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速度公式及其應(yīng)用
(1)速度的公式:,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時間。
(2)應(yīng)用計算時,單位要統(tǒng)一;s單位是米(m),t單位是秒(s),速度v的單位是米/秒 (m/s)。
(3)公式的三個物理量必須對應(yīng)于同一物體。
(4)應(yīng)用:
①火車過橋(隧道)問題:
a:火車完全在橋上所走路程=橋長-車長。
b: 火車過橋經(jīng)過的路程=橋長+車長。
②出租車問題:
a.出租車的速度表示車輛行駛過程中的行進速度,指針指示的數(shù)值就是該時刻的速度值,采用的單位為km/h;
b.里程示數(shù)窗表示該車行駛的總路程,某段時間的路程就等于這段時間內(nèi)兩個示數(shù)的差。
c.出租車票據(jù)上給出的上車、下車時間間隔為車行駛時間,里程就是這段時間內(nèi)出租車通過的路程.利用這些信息,可以解決與出租車有關(guān)的多種問題。
2、變速運動與平均速度
(1)變速運動的快慢就是速度變化的快慢(速度不斷變化的運動,包括大小和方向),速度的變化用加速度來描述!勻變速運動呢就是速度在單位時間的增加(減少)是固定的!加速度有正負(fù),正代表速度是增加的,負(fù)代表速度是降低的!非勻變速運動呢就是速度在單位時間內(nèi)的變化不固定!
(2)平均速度是指在某段時間內(nèi),物體運動的位移,與所用時間的比值,反映的是某段路程中物體運動的平均快慢,用?v表示平均速度,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時間,則平均速度的公式是?v=。
3、速度的測量實驗
(1)實驗器材:小車、斜坡(長木板)、小木塊、金屬片擋板、刻度尺、停表(秒表)。
(2)實驗原理:。
(3)實驗步驟:步驟①選材,將所需要器材準(zhǔn)備好,置于水平桌面。
步驟②記錄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
步驟③組裝斜面(將小木板墊于長木板一頭,使長木板形成斜面)。
步驟④小車試滑(調(diào)整斜面傾斜度,使小車下滑速度不能過快,便于測量時間)。
步驟⑤實驗開始,把小車放在斜面頂端,金屬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測出小車將要通過的路程S1。使小車多次在斜面上段滑到下端,記錄時間,時間的平均值為小車運動的時間t1。根據(jù)測得的S1、t1,利用公式算出小車通過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步驟⑥將金屬片擋板移至斜面中部,測出小車從斜面頂端到金屬片的距離s2。測出小車從斜面頂端滑過斜面上半段路程s所用的時間t,算出小車通過上半段路程s2,的平均速度v2。
步驟⑦利用公式求出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
步驟⑧整理器材。
將實驗中的相關(guān)數(shù)據(jù)填入下表中
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考點一 變速運動與平均速度
1.如圖所示是在同一段直線公路上運動的甲、乙兩汽車運動的s﹣t圖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兩汽車運動的方向相同
B.0~30s內(nèi)甲、乙均做勻速直線運動
C.相遇時兩汽車通過的路程均為100m
D.前40s內(nèi)汽車乙運動的平均速度為3.75m/s
【答案】D
【解答】解:A、由圖像可知,甲距離原點的距離變小,乙距離原點的距離變大,兩汽車運動的方向相反,故A錯誤;
B、由圖像可知,在0﹣10s內(nèi),甲做勻速直線運動,而乙處于靜止?fàn)顟B(tài);10s﹣30s,甲乙均做勻速直線運動,故B錯誤;
C、由圖像可知,相遇時(即兩圖線相交),甲通過的路程為400m﹣100m=300m,乙通過的路程為100m,故C錯誤;
D、由圖像可知,乙在前40s內(nèi)通過的路程為150m,乙的運動速度為v乙==3.75m/s,故D正確。
故選:D。
2.C919大型客機是我國首次按照國際通行適航標(biāo)準(zhǔn)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chǎn)權(quán)的噴氣式干線客機。在C919飛機首次飛行時,伴飛飛機B3295在其后方同向行駛護航,伴飛飛機駕駛員看到前面的C919飛機正在“倒飛”,是以 伴飛飛機 (選填“C919飛機”“伴飛飛機”或“地面”)為參照物。C919機在空中水平飛行的時間為1h20min,飛行路程約為416km,則其首飛的平均速度約為 312 km/h。
【答案】伴飛飛機;312。
【解答】解:(1)以伴飛飛機為參照物,伴飛飛機駕駛員看到前面的C919飛機正在“倒飛”。
(2)全程飛行的平均速度:v===312km/h。
故答案為:伴飛飛機;312。
3.2024常州鐘樓半程馬拉松于3月31日7:30鳴槍起跑,本屆賽事設(shè)置半程馬拉松項目(21km)及健康跑項目(4km),賽道以西林全民健身中心為起點,途經(jīng)皇糧浜公園、中吳廣場、后塘河、安基村、京杭大運河等鐘樓區(qū)核心區(qū)域,讓參賽者在奔跑中感受常州的歷史底蘊和現(xiàn)代城市的風(fēng)采。問:
(1)某運動員跑完半程馬拉松到達(dá)終點的時刻為8:40,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若某運動員以8km/h的速度跑1h,消耗1.6×106J的能量,該運動員以8km/h的速度跑完4km,消耗能量多少?
