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十二章 《簡單機械》(同步教學設計) 課題第十二章 第1節(jié) 杠桿1課時授課教師XXX授課類型新授課教學目標1.通過教師演示實驗及實物展示,小組討論歸納出杠桿的概念,明確杠桿五要素。 2.通過多媒體展示和教師講授,掌握力臂的作圖方法。 3.通過分組實驗“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歸納出杠桿平衡條件。 4.根據(jù)杠桿力臂關系,能對生活中常見杠桿進行分類。教學重點、教學難點重點:杠桿的概念、杠桿的五要素、杠桿的示意圖。 難點:力臂的畫法、平衡條件的應用。教學方法在本節(jié)教學中,首先從使用各種日常生活中的杠桿類工具開始,進而體會分析、認識什么是杠桿,抓住杠桿的本質(zhì)特征,培養(yǎng)學生分析現(xiàn)象、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力臂概念相當抽象,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也是學習杠桿平衡條件的基礎,因此在這里安排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以突破這一難點,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教學準備羊角錘、帶釘子的木板、杠桿、支架、鉤碼、細線、刻度尺、多媒體課件等。教學過程一、新課引入 多媒體展示:播放皮劃艇的視頻。 提出問題:船槳在皮劃艇比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你知道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識嗎? 過渡語:運動員使用的船槳,本質(zhì)上是一個杠桿,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杠桿的知識。 二、講授新課 知識點一 杠桿 實驗演示:如圖所示,來看一下羊角錘的工作特點。 交流討論:羊角錘比較硬,且能在力的作用下繞某一點轉動。 教師總結:杠桿的概念: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繞固定點O轉動,這根硬棒就叫杠桿。 讓學生再舉一些杠桿的實例(如活塞式抽水機、蹺蹺板)以鞏固對定義的理解。 杠桿的五要素: 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叫支點,用字母O表示。 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用字母F1表示。 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用字母F2表示。 動力臂:從支點O到動力F1作用線的距離l1。 阻力臂:從支點O到阻力F2作用線的距離l2。 歸納總結:力臂的畫法 如圖所示,請畫出下圖的力臂。 教師巡回指導,注意發(fā)現(xiàn)比較典型的錯誤,反饋點撥。然后教師歸納總結,畫力臂的步驟: (1)確定支點。 (2)確定力的作用線。 (3)過支點到力的作用線作垂線。 (4)標垂足,定力臂。 答案如圖所示: 知識點二 杠桿的平衡條件 過渡語: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對杠桿有了初步的了解。當杠桿在動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靜止時,我們就說杠桿平衡了。 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實驗器材:杠桿(兩邊有螺母)、支架、鉤碼、細線、刻度尺,如圖所示。 實驗步驟: (1)把杠桿用細線掛在鐵架臺上,調(diào)節(jié)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不掛鉤碼時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測量力臂)。 (2)給杠桿兩端掛上不同數(shù)量的鉤碼,移動鉤碼的位置,使杠桿平衡。這時杠桿兩端受到的作用力等于各自鉤碼的重力。 把支點右邊的鉤碼重力當作動力F1,支點左邊的鉤碼重力當作阻力F2;量出杠桿平衡時的動力臂l1和阻力臂l2;把相應的數(shù)值填入表中。 (3)改變力和力臂的數(shù)值,再做兩次實驗。 實驗 次數(shù)動力 F1/N動力臂 l1/m阻力 F2/N阻力臂 l2/m123實驗結論:根據(jù)表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例如可以對它們進行加、減、乘、除等運算,找出它們之間的關系。 杠桿的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 F1l1=F2l2 知識點三 生活中的杠桿 過渡語:“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边@是發(fā)現(xiàn)杠桿原理的阿基米德說過的豪言壯語。根據(jù)杠桿的平衡條件,你能知道其中的科學道理嗎? 問題探究:我們身邊的杠桿很多,你能通過觀察和思考對這些杠桿進行分類嗎? 1.省力杠桿 多媒體展示:活塞式抽水機的手柄杠桿示意圖 請同學們根據(jù)杠桿示意圖發(fā)現(xiàn)它有什么特點?再根據(jù)杠桿平衡條件判斷一下。 歸納總結:省力杠桿:動力臂大于阻力臂,動力小于阻力,省力但費距離。 請同學們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省力杠桿? 多媒體展示省力杠桿:鍘刀(圖甲)、瓶蓋起子(圖乙)、獨輪車(圖丙)等。 2.