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q \a\vs4\al\c1(基 礎 知 識)
1.下列各項中,對加點詞語的解釋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
A.敏于事而慎于言 ①敏:機敏 ②慎:謹慎
B.質勝文則野 ①文:華美、文采 ②野:不受拘束
C.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①喻:比喻 ②利:利益
D.邇之事父 ①邇:近 ②事:侍奉
2.下列各項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項是( )
A.就有道而正焉 天下歸仁焉
B.質勝文則野 故木受繩則直
C.敏于事而慎于言 不能容于遠近
D.人而不仁 死而后已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全都屬于古今同義現(xiàn)象的一項是( )
①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②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③回雖不敏 ④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⑤古之學者必有師
A.②⑤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詞類活用現(xiàn)象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
①見賢思齊焉 ②見賢思齊焉 ③可以群 ④遠之事君 ⑤鄰之厚,君之薄也 ⑥擇善而從之 ⑦草菅人命
A.①⑤/②③⑦/④⑥B.①②/③④⑦/⑤/⑥
C.①⑥/②⑤/③④/⑦D.①④⑤/②/③/⑥⑦
5.下列有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人幼時命名,成年后取字。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的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如孔子弟子端木賜,字子貢。
B.《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宋代把它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合稱“五經”。
C.小人,西周、春秋時代對被統(tǒng)治的勞動人民的稱謂,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與“大人”相對,后者與“君子”相對。
D.士,在春秋時期,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與庶民之間,處于貴族的最低層。也泛指讀書人。本文中就是后一種用法。
6.下列對課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曾子認為,“仁”應該是讀書人畢生追求的目標,而且責任重大,應為此奮斗終生。
B.“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可見孔子的義利觀,從個人道德著眼,主張個人在面臨選擇之時,應舍利取義。這里的“利”,主要是私利。
C.“克己復禮”就是通過人們的道德修養(yǎng)自覺地遵守“禮”的規(guī)定。從這個層面來說,“禮”是“仁”的內化和自覺。
D.孔子認為學《詩經》好處很多,可以激發(fā)情志,可以觀察社會,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
7.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處并翻譯。
(1)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句式:
譯文:
(2)敏于事而慎于言。
句式:
譯文:
(3)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句式:
譯文:
(4)如禮何?
句式:
譯文:
(5)克己復禮為仁。
句式:
譯文:
(6)止,吾止也。
句式:
譯文:
(7)仁以為己任。
句式:
譯文:
8.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論語·里仁》中孔子用“ , ”兩句來概括君子和小人不同的義利觀。
(2)《論語·泰伯》中的“ , ”說的是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們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
(3)《禮記·中庸》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笨鬃釉凇墩撜Z·子罕》中說“ , , ”,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具備這三德。
(4)《論語·衛(wèi)靈公》中的孔子的經典妙句、中華民族的重要信條,講明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的兩句話是“ , ”。
(5)《論語·陽貨》中孔子用“ , , , ”四句話概括了《詩經》這部書的四種作用。
9.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譯文:
(3)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譯文:
(4)《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
譯文:
關鍵能力綜合練
eq \a\vs4\al\c1(文 本 閱 讀)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3題。
