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 《陳太丘與友期行》比較閱讀
(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題
【甲】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蛦栐剑骸白鹁诓唬俊贝鹪唬骸按貌恢?,已去?!庇讶吮闩唬骸胺侨嗽眨∨c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庇讶藨M,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乙】
賓客詣陳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①。客與太丘論議,二人進火,俱委而竊聽,炊忘著萆②,飯落釜中。太丘問:“炊何不餾③?”元方、季方長跪曰:“大人與客語,乃俱竊聽,炊忘著草,飯今成麋④?!碧鹪唬骸盃栴H有所識不?”對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說更相易奪⑤言無遺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飯也!”
(選自《世說新語譯注》,中華書局1998年版)
【注釋】①元方、季方是陳太丘的兩個兒子。②著萆(bì):放竹萆。萆,同“箅”,蒸飯器具,使米不漏至鍋底水中。③餾:蒸飯。④糜:粥。⑤易奪:改正補充。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陳太丘與友期行( )
(2)去后乃至( )
(3)尊君在不( )
(4)元方入門不顧( )
2.用“/”給下面的語句劃分朗讀節(jié)奏。(劃兩處)
二子俱說更相易奪言無遺失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
4.【甲】文用“慚”“下”“引”三個動詞,把友人 的心態(tài)及行為刻畫得入木三分,側面表現了元方的“方正”?!疽摇课膹年愄饍蓚€兒子的角度看,對元方、季方的描寫是 ,表現了他們的好學;從陳太丘的角度看,對元方、季方的描寫,如“乃俱竊聽,炊忘著萆”是側面描寫,表現了陳太丘與賓客 。
【答案】1. 約定 才 不,同“否” 回頭看 2.二子俱說/更相易奪/言無遺失 3.您和我父親約定中午見面。中午您沒來,這就是沒有信譽。 4. 慚愧后悔,知錯能改 俱委而竊聽 論議內容的精妙,學識的高深
【解析】1.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1)句意: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期:約定;
(2)句意:離開后朋友才到。乃:才;
(3)句意:你的父親在嗎?不:通“否”;
(4)句意: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顧:回頭看。
2.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結合語法,然后斷句。句意:二人(跪在地上)一塊兒敘說,互相補充,太丘和客人說的話一點都沒有遺漏?!案嘁讑Z”點明“二子俱說”的狀態(tài);“言無遺失”點明“二子俱說”的結果;應在“更相易奪”前后各斷一處;故斷為:二子俱說/更相易奪/言無遺失。
3.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注意重點詞語的含義及句式理解,并按現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達到詞達意順即可。本句重點詞語:
君,對對方的一種尊稱;家君,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期日中,約定的時間是正午;日中,正午時分。
4.考查文言文內容理解。
第一空:根據甲文“友人慚,下車引之”可知,在元方點出父親友人的過錯后,陳太丘的友人認識到自身錯誤想要拉住元方的動作,表現陳太丘友人的態(tài)度轉變,展現友人慚愧后悔,知錯能改的心態(tài)與行為,側面展現陳元方的“方正”。
第二空:乙文“俱委而竊聽”,其意思是:都停下來偷聽。他們放下陳太丘安排的事,都來偷聽陳太丘與客人的對話,通過對元方、季方的描寫,表現了他們的好學。
第三空:乙文“乃俱竊聽,炊忘著萆”意思是:我們倆都在偷聽,結果忘了放箅子。元方、季方沉浸于陳太丘與客人的對話中,忘記放箅子,側面體現陳太丘與賓客談論內精妙,學識高深。
【參考譯文】
甲文: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出行,約定在中午。過了中午還沒到,陳太丘不再等候就離開了。離開后朋友才到。元方當時七歲,在門外玩耍。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現在已經離開了。”朋友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君子?。『蛣e人相約出行,卻丟下別人自己走?!痹秸f:“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您沒到,這是不講信用(的表現);對孩子罵他父親,這是沒禮貌(的表現)?!迸笥褢M愧,下車去拉元方,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了大門。
乙文:有客人在陳太丘家留宿,太丘讓元方、季方兄弟二人做飯。兄弟二人正在燒火,聽見太丘和客人在談論,都停下來偷聽。做飯時忘了放箅子,米都落進鍋里。太丘問:“為什么沒蒸飯呢?”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說:“您和客人談話,我們倆都在偷聽,結果忘了放箅子,飯都成了粥了?!碧鹫f:“你們還記得我們說了什么嗎?”兄弟回答道:“大概還記得。”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塊兒敘說,互相補充,太丘和客人說的話一點都沒有遺漏。太丘說:“既然這樣,只要喝粥就行了,為什么一定要吃飯呢!”