【答案】(1)某運動員跑完半程馬拉松到達(dá)終點的時刻為8:40,他的平均速度是18km/h;
(2)該運動員以8km/h的速度跑完4km,消耗能量為8×105J。
【解答】解:(1)運動員跑完半程馬拉松用的時間:t=8:40﹣7:30=1h10min=h;
他的平均速度是:v==18km/h;
(2)運動員以8km/h的速度跑1h通過的路程:s=v't'=8km/h×1h=8km,動員每公里消耗的能量:E==2×105J,
該運動員以8km/h的速度跑完4km,消耗能量:E'=4E=4×2×105J=8×105J。
答:(1)某運動員跑完半程馬拉松到達(dá)終點的時刻為8:40,他的平均速度是18km/h;
(2)該運動員以8km/h的速度跑完4km,消耗能量為8×105J。
考點二 實驗 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
4.在如圖所示的斜面上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讓小車從斜面的A點由靜止開始下滑,分別測出小車到達(dá)B點和C點的時間,即可測出不同階段的平均速度。對上述實驗的數(shù)據(jù)處理正確的是( )
A.圖中AB段的路程sAB=45.0cm
B.如果測得AC段的時間tAC=2.5s,則AC段的平均速度vAC=32.0cm/s
C.在測量小車到達(dá)B的時間時,如果小車過了B點才停止計時,測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會偏大
D.為了測量小車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可以將小車從B點靜止釋放
【答案】B
【解答】解:A、由圖知,圖中AB段的路程sAB=80.0cm﹣40.0cm=40.0cm,故A錯誤;
B、已知測得AC段的時間tAC=2.5s,由圖可知sAC=80.0cm,
則AC段的平均速度:vAC===32.0cm/s;故B正確;
C、如果讓小車過了B點才停止計時,會導(dǎo)致時間的測量結(jié)果偏大,由v=知,測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會偏??;故C錯誤;
D、如果將小車從B點靜止釋放,則所測時間不是運動過程中下半程的時間,小車通過AC段的時間與AB段的時間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時間,因此測量小車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不可以將小車從B點靜止釋放。故D錯誤。
故選:B。
5.如圖所示,在“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實驗中,讓小車從帶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靜止下滑,圖中的是小車到達(dá)A、B、C三處時電子表的顯示。實驗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較小,其目的是 增大 (選填“減小”或“增大”)測量時間;由圖可知小車在BC段通過距離為 6.20 cm。
【答案】增大;6.20。
【解答】解:(1)實驗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較小,其目的是增大測量時間;
(2)由圖可知BC段的路程為:sBC=6.20cm。
故答案為:增大;6.20。
6.如圖所示是測量平均速度實驗。
(1)本實驗的原理公式是: v= 。
(2)實驗中除秒表外,用到的器材還有 刻度尺 。
(3)實驗中為了方便計時應(yīng)使斜面坡度較 小 。
(4)實驗中可以發(fā)現(xiàn)vBC > vAC(選填“>”、“<”或“=”)。
【答案】(1)v=;(2)刻度尺;(3)??;(4)>。
【解答】解:(1)“測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的原理是v=;
(2)由實驗原理可知實驗過程中需要測量路程和時間,因此除了秒表外,還需要刻度尺;
(3)當(dāng)斜面的坡度越小時,小車運動的速度越小,由v=知,相同的距離,小車運動的時間就越長,越便于測量小車運動的時間;
(4)由圖知,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cm,AC段的路程s1=80cm,t1=5s