費力杠桿 多媒體展示:鐵鍬挖土 請同學們根據(jù)杠桿示意圖發(fā)現(xiàn)鐵鍬挖土時有什么特點?再根據(jù)杠桿平衡條件判斷一下。 歸納總結:費力杠桿:動力臂小于阻力臂,動力大于阻力,費力但省距離。 請同學們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費力杠桿? 多媒體展示費力杠桿,如筷子、鑷子等。 筷子簡介:筷子,被外國人譽為“東方的文明”。它的使用,標志著中華民族文明的進步。美國哈佛大學一位人類學家認為,中國最古老的筷子的出現(xiàn),大約是在公元前1200多年以前,比西方人使用刀叉要早幾百年。 3.等臂杠桿 多媒體展示:天平 歸納總結:動力臂等于阻力臂,動力等于阻力。既不省力也不省距離,既不費力也不費距離。 等臂杠桿最重要的應用是天平,天平是支點在中間的等臂杠桿?!?多媒體展示:人體內(nèi)有許多骨骼、關節(jié)構成的杠桿。 教師結合一些具體的動作(例如舉、拿、抬、踢等)來講解這些杠桿是如何工作的。 三、課堂小結 回顧本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梳理本節(jié)知識要點。 四、板書設計 第1節(jié) 杠桿 一、杠桿 1.杠桿的概念 2.杠桿的五要素 (1)支點O (2)動力F1 (3)阻力F2 (4)動力臂l1 (5)阻力臂l2 二、杠桿的平衡條件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F(xiàn)1l1=F2l2 三、生活中的杠桿 1.省力杠桿 2.費力杠桿 3.等臂杠桿教學設計 反思 本節(jié)課利用學生熟悉的事實和生活體驗,引導學生根據(jù)現(xiàn)有的知識進行有科學依據(jù)地猜想,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并自然地進入探究活動,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在實驗過程中,通過巡視及時糾正學生操作上的錯誤,避免錯誤的數(shù)據(jù)誤導學生,使每一組都能順利完成實驗。及時對學生作出客觀、科學、合理的評價,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探究的樂趣,收獲成功的喜悅。 引導學生分析數(shù)據(jù),形成科學的結論,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這一節(jié)課的關鍵是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但實驗結論隱藏在數(shù)據(jù)中不易被發(fā)現(xiàn),因而在教學中選擇適當?shù)臄?shù)據(jù)進行展示,引導學生尋找數(shù)據(jù)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順利得出結論。課題第十二章 第2節(jié) 滑輪1課時授課教師授課類型新授課教學目標1.通過觀察使用滑輪,正確識別定滑輪和動滑輪。 2.通過動手實驗,掌握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及實質(zhì),并能根據(jù)需要選擇合適的滑輪來解決實際問題。 3.會組裝滑輪組,正確分析所施加拉力的大小和物重的關系。教學重點、教學難點重點:探究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 難點:滑輪組的組裝和應用。教學方法本節(jié)課實驗器材比較簡單,知識的難度也不大,教師一定要讓學生親身實踐,讓他們通過實驗探究,從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教師當好組織者、引導者。教學準備動滑輪、定滑輪、鉤碼、彈簧測力計、多媒體課件等。教學過程一、新課引入 多媒體展示:某同學拉起杠鈴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一個小孩能自己把杠鈴拉起來?這其中用到了什么原理呢?學完今天的課程我們就會知道。 二、講授新課 知識點一 定滑輪和動滑輪 1.定滑輪和動滑輪的概念 教師講解:周邊有槽,可以繞著中心軸轉動的輪子叫滑輪。 多媒體展示:兩種利用滑輪提升貨物的方式。 甲 乙 觀察思考:在貨物上升的過程中,滑輪的位置有何變化?。 交流分析:利用方式甲提升貨物時,向下拉繩子,滑輪固定不動;利用方式乙提升貨物時,向上拉繩子,滑輪和貨物一起上升。 歸納總結: (1)定滑輪:使用時,軸的位置固定不動的滑輪。 (2)動滑輪:使用時,軸隨物體一起運動的滑輪。 2.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 實驗探究: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 分組實驗:鉤碼所受的重力是多少?用彈簧測力計系住繩子自由端,在勻速提升鉤碼的過程中,觀察所用拉力是多大?改變鉤碼的個數(shù),再實驗幾次。 如果讓鉤碼上升10 cm,則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是多少?改變上升高度,再實驗幾次。 實驗表格:如下所示。 項目鉤碼重G/N鉤碼上升高度h/cm繩子自由端拉力F/N繩子自由端移動距離s/cm定滑輪動滑輪思考問題: (1)使用定滑輪、動滑輪的好處是什么? (2)使用定滑輪、動滑輪可以省力嗎? (3)使用定滑輪、動滑輪可以省動力作用點移動的距離嗎? 歸納總結: (1)使用定滑輪不省力,也不省距離,但可以改變力的方向。 (2)使用動滑輪可以省力,但不可以改變力的方向,而且費距離。 3.定滑輪和動滑輪的實質(zhì) 教師引導:找準定滑輪和動滑輪的支點,并畫出其杠桿示意圖如圖所示。 甲 乙 分析交流: (1)定滑輪可以看成一種變形的杠桿,由圖甲可知,定滑輪在使用時,相當于一個等臂杠桿,因此兩力的關系是:F1=F2。