合題意,故AB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28.甲、乙兩同學用量筒分別測量三種物體的體積。
實驗一:測量小石塊的體積
如圖1所示,甲同學的做法是先將石塊置于量筒中,同時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沒石塊記下水的體積V1,然后取出石塊,記下取出石塊后水的體積V2,計算石塊的體積為V1-V2,乙同學是先在量筒里注入適量的水,記下水的體積V1,然后輕輕放入石塊,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沒石塊,記下此時水及石塊的體積V2,計算石塊的體積為V2-V1,比較這兩種方法回答下列問題。
(1)為了使實驗結果更準確,你將選擇哪種方法___________(選填“甲”或“乙”);
實驗二:測量塑料盒的體積
(2)甲、乙兩位同學又按照圖2所示設計實驗測量塑料盒的體積,則測得塑料盒的體積是___________cm3;
實驗三:測量一種易溶于水且形狀不規(guī)則的固體小顆粒物質(zhì)的體積,如圖3所示。
(3)在步驟C中若搖動不夠充分,則測出的體積比實際體積值___________(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答案】 乙 6 偏大
【解析】(1)[1]甲同學的操作中,將小石塊取出量筒時,小石塊上會附著一些水,使測量的小石塊的體積偏大,乙同學沒有這一問題,所以應選擇乙同學的方法。
(2)[2]物體體積為液體和物體總體積減去量筒中原液體的體積,測量塑料盒體積的圖中可以不必讀數(shù)的是①和②,所以塑料盒體積為 50mL-44mL=6mL=6cm3
(3)[3]在步驟C中若搖動不夠充分,鐵砂未充滿顆粒的空隙,則測出的體積比實際體積值偏大。
女鞋尺碼對照表(國際尺碼)
鞋碼
33.5
34
35
35.5
36
37
37.5
38
39
39.5
40
41
腳長
205
210
215
220
225
230
235
240
245
250
255
260
女鞋尺碼對照表(國際尺碼)
鞋碼
33.5
34
35
35.5
36
37
37.5
38
39
39.5
40
41
腳長
205
210
215
220
225
230
235
240
245
250
255
260
這是一份初中科學浙教版(2024)七年級上冊第2章 觀察生物第2節(jié) 細胞習題,共23頁。
這是一份浙教版(2024)七年級上冊第1章 科學入門第4節(jié) 科學測量隨堂練習題,共31頁。
這是一份初中科學浙教版(2024)八年級上冊第4節(jié) 物質(zhì)在水中的分散狀況綜合訓練題,共19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