sBC=80cm﹣40cm=40cm,tBC=2s,
AC段的平均速度:vAC===16cm/s;
BC段的平均速度vBC===20cm/s;
所以vBC>vAC。
故答案為:(1)v=;(2)刻度尺;(3)??;(4)>。
考點三 運動圖像
7.如圖所示為甲、乙兩物體在同一直線上運動的s﹣t圖像,從0時刻計時開始,則關(guān)于它們運動情況,描述正確的是( )
A.出發(fā)前,乙在甲的前面,甲運動15s追上乙
B.甲、乙同時出發(fā),甲運動8s追上乙
C.甲、乙在運動后都做勻速運動,且v甲>v乙
D.甲比乙先出發(fā)7s,第15s末,甲、乙的速度相等
【答案】C
【解答】解:A.由圖可知,出發(fā)前乙在甲的前面10m處,甲物體從0時刻開始并沒有出發(fā)而是靜止不動,而乙物體從0時刻已經(jīng)勻速運動,而甲物體先靜止7s后才開始運動,最終甲運動8s后才追上乙。故A錯誤;
B.由圖可知,乙物體從0時刻開始出發(fā),而甲物體不是從0時刻開始運動,即甲、乙不是同時出發(fā),故B錯誤;
C.甲、乙的運動圖像都是直線,可知甲、乙在運動后都做勻速運動,運動10m,甲比乙運動的時間短,由v=可得,甲運動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C正確;
D.由上述分析可知,甲比乙先出發(fā)7s,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甲、乙均做勻速直線運動,因此第15s末,甲、乙的速度不相等,故D錯誤。
故選:C。
8.甲同學(xué)和乙同學(xué)在平直公路上向北跑步,甲同學(xué)運動的s﹣t圖象如圖甲所示,乙同學(xué)運動的v﹣t圖象如圖乙所示。若以乙為參照物,甲向 南 運動。(選填“南”或“北”)
【答案】南。
【解答】解:由v﹣t圖象可知,乙的圖象平行于橫坐標(biāo),速度大小不變,為4m/s,則乙做勻速直線運動;
根據(jù)圖像甲可知在2s時,甲前進的路程為s甲=4m,
所以甲同學(xué)的速度為:v甲===2m/s,
由圖像乙可知,乙同學(xué)的速度為:v乙=4m/s,
比較可知,甲同學(xué)的速度小于乙同學(xué)的速度,因他們在平直公路上向北跑步,
所以,以乙同學(xué)為參照物,甲同學(xué)向南運動。
故答案為:南。
一.選擇題(共8小題)
1.甲、乙兩車行駛路程之比為5:4,所用時間之比為3:2,則它們的平均速度之比為( )
A.15:8B.8:15C.5:6D.6:5
【答案】C
【解答】解:
由題知,甲、乙兩車行駛路程之比s1:s2=5:4,所用時間之比t1:t2=3:2,
則它們的平均速度之比:
v1:v2=:=:=5:6。
故選:C。
2.甲,乙兩名同學(xué)在操場直道上跑步,他們通過的路程和時間關(guān)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0~6s內(nèi),甲、乙都做勻速直線運動
B.0~10s內(nèi),甲通過的路程比乙多10m
C.甲前2s的平均速度大于其前6s的平均速度
D.6~12s內(nèi),甲、乙的平均速度不相等
【答案】C
【解答】解:A.0~6s內(nèi),甲在相同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越來越小,是減速運動;乙的圖像是一條直線,是勻速直線運動,故A錯誤;
B.由圖可知,甲0~10s內(nèi)通過的路程為40m;乙的平均速度為:
v乙==5m/s,
則乙在0~10s內(nèi)通過的路程:
s1=v乙t1=5m/s×10s=50m,
所以0~10s內(nèi),甲通過的路程比乙少10m,故B錯誤;
C.由圖可知,甲前2s的平均速度:
,
前6s的平均速度:

因此v甲2>v甲6,故C正確;
D.由圖可知,6~12s內(nèi),甲、乙都從30m到60m,相同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相同,所以甲、乙的平均速度相同,故D錯誤。
故選:C。
3.如圖中用頻閃照片(每隔相同時間拍一次照)研究甲、乙兩個物體的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乙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
B.甲的平均速度小于乙的平均速度
C.從3cm到8cm甲、乙所用的時間相同
D.在8cm位置上,甲、乙兩物體的速度大小一定相等