(二)閱讀下面文章,回答問題。
(甲)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蛦栐剑骸白鹁诓??”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庇讶吮闩唬骸胺侨嗽?!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庇讶藨M,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乙)
陳元方之子長文①,有英才,與季方②之子孝先③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注釋]①長文:陳元方之子,陳群。②季方:陳元方之弟,陳諶。③孝先:陳季方之子,陳忠。
(丙)
陳元方年十一時,候①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③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④,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⑥。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三則材料均選自《世說新語》)
[注釋]①候:拜訪,探望。②履行:做事情。③綏:安撫。④恣其所安:讓人們心安理得地做事。⑤孤:我。⑥周旋:指應酬交往。動靜:活躍社會與安定社會的做法。萬里如一:到處都相同。
5.學習文言文,要學會積累文言字詞的意思,我們可以有以下幾種方式來掌握:
(1)課內字詞積累——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詞。
①期日中
②太丘舍去
③相委而去
④下車引之
⑤入門不顧
(2)各種文言現象積累——在空格內填上相應內容。
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是一個通假字,同“⑥ ”。
詞類活用
孤法卿父:“法”原本是名詞,在此活用作動詞,解釋為“效法”。
周公不師孔子:“師”原本是名詞,在此活用作動詞,解釋為“⑦ ”。
一詞多義
“下車引之”的“之”解釋為“⑧ ”。
“陳元方之子長文”的“之”解釋為“⑨ ”。
(3)查字典釋義。
從下面《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解釋中,選出“元方難為兄”中“難”的意思 (填序號)。
難(難)
①nán難,困難,與“易”相對。
李白《蜀道難》詩:“蜀道~,~于上青天。”
②nàn災難,患難?!吨芤住し瘛罚骸熬右詢€德辟~?!雹踤àn反駁,質問對方。
《孟子·離婁下》:“于禽獸又何~焉?”
④nàn敵,怨仇?!稇?zhàn)國策·秦策一》:“以與周武為~?!保ㄖ芪洌褐芪渫酢#?br />
⑤nǎn通“戁”,畏懼?!逗勺印ぞ馈罚骸肮示庸Ф弧炊混??!保枺嚎?。)
⑥nuó驅除疫鬼?!吨芏Y·夏官·方相氏》:“帥百隸而時~,以索室驅疫?!?br />
6.根據文意,用自己的話回答下列問題。
(1)乙文“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一句,引申出成語“難兄難弟”,但現在此成語之意和乙文中表達之意完全不同,甚至“難”讀音也不同。請根據上述提示,猜猜乙文最后一句話的意思。
(2)丙文中,元方面對“究竟誰效法誰”的問題,是如何回答的?請在下面句子中填上合適的內容。
元方以孔子和周公作比,說明家君和袁公也是一樣的情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結合三則短文,談談你對陳元方的認識。
【答案】5. 約定 離開 舍棄 牽,拉 回頭看 否 學習 代詞,指元方 的 ① 6.(1)元方當哥哥很難,季方當弟弟也很難,兩人難分伯仲。
(2)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7.面對客人的無禮訓斥,元方義正詞嚴地予以反駁,表現了他明白事理,懂得禮貌,又天真直率的特點;陳太丘的評價,說明元方德才兼?zhèn)?;面對袁紹的提問,元方娓娓道來,應對得體,表現了聰明機智的特點。
【解析】5.本題考查文言實詞。
(1)①句意為:約定的時間在正午。期:約定;
②句意為:陳太丘不再等候他而離開了。去:離開;
③句意為: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委:舍棄;
④句意為:下了車想去拉元方(的手)。引:牽,拉;
⑤句意為: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顧:回頭看。
(2)⑥尊君在不:你的父親在嗎?不:同“否”,表示詢問,相當于“嗎”。
⑦周公不師孔子:周公沒有學孔子。師:學習;
⑧下車引之:下了車想去拉元方(的手) 。之:代詞,這里指元方。
⑨陳元方之子長文:陳元方的兒子陳長文。之:助詞,的。
(3)“元方難為兄”意思是元方當哥哥很難。難:困難,和“易”相對。故選:①。
6.(1)本題考查句子理解。
“難兄難弟” 本意是說兄弟之間德才兼?zhèn)?,難分高下。“難” 讀作“nán”意思是困難?,F在,引申為彼此之間患難與共的兄弟?!半y” 讀作“nàn”,意思是“災難”“患難”?!霸诫y為兄,季方難為弟”意思是元方當哥哥很難,季方當弟弟也很難,兩人難分伯仲。
(2)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理解。
“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意思是周公沒有學孔子,孔子也沒有學周公。元方以孔子和周公作比,說明家君和袁公也是一樣的情況,誰也沒學誰。
7.本題考查文言文人物形象。
從甲文“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元方入門不顧”,我們能看出元方明白事理,懂得禮貌,又天真直率。
從乙文“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我們能看出,陳太丘對元方評價很高,他德才兼?zhèn)?,令人稱道。
從丙文“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我們能看出,元方應對得體,聰明機智。據此概括作答即可。
【參考譯文】
【乙】陳元方的兒子陳長文,素有英才,一次他和陳季方的兒子陳孝先各自論述自己父親的事業(yè)和品德,兩人爭執(zhí)不下,便去問祖父陳太丘。陳太丘說:“元方當哥哥很難,季方當弟弟也很難,兩人難分伯仲?!?br />
【丙】陳元方十一歲時,去拜會袁公。袁公問:“你賢良的父親公太丘做官,遠近的人都稱贊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說:“我父親公太丘,對強者用德行去安撫;對弱者用仁慈去安撫,讓人們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對他老人家更加敬重?!痹f:“我曾經也當過鄴縣縣令,正是做這樣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親學我,還是我學你的父親?”元方說:“周公、孔子生公不同時代,雖然時間相隔遙遠,但他們的行為卻是那么一致。周公沒有學孔子,孔子也沒有學周公?!?br />
(三)尋找家文化,做明理之人,請你完成“家之理”活動。
【甲】陳太丘與友期行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庇讶吮闩唬骸胺侨嗽眨∨c人期行,相委而去?!痹皆唬骸熬c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庇讶藨M,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選自《世說新語·方正》)
【乙】田子為相
田子為相,三年歸休,得金百鎰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對曰:“所受俸祿也?!蹦冈唬骸盀橄嗳?,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親也盡力至誠不義之物不入于館②。為人臣不忠,是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碧镒永M走出,造朝還金,退請就獄。王賢其母,說其義,即舍田子罪,令復為相,以金賜其母?!对姟吩唬骸耙藸栕訉O,繩繩③兮。”言賢母使子賢也。
(選自韓嬰《韓詩外傳》,有刪改)
【注釋】①鎰(yì):古代重量單位,一鎰合二十兩(一說二十四兩)。②館:房舍建筑的通稱,這里指家。③繩繩(mǐn mǐn):綿延不絕。
8.解釋加點詞。
(1)尊君在不?????