說明:使用定滑輪不省力,但可以改變力的方向。 (2)動滑輪在使用時,同樣可以當成變形杠桿。由圖乙可知,動滑輪在使用時,相當于一個動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桿,因此兩拉力的關系是:F1=F2。 知識點二 滑輪組 問題過渡:定滑輪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動滑輪可以省力,但不能改變力的方向。能否得到這樣一種機械,它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變力的方向呢? 學生實驗:讓學生練習組裝簡單的滑輪組,并探究滑輪組在工作時的省力情況。 提出問題:用一個動滑輪和一個定滑輪組合起來提升重物,你能設計出多少種方法?每種方法分別能省多少力? 設計實驗與進行實驗: 教師引導:向?qū)W生簡單介紹一下繩子的固定端與自由端的概念,提醒他們繩子的繞法是設計實驗的關鍵。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大膽、科學地設計。然后讓學生交流設計的方案,并給予鼓勵。 讓學生按照設計的方案進行操作,準確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并填在課本表格中,引導學生觀察吊起動滑輪的繩子的股數(shù)。再次提醒學生注意操作安全,加強合作。 分析論證與實驗結論: 分析表格數(shù)據(jù)和吊起動滑輪的繩子的股數(shù),可以得出結論:使用滑輪組吊重物時,若動滑輪的重力和摩擦不計,動滑輪被幾股繩子吊起,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即F=eq \f(1,n)G。 知識點三 輪軸和斜面 自主學習: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63“科學世界”:輪軸和斜面的應用。 活動1:簡單介紹輪軸的知識及其應用。 活動2:引導學生說出常見的斜面:盤山公路,斜坡等。 提出問題:利用斜面想要把一個重物提升到一定高度,想更省力,如何實現(xiàn)? 分析交流:延長斜面的長度可以更省力。 活動3:多媒體展示我國古代對簡單機械的利用情況。 三、課堂小結 回顧本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梳理本節(jié)知識要點。 四、板書設計 第2節(jié) 滑輪 一、滑輪 1.定滑輪:使用時,軸的位置固定不動的滑輪。 2.動滑輪:使用時,軸隨物體一起運動的滑輪。 二、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 1.使用定滑輪不省力,也不省距離,但可以改變力的方向。 2.使用動滑輪可以省力,但不可以改變力的方向,而且費距離。 三、滑輪組 1.F=eq \f(1,n)G,s=nh 2.奇動偶定 四、輪軸和斜面教學設計 反思 本節(jié)知識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滑輪是繼上一節(jié)“杠桿”之后學生學習的又一種重要的簡單機械,滑輪實質(zhì)上是杠桿的變形,可以通過杠桿平衡條件來分析;同時滑輪也是下一節(jié)學習機械效率的基礎。通過對滑輪特點的理論分析,再次體會從具體到抽象的研究方法。首先從實物引入,通過讓學生認識滑輪、利用滑輪、區(qū)分滑輪;然后讓學生探究使用定滑輪和動滑輪的好處,并從理論上分析滑輪的實質(zhì)。 通過分析定滑輪、動滑輪的特點,指出把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起來使用,就可以既省力又改變力的方向,接著研究使用滑輪組時拉力與物重的關系。最后介紹了另兩種常見的簡單機械——輪軸和斜面,通過圖片、錄像等多媒體資料介紹我國古代對簡單機械的利用情況,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課題第十二章 第3節(jié) 機械效率1課時授課教師授課類型新授課教學目標1.通過視頻和實驗,能夠說出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定義,能夠指出具體情形中的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2.通過自主學習,能說出機械效率的概念及公式,并利用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通過設計進行測量滑輪組機械效率實驗,說出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因素和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教學重點、教學難點重點:機械效率的測量與計算。 難點:區(qū)分判斷有用功和額外功。教學方法本節(jié)課以“使用動滑輪是否省功”的實驗為核心內(nèi)容,先讓學生參與活動和討論,并對實驗提出猜想和質(zhì)疑;再通過測量、比較手拉繩子做的功和動滑輪對物體做的功,利用數(shù)據(jù)進行計算和比較,體會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最后通過結果差異的原因分析,認識機械效率公式的應用,知道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及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教學準備彈簧測力計、滑輪、鉤碼、刻度尺、細繩、多媒體課件等。教學過程一、新課引入 多媒體展示:小明家住三樓,裝修時需把沙子運到三樓。請同學們根據(jù)需要,選擇機械幫助小明家解決這個問題,看看哪個小組的辦法最好? 