【答案】B
【解答】解:A由圖知,甲球在相等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基本相同,所以甲球運動的速度基本保持不變,而乙球在相等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越來越長,即乙球的運動速度越來越大,故A錯誤;
BC、由圖知,甲球和乙球的運動路程相同s=5cm,甲球的運動時間為t1=5t0,乙球的運動時間為t2=3t0,根據(jù)平均速度的公式v=可知,甲球的平均速度小于乙球的平均速度,故B正確,C錯誤;
D、由題意知,在8cm位置上甲球的運動速度為v甲===1cm/t0;在8cm位置上甲球的運動速度為v乙===2.5cm/t0,所以在8cm位置上,甲、乙兩物體的速度不相等,故D錯誤。
故選:B。
4.如圖,沿同一條直線向東運動的物體A、B,其運動相對同一參考點O的距離s隨時間t變化的圖象,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
A.t=0時刻,A在O點,B在距離O點5m處
B.從t=3s開始,vA>vB,t=5s時A、B相遇
C.5s內(nèi),A、B平均速度相等
D.t=3s時,A、B相距8m
【答案】C
【解答】解:
A、由圖象可知t=0時刻,A在O點,B在距離O點的5m處,故A正確;
B、由圖象可知,從第3s開始,vA>vB,5s末A、B相遇,故B正確;
C、5s內(nèi),A、B運動的路程不相同,所用時間相同,根據(jù)v=可知:A、B的平均速度不相等,故C錯誤;
D、物體B的速度vB===1m/s,t=3s時,B的路程sB′=vBt=1m/s×3s=3m,距離參考點O的路程為:5m+3m=8m;
t=3s,物體A仍在參考點O原地,所以確實相距8米,故D正確。
故選:C。
5.圖甲是小車甲運動的s﹣t圖象,圖乙是小車乙運動的v﹣t圖象,由圖象可知( )
A.5~6s內(nèi)乙車靜止
B.5~6s內(nèi)甲車做勻速直線運動
C.0~5s內(nèi)乙車的平均速度為2m/s
D.0~5s內(nèi)甲車的平均速度為0.4m/s
【答案】D
【解答】解:由圖甲可知,小車甲在0~5s的s﹣t圖象是一條傾斜的直線,表示0~5s甲車做勻速運動;在5~6s的s﹣t圖象是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表示小車甲在5~6s處于靜止?fàn)顟B(tài)。由圖乙可知,小車乙在0﹣5s的v﹣t圖象是一條傾斜的直線,表示0﹣5s乙車做變速運動,在5s時的時間為2m/s,在0﹣5s乙車的平均速度一定小于2m/s,小車乙在5﹣6s的v﹣t圖象是一條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表示小車乙在5﹣6s做勻速運動。
A、5~6s內(nèi)乙車做勻速直線運動,故A錯誤;
B、5~6s內(nèi)甲車靜止,故B錯誤;
C、0~5s內(nèi)乙車的平均速度一定小于2m/s,故C錯誤;
D、0~5s內(nèi)甲車的平均速度為,故D正確。
故選:D。
6.如圖所示記錄了甲,乙兩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行駛時,在某段時間內(nèi)的運動過程。關(guān)于甲、乙兩車的運動情況,說法正確的是( )
A.前20s內(nèi)甲車運動的路程小于乙車運動的路程
B.最后300m甲車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車的平均速度
C.甲、乙兩車都在做勻速直線運動
D.甲、乙兩車在40s內(nèi)的平均速度相同
【答案】D
【解答】解:
A、由圖知,前20s內(nèi)甲車和乙車運動的路程分別為600m、450m,則前20s內(nèi)甲車運動的路程大于乙車運動的路程,故A錯誤;
B、由圖知,最后300m甲車的運動時間為10s,乙車的運動時間小于10s,根據(jù)v=知,甲車的平均速度小于乙車的平均速度,故B錯誤;
C、由圖知,在相同時間內(nèi)甲車通過的路程相同,說明甲車在做勻速直線運動,乙車在相同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在變大,說明乙車在做變速直線運動;故C錯誤;
D、甲、乙兩車在40s內(nèi)通過的路程都為1200m,則根據(jù)v=可知甲、乙兩車的平均速度相同,故D正確。
故選:D。