衛(wèi)公孫朝①問于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叔孫武叔②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br>子服景伯以告子貢。
子貢曰:“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shù)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br>(選自《論語·子張》,有刪改)
【注】 ①公孫朝:衛(wèi)國大夫。②叔孫武叔:魯國大夫,名州仇。
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未墜于地 墜:下墜
B.子服景伯以告子貢 告:告訴
C.叔孫武叔毀仲尼 毀:毀謗
D.猶可逾也 逾:逾越,超越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武之道,是指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治國之道,現(xiàn)泛指寬嚴相濟、弛張有致的治國和處事方法。
B.宮墻,指的是王宮的圍墻,如王宮之內的柳樹就被稱為“宮墻柳”。
C.仞,是古代度量單位,七尺或八尺為一仞。文中用“數(shù)仞墻”比喻學問高深。
D.日月,子貢把孔子比作日月,后世甚至有人稱孔子為代天發(fā)令的“天鐸”,極盡美譽。
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譯文:
(2)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譯文: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4~8題。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br>(《論語·學而》)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論語·學而》)
4.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弟子入則孝 入:在家
B.泛愛眾而親仁 泛:廣泛
C.賢賢易色 易:改變
D.能致其身 致:招致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子:古代對老師或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的尊稱。文中是對孔子的尊稱。
B.弟子:多指門徒或接受他人教導并幫助傳播和實行的人。文中指孔子的三千門徒。
C.弟:文中指“悌”,是敬愛兄長的意思。“孝悌”是孔子非常重視的道德準則。
D.仁:孔子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文中指有仁德的人。
6.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孔子要求弟子們首先要致力于謹信、愛眾、親仁等,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這些比“學文”更重要。
B.孔子認為如果在道德修行之外還有閑暇時間和余力,則用以學習古代典籍,增長文化知識,“文”應該是在完善道德修行之后才追求的。
C.子夏認為道德修養(yǎng)是君子立身行事的根本?!百t賢”就是尊崇賢者,就是“親仁”,是在強調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
D.儒家重視人的道德修養(yǎng),輕視文化知識的學習,這樣的教育觀,完全是站在剝削階級的立場上,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事父母,能竭其力。
譯文:
(2)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譯文:
8.這兩則《論語》選段在內容上有什么聯(lián)系?請簡要分析。
答:
學科素養(yǎng)升級練
eq \a\vs4\al\c1(語言文字運用)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草場上幾只黑色瘦脛的羊,正慢慢地嚙著草,遠遠地有一個孩子蹺腳躺著,悠然地嚼著一根長長的青草。難得這么靜的下午,我的腳步聲和羊群的嚙草聲都清晰可聞。回頭再看看那曲臂為枕的孩子,不覺有點羨慕他那種“富貴于我如浮云”的風度了。幾只羊依舊低頭擇草,恍惚間只讓我覺得它們嚼的不止是草,而是冬天里半發(fā)的綠意,以及草場上無邊無際的陽光。
偶抬頭,只見微云掠空,斜斜地排著,像一首短詩,像一闋不規(guī)則的小令??粗粗?,就忍不住發(fā)出許多奇想。記得元曲中有一段述說一個人不能寫信的理由:“不是無情思,繞青江,買不得天樣紙。”而現(xiàn)在,天空的藍箋已平鋪在我頭上, ① 。其實即使有筆如云,也不過隨寫隨抹,何嘗能盡情描繪造物之奇。至于和風勁草,大概本來也想低吟幾句云的作品。只是云彩總愛反復地更改著,叫風聲無從傳布。如果有人學會云的速記,把天上的文章流傳幾篇到人間,卻又該多么好呢。
正在癡想之間,發(fā)現(xiàn)不但云朵的形狀變幻著, ② 。半天朱霞,粲然如焚,映著草地也有三分紅意了,就像莽原盡處燒著一片野火似的。牧羊的孩子不知何時已把他的羊聚攏了,村落里炊煙裊升,他也就隱向一片暮靄中去了。
1.下列各句中,全都使用了比喻修辭格的一組是( )
①富貴于我如浮云。
②它們嚼的不止是草,而是冬天里半發(fā)的綠意,以及草場上無邊無際的陽光。
③微云掠空,斜斜地排著,像一首短詩,像一闋不規(guī)則的小令。
④不是無情思,繞青江,買不得天樣紙。
⑤只是云彩總愛反復地更改著,叫風聲無從傳布。
⑥半天朱霞,粲然如焚,……就像莽原盡處燒著一片野火似的。
A.①②④⑤ B.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⑥
2.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答:①
②
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以簡化為:“牧羊的孩子已趕著他的羊回家去了?!钡蝗缭母斜憩F(xiàn)力,為什么?