(2)期日中???????
(3)相委而去
9.下列是某同學對加點詞含義的推斷,其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子安得此金——聯系上下文田母說的話,可推測“安”是“怎么”的意思。
B.非吾所欲也——聯想到“隨心所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語,可推斷“欲”的意思為“想要,希望”。
C.子其去之——回憶《陳太丘與友期行》中“太丘舍去”,推知“去”意為“離開”。
D.王賢其母,說其義——查詞典后發(fā)現有以下幾種意思:①“陳述,解說”②“同‘悅’,喜歡、高興”③“勸說”等。判斷“說”的解釋為“同‘悅’,喜歡、高興”。
10.請用“/”為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限斷三處)
孝子之事親也盡力至誠不義之物不入于館
11.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1)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即舍田子罪,令復為相,以金賜其母。
12.“百善孝為先”。結合甲、乙兩文,談談你對“孝”的理解。
【答案】8.(1)通“否”,語氣詞;(2)相約;(3)舍棄,丟下 9.C 10.孝子之事親也/盡力至誠/不義之物/不入于館 11.(1)過了正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再等候他而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
(2)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重新當上宰相,把金子賞給了他的母親。 12.據甲文元方“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有禮有節(jié)的辯駁可知,“孝”還體現在維護父母的尊嚴,不卑不亢,不讓父母蒙羞;據乙文“為人臣不忠,是為人子不孝也”可知,為官不貪,忠于國家,也是對父母的孝順。
【解析】8.本題考查文言實詞。
(1)句意:您父親在嗎?不:通“否”,語氣詞;
(2)句意:約定的時間在正午。期:相約;
(3)句意: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委:舍棄,丟下。
9.本題考查實詞虛詞。
C.“子其去之”的句意是:你把這東西拿走。因此“去”的含義應是“拿走”。與“太丘舍去”的“去”意義不同,此項“推知‘去’意為‘離開’”有誤;
故選C。
10.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斷句時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據句意、語法分析判斷句子的停頓。
本句的意思是:孝順的兒子侍奉父母,應該努力做到十分誠實,不應當得到的東西,不要拿進家門。這句話是對孝子行為的分析?!靶⒆又掠H也”提出議論的對象?!氨M力至誠”是孝子應該做的事,“不義之物”“不入于館”是不應該做的事,主謂之間斷開,以示強調。
可據此斷句為:孝子之事親也/盡力至誠/不義之物/不入于館。
11.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
答題時先要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譯,再根據現代漢語的習慣進行調整,做到文從字順。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重點詞有:
(1)中:正午;至:來到;舍:丟下;去:離開;
(2)即:就;舍:赦免;復:再次;賜:賞賞。
12.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
“百善孝為先”,孝的理解有很多,結合甲、乙兩文具體內容分析理解“孝”即可。據甲文“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的描繪,元方面對父親友人無端的譴責,他不卑不亢,勇敢為父親辯解,維護了父親的尊嚴和誠信,這是“孝”的表現;據乙文“為人臣不忠,是為人子不孝也”可知,田子身為宰相,身份尊貴,但面對母親的批評,“田子愧慚走出,造朝還金,退請就獄”,勇敢承認錯誤,并努力改正。因此,為官不貪,忠于國家,勇于改正錯誤,也是對父母的孝順。
【參考譯文】
【乙】田子當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將得到的很多金子全給他的母親。母親(問他)說:“你怎么得到這些金子的?”(他回答說:“(這是我當官)應得的體祿?!蹦赣H說:“當宰相三年,就不吃飯嗎?像這個樣子做官,并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順的兒子侍奉父母,應該努力做到十分誠實,不應當得到的東西,不要拿進家門。作為國家的大臣不忠誠,也就是當兒子的不孝順。你把這東西拿走?!碧镒討M愧地跑了出去,回到朝廷退還金子,然后(請求君王讓自己))接受處分。君王認為田子的母親很賢明,因她的深明大義而高興,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重新當上宰相,把金子賞給了他的母親。《詩經》說:“宜爾子孫,繩繩兮?!闭f的是賢惠的母親使子孫有賢德。
(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庇讶吮闩唬骸胺侨嗽眨∨c人期行,相委而去?!痹皆唬骸熬c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乙】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薄稙檎?br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薄队阂病?br />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薄蹲訌垺?br />
13.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期日中 ?????????????????
(2)太丘舍去
(3)相委而去 ???????????????
(4)下車引之
1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15.《論語》中有不少語句逐漸演化并固定為成語,至今仍活躍在現代漢語中。請寫出至少兩個這樣的成語。
16.《陳太丘與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為、品性正直,合乎道義。文中哪些地方能夠體現出陳元方的“方正”?