交流討論:如圖所示的三種方法可供參考:第1種是人直接提著沙子上樓;第2種是把沙子放進桶里,人通過動滑輪把沙子拉上樓;第3種是把沙子放進質(zhì)量較小的袋子里,人通過動滑輪把沙子拉上樓。 請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提出各種方案。并對各個方案進行討論,比較優(yōu)缺點。 二、講授新課 知識點一 有用功和額外功 1.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結合用動滑輪提升沙子,請同學們觀看提沙子過程的視頻。思考: (1)在把沙子從一樓運上三樓的過程中,每種方法中各對哪些物體做了功? (2)無論采取哪種方法人都必須做的功是對什么做的功? (3)在幾種不同的方法中人不愿做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分別是什么? 歸納總結:一般來說,必須要做的功為有用功,克服機械自身部件的重力和摩擦力不得不做的功為額外功,有用功和額外功之和為總功。 回答新課引入的問題:新課引入中,第三種方法最好,因為第三種方法做的額外功最少,總功最少。 知識點二 機械效率 工作中,我們總是希望額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學中,用機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的比例。 機械效率=eq \f(有用功,總功)×100% 即η=eq \f(W有用,W總)×100% 提出問題: (1)機械效率有單位嗎? (2)為什么機械效率沒有大于1的? (3)用小數(shù)和百分數(shù)來表示機械效率,你認為哪種表達更好? 交流討論:機械效率沒有單位,總小于1,用百分數(shù)表示更好。 知識點三 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思考討論: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怎樣測量? 教師指導:用彈簧測力計分別測量鉤碼所受的重力G和拉力F,用刻度尺測量鉤碼上升的高度h和彈簧測力計移動的距離s。 設計實驗:使用同一滑輪組,只改變被提升物體的重,測出每次的物重、提升的高度、拉力、繩端移動的距離,填入表格,并計算每次的機械效率。 進行實驗: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協(xié)作進行實驗,實驗數(shù)據(jù)填入表格。 次數(shù)物重G/N提升高度h/cm有用功W有用/J拉力F/N繩端移動的距離s/cm總功W總/J機械效率η123注意事項:豎直向上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應在勻速拉動過程中讀數(shù)。 實驗結論:同一滑輪組,提起的物重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交流評估:回顧實驗過程,在探究中運用了哪些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實驗設計有哪些地方不合理?操作中有哪些失誤?從實驗中你還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 公式推導:η=eq \f(W有用,W總)=,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物體被提升的高度無關。 三、課堂小結 回顧本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梳理本節(jié)知識要點。 四、板書設計 第3節(jié) 機械效率 一、有用功和額外功 1.有用功W有用 2.額外功W額 3.總功W總=W有用+W額 二、機械效率 1.機械效率η 2.機械效率公式:η=eq \f(W有用,W總)×100% 3.機械效率沒有單位,總小于1 4.同一滑輪組,提起的物重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教學設計 反思 本節(jié)課主要講述有用功、額外功、總功和機械效率等方面的內(nèi)容。前面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功的基本概念,而引入這些物理概念的目的就在于要研究機械做功的問題。一談到機械做功就不得不談到機械效率的問題,所以這節(jié)課將更多地與我們的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在上課時注重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讓學生通過學習,明確機械的使用就是為了代替人力做功,鼓勵學生認真了解和認識身邊的機械,而且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動手探究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調(diào)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英語朗讀寶
相關資料 更多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級下冊電子課本 舊教材

章節(jié)綜合與測試

版本: 人教版

年級: 八年級下冊

切換課文
  • 課件
  • 教案
  • 試卷
  • 學案
  • 更多
所有DOC左下方推薦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zhì)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