答:
4.下列各句中,引號里的內容均存在表達不當之處,請找出并加以修改。
①就學術風波一事,翟天臨在微博中道歉說:“參演一系列影視作品后,我開始飄飄然。這種不良心態(tài)被我?guī)氲秸撐膶懽鬟^程中,使我內心始終心存僥幸?!?br>②李國文先生的散文《草間偷活沉吟不斷》,說的是明末清初詩人吳偉業(yè)的經歷,其中寫道:“他的連捷高中,他的翰林高就,他的講學東宮,使得滿朝文武驚詫,使得藝苑杏林艷羨?!?br>③搖滾歌手何勇的《鐘鼓樓》歌詞中,有這樣兩句:“這里的人們有著那么多的時間,他們正在說著誰家的三長兩短。”
④雅虎官方發(fā)言人說,“雅虎工具條集合了雅虎360度全能搜索、一站式登錄服務、動態(tài)提醒等”。
答:
5.請對下面這段新聞報道的文字進行壓縮。要求保留關鍵信息,句子簡潔流暢,不超過60個字。
2020年2月14日,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對外透露,近日,在鐘南山院士的指導下,實驗室聯(lián)合多家研究機構,最新研發(fā)出新型冠狀病毒IgM抗體快速檢測試劑盒。據介紹,僅需采一滴血就可在15分鐘內肉眼觀察獲得檢測結果,且患者的血漿稀釋500至1000倍后,仍能檢測出陽性條帶。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表示,這一試劑盒在湖北某醫(yī)院進行了應用試驗。通過對部分臨床已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陽性(但PCR核酸檢測陰性的)患者血樣進行復檢,該試劑盒能檢出相當部分(IgM)陽性,提示可與核酸檢測形成互補。
答:
6.下面是京東機器人智能配送貨品工作流程圖,請把這個圖轉寫成一段文字介紹,要求內容完整,表達準確,語言連貫,不超過70個字。
答:
eq \a\vs4\al\c1(拓 展 閱 讀)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題。
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節(jié)行誼而以妄死非名豈不痛哉!士有殺身以成仁,觸害以立義,倚于節(jié)理而不議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來世,非有勇斷,孰能行之?
子路曰:“不能甘勤苦,不能恬貧窮,不能輕死亡;而曰我能行義,吾不信也。”比干將死而諫逾忠,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山而志逾彰,不輕死亡,安能行此!故夫士欲立義行道,毋論難易而后能行之;立身著名,無顧利害而后能成之。非良篤修激之君子,其誰能行之哉?王子比干殺身以作其忠,伯夷叔齊殺身以成其廉,此三子者,皆天下之通士也,豈不愛其身哉?以為夫義之不立,名之不著,是士之恥也,故殺身以遂其行。因此觀之,卑賤貧窮,非士之恥也。夫士之所恥者,天下舉忠而士不與焉,舉信而士不與焉,舉廉而士不與焉;三者在乎身,名傳于后世,與日月并而不息,雖無道之世不能污焉。然則非好死而惡生也,非惡富貴而樂貧賤也,由其道,遵其理,尊貴及己,士不辭也。孔子曰:“富而可求,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富而不可求,從吾所好。”大圣之操也。
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以為養(yǎng),孔子辭不受,出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賜我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遂辭而行。曾子衣弊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請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復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則獻之,奚為不受?”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君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終不受??鬃勇勚唬骸皡⒅?,足以全其節(jié)也?!?子思居于衛(wèi),缊袍無表,二旬而九食,田子方聞之,使人遺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謂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吾與人也,如棄之。”子思辭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無,何故不受?” 子思曰:“伋①聞之,妄與不如棄物于溝壑,伋雖貧也,不忍以身為溝壑,是以不敢當也?!?br>(選自《說苑·立節(jié)》,有刪節(jié))
【注】 ①伋:孔伋,字子思 (前483—前402),魯國人,孔子嫡孫。
7.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標號涂黑。
士 eq \x(A) 君 eq \x(B) 子 eq \x(C) 之 eq \x(D) 有 eq \x(E) 勇 eq \x(F) 而 eq \x(G) 果 eq \x(H) 于 eq \x(I) 行 eq \x(J) 者 eq \x(K) 不 eq \x(L) 以 eq \x(M) 立 eq \x(N) 節(jié) eq \x(O) 行 eq \x(P) 誼 eq \x(Q) 而 eq \x(R) 以 eq \x(S) 妄 eq \x(T) 死 eq \x(U) 非 eq \x(V) 名 eq \x(W) 豈 eq \x(X) 不 eq \x(Y) 痛 eq \x(Z) 哉!