【答案】13.約定 離開 舍棄 牽拉 14.(1)只是讀書卻不認真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疑惑。(2)廣泛地學習而且能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發(fā)問并且思考當前的事情。 15.(答出2個即可,答案不唯一)溫故知新 誨人不倦 后生可畏 當仁不讓 16.(答出三點即可)①他懂得“信”的重要,他駁斥對方失信在先。②他懂得“禮”的重要,他指出對方“對子罵父”的失禮。③他敢于爭辯,以理服人。④他“入門不顧”的行為彰顯了自己的尊嚴。
【解析】13.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1)句意:約定的時間在正午。期:約定。
(2)句意:陳太丘不再等候他而離開了。去:離開。
(3)句意:卻丟下我走了。委:舍棄。
(4)句意:下了車想去拉元方的手。引:牽拉。
14.本題考查翻譯語句的能力。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1)重點詞:罔,迷惑;殆,疑惑;
(2)重點詞:篤,堅定;志,志向;切,懇切;近,當前的事情。
15.本題考查成語積累。
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于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可提煉“不亦樂乎”;“吾日三省吾身”可提煉“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可提煉“溫故知新”;“一簞食,一瓢飲”可提煉“闡食瓢飲”;“逝者如斯夫”可提煉“逝者如斯”;“擇其善者而從之”可提煉“擇善而從”;“三十而立”可直接作為成語。根據以上分析,寫出其中幾個成語即可。
1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回答本題需結合文本內容,分析元方“行為、品行正直,合乎道義”的地方。
文中,元方的父親陳太丘依照約會行事,當他的朋友失約時,他決然舍去,七歲兒童陳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陳太丘的這位朋友自己言而無信,失了約不自省,反而怒罵別人,“待君久不至,已去”元方回答客人問話非常有禮貌;“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元方年僅7歲,辯駁客人不卑不亢,有理有據,落落大方;“元方入門不顧”,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堅定的維護了父親和自己的尊嚴。
【參考譯文】
【乙】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適從。”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快樂的人。”
子夏說:“博覽群書并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思考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br />
(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庇讶吮闩唬骸胺侨嗽?!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痹皆唬骸熬c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世說新語·陳太丘與友期行》)
【乙】
魏文侯與虞人①期獵。是日,飲酒樂,天雨。文侯將出,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公將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不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魏于是乎始強。
(劉向《戰(zhàn)國策》)
(注)①虞人:管理山澤的小官。
17.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與友期行
(2)太丘舍去
(3)去后乃至
18.把【甲】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19.下列各項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吾日三省吾身/君與家君期日中
B.乃往,身自罷之/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C.天又雨,公將焉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回也不改其樂/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20.請用“/”給【乙】文中畫曲線的句子斷句。
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不一會期哉
21.請根據【甲】【乙】兩篇選文回答問題。
【甲】【乙】兩文表現的共同主題是什么?讀了【甲】【乙】兩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答案】17.(1)約定(2)舍棄(3)到 18.(1)不是人?。『臀蚁嗉s同行,卻丟下我走了。(2)(陳太丘的)朋友感到很慚愧,走下車去拉元方。元方走進家門不回頭看。 19.D 20.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不一會期哉(本句句意為:我和管理山林的人約好去打獵。雖然現在很快樂,(我)難道可以不遵守約定嗎?“吾與虞人期獵”是事件的起因,所以第一處應在“獵”后斷開,“雖樂”表述了現在喝酒很開心的事實) 21.①共同的主題:為人一定要講誠信。②感受:與人交往,“信用”和“禮貌”尤其重要,這是一個人成功的前提。
【解析】17.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根據句意,推知詞義。
(1)句意:和朋友相約同行。期:約定。
(2)句意:陳太丘不再等候他而離開了。舍:舍棄。
(3)句意: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至:到。
18.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解答時,注意重點詞語的含義及句式理解,并按現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達到詞達意順即可。
(1)句中重點詞語:期:約定;委:舍棄;去:離開。
(2)句中 重點詞語:慚:感到慚愧;引:拉,牽拉;顧:回頭看。
19.本題考查對一詞多義的理解。
A.每天/太陽,這里指正午;
B.于是/才;
C.到/代詞,指學問和學業(yè);
D.快樂;
故選D。
20.本題考查斷句。
句意:今天喝酒這么快樂,天又下大雨,大王要去哪里呢?可概括句意來斷句?!敖袢诊嬀茦贰标愂龅谝粋€事實,今天喝酒很高興?!疤煊钟辍标愂龅诙€事實,天又下著雨?!肮珜⒀芍笔潜娙说囊蓡?,您要到哪里去。故斷句為: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公將焉之。
21.本題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內容及主旨。
第一問:【甲】文通過關鍵語句“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讶吮闩唬骸侨嗽眨∨c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可知,【甲】文記述了陳元方與來客對話時的場景,通過關于守信與不守信的辯論,刻畫了三個有鮮明個性的人物,“日中不至,則是無信”,說明了為人處世,應該講禮守信的道理;【乙】文中,“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不一會期哉”,寫魏文侯因天氣原因不能與虞人踐約,認真對待雙方約定,堅持趕到虞人那里取消打獵活動,體現了他的誠信。所以這兩個故事的共同主題是:做人要講誠信。
第二問:解答時,圍繞“誠信”結合生活學習實際進行表述即可。
示例:誠信是做人的根本。言而有信,一諾千金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有了誠信,幼苗才可以長成枝繁葉茂的大樹,開出鮮艷美麗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
【參考譯文】
【乙】
魏文侯和管理山林的人約定好去打獵。那天,(魏文侯和大臣們在宮中)喝酒喝的很開心,天下起了雨。魏文侯將要出去。大臣們說:“今天喝酒這么快樂,天又下大雨,大王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說:“我和管理山林的人約好去打獵。雖然現在很快樂,(我)難道可以不遵守約定嗎?”魏文侯于是前往(約定的地方),親自取消了這次活動。魏國從此變得強大。
(六)閱讀下面文章,回答問題。
【甲】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蛦栐剑骸白鹁诓??”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庇讶吮闩唬骸胺侨嗽?!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痹皆唬骸熬c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庇讶藨M,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乙】昔吳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諾,期返而食?!逼鹪唬骸按??!惫嗜酥聊翰粊?,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來,方與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軍歟③?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
[注釋]①[吳起]戰(zhàn)國時著名的軍事家。②[俟]等待。③[歟yú]句末語氣詞。
22.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義不相同的一項是(???)