7.“頻閃攝影”是研究物體運動時常用的一種實驗方法。攝影在暗室中進行,閃光燈每隔一定的時間閃亮一次,底片就記錄下物體此時的位置。如圖是甲、乙兩個網(wǎng)球從S點向E點運動時的頻閃照片,則關(guān)于兩球從S點向E點運動全過程中,由照片可知,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甲球與乙球的平均速度之比為2:3
B.甲球的運動速度基本保持不變
C.乙球的運動速度越來越大
D.甲球與乙球的運動時間之比為7:5
【答案】D
【解答】解:AD、閃光燈每隔一定的時間閃亮一次,即攝影的時間間隔是相同的;由圖知,甲球所用時間為6個間隔時間,乙球所用時間為4個間隔時間,所以照片中甲球與乙球的運動時間之比為6:4=3:2,故D錯誤;
甲、乙運動的路程相同,根據(jù)v=可知,在路程一定時,照片中甲球與乙球的平均速度與時間成反比,平均速度之比為2:3,故A正確;
B、由圖知,甲球在相等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基本相同,所以甲球運動的速度基本保持不變,故B正確;
C、而乙球在相等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越來越長,即乙球的運動速度越來越大,故C正確。
故選:D。
8.小芳步行的部分信息如表,根據(jù)信息可推斷此過程中小芳( )
A.步長約為2mB.每分鐘步行15km
C.平均速度為4km/hD.步行3km用時15min
【答案】C
【解答】解:由圖可知步行3000m=3km用時45min,則每分鐘步行=0.2km,故BD錯誤;
步行的距離s=3km=3000m,步數(shù)n=4718,則步長約L==≈0.636m,故A錯誤;
步行用時t=45min=h=h,則步行平均速度v===4km/h,故C正確。
故選:C。
二.填空題(共4小題)
9.長征火箭將神舟十號載人飛船發(fā)射升空時,火箭的總長度為58m,火箭點火后豎直向上做直線運動,如圖所示為監(jiān)控系統(tǒng)間隔2s拍攝到的火箭升空過程中帶有比例標(biāo)尺的位置照片模型。神舟十號飛船與天宮一號自動對接后,繞約6700千米圓軌道做勻速圓周運動,繞行一圈約90分鐘。請根據(jù)圖片信息推算,2s內(nèi)火箭實際通過的路程是 154.7 m,在這2s內(nèi)火箭升空的平均速度為 77 m/s。神舟十號飛船與天宮一號對接后,天宮一號相對神舟十號的速度是 0 m/s。
【答案】154.7;77;0。
【解答】解:(1)根據(jù)圖中信息可知,火箭總長度為58m,在圖中約為1.50cm,在圖中火箭2s時間運動了4.00cm,故實際路程約為:s=58m×≈154.7m,
故速度約為:v==≈77m/s;
(2)“神舟十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biāo)飛行器對接完成后,相對位置沒有發(fā)生改變,即相對靜止,二者的速度相等所以以神舟十號飛船為參照物,天宮一號的運行速度為0m/s。
故答案為:154.7;77;0。
10.如圖是一個足球離開腳在客廳磚面水平向前減速滾動的頻閃照片的俯視圖,每隔0.2s拍攝一次,已知鋪客廳的正方形瓷磚邊長為0.6m,A、B兩點為足球滾動過程中經(jīng)過的兩個點,由圖可以判斷出:足球的運動軌跡是 從B到A (選填“從A到B”或“從B到A”),全程平均速度為 4 m/s。
【答案】從B到A;4。
【解答】解:因為小球越滾越慢,所以在相同時間內(nèi)小球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小,故小球向左運動,即足球的運動軌跡是從B到A,A、B兩點間的距離s=4×0.6m=2.4m,
整個運動過程的時間t=3×0.2s=0.6s,
所以整個運動過程的平均速度v===4m/s。
故答案為:從B到A;4。
11.小明同學(xué)在今年初中畢業(yè)升學(xué)體育考試50m跑項目中,取得7s的成績。小明的平均速度 7.1 m/s;如果終點計時員聽到發(fā)令槍聲才計時,則小明的成績比他的實際成績快 0.147 秒。(已知聲速為340m/s,結(jié)果保留兩位小數(shù))
【答案】(1)小明的平均速度約為7.14m/s;
(2)小明的成績比他的實際成績約快0.15s。
【解答】解:(1)小明的平均速度為:v==≈7.14m/s;
(2)如果終點計時員聽到發(fā)令槍聲才計時,聲音傳播50m的時間就是小明成績提高的時間;
故t==≈0.15s;
答:(1)小明的平均速度約為7.14m/s;
(2)小明的成績比他的實際成績約快0.15s。