8.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愛,愛惜。與《師說》“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句中的“愛”字含義相同。
B.與,給予。與《魚,我所欲也》“呼爾而與之”中的“與”字含義相同。
C.修,整治。與《過秦論》“修守戰(zhàn)之具”句中的“修”字含義相同。
D.假,借給。與《勸學》中的“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中的“假”字含義不同。
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讀書人要以樹立名節(jié)為目的去實行正確的行為準則,而勇敢和果斷是樹立名節(jié)的前提條件。
B.文章列舉比干將死而勸諫、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的事例,意在論證輕死生、重名節(jié)的觀點。
C.士并非喜歡死亡而厭惡生存,并不惡富貴而樂貧賤,孔子也說要做執(zhí)鞭之士而去求取富貴。
D.士君子的恥辱不在于卑賤貧窮,而在于忠信廉的觀念沒有被樹立,好名聲不能流傳于后世。
1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以為夫義之不立,名之不著,是士之恥也,故殺身以遂其行。
(2)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君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
11.君子立節(jié),要學會拒絕。文中孔子等三人拒絕贈與的原因各有不同,請分別概括。
第5課 (一)《論語》十二章
必備知識基礎練
1.解析:A.①敏:勤勉。B.②野:粗野、鄙俗。C.①喻:知曉,明白。
答案:D
2.解析:A.焉:代詞,代指自己/語氣助詞,用于句末。B.則:連詞,表承接,就。C.于:介詞,在……方面/介詞,表被動。D.而:連詞,表假設,如果/連詞,表順承。
答案:B
3.解析:①自?。汗沤裢x,自我反思、反省。②終身:古今同義,一生,一輩子。③不敏:古今同義,不聰明,常用來表示自謙。④博學,古義:廣博地學習。今義:學問廣博精深。⑤學者,古義:求學的人。今義: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答案:C
4.解析:①賢:形容詞活用作名詞,賢人。②齊: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看齊。③群:名詞用作動詞,提高人際交往能力,變得合群。④事:名詞用作動詞,為……做事,侍奉。⑤厚、?。盒稳菰~用作動詞,變雄厚,變薄弱。⑥善:形容詞用作名詞,好的意見、建議。⑦草:名詞意動用法,把……當作小草。
答案:C
5.解析:“五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五部書?!洞髮W》《中庸》《孟子》《論語》合稱“四書”。
答案:B
6.解析:C項,從這個層面來說,應該“仁”是“禮”的內化和自覺。
答案:C
7.答案:(1)句式:定語后置句,以“而……者”為標志。
譯文:有可以拿終身去實踐的一個字嗎?
(2)句式: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應為“于事敏而于言慎”。
譯文:做事勤勉,說話謹慎。
(3)句式: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應為“君子于義喻,小人于利喻”。
譯文:君子對于義是知曉的,小人對于利是知曉的。
(4)句式:“如……何”固定句式,當中一般插入代詞、名詞等,意思是“把(對)……怎么樣(怎么辦)”。
譯文:怎樣對待禮呢?