A.與人期行??????? 期返而食
B.下車引之???????? 左將軍王凝之妻也(《詠雪》)
C.君與家君期日中??????方與之食
D.宜其能服三軍歟??????三軍可奪帥也(《〈論語〉十二章〉)
23.下面是對【甲】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期日中,過中不至”說明客人“無信”,然而客人得知太丘已去,不但不反省自己,反而發(fā)怒,說明客人“無禮”。
B.客人以“下車引之”表示認錯,說明客人有知錯能改的精神。
C.“君”表示有禮貌地稱呼對方,相當于“您”;“尊君”表示謙辭,對人稱自己的父親;“家君”表示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
D.【甲】文通過對話描寫,著重刻畫了主人公元方落落大方,明白事理的性格特點。
2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故人至暮不來,起不食待之。
25.【甲】文出自《世說新語》中《方正》篇,方正,指人行為、品性正直,合乎道義。請指出文中哪些地方能夠體現陳元方的“方正”?
26.讀了【甲】文和【乙】文之后,你一定對“守信”有了進一步認識。請結合文段內容,談談你對“守信”的看法。
【答案】22.B 23.C 24.(1)過了中午還沒到,陳太丘不再等候就離開了,離開后朋友才到。(2)老友到了夜晚還沒有來,吳起不吃飯等候他。 25.陳元方的方正體現在:①他懂得“信”的重要;②他懂得“禮”的重要;③他的辯駁有理有據,落落大方;④他以“入門不顧”的行為維護了父親和自己的尊嚴。(回答其中三點即可) 26.示例:守信之人,可使三軍信服;不守信之人,則連七歲小兒都瞧不起他。
【解析】22.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都是“約定”;
B.代詞,之元方/王凝之是人名;
C.都是“和”;
D.都是“軍隊”;
故選B。
23.本題考查內容理解。
C.“尊君”是敬辭,對別人父親的尊稱;“家君”是謙辭,對人謙稱自己的父親;
故選C。
24.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重點詞有:
(1)過中:過了正午。去,離開。舍:舍棄,拋棄。乃,才。
(2)故:先前的;原來的。食:吃。
25.本題考查內容理解概括。
根據“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可知,他懂得“信”的重要;
根據“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可知,他懂得“禮”的重要;
根據“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皆唬骸c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笨芍?,他的辯駁有理有據,落落大方;
根據“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可知,他以“入門不顧”的行為維護了父親和自己的尊嚴。
26.本題考查主觀表達。
根據【甲】文“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可知,做人應該講究誠信,要說話算話,尊重別人。
根據【乙】文“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可知,守信,是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軍信服。不守信之人,則會被人看不起。
【參考譯文】
【乙】從前吳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飯。老朋友說:“好啊,等我回來就(到你家)吃飯?!眳瞧鹫f:“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進餐?!保墒牵├吓笥训搅税磉€沒有來,吳起不吃飯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吳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來了,才同他一起進餐。吳起不吃飯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說了話不算數。他堅守信用到如此程度,這是能使軍隊信服的緣由吧!要想使軍隊信服,(作為將領)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七)比較閱讀下面【甲】【乙】兩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蛦栐剑骸白鹁诓??”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痹皆弧熬c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庇讶藨M,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本文選自劉義慶《世說新語》二則)
【乙】田子為相,三年歸休,得金百鎰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對曰:“受俸祿也?!蹦冈唬骸盀橄嗳辏皇澈??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親也,盡力至誠,不義之物,不入于館②。為人臣不忠,是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③?!碧镒永M,走出,造④朝還金,退請就獄⑤。王賢其母,說其義,即舍田子罪,令復為相,以⑥金賜其母?!对姟发咴唬骸耙藸栕訉O承承兮?!毖再t母使子賢也。
(本文選自韓嬰《田子為相》)
【注釋】①鎰:二十兩。②館:這里指家。③子其去之:你把這東西拿走。④造:往,到。⑤就獄:接受處分。就:靠近。⑥以:把,拿。⑦《詩》:這里指《詩經》。
2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陳太丘與友期行(期:約定) B.為相三年(為:擔任)
C.相委而去(委:丟下,舍棄) D.子安得此金(安:安全)
28.給【乙】文段中劃線句斷句,用“/”在句中標出。(限劃1處)
言 賢 母 使 子 賢 也
29.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1)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為人臣不忠,是為人子不孝也。
30.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處?