12.汽車駕駛員從發(fā)現(xiàn)情況到采取制動所需要的時間叫反應(yīng)時間,在反應(yīng)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叫反應(yīng)距離。一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勻速行駛的過程中,若駕駛員發(fā)現(xiàn)前方80m處有障礙物,采取制動后,汽車在7.2s內(nèi)行駛64m剛好停在障礙物前,已知該駕駛員的反應(yīng)時間為0.8s,則制動前汽車勻速行駛速度為 20 m/s,從駕駛員看到障礙物到汽車停止的整個過程的平均速度為 10 m/s。
【答案】20;10。
【解答】解:由題意可知,反應(yīng)距離s反應(yīng)=s﹣s制動=80m﹣64m=16m,
則制動前汽車勻速行駛速度v===20m/s;
從駕駛員看到障礙物到汽車停止的整個過程的時間t=t反應(yīng)+t制動=0.8s+7.2s=8s,
則整個過程的平均速度v′===10m/s。
故答案為:20;10。
三.實驗探究題(共2小題)
13.雨后小豪看到一只蝸牛在教室外欄桿上爬行,想到物理課上剛剛學(xué)習(xí)了機械運動的知識,就想研究一下蝸牛爬行速度有多慢,于是在蝸牛爬行的路徑旁放了一把刻度尺,記錄的蝸牛在一定時間間隔爬行的位置如圖所示,請你結(jié)合自己掌握的物理知識和他一起完成速度測量操作。
(1)他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0.1 cm;要測出蝸牛運動速度,還需要的測量工具是 秒表 ;
(2)蝸牛從A運動到B通過的路程為 1.45 cm;
(3)測量速度的實驗原理是 v= ;實驗中小豪測得蝸牛從A到C的爬行時間為50s,則蝸牛在AC段爬行的平均速度為 1.4 mm/s;若在測量AC段平均速度時,過了C點才停止計時,則測得的平均速度vAC會 偏小 (選填“偏大”或“偏小”);這個過程中蝸牛做的 不是 (選填“是”或者“不是”)勻速直線運動。
【答案】(1)0.1;秒表;(2)1.45;(3)v=;1.4;偏??;不是。
【解答】解:(1)由圖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為0.1cm;要測量平均速度,需要用刻度尺和秒表測出路程和時間,故還需要的測量工具是秒表;
(2)由圖可知,AB段的距離sAB=2.45cm﹣1.00cm=1.45cm;
(3)測平均速度的實驗原理是速度公式v=;
蝸牛在AC段爬行的距離為:
sAC=8.0cm﹣1.0cm=7.0cm=70mm,tAC=50s,
蝸牛在AC段爬行的平均速度:
vAC===1.4mm/s;
過了C點后開始計時使AC段時間的測量值偏大,由v=可知,所測AC段的平均速度偏??;
根據(jù)蝸牛在一定時間間隔爬行的位置如圖所示,說明在相同的時間內(nèi)爬行的距離不同,所以這個過程中蝸牛做的不是勻速直線運動。
故答案為:(1)0.1;秒表;(2)1.45;(3)v=;1.4;偏??;不是。
14.小海同學(xué)用圖1所示的裝置研究小車在斜面上的運動。他將小車從A處靜止釋放,用秒表測出小車從A處滑到C處的時間t1=2.5s;再次將小車從A處靜止釋放,測出小車從A處滑到中點B處的時間t2=1.7s。
(1)實驗中還需要的測量工具是 刻度尺 ;通過小海的測量數(shù)據(jù)可以判斷,小車在AB段的平均速度 小于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C段的平均速度;測量時如果不小心讓小車過了C處才停止計時,則所測BC段的平均速度會 偏小 (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2)本實驗還可以利用位置傳感器通過超聲波測出小車的實時距離,再用計算機算出運動速度,如圖2所示。假設(shè)位置傳感器發(fā)射的超聲波信號經(jīng)0.01秒反射回來并被接收,此時超聲波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m/s,則傳感器與小車間的距離是 1.7 m。小車從A處滑到C處的過程,位置傳感器的屏幕圖象如圖3所示,由圖象可知,小車沿斜面下滑時做 變速 (選填“勻速”或“變速”)運動,到達(dá)C處的速度為 1.5 m/s。
【答案】(1)刻度尺;小于;偏??;(2)1.7;變速;1.5。
【解答】解:(1)該實驗中需要測量路程,所以實驗中還需要的測量工具是刻度尺;