(5)句式:判斷句,“為”表判斷。
譯文:約束自我,使言行歸復于先王之禮,這就是仁。
(6)句式:判斷句,“……也”表判斷。
譯文:停下來,是我自己停下來的。
(7)句式: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應為“以仁為己任”。
譯文:把(實行)仁作為自己的責任。
8.答案:(1)君子喻于義 小人喻于利 (2)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遠 (3)知者不惑 仁者不憂 勇者不懼 (4)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5)《詩》可以興 可以觀 可以群 可以怨
9.解析:(1)安:安逸,舒適。敏:勤勉。正:匡正。(2)弘:廣、大,這里指志向遠大。不亦……乎:表反問,不是……嗎?已:停止。(3)克己:約束自我。(4)邇:近。
答案:(1)品德高尚的人吃東西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勤勉于做事而謹慎于言談,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2)讀書人不可以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擔當?shù)呢熑沃?,而且路程遙遠。把在天下實現(xiàn)仁作為自己必須擔當?shù)呢熑?,不是很重大嗎?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遙遠嗎?(3)約束自我,使言行歸復于先王之禮,就是仁。一旦這樣約束自我,使言行歸復于先王之禮,全天下都會稱許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難道靠別人嗎?(4)(學)《詩經》可以激發(fā)人的感情,可以觀察政治、風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可以在禮的準則下怨刺時政。近可以懂得如何侍奉父母,遠可以懂得如何侍奉君王。
關鍵能力綜合練
1.解析:墜:失。
答案:A
2.解析:“宮墻”也指普通的圍墻,并非專指王宮的圍墻。
答案:B
3.答案:(1)我的老師何處不能學習?哪里有固定的傳授之師呀?(關鍵點:“焉”“?!奔百e語前置句)
(2)即使有人要與太陽和月亮決絕,那對太陽、月亮有什么損害呢?只不過顯示他自不量力罷了。(關鍵詞:“絕”“傷”“量”)
【參考譯文】
衛(wèi)國的公孫朝向子貢問道:“孔仲尼的學問是從哪里學來的?”子貢說:“文王武王之道,并沒有失傳,就存在人間。賢能的人能夠認識到它的大旨,不賢能的人只能知道它的枝節(jié)。沒有地方不存有文王武王之道。我的老師何處不能學習?哪里有固定的傳授之師呀?”
叔孫武叔在朝中對官員們說:“子貢比他老師仲尼賢能?!?br>子服景伯便把這話告訴子貢。
子貢道:“拿房屋的圍墻作比方吧,我家的圍墻只有肩膀那么高,人們可以直接望見墻內房屋的美好。我老師的圍墻高達數(shù)丈,找不到大門走進去,就看不到宗廟的華美和房舍的富麗。能夠找著大門的人或許不多吧。那么,武叔先生的話,不也是合乎情理的嗎?”
叔孫武叔毀謗仲尼。子貢說:“不要這樣做!仲尼是毀謗不了的。其他賢者,好比山丘,還可以超越過去。仲尼,就像太陽和月亮,不可能超越。即使有人要與太陽和月亮決絕,那對太陽、月亮有什么損害呢?只不過顯示他自不量力罷了?!?br>4.解析:致:給予,獻出。
答案:D
5.解析:文中的“弟子”泛指年少者。
答案:B
6.解析:首先,儒家重視道德修養(yǎng),并沒有輕視文化知識的學習;其次,儒家只是強調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并不是“完全是站在剝削階級的立場上,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
答案:D
7.答案:(1)侍奉父母,能盡心竭力。(關鍵點:事,竭其力)
(2)與朋友交往中,說話講信用。(關鍵點:交,言,信)
8.解析:首先理解兩則文言文的意思,了解其中蘊含的思想觀點,然后加以比照,就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在強調道德教育這一點上是相同的。