31.[甲][乙]兩文在為人處世方面各說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27.D 28.言/賢母使子賢也 29.(1)他們約好正午時碰頭。正午已過,不見那朋友來,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來。
(2)(你)作為國家的臣子不忠誠,這就是當兒子的不孝順。 30.共同點:他們都虛心接受批評,能知錯就改。 31.甲文:做人要講誠信;乙文:為官要不貪,要忠于國家才算盡孝
【解析】27.本題考查文言詞語辨析。
D.句意:你怎么得到這些金子的。安:怎么。
故選D。
28.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根據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層次,然后斷句,反復誦讀加以驗證。本句句意:說的是賢惠的母親使子孫賢德?!百t母使子賢也”是“言”的具體內容,“言”字后面應斷開,故斷句:言/賢母使子賢也。
29.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注意重點字詞。重點字詞有:
(1)期,約定;日中,正午;去,離開;舍,舍棄、拋棄;乃,才。
(2)第一個“為”,做;是,這;第二個“為”,就是。
30.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
【甲】文中的“友人”在受到陳元方“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的一番駁斥后,感到很慚愧,“下車引之”表明他能知錯就改?!疽摇恐械奶镒釉谑艿侥赣H“孝子之事親也,盡力至誠,不義之物,不入于館。為人臣不忠,是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的一番教導后,“田子愧慚,走出,造朝還金,退請就獄”表明他也能知錯就改。
31.本題考查比較閱讀能力。
解答此題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內容。根據具體內容分析?!炯住繑⑹隽艘粋€完整的故事(關于守信與不守信的一場辯論),通過元方與友人的對話,“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可知,為人處世應該講禮守信的道理?!疽摇渴且粍t典型的儒家教育經典之作,故事塑造了一位深明大義的母親形象。根據母親所說“孝子之事親也盡力至誠不義之物不入于館。為人臣不忠,是為人子不孝也”可知,作者通過母親的教誨闡述了為官不貪、忠于國家才能真正盡孝的儒家思想。
【參考譯文】
【乙】田子當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金子兩千兩獻給他的母親。母親(問他)說:“你怎么得到這些金子的?”(他)回答說:“(這是我)當官應得的俸祿?!蹦赣H說:“(你)當宰相三年就不吃飯嗎?做官像這個樣子,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順的兒子侍奉父母應該努力做到十分誠實。不應當得到的東西,不要拿進家門。當國家的大臣不忠誠,也就是當兒子的不孝順。你趕快拿走它?!碧镒雍軕M愧地走了出去,上朝退還金子,下朝就請求讓自己進監(jiān)獄。君王認為他母親很賢惠,喜歡她的義氣,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還當宰相,把金子賞給了他的母親?!对娊洝氛f:“教育你的子孫時要謹慎小心啊?!闭f的是賢惠的母親使子孫賢德。
(八)閱讀下面文言文選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蛦栐剑骸白鹁诓唬俊贝鹪唬骸按貌恢?,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痹皆唬骸熬c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庇讶藨M,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劉義慶《世說新語·陳太丘與友期》)
【乙】
魏文侯與虞人①期獵。是日,飲酒樂,滅雨。文侯將出,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公將焉之②?!蔽暮钤唬骸拔崤c虞人期獵,雖樂,豈可不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
(司馬光《資治通鑒·魏文侯書》)
【注釋】①虞人:侍衛(wèi),②焉之:到哪里。
32.選出下列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
A.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期待,期望)
B.去后乃至(乃:才)
C.飲酒樂,天雨。(雨:下雨)
D.是日,飲酒樂(是:這)
33.選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與其它不同的一項(???)
A.下車引之 B.雖與之俱學
C.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D.學而時習之
34.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今 日 飲 酒 樂 天 又 雨 公 將 焉 之。
35.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
②乃往,身自罷之。
36.根據你對選文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甲】【乙】兩文表現的共同主題是① ,讀兩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② 。
【答案】32.A 33.C 34.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公將焉之。 35.①您和我父親約定在中午。中午時您沒來,就是不講信用。②于是文侯便前往約定地點,親自停止了宴席。 36. 為人一定要講誠信 感受:我們?yōu)槿颂幨?,不管如何,都要信守承諾,都要誠信,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與信任。
【解析】32.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字詞。
A. 加點字解釋有誤?!瓣愄鹋c友期行”意為: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出行。期:約定,相約。
故選A。
33.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用法。
A.代詞;
B.代詞;
C.王凝之是人名;
D.代詞;
故選C。
34.本題考查文言斷句。
結合“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公將焉之”分析,“今日飲酒樂”省略了主語,“今日”是時間詞,作定語,“飲酒”是謂語,“樂”是狀語,故在“樂”后斷句;“天又雨”是主謂短語,故在“雨”后斷句;“公將焉之”中“公”是主語,“焉”是賓語,“之”是謂語,句子成分完整,不可斷開;再結合句意“今天飲酒這么快樂,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可斷句為: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公將焉之。
35.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
①句中注意重點字詞“期(約定),日中(中午),則(就),無信(不講信用)”要理解正確;
②句中注意重點字詞“乃(于是,就),往(前往),身(親自),罷(停止)”要理解正確。
36.本題考查理解文章主題與閱讀感受。
結合【甲】文“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可知,友人不僅遲到了,還對著元方,指責元方的父親“非人哉”;據此可知,文章告訴我們做人要講信用,待人要有禮;
結合【乙】文“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不一會期哉’”可知,魏文侯與別人約好了去打獵,雖然飲酒很快樂,但與別人約定了就一定要去赴約;據此可知,文章告訴我們一定要講誠信。綜上分析,兩文表現的共同主題是:做人一定要守信用/為人一定要講誠信。據此圍繞“做人要守信用,處世要有禮,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與信任”談閱讀感受。
【參考譯文】
【乙】魏文侯同掌管山澤的官約定去打獵。這天,魏文侯與百官飲酒非常的高興,天下起雨來。文侯要出去赴約,隨從的侍臣說:“今天飲酒這么快樂,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說:“我與別人約好了去打獵,雖然在這里很快樂,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約呢?”于是文侯便前往約定地點,親自停止了宴席。
(九)閱讀下面的兩個文言語段,完成下面小題。
(1)
陳太丘與友期行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蛦栐剑骸白鹁诓??”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痹皆唬骸熬c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2)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威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奔韧?,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痹Y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后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蔽呐e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
37.第一則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誰?如果讓你扮演這個小故事的課本劇,你將依據文章刻畫主要人物的哪些方法排演?