已知AC段的時間t1=2.5s,AB段的時間t2=1.7s,
由題知B是AC段的中點,設(shè)一半路程為s,則前半程AB段平均速度:v2==,全程AC段的平均速度為:v1===,
由上述分析可知小車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
測量時如果不小心讓小車過了C處才停止計時,測量時間偏大,根據(jù)速度公式可知所測BC段的平均速度會偏??;
(2)傳感器與小車間的距離:s′=v′×=340m/s×=1.7m;
由圖象可知,隨著時間增加,速度逐漸增加,可以看出小車在斜面上滑下時是加速運動;
已知小車從A處滑到坡底C處的時間為2.5s,由圖可知,當(dāng)t=2.5s時,小車的速度為1.5m/s,即小車到達(dá)C處的速度為1.5m/s。
故答案為:(1)刻度尺;小于;偏?。唬?)1.7;變速;1.5。
四.計算題(共2小題)
15.一輛汽車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駛,其v﹣t圖像如圖所示,前10s通過的路程為120m,第10s時速度達(dá)到20m/s。求:
(1)前10s內(nèi)汽車的平均速度;
(2)20s內(nèi)的平均速度。
【答案】(1)前10s內(nèi)汽車的平均速度12m/s;
(2)20s內(nèi)的平均速度為16m/s。
【解答】解:(1)汽車前10s內(nèi)汽車的平均速度為

(2)由圖象知道,10~20s內(nèi)汽車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是
v1=20m/s
所以在10~20s內(nèi)汽車通過的路程是
s1=v1t 1=20m/s×(20s﹣10s)=200 m
汽車在20s內(nèi)通過的路程為
s′=s+s1=120m+200 m=320m
20s內(nèi)的平均速度

答:(1)前10s內(nèi)汽車的平均速度12m/s;
(2)20s內(nèi)的平均速度為16m/s。
16.小夢假期去南京姑姑家探親,坐上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橋站的G11次高速列車,看到了該列車的運行時刻表如下表所示。
(1)根據(jù)列車運行時刻表計算:G11次高速列車從濟南西到南京南之間運行的平均速度約為多少?(保留一位小數(shù))
(2)小夢的姑姑開車去接小夢,走到該標(biāo)志牌處時正好是11:00。請問:姑姑以最快的速度行駛,接小夢會遲到嗎?
【答案】(1)G11次高速列車從濟南西到南京南之間運行的平均速度約為280.5km/h;
(2)姑姑以最快的速度行駛,接小夢不會遲到。
【解答】解:(1)從濟南西到南京南之間運行的路程s=s2﹣s1=1023km﹣406km=617km,
G11次高速列車在該路段運行的時間t=t2﹣t1=11h46min﹣9h34min=2h12min=2.2h,
該路段運行的平均速度v==≈280.5km/h;
(2)該標(biāo)志牌處距離南京南的路程s′=30km,最大車速v′=60km/h
根據(jù)v=得,姑姑行駛該段路程最少需要的時間,
t′===0.5h=30min;
姑姑到達(dá)南京南的時間為11h+30min=11h30min,早于小夢到站時間11h46min,
所以姑姑接小夢不會遲到。
答:(1)G11次高速列車從濟南西到南京南之間運行的平均速度約為280.5km/h;
(2)姑姑以最快的速度行駛,接小夢不會遲到。
模塊一 思維導(dǎo)圖串知識
模塊二 基礎(chǔ)知識全梳理(吃透教材)
模塊三 教材習(xí)題學(xué)解題
模塊四 核心考點精準(zhǔn)練(3大考點)
模塊五 小試牛刀過關(guān)測
1.進一步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2.學(xué)會平均速度的測量。
3.會計算變速直線運動的平均速度。
4.能用刻度尺測出物體運動的路程。
5.能用停表測出物體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
路程
S1=
S2=
運動時間
t1=
t2=
平均速度
v1=
v2=
教材習(xí)題01
某同學(xué)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測量小球在斜面上運動的速度。讓小球從A點由靜止開始沿斜面運動,并記錄小球在A、B、C三個位置的時刻。小球在AB、BC、AC各段運動的平均速度分別是多少?