答案:(示例)兩則選段都體現(xiàn)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觀點。從第一則中“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一句看,孔子強調以道德教育為中心,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德行修養(yǎng),而對于書本知識的學習,則擺在第二位。在第二則中,子夏所說的這段話,實際是對第一則的進一步發(fā)揮。子夏認為,一個人有沒有學問,他的學問的高低,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識,而是要看他能不能遵循“孝”“忠”“信”等傳統(tǒng)倫理道德。只要做到了這幾點,即使他說自己沒有學習過,但他也已經是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了。將第二則與第一則聯(lián)系起來閱讀分析,就能深入了解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觀點。
【參考譯文】
孔子說:“一個年輕人,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敬順兄長,行為謹慎,說話誠實守信,博愛眾人而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了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章典籍。”
(《論語·學而》)
子夏說:“尊崇賢者而改變喜好女色之心;侍奉父母,能盡心竭力;侍奉君主,能奉獻生命;與朋友交往中,說話講信用。(這樣的人)即使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br>(《論語·學而》)
學科素養(yǎng)升級練
1.解析:①“如浮云”是明喻,有比喻詞“如”;②“嚼”“綠意”“陽光”,是擬物修辭;③“像一首短詩,像一闋不規(guī)則的小令”是明喻,有比喻詞“像”;④“天樣紙”是明喻,有比喻詞“樣”;⑤“云彩總愛反復地更改著”是擬人修辭;⑥“就像莽原盡處燒著一片野火似的”是明喻,有比喻詞“像”。故選D。
答案:D
2.解析:第①空,根據“天空的藍箋已平鋪在我頭上”“其實即使有筆如云”可知此處應填一個表轉折的句子,內容與“有筆如云”相反,推知可填“我卻又苦于沒有云樣的筆”;第②空,根據“不但云朵的形狀變幻著”可知此處呼應“不但”應填遞進分句的下句“而且……”,再根據“半天朱霞,粲然如焚,映著草地也有三分紅意了,就像莽原盡處燒著一片野火似的”可知描寫的是云的顏色,據此推知應填“而且云的顏色也奇異地轉換了”。
答案:①我卻又苦于沒有云樣的筆 ②而且云的顏色也奇異地轉換了
3.解析:句子所在的語境以景物描寫為主,原句運用了描寫的表達方式,“聚攏”“隱向”等動作描寫形象生動地刻畫了牧羊的孩子趕著他的羊回家的過程;“炊煙裊升”“一片暮靄”是環(huán)境描寫,通過描繪自然景物的形態(tài),渲染烘托了環(huán)境,使畫面增加了美感和詩情畫意;“隱向一片暮靄中去了”用一種文學性的語言描摹,比直接說“趕著他的羊回家去了”更有意境和韻味。簡化后的句子“牧羊的孩子已趕著他的羊回家去了”過于直白,缺少文學韻味,不適合描寫性的語言情境。從語境照應的角度,“不知何時”與上文“正在癡想”形成呼應,使文章前后語脈貫通。
答案:①原文將人物行為置于自然景物中加以描繪,富有詩情畫意,更有意境和藝術感染力。②原文通過“聚攏”“裊升”“隱向”等詞語,更能表現(xiàn)出美妙動人的動態(tài)過程。③原文在內容和風格上與前文更為協(xié)調統(tǒng)一,其中“不知何時”照應了“我”的“癡想”。
4.解析:第①句,“促使我內心始終心存僥幸”中“內心”和“心存”重復贅余,可以把“內心”刪除或將“心存”改為“存有”;第②句,“杏林”錯誤,“杏林”是中醫(yī)學界的代稱,而句中“他的講學東宮,使得……”說明扮演的是教師的身份,應改為“杏壇”;第③句,“他們正在說著誰家的三長兩短”中“三長兩短”錯誤,“三長兩短”是指意外的災禍或事故,特指人的死亡,而句中應是說生活瑣事,應使用“家長里短”,指家庭日常生活瑣事,常見于鄰里間的交談;第④句,“雅虎工具條集合了雅虎360度全能搜索、一站式登錄服務、動態(tài)提醒等”成分殘缺,缺少賓語中心詞,應在“等”后添加“功能”。