38.元方入門不顧,“不顧”要演出元方對友人 的態(tài)度。
39.從故事主人的言談中可知,做人要 。
40.疏通劇本,釋詞:
①日中:( )??
②舍去:( )?????????
③無禮:( )
④引之:( )??
⑤大未必佳(大:( ))??
⑥時李元禮有盛名(盛名:( ))
41.第二則故事的標題是選用文中誰的話?其中“了了”是什么意思?
42.這兩個故事很有意思。都是寫兩個小孩子的故事。他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答案】37.元方,語言和行為 38.不滿、憤怒 39.守信用、講禮貌 40. 中午 不再等候而走了 沒有禮貌 拉元方 大:長大 盛名:很大的名望 41.陳韙;聰明 42.共同特點:機智、聰明;善于利用對方的觀點維護自身的利益。
【解析】37.本題考查人物分析。
結合文中的“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元方入門不顧”可以看出,故事記述了陳元方與來客對話時的場景,因此主人公是陳元方;
結合“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和“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可以看出,是對人物的語言描寫;結合“元方入門不顧”可以看出,這是對元方的動作描寫。
38.本題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不顧”意思是不回頭看,不理睬眼前的這個失信而又蠻不講理的人,從中可以看出元方對失約并罵人的友人的不滿、憤怒之情。
39.本題考查主旨分析。
結合文中的“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可知,做人不要無信、無禮,要做到守信、有禮。
40.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①“期日中”句意為:約定中午。日中:中午。
②“太丘舍去”句意為:太丘就不再等候而離開了。舍去:不再等候而離開了。
③“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句意為:對孩子罵他父親,這是沒禮貌。無禮:沒有禮貌。
④“下車引之”句意為:下車去拉元方。引之:拉元方。??
⑤句意為: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大:長大。
⑥句意為:當時李元禮名氣很大。盛名:很大的名望。
41.本題考查內容篩選與理解。
結合文中的“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可知,說話人是陳韙。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了了:聰明。
42.本題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結合文中的“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皆唬骸c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可以看出,元方針對客人的失約與怒罵,巧妙地利用對方的做法與說法,加以反擊,指出對方存在的問題,是一個機智、聰明的孩子;
結合文中的“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呐e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可以看出,孔文舉巧妙地抓住陳韙的說法,諷刺其現在“大未必佳”,聰明、睿智;
因此兩個小孩都機智、聰明,善于利用對方的觀點維護自身的利益。
【參考譯文】
(2)孔文舉十歲的時候,隨父親到洛陽。當時李元禮名氣很大,擔任司隸校尉。到他家去做客的人,都是那些才華出眾、有清高稱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只有這些人才被允許通報進門。孔文舉到了他家門前,對下邊的人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通報后,和主人一起坐下來。李元禮問:“您和我有什么親戚關系?”孔文舉回答說:“過去我的祖先仲尼和您祖先伯陽有師徒之稱,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來的親戚關系。”李元禮和他的那些賓客沒有一個不對他的話感到驚奇的。太中大夫陳韙后來才到,別人就把孔文舉說的話告訴給他聽,陳韙說:“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笨孜呐e聽后說:“我猜想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了!”
(十)閱讀下面【甲】【乙】兩段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蛦栐剑骸白鹁诓??”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庇讶吮闩唬骸胺侨嗽眨∨c人期行,相委而去?!痹皆唬骸熬c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庇讶藨M,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陳太丘與友期行》)
【乙】昔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諾,期返而食?!逼鹪唬骸按??!惫嗜酥聊翰粊?,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來,方與之食。起之不食以侯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軍歟?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
(節(jié)選自《吳起守信》)
43.選出下列斷句正確的一項(???)
A.昔/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B.昔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C.昔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D.昔/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44.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①太丘舍去
②尊君在不
③期返而食
④其為信若此
45.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的畫線句。
①友人慚,下車引之
②故人來,方與之食
46.通過閱讀以上兩篇文章,你在做人和做事方面有哪些收獲?