解題方法
①由圖像可以讀出對應(yīng)路段的路程和時間,結(jié)合公式可以算出平均速度。
②注意各路段要一一對應(yīng)。
……
【答案】解:SAB=20cm=0.2m;SBC=80cm=0.8m;SAC=100cm=1m;
tAB=0.2s;tBC=0.2s;tAC=1s;
vAB=m/s;
vAB=m/s;
vAB=m/s;
答:小球在AB段運動的平均速度分別是0.2m/s;在BC段運動的平均速度分別是0.8m/s;在AC段運動的平均速度分別是1m/s。
教材習(xí)題04
已知學(xué)校操場的跑道長度為l,你能利用手表估測自己正常步行時的速度v嗎?根據(jù)步行速度v,你能估測你家到學(xué)校的路程s嗎?解決以上問題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請你用字母表示,并用它們寫出v和s的表達(dá)式。
解題方法
①根據(jù)v=知要測量自己正常步行時的平均速度,除了要知道路程外,還需要用手表測量出時間;
②注意各物理量要一一對應(yīng)。
……
【答案】用手表記錄下沿跑道一圈自己正常步行的時間t1。
根據(jù)速度公式得:;
用手表記錄家到學(xué)校的時間t2;
根據(jù)速度公式得:。
教材習(xí)題05
有些公路旁每隔1 km就立著一個里程碑。請你利用里程碑估測自行車的速度寫出你的估測方法。
解題方法
①要測量出步行的平均速度,要先選擇比較平整的一段公路,知道兩個里程碑之間的距離,用精確地表測量出走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套用速度計算公式即可計算出平均速度。
……
【答案】解:所用器材是鐘表;
步驟:從某里程碑出發(fā),記下里程碑上的數(shù)據(jù)s1,鐘表上的時刻t1,到達(dá)下一個里程碑時,記下里程碑?dāng)?shù)值s2,鐘表上的時刻為t2.(或者:記下自行車從某里程碑到達(dá)下一里程碑,通過路程是1000m,所用的時間為t s)。
自行車的平均速度為總路程除以總時間,即v=。
答:從某里程碑出發(fā),記下里程碑上的數(shù)據(jù)s1,鐘表上的時刻t1,到達(dá)下一個里程碑時,記下里程碑的數(shù)值s2,鐘表上的時刻為t2;然后利用v=計算自行車的速度。
距離:3000m 用時:45min
步數(shù):4718 配速:15min/km
站次
站名
到達(dá)時間
開車時間
運行時間
里程
1
北京南
始發(fā)站
08:00
0min
0
2
濟南西
09:32
09:34
1h32min
406km
3
南京南
11:46
11:48
3h46min
1023km
4
上海虹橋
12:55
終點站
4h55min
1318km

相關(guān)試卷

2024年新八年級物理暑假提升精品講義(人教版2024)-第22講 預(yù)習(xí)檢測卷(原卷版+解析版):

這是一份2024年新八年級物理暑假提升精品講義(人教版2024)-第22講 預(yù)習(xí)檢測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22講預(yù)習(xí)檢測卷原卷版docx、第22講預(yù)習(xí)檢測卷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xué)資源,其中試卷共25頁, 歡迎下載使用。

2024年新八年級物理暑假提升精品講義(人教版2024)-第20講 光的色散(原卷版+解析版):

這是一份2024年新八年級物理暑假提升精品講義(人教版2024)-第20講 光的色散(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20講光的色散原卷版docx、第20講光的色散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xué)資源,其中試卷共25頁, 歡迎下載使用。

2024年新八年級物理暑假提升精品講義(人教版2024)-第19講 光的折射(原卷版+解析版):

這是一份2024年新八年級物理暑假提升精品講義(人教版2024)-第19講 光的折射(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19講光的折射原卷版docx、第19講光的折射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xué)資源,其中試卷共32頁, 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guān)試卷 更多

2024年新八年級物理暑假提升精品講義(人教版2024)-第17講 光的反射(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新八年級物理暑假提升精品講義(人教版2024)-第17講 光的反射(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新八年級物理暑假提升精品講義(人教版2024)-第11講 溫度(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新八年級物理暑假提升精品講義(人教版2024)-第11講 溫度(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新八年級物理暑假提升精品講義(人教版2024)-第08講 聲的利用(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新八年級物理暑假提升精品講義(人教版2024)-第08講 聲的利用(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新八年級物理暑假提升精品講義(人教版2024)-第01講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新八年級物理暑假提升精品講義(人教版2024)-第01講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原卷版+解析版)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quán)申訴
版權(quán)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rèn)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guān)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quán)益。
入駐教習(xí)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quán)申訴二維碼
暑假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xí)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zhì)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shè)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xí)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