答案:①將“內心”刪去或將“心存”改為“存有”;②將“杏林”改為“杏壇”;③將“三長兩短”改為“家長里短”;④“等”后面加上“功能”。
5.解析:這是一段新聞材料,共有4句話。第1句是新聞的導語部分,概括了新聞的主要事件,關鍵信息有“鐘南山院士的指導”“最新研發(fā)出新型冠狀病毒IgM抗體快速檢測試劑盒”;第2句是具體介紹檢測試劑盒的檢測效果,關鍵信息有“僅需采一滴血就可在15分鐘內肉眼觀察獲得檢測結果”;第3、4句是介紹應用試驗情況,關鍵信息有“在湖北某醫(yī)院進行了應用試驗”。據此按照字數(shù)要求整理即可。
答案:鐘南山指導研發(fā)出新型冠狀病毒IgM抗體快速檢測試劑盒,采一滴血15分鐘內可獲檢測結果。該試劑盒已進行了應用試驗。
6.解析:流程圖是用結構式圖表,將事物或某些概念連接起來,要求答題者根據這種結構關系,特別是箭頭方向所表達的意思,用語言將所示內容表述出來。本題是京東機器人智能配送貨品工作流程圖,從箭頭的指向可知配送機器人到達目的地后,顧客可以通過點擊手機APP鏈接、輸入取貨驗證碼和人臉識別這三種方式取貨,顧客收貨后,機器人配送任務完成。
答案:配送機器人到達目的地后,顧客可以通過點擊手機APP鏈接、輸入取貨驗證碼和人臉識別這三種方式取貨,顧客收貨后,機器人配送任務完成。
7.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一個有勇氣行動果斷的讀書人,不去表現(xiàn)自己的操守、品行,而去沒有名義地胡亂送死,怎不讓人感到痛苦!“之……者”是定語后置的標志,因主語較長,應在“者”后,即K處停頓;“不以立節(jié)行誼”與“而以妄死非名”結構一致,各自獨立成句,分別斷開,“而”也可以做斷句標志,前面斷開,即在Q處停頓;“豈”為疑問副詞,用于句首,其前,即W處停頓。故在KQW處斷句。
答案:K Q W
8.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B.錯誤。參與;給予。兩句中的“與”字含義不同。句意:天下推舉信義的人,自己不參與其中/呼喊著給他。
答案:B
9.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孔子也說要做執(zhí)鞭之士而去求取富貴”錯,孔子的意思是如果符合道義,即使是做地位低下的職事他也愿意。
答案:C
10.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為”,認為;“著”,顯著;“遂”,實現(xiàn)。(2)“縱”,即使;“賜”,賞賜的東西;“不我驕”,賓語前置,不傲視我。
答案:(1) (他們)認為正義不樹立,聲名不顯著,這是讀書人的恥辱,因此以犧牲自身來實現(xiàn)自己的德行。
(2)接受別人東西的人會畏懼送東西給他的人,贈與別人東西的人會傲視接受他贈與的人;即使國君有所賞賜,而不傲視我,但是我能不畏懼嗎?
11.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①由原文“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賜我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可知,孔子拒絕齊景公的贈地是因為他認為君子應有功勞才能受賞,而景公并沒有接受孔子的勸導。②由原文“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君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可知,曾子拒絕魯國國君的封地,是不想畏懼人或被人傲視(保全自己的獨立性)。③由原文“伋聞之,妄與不如棄物于溝壑,伋雖貧也,不忍以身為溝壑,是以不敢當也”可知,子思拒絕田子方的贈與是因為不想接受他人施舍的東西。
答案:①孔子拒絕齊景公的贈地是因為他認為君子應有功勞才能受賞,而景公并沒有接受孔子的勸導。②曾子拒絕魯國國君的封地,是不想畏懼人或被人傲視(保全自己的獨立性)。③子思拒絕田子方的贈與是因為不想接受他人施舍的東西。
【參考譯文】
一個有勇氣行動果斷的讀書人,不去表現(xiàn)自己的操守、品行,而去沒有名義地胡亂送死,怎不讓人感到痛苦!讀書人有的為了成就仁德而不惜犧牲生命,有的冒著危險維護正義,有的倚仗臣節(jié)義理不顧而死在那里(堅守氣節(jié)和倫理,不懼怕死亡的危險),因此他們人雖死了,好的名聲留傳后代。不是勇敢果斷,誰能做到?