【答案】43.B 44.①離開;②同“否”;③約定;④像。 45.①友人感到慚愧,下車拉他(或元方)。
②老朋友來了,吳起才(和他一起)吃飯。 46.從甲乙兩文中我明白了做人要守信、要敢于堅守原則。
【解析】43.本題考查文言斷句。
根據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層次,然后斷句,反復誦讀加以驗證。本句句意:從前吳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飯?!皡瞧鸪觥笔峭暾闹髦^句,其后一個斷開,“而”是連詞,表順承,其前面應斷開,故斷句為:昔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選B。
44.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①句意:陳太丘不再等候他而離開了。去,離開。
②句意:你的父親在嗎?不:同“否”。
③句意:到時再回來吃飯。期:約定。
④句意:他堅守信用就像這樣。若:像。
45.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
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注意重點字詞。重點字詞有:
①慚,感到慚愧;引,拉;之,代詞,他。
②故人,友人;方,才;食,吃。
46.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
甲文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告訴我們做人要守信,根據“昔吳起出,遇,而止之食”可知,吳起待人誠懇,根據乙文“故人至暮不來,起不食待之”“故人來,方與之食,恐其自食其言也”可知,吳起守信。乙文從吳起等老朋友吃飯這件小事,體現了他以身作則,為人講信用,待人誠懇、守信的品質。
【參考譯文】
【乙】從前吳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飯。老友說:“好,到時再回來吃飯?!眳瞧鹫f:“(我在家)等待您一起吃飯?!崩嫌训搅艘雇磉€沒有來,吳起不吃飯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吳起)讓人去找老友,老友來了,才同他一起吃飯。吳起不吃飯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說了話不算數啊。他堅守信用就像這樣,這是能使軍隊信服的緣由吧!要使軍隊信服,(作為將領)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十一)閱讀下面兩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蛦栐剑骸白鹁诓唬俊贝鹪唬骸按貌恢?,已去?!庇讶吮闩唬骸胺侨嗽?!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痹皆唬骸熬c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庇讶藨M,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陳太丘與友期行》)
【乙】
季札①之初使②,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為使上國③,季札心知之而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④樹而去。從者面露疑色曰:“徐君已死,尚⑤誰予⑥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⑦吾心哉!”
(選自《史記·吳太伯世家》,有刪改)
【注釋】①季札:春秋時期吳國的貴族。②使:出使。③為使上國:因為要出使其他諸侯國。④冢:墳墓。⑤尚:還。⑥予:贈予。⑦倍:同“背”,違背。
47.下列句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A.元方時年七歲/學而時習之(《十二章》)
B.相委而去/學而不思則罔(《十二章》)
C.徐君好季札劍/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十二章》)
D.不然/公欣然日(《詠雪》)
48.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還至徐徐君已死乃解其寶劍。
49.用現代漢語翻譯兩文中畫直線的句子。
50.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A.甲文中,“尊君”是對對方父親的尊稱,“家君”是對自己父親的謙稱。
B.先秦無名氏《徐人歌》中“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的“故”指的就是乙文中季札心中暗暗給徐君贈劍的許諾。
C.兩文都運用了動作、語言和神態(tài)描寫來刻畫人物。
D.元方和季札兩個人物身上都體現了為人要恪守信義、遵守禮數的特點。
【答案】47.C 48.還至徐/徐君已死/乃解其寶劍。 49.(1)友人慚愧,下車拉元方。(2)季札心里知道徐君喜歡自己的劍,但是沒有獻(給徐君) 50.D
【解析】47.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名詞用作副詞,當時/副詞,經常、常常;
B.連詞,表順承/連詞,表轉折;
C.兩個“好”都是動詞,喜愛,愛好;
D.指示代詞,這樣/用于形容詞或副詞的詞尾,表示狀態(tài),……的樣子;
故選C。
48.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斷句是應結合句意和語法結構或關鍵字詞來分析。
“還至徐”是動賓結構,其后應斷開;“徐君已死”是主謂結構,其后應斷開;且“乃”通常放在句首,翻譯為“于是,就”,故“乃”前面應斷開;
“還至徐徐君已死乃解其寶劍”的意思是:季札出使回來后經過徐國,徐國國君已經死了,季札于是就解下寶劍。
故斷句應為:還至徐/徐君已死/乃解其寶劍。
49.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應注意如下重點句式和詞語的意思:
(1)慚:慚愧。引:牽,拉。之:代詞,代指元方。
(2)知:知道。之:代詞,代指徐國國君喜歡他的寶劍這件事。而:連詞,表轉折,可翻譯為“但是”。未:沒有?!凹驹闹传I”是省略句,完整的句子是“季札心知之而未獻(之于徐君)”。
50.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D.季札身上重點體現的是恪守信義,并沒有體現“遵守禮數”的特點;
故選D。
【乙】季札剛出使時,向北路過徐國,前去拜訪徐國的國君。徐國的國君非常喜歡季札佩戴的寶劍,但是沒有敢說出來。季札心里知道徐國國君的意思,因還要出使到中原各國,所以沒有把寶劍獻給徐國國君。季札出使回來后經過徐國,徐國國君已經死了,季札于是就解下寶劍,掛在徐國國君墳墓前的樹上,然后離去。季札的隨從說:“徐國國君已經死了,還要把寶劍送給誰呢?”季札說:“不是這樣的。當初我心里已經決定要把寶劍送給他了,怎么能因為他死了就違背自己的諾言呢?”
這是一份09 文言文比較閱讀60題-2023-2024學年九年級語文上冊知識(考點)梳理與能力訓練,共44頁。
這是一份05《湖心亭看雪》比較閱讀-2023-2024學年九年級語文上冊知識(考點)梳理與能力訓練,共32頁。
這是一份04《醉翁亭記》比較閱讀-2023-2024學年九年級語文上冊知識(考點)梳理與能力訓練,共33頁。
注冊成功