子路說:“不能甘愿勤苦,不能安于貧窮,不能輕視死亡,卻說自己能行仁義,我不敢相信?!北雀啥家惶幩懒?,而勸諫封王更加忠誠,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上,志向更加昭彰。不能輕視死亡,怎么能做到這樣子?所以說士人想要樹立原則、推行道義,要不論艱難或容易,然后才能實行它;立身于世顯露名聲,要不顧及利害,然后才能成功。不是善良忠厚、修身厲行的君子,誰能做到這樣呢?王子比干犧牲自身表明自己的忠誠,伯夷、叔齊犧牲自身表明自己的正直,這三個人都是天下最通情達理的讀書人,難道他們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嗎?(他們)認為正義不樹立,聲名不顯著,是讀書人的恥辱,因此以犧牲自身來實現(xiàn)自己的德行。從這點看來,卑賤貧窮,不是讀書人的恥辱;讀書人所認為恥辱的是,天下推舉忠誠的人,自己不在其列;天下推舉信義的人,自己不參與其中;天下推舉廉潔的人,自己不在其列;如果忠、信、廉三者兼?zhèn)溆谧约阂粋€人身上,名聲流傳于后世,與日月同輝,即使在無道的時代,也不能玷污他。這樣那么,讀書人并非喜歡死亡而厭惡生存,也不是厭惡富貴而喜歡貧賤,按照一定的道理,尊貴落到自己身上,讀書人是不推辭的??鬃诱f:“如果富貴能夠追求,即使是替別人執(zhí)鞭駕車的事,我也愿意做;如果富貴不能追求,還要按照我的意愿去做?!边@是大圣人的操守。
孔子拜見齊景公,景公贈廩丘邑,把這塊地方作為孔子的供養(yǎng)之地。孔子拒絕接受贈地,從景公那里出來后對弟子說:“我聽說,君子應當有功勞才能受獎賞?,F(xiàn)在我游說景公,景公并沒有按我的勸導行事,卻賜給我廩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庇谑?,孔子辭別景公而去。曾子穿著破舊的衣服在田間耕作,魯國國君派人前去送給他封地,說:“請你用這封地的收入整治一些衣服。”曾子不接受,魯國國君幾次派人去,曾子還是不接受,使者說:“先生不是向別人索求東西,是別人主動贈獻給你,你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說:“我聽說,接受別人東西的人會畏懼送東西給他的人,贈與別人東西的人會傲視接受他贈與的人;即使國君有所賞賜,而不傲視我,但是我能不畏懼嗎?”最終沒有接受封地??鬃勇犝f這件事之后說:“曾參的話,足以成全他的節(jié)操了?!弊铀甲≡谛l(wèi)國,穿著破破爛爛的袍子,二十天里只吃了九頓飯,田子方聽說后,派人給子思送去白狐裘,又擔心他不接受,就叫人對子思說:“我借給別人東西后,就會忘記;我給別人東西,就如同我丟掉了一樣?!弊铀季芙^,不肯接受。田子方說:“我有,而您沒有,您為什么不肯接受呢?”子思說:“我聽說,與其胡亂送給別人東西,不如把東西丟到溝里去,我雖然貧困,但還不愿意把自己當作是丟棄東西的溝壑,所以不敢接受?!?br>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上冊4.1《論語》十二章隨堂練習題,共17頁。試卷主要包含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上冊第二單元7 兼愛練習題,共16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上冊4.1《論語》十二章課后作業(yè)題,共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語言文字運用,文言文